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74|回复: 2

[史地人物] 《活着》No.390:哈萨克逐草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2-1 11: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jpeg




1.jpeg
2009年9月,阿勒泰黑流滩草原上的传统牧道。每年,哈萨克人都要循着祖辈探出的轨迹,迁徙至适合放牧的草原,俗称“转场”。转场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增强牲畜的体质,但是途中也不得不克服恶劣的天气和旅途的劳顿。




2.jpeg
2012年6月,裕民县阿克乔克草原。准备转场的牧民正在设法将一匹赛马装上卡车。附近水流的出现和消失,是决定住所地点的重要条件。




3.jpeg
2012年7月,哈萨克妇女不但要操劳家务、照顾孩子,还要擀毡,刺绣,挤奶。在转场的队伍中,她们也往往走在队伍的最前面。




4.jpeg
2012年7月,伊犁唐布拉草原,清晨一个哈萨克牧民在迅速拆装毡房。独库公路修筑后,牧民家什和毡房的运输已经使用卡车,但骆驼在山区依然有用途。




5.jpeg
2011年6月,塔城地区。转场途中,主人养的猫和刚出生不久的小羊都被驮在骆驼背上。




6.jpeg
2004年9月,哈巴河县铁热克提乡。转场中的婴儿会有一个睡觉的木箱当做摇篮,稍大的孩子就被安置在父母的马鞍上。




7.jpeg
2013年9月,哈巴河县铁热克提乡。长途跋涉中,一路尘土飞扬,羊都会得肺病,其中老弱的羊会被提前淘汰掉。




8.jpeg
2012年5月,额敏县孟布拉克牧道上,一家转场的牧民在日落后扎营歇脚,从驼背上卸载物品。这是一条使用年限至少在3500年以上的古老牧道。




9.jpeg
当晚,他们一家人就露宿在草原上。




10.jpeg
2013年6月,哈萨克牧民对草木和牲畜很有感情。在哈萨克牧民的礼信中,骑马急速冲进羊群是对主人的无礼,当地司机对公路上的羊群有一种默契和尊重。
 楼主| 发表于 2015-2-1 11: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1.jpeg
2006年6月,布尔津县阿贡盖提草原。春季转场开始后,人们会在闲暇时举行阿肯弹唱会。各路歌手登场献艺,经常是通宵达旦,一连数日方尽兴。




12.jpeg
2006年6月,布尔津县阿贡盖提草原。阿肯弹唱会上同时举行摔跤比赛,附近县乡的牧民几乎全部都会赶来观看。




13.jpeg
2012年6月,裕民县阿克乔克草原的牧民在晾晒被褥。转场时牧民要携带很多棉被褥,先到达的牧民会为后来的队伍准备食宿。




14.jpeg
2008年8月,天山山脉里的天然草场。牧民为了轻便,只会搭建一顶小小的毡房。这样与世隔绝的日子要持续几个月。




15.jpeg
2003年5月,伊犁那拉提一处传统牧场。“非典”肆虐时,牧民对外面来的客人前所未有的有了一种防范心理。这种传统来自长期以来游牧生活对传染病的恐惧。




16.jpeg
2006年9月,布尔津县贾登峪。此地因一位乐善好施的哈萨克猎人贾登而得名,“峪”在哈萨克语中是“房子”的意思。如今这里成为喀纳斯的旅游接待区,别墅林立,但依然有一片牧民的栖息之地。




17.jpeg
2013年4月,新疆甘家湖胡杨林自然保护区。牧民通信不便,有的家庭间常年难以联系。如今有了手机,这位母亲每天都要用手机联系一下孩子。但由于信号差,手机只能在房间里某个固定位置有信号。由于上游城市和农业发展的用水需求不断增长,甘家湖下游基本干枯,放羊要到很远的区域。




18.jpeg
2012年5月,塔城地区托里县乌雪特乡周围是农耕地和被围起来的草场,只是有实力的家庭举办婚礼时才在戈壁滩上举行赛马。这时人们一起喝茶聊天,年轻人相互结识的机会大大增加。




19.jpeg
2012年5月,裕民县的图尔加辽草原夏牧场。附近修筑了公路,牧区哈萨克居民经常接待自驾旅行者。从2013年开始,这里的草原开始收费。




20.jpeg
2012年7月,尼勒克县唐布拉草原。牧民在为一场题为“甜蜜尼勒克”的旅游节表演节目。政府希望通过活动开发旅游资源,吸引游客休闲度假和投资兴业。




21.jpeg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新疆就开始扶持和鼓励哈萨克族牧民定居。有的牧民把马群和牛羊“承包”出去,只要付托管费就行。2013年1月,安集海大峡谷附近的定居房内,主人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舒适而惬意。虽然移居城镇,但对草原的不舍和怀想,依然在每一个哈萨克人的心中时刻缠绕。




22.jpeg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1 11: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逐草迁徙:哈萨克人的转场

文字/张新民

小时候,每当转场的哈萨克人骑着马和骆驼从家门口经过,好奇的我们就会一路追着看,这时高大的骆驼会紧张地发出鸣叫。据说被激怒的骆驼会吐人一脸牧草和唾液,哪个小子沾上了它,以后满脸都会长麻子。

如今的每年秋季,在牧区的转场传统牧道上,依然可以看到浩浩荡荡的转场驼队经过。这种游牧生活看似自由浪漫,更被在路上自驾和徒步的城里人心生羡慕。在他们眼里,这更像是一场心灵和身体的放逐。

而对于哈萨克人来说,逐水草而居是千百年来基本的生产生活方式。举家漂泊在茫茫草原上,转场承载着他们独特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转场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增强牲畜的体质,却难以抵御恶劣的自然灾害。一场暴雪之后,交通不便的偏远冬牧场难以得到牧草补充,牛羊会被活活饿死。人口增加、过度放牧、开荒等人为活动的影响,使得能利用的草地大量减少。草场退化严重的地区,能够养活的牲畜也越来越少。游牧生活更让哈萨克牧民的医疗、教育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走近转场的牧人,还会发现其中更多不为人知的辛苦。路途上承受无休止的辛劳,还要应对山区无常的天气。长途奔袭的羊群筋疲力尽,在漫天尘土中不断地咳嗽。牧人蓬头污面,老人、妇女辛苦异常,婴儿则被装在木制的摇篮中驮着走。家庭之间距离遥远,通讯不便,平日也难以见面。10年前,伊犁草原上的一家牧民借用我的手机联系到自己兄弟,哈萨克妇人悲喜交加,泣不成声,让人动容。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新疆就开始扶持和鼓励哈萨克族牧民定居。完全依赖草地资源的地区会转为定居,有些则是部分人员从事种植业,部分人员从事游牧。牲畜圈棚、饲草饲料地,定居房屋、公共设施等方面的建设,已经使得哈萨克人的生活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

我碰到过一个骑着马到处周游的哈萨克老人,他说孩子上大学了,马群和牛羊已经“承包”出去,只要付托管费就行。传统草场的打草通过雇工来解决,也可以购买别处的牧草过冬。他的日常生活已经不是到处操心,而是一种旅行。只是目的地不是热门的旅游区,而是大山和牧场,这里到处有哈萨克人的毡房,和浓浓的奶茶。

我父亲年轻时期曾在塔城地区的山区放牧,一直保持着游牧人的习惯。他在夏秋季节会辛辛苦苦的搜集草料和过冬的柴火。我家那垛合抱不拢的梭梭,一直到家搬走都没有动用过,据说它烧起来比煤还耐用。晚年时,在冬天,父亲已经不需要照料牲畜,但他仍喜欢穿着一双柔软锃亮的皮质长靴,带一顶挺括暖和的皮帽,穿着粗呢大衣,带着一副石头研磨出的平光镜片,他像一个真正的哈萨克人一样罗圈着腿,走在咯吱咯吱的雪地上。因为他一生喜食羊肉,很少吃菜,一碗羊肉汤,就着有嚼劲的面饼,是他中意的早餐美味儿。

其实,定居已经使得哈萨克人的传统文化发生了变化,相应的心理意识、饮食,都已经发生改变。单纯的肉乳饮食结构,已经发展为肉、乳、面食和蔬菜搭配的饮食结构了。人们总是会回忆起少时钟情的美味。虽然移居城镇,但对草原的不舍和怀想,依然在每一个哈萨克人的心中时刻缠绕。

【完】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27 06:01 PM , Processed in 0.04584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