
…………………………
大家书架vol.70 | 未被时间尘土遮没光辉的作品
文/止庵
勃朗特姊妹常常被相提并论,文学史上写在一处,著作也编在一起出版。“相提”则一荣俱荣,小妹安妮显然从中获益,如若没有这层关系,现在也许不会有什么人谈起她,更不要说读她的书了。“并论”则有得有失,尤其发生在大姐夏洛蒂和二姐艾米莉之间。
《呼啸山庄》面世时,读者以为是“《简·爱》作者的一部早期拙劣之作”;夏洛蒂在艾米莉身后著文为之辩解,却也承认:“《呼啸山庄》是在一个野外的作坊里,用简陋的工具,对粗糙的材料进行加工凿成的。”
然而不过几十年后,艾米莉已被看成“三姊妹中最伟大的天才”,她与姐姐的所有不同之处,“优势几乎完全在艾米莉一方”。弗吉尼亚·伍尔芙在说:“《呼啸山庄》是一本比《简·爱》更难理解的书,因为艾米莉是一个比夏洛蒂更伟大的诗人。”
《简·爱》与《呼啸山庄》问世整整一百六十年了。说来除了两位作者的血缘外,作为作品它们几无共同之处。进一步讲,《呼啸山庄》与《简·爱》的区别,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它与同时代乃至先前稍后许多作品的区别。
戴维·塞西尔说:“在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中,《呼啸山庄》是唯一一部没有被时间的尘土遮没了光辉的作品,即使部分地遮没也没有。唯有它,今天仍和问世之初一样使我们激动。”《呼啸山庄》最初不被理解,也不被接受;如今地位崇高,名声显赫,拥有广泛的读者,但却未必真的得到理解。艾米莉几乎是强迫大家接受了她笔下的一切——主人公希思克利夫;他与凯瑟琳的关系;他对恩肖和林顿两家的报复,包括种种巧取豪夺、虐待无辜。
伍尔芙说:“当夏洛蒂写作时,她以雄辩、华丽而热情的语言来倾诉:‘我爱’,‘我恨’,‘我痛苦’。她的经验虽然更为强烈,却和我们本身的经验处在同一水平上。然而,在《呼啸山庄》中,却没有这个‘我’。没有家庭女教师,也没有雇用教师的主人。有爱,然而却不是男女之爱。艾米莉是被某种更为广泛的思想观念所激动。那促使她去创作的动力,并非她自己所受到痛苦或伤害。她朝外面望去,看到一个四分五裂、混乱不堪的世界,于是她觉得她的内心有一股力量,要在一部作品中把那分裂的世界重新合为一体。在整部作品中,从头到尾都可以感觉到那巨大的抱负——这是一场战斗,虽然受到一点挫折,但依然信心百倍,她要通过她的人物来倾诉的不仅仅是‘我爱’或‘我恨’,而是‘我们,整个人类……’和‘你们,永恒的力量……’。这句话并未说完。她言犹未尽,这也不足奇;令人惊奇的却是她完全能够使我们感觉到她心中想说而未说的话。”
当伍尔芙谈到夏洛蒂的“我”时,无疑想到了《简·爱》的同名女主人公;当她说《呼啸山庄》里没有“我”时,意思是在书中找不到一个角色可以充当作者的代言人。然而,毛姆所说却正好与此相反:“我认为,她是在自己灵魂的隐秘深处找到希思克利夫和凯瑟琳·恩肖的。我想,她自己就是希思克利夫;我想,她自己就是凯瑟琳·恩肖。”
暂且搁下这个话头。却说毛姆虽然把《呼啸山庄》推举为世界上十部最佳小说之一,却觉得它“写得很糟”“结构臃肿笨拙”,他指的是小说复杂的叙述方式。即如安德鲁·桑德斯所说:“小说通过平衡两个主要叙述者和五个次要叙述者相互补充但并不一致的观点,不时转换时间和视角。”虽然桑德斯的评价有所不同:“尽管小说对形式的把握的确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可是在所有的英国小说中,它迄今仍属于最不拘传统、最令人费解的一类。”而这正是《呼啸山庄》最初受到指摘的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则是希思克利夫这个人物。
《呼啸山庄》曾经是一部既有悖于读者的道德习惯,又不合乎读者阅读习惯的书。即便对于现在的读者来说,仍然存在着类似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而且为什么要这么写。《呼啸山庄》是一部小说,但向来有人称之为“诗”。这话把人们认为它具有的好处与坏处都说着了。而所谓好坏,其实都是不合常规,无所拘束;换个说法,就是“居然如此”或“不该如此”。
构成《呼啸山庄》的主体或核心的,当然是希思克利夫与凯瑟琳,或者说他与恩肖和林顿两个家族之间的恩怨情仇。不过,作者先让一个房客洛克伍德把他的所见所感说给我们,再让女管家奈丽·迪恩告诉他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
毛姆说:“讲《呼啸山庄》这个故事,一位有经验的小说家也许可以找到一个更好的方法。”假若不这么讲来讲去,而直接去写那个主体或核心,当然并非不可以;希思克利夫还是希思克利夫,凯瑟琳还是凯瑟琳,整个故事还是那样起头,那样发展,那样收束。可是这么一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真是一部超越现实的“哥特小说”了。
然而《呼啸山庄》并不是这样一部小说。
(未完待续)
附,书籍相关信息
书名:呼啸山庄
作者:(英)艾米莉·勃朗特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原作名:Wuthering Heights
译者:张扬/张玲
出版年:1999-1
页数:399
ISBN:9787020027606
关于作者
止庵,腾讯·大家专栏作者,本名王进文,传记和随笔作家。著有《周作人传》《樗下读庄》《老子演义》《神奇的现实》等二十余种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