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02|回复: 1

[史地人物] 《活着》No.548:告别黄沙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9 10: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摄影/张驰   编辑/邹怡  2016-01-29

黄沙坞最后的影像
撰稿/张驰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曾这样写:“想不到那位武陵捕鱼人,从狭小的山口进入后,见到的竟是一个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也”这也成为了后世对“桃花源”向往的依据。

位于浙江省海盐县南北湖风景区南部坐落着一个如“桃花源”一般的小村庄—黄沙坞。这个看似平凡的小地方自宋朝开始已有700多年的种橘历史,种橘面积有一平方公里,被誉为“浙北橘乡”。

邑人陆秉仁《黄沙坞观橘林》诗云:“黄沙坞内好风光,千树万树橘金黄。几处楼台秋风里,行人无不叫‘好香’!”村里百户种橘的人家都姓“步”,几百年来,这个“步氏”大家族就一直在这块平凡朴素的土地上一代一代繁衍生息,一代一代继承着祖祖辈辈的种橘事业,与世无争。

村里以老人居多,他们的子女基本上都在城市里工作定居,除了节假日也很少回来。许多老人说,这个村子明年将面临“拆迁”,届时,一个有着700多年种橘历史的“步家村”将宣告消失。他们的房屋大多修建于20世纪80、90年代,以二层式小楼为主,屋内传承了百年的桌椅板凳司空见惯。

大概是与外界联系少的缘故,这个经济不发达的小村庄自然也很少收到文学与艺术的感染,特别是“影像”,在这个村子里是没有地位的。我所采访的好多户人家,证件照就算的上是家庭中仅有的照片了。“我们这的人从来不拍照片的”,一位老大爷笑着说。

这样一个有着淳朴民风世外桃源般的村子,面临着拆迁,这一拆,拆掉是一段不可复制的历史,拆除的是祖祖辈辈播洒汗水生儿育女的土地,拆散的是这个血浓于水情深似海的“步氏”大家族.......

而这些可爱的人们却未曾在这生长了将近一辈子的土地上留下过一张像样的影像,所以我决定在这些房屋拆除之际,让他们和自己的房子留下属于他们永久的记忆。

【完】
 楼主| 发表于 2016-1-29 10: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0.jpg




1.jpg
黄沙坞8号:步每林,67岁,平日里和老伴一起生活,家里的房子修建于1987年。老人对家里的橘树十分上心,每天下午准点准时都会拿着镰刀去割杂草。黄沙坞700年前就开始种橘,是历史上有名的产橘区。




2.jpg
黄沙坞13号:步根文,74岁,平日里和老伴一起生活。家里的房子修建于1992年。老伴白天在城镇里打工,他一个人在家又是修路又是做饭又是干家务,很是勤劳泼辣。电动三轮车是他的得力助手,家里运橘、买菜、拉货全仰仗它。日子虽然忙碌但他觉得很充实快活。




3.jpg
黄沙坞20号:步月芬,62岁,步广元的妻子,两人都是土生土长的黄沙坞人,家里的房子修建于1990年,丈夫平日在镇上打工。除了橘子,老人的家里还种植玉米,可以算是村子里数一数二的种玉米大户。




4.jpg
黄沙坞25号:徐雪芬,60岁,步小飞的妻子,家里的房子修建于1990年,丈夫白天在城镇干活,她自己有一块花生地,每天下午她就在大院里洗花生、晒花生、剥花生。家里的餐具水壶她都收拾得整齐,这是她珍视的生活,她很享受这种吃着自家种的粮食、自给自足的感觉。




5.jpg
黄沙坞31号:冯水根,62岁,村子里仅有的三家姓冯的之一。平时和老伴带着上小学的孙女一起生活。家门前的这口井已经20多年了,平时家里吃饭、洗衣都依靠这口井里的水。




6.jpg
黄沙坞36号:步林龙,68岁,子女在城镇上班,平日里和老伴带着一岁半的小孙子一起生活。家里的房子修建于1988年,老伴白天在镇上干活,他在家又当爷爷又当奶奶照看调皮的小孙子。每天下午都会推着小车带小孙子出门遛弯。老人因为生活中多了个“宝贝”,每天都有阳光般的笑容挂在脸上。




7.jpg
黄沙坞40号:步新民的女儿,26岁,刚刚有了小宝宝,一家五口生活在一起,家里的房子修建于1990年。




8.jpg
黄沙坞56号:邵为印,61岁,步林根的妻子,家里的房子修建于1995年。门口生锈的大铁车已经陪伴了他们45年,平时用来运橘子。




9.jpg
黄沙坞58号:步汉水,65岁,妻子廖凤宝61岁,家里的房子修建于1985年。身后的屋子已经有60多年了,一直保留着没装修,里面还有建国前用的农具和厨具。老人说年纪大了,平时给橘子地浇水都有些吃力,这个抽水器帮了老人很大的忙。




10.jpg
黄沙坞59号:步李明,52岁,房子修建于2004年。聊到与家里这个珍贵的老古董——宝丽来的渊源,他开始滔滔不绝起来。年轻的时候他就用这台宝丽来在风景区为游客们拍摄纪念快照挣点小钱,如今相机虽然闲置了,但他一直像个宝贝一样珍藏它。




11.jpg
黄沙坞61号:步林祥,60岁,妻子孙平,58岁,家里的房子修建于1992年。步林祥曾经当了17年黄沙坞的大队书记,将生活的一切都扎根于这块土地,也深爱着这块土地。如今退休了,老人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上小学一年级的孙女身上,每当骑上电瓶车,就代表要去接孙女了,老人就情不自禁的开心起来。




12.jpg
黄沙坞63号:步利英,55岁,丈夫吴沈良58岁,家里的房子修建于1990年。步利英真的是把丈夫扛在肩上的女汉子,由于患有某种疾病,吴沈良行动非常迟缓费劲,身体也日渐消瘦,他的衣食住行全都落在步利英一个人身上。但这个瘦小女人的乐观,让自卑的丈夫也日渐开朗起来,生活再艰辛,两个人不离不弃就足够了。




13.jpg
黄沙坞64号:步志良,68岁,妻子姚巧莫,62岁,家里的房子修建于1972年。老人家的房子可以算是整个黄沙坞里最老的,步志良说他就喜欢房子原本的样子。谈到拆迁,老人很坚定地说:“我不会走,住不惯城市里的楼房,我这辈子就一直住在这儿了。”家里的狗已经陪伴了老人17年了,相当于正常人的102岁。




14.jpg
黄沙坞82号:吴笑宝,90岁,平时和儿媳妇一起生活,家里的房子修建于1989年。虽已90岁的高龄,但依然腿脚伶俐,精神饱满,扫地做饭样样不含糊。她有个美丽的小名,叫“笑笑”。这个可爱的小老太太就像家门前的月季,花朵枯萎老去,但枝干依旧翠绿挺立。




15.jpg
黄沙坞89号:张勤芬,55岁,步爱军的妻子,家里的房子修建于1992年。丈夫白天在村里做木工,她在家晒晒玉米、芝麻、花生。家里仅有的这些照片还是她和丈夫、父亲年轻时的黑白相片。在黄沙坞,好多户人家的证件照就算的上是家庭中仅有的照片了,这一次,他们和自己的房子留下属于他们永久的记忆。




16.jpg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3 10:34 AM , Processed in 0.05273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