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06|回复: 3

[好摄之徒] 【摄影师】塔可:诗山河考·天地洪荒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13 12: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4-12-3 11:36 PM 编辑

  【编者按】塔可拍摄《诗山河考》,是很具难度的。《诗经》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之丰富,对于任何一个以此为创作背景的摄影师来说,都是艰巨挑战。《诗山河考》系列里的每张照片都反映出作者对地域与风物的抚摩,以及和地域与风物的对话。探索《诗经》中的地理环境在经过两千五百多年后的变化,是塔可创作的初衷。观者不会被文本所困,反而可以顺着塔可的行进路线感受诗歌的美妙所在。

  Q:怎么想到拍摄《诗山河考》系列?

  塔可:《诗山河考》的拍摄,缘起是我在海外好几年,读过一段时间的书外,基本上终日无事,用来打发时间的,除了金石书画,就是随身带出去的一堆四书五经、六朝怪谈了。而与其他典籍的刻板古奥不同的是,《诗经》虽由儒士删定,冠以教化之义,挟以正史之私,尊为经义之始,但其活泼清丽的语言,恣意玄奥的意象,以及诗中众多的草木鸟虫、山川河泽、日月辰宿、季节流转,都给人以眷眷可亲之感。读《诗经》时间越长,常常会不自觉地陷入冥想中,恍惚间可以看见“零雨其蒙” 的东山及思归的戍卒,浼浼黄河旁的新台上哀怨的新娘,三月春日溱洧水畔手执蕳草嬉戏祈福的少男少女。如卡尔·荣格所言,个体来自祖先遗传的隐性记忆好像被绮丽冥思启示后渐渐打开了,这些和我生命并无交集的地方,似乎都在意识中变得熟悉亲近,仿佛伸手便可触及。于是,我萌生了一个想法,要在时隔两千五百多年后,去《诗经》里提到的这些地方看看,这些孕育了如此优美动人诗歌的地方如今是怎样的景象。

  Q:《诗山河考》这个名称是怎么得来的?

  塔可:当时起名称时,想得特别久都没有合适的。有一天在家扫片,瞥到桌子上有两本书,第一本书是指引拍摄路线方向的书,南宋王应麟写的《诗地理考》,另一本是日本摄影师须田一政的摄影集《民谣山河》,特别喜欢他传达的情绪和指引的精神,我从这两本书里各取两个字,拼到一块,就叫《诗山河考》了。

  Q:你说拍这些照片是为看看孕育了《诗经》的地方如今是怎样的景象,除了照片里的景象,你还看到了什么?

  塔可:拍摄这些照片让我走了很多的地方,一路上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中原大地已没有未经人类改变过的景致了,不管是山川河泽,还是溪泉田野,似乎都蒙上了一层经千年把玩而形成的“包浆”,但是却与古董的润泽内蕴的包浆不同,现在的景致是粗砺荒率的,就像我们吃鱼吃肉,反复咀嚼、无法吞咽而最终吐出的渣滓。

  Q:你拍摄这些照片的工作方式是怎样的?

  塔可:总的来说是文案工作在前,实地拍摄在后。第一步是对《诗经》文本的分析,对其中涉及的地域、风物列表,揉碎文本,并结合文本本身,分析拍摄可能涉及的意义与具体的章节。第二步是对针对于地域与风物的考证,主要是在古籍中进行比对查证,涉及的图书在地域方面主要有《尚书·禹贡》、《诗地理考》、《诗地理考校注》、《诗地理征》、《读史方舆纪要》、《诗地理考略》、《历代舆地图》等;风物方面主要有《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陆玑疏考证》《诗传名物集览》、《毛诗名物图说》、《毛诗补疏》、《诗经植物图鉴》和《诗经名物新证》,等等。

  Q:你感觉最耗费精力的是什么?

  塔可:比较耗费精力的是从繁芜的资料中辨识哪些是可信的,这又往往要考订更多的资料才能确定,然后查证古籍中的地域如今是在什么地方,这部分工作网络帮我节省了很多时间、精力。对于风物的象征意义的考辨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诗经》成书时的象征与寓意在经过2000多年后,基本上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而考证这些变化对于作品结构的支撑与丰富都是不可或缺的。接着就是誊写笔记,这时我已确定了需要去哪里拍摄,以及在相应的地域可能会拍到哪些东西,并对最后的编辑排序有了大致的构想。再接着是对照文稿笔记,实地拍摄。然后整理编辑拍摄的图片,全部扫描编码归档,尝试初步组合排序,找到缺失的或者拍摄不理想的部分。这些之后,我会修改笔记,对不理想或者缺漏的部分进行补拍,重新编辑。

  整理编辑和调整补充是会一直循环的,直到整个系列拍摄完整,作品分组之间通顺流畅,表达足够精确。整个工作从2008年春开始筹备计划,2009年初完成第一阶段古籍整理考证的文案工作,2009年4月开始辗转六个地市,并拜访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专家学者,对文案工作进行了进一步的修订,同年5月开始了拍摄,并整理样片,2010年继续对古籍进行考订,继续拍摄,然后又整理扫描,开始尝试放大出片,整理笔记,为已经完成的《秦风·豳风》、《卫风》、《王风》、《陈风》四组作品撰写阐述说明文字,一直到今天,我还在继续并完善着自己的工作。

  Q:中国传统文化特别讲究诗化的“意境”,这个是很难具象化的,甚至不必具象化,比如欧阳修就说过“趣远之心难形”,再比如晁以道也说过“诗传画外意”,而摄影与之相比,恰恰是具象“成形”,你考虑过诗歌和摄影的界限吗?

  塔可:有趣的是,胡戈·弗里德里希(Hugo Friedrich)在《现代诗歌的结构》中认为诗歌创作的目的是“达到陌生处”,或者也可以这么说,“看到不可见之物,听到不可听之物”。一言以蔽之───由言入形,由形入意。东西方对诗歌目的的论述竟如此一致,都把“意”作为诗歌的终点。欧阳修、晁以道如果还在世,可能也会感叹于这一古一今、一东一西的不谋而合。而摄影的终点,其实也脱不开一个“意”字。在我看来,诗歌和摄影最大的相似之处都是自我封闭的架构集合,也就是说它们可以抛除一切付诸其上的冗余,不管是所谓“真理”或“感动”,还是对事物的褒贬、对情感的体悟,都与其自身的存在无甚关联,这很重要,因为这保证了诗歌和摄影作为艺术类型的高度精神化特质与极大的自由度。而诗歌与摄影的区别与界限,则在于起点,而非终点。

  简言之,影像的特质决定了“由言入形”的方式与诗歌不同,诗歌用抽象的词汇组成语言,以特定的方式刺激感知以建立读者内心的幻象,然后由此引导并达到对“意”的传达,整个方式是顺向的,词汇语言包含的可能性比幻象要丰富,幻象包含的潜能又比被传达的意旨或者说思想要丰富,这个进程所蕴含的可能性是一步步消减的。而摄影所具备的实体形象决定了其“由形入意”的方式虽然看似更直接,但是事实上却有更多的可能性。实体的图像与诗歌由语言建立的幻象比起来像是被解放了,不但构建图像本身可以运用的手法具体丰富了,而且其切入意旨的方式与角度,正反倚侧,变得难以想象的复杂多元。

  Q:有评论家觉得你这些作品针对中国当代摄影来说,最有价值之处是你有机会接触到“新地形”(New Topographics)诞生与发展的直接经验,并且接受了其中的一些经典特征作为铺垫的背景语汇,调和了其专属的“文化特性”与 “身份认知”,并且在其中努力探求一种当代的可能性。但你自己说过不想做成一种“新地形”式的摄影,觉得把这种方式搬到中国没多大意义。这两种说法是矛盾的。

  塔可:这个问题对我来说,还是难免要落回文化与身份的老生常谈吧。从您引用的那段批评家的话可以看出,他把我放到了西方这个系统中来做出阐述,认为我立足的背景是西方,然后结合自己的东方身份与文化特征去构建自己的作品,对此,我恐怕不能同意。虽然我在国外接受过学院派的艺术教育,但思维支点却一直是东方的,或者说是中国的,没有过须臾动摇改变。而中国的文艺、美学、哲学,乃至伦理,无一不是建立于以情感为结构的心理主义之上,这种以儒家礼乐文明为主体的文艺美学,并非以宗教、哲学为主要基础,也并不诉诸于科学、道德、逻辑观念,更与客观实体,诸如地理、实物等无关,生成其自身的仅为情感所依附的人性心理,因而这种美学的本体不在思辨中,而自在其审美之中,其情感的本体即为目的。

  Q:你受到过其他摄影师或艺术家的影响吗?

  塔可:不仅仅是摄影师,许多不同媒介的艺术家都对我有很大影响,做电影的卡尔·西奥多·德莱叶(Carl Theodor Dreyer)、安德烈·塔科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贝拉·塔尔(Bela Tarr),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塞·托姆布雷(Cy Twombly)和罗伯特· 莱曼(Robert Ryman),还有伟大的马塞尔·杜尚。从喜欢的艺术家也能看出,我偏爱在作品中不能明晰看出作者本人痕迹、甘于自我隐没的类型。就如我喜欢收集的商周青铜器与玉器,当时这些器物的功用是“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是同上天与祖先沟通的礼器,联接生命与精神的桥梁。商周时的工匠抽大麻、吃老鹰,一生穷尽心力也仅能完成几件作品。琢成的玉器混沌质朴却真力弥漫,铸成的铜器狰狞迷幻却蕴含万象,工匠的“自我”安然躲在器物之后,藉之以传万古。唐宋之后,个人意识开始觉醒,初心既失,世俗当道,有些高度精神化的东西便再也找不回来了。当艺术家预设了所谓“这是我的创作”这个情境之后,却往往丢失了真正的自我,而把自己带进了一条泥泞崎岖的沟壑之中,私欲的不断膨胀会挤压蚕食艺术家的智慧和判断力,通常到最后,仅仅剩下一副由“野心”构筑成的遗骸骨架了。

  Q:西方现代文艺理论有“互文本”(Intertext)之说,按照这一观点,所有的文本都是已存文本的组合,一切“创造”其实都是“改造”,艺术成就的高低在于“改造”的巧拙。首倡“互文本”之说的朱丽娅·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回避了“第一个文本从哪里来”的问题。对此,我们使用象形文字的老祖宗,或许有个简单回答。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 中文最早的文本就是汉字本身,这是可以临摹自然之纹(古通“文” )、与天地互为文本的。《诗经》之前有什么?它是从哪里来的?就是地域与风物,因此,你的作品其实也是溯源。

  塔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这样的。寻访2500多年前《诗经》中出现的这些山川、河流、残垣、故道,对我而言就像是卷进了一场缺席了对象的神秘约会,似乎有股莫名力量在背后左右着我的情感与拍摄方向。回想这个项目进行的初期,在做了几个月资料搜集与地域考证后,我惊觉自己陷入了历代儒生所建构的浩渺的诠释注疏之中。如此覆沓纷杂、真伪斑驳的诠释反映于“诗”上,原文本被不可避免的曲解甚而掩盖了,进一步说,所谓真实也一样被改造了。我相信现实的流变与文本本身及其诠释是会相互影响的,而在这个漫长的互动过程中,主要的分歧与消亡的层面是什么?而在自我感觉的层面上,在原文本早已脱离了具体语境的情况下,所谓的“诗意”又有怎样的必然性与依据?我希望建构一种稳定而又牢固的结构,同时与“诗”本身的结构在某些层面可以形成互文,把文学性的意义推到一个遥远而又陌生的境界,使这些无形而神秘的东西进入现实之中,来剖析这个负载着无数可能性的模板。

  Q:落实到拍摄和制作上,你用了怎样的器材?有没有后期处理?

  塔可:我通常用阿尔帕中画幅相机。胶卷的冲洗使用高锐度低反差的显影液,是想得到一种介于二维与三维之间的灰度调性。这种低反差的调性对于《诗山河考》是有特殊意义的,假设人眼可以接受的从最亮到最暗的阶调为一到十,而照片中物象的阶调被压缩到三到七,则不免会给观者造成一种不真实感,进而在内心对于图像与图像负载的内容产生距离与隔阂。但是图片的尺寸只有八英寸,并且因为是传统印放,所以具有丰富的细节层次,这又迫使观者不得不在物理距离上贴近去审视图像,这样心理上的疏离隔阂与物理上的贴近,本身就会使作品释放出特殊的张力,加上低反差调性本身带来的静寂感与历史感,我希望能由此传达出天地洪荒的气息。

  Q:你希望观众怎样观赏你的作品?

  塔可:作品在被观众欣赏时,已跳脱出创作者可以控制的范围了吧。我只是有时候会好奇,挺想知道千年以前的观众跟千年以后的观众如果都能看到我的作品,会是什么样的反应。

  关于摄影师

  塔可,实名隋志杰,1984年生于山东青岛,2003年起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2005年赴美国纽约,次年就读于罗彻斯特理工学院摄影系,2008年转读纽约艺术学生联盟,进入(Ronnie Landfield)工作室。2010年,他以《诗经》为创作背景的《诗山河考》系列获得“徐肖冰杯全国摄影大展”艺术类收藏奖、美国“Hey,Hot Shot!”新锐摄影师奖和连州国际摄影年展艺术家奖。2011年,塔可再次凭借该主题作品入选为“TOP20 2011中国当代摄影新锐”之一,作品被多个公共机构以及个人收藏,现工作、生活于中国和美国两地。

  塔可个人网站:tacasui.com

采写|姜纬 栏目编辑|迦沐梓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3 12:4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jpg
塔可拍摄《诗山河考》,是很具难度的。《诗经》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之丰富,对于任何一个以此为创作背景的摄影师来说,都是艰巨挑战。《诗山河考》系列里的每张照片都反映出作者对地域与风物的抚摩,以及和地域与风物的对话。




2.jpg
探索《诗经》中的地理环境在经过两千五百多年后的变化,是塔可创作的初衷。观者不会被文本所困,反而可以顺着塔可的行进路线感受诗歌的美妙所在。




3.jpg
“《诗山河考》的拍摄,缘起是我在海外好几年,读过一段时间的书外,基本上终日无事,用来打发时间的,除了金石书画,就是随身带出去的一堆四书五经、六朝怪谈了。”




4.jpg
“而与其他典籍的刻板古奥不同的是,《诗经》虽由儒士删定,冠以教化之义,挟以正史之私,尊为经义之始,但其活泼清丽的语言,恣意玄奥的意象,以及诗中众多的草木鸟虫、山川河泽、日月辰宿、季节流转,都给人以眷眷可亲之感。”




5.jpg
“读《诗经》时间越长,常常会不自觉地陷入冥想中,恍惚间可以看见“零雨其蒙” 的东山及思归的戍卒,浼浼黄河旁的新台上哀怨的新娘,三月春日溱洧水畔手执蕳草嬉戏祈福的少男少女。”




6.jpg
“如卡尔·荣格所言,个体来自祖先遗传的隐性记忆好像被绮丽冥思启示后渐渐打开了,这些和我生命并无交集的地方,似乎都在意识中变得熟悉亲近,仿佛伸手便可触及。”




7.jpg
“于是,我萌生了一个想法,要在时隔两千五百多年后,去《诗经》里提到的这些地方看看,这些孕育了如此优美动人诗歌的地方如今是怎样的景象。”




8.jpg
“当时起名称时,想得特别久都没有合适的。有一天在家扫片,瞥到桌子上有两本书,第一本书是指引拍摄路线方向的书,南宋王应麟写的《诗地理考》,另一本是日本摄影师须田一政的摄影集《民谣山河》,我从这两本书里各取两个字,拼到一块,就叫《诗山河考》了。”




9.jpg
“拍摄这些照片让我走了很多的地方,一路上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中原大地已没有未经人类改变过的景致了,不管是山川河泽,还是溪泉田野,似乎都蒙上了一层经千年把玩而形成的‘包浆’,但是却与古董的润泽内蕴的包浆不同,现在的景致是粗砺荒率的。”




10.jpg
“拍摄这些照片的工作方式,总的来说是文案工作在前,实地拍摄在后。第一步是对《诗经》文本的分析,对其中涉及的地域、风物列表,揉碎文本,并结合文本本身,分析拍摄可能涉及的意义与具体的章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3 12:4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1.jpg
“第二步是对针对于地域与风物的考证,主要是在古籍中进行比对查证,涉及的图书在地域方面主要有《尚书·禹贡》、《诗地理考》、《诗地理考校注》、《诗地理征》、《读史方舆纪要》等;风物方面主要有《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陆玑疏考证》《诗传名物集览》等。”




12.jpg
“比较耗费精力的是从繁芜的资料中辨识哪些是可信的,这又往往要考订更多的资料才能确定,然后查证古籍中的地域如今是在什么地方,这部分工作网络帮我节省了很多时间、精力。”




13.jpg
“对于风物的象征意义的考辨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诗经》成书时的象征与寓意在经过2000多年后,基本上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而考证这些变化对于作品结构的支撑与丰富都是不可或缺的。”




14.jpg
“接着就是誊写笔记,这时我已确定了需要去哪里拍摄,以及在相应的地域可能会拍到哪些东西,并对最后的编辑排序有了大致的构想。”




15.jpg
“再接着是对照文稿笔记,实地拍摄。然后整理编辑拍摄的图片,全部扫描编码归档,尝试初步组合排序,找到缺失的或者拍摄不理想的部分。这些之后,我会修改笔记,对不理想或者缺漏的部分进行补拍,重新编辑。”




16.jpg
“整理编辑和调整补充是会一直循环的,直到整个系列拍摄完整,作品分组之间通顺流畅,表达足够精确。”




17.jpg
“整个工作从2008年春开始筹备计划,2009年初完成第一阶段古籍整理考证的文案工作,2009年4月开始辗转六个地市,并拜访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专家学者,对文案工作进行了进一步的修订。”




18.jpg
“同年5月开始了拍摄,并整理样片,2010年继续对古籍进行考订,继续拍摄,然后又整理扫描,开始尝试放大出片,整理笔记,为已经完成的《秦风·豳风》、《卫风》、《王风》、《陈风》四组作品撰写阐述说明文字,一直到今天,我还在继续并完善着自己的工作。”




19.jpg
“在我看来,诗歌和摄影最大的相似之处都是自我封闭的架构集合,也就是说它们可以抛除一切付诸其上的冗余,不管是所谓‘真理’或‘感动’,还是对事物的褒贬、对情感的体悟,都与其自身的存在无甚关联。”




20.jpg
“这很重要,因为这保证了诗歌和摄影作为艺术类型的高度精神化特质与极大的自由度。而诗歌与摄影的区别与界限,则在于起点,而非终点。”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3 12: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21.jpg
“简言之,影像的特质决定了‘由言入形’的方式与诗歌不同,诗歌用抽象的词汇组成语言,以特定的方式刺激感知以建立读者内心的幻象,然后由此引导并达到对‘意’的传达,整个方式是顺向的。”




22.jpg
“而摄影所具备的实体形象决定了其‘由形入意’的方式虽然看似更直接,但是事实上却有更多的可能性。实体的图像与诗歌由语言建立的幻象比起来像是被解放了,不但构建图像本身可以运用的手法具体丰富了,而且其切入意旨的方式与角度,正反倚侧,变得难以想象的复杂多元。”




23.jpg
“寻访2500多年前《诗经》中出现的这些山川、河流、残垣、故道,对我而言就像是卷进了一场缺席了对象的神秘约会,似乎有股莫名力量在背后左右着我的情感与拍摄方向。回想项目进行初期,在做了几个月资料搜集与地域考证后,我惊觉自己陷入了历代儒生所建构的浩渺的诠释注疏之中。”




24.jpg
“如此覆沓纷杂、真伪斑驳的诠释反映于‘诗’上,原文本被不可避免的曲解甚而掩盖了,进一步说,所谓真实也一样被改造了。”




25.jpg
“我相信现实的流变与文本本身及其诠释是会相互影响的,而在这个漫长的互动过程中,主要的分歧与消亡的层面是什么?而在自我感觉的层面上,在原文本早已脱离了具体语境的情况下,所谓的‘诗意’又有怎样的必然性与依据?”




26.jpg
“我希望建构一种稳定而又牢固的结构,同时与‘诗’本身的结构在某些层面可以形成互文,把文学性的意义推到一个遥远而又陌生的境界,使这些无形而神秘的东西进入现实之中,来剖析这个负载着无数可能性的模板。”




27.jpg
“我通常用阿尔帕中画幅相机。胶卷的冲洗使用高锐度低反差的显影液,是想得到一种介于二维与三维之间的灰度调性。这样心理上的疏离隔阂与物理上的贴近,本身就会使作品释放出特殊的张力,加上低反差调性本身带来的静寂感与历史感,我希望能由此传达出天地洪荒的气息。”




28.jpg
在谈及希望观众怎样观赏他的作品时,塔可说:“作品在被观众欣赏时,已跳脱出创作者可以控制的范围了吧。我只是有时候会好奇,挺想知道千年以前的观众跟千年以后的观众如果都能看到我的作品,会是什么样的反应。”




29.jpg
塔可,实名隋志杰,1984年生于山东青岛,2003年起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2005年赴美国纽约,次年就读于罗彻斯特理工学院摄影系,2008年转读纽约艺术学生联盟,进入(Ronnie Landfield)工作室,作品被多个公共机构以及个人收藏现工作、生活于中国和美国两地。




30.jpg
2010年,塔可以《诗经》为创作背景的《诗山河考》系列获得“徐肖冰杯全国摄影大展”艺术类收藏奖、美国“Hey,Hot Shot!”新锐摄影师奖和连州国际摄影年展艺术家奖。2011年,他再次凭借该主题作品入选为“TOP20 2011中国当代摄影新锐”之一。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26 05:17 AM , Processed in 0.05744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