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4-11 11: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犹太人,圣经与基督教的产生:第七章 大卫与所罗门
7.2c 以色列需要国王
上帝对以利两个儿子的惩罚,发生在一场以色列人与非利士人的恶斗之中。双方交手,以色列人先败过一场。再战时,他们抬出法柜,内中存放着出埃及时摩西带以色列人与上帝立约后刻下的两块石板,为自己助阵。可惜这一次法柜却是神通不在,以色列人又遭遇一场大败,连法柜都被非利士人抢走。以利的两个儿子,以祭司身份护送法柜上战场,也丢了性命。逃回来的败兵,将坏消息报知在家等候的以利。他那时已是年老体衰,受不了失去法柜与儿子的双重打击,立时倒地身亡[9]。
按照出埃及的描述,法柜是摩西派最注重的圣物,不同于亚伦派所注重的会幕(也就是后来的圣殿)。在约书亚记中,法柜被描绘成以色列人征服伽南的法宝:过河的时候,法柜抬到河中间,可以让河水断流;攻城的时候,抬着法柜围着城墙转一圈,大家齐声喊叫就可以震垮城墙。可是在收集了定居初期传说故事的士师记中,法柜却几乎没有被提及[10]。到撒母耳记之中,叙述转到示罗,法柜又再次出现,却是被敌人抢走。非利士人从战场上得到法柜,高高兴兴扛回家中,却不知这是对上帝的冒犯。其后非利士人灾祸连连,这才意识到法柜留不得,又乖乖将它送还给以色列人[11]。这台失而复得的法柜,以后要摆进王朝时期在耶路撒冷兴修的圣殿,落入亚伦派祭司的掌控。
与非利士人的冲突,作为以色列立国的主因,倒是可以称为民族冲突。住在群山之中的以色列人是本地人,而住在沿海的非利士人则是外来民族。但是在地域狭小的伽南,冲突的规模并不大。非利士人集中在伽南沿海的五个城邦,从考古挖掘上估计,人口大概有个五万左右[12]。以色列人口会比这个数多一些,但是分散在伽南山区及约旦北部。在经济上来说,却是非利士人领先,因为沿海地带耕种条件好,土地也更为肥沃,还可以出海捕鱼,跑商船,再加上往来埃及与叙利亚的大路也从他们的地盘上经过。从考古证据上也能看出来,非利士城邦的建筑,要远比伽南山区那些村落之中的小农屋气派。
撒母耳记上13:19-22中还提到,非利士人在技术上也占有优势。以色列没有一个铁匠,磨农具的时候还要去找非利士人帮忙,打起仗来装备远不如非利士人。这几句话后来被用作证据,说明非利士人掌握并垄断了制造铁器的秘密,由此取得对周边邻居的优势[13]。后来的考古挖掘却显示,这是对圣经的过度解释。以色列王朝的建立在早铁器时代,当时铁器的使用并不广泛。来自地中海北部的非利士人,在冶金技术上较为领先倒是有可能,在经济上显然比以色列人富有,在军事组织上也比以色列人得力。他们本来就是以刀枪出来闯天下的海盗,而以色列人只是零零散散定居在山地之中的农民。但是非利士人的这些优势,并不足以制服山区里的以色列人。这一方面是因为地势:非利士人住在地势平坦的沿海,以色列人却住在易守难攻的山区,即使是武力强大的埃及新王国,都无法平定伽南山区中的“爱伯来”(流民草寇)[14]。另一方面,则是以色列人在组织上的不利,也将在随着王朝的建立而得到补救。
以利死后,继承他祭司与士师位置的是撒母耳。申命史者对撒母耳当士师时的作为,只有草草几段描述。而后,笔锋一转,就说到撒母耳也已年老体迈。他也是有两个儿子,正筹划着让他们接替自己士师的位置。但是俩人都不争气,无法服众。一众以色列长老向撒母尔请求,帮他们像邻国那样,立一位国王。说来,国王与士师有相似之处,都是政治首领。从旧约的叙述来看,二者的不同在于两个方面。其一是国王意味着王朝的建立,也就是说王位可以通过父传子的固定形式继承。士师只是大家在危机时刻推举出来的临时首领,不讲究出身,靠的不是制度,而是士师本人的智慧或勇武。因此,士师的位置无法传继,以利、撒母耳都无法将位置传给自己的儿子,士师记中也有过类似传子失败的例子[15]。其二则是国王的权力要比士师大得多,也只有在掌控足够的政治与经济资源之后,才有可能形成代代相传的王朝制度。在申命史者的笔下,这一点在撒母耳的口中,说得很清楚。撒母耳对那些要求立王的长老们警告说,有了国王之后,你们的儿子要替他种地,打仗,做苦工,你们的女儿要给他当奴仆,你们的田地他要拿去给他的臣子太监,你们的收成他要取走十分之一去养他的宫廷与官员[16]。但是众人还是坚持要一位国王,“有王治理我们,统领我们,为我们争战。”因此,年迈的撒母耳,作为最后的士师,担负起一项最后使命,为以色列寻找一位国王。
*****************
7.2节注释
[1] 士师记12:1-6
[2] 士师记第19-21章
[3] 按说以色列有十二子,形成十二个部落。但是,在埃及发迹的约瑟领了长子该有的双份,他的两个儿子以法莲与玛拿西各算一个分支,这样全部加起来共有十三支。
[4] 参见John H. Hayes and J. Maxwell Miller, ed., “Israelite and Judaean History”, p.218-221(SCM Press, 1977)
[5] 参见John H. Hayes and J. Maxwell Miller, 同上,p.339-40
[6] 参见撒母耳记上1:1
[7] 参见约书亚记18:1
[8] 参见撒母耳记上1:12-20
[9] 参见撒母耳记第四章
[10] 只有一次被提及,在士师记20:27,以色列人在法柜处求问上帝的旨意。
[11] 参见5.7节
[12] 参见Michael D. Coogan, ed., “The Oxford History of the Biblical World”, p. 122 (OxfordUniversity Press, 2001)
[13] 参见Bernard W. Anderson, “Understanding Old Testament”, 3rd. ed., p.167 (Prentice-Hall, 1975)
[14] 参见Michael D. Coogan, ed., “The Oxford History of the Biblical World”, p. 126-127 (OxfordUniversity Press, 2001)
[15] 参见士师记第九章
[16] 参见撒母耳记8:10-1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