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航MH370失联百日策划:无法回到的原点
摄影:吴皓 周守静
文字:谷力 王芳
一百天,2400个小时,144000分钟。
关于马航MH370失联航班的搜寻,又回到了原点。
然而,对于备受不确定性折磨,和过山车般失望希望交织的失联家属来说,这注定是一个无法回到的原点。
他们固执地坚守着心中仅存的一丝希望,哪怕等待的过程是那么的撕心裂肺。
他们不愿放弃,拒绝被遗忘,试图将痛苦打包,重新开始。
毕竟,生活总要继续。
老文:宁愿相信一切都回到了原点
62岁的老文,一头极短的圆寸,有一双不大,却能洞察人心、又格外警惕的眼睛。
作为经历过“大跃进”、“上山下乡”、“文革”的男人,无论是年轻时,还是作为一个父亲,老文都在小心翼翼地选择着自己的命运。他一度以为自己抓住了每一次机遇,有一双目光长远的眼睛。但当一切都回到原点时,他却似乎不敢用它们去张望。
2014年3月8日00:42分,他36岁的儿子文永生,在吉隆坡国际机场登上了马航MH370客机。38分钟后,音讯全无。
“我让我儿过上了富人的生活,但我儿却回不来了。”采访中,老文一共哭了3次,但一次也没有中断过采访。
他坚持要在谈话中平复自己的情绪,甚至很少擦掉眼泪。在啜泣时,他的双臂总是紧紧夹住摇晃的身体,把攥起的双拳头,用力地抵进坐垫里。
杨丽静:悲伤面前只能用干活惩罚自己
马航MH370失联的第96天,杨丽静(化名)在田里“惩罚”自己。
因为在自己的要求下,丈夫远赴新加坡务工。26岁的杨丽静,至今仍觉得一切都是自己的责任。
她恨自己,“要是我也在那架飞机上就好了。”
她不知道在过去的3个多月里,马航和马来西亚政府错在那里?也不知道其他家属们的维权能换回些什么?她甚至不知道自己也同样值得可怜。
马航MH370上的中国乘客中,至少有10人是来自农村的年轻人。“出国务工,改善生活”是他们目标。
对于留守在农村的家人来说,巨大的生活压力,已让她们默许并适应了长期两地分居的生活。只是,太少的相伴让她们很难回忆起,“爱人”或“儿子”生活中的细节。
马航失联百日,她们依旧在田间地头忙碌,似乎生活又回到了原点。事实上,她们并不比任何人坚强。对“城里人”的恐惧,对“没文化”的自卑,与“永远猜不透的谜题”,让她们唯有在土地上,独自承受着一次次袭来的撕心裂肺。
张蕴:害怕忘记你现在的模样
6月11日,中午,北京,刺眼的阳光洒在路面上,热而不燥。
29岁的张蕴(化名)素面朝天,在自家楼下徘徊着,她又忘了把车子停在哪了。这个面容清秀、身材娇好的80后“辣妈”蹙眉张望,寻找老公李乐送给她的车。她要开车去接婆婆,一起去位于北京盈科中心的马航办事处,希望能要到李乐登机时的视频。
张蕴的“迷糊”始于2014年3月8日。今年31岁的老公李乐,当天本应乘坐马航MH370回家,却同这架飞机一起消失了。
在MH370失联的第96天,张蕴第一次匿名接受了媒体采访。采访全程中,坐在沙发上的张蕴几乎一直在流泪。她的眼泪不是一滴一滴的,是喷薄而出,滚落在她素色的布长裙上,静静的房间里到处都是抽泣声。
对面的电视柜上,放着李乐的大幅照片,肤色黝黑,自信的微笑,挥动着高尔夫球杆。卧室里摆满了李乐的照片,电脑桌面也换成两人婚礼当天的合影,“如果我不经常看看他,我真怕忘记他长什么样子。”
编辑:吴大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