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东兴遗体告别仪式上,《汪东兴同志生平》被印成7页A4纸,装订成薄薄一册。纪坡民拿了一份,又帮没能出席的老干部子女带了几份。
“你一个老同志,革命几十年,给个什么评价呢?就是这个‘生平’。”他说。纪坡民收集生平资料的习惯源自他父亲的葬礼。1988年纪登奎去世,正逢中央治丧改革,以往念悼词的冗长流程改成了印一份“生平”。
有关生平资料的解读角度颇多。例如,赵树凯就曾留意到纪登奎的生平资料:他的身份介绍是“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而不是原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德生平资料中的头衔是“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而同为中顾委委员的汪东兴,生平资料的头衔是“曾担任党的重要职务”。
论头衔的长度和完整程度,陈锡联的生平资料值得细读,包括了“中共第九、十、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国务院原副总理”“中央军委原常委”“中国人民解放军原炮兵司令员”“沈阳军区、北京军区原司令员”在内。
而官方概括性评价的措辞也历来被家属所看重,他们尤其重视父辈在“文革”中的表现是否得到官方承认。
纪坡民对南方周末记者回忆,在父亲的“生平”定稿前,有关部门曾专门征求家属意见,纪坡民的一条意见是,父亲曾多年在北京军区、中央军委担任领导职位,但生平中却没有体现。有关部门最终部分采纳了他的意见,最终“生平”写了纪登奎历任诸多军方职务的其中一个——北京军区第一政委,其他职务被淡化。
1995年11月29日,吴德去世后,吴铁梅为了父亲“文革”中的评价措辞,曾一度与治丧委员会争执。她对南方周末记者回忆,当时她提出,这份初稿中没有父亲参与的两件大事: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和粉碎“四人帮”。
治丧委员会认为,吴德“文革”前的事可多写,“文革”后的事可不提。吴铁梅想法刚好相反:“文革前的反正档案里都有,唯独文革后要写清楚,我爸不是‘那边’的,是‘这边’的”。
吴铁梅把父亲1995年发表在《当代中国史研究》上的口述实录《庐山会议和林彪事件》拿给工作人员,对方表示“回去研究研究”。吴德遗体告别仪式举行的前一天夜里11点半,吴铁梅接到电话,父亲“生平”里头多了一句话:“在粉碎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过程中,吴德同志完成了中央部署给他的工作”。
夏志伟也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治丧委员会给陈锡联写完“生平”后,曾找家属商量修改,“家里意见是把文革和评价写进去”,治丧委员会答复说,“这个不好说,牵扯到方方面面,最好一带而过”。
相比之下,汪东兴生平资料中“文革”时期着墨颇多,如“保护了一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人士”,“及时向周恩来同志和中央、地方、军队的其他领导同志传达毛泽东同志讲话精神,为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政变图谋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坚决执行党中央政策,协助党中央采取断然措施,一举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在这场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等表述。
“我来是因为他粉碎过‘四人帮’”,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大礼堂外,一位董姓的北京老工人这样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提到汪东兴后来的淡出,老人淡淡一笑:“国家要走改革开放的道路,免不了的。”
吴德膝下有一对女儿,大女儿吴铁梅退休前从事文物局工作,二女儿是医生,家中再无人从政。吴铁梅没有收父亲口述史的稿费,而是换成了成百上千本书,“谁来问我爸爸的事,我就给他看这本书”。
汪东兴和陈锡联的儿女大都在军队。陈锡联长子在沈阳军区以大校军衔退休;次子是飞行员,1982年执行飞行任务时遇难;三儿子在2011年晋升中将军衔,小女儿也是一名军医。“军区的人说,这几个子女都比较低调。”纪坡民说。
纪登奎有五个子女,两个在国内,三个在国外,纪坡民从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退休后一直在家中读书撰文。他时常接受采访,替早逝的父亲说清很多事,可有的事连他也说不清。他说,“他们几个人,是大格局中的小事儿。”
(徐庆全先生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