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2|回复: 0

[史地人物] 朱天衣:将一生奉献给中国的异乡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5 07: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6-1-25 06:40 AM 编辑

2014-10-18 朱天衣 大家


资料图:叶由根神父(1911年8月18日-2009年3月17日),匈牙利裔天主教耶稣会神父、医师与华光智能发展中心创办人,被称为台湾智障教育之父……

…………………………

《将一生奉献给中国的异乡人》
文/朱天衣


我所居住的山区马武督部落,原住民泰雅语意指资源丰美之境,有一个占地三点四公顷的山庄,是为一群身心障碍的孩子所建立的永久家园,名为“华光福利山庄”。


此山庄为群山绿林所环抱,还有一条清可见底的马武督溪穿流其间,河的这岸联结对外公路,设有庇护工作室,以及对外开放的福利商店、实习餐厅,是山庄里的孩子学习谋生技能的场所,也是和外界互动的窗口。走过跨越马武督溪的华光桥,便会进入另一个天地,这儿有绿树蔽荫的圣堂、纪念馆,也有一栋栋风格各异的建筑群,它们是这些特别孩子温暖的家园,为纪念“叶由根神父”,而命名为“由根山居”。


叶由根神父1911年出生匈牙利,1936年蒙召来到中国传教,当他完成神职人员的陶成训练后,便在河北大名服务,当时正值抗战,战火蔓延下,人民贫病交加,各种传染病趁势而起,在医疗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夺去了数以万计人们的性命,有医学背景的叶神父无法坐视这样的惨况,透过红十字会的协助,在当时还属河北省的长垣(现属河南),设立了一所具有一百床的贫民医院,以有限的资源救助了无数贫病的人们。


1955年,他结束在中国十八年的服务,随即来到台湾地区,又选择了当时最偏僻穷困的嘉义沿海地区落脚,继续他传教行医的使命。在那没有医保的年代,很多家境贫穷的人,一旦染病没钱医治,便只能听天由命。于是叶神父向国外寻求援助,募得许多医疗用品,免费为贫病的乡民医治,那时肺结核的病患特别多,他便请在加拿大也是神父的弟弟为他寄来新药,治愈了许多病人。


在叶神父的诊所里,每天都会涌进上百位病患,有时看诊看到连吃饭都顾不上,助手提醒该休息了,神父总会说:“再看一个吧!病人没拿到药,回去咳一晚,会睡不好的。”就这样一个又一个,非得把病人都看完了才肯休息。神父也十分关注乡民们的需求,他除了设置幼儿园让农忙的父母无后顾之忧,还主动申请路灯、办简易的储蓄互助会、帮忙盖猪圈、借钱养猪养牛……目的都是为了帮乡亲脱离贫困不便的生活,后来索性将诊所扩大为“圣家贫民医院”,嘉惠周边贫病乡民。


尔后随着台湾经济起飞,这贫民医院完成了它的阶段性任务,叶神父便于1975年被教会调至新竹地区服务。就在这段期间,神父接触到了一些智能不足的孩子,他们不是在街头游走乏人照顾,就是被关在家里与外面世界隔绝。在当时的社会氛围里,家族中若有身心障碍的孩子出现,仿佛是件不光彩的事,也因此多半的亲人会把孩子藏在家里不让他们出门,没能力照顾的只好任他们在外面游荡。


神父看到这些孤立无援的孩子非常心疼,他始终相信“人”的价值,不在于财富权势,更不在于上智下愚的区分,而是在于能否活出生命的光彩与尊严。


所以神父先后在新竹市区开办了“仁爱启智中心”,在关西镇设置了“华光智能发展中心”,不止是收容这些孩子,还培训特殊教育的师资,来教导孩子接受职能训练,包括种植有机蔬果、烘焙面包饼干、缝制衣袋饰物……只要是孩子能胜任的技能,都请专科老师来教导。有的孩子经过学习,甚至还能进入社会工作,如此一来不仅能自立更生,有的还改善了原生家庭的经济状况,就有一位院生靠着学来的技能在面包店工作,以赚取来的工资完成了两个梦想,一是为自己做了一套西装,另外便是请亲生哥哥出国旅行,在他四十五岁往生前还积蓄了一百多万,最后家属出于感念,把这笔别具意义的款项捐给了“华光”。


从1983年创设起,“华光”收容的孩子,数量一直在增加中,有许多院生也渐渐年长了,他们终有一天会老去,那么由谁来照顾呢?这是原生家庭父母共同的忧虑,也是神父一直心心念念的事,于是在取得大家的共识下,“华光”决定为这些孩子建立一个永远的家园,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终于在2011年8月18日叶神父百岁冥诞(神父于2009年以九十八岁高龄仙逝)这一天落成启用。



(资料图:2009年,马英九等人出席叶神父追思会)


“华光智能中心”及“华光福利山庄”的创立,都有赖神父坚定信念,山庄从购地到兴建所需的庞大经费,除了有关部门的部分补助外,其它都得靠募款筹措,当时已高龄九十的叶神父,仍带着大家四处奔波劝募,一次健行募款活动遇着恶烈天气,神父仍坚持带领大家两天一夜的在风雨中走完全程。


我常和学生谈到叶神父。他来到中国七十五年的时光,将一生都奉献给我们,从一开始的贫民医院到后来收容身心障碍的孩子,他照顾的不仅是贫病乡民与这些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也照顾了无数的家庭,还为我们的社会扛下了许多负担。每当神父看到院里的孩子时,总是诚挚的问候:“你快乐吗?”因为他不仅希望这些孩子能安然生存,还要能活得快乐,因为他自己在做这些事时就是满心喜乐的,这些孩子不是他的负担,而是他的家人。


如今每当走进山庄,看着这些永远长不大的孩子笑脸盈盈的和我打招呼,我都会在在想起这离乡背井从遥远国度来到我们身边的异乡人,这将一生都奉献给我们的叶神父。


关于作者

朱天衣,腾讯《大家》专栏作者,台湾著名作家,跟朱天文、朱天心并称朱家三姐妹,出身文坛世家。著有小说《旧爱》《青春不夜城》等,散文有《朱天衣散文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1 07:46 AM , Processed in 0.05978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