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69|回复: 2

[史地人物] 《活着》No.279:“特务村”往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5-2 11: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5-6-23 09:43 PM 编辑

“特务村”往事

图/吴家翔 视频/于维华 文/沈洪 编辑/邹怡


黑龙江省黑河市逊克县车陆乡宏疆村,从中国地图上看,只是“鸡嘴”附近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在世界地图上压根找不到它的名字,只能模糊地指出,在“土褐色”和“粉红色”两大色块的衔接处。这样的地理位置,为它日后的命运埋下了伏笔。上个世纪,社会主义阵营这两个大国从亲如兄弟到反目翻脸,对很多人来说,只是一段历史,却是宏疆村村民曾集体亲历的一场劫难。

 

从逊克县坐上几十公里的车,才能到宏疆村。村口大门据说是花了3万建的,牌匾却只剩下“罗斯民族村”几个大字,“俄”字前两年被村里老人徐维义和徐英杰捅了下来,“挂那玩意儿干啥,看了就有气。”

省里领导也来过,想把村里房子都扒了,改建成俄罗斯式民居,老村长徐占杰不同意,带头逼得领导“回去再商量商量”,最后只在村中心盖了一座俄式建筑。

更早些年头,县里来人找过徐占杰两回,希望他能去江对面给中国拉点儿贸易关系,把他给气得:“‘特务’还没给我整明白呢,再去我回来就该蹲笆篱子了。”

让徐维义、徐英杰、徐占杰别扭的正是这1/2的俄罗斯血统。故事还要从上世纪20年代末说起。

山东济宁人徐海旭,当年去苏联做生意,带了个蓝眼睛高鼻梁的姑娘回来,生下徐英杰、徐占杰兄弟四人,徐英杰还记得妈妈来中国时的盼头,“只要有土豆吃就行。”

苏联女人葛金丽娜据说是贵族后裔,丈夫死于战争,当年受饥饿所迫,把一岁大的孩子往裙里一兜走过冰封的黑龙江江面,来到宏疆村,也嫁了个闯关东的汉子,生下徐维义兄弟姐妹七人。

村里第一代中苏混血儿的家族故事大抵如此,渐渐有了第二代、第三代,有着灰蓝色眼睛、高耸鼻梁的面孔多了起来。除了种地,村民普遍喜爱打渔和喝酒,江对面有亲戚的人家还能不时收到邮过来的瓜子和糖。60年代中苏交恶后,两岸断了往来。更没有人料到的是,有土豆吃的平静生活会在一夜之间被打破。

文革开始了。

徐占杰和逊克县一个老局长戴上高帽,在村里敲锣“游街”,到了下班点儿摘下帽子往桌底下一搁,再赶白天的工作,俩人还互相打趣锣敲得不错,以为运动不过如此。

后来大队部开会抓“特务”、通苏情报员,几乎每家一个指标,揪出来圈进牛棚。“随便给你安个罪名,不承认就挨揍。要说了什么犯忌的话,回来给你汇报一下,晚上就把你弄去冻一晚。”村民们背后在地里直骂,但没人敢当面反抗,更不敢替“特务”说情。

徐英杰的老伴儿被圈了两个多月,他每天“拎着小桶、拿着小盆、像喂猪似的”送三顿饭,最小的孩子还在吃奶,也只能天天送去牛棚,喂完奶再抱回来。

也有人受不了莫须有的罪名。徐维义的大姐夫张运山曾是村里的民兵队长,抗日战争时期将一份日伪名单的情报送给了苏联红军,造反派们据此“铁证”把他打成“苏修特务集团头头”,每天批斗会上用皮鞭抽打,完了让他爬回牛棚。

终于有天,张运山趁只有一个年轻女造反派看着时,一头栽进棚口的老井,死的时候才42岁。在村民眼里,张运山很能干,又好交朋友,老人们议论起来都说“最好的一个人,最后下场最惨。”

直到毛主席发出了“要文斗不要武斗”的最高指示,牛棚里的“特务”们才重获人身自由,惊魂未定的刘瑞华赶紧烧掉了公公婆婆的全部照片和家谱,徐占杰决意这辈子再不跟江对面的二舅有任何联系。

没法改变的是这张脸,他心里有气:“我是混血儿不是我造成的,我愿意像这样吗?我中国生,中国长,是中国籍,你们耍着我玩干啥啊?我没当过‘特务’,你非叫我当‘特务’不可?当时我就气得埋怨毛主席,你当你主席行了呗,养你老了,干嘛折腾我们啊。”

文革结束后,被打成“苏修特务”的村民们集体平反,工作组还专门为张运山开了平反大会和追悼会,但这对他的遗孀徐桂芝来说,没什么意义。徐桂芝生性安静,丧夫之后更沉默寡言了,烟瘾很大,自己卷烟一根儿接一根儿地抽。她一个人住,爱侍弄些花花草草,常常一碗牛奶一两块儿馒头就把一顿饭打发了。儿子媳妇每年从上海回来探望她,帮着劈好够大半年用的柴火码在院子里。她也不愿意去上海,住不惯。

徐维义今年也78岁了,身子骨硬朗得很,用大铁锅拌起猪食来毫不费力,除了养猪和鸡,他在村子2里地外还有几晌地,种点儿大豆。每年最大的盼头就是能去北京看看做生意的儿子和女儿。

和总是忙忙碌碌干活的徐维义相比,徐英杰要清闲得多,他和开小卖部的女儿女婿住在一起,在自家炕头看看电视,或是串门去邻家炕头看电视、唠嗑儿,偶尔会在早晨去江边围观村民打渔。到了赶集日,他揣上20来块钱,溜达去集上,买点儿自家小卖部没有的新鲜核桃和虾米。

村里第一代中苏混血儿正慢慢凋零,只剩下六位老人了。由于主动“洗”血统,村里第三代、第四代大多只和纯种中国人通婚,容貌已经基本“汉化”。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去江对面的海兰泡打工、种地,不时给老人们带点儿黑列巴和俄式咖啡什么的。徐占杰的女儿在哈尔滨做起了导游,专门接俄罗斯的团,儿子徐国栋拍电影《西伯利亚历险记》时,还交了个俄国朋友阿廖沙。历史负担并没有代代相传。

只看村口被捅过的牌匾,村中心唯一的俄式建筑和少数人的脸,容易得出“宏疆村的俄罗斯元素正在变少”的结论,没法统计的是一个叫做侨民证的小本本。侨民证现在在村里吃香得很,徐维义早在1992年就办了侨民证,据说等孙子考大学时能加20分。让徐占杰生气的是,好些完全没有俄罗斯血统的山东支边人员都办上了,他这个正儿八经的混血儿却办不上。

 楼主| 发表于 2013-5-2 11: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3.jpg
黑龙江省宏疆村,中俄混血的徐桂枝抱着自己丈夫张运山的遗像。张运山在文革中被打成苏修特务后不堪批斗自杀。文革结束,他获平反,但这一切对徐桂芝来说,已经没什么意义了。宏疆村曾有不少中俄混血儿,在中苏友好到反目的历史里,跌宕浮沉。图/吴家翔 文/沈洪 编辑/邹怡





2.jpg
丈夫死后,生性安静的徐桂芝更沉默寡言了。徐桂枝每天为数不多的活动之一,是晚饭后锁好家门,去儿媳妇儿的小商店里坐一会儿。更多的时候,她都自己一个人坐在屋里。在上海工作的儿子媳妇每年回来探望她,劈好够大半年用的柴火码在院子里。但她不愿意去上海,说住不惯。





3.jpg
徐桂芝现在一个人住,爱侍弄些花花草草,常常一碗牛奶一两块儿馒头就把一顿饭打发了。





4.jpg
徐桂枝的卧室内摆放着她和家人们的照片。画面正中间的黑白照片是她年轻时候的样子。她的丈夫张运山是宏疆村在文革中唯一被整死的人,她的兄弟徐维义、徐英杰、徐占杰等人也在文革中被整过,让他们受到莫须有指控的原因,是身上1/2的俄罗斯血统和外貌。





5.jpg
下午,徐桂枝躺在自家的客厅里看电视剧,她烟瘾很大,自己卷烟一根接一根地抽。丈夫自杀的那一年才42岁,村里的人都说他能干、友善、健谈。如今数十年已过,这段劫难般的历史也随着村落的变迁渐渐淡去了。





6.jpg
徐维义今年78岁了,在文革时候曾经被指控为“特务”圈进牛棚。据村民会议,当时大队部开会抓特务、通苏情报员,几乎每家一个指标,“随便给你安个罪名,不承认就挨揍。”村民们只敢在背地里骂,没人敢替“特务”说情。






7.jpg
徐维义身子骨仍然硬朗,用大铁锅拌起猪食来毫不费力,除了养猪和鸡,他在村子2里地外还有几晌地,种点儿大豆他。目前和四儿子一起生活,每年最大的盼头就是能去北京看看在那做生意的儿子和女儿。






8.jpg
徐维义当年因为一半的俄罗斯血统,受尽了委屈。对于这个土生土长的中国老人来说,如今只有一张“侨民证”提醒着自己的血统。徐维义在1992年就办了侨民证,据说等孙子考大学时能加20分。但是徐维义早已不再和俄罗斯的亲戚们来往了。





9.jpg
和总是忙忙碌碌干活的徐维义相比,弟弟徐英杰要清闲得多。徐英杰今年74岁,跟开小卖部的女儿女婿住在一起,生活很清闲,每天坐在自家炕头看看电视,或是串门去邻家唠嗑儿,偶尔会在早晨去江边围观村民打渔。






10.jpg
徐英杰在擦拭窗户上的水蒸气。由于年纪越来越大,他已经不再种地。他还记得当年文革的时候,老伴儿被圈了两个多月,他每天拎着小桶、拿着小盆,像喂猪似的送三顿饭。当时他最小的孩子还在吃奶,也只能天天送去牛棚,喂完奶再抱回来。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2 11: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1.jpg
早上天刚亮,徐英杰的女婿在黑龙江边打渔。打渔也是村民们的生活来源之一,村里的老人们年纪渐渐大了之后,他们基本都不再种地和干农活。






12.jpg
徐英杰的女儿则在家里开了一个小商店,卖些零食和生活用品,补贴家用。





13.jpg
原村长徐占杰,对自己无法改变的长相一直耿耿于怀,“我是混血儿不是我造成的,我愿意像这样吗?我中国生,中国长,是中国籍,你们耍着我玩干啥啊?我没当过特务,你非叫我当特务不可?当时我就气得埋怨毛主席,你当你主席行了呗,养你老了,干嘛折腾我们啊。”





14.jpg
但现在,徐占杰儿女的工作仍和俄罗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儿子徐国栋在拍摄电影《西伯利亚历险记》时,交了个俄国朋友廖沙,双方之间偶尔会有书信来往。而他的女儿在哈尔滨做导游,专门接俄罗斯的团。历史负担并没有代代相传。






15.jpg
张树娟,今年74岁,她的身体不太好,平日里不怎么出门,说起那段文革时光,她的眼神会变得忧郁,轻轻地叹一口气,然后就沉默着一言不发。





16.jpg
徐维义和邻居坐在村里的广场上聊天,小孙子过来找他要零花钱买瓜子。由于主动“洗”血统,村里第三代、第四代大多只和纯种中国人通婚,容貌已经基本“汉化”。






17.jpg
徐维义在一个烧烤摊前准备付账,车陆乡每十天会有一次集市,需要生活用品和水果肉食蔬菜的村民,能在集市上买到他们需要的东西。文革的阴霾已经逐渐从这里散去。






20.jpg
村里的老人们生活很单调,因为没有收入,他们也很少打牌。每天下午聚集在村里的广场上聊天是他们的活动之一。





18-2.jpg
但文革的风暴,的确让这个村子变得沉默且自卑,村里人对自己的外貌变得敏感。他们迫切地想要改变自己的容貌、稀释自己的俄罗斯血统,成为“真正”的中国人。如今,村里第一代中苏混血儿正慢慢凋零,只剩下六位老人了。历史,似乎也最终将随着他们离去而被逐渐淡忘。





19.jpg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14 01:19 AM , Processed in 0.06421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