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44|回复: 1

[史地人物] 《看见》:《重新发现·走进心灵高地》系列 第五期:守天路的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0-26 10: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5-1-15 08:57 AM 编辑

重新发现·走进心灵高地(五)——守天路的人

摄影手记:王远凌

  在出发去那曲之前,我就在想,“天下第一道班”,这么有江湖气质的名号到底是谁给颁布的,这若在古时,便是那冷不丁不知从何处跳进路中,连呵带叫“此路是我开,留下买路财”之悍徒。交通要道,必经之地,都归人家管,何况还打着“天下第一”的旗号。

  “天下第一”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始终有传奇色彩,人们很容易对无法企及的事物产生遐想。然而,唐古拉山稀薄的空气足以让任何遐想都稀薄到烟消云散。

  我在这里住了四天,只有一个感受,就是孤独。白天,孤独的面对一条路,晚上,孤独地面对一间房。当然,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孤独状态,白天也许会因为身体的满载而掩盖了孤独,而夜晚又会因为早早入睡而无暇顾及孤独。

  当然,我很确定我无法跟守天路的他们获得深交,也许时间太过短暂,也许因为今年他们面对记者已产生审美疲劳,但是,我能感受到他们内心深处的孤独,只是他们已经太习惯于,把孤独作为一种代价,去换取“天下第一道班”这块金字招牌。

编辑:三人禾羽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6 11: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jpg
《重新发现·走进心灵高地》第五期来到青藏公路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垭口段。2014年9月15日,一辆越野车为看雪山,擅自开离主道,陷入泥沼。十几号道班职工生拉硬拽,硬是把几吨重的车从泥中拖了出来。除了养护公路,109道班收到救援请求,从来没拒绝过。摄:王远凌




2.jpg
2014年9月14日,阳光穿透厚厚的云层,照亮了离唐古拉山口不远的一个小山坳。109道班就坐落在这川流不息的青藏公路旁。许多人以为,青藏铁路的通车会缓解公路的压力,没有想到的是,车却越来越多,平均每天能有4000多辆,而且都是30-50吨的重型车辆。




3.jpg
黄色围墙是青藏公路上道班的标志。109道班的很多房屋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建造的,虽然已经陈旧老化,但职工们还是赶在10月份到来之前,重新粉刷了一遍黄色围墙,以保证在冬季的大雪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道班。




4.jpg
在职工们上工前后,食堂都会为他们准备好满满一杯热茶。高原上温度低,职工们几乎都不带水杯上工,即便是保温杯,也不方便在工作中使用。




5.jpg
唐古拉山山口气候多变,经常经历一日四季的现象,特别是每年9月到次年5月,突发状况最多。一旦山上下雪,就容易造成路面结冰,导致交通堵塞。对于109道班来说,保障道路畅通是他们的首要任务,所以,一旦发生交通不畅,职工们就像消防队员一样集结出发,一刻都不耽搁。




6.jpg
因常年在高海拔活动,工作超过5年以上的职工都患有不同程度的职业病,如风湿、高血压等。上工时,每个人身上都备着好几种药片,最管用的还是止痛片。如果吃药都不见效,那就必须送到70多公里外的安多县输液。在高海拔地区,一些小毛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生命危险。




7.jpg
职工们在完成了一次紧急排险之后返程。道路疏通后恰逢天公作美,蓝天悄悄从云层后面透了出来,全然没了之前风雪交加的凝重。




8.jpg
一名新来的道班小伙,在工作之余和工友说笑。每年道班都会补充不少新人,最多的时候整个道班有近70人,是现在规模的一倍。但不出一个月,许多人便因为极度艰苦、恶劣的条件纷纷离开,很少有年轻人能坚持下来。




9.jpg
2014年9月16日午后,唐古拉山突降大雪,路面变得湿滑,正在翻山的几辆载重货车开始打滑,车辆开始积压。此时,如果驾驶员不熟悉路况,操作不当,很有可能引起事故导致更严重的堵车。虽然大雪纷飞让唐古拉山显得更加壮美,但在道班职工看来,就跟消防队员看到火一样。




10.jpg
2014年9月15日,刚刚还是晴空万里,突然就下起了冰雹。豆大的冰雹被风卷起,劈头盖脸地打在职工身上,让人毫无防备。即便是这样,道班职工们还在继续工作,他们必须在10月份前做完整个40公里路段的基础防护,因为入冬之后,这里几乎每天都会下雪,根本没办法再作业。




12.jpg
一辆小车路过道班,一名乘客出现了强烈的高原反应,司机求助于道班段长巴布,巴布拿出了救助站存放的红景天口服液救急。得知这位乘客因大量饮酒,导致严重的高原反应后,巴布有些不太高兴,“如果自己都不爱惜自己的身体,那别人的帮助就失去了意义,还影响了真正需要救助的人。”




13.jpg
2014年9月16日,唐古拉山突降大雪,道路湿滑,一名内地来的小车司机,因不熟悉青藏公路的路况,驾驶不当造成翻车,交警请道班职工前来配合处理这次交通事故。由于地处冻土层上,根本没法使用大型机械设备,反倒是肩挑背扛的笨办法最管用。




14.jpg
跟所有上班族一样,一天中最轻松的时刻从下班那一刻开始。这个时候也是高原上光线最漂亮的时候。夕阳把归途人的影子拉长,在如画的风景中,职工们踩着自己的影子,扛着工具走在收工的路上。




14a.jpg
回到宿舍,一名职工帮工友理发。唐古拉山的夜是寂静的。身处109道班,最磨人的不光是高海拔的艰难和工作的辛苦,而是夜深人静的孤独。大部分道班职工都把家安在70公里外的安多县城,自己经常在山上一住就是一个月,难跟家人团聚,但也培养了工友之间的感情。




15.jpg
晚饭过后,大家都喜欢找点乐子消遣一下,对于藏族人来说,最好的娱乐就是唱歌跳舞,道班的职工也不例外,特别是年轻人,伴随着音乐,就在宿舍门前跳了起来。道班上现在有32个人,其中4个后勤,另外28个人都是要上工地的,其中有5个还是女孩子。




16.jpg
一对兄弟职工坐在自己宿舍的沙发上休息。在109道班的工友中,有2对兄弟,3对兄妹,还有1对夫妻。为了排解寂寞,稳定心情的,部分职工选择和亲人一起在这里工作。




17.jpg
由于前几天生了病,巴布下班后回到宿舍,按医生的要求给自己输液。48岁的巴布是109道班的段长,18岁就来到道班的他,断断续续在这里工作了22年。他的父亲是109道班的第一代护路工。随着父亲退休,妻子在家照顾有先天残疾的女儿,加上自己身体的衰弱,巴布常感到孤单。




18.jpg
68岁的昂江木是109道班上的第一代护路工,他16岁开始来到道班,从1962年一直干到1992年。他记得,那时的青藏公路还是土路,道班上只有8个人,一旦下起大雪,堵个七八天都很正常,还有人冻死在山口上。那时他们吃的都是发霉的糌粑,即便如此还时常救济过路的司机。




19.jpg
一名年轻的“道三代”职工冒着风雪在109道班值班。从“道二代”开始,就有不少子从父业的情况。作为养路职工的孩子,许多人在道班长大,成人后,也进入了公路系统,被分配到各个道班,“运气好”的跟自己的父亲分在同一道班,继承父辈的衣钵。




20.jpg
在109道班的会客厅内,陈列着许多荣誉奖章、奖牌,放在最中间的,是一块写着“天下第一道班”的牌匾,这是1990年,时任交通部部长钱永昌亲自题写的。在川藏青藏公路通车60年之际,109道班的“道三代”职工们,在这条天路上延续着“天下第一道班”恪守者的血脉。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26 01:03 AM , Processed in 0.07454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