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8|回复: 0

艺术电影的路在哪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4-3 01: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艺术电影的路在哪里?

日期:2013-03-30
来源:文汇报 作者:李婷



b566.jpg 图片说明:《霸王别姬》作为国产艺术电影的代表作,高居各大电影网站影迷推荐的前三甲。艺术片的票房和口碑之间,本不矛盾。导演的自我表达与尊重观众的需求,也可以兼而有之。




b567.jpg 图片说明:《恺撒必死》讲述了一群囚犯在狱中演话剧的故事,生死之间,人生如戏。




b568.jpg 图片说明:哪怕有奥斯卡的光环,《艺术家》在国内院线依旧票房遇冷。




b569.jpg 图片说明:日本片商只花8万美元购进《那山那人那狗》,在日本长线放映,竟创下800万美元的票房奇迹。



艺术电影的路在哪里?

  本报记者 李婷

  
近日上映的纪念女作家萧红的文艺片《萧红》,只上映一天就被“下档”。但另一方面,不少观众又抱怨,自己很想看这部电影却没有机会。

  文艺片遭遇市场冷遇,早已不是新鲜事:贾樟柯获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三峡好人》国内票房几乎为零;田壮壮的《盗马贼》上映时,全国只订购出一两个拷贝;霍建起的《秋之白华》,影片还未宣传,就已在排片表上“消失”……

  不少人将矛头指向艺术院线的缺失。资深电影发行人吴鹤沪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坦言,在国内现有的环境下建立艺术院线面临三大难题:

  ●一是资金,目前国内一年的电影产量是700多部,这其中能进影院的只有200部左右。在没有相对应的政府补贴或者文化基金支助的情况下,影院为何要冒险放艺术电影。毕竟,影院是自负盈亏的,特别是近几年房租的暴涨,让影院经营成本剧增。

  ●二是概念界定,哪些电影是艺术类电影,以前的观点是没有票房的电影是艺术片,这显然是不准确。

  ●三是片源,虽然眼下国产影片年产量丰富,但真正合格的艺术电影少之又少,这其中,不少还因为缺乏营销或宣传资金不足被市场淹没。而现有的引进片数量有限,大多数名额给了商业大片,有些艺术片即便有幸被引进也常常错过最佳公映期。例如奥斯卡获奖影片多是迟到一两年才被引进中国市场,在资讯如此发达的时代,很多观众早已通过别的途径一睹为快,等到它们放映时票房成绩往往不理想。

  人们不禁感叹:国产艺术片真的无路可走?

  

艺术片进不了影院,怪观众不识货?

  没有强大的主创阵容,没有炫目的制作技术,艺术电影常常打动的是观众心中最柔软的那一小块,但是这让眼眶湿润的感动却鲜少有安放的场所。说到国内艺术电影生存难,不少人将原因归咎于没有观众。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留美多年的导演胡雪桦认为这是一种误解,“我国的电影产业虽然处于初级阶段,离成熟的分众化市场尚有距离,但不缺艺术片的爱好者。”

  以上海为例,早在1989年3月,上海的胜利艺术电影院就正式成立了;同年同月,上海另一家艺术电影院——平安艺术电影院也宣告成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电影公司为第五代导演拍摄的艺术电影寻找观众,在全国9大城市选定了11大影院,上海的“胜利”、“平安”双双中选。李小珑的《鼓楼情话》、陈凯歌的《黄土地》、张军钊的《一个和八个》、吴子牛的《晚钟》等“第五代导演”们初试啼声的作品都曾在申城引起了很大轰动,同时也建立了第一批文艺片粉丝群。

  在老一辈电影人的印象中,1980年代末胜利艺术电影院独家上映《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时的观影盛况难以忘怀——影院443个座位连续3个月常常爆满,到最后售票处不得不拉起铁栅栏分流观众。据回忆,胜利艺术电影院成立9年,举办过许多专题影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就在差不多时间,北京的首都电影院、大华电影院、地质礼堂电影院、长城饭店电影院也都进行过经营艺术影院的尝试。虽然这些影院最终关门,但经年累月的积累中,培养出了一大批艺术片的观众。

  观众对于艺术电影的渴望,还体现在一年一度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去年6月底落幕的第1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9天内上海34家影院迎来30多万观众,《恺撒必死》、《金城小子》、《啄木鸟和雨》等影片一票难求,令许多艺术片爱好者大呼“不过瘾”。对此,中国电影资料馆策划负责人沙丹透露,在北京、昆明、成都、拉萨等地举行艺术影片放映时,像这样的盛况屡见不鲜。

  “潜力人群非常巨大,但需要引导和培育,而目前的中国电影市场还做不到这一点。”胡雪桦认为,电影产业整体不发达,是国产艺术片放映难的根源。“我国目前有9600多块银幕,大多数集中在一二线城市,相当多的三线城市几乎没有现代化的影院。”事实上,面对每年数百部的国产商业电影和数十部的进口大片,电影院的排片表已经被挤得满满当当,在没有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下,有多少影院愿意主动冒险去放“慢热型”的艺术片?毕竟,影院不是慈善机构,不是公益场所,它们也有经营压力。

  

艺术片曲高和寡,成不了大气候?

  那么,国内真的没有可供艺术片呼吸的空间吗?没那么悲观!2009年12月底,北京当代MOMA百老汇电影中心的诞生,点亮了艺术电影的星星之火。这是内地的第一家艺术影院,它拥有三个放映厅、共400个座位、一个超过300平方米的咖啡书店及会员区域的一个小型电影图书馆。据统计,过去的两年多时间里,超过100部国产艺术片在这里得以和观众见面。

  其中,最成功案例,莫过于刘杰执导的《碧罗雪山》的走红。这部最初压根儿没准备公映的电影,在艺术中心放映了整整一年半时间,且往往一票难求。

  《碧罗雪山》故事发生在云南西北部,碧罗雪山下的大峡谷里。日夜奔腾的怒江边,有一个与世隔绝的小村庄,傈僳族人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随着岁月变迁,宁静的一切终被打破,现实问题与古老传统、人的生存和环保政策发生了激烈冲突。走投无路的小姑娘吉妮在婚礼当天逃离,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无可奈何的村民最终只有搬离故土,维系了千百年的村庄就此解体。

  从一开始充满民族风情的傈僳族婚礼,到影片最后,老祖静默无语坐在山间,唯有雪山雾气缭绕。《碧罗雪山》没有太多跌宕起伏的情节、刻意夸张的表演、浓妆艳抹的场景,导演刘杰用了非常朴素的手法,以冷静、凝练的镜头,记录下青山绿水间发生的故事。他甚至邀请当地村民出演所有角色,片中对白几乎都是傈僳语。

  很多人在观影后说,正是源于这份朴素和本色,以及叙述的真诚,《碧罗雪山》打动了他们。该片从2011年4月中旬在MOMA首映,第一场198人的放映厅,卖出100张票,第二场换到108人厅,卖出60多张,从第三场开始,108个座位几乎场场爆满,还有不少观众嚷嚷买不着票。影院不得不追加放映场次,将档期一拖再拖,一直拖到2012年的10月。

  一部艺术片一票难求,这甚至超过导演刘杰自己的想象,因为起初他对票房不抱希望,更对公映“不抱幻想”。

  刘杰的灰心,要从前两部作品的境遇说起。除去《碧罗雪山》,刘杰执导的电影还有2010年的《透析》和2006年的《马背上的法庭》。这两部电影都属于“墙外开花,墙内不香”,在国际各大电影节获奖,但内地票房惨淡甚至连上映机会都没有。

  2010年,《碧罗雪山》从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捧走评委会大奖、最佳导演等四项大奖,在业内看来,这是片子上线的“最好时机”,可刘杰没有主动采取行动:“进影院干吗?‘一日游’?然后等着被人揶揄:看看,获大奖的电影不过如此?”

  最后,还是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碧罗雪山》的惊鸿一瞥给MOMA的市场推广部负责人吴靖留下了深刻印象,她极力游说,最终劝服刘杰把片子拿出来在MOMA试映,这才带出了后来一连串的“奇迹”。

  当然,一部《碧罗雪山》,离整个国产艺术片的繁荣,中间的距离可不仅仅是一两场满座这么简单。查看《碧罗雪山》在MOMA的排片表可以发现,虽然放映都在晚上的黄金档,但一周最多一两场,一个月下来不过五六场。按每场108人满员,一张票正价40元算,一个月的票房不会超过2.5万元,更何况影院的会员还享受票价半折的优惠。

  对此,MOMA投资方也曾对媒体表示,MOMA经营两年以来,一直没有赚钱,很多时候运行还要依靠投资方其他经营项目来贴补,不过他们早做好了心理预期,最少要用五到十年培养市场和观众”。

  
面对市场,艺术片何时学会吆喝?

  事实上,国产艺术片放映难的问题,仅仅依靠坐等“伯乐”的眷顾是不够的,还需要自身在发行、营销等环节上跟上节拍。“一部艺术电影要卖得好,首先本身的质量要过硬,其次懂得吆喝也很重要。”说起《萧红》近日在市场上遇冷,胡雪桦颇为欷歔,2012年,该片获得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摄影奖,就是他给颁的奖。“那么多片子参与角逐,最后《萧红》拿到了这个奖,说明这个片子至少在制作上是有新意的,但酒香也怕巷子深。《萧红》从拍摄到公映几乎无声无息,电影没有做有效宣传,年轻人对主人公完全不了解,受众面过窄,这是导致它被冷落的重要原因”。

  “其实文艺片导演应该明白,目前国内每年能上映的艺术片数量很少,大家面临的困境差不多,文艺片更应懂得如何自救,让更多感兴趣的观众看到。”胡雪桦坦言,电影是一项综合的工程,一些发达国家对艺术电影有各种支持,而好的文艺片也多有成熟的发行战略。国产文艺片导演应该励精图治,不能仅仅满足小圈子的需要,应看到更广大的市场和观众群。“当然,文艺片的营销方式与商业片不一样,不应该一味往大里做——加大拷贝量、加大宣传力度,只靠提升‘量’来换票房是一种粗放型的发行方式。”他指出,艺术片需要找准自己的定位观众群,不求通吃,但求根据自己的特色开一个“文艺范”的精准窗口。比如,发行商可以用有限的费用,先做针对专业影迷的宣传、制作少量拷贝来探路,若口碑不错再慢慢加大投入。这一细腻的发行方式既降低了风险也保证了收益。

  事实上,《那山那人那狗》在日本的成功发行可以提供很好的借鉴。对于这部电影,很多人将其看作中国艺术电影海外成功吸金的典型案例——该片问世后在国内市场默默无闻,只卖出1个拷贝,但在日本却引起强烈反响。日本片商只花8万美元购进该片,在日本长线放映,竟创下800万美元的票房奇迹。然而,鲜少有人知道,日本片商为了这部电影的发行,用了整整一年时间做前期营销。

  那是2000年的1月,日本资深发行人深泽一夫偶然看了《那山那人那狗》,颇为欣赏,便通过北京电影学院的教授找到导演霍建起,表示愿意为这部片子做日本的发行工作。谈妥后,深泽一夫很快联络了日本最著名的艺术影院岩波影院、东宝东和发行公司和日本权威电影杂志《旬报》,《那山那人那狗》在异常周密的“部署”之下开始了它的日本之旅。

  在从紫禁城三联手中购下日本发行权以后,日本方面的发行人立刻着手搜集有关这部电影的所有资料,连一个配角的生日也不拉下。为了配合宣传,《旬报》专门印制了精美的小册子,而岩波影院还从原作者彭见明手中买下了六个短篇的版权,与《那山那人那狗》一起出了一本日文版彭见明小说的合集,如今,这本书已经加印了五次,每次印一万册。

  为了激起人们怀旧情怀、让电影看起来更简明,在日本放映时,发行方还把《那山那人那狗》更名为《乡村邮递员》,然后在各大报章进行连篇累牍的全方面报道。每个季度都邀请影片主创人员到日本知名电视台谈自己的创作经历、拍摄花絮,同时请各大媒体参加看片会,播放片段。影片公映后仅在一家影院长线放映,前几场先邀请老年人观看,在社会上树立了极其优秀的口碑。就这样,日本发行方依靠自己的投入和策划把《那山那人那狗》变成了奇货可居的宝藏。
  

相关链接 经典艺术影院

  台北光点电影院由导演侯孝贤经营,只有88个座位,每日从中午12点到晚上12点放映六场,内有书店、展览馆、艺文厅、咖啡馆等设施。

  柏林“军火库”艺术影院位于德国电影博物馆地下,是德国的第一家艺术影院,拥有4226名会员,半年会员费为100欧元。

  伦敦BFI中心由英国电影学会(BFI)管理运营,内部设有多厅艺术影院,每晚放映经典影片及在各大影展上亮相的最新艺术电影。BFI中心还有面向公众开放的媒体资料室,专营的电影书店。此外,在BFI中心附近还建有英国最大银幕的单厅影院BFIIMAX。

  洛杉矶Landmark艺术院线公司全美第一大艺术院线,在其39年的发展历程中,该院线也曾在20世纪80年代承受了家庭录影带革命的冲击。但尽管如此,它不仅守住了洛杉矶这块艺术影院的宝地,而且还步步为营,先后将势力拓展到达拉斯、圣路易、密尔瓦基、华盛顿、费城、纽约、丹佛、巴尔地摩等重要城市。

  莫斯科艺术电影院世界上最古老的电影院,建于1911年。

  首尔艺术影院首尔唯一一家以弘扬教育、文化为目的的非营利性影院,每年上映300余部电影。该影院面向的客户群主要是青少年,为了使他们体验到更多的乐趣,影院还特别组建了“电影里的小学校”,为青少年们提供了和导演、电影评论家等一起对影片进行讨论的机会。此外,首尔艺术影院通过“周五短篇剧场”,于每个月第三周的周五晚间,上映韩国最新制作的独立短篇电影。

  东京岩波影院坐落在东京赫赫有名的古旧书店街神田神保町,1974年成立,当时日本商业电影泛滥,岩波影院将自己定位为向日本观众介绍有别于商业影片的小制作艺术电影和社会电影。该影院一年只放映四部影片,每部影片上映时间为3个月,选片非常严格,颇为钟爱中国电影。谢晋的《芙蓉镇》、《清凉寺钟声》,内地和香港合拍的《宋氏三姐妹》、陈凯歌的《边走边唱》、香港影片《玻璃之城》、霍建起《那山那人那狗》(下图)等都曾是这里的座上宾。

  法国MK2院线法国最大的艺术电影院线,旗下拥有58个影院,9500个座位。政府为电影艺术提供的包括财政补贴、政策鼓励等全方位支持,成为法国艺术电影和院线得以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法国政府曾于1991年10月颁布“艺术与实验影院”法令,组建“艺术影片推荐评审会”来推荐艺术电影片目,获得“艺术与实验影院”定级的机构还要承担电影艺术探索、培养青少年观众审美趣味等义务。法国每年还拨出约1200万欧元来补贴艺术影院,所以巴黎市区内90多家影院中有41家艺术影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9 04:49 AM , Processed in 0.07374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