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晴集讲记
弘一律师集
净空法师讲
缘起
前言
一、元无我人,为谁贪嗔?
二、知苦·厌苦·求离苦
三、达观·真观·平等观
四、少欲知足·静默养道
五、忍辱精进·一心向道
六、福慧始闻·老实念佛
七、净业警策
八、禅偈
缘起
弘一律师,自号晚晴老人,盖取李义山诗‘天意怜幽草,人间爱晚晴’句。律师于辛巳年掩关本寺(西禅寺),集佛经祖语警句二卷,以晚晴名焉。
福州怡山西禅寺沙门传贯 谨识
《晚
晴集》共一○一条,是弘一律师集佛经、祖语、警句所成,前四十九条为上卷,后为下卷。净空法师依序讲演,今结集成册。为便于读者检阅、惕励……,故略事分
类;又为避免类别过于琐碎,凡有两可或难以归类者,亦勉而为之。以期本书保有原作之风貌,兼具现代著作体系分明之架构流通于世,以飨有缘,以利有缘。是所
至祷!
三宝弟子 谨识
前言
这一次我们选定《晚晴集》,跟诸位同修作一个研习,一定也要把这个因缘,给诸位作个简单的报告。我们生长在这个时代,要帮助自己,同时也有义务要帮助别人。究竟我们要从什么地方做起呢?我们冷静的观察、思惟,就知道古圣先贤的教训早已说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
古
时候人心纯朴,每一个人都能安分守己。在中国历史上所记载的,古圣先王他们行不言之教,天下没有纷争,人人都过著安乐的生活。往后,知识水准逐渐提升,也
就是所谓知识开了;诸位要记住——知识是智慧变成了情识。于是人就有心机、有巧诈,用现代的话来说,这就叫时代潮流;这个潮流愈演愈烈,到今天可以说是知
识爆炸的时代。这个时期的人意见太多,思想太复杂了,到底哪个是正确的?哪个是不正确的?换句话说,邪正是非没有人能够辨别。这是一切动乱的根源,一切痛
苦的来源。
如
何能够救自己?如何帮助别人?还是古人所说的:‘返朴归真’、‘回头是岸’。这是真的!真正回头,就真正领悟到真理,体会事实,自然得到真实的受用,这就
是现在人所谓的‘自在幸福’,佛法里讲的‘菩提涅槃’。我们生长在这个时代,不能不顺著时代的潮流,否则,什么都行不通;能顺应潮流,又在这里面学习返朴
归真,这就叫作学佛。
学佛首先要把佛教认识清楚。佛教是佛陀的教育,它不是宗教。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给我们说的一切经,现在归纳成为‘大藏经’。这么多的经典内容是什么呢?就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可见得佛陀教育与我们的关系是非常的密切。
在
这个大时代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现代人的知识,超过古人不知道有多少倍。中国在乾隆时候编了一套‘四库全书’,从乾隆到今天,这两百多年所出版的东西,
超过四库全书不晓得多少倍!再加上现代人生活的方式跟古人不同,没有古人那么优闲,那么有时间;我们哪有时间去读一切书!要读,第一、没有能力,第二、没
有时间。这怎么办?所以在三、四年前,这个道场(达拉斯佛教会)在筹备期间,我就希望道场建立之后,能在这里搜集一些图书,大家发发心,多用一点时间来
看;看的时候,把好的句子摘录下来,一本书二、三条,四、五条……,把这么多的书,统统摘录下来,印成一本;念这一本,统统都念到了。这个好啊!这叫大功
德。
这
部丛书分五个部分:第一部是佛经的精华录,就是将大藏经,浓缩成一册。第二部是四库全书的精华录。第三部是四库汇要的精华录。第四部是史鉴精华录,摘自二
十五史、通鉴这些的。第五部是群书精华录。这是五种,合起来的总名称叫‘中国传统学术精华’。这对于我们自己的修学,对于大众的帮助,是非常有意义、有价
值的一桩大事。
今
天我们选择《晚晴集》就是一个范例。《晚晴集》是弘一大师平常读经的时候,将经典里面好的句子,对于身心修养确要的经文摘录下来,编成这一个小册子。他每
一段都有出处,从哪部经摘录下来的,都注得很清楚,所以我们也在短短的时间,读了很多的经论与祖师的语录了。他的选择当然跟我们不一样,这是各人见解不相
同,需要不相同。《晚晴集》总共一○一条,第一条是从《金刚三昧经》节录的一句,第二条是《华严经》普贤行愿品里面的,第三条是《华严经》修慈分里面
的……,大师底下都注明出处。用这样的方法,使我们中国传统的文化,将来变成一册,这一本子会是全世界最好的书。为什么呢?这里面没有一句话是废话,对我
们的修养、处世、待人、接物,句句都是金玉良言,字字都是精华。今天我们来讲弘一大师的《晚晴集》,这就作一个试验;将来这一部书编成之后,在全世界弘扬
宣讲,就是我们今天的这个方式,所以这是新构想的第一课,非常有意义。这种方式、这种方法,将来流传在世间,就很值得纪念了。
不
过,有一些同学告诉我:‘我们的程度太有限了,恐怕没有能力去选。’我说:‘就是因为你能力有限,才要你去选。’为什么呢?如果程度高的,像弘一大师《晚
晴集》选的一○一条,一半以上都太深了,看不懂!一般人看不懂的我们不要,你能看得懂,别人就看得懂;你要看不懂,别人也看不懂;选它干什么?我们选出来
的东西要大众化,希望中学生的程度就能看得懂,这才能普及。要是选得太深、太高了,一般人看不懂,那就毫无意义了。所以弘一大师这一○一条,如果再把它节
录,恐怕只变成十一条,我们只取它十分之一。所以这工作大家放心,有时间读书,你在笔记本上节录,选好之后,把这个东西交给我们佛教会,我们来会集,再整
理出来。
选
择的重点,就是治病。这些典籍、这些书就像宝山,我们到山上去采药;‘选择’就是采药。采药干什么?治病。现代人害什么病呢?伦理没有了、道德没有了,这
是病根。所以我们选择的重点,就是伦理道德。从治疗效果上来说,我们有五个目标:第一、要能够帮助自己幸福快乐。第二、要帮助我们家庭的美满。第三、要有
助于社会的和谐、安定。第四、要帮助国家的富强。第五、要能够维系世界和平。我们希望能达成这五个目标,而它的大根大本是建立社会和全世界的伦理道德观
念,所以我们从古今中外典籍里面去节录。这个工作,非常有意义,非常有价值;希望每一个人多努力,自己平常多读读书,也做节录。
除
此之外,我还想到必须要找专门的人来做这个工作。这专门的人到哪里去找呢?最后我想到中国大陆,找退休的教中文、教中国史地的老教授。我希望能找十个人,
在北京大学、或其他大学里面,我们设一个研究机构,请这些老教授每一天去翻书作节录;经费我们来供养,就是希望能够在学校里,成立两个特别的研究所编纂‘
中国传统学术精华’。我想在大陆上有不少有心人,我们把这个构想传达到那里,一定能够引起共鸣。希望五年能够完成,十年之后,这世界上最好的一本书就可以
流通了。当然,这样的书一定要分门别类;弘一大师所集的没有分类,这等于是原始资料,第二次就要分类了。这也是我今天选择跟大家研究《晚晴集》的因缘。
弘一律师自号晚晴老人,他的号很多,别号大概有七、八十个,大概他自己也搞不清楚。‘晚晴老人’是取自李义山‘天意怜幽草,人间爱晚晴’的诗句。律师于辛已年掩关西禅寺,在关房里面集佛经祖语警句二卷,前四十九条是上卷,之后是下卷,所以叫做《晚晴集》。
这本教材跟经典不一样,经典是有连贯性的,这本子每一条都是独立的。所以来听经的人不需要连贯听,他哪一天来都可以,即使迟到了,听到的也是完整的,所以这个好处就太多了。
一、元无我人,为谁贪嗔?
(3)我若多嗔及怨结者,十方现在诸佛世尊皆应见我,当作是念:‘云何此人欲求菩提,而生嗔恚及以怨结?此愚痴人,以嗔恨故,于自诸苦不能解脱,何由能救一切众生?’华严经修慈分
这
个‘见’,当作看见讲。这一段经文也是值得我们每天去警惕的。‘嗔恚’是三毒之根;多嗔就是很容易发怒,很容易动嗔恚心,那当然就会跟一切众生结怨了。我
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不知不觉常犯这个毛病。所以有时候我们自己问:为什么自己智慧不开?为什么自己修行功夫不得力?为什么自己没有进
步?同修们常常这样告诉我。这个反省对的,没错啊!但到底为什么呢?问题都出在贪、嗔、痴上。贪、嗔、痴没断掉,所以才出这么多毛病。
《华
严》不是普通经典,是佛对法身大士所说的。菩萨立志存心,是要自度度他,如果还有嗔恚,还跟人结怨,他这个目标就达不到了。十方现在诸佛世尊都见到,都会
这么说:‘为什么这个人发菩提心想求菩提涅槃,他还会生嗔恚心?还会跟人结怨?’这与他的心愿恰恰颠倒!所以才感叹的说:‘这个愚痴人就是因为嗔恨的缘
故,所以他的烦恼不能断,解脱不能证得。’在三德密藏法身、般若、解脱中,烦恼断了,就证得解脱;解脱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自在。换句话说,他不能解脱,必定
是多烦恼、不自在;自己都度不了,怎么能救度一切众生?这个障碍是什么呢?嗔恚冤结。冤结还有一种讲法,佛在经上给我们说‘十善厚友’,十善是很厚的朋
友;‘十恶冤家’,此处冤结也可以指十恶。如果我们嗔恚心很重,再加上十恶,这在佛法里面修学,就不会有结果了。
(6)离贪嫉者,能净心中贪欲云翳,犹如夜月,众星围绕。理趣六波罗蜜多经
这
一部经在台湾也有单行本流通。一切众生的大病是贪、嗔;嫉妒是嗔恚的一部分。佛在一切经论里头常常劝勉我们,要把贪、嗔、痴三毒烦恼断掉,这是修行的根
本,修行的基础。因为我们心里面有三毒,所以才会遇到外面的毒害;假如我们心里头没有三毒,喝毒药就像喝甘露一样,它不起作用。为什么?里头没有毒。这好
像化学反应少了催化剂,它起不了作用!我们被毒虫、毒兽咬伤、螫伤了,要生惭愧心。为什么呢?我们心里头有毒,才遭受外面的毒害。我们在传记里看到,民国
初年印光大师他老人家住的寮房,里面有虱子、跳蚤、蚊虫,他都不驱除。侍候他的小和尚想把它们赶走,印光大师叫他不要赶。
侍者问:‘为什么呢?’
‘我的德行不够,留著它们,让我生惭愧心,改过自新。’
老
和尚到七十岁以后,不管他住哪个房间,再去找这些虫,一个都找不到;别人住的房间,蚊虫、苍蝇什么都有;他老人家一去住,它们都搬家了,都走了。你要问为
什么呢?就是此地讲的贪、嗔、痴三毒没有了,不会招来这些毒害。印光大师作一个样子给我们看,教我们这个修学方法是正确的。他可以做得到,也就是说明每一
个人都可以做到。所以要远离贪嫉(嫉是嫉妒)。
‘
能净心中贪欲云翳’,‘云翳’是比喻云彩能够遮住日月;‘翳’是现在讲的白内障,白内障能把视觉障碍住,这就好比贪嫉一样,能够舍离这个,云翳就没有了。
‘犹如夜月,众星围绕’,这就好比恢复到晴空了。晚上有明月、众星,没有云彩遮住,就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这个意思。
(7)生死不断绝,贪欲嗜味故。养怨入丘冢,虚受诸辛苦!大宝积经富楼那会
生
死是大事,能够真正知道了生死,才算是一个觉悟的人。如果还不能够发愿了生死,无论修学什么法门,都不能够离开六道轮回;纵然得人天福报,也不是究竟的,
所以不能算是个真正觉悟的人。真正觉悟,在这一生中,一定要了生死,一定要出三界,一切大小乘佛法,都是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就法门来说,实在是平
等、无有高下的;但是就我们自己修学来说,确实有难易。像这里说的,这就难了,‘生死不断’就是轮回不能超越。出不了轮回,什么原因呢?‘贪欲嗜味故’。
‘嗜’是嗜好;‘贪’是讲贪爱,范围太广大了,无论对什么,就是贪爱的心没有断。‘欲’是欲望。世出世间一切法,你还喜欢这个,喜欢那个,这就糟了,问题
来了,这就是不能出三界的原因,我们一定要知道。知道之后,才能够舍离,晓得这些东西对我们是重大的伤害。我们过去无始劫以来,生生世世修行不能成功,没
出得了三界,就是被这个害了。从今天起,我明白了,认清楚了,再也不受它的害了,这才能成功,才能出得了三界。
‘
养怨入丘冢’,‘丘冢’是坟墓。要是不断贪、嗔、痴,不断欲望、嗜好,就等于养了这些怨家。养的结果,它就送你到坟墓去啊!‘虚受诸辛苦’,这句话说得太
妙了。这是说什么呢?你一世的修行都落空了,还是回去搞六道轮回。所以这一首偈子说的,就是我们自己本人生生世世修行的写照。就是这个修法,所以才落到今
天这个地步。这样讲我们多少能够体会到一些——修行是在心地上用功夫,是在实际生活上改变自己,不在形式;形式上的修行,就是最后那一句话‘虚受诸辛苦
’。
特
别是在这个时代,黄念祖老居士在《谷响集》末后说得好,今天这个时代修行:第一、同修贵精不贵多。什么叫精?大家志同道合,都是真修实炼的,不是要人多凑
热闹。我们看《西方确指》,觉明妙行菩萨教导他们那一班,只有十二个人;人数不多,但是个个成就。那还得了!所以人数贵精不贵多,这才是同修。第二、道场
重实质,不重形式。形式是什么呢?是香火很盛,道场很热闹,很兴旺,这是凡夫所看的,这叫形式。实质是讲求什么呢?道场里头真的有学有道。‘学’是经论,
真正在研究经论;‘道’是真正在修行。第三、在净宗里头来说,修行一定要重清净心。《弥陀经》上所讲的一心不乱;《无量寿经》上所讲的清净平等觉,要重视
这个;其他什么神通感应,那东西都不重要,不重视这些东西。这句话说得非常有道理,是针对现在佛教弊病所发的。我们要觉悟、要记取。
(8)是身如掣电,类乾闼婆城。云何于他人,数生于喜怒?诸法集要经
这
也是一首偈,从比喻上说的,都是事实真相。前面两句是说人命无常。‘掣电’就是闪电,比喻短暂。《金刚经》上也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
电,应作如是观。’人生确实如此——石火电光。‘乾闼婆城’是幻相,不是真实的;‘类’,跟这个是同类的。我们世间所有一切万法都是无常的,你要执著有
常、有我,那就苦啦!这是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万法无常,真正明了事实真相,你的心当然清净了,就不可能看到世间的事情还会动念。顺自己意思的,就动
了欢喜心;不合自己意思的,就动了嗔恚心,这叫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是什么呢?把事情都看作是真的,不知道这东西都是假的,只不过是一场梦而已,哪有一样是
真的!所以六根对外面的境界,清净无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决定不起心、不动念,这就对了。
(9)嗔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佛遗教经
这
本集子里,讲到嗔恚之害的很多,可见得这桩事情是世尊当年在世,讲经说法时时刻刻都提醒我们的。所谓‘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嗔恚心一起,许许多多障
碍就来了。佛门也说‘火烧功德林’;火就是嗔恚之火;一发脾气,功德就没有了。功德跟福德不一样,发再大的脾气,福德不会烧掉的,但是功德就没有了。那功
德到底是什么呢?功德是定慧。你看定心,一发脾气定就没有了,定没有了,智慧跟著也没有了;所以功德是定慧,跟福德不一样,这个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可知
嗔恚之害,能够破一切善法。
‘坏好名闻’,‘名闻’就是今天讲的荣誉;为社会大众所尊重、赞叹的,这个荣誉也会因嗔恚而破坏。所以嗔恚的坏处是:今世(佛说法的那个时代)、后世人都不会喜欢见到嗔恚之因,以及嗔恚的果。
(14)嗔,是失佛法之根本;坠恶道之因缘;法乐之冤家;善心之大贼;种种恶口之府藏。智者大师
贪、
嗔、痴里面这个嗔恚,对我们修行障碍最大。佛在《楞严经》上跟我们讲世间的现象讲的比其他经典详细;其他的大乘经说到宇宙的状况多半都讲六道,《楞严经》
讲七趣,就是六道之外还加了一道。这一道是什么呢?仙道。七趣的经文很长,讲地狱道几乎占全文的二分之一,这也就是说把地狱这一道讲得特别详细。原因在什
么地方呢?要我们认识清楚,小心谨慎不要堕地狱,地狱道的业因就是嗔恚。三恶道中,贪爱是饿鬼道的业因,愚痴是畜生道的业因,嗔恚是地狱道,所以它的伤害
最大。诸佛菩萨、祖师大德,在这一方面对我们的教训也特别多,所以在此地开导我们说:‘嗔,是失佛法的根本’。
什么叫佛法?佛是觉的意思;法就是一切万法。佛法合起来讲,就是对于一切万法觉而不迷,都能够正确的认识、了解一切万法;可是人一嗔恚起来就迷了,觉性就丧失掉了,对于一切万法必定会错认,所以叫失佛法之根本。
‘
坠恶道之因缘’,刚才讲了嗔恚心重,在六道里面是堕得最深的。‘法乐之冤家’,这个乐是快乐的乐。这一次在圣荷西讲经,也遇到几位同修给我说,学佛学了好
几年,总是精进不起来,还常常退转,问我是什么原因?有没有什么方法令他不退转?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也是很重要的问题。如果能不退转,那成佛不要三大阿
僧只劫;佛给我们说,娑婆世界众生学佛总是退退进进,都是这个现象。但是为什么会退呢?那是在佛法修学过程当中,没有得到法乐,就是一般人讲的法喜。假如
在修学过程当中得到法喜,怎么会退转呢?那么为什么得不到法喜呢?功夫不够。如果你能够把这一个难关突破,你就会得到法喜;得到法喜纵然退,退的时间短,
退的幅度也小,就会常精进了。所以一定要用功,不真正用功,法喜得不到。
所
以古人教学,五年学戒——五年遵守老师的教诲,依照老师指定的课程去用功,他得到法喜了,第一个阶段就毕业了、成就了,那个时候他就可以离开老师,到外面
去参学。所以一定要有这个程度,法喜非常重要,要认真努力。如果得到法喜的人,精神饱满,不容易疲倦。为什么呢?我们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佛法也是
这么一个道理,所以得到法乐能够勇猛精进。我们看古今的大德们,修学不疲不厌,吃的粗茶淡饭,睡眠的时间很少,精进不懈,那个精神从哪儿来的?从法乐上来
的。三毒也是我们法喜的障碍,是法喜的冤家,它来阻碍你。
‘
善心之大贼’,心里面有三毒烦恼,虽然很想作善事,很想修善行,往往不能成就,被它障碍了。‘种种恶口之府藏’,就是口过多,口业比较重,这是我们时时刻
刻要警惕的。修行,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世、待人、接物之间,时时刻刻能够回光返照,那就是真正的修行。这个回光返照,就是觉察,马上觉悟;在禅宗里,这
就是观照的功夫。
(20)元无我人,为谁贪嗔?圭峰法师
这
条看起来好像很容易懂,其实是非常难懂。难在什么地方呢?我与人,这是世间法里都承认的——有我、有你、有他,怎么会说没有呢?难就难在这个地方,这是很
高的境界。世间人以妄为真,不能够辨别一切法的真假。即使现代科技相当的发达,对于这一切事物的真相渐渐明了,那也只是极少数的科学家,一般大众仍然不明
了;用佛法来讲,就是无始劫以来的习气,依旧执著这个身是我,依旧执著这一切缘生之物是确实存在的,这是有人、有我、有法。佛在经上说凡夫执有,就指这一
桩事情。小乘人——阿罗汉、辟支佛就执著空,他们知道万法皆空,确确实实没有人、我。执著有,这毛病就是烦恼、业障、轮回,所以六道轮回是这么来的。但是
执著空有没有毛病呢?也有毛病。执著空,虽然六道轮回没有了,但是万物的真相他见不到;见‘万物真相’就是大乘法里一般讲的明心见性,这是万法真相大白。
所以执著空,也是障碍。唯有菩萨遵从诸佛如来真实的教诲,两边都不执著,不得已给它取个名字叫‘中道’;如果执著中道,那又坏了,不可以执著的。所以说两
边不立,中道不存,这才能够真正见到宇宙人生的真相。
‘
元无我人,为谁贪嗔?’这个境界阿罗汉就见到了,阿罗汉贪、嗔、痴、慢,这些烦恼统统断尽了,确实没有了,所以这一句话是阿罗汉以上的境界,不是我们的境
界。我们知道这个事实真相后,如果常常用来提醒自己,帮助自己断烦恼,帮助自己念佛功夫成片,确实是一个好方法,所以应当要常常警惕。
(40)勿贪世间文字诗词,而碍正法!勿逐悭、贪、嫉妒、我慢、鄙覆习气,而自毁伤!蕅益大师
这
是读书人的毛病、习气,这些东西会障碍清净心。为什么呢?它是激发感情的。诗词歌赋引发人的感情、喜怒哀乐,这就障了道。道是什么呢?是清净心,是如如不
动。所以佛教诫初学守持八关斋戒,就清清楚楚教导我们,不可以唱歌、跳舞、看戏,这是绝对有碍道心的。诗词歌赋跟这个是一类的,所以不可以贪著,这是妨碍
正法,要把它舍弃得干干净净。如果是没有学佛之前学的,在学佛之后拿它作为接引众生的工具,这个很好,未尝不可。以前没有学,现在出了家,再去拼命学,那
就大错特错了。弘一大师的艺术是在没有出家之前学的,出家之后他用书画来接引大众,跟众生结文字缘结得很深,这个可以的。为什么呢?它已经不妨碍道心了。
所以这情形我们一定要晓得。我们过去没有学,现在就不要再学了,一心一意去读经、念佛,这是我们的正事,这是正法。
‘
勿逐悭、贪、嫉妒、我慢、鄙覆习气,而自毁伤!’‘逐’是追逐;不可以随顺,不可以希求。‘悭’是吝啬;‘贪’是贪爱;嫉妒、‘我慢’就是贡高我慢,这些
都是烦恼习气。烦恼断都断不了,还要天天增长,那还得了吗?我们每一天念佛,求什么?求一心不乱,求功夫成片;有了这些障碍,就作不到啦!所以这是我们时
时刻刻要警惕的。烦恼一定要远离,分别执著一定要舍掉,把我们念佛功夫上的障碍排除了,我们得一心、得念佛三昧那就有指望,这一生往生才有把握啊!
(41)内不见有我,则我无能;外不见有人,则人无过;一味痴呆,深自惭愧!劣智慢心痛自改革!蕅益大师
‘
外不见有人,则人无过。’谁有过失?觉得自己很能干、很了不起,看到别人都有过失、都不顺眼,这就是有人相、我相。《金刚经》上讲四相具足即非菩萨;这不
是菩萨。四相都没有,这就是菩萨。这是诸佛心目当中承认的菩萨。如果还有我相、人相,纵然受了许许多多次的菩萨戒,也不是菩萨,这个要知道的。三归五戒、
菩萨戒,是可以重受的;受戒熏习可以的,哪里有传戒都可以去受,一次一次的熏习。同学们要记住,归依一生只有一次就够了,我们是归依三宝,不要搞人情佛
事,也不是归依某一个法师;所以归依三宝的时候,这一个法师是代表僧团来传授归依,不是归依他一个人,因此一生归依只有一次。假如归依的意义不懂,我们这
边有传授三归依的录音带,回去多听几遍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再重受,没有必要搞人情佛事。归是回头;依是依靠。‘三宝’是自性三宝——觉、正、净。自性觉是
佛宝;自性正是法宝;自性清净是僧宝。这是我们真正的归依处,而不是归依某一个人。说我归依某一个法师,这是大错特错;这个话说出来,要叫真正懂得佛法的
人笑话的啊!
‘
一味痴呆,深自惭愧!劣智慢心痛自改革!’‘一味痴呆’,这是讲真正修行人的态度,特别是禅宗。禅宗在参究,那个功夫得力的时候,真的是如痴如呆;这是形
容用功的样子。‘深自惭愧!’我们比古时候人,真比不上;比起民国初年这一些大德们,我们也比不上;所以有什么好贡高、我慢的呢?跟他们比一比,我们实在
是惭愧至极。人家那样发愤、勇猛、精进,我们自己还在这里懈怠;这怎么能成就呢?自以为聪明,叫‘劣智’,不是真智慧。‘慢心’是我慢;自以为了不起而瞧
不起别人,这是修道最大的障碍,大师在此地教我们,要痛自改革。修行就是修正我们错误的想法、看法、作法、说法。首先必须要知道自己的过失,然后才把过失
修正,这样功夫得力,功夫才能够进展。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自己的过失,他就无行可修了。经论里头常常给我们说,等觉菩萨都时时刻刻检点自己的过失,还在认真
的痛自改革,他才能成佛啊!何况我们在凡夫位,哪里说没有过失呢?过失、毛病、习气太多太多了。我们为什么要读经?为什么要读圣贤书?印光大师劝初学的人
念《了凡四训》、《感应篇》、《安士全书》;为什么?无非是找自己的毛病而已。这三部书就像镜子一样,天天拿镜子照照自己,看脸上有没有肮脏,把脏去掉;
读经是看心里头有没有肮脏?思想、见解、心地清不清净?帮助我们改过自新。这个太重要了,这叫真正修行。所以说功夫得力不得力,都在这里。每一天因循苟
且,一天天混日子,不得了啊!光阴空过了,没有比这个更可惜了!这是我们一定要觉悟,一定要知道的。
二、知苦·厌苦·求离苦
(51)汝今亦可自厌生死老病痛苦,恶露不浮,无可乐者!佛说无量寿经
佛
告诉我们的,实实在在对于人生、对于这个世界,要有厌离心——住久了,住厌烦了,想离开,一定要有这个意念;这样才真正能放得下,西方净土才容易得到。这
世间生死老病,是任何人都无法避免的痛苦,不但贫穷人痛苦,富贵人一样有痛苦。‘恶露’是说我们这个身体不干净,毛细孔流的汗是污秽的,七窍所流出来都是
不干净的,叫恶露。在四念处里头也说‘观身不净’;我们这个身体不干净。‘不浮’就是不真实,是虚假的,而且是非常脆弱的。这都是我们自己要知道的,这是
事实真相,有什么可乐呢?念佛这个法门,叫作一生成就的法门;不但是一生成就,它实实在在是一生究竟圆满的成就,所以是非常非常的稀有啊!为什么念佛不能
往生呢?身心世界放不下啦!佛这几句话是告诉我们身心世界的真相,这个真相要是看到了,自然就肯放下,晓得这个没有什么值得留恋、欢乐的,才能真正放下;
一放下,你往生净土的障碍就没有了,西方路上才能够一帆风顺。
(66)如何说得娑婆苦?苦事纷纷等猬毛!西斋禅师
‘
猬’是刺猬;同修当中可能有人没有见过,但是电视节目‘动物奇观’里头有。刺猬的刺很硬,它遇到大的动物来侵害它,就缩成一团,周身的刺张开,那是自卫的
一种方式,这种方式确实非常有效果。‘刺’就好比是苦事,娑婆世界苦事太多太多了,说之不尽啊!我们自己必须要知道,必须要认清楚;换句话说,这个世界不
适宜我们在这个地方居住,苦难太多了。
(59)于此土声色诸境,作地狱想、苦海想、火宅想。诸宝物作苦具想。饮食、衣服如脓血铁皮想。妙叶禅师
‘声色’是什么?娱乐的环境。人都喜欢这种场合;修道人要晓得这是地狱、苦海,那叫火宅。佛说的话句句都是真实,这种地方是堕落的场所,绝对不是一个好地方,它让人心不能清净,让人在这里面动感情,起贪、嗔、痴、慢。
‘
诸宝物,作苦具想’,世间人喜欢珍宝;我也常常说这些东西是什么?叫破铜烂铁。一个人身上什么东西都没有,才真正自在、舒服啊!带一个镯子,跟带个手铐有
什么两样?所以我连手表都不带了,跟枷锁差不多!我时间也不要了。人家问我:‘几点钟呢?’诸位会告诉我。诸位有时间,我没有。我问的是诸位的时间,我没
有时间,我也没有几月几号。‘苦具’,要这些东西干什么啊?所以要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
‘
饮食、衣服,如脓血铁皮想’,我们现在毕竟功夫还不到,不能说不吃饭;但是要少吃,要吃的简单,愈简单愈健康。世间人讲求饮食,特别是中国人,做出来的花
样很多,结果吃得一身都是病——病从口入。外国人身体比我们健康,原因在哪里呢?他们的饮食简单。所以你细心去观察,就会发现:愈是简单的饮食,那真正叫
健康的饮食。中亚地区,吃的都是很粗糙,但是人都长寿,九十岁左右的人很多,到处可见。他们为什么会健康长寿呢?饮食简单、烦恼少、忧虑少、分别少,这是
他们健康长寿真正的因素。三餐饭吃饱了,什么事都没有了。法师在此地教我们,要把饮食看作脓血,衣服看作铁皮,只要能够温饱就可以了,不可以奢求,我们的
身心才会自在,才不会被外境所牵。
(52)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观无量寿佛经
这
是《观无量寿佛经》韦提希尊者所说的,就是韦提希夫人讲的。我们看她觉悟了,我们有没有觉悟呢?‘无忧恼处’,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她亲眼看见的,在那当时
她是遭了家庭的变故,是很大的灾难,痛不欲生,求释迦牟尼佛示现好的地方,她想去往生,这个世界她不愿意住了。佛很慈悲,并没有给她一个地方,而是把十方
的世界,以佛的神力变现在她的眼前,让她自己去看;看来看去,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这个地方最好。所以她就请求世尊帮助她,她想生到阿弥陀佛的世界,这是
她自己选择的,不是世尊介绍的。‘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阎浮提,是指我们这个地球,这地方的环境不好,不喜欢在这个地方多住,想要
到西方极乐世界去。韦提希夫人这一个举动,实实在在是惊醒我们这些迷惑颠倒、留恋娑婆世界的人,我们读了以后应当要警惕。
(68)五浊恶世寒热苦恼,秽相熏炙,不容一刻居住。袁宏道
袁
宏道是古人,他与我们相去几百年;几百年前,他就觉得这个世间是五浊恶世,我们今天这个世界,浊恶到了极处啦!不要讲修行人,现在好像西方的科学家也说出
来,这个地球如果大家再不重视环保,五十年之后就不适合人类居住了。五十年快啊!快得很,怎么办呢?环保有没有方法改善呢?我告诉诸位:没有方法。为什么
没有方法呢?这个染污的根源从哪里来的?佛告诉我们:‘依报随著正报转。’依报是环境;正报是人心。现在人心贪、嗔、痴、慢、嫉妒,染污达到了极处,这是
物质染污的根源。换句话说,要想改善环境的染污,要从哪里去改善呢?从人心,从净化人心著手;心净则土净,外面环境自然就清净了。如果我们不懂得保护清净
心,要去外头想尽方法来改善染污的环境,所收的效果是非常非常有限。那么换一句话说,五、六十年之后,如果真的像科学家所说的,这个地球上不适合人类居住
了,那我们到哪里去呢?这个问题就严重了啊!念佛要不赶快求生净土,这还得了吗?‘浊’就是污染、染浊,是从现象上讲的。‘恶’是从业因上讲的,我们心
恶,行为也恶,感得身心世界都污染了,叫五浊恶世。这是将浊恶分成五大类,《弥陀经》上讲得很清楚,在此我们不要细说了。
‘
寒热苦恼’,这是形容浊恶之相。实实在在有许许多多的征兆显示,例如这些年来全球气候不正常了,已有不少人注意到,这不是好现象啊!天时失常,这就是有灾
难的预兆。‘秽相熏炙’,这一句话意思就是说,外面的环境影响我们心理,心理又影响外面的环境,互为影响,它不往善的影响,是往浊恶这一方面的影响。所以
我们的身心跟外面的世界,浊染是愈来愈严重;现在实在讲,严重到非常可怕的程度。今天在美国还比较好一点,同修们大多数都从台湾来的,现在你们要回到台
湾,在台北市住上一个月,你就会深深感受,住在那里气都喘不过来,空气污染、水源污染、饮食方面都有严重的污染。所以我们读这一段文的时候,亲身经历这个
境界,体会就非常的深刻。美国这个地方地大人稀,比较好一点;可是实际上,它还是在被污染,而且这个污染一天一天地严重。
(58)如就刑戮,若在狴牢;怨贼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愿脱苦轮。天如禅师
这
是天如法师教我们时常有这样高度的警觉。‘刑戮’是什么呢?就像是被绑到刑场里面去,要杀头了。这要命啊!你心里头恐惧;这时候要求救,会一心求救。所以
往往死刑犯,在执行死刑的那个时候,他念佛往生,是真的往生了。什么原因呢?他那个时候念佛的心恳切真实,没有一点妄想。不要以为他一生作了许许多多的罪
业,那是另外一桩事情;他临终念佛之恳切、一心,是我们平常人比不上他的。在大藏经里面阿阇世王,这个人在世的时候,就是《观无量寿佛经》里面所说的,杀
父亲、害母亲、破和合僧,五逆十恶他统统都做尽了,这个罪业报在阿鼻地狱;他到临终时,地狱相现前,他心里生了大恐怖,这个时候他心专、心诚念佛求生净
土,他真的生净土了。他生到西方净土是什么样的品位呢?在我们想来——还不是下品下生。世尊告诉我们,他是上品中生。不得了啊!由此,我们才真正明白,往
生西方净土是两种人:一种是平时念佛,积功累德而往生的;另外一种人是造作许多罪业,临终忏悔求生净土的。忏悔往生的品位就看他忏悔的力量、忏悔心的真
诚。他要是完全真诚之心,那个品位一下就提得很高,像阿阇世王有那么高的品位,真是我们一般人无法想像的,那是忏悔的力量而生的。一个人在遇到极大灾难的
时候,往往他的心能专能诚。
‘
若在狴牢’,‘狴牢’就是监狱;人坐在监狱里面也是想求救。或者是‘怨贼所追’,怨家债主在追逐,在要命,这是在逃命的时候。或是‘水火所逼’,遇到灾难
了。这个时候‘一心求救’,专念一句阿弥陀佛。‘愿脱苦轮’,往往在这个时候成就了。新加坡对许多死刑犯,现在还用吊刑。有些死刑犯接受、信仰佛法,上断
头台的时候,念阿弥陀佛,真的往生了,那个瑞相非常之好。通常吊刑都是七孔流血,但是他们上吊台之后,面目端庄,火化的时候有舍利;舍利非常之好,我看过
的,放在手上像宝石一样,丢在地下声音非常清脆。不可思议啊!这是新加坡李木源居士的功德,他是专门到死囚犯里头,劝他们念佛求生净土的。那些死囚听了这
个法门之后,死心塌地专修,人一百八十度完全改变,连监狱里头的典狱长见到他们都不能不佩服;家里人去探监的时候,都劝家人念佛,不要为他们伤心,他们念
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而且很多啊!
(73)归命大慈父,早出娑婆关。蕅益大师
‘大慈父’就是阿弥陀佛;‘归命’就是归依的意思,所以归依也翻成归命。
三、达观·真观·平等观
(37)将身心世界全体放下,作一超方特达之观。蕅益大师
此
地这个‘观’,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人生观、宇宙观。我们的心量太小了,起心动念都是自己,都想到自己本身的利益,或者想到自己的家庭,再大一点是自己的亲
属朋友。现在能够想到照顾亲戚朋友的不多了,心量太小啊!心量小,绝不能超越六道;也绝不能往生净土。为什么呢?凡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心量都很大,
都发了菩提心,要普度众生。我们读《无量寿经》就很清楚,《无量寿经》里上、中、下三辈,无论是哪一辈往生,经上都是说‘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换句话
说,九品统统是发菩提心的人,可见得发菩提心非常重要。在四十八愿里面,第十八愿就是一向专念,第十九愿就是发菩提心,所以四十八愿里头这两愿非常重要。
菩提心是真正觉悟的心;觉悟世间无常,生死事大,人生是真苦啊!极乐是真实不虚,依照佛陀的教诲,老实念佛,决定得生;要有这样的见地,这样的决心、毅
力,这才能把身心世界全体放下。什么叫放下?不再把它挂在心上了,这叫做放下。我们心里头牵挂著是什么呢?就是一句阿弥陀佛,除一句阿弥陀佛之外,统统放
下,这就对了;这就是蕅益大师在此地讲的‘超方特达’。‘方’是十方;‘超方’是超越十方;‘达’是通达无碍。这个心,就是楞严经上讲的常住真心,我们的
真心显露了。诸佛与大菩萨用真心,我们也用真心,哪有不往生的道理!
(29)放开怀抱,看破世间,宛如一场戏剧,何有真实?莲池大师
这
个我们容易懂,不难体会。世间不容易看破,可是你要看戏就比较容易了,人生也不过就是一场戏而已。当我们梦醒的时候,想一想梦中那个境界还能够记得很清
楚;人生也跟梦境一样,确实不真实。所以何必要为难自己?何必要造作恶业?佛在经上常常劝我们,这世间‘万般将不去’,没有一样能带走的;‘唯有业随身
’。你说这多可怕!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我们决定不造恶业;在这世间我们吃亏上当,还是欢欢喜喜,绝不在意。为什么会不在意呢?因为晓得都是假的,没有一样
是真的。所以心自自然然是平静的,自自然然不会受外面境界影响,这就对了。
净
宗这个法门,最极殊胜、无比殊胜的是,教我们抓到一个真实——抓住阿弥陀佛,决定求生净土。这是其他宗派法门里面没有的;其他宗派要想超越三界,六道轮
回,一生得到圆满成就,给诸位说:不可能!如果可能的话,华严会上文殊、普贤何必要求生净土呢?在我们中国这将近两千年来,历代祖师大德,禅宗开悟了,教
下大开圆解了,最后都念佛求生净土。念佛求生净土,那是彻底究竟觉悟的人。他知道什么呢?他知道什么都是假的,只有这一个是真的;这是我们要知道的。我们
这一生非常非常幸运遇到这个法门。
(30)达宿缘之自致,了万境之如空,而成败利钝,兴味萧然矣!莲池大师
‘
达’是通达。‘达宿缘之自致’,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三世因果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自致’是自自然然现前的。‘了’
是明了;明了万境皆空。‘境’是外面境界;都不是实在的。我们自己一生是果报而已,这是佛在经上说明的。人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佛给我们答覆:‘人生酬
业。’‘酬’是酬偿;‘业’是从前造的业。造善业,现在就有善果;造恶业,现前就要受恶报。人生就是这么回事情——因缘果报。没有别的啊!这才是真正的事
实。所以晓得人生在世是因缘果报;作大官、发大财的,是过去修福所得的福报;聪明智慧的,是从前修法所得的果报;贫穷下贱,是过去生中修不善业得的果报,
没有一样是勉强的,真的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这就是‘宿缘之自致’。人要把这一个事实看清楚了,人生里头什么味道都没有了,‘成败利钝’,一场空啊!什么是
成功?成功在哪里?失败了,败在什么地方?换句话说,成功等于零,失败也等于零。所以对于这个世间一切自自然然就兴趣、味道都没有了,心里面就清淡了,智
慧才真正现前,才能够彻底见到世出世间的真相。一般人为什么见不到真相,他在这个乱哄哄里头,兴趣可浓;你们现在还有没有兴趣?这《晚晴集》集得很好,真
的要常常读它,每一句里头意味非常的深长。
(21)报缘虚幻,不可强为。浮世几何,随家丰俭。苦乐逆顺,道在其中。动静寒温,自愧自悔。佛眼禅师
‘
报’是指我们的身体,我们这个身体是业报之身。‘缘’是我们这一生当中所遭遇的环境。如果缘要跟境合起来讲,那缘就是人事环境,境就是物质环境;如果没有
这个境,单单用一个缘,这个缘就是人事环境、物质环境都包括在其中,也就是我们一生的遭遇。我们这个报身跟一生的遭遇,都是虚幻不实,这是真的。可是知道
真相的人不多。为什么呢?假如知道真相,他就自在了,就没有后悔,也没有烦恼、忧虑,也不会打妄想。世间人把我们这个报跟缘,都当作真实的,这是绝大的错
误。所以觉悟的人,他的生活随缘,随缘就自在了。不觉悟的人他不肯随缘,他要造作,是这底下讲的‘强为’,‘为’是作为;勉强要以自己的心意去造作,实在
讲,那都叫造业。
‘
浮世几何’,‘浮’就是虚浮,虚假不是真实的。‘世’是讲世间。‘几何’是说时间的短暂;我们在这个世间,寿长的不过百岁,毕竟这个世间一百岁的人是少之
又少,所谓‘人生七十古来稀’,从前人讲七十岁的寿命就很难得。现在这个社会虽说医药发达,饮食比从前进步,人的寿命好像延长了,其实仔细的观察,并不见
得!意外死亡的人多啊!贫穷落后的地区也多。如果整个世界的人,年龄平均一下,恐怕还不到七十岁。所以浮世几何大家要觉悟,我们在这个世间的光阴太短,一
切太虚假了。祖师在此地劝勉我们,要明了事实的真相。如何过日子呢?‘随家丰俭’,这就是随缘。‘丰’是富有;家庭富有,那是过去生中修的福报多。诸位要
记住前面这个报缘,离不开因果的关系。如果前生修得好,这一生家庭富有,就安分过著富有的生活;如果前世修得不好,这一生果报很困苦、贫穷,也安分守己过
著贫贱的生活,这就对了。人能够安分守己,这是觉悟的人、是明白人,随缘度日。
‘
苦乐逆顺,道在其中。’道是什么呢?‘道’是觉悟的心。无论是苦乐;无论境缘是顺境,还是逆境,心里头清楚、明白,心清净不动。道从哪里见到呢?从什么地
方去培养呢?就在日常生活之中。在经典里面,大迦叶尊者修苦行,就是此地讲的苦逆;逆境苦行,迦叶尊者心地清净,智慧圆满。《华严经》上善财童子生在富贵
家庭,他那个环境是乐,是顺境,可是善财童子没有被境界迷惑,他也清楚、明白,也如如不动。这个一定要真正觉悟的人,不被环境所转,就得自在了。所以道在
其中。
‘
动静寒温’,‘动静’是指我们日常的活动,生活状况。‘寒温’是指一年四季的变化,也就含著环境的变化。我们自己生活的活动以及我们环境变化当中,如果在
这里面要不能够觉悟,被环境所转,那就要生惭愧心,就应当要忏悔。忏悔是改过自新。所以末后两句是大师点醒我们,教我们在这个地方学习警惕。真正修道人明
白无论境缘的顺逆,无论我们生活环境上苦乐,统统都是障碍。障碍发生在哪里呢?发生在自己的迷惑颠倒,不知道事实的真相,这个才产生障碍。
(27)琐琐含生营营来去者,等彼器中蚊蚋,纷纷狂闹耳!一化而生,再化而死,化海漂荡,竟何所之!梦中复梦,长夜冥冥,执虚为实,曾无觉日!不有出世之大觉大圣,其孰与而觉之欤?仁潮禅师
‘
琐琐含生’,‘琐琐’就是琐碎的意思;也就是微小,微不足道。琐琐含生,就是我们常讲的芸芸众生。‘营营来去’,‘营’是形容匆匆忙忙,像蚂蚁、蜜蜂一
样;这是争名夺利,一天到晚忙个不停。‘等彼器中蚊蚋,纷纷狂闹耳!’‘等’是等于。世间人一天到晚忙忙碌碌,东奔西跑,就像器皿里面的蚊子在哪儿闹哄哄
的。就这么一回事情啊!
‘一化而生,再化而死’,生死是变化。‘化海漂荡,竟何所之?’‘化海’在佛法里面讲,就是六道轮回。十法界的变化,到什么时候才结局呢?
‘
梦中复梦,长夜冥冥’,人在世间确确实实是梦中之梦,这一句话若不是过来人说不出来的。几个人晓得人生在世间是梦中之梦?等到哪一天证到阿罗汉果了,就恍
然大悟——从前都是大梦一场啊!又等到明心见性,证得法身大士,想到阿罗汉,也是一场梦。我们六道岂不是梦中之梦吗?真的,境界往上提升,这个事实真相就
见到了。
‘
执虚为实,曾无觉日!’这是讲六道的众生把假的当作真的,无始劫来到今天,从来没有觉悟过,这就苦了。下面是对于三宝的赞叹:‘不有出世之大觉大圣,其孰
与而觉之欤?’如果不是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为我们讲经说法,把这个事实真相说明白,我们怎么晓得人生、宇宙的真相!这一段话文句虽不多,但是把六道众
生的状况都给我们描绘出来了。
(45)轮转生死中,无须臾少息,犹复熙熙如登春台;曾不知佛与菩萨,为之痛心而惨目也!彭二林
‘
轮转生死中,无须臾少息’六道众生就是这样的,想稍稍停止一下都不可能,都得不到。‘犹复熙熙如登春台;曾不知佛与菩萨,为之痛心而惨目也!’六道生死轮
回,一般众生迷惑在其中,不肯出离。六道里头轮回就像登春台。‘春台’是什么?春天游春,放春假游春热闹得很,搞六道轮回就像搞那个热闹一样;佛与菩萨看
众生这个现象,痛心哪!流泪啊!但是这一些迷惑颠倒的众生不知不觉,麻木不仁,有什么法子呢!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无非是唤醒我们;历代的祖师大
德苦口教导,也无非是唤醒我们而已。佛祖对我们的恩德,就是从这一方面说的;要不是他们提醒我们,我们确确实实不容易觉悟。
(75)悲哉众生!欲念未除,道根日坏。佛之视汝,将何以堪?彭二林
这
是佛菩萨眼里看众生——可怜悯者。可怜在什么地方呢?‘欲’是欲望,就是烦恼;‘念’头是妄想。烦恼、妄想没断,只要这两样东西在,道的根就产生了障碍,
被这两样东西毁坏了。所以诸位要想道业成就,先要把欲念断除,纵然不能断除,要一天一天把它看轻,把它放下,这才有救;如果欲念未除,天天在增长,那就没
希望了!纵然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也是枉然,还是要搞六道轮回,所以‘佛之视汝,将何以堪’?
(39)何不趁早放下幻梦尘劳,勤修戒定智慧?蕅益大师
这
一句话我们真的能够深深体会蕅益大师的苦口婆心。世间人一生能觉悟就非常难得了;觉悟要早,愈早愈好,这样成就愈大、愈扎实,晚了总是勉强。所以这一句
话,如果自己没有真实功夫,蕅益大师的苦心不容易体会到。我们看佛教的历史、《高僧传》、《居士传》,古人修行二十几岁、三十几岁就明心见性,大彻大悟
了,得禅定的、得一心的都成就了;我们今天搞一辈子,前途还是渺渺茫茫,一点把握都没有!这个原因在哪里呢?不能不去探讨。他们觉悟得早,放下得早啊!所
以他就早成就了。我们闻法太晚了,放下就更晚;要放下才有一点成就,若不放下是毫无成就可言。一定要放下!‘幻梦尘劳’,通常讲的就是身心世界;就是把一
切虚妄不实、假的统统放下。‘尘’是污染的意思;‘劳’是劳苦,这些没有一点利益,这个要放下。‘戒定智慧’是性德,是真实的,所以要勤修戒、定、智慧,
在这上真正下功夫。戒、定、智慧充满在我们生活范畴之中,我们要时时刻刻见得到,时时刻刻会修,那就对了。
(1)若失本心,即当忏悔,忏悔之法,是为清凉。金刚三昧经
什
么叫‘本心’呢?禅宗讲的真如本性;教下讲的菩提心;《起信论》里面所讲的直心、深心、大悲心;《观经》里面所说的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儒家所讲的
诚意、正心,这都是本心。大乘佛法讲的四弘誓愿;六度之心——布施心、持戒心、忍辱心、精进心、禅定心、般若心,这是大乘菩萨的本心;净土宗里面,《无量
寿经》在经题上所标榜的清净心、平等心、觉心,是本心。如果就净宗来说,总归纳起来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心。这个心要失掉了,立刻就要忏悔。什么叫‘忏
’?什么叫‘悔’?‘忏悔’在古代译经,称作梵华合一。因为‘忏’是忏摩,梵语音译;‘悔’是中国的。名词第一个字是梵语,第二个字是中国语(华语),梵
华合译。‘忏摩’的意思是发露;就是我自己有过失,我给人说出来了。显露,是不隐藏;自己的过失要大家都知道,大家都责备,都来教导我,忏是这个意思。‘
悔’是改过自新,悔改的意思。所以忏摩跟悔改很接近。
能
真正悔改,心地就清凉、自在了。所以在这一句里面,本心要很清楚。我们清净心、平等心失掉了;无上正等正觉这个觉心失掉了、慈悲心失掉了,立刻就要忏悔,
要把它恢复过来。诸佛如来、祖师大德劝我们老实念佛;修净土的人——老实念佛,就是我们第一个本心,因为这一句‘阿弥陀佛’,把宗门教下所讲的本心,统统
都包括了。一旦佛号断掉了,忘记了,马上觉悟,佛号立刻就提起来,这就是忏悔。这个诸位同修一定要明了。
忏
悔不是叫你老念著:我这事情做错了,那个又做错了。这是天天在后悔,不叫忏悔,是继续再造罪业——每想一次,就又造一次;还怕造的不够多吗!所以过去做错
事情,知道了就好,下一次不再造过错,这叫真正的忏悔、真实的忏悔、圆满的忏悔、究竟的忏悔、彻底的忏悔。给诸位说,就是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不怀疑、不夹
杂、不间断,这是无上的忏悔法门,就是五逆十恶的罪业都能够彻底忏除;如此,怎么不清凉、怎么不自在呢?
(55)生宏律范,死归安养,平生所得,唯二法门。灵芝元照律师
这
是大师教我们专修专弘。灵芝一生专弘戒律,提倡持戒念佛,求生净土,他成功了。在《净土圣贤录》、《往生录》里面都有他。这也是给我们作一个榜样,我们的
修学要专,不能太杂。律是一切宗派共同的科目,不管学哪一宗、哪一个法门,不能不持戒。佛教虽然宗派很多,它有三个法门是共同科目,一定要修的。第一是戒
律。第二是法相唯识,它是理论,通各宗各派的,不能违背这个原理。第三是净土,这是归宿,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要以净土为归宿,那就对了,决定不错,决定
成就。所以灵芝大师提倡持戒念佛,对于修净土的人有很大的贡献。
(2)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这
是我们今天必须要具备的观念。我们学佛的同修对佛菩萨都很尊重,都乐意供养;但是对于众生,疏忽掉了,不知道尊重、承事和供养。试问:我们供养泥塑木雕的
菩萨有什么作用呢?这些泥塑木雕的菩萨须要我们去供养他吗?我们去供养他,他知道吗?诸位一定要晓得,佛像是一个象征,这种设施启发我们的心智——见到
佛,我们知道要尊重佛。《华严经》、《圆觉经》上说得好,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无量寿经》上说,一切皆成佛。所以我们随顺、供养、承事众生,就是随顺、承
事、供养诸佛。
现
在问题又来了,假如这个众生无恶不作,思想行为都是违逆本性,我们要不要随顺?好在世尊在世的时候,弟子代我们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了。世尊告诉我们:‘不可
以随顺。’我们对于善行、善事要随顺,对于恶行、恶事不随顺。见到众生作恶,我们要以真诚的心、慈悲的心去劝导;劝导不听就随他去,不要再说话,这在佛法
里面叫‘默摈’——我不赞叹你,我也不说你的过失。佛的教导真正教我们实践隐恶扬善,见到任何人的恶事,我们绝口不提,也不要放在心里。我们的心清净、善
良,心里只记好事,不记恶事。如果心里头记很多恶事,你的心就很恶,心就不清净了,这个一定要懂,要明白这个道理。‘随顺’,《华严经》上讲恒顺众生、随
喜功德,这里头是有条件的,并不是无条件的。总而言之,字字句句都能够帮助我们恢复性德。
所
以佛陀教育是世出世间最好的教育,我们在佛菩萨这个地方所学的,就是完全应用在处世接物日常生活之中,所以它是最好的教育。而这些教训要把它作到,一定要
依智慧。普贤行是建立在六度的基础上,这个不能不知道;好像盖房子一样,一层一层盖,普贤行愿那是最高的一层,好像五层大楼,它是第五层。第五层建在哪
里?建在第四层上。第四层是什么呢?是大乘菩萨。大乘菩萨是六度,六度里面最重要是般若波罗密——般若度。普贤行是般若度的发挥,般若度的发扬光大,也就
是智慧之行。六度的基础是建立在三学上,三学是戒、定、慧。三学的基础是建立在十善,这是人天乘。十善的基础是建立在五德的基础上,所以最根本的是五德。
五德,我们中国伦理上,是以孔老夫子作为典范的;当年学生们谈论到老师的德行,所有学生都公认我们夫子有五种美德——温、良、恭、俭、让。
我
们以这个基础来修学十善,十善一定圆满;再以十善的基础修三学;用三学的基础修六度;以六度的基础修普贤行。净宗学会在行门上提倡的德目,就是这么来的。
在我们提倡的德目中,又加了一个六和;六和是属于戒律,这里特别提出来。现在我们大家不和。这个不得了啊!六和的确是根本大戒,所谓‘和气致祥’、‘家和
万事兴’。所以无论是家庭、团体,和合非常重要,不可以不和;不和,就没有前途,自己跟团体都会毁灭,都不可能有成就的,所以一定要修六和。如此,一定能
够令一切众生欢喜,令一切诸佛欢喜。
(4)迦叶白佛:我等从今,当于一切众生生世尊想,若生轻心,则为自伤。佛言:善哉快论!首楞严三昧经依宝王论节文
佛
印证他说得非常正确,说得非常好。‘自伤’,就是自己伤害自己。‘快论’就是非常痛快的言论。这一句的意思是我们把一切众生都看作佛;它的效果就是生平等
心。你看《无量寿经》上讲的‘清净、平等、正觉’。平等心怎么修法?迦叶尊者教我们用这个方法修。我也遇到不少的同修,来问我这个问题。
我说:‘你家里供的有佛像?’
他说:‘有,家里有佛堂,供有佛像。’
我说:‘想想看,你这一生当中最讨厌哪个人?最恨哪一个人?你把这个人写个长生牌位放在佛像的旁边,每天作早晚课拜佛,也拜他一拜,把他跟佛看成一样。’
还有同修告诉我:‘我这样作了。不行!我见了他还讨厌,那怎么办?’
这是功夫不够,继续认真努力去修,修到哪一天见到这个人,不讨厌了,且要尊重他了,这就对了。要这样的学法,这是修平等心。心平等,自然就觉悟了;心平等,也就清净了。所以清净、平等、觉,是一而三,三而一的,一个得到了,三个统统得到。
(18)鼻有墨点,对镜恶墨,但揩于镜,其可得耶?好恶是非,对之前境,不了自心,但尤于境,其可得耶?洗分别之鼻墨,则一镜圆净矣!万境咸真矣!执石成宝矣!众生即佛矣!飞锡法师
这一条也有很浓厚的禅味,它从比喻上说。‘鼻有墨点’,我们鼻子上有个黑点、墨点。‘对镜恶墨’,我们照镜子,看到镜子里那个鼻子上的黑点很讨厌。‘但揩于镜’,要把镜子上那黑点擦去。能擦得掉吗?当然擦不掉。这搞错啦!用这个比喻底下一桩事。
‘
好恶是非’,是非就好像鼻子上那个墨点。‘对之前境’,外面的境界,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前面那个比喻,大家听了都觉得很好笑,都知道那是个愚痴的人;但是
我们自己是不是就是那个愚痴的人?可能就是。所以底下讲‘不了自心,但尤于境’,是非好恶这个念头生起来了,当然是有外面境界来引你的,外面境界是缘,是
引发的。这个时候一心责备外面境界,就好像揩镜子一样,‘其可得耶?’是非好恶的念头一起来,回光返照,观察自心,这个问题才真正得到解决。所以真正修行
人,他时时刻刻照顾自己,不太理会外面的境界,他知道外面境界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没有是非,没有好恶;是非好恶,都是在自己迷心里面发生的。迷,不是真
的,是假的。觉,迷就没有了;不觉它就存在,一觉它就没有了。
‘
洗分别之鼻墨’,这是聪明人,看到镜子里头鼻子有黑墨,去把鼻子洗干净,镜子里头就没有啦!‘则一镜圆净矣!’镜子没有污染。‘万境咸真矣!’是非好恶在
内心里面消除了,外面境界是纯真的。‘执石成宝矣!’石头跟一个宝石,有什么两样?没有两样。现在科学发达了,这个事情更是证明了,万法平等,万法一如,
没有高下之分。《金刚经》上讲这个世界是‘一合相’。‘一’是什么呢?就是今天科学所讲的基本物质,如原子、电子、中子,乃至更微细的;佛经上叫作‘微尘
’。所有一切万物,都是它组合的,它的原料是同样的东西。一组合的相啊!矿物是它组合的,植物是它组合的,动物、人也是它组合的,地球是它组合的,太空也
是它组合的,一合相啊!释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就给我们讲清楚了。‘一合相’,就是平等的相。所以一切现象是怎么来的呢?缘聚缘散;缘聚不生,缘散不灭;所
以一切万相不生不灭,这个叫真相。这真相逐渐为现代的科学证明了、证实了,所以万相哪有不清净的?所有一切不清净、一切的污染,都是我们自己迷失了真相,
在境相里面起了错觉,看错了、想错了;才有好恶、是非。‘执石成宝’,沙粒、石头跟宝石没有两样,是完全相同。沙粒,是一合相;金刚钻(宝石),也是一合
相。相同的嘛!没有两样;现在用化学一分析,只是它们排列的方式不一样,除这个之外,哪有不相同的?人就迷惑颠倒,认为这个是贵,那个是贱。‘众生即佛
矣!’石跟宝一样,众生跟佛也没有差别。
四、少欲知足·静默养道
(10)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佛遗教经
前
面有几条劝我们离嗔恚、断三毒(贪嗔痴);这个是劝我们少欲知足。人生在这个世间,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得到幸福快乐的生活。幸福快乐从哪里来呢?给诸位
说,决定不是从修福当中来,你看看今天社会上,作总统的、作大官的,乃至于发大财的资本家,这有大福报,都是修福来的。他们快不快乐呢?不快乐。幸不幸福
呢?不幸福。一天到晚愁眉苦脸,痛苦不堪。由此可知,幸福快乐修福得不到;修福只能得财用不缺乏,真正的幸福得不到。真正幸福要修道才会得到。什么叫道
呢?清净心是道。这一句教给我们少欲知足,这是道。‘欲’是五欲六尘,是我们生活决定不能够缺少的。什么叫少欲呢?五欲六尘的受用够了就行了,不必要贪
多,那就叫少欲。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很舒适,生活很优游自在,这个人就是真正有福;绝对不在他有多少财富,多少产业,那个不见得是福报。所以知足少欲之
人,心地坦然,没有烦恼,没有忧虑、牵挂,你说他多自在。‘无所忧畏’,‘忧’就是忧虑;‘畏’就是恐惧;心里不安都没有,真正能作到心安理得。理,得到
了,明了了,心就安;理得,也就是说道理明白了,事实真相清楚了。
‘触事有余,常无不足’,‘触事’是六根接触六尘。‘有余’是智慧有余,他不迷;他能力有余,处世、待人、接物都作得恰到好处,这就叫触事有余。所以怎么不快乐呢?当然快乐。
(11)身语意业不造恶,不恼世间诸有情。正念观知欲境空,无益之苦当远离。有部律周利槃陀伽尊者,三月不能诵得,即此伽陀也。
这
首偈子,弘一大师在这里注得很好。这是世尊弟子中,有一位周利槃陀伽尊者,他根性很钝,我们现在这个道场里的同修,大概都找不到一个像他的。他的哥哥教他
念四句偈,他念了三个月都念不出来,看这位尊者,笨到这种程度。最后,哥哥就放弃教他了,叫他不要出家,回家去,这么笨,僧团里你没有缘分的。他就哭哭啼
啼的很难过。释迦牟尼佛看到了,把他叫回来,教他两句偈(半偈)。后来他念会了,以后证得阿罗汉果,大开圆解,辩才无碍。这是有典故的,世尊就说出了。周
利槃陀伽为什么得这个果报呢?他前世是三藏法师,是讲经弘法的;但是吝法,教人自己留一手,不肯统统教给别人,所以这一世就得吝法的果报——愚痴;吝财,
得贫穷果报。
‘
身、语、意业不造恶’,这是第一句,这个意思我们很容易懂得,表示三业不造恶。‘不恼世间诸有情’,就是对于一切有情众生(动物),我们不恼害它,也不要
叫它生烦恼,因为它们是有感情,有知觉的。‘正念观知欲境空’,这一句是智慧。观,是观察、观照;如此便能知道欲、境这两桩事情都是空的。‘欲’是我们的
享受——五欲六尘;‘境’是我们所接触外面的环境。如果用心、色二法来讲,欲是心法,境是色法,两样都不是真实的。《心经》上就是讲这个问题,法相宗《百
法明门论》也是讲这个问题。你看百法里面给我们说的,前面九十四种叫有为法;有为法里面,有心法、心所法,这个地方‘欲’就包括了;‘境’,色法也包括
了。所以一切法归纳起来,不外乎一个心,一个色;在此地是一个欲,一个境。《金刚经》上说得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是空,不但心法是空,色法也
是空,这是教我们观慧。为什么教你不造恶?为什么不要恼害有情?因为万法皆空。
‘
无益之苦当远离’,对自己身心修养没有真实利益的苦行,不必修。大乘经里常说的,跟小乘不一样。小乘修苦行,著相修;大乘不修苦行,因为晓得那是空的,不
是真实的。所以大小乘对于宇宙人生的观法也不一样。但是佛在戒经里常常赞叹苦行,这是什么原因?因为人能吃苦,才能够断绝一切的贪、嗔、痴、慢;能过清苦
的日子,对种种色法享受,不去追求,不去争取,心就安啦!自然很快乐,所以佛常常赞叹。虽然无益的苦行不须要去修,但是生活还是过得平淡一点的好。当然生
活不能太苦,太苦佛也不赞成,佛不赞成过得很苦;能略略有一点苦是好事情,常常警惕,以苦为师;想这个世间无常,没有什么好留恋的,这就能够激发道心,有
这样好处。
释
迦牟尼佛教周利槃陀伽后面是哪两句呢?‘守口摄意身莫犯’,跟前面意思差不多。‘如是行者得度世’,能够照这样子修行的人,可以了生死,超越三界。所以佛
就用这两句话教周利槃陀伽,当时教的时候也很困难,教上一句,下一句忘掉了;教下一句,上一句又忘掉了,好不容易他才能把它记住。所以讲业障深重,我们比
起周利槃陀伽是幸运太多了;他都能成就,我们为什么不能成就?
(12)名誉及利养,愚人所爱乐,能损害善法,如剑斩人头。有律部
‘
名誉、利养’,我们今天所说的争名夺利,这可以说是世间人,自古以来,大家拼命要追求,拼命去争取的。‘乐’,这个字念去声;是爱好的意思。为了名利造许
许多多的罪业,你要夺取的,必然要伤害人,这伤害人甚至于不择手段,不怕因果,不怕报应,只争取眼前一点点的小利,不知道后患无穷,所以佛说那是迷惑颠倒
的人,他要这个东西。真正觉悟的人他不要,纵然这东西得到了,也不要。为什么呢?避免祸害,成全功德。所以有利,这利给大众去享受,自己不须要,这是聪明
人,是真正觉悟了的人。我们冷静想一想这个道理,事实真相是不难明了的。人在世间一切的享受,不外乎衣、食、住、行。衣服够穿就行了。吃,又能吃多少呢?
很有限。居住,晚上睡的再舒服,床做得再大,身体也不过就六尺长、两尺宽而已,再大的床也不能同时占用。所以说实在话,人生在世享受真的非常有限。我在美
国看到有很多华丽的大房子,他们请我去看看,我坐在那里很舒服,喝喝茶、享受享受,很自在;我不操心,我在那里真的享受;主人就可怜了,天天打扫、维护,
一天到晚为这个房子操心,多可怜!但他请我去享受。所以聪明人不作糊涂事,房子愈小愈好,收拾容易,负担也很轻,生活没有压力,这个人就是很幸福、很快乐
的人。所以快乐永远是觉悟的人才有,迷人、愚人决定没有快乐。下面‘能损害善法,如剑斩人头’的比喻容易懂,也许诸位看了,会想有这么严重吗?真的是这么
严重。
(13)世间色声香味触,常能诳惑一切凡夫,令生爱著。智者大师
‘
色声香味触’是佛门里面讲的五尘,如果加一个‘法’,就是六尘。‘法’是属于知识,属于心法;其他五种是属于物质,是我们六根接触的物件。眼所见的叫‘色
’,耳所听的叫‘声’,鼻所闻的叫‘香’,舌所尝的叫‘味’,身所接触的叫‘触’。外面的环境很容易迷惑人,很容易令人生起贪、嗔、痴、慢;为了追求物欲
上的享受,生出种种的罪业。‘令生爱著’,‘著’是执著。佛在一切经论里常常提醒我们,修行就修这个。行,是生活行为;生活行为里面有许许多多的错误,把
这些错误修正过来,这叫修行。所以修行是修正错误的行为。五尘,不可以爱著,但可以尽情的去受用它,这个叫得大自在;如果一爱、一执著,毛病就生了,心被
境转了,自己作不了主,这叫凡夫,叫迷惑颠倒。佛菩萨对五欲六尘的享受,他没有动念头,也没有爱、取、有,决定不执著,他的本事就在这个地方;我们要学,
也就是学这个。学心里头确确实实在享受的时候,或者享受以后,我们的心永远是清净的,永远是定的,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这就对了。
(32)畏寒时欲夏,苦热复思冬,妄想能消灭,安身处处同。草食胜空腹,茅堂过露居,人生解知足,烦恼一时除。莲池大师
人
怕冷,就想到夏天多好;夏天太热了,又想到还是冬天好。这叫什么?打妄想。现代跟从前不一样了,如果觉得这个地方天太热了,冬天好,就会飞到阿拉斯加那边
去;如果嫌太冷了,往赤道那边飞——很热、很暖和。现在这些都可以兑现,以前不能兑现,叫打妄想。如果把妄想舍掉了,心安就理得了,是‘安身处处同’,这
要真功夫,不是真功夫不行。
一
九五三、四年的时候,台湾第一次印大藏经。那时候大藏经很不容易推销,所以佛教会就发起环岛宣传。当时有佛教会的理事长章嘉大师,还有道源老和尚、煮云法
师,好像还有东初法师等共有十几位法师环岛去宣传,劝寺庙,劝有钱的居士请大藏经。那时夏天很热,章嘉大师他是西藏这一个派系的活佛,他衣服穿得很厚,一
层一层的;汉人法师穿的衣服就比较单薄,夏天比较舒适一点。尤其是道源老和尚,他很瘦、不胖,还一直拿把扇子,扇呀扇;章嘉大师端坐在那里,若无其事。有
人就问大师:‘您穿得这么多,不热吗?’
章嘉大师说:‘心静自然凉。’
道源法师听了之后,就惭愧得不得了。(这事情是煮云法师告诉我的。)这个真的是要功夫,是要境界;穿那么多,他不热,这个是真有功夫,不是假的。所以真正到忘我,真正到忘境,才能达到这个境界。
‘
草食胜空腹’,‘草食’是吃很粗、很不好的饮食。‘空腹’是挨饿。‘草食胜空腹’,粗食总比没有东西吃要好得多。‘茅堂过露居’,‘茅’是茅草,就是小茅
篷,非常简陋;住在这种地方比住在树下、外面,那要强得多了。‘人生解知足,烦恼一时除’。主要就在后面这一句,劝导我们人要知足、要随缘。一个人一生能
知足,能随缘,叫真快乐,真正的享受,这个才是真实有福之人。一切都随缘,不要去起心动念,打妄想——我要做些什么?我要怎样做?那叫自找麻烦。佛陀教我
们要有愿,不要有欲望。我们要有弘法利生的大愿,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但是不可以有一个心,我要想什么方法帮助人,想什么方法解决问题,那叫自找烦恼,
自找苦吃。这样说起来,我有愿又不去实行,这个愿不就落空了吗?愿不落空,愿要实行,在没有能力实行的时候,每天早晚课诵发愿,那就是有这个心;如果有缘
分,我们就做——缘少,就少做;缘多,就多做;没缘,就不做。这才自在!
也
许同修们听到、见到这佛教化缘、募缘,这在古时候是没有,尤其是化小缘,没有过的;所以从前人修行能成就。佛菩萨、祖师大德向什么人化缘呢?向大施主一个
人。你看地藏菩萨九华山那个道场,是向闵公老他一个人化的;哪里是到处化小缘,那不累死人啦!我们如果对于这一些不了解,依照一些陋俗——不好的风俗习惯
——去作的话,对我们道业会造成了重大的障碍。
我
第一次印经是一九七一年,在台北讲经的时候,印《了凡四训》这本小册子,那时候需钱很少;以后我要印什么书,我们也不跟人家化缘,人家供养的多,我们就多
印;供养少,就少印;没有,就不印。我绝不计划著今天要作多少事情,那就要去求人;求人很苦啊!不能干这个事情。在台湾有两个道场,一个是华藏图书馆,董
事长是馆长;另外一个是华藏讲堂,简丰文居士在那里负责管理。我都跟他们两位说,我们不化缘,一切随缘,就是钱多了,多做;钱少,少做;没钱,不做。没
钱,多好啊!没钱,我们才快乐;偏偏有人送来,那就替他用;我们绝对不去找人化缘,‘找’那叫傻瓜,那就不如法了。如此,无论怎么样做,心都是清净的,这
个一定要懂得。我们这个道场也是如此,是诸佛菩萨来护持,靠我们找信徒来护持,这太吃力了,太累了,宁可不干!和尚要化缘维持道场,我连和尚也不当啦!这
个太苦啦!不能干,这要知道。所以要知足常乐,这是真正的快乐;烦恼、忧虑、牵挂都没有了,这才自在。
(36)种种恶逆境界,尽情看作真实受益之处。名利、声色、饮食、衣服、赞誉、供养,种种顺情境界,尽情看作毒药毒箭。蕅益大师
‘
种种恶逆境界,尽情看作真受益之处’,人生有顺境、逆境;对于大多数初学的人来说,逆境未必不好,顺境未必好。会处大众的人,会运用环境的人,顺、逆境界
都能成就自己。在逆境里头——事事都不顺心;特别是人事环境更是不顺(处人难),也就是处处都有冤家债主来为难、障碍你,这是逆境。我们在这种环境,如果
自己能够回光返照——他为什么不去刁难别人,就刁难我呢?这是果报。果必有因,他来找我麻烦,这是我过去生中跟他有过节,现在碰到一块了,怨憎会啊!我要
明白这个道理,晓得这个事实,我安心忍受,这个结在这一生当中就解开了。这多自在!同时在这个环境里,修真实的忍辱波罗密,我们在修忍;在这种环境里面修
清净心,那个心才叫真清净。这就是佛法里常讲的逆增上缘,帮助我们、成就我们,这是真实受益之处。
‘
名利、声色、饮食、衣服、赞誉’,‘赞叹’是美誉;‘供养,种种顺情境界’,顺境实在讲比逆境更可怕,逆境对于一个毅力坚强的人,反而会激发他认真努力,
发愤图强,反而成就人。顺境最容易淘汰人,人会痴迷在这个境界里面,大师教我们‘尽情看作毒药毒箭’。顺境这个东西会引诱你,叫你不知不觉的起了贪、嗔、
痴、慢,把你无始的烦恼——三毒——勾引出来;它真毒,不是假毒。世间人几个觉悟!杀、盗、淫、妄……,佛在经典上给我们说‘十恶是冤家’,它是来害你
的;可是世间人都把它看作好朋友,都舍不得离开它,那道业怎么可能成功呢?不但道业不能成就,世间所修的一点善福都被它折弄完了。修福都修不成啦!它是帮
助你造罪业,不让你修善福,你说可怕不可怕?所以过去出家人生活非常简陋,原因就怕什么?一个舒适的环境把自己道心给泯灭了,怕这个。现在环境不一样了,
如果照从前那种苦行的环境,恐怕这里头一个人都没有,都走光了。这是我们自己一定要警觉到的。
(15)凡夫学道法,唯可心自知,造次向他道,他即反生诽。谛观少言说,人重德能成,远众近静处,端坐正思惟。但自观身行,口勿说他短,结舌少论量,默然心柔软。无知若聋盲,内智怀实宝,头陀乐闲静,对修离懈惰。道宣律师
这是偈颂的体裁,四句是一首,我们一首一首的来看。
‘
凡夫学道法,唯可心自知,造次向他道,他即反生诽。’凡夫学道法,真正发心学道,要想道业成就,自己一定要晓得,学道只可以自知,不必给人说。为什么呢?
你给别人说,别人未必会相信;不但不相信,他还要来毁谤。毁谤,就造罪业了。为什么会来谤法呢?谤佛、谤法、谤僧造这么重的罪业,是你给他增上缘叫他作
的,他将来堕落三途,你也跑不掉啊!阎罗王一审问:‘为什么毁谤三宝?’他说:‘某某人跟我说的。’就把你牵涉进去了,这是真的。所以佛菩萨教化众生,有
的时候说,很慈悲;有的时候不说,不说也是慈悲。佛菩萨有能力观机,晓得说出他能不能接受;不能接受就不说。我们凡夫没有观机的能力,那么最好少说,甚至
不说,这个就没有错失。
‘
谛观少言说,人重德能成,远众近静处,端坐正思惟。’这第二首教我们修学的态度。‘谛观’,是仔细的观察;‘少言说’,是少说话。‘人重德能成’,这样修
持,众人自自然然尊重你,自己的道德慢慢就培养成了。‘远众’,‘众’是指都市、繁华、热闹的地方,修道的人要离它远一点。为什么呢?我们道业还不坚固,
常常在热闹场合当中,不知不觉就被这繁华的气氛污染了,使自己退失了道心,这就错了。所以古时候初学的修道人,为什么选择在深山,不但远离都市,连乡村都
远离,他跟外面社会完全断绝,心容易清净。但在今天这个社会,就不行了。这一个事实释迦牟尼佛很清楚,他老人家在法华经里面就说过了,末法时期劝化众生,
实在讲就是指现在这个时代,要以大乘法劝人,不要用小乘法。什么原因呢?大乘能够适应这个时代的潮流,大乘是开放的,小乘是保守的。今天在这个时代劝人保
守,没有人乐意听;要说开放,大家点头,这个不错,还蛮有道理。所以今天修行要远离一切繁华,真不容易!纵然住在深山,装个电视,天天看到花花世界,没有
法子修行,因为电视广播,世界上每一个角落都摆在你眼前,搞得你心花撩乱,精神不安,这些东西都是妨碍道业的。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晓得在现前这个生活环
境当中,我们应该要如何来修学,找一个理想的修行环境。‘远众近静处’,居住的环境要安静。
‘
端坐正思惟’,此地这个‘端坐’,我们不要把它看呆了。祖师大德教我们修行,我们以为一天到晚就坐在那里,你要这样看,就死在句下。你看六祖大师在《坛
经》里面跟我们讲坐禅,并没有真的叫我们在打坐。什么叫坐呢?‘坐’是取不动的意思。我们人坐著很稳重,不动;心不动叫坐,不是讲身,是讲心;在五欲六尘
当中不动心,这个叫坐。什么叫禅呢?禅是不著相。外不著相,叫作禅;内不动心,叫作坐。‘坐禅’是这个意思。假如搞错了,弄一个蒲团在那里打坐,祖师一
看,摇头——你把我的意思全错会了。所以《华严经》的鬻香长者,是专门修禅的。他在什么地方修呢?在市场修。每天哪个地方热闹,就到哪儿去逛。经上讲他在
市场坐禅;他不是坐,他在那里逛,他在那里欣赏,他样样都看,那是修行。看是什么呢?样样都清楚,样样都不执著;他不著相,样样都看的明了,但他没有起心
动念,这叫坐禅。所以诸位要懂得‘端坐’就是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因此你的思想见解当然正确,这叫正思惟。
‘
但自观身行,口勿说他短,结舌少论量,默然心柔软。’真正修行人最重要的,是自己观察自己的身心,观察自己起心动念、所作所为。要注意这些与佛的教诲相应
不相应:若相应,我们身心在道上;不相应,我们就离开道了,修行是常常在这上用功夫。‘口勿说他短’,少去批评人,少说是非,少说长短,这个很重要。身、
口、意三业,口业是最容易犯的。不管有心,或者无意,都是过失,都造成了障碍。这个障碍,有的时候障碍自己的道业,有的时候还障碍大众的修学,那个罪业就
更深了。‘结舌少论量’,‘论’是议论;‘量’是度量,就是衡量的意思;用现在的话,就是批评。少发议论,少去批评。‘默然心柔软’,‘默然’是清净的样
子,心非常清净;‘柔软’就是慈悲。清净慈悲,是从这儿生出来的,不是造作、勉强可以得来的;这个要自自然然,清净慈悲就流露出来了。
‘
无知若聋盲,内智怀实宝,头陀乐闲静,对修离懈惰。’‘无知’,这就是中国古人所讲的大智若愚。这个很难,一个真实无所不知的人,看起来他什么都不知道,
这就是功夫,这个就是德行。‘聋盲’是比喻,好像是个聋子、瞎子一样,其实,他什么都明了,样样都清楚。‘内智怀实宝’,内里面有真实的智慧,真实的宝
藏;佛门讲的三宝——觉、正、净,那就是真实的宝藏,这自性的性德三宝,这样才能够真正的显露,真正的证得。‘头陀’是苦行,在生活上不求享受,一切随
缘,所以日子过得很潇洒、很自在。喜欢‘闲静’,优闲清净,这叫真正的享受。‘对修离懈惰’,在修持方面懈怠、堕落他都能够离开了,可见得他永远是精进不
退的。这一节是唐朝时候终南山,我们中国律宗的开山祖师——道宣律师所说的。
(16)处众处独,宜韬宜晦。若哑若聋,如痴如醉。埋光埋名,养智养慧。随动随静,忘内忘外。翠岩禅师
我
们虽然不参禅,有一些禅机对我们也有启示,对念佛也有警惕的作用。像这几句,就是很好的警惕。想一想我们有没有这个毛病?‘处众’,是跟大众相处;‘处独
’,是自己一个人在房间里,没有第二个人的时候。底下就是韬光养晦,要懂得这个道理,决定不能炫耀自己,要知道潜藏——能若不能,智若无智——这样好;自
己的才华不要向外面表露,那是愚痴人作的事情,真正聪明人不会露出来的。下面都是比喻。怎样才能作到韬光养晦呢?‘若哑’,像哑巴不会说话一样;‘若聋
’,别人说什么没听见;‘如痴如醉’,像一个糊里糊涂的人。‘埋光埋名’,‘光’就是智慧,表露在外面大智若愚;‘名’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知名度,真正修
行人不要这个东西,名要一出去了,麻烦就来了。中国有句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肥。’猪一肥,人家就要杀它啦!人一出名,那麻烦就来了——嫉妒、障碍、
陷害、毁谤都来了。所以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的。
‘
养智养慧’,要培养自己的真实智慧;这个‘智’要靠‘养’才能够得到,不是学,‘学’,得不到的啊!要知书读的再多,听讲再多,这属于知识,不是智慧,我
们必须要把它辨别清楚。知识就是儒家所讲的‘记问之学’——博学多闻,且记得很多,这样仍然‘不足以为人师’。为什么呢?不是自己领悟的,都是别人的东
西,不是自己的。智慧是自己的,不是外来的。智慧从哪里来的呢?从定里面来的。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定’就是清净心,要养啊!这个是修养。心地清净到一
定的程度,就豁然开悟了,那个叫作智慧。诸位要知道了这个事实真相,就晓得为什么前面教我们韬光养晦,目的是使我们的心定下来,不被外面环境所动。心在境
界里面永远是清净,所以‘随动随静’,在大众相处的时候动啊!一个人独居的时候是静啊!‘忘内忘外’,这个忘是不执著了,内外都不执著,这个心才叫真正的
清净。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内外都忘。内外没有了,是什么境界呢?内外是二;内外都没有了,就是一,《华严经》上讲的一真法界,就证得了。《弥陀经》上讲
的一心不乱,就得到了。修行只要还有内外,就住在十法界里头,不是一法界里;必须在这个境界,才契入一真法界了。
(35)深潜不露,是名持戒,若浮于外,未久必败。有口若哑,有耳若聋,绝群离俗,其道乃崇。西方确指
这
一小段是《西方确指》觉明妙行菩萨所说的,菩萨是念佛已经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是我们非常好的榜样。‘持戒’在修行是非常重要的;可是戒要怎样持,这里
面讲究就太多了。此地虽然说的简单,但实在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持戒是手段,得定是目的。一般所说的定,在念佛法门里面,就是《弥陀
经》上讲的一心不乱;净宗经论里面所说的念佛三昧,也是属于定,这是真实的功夫。由此可知,持戒要会持,如果不会持戒,完全著重在形式上、事相上,与清净
心了无干涉,那就错了。那一种持戒是修人天福报,是修善而已,所以善跟戒是不相同的,我们学佛首先要把它辨别清楚。
譬
如十善业道,里面有身三、口四、意三。身三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四里面有不妄语,正好是五戒里面的四种。可是诸位要晓得,五戒和十善,上述四种
(杀、盗、淫、妄)名称虽然相同,意思却不相同,修持的方法不相同,它的果报也不相同;最大的差别是戒能得定,善不能得定。十善的目的,不是在修定,只是
在修福,所以果报是人天福报而已。这个戒怎样才能得定呢?菩萨在此地一句话就把我们点醒了,要‘深潜不露’,可见得戒是戒自己,不是戒别人;常常守住清净
心,这是持戒,这叫道共戒、定共戒。为什么呢?定里面一定有戒,戒里头不一定有定;道里面一定有戒,戒里头也未必有道。层次往上提升,下面自然都圆满包括
在其中了。这是要我们学的,前面一再提示的合光同尘、韬光养晦,与这里的深潜不露都是一个意思,这叫作持戒。
自
己有一点小善小行,唯恐别人不知道,要大肆宣扬,今天所谓是要打知名度,这就是下一句——‘若浮于外,未久必败’,保持不久的。为什么呢?那是虚假的,不
是真实的,所以禁不起时间的考验,后来一定会败落,也给世间人耻笑。我们在历史上看到,有许多真正大德大能之人,他在生的时候,一生的际遇不一定顺利,也
许遭到许多坎坷、陷害,乃至不幸死亡,这是常常有的;可是过了几十年、几百年,后人历史会给他翻案、表扬,后世人对他景仰尊重。这是什么?他真有德啦!当
时被人陷害,后来还会有人来翻案。可是有些人没有实德,靠著权术欺骗帝王,欺骗众生,这只能欺骗一时啊!当时在世也许非常炫耀,可是死了以后,后人会批判
他。自己在世时,没有败落,死了以后还是会败落;何况不等到死,败落的人已经不知道有多少!这是教我们一切要学真实,绝不能虚假,虚假是禁不起时间考验
的,这个才叫真正持戒。
下
面教我们日常生活中修学的态度。‘有口若哑’,‘口’,若不是很需要说的话,绝对不说,口就没有过失了。‘有耳若聋’,不是正法,决定不听。‘绝群离俗
’,这在现在这个社会上很不容易做到的。所以现在人修行若是成就,实在是远超过古人。现在人怎样离开群众呢?在群众里面离开群众,这是上层的功夫,也就是
我身跟大众在一起,心跟大众完全不一样,心地清净无染,这就是‘绝群离俗’。现在要用这个功夫,完全是大乘菩萨的境界。‘其道乃崇’,‘崇’是崇高;道就
高了。要向这个标准去追求,要努力向上。
(43)从今以后,愿遁世不见知而不悔,作一斋公斋婆,向厨房灶下安隐过日。今生不敢复作度人妄想。彭二林
彭二林就是彭际清居士。他是清朝乾隆时间人,贵族出身,他的父亲是乾隆皇帝的兵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虽然出身在贵族,但没有作官,他学佛,在佛法上很有成就,《无量寿经起信论》是他作的,他念佛求生净土,在《往生传》上有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记载。
这一段话实在讲就是‘老实念佛’的注解。什么叫老实?‘斋公斋婆’就是老实了,这真正老实。‘遁世’就是隐居,古时候许多有德行、有才干的人,没有出来做事,好像对社会也没有什么贡献,但是历史上会给他立传。
我
最初读二十五史,是在二十多岁的时候。二十五史里有隐轶传,那个时候读这些东西,心里非常感慨,也很迷惑——这些人虽然有道德、有学问,对社会国家没什么
贡献,他有什么资格立传?想不通啊!以后学了佛才恍然大悟,原来他们对社会、国家贡献特大。什么贡献呢?就是现身说法,与人无争,于事无求。如果这个世间
每一个人都不争不求,天下就太平了嘛!台湾在早年社会上选举好人好事;那个时候我在台中跟李老师求学,有一天老师兴致来了,在黑板上写了‘好人好事’,在
‘好’事上他圈一圈——好人好(音号)事;这社会上好(音号)事的人多了,就动乱不安啦!所以隐轶传里好人不好(音号)事,他不是没有能力跟人争,他有能
力,但不争;没有能力,叫‘与人无争’,那没有意思。真有能力跟你争,不争;有能力求,不求,那才真正叫做不争不求,那是德,是实德。所以历史上给他们立
传,很有道理。
‘
今生不敢复作度人妄想’,末后一句,我们要知道他真正的用意。彭二林居士度了不少人,在世的时候讲经说法,著书立说,度人很多啊!怎么说‘不敢复作度人妄
想’呢?诸位把《金刚经》多念几遍就明了了,虽然度一切众生,实无众生得度者;他心里头从来没有说是我度了多少众生,他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作而无作,无
作而作,这就对了。如果说是我有能力度众生,那些众生都被我度了,这个人心就不清净了,贡高、傲慢习气就起来了,那就错了。所以一定要学菩萨,作而无作,
无作而作;尽心尽力去作,心里头不留一点痕迹,干干净净。净宗只准心里头留一句佛号,除这一句佛号之外,一切放下,什么都不留,这就对了。
(67)当屏人独处,自办道业,以设像为师,经论为侣。袁宏道
这是袁宏道讲的,《净土圣贤录》、《居士传》里头有他的传记。他是念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生在边地——《无量寿经》上讲的边地疑城。虽然生在这个地方,但他觉悟得很快,没有等到五百岁,很快就觉悟了,所以他也有入品之功。
‘
当屏人独处,自办道业,以设像为师,经论为侣。’这几句话特别适合于当前的时代。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善知识难遇,我们亲近谁好呢?哪个是好老师呢?我
在讲席里面跟大家介绍的是阿弥陀佛。同修没有归依的,就归依阿弥陀佛,佛是我们的老师,做阿弥陀佛的弟子,决定没有错啊!你们将来出去了,别人问:‘你归
依哪一个的?’‘我归依阿弥陀佛的。’这就对了,这个要牢牢的记住。家里面供阿弥陀佛的像,如果有佛堂,布置一个佛堂;没有佛堂,也可以请一尊阿弥陀佛的
像供养,这是我们的老师。常常想著老师,念著老师——念老师的修行、念老师的功德、念老师的慈悲、念老师度众生的悲愿,这叫念老师啊!所以通常我们讲执持
名号,这个名号里面把老师的无量智慧、德能统统包括在其中。一称名号,阿弥陀佛的德能完全在我们心中显现出来,这叫真念佛啦!这个念佛就有意义了。
古
圣先王所有一切的制度仪规都是教化众生的,真的都是教学。诸位读《礼记》,仔细去研究祭礼,五礼里面最重要的是祭礼,祭礼是祭祖先,不是祖先不祭。你看
《论语》里面孔老夫子说:‘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这个鬼就是指祖先;‘鬼’的意思是归,表示他已经归去了,所以是祭祖先。至于祭天地、山川,那是天子、
诸侯的事情,不是我们平民百姓的事情;平民百姓只祭祖先。祭祖先的时候,一定要阐明祖先在世时的德行、教诲,要教我们后人常常纪念,依教奉行,所以‘祭祀
’是属于教育。可是仪式流传到后代,只有把形式流下来,真实的内容很少人去宣扬了,更谈不上发扬光大,因此,祭祀被人看成为迷信;这也不能错怪人家,祭祀
如果没有真实的内容,那怎么不是迷信呢!确实是迷信。佛门里面祭鬼神的仪规很多,古来大德所作的仪规,里面都有非常精彩的开示,都用文言文写的;现在照这
个去念,念了也没人懂。人都不懂了,鬼神怎么会懂?所以仪规是要的,里面的开示要用现代白话文来讲,冥阳二利;参与祭祀的人听到开示、教训,这是上了一堂
课啊!我们人得利益,鬼神就得利益。所以说许多经忏、佛事里面的开示,一定要用我们现代的白话文来说;古人的开示,是举一个例子而已,不是为我们现代人作
的。我们观察了现前弊病之所在,自己可以采用适当的开导,不必要照著古人的文去念。我们明白这个意思,祭祖先、祭鬼神、祭天地,那就是最好的教育,而且我
相信不会有人说这是迷信,人人都会非常欢喜。因为得到真实的受用,祭祀才能够普遍的发扬光大,这是教学里头很重要的一环。至于用‘祭祀’,常会令人想到迷
信,所以现在用新名词叫‘纪念’。譬如说清明了,举办‘纪念祖先大会’,大家就来了;我们纪念祖先,不要叫祭祖,人家会说是迷信。在大会里报告我们祖宗在
世的德行,留给我们后世的这些教训,并加以讲解、宣扬,这就很有意义了。所以名称也要随著时代改变,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这要作正名的工作。譬如‘佛
教’,大家一听到,便认为迷信宗教,所以现在我们用‘佛陀教育’,大家看到这个名词挺新鲜的,便觉得这个不迷信,这样很容易让大家接受。
‘
当屏人独处’,‘屏’是屏绝;这个意思是修道人在初学时,环境对我们身心的影响很大,一定要找一个清净的处所,取一个清净的环境独处。‘自办道业’,这是
自己用功办道的一个场所。‘以设像为师,经论为侣’,‘经论’就是我们最好的伴侣。采取经论一定要与自己修学的法门相应,我们的目的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在一切经里面,如果对于往生没有帮助的,就不采取,这一点非常重要。善导大师所讲的叫往生经,凡是讲西方极乐世界的,就称为往生经论。假使我们对于其他的
经典还有很浓厚的兴趣,怎么办呢?那就只好等来生来世再往生了,没法子啦!如果想这一生去的话,说老实话,不管喜欢什么经论,暂时都要放下,不要耽误时
间,不要去打闲岔,这一点很重要。如果那些东西喜欢得很,都舍不得放下!还是要告诉你,暂时都放下。什么时候再提起来呢?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见了阿弥陀
佛,想学什么都没问题啊!我们到西方世界再学。这个主意好,诸位可以多想想,不会错,不会耽误你。
五、忍辱精进·一心向道
(5)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梵网经
《梵网经》是大乘菩萨戒经,中国自古以来,出家人受菩萨戒都用《梵网经菩萨戒》本。《梵网》是一部很大的经,但是传到中国来,只是将讲戒律的心地戒品(上下两卷)翻成中文,其他的都没有传到中国来;所以在中国流传的《梵网经》就是两卷,上卷是讲心地观法,下卷是讲戒律。
经
文上告诉一个发菩提心、受菩萨戒的人,换一句话说,要学作菩萨,有很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要能够代替别人受毁辱。‘毁’是毁谤;‘辱’是侮辱。你要能够承
受得了,这才叫菩萨。‘恶事向自己’,一切的过失自己承当;好事给别人。这一条非常非常重要,他能够对治我们无始劫以来贪、嗔的弊病。一般人总是好事都归
自己,恶事都推给别人,那是凡夫迷惑颠倒。学菩萨行,就是要破迷开悟,所以跟世间人恰恰相反,要翻过来,叫反邪归依嘛!当然这是相当不容易做到的,可是既
然学佛了,就一定要做,一定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去锻炼自己。如果不是真正觉悟了,境界现前还是不容易转过来。尤其现在这个功利社会,争名夺利,名利到面前了
还能够推让给别人,一般人看到这个会说:‘傻啦!呆啊!’你还要受无谓的毁辱。
诸
位一定要晓得,毁辱是一时,真的来讲这叫消业障。否则的话,你业障怎么消得了啊?世间人不懂得这个道理。名利到面前,我推给别人,我是不是有损失呢?没有
损失。你念《了凡四训》就晓得,‘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这里推掉了,过两天那个地方又来了。来的比丢的还多啊!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世间人哪一个不
要?那一个不想求?拼命在追求。怎么来的呢?佛给我们说三种布施: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愈肯施,就来得愈多;不是
说丢了就没有了,那是错误的观念。菩萨知道这个道理,知道这个事实,所以他肯施,欢喜施,他拼命的布施。他跟我们世间人不一样,我们世间人把这个事情看错
啦!以为拼命去争,才能争得到;争到的,还是你命里有的;命里头没有的,给你,你也消受不了啊!
(28)纵宿业深厚,不能顿断,当方便制抑,自劝自心。妙叶禅师
‘
宿业’是指过去世,生生世世所造的恶业;这个恶业在现前,我们能够觉察到的就是习气,诸位要晓得习气就是宿业的现行。‘深厚’,深跟厚就产生障碍——障碍
清净心、智慧、德能和学习。譬如参禅念佛,最常见的毛病,一个是昏沉,一个是掉举,那都是宿业深厚。什么是昏沉呢?一盘腿打坐,就打瞌睡。念佛在止静的时
候,一坐下来,没念多久,就打瞌睡了。我们在念佛堂里常常看到的,还有一种,不是昏沉,叫掉举。一坐下去的时候,心里头七上八下,妄念纷飞,不念佛的时候
没有妄念,但这一坐下来,不知道哪来那么多妄念!这都是宿业深厚的现象。这个很不容易断。为什么呢?因为不是这一生的习气,是生生世世的习气,哪有那么容
易断的!虽然不容易断,但是一定要想方法来克服它,我们的道业才会有进步。所以禅堂跟念佛堂,都有监香的法师,手上拿一个小小的幡,你打瞌睡的时候,他就
拿幡在你头上绕绕碰碰,让你警觉到,这都是方法。现在,在道场这种机会都很少了,现在讲民主自由,讲人权,不能干涉别人,所以我们必须自己想办法警觉自
己。如果是昏沉,我们就站起来,或是绕佛走动,或是拜佛,用这个方法来调整自己;如果是掉举,那就一心念佛,这个时候坐著念是最好了。平常我们妄念很多,
念佛也压不住,这种情形也很多,用什么方法呢?读经。若读经也压不住,就研究经典,念头集中在经典里面,妄念自然就没有了。所以要自己想方法来对治。‘当
方便制抑,自劝自心’,自己要勉励自己,认真、努力,要把这个难关克服。
(38)善友罕逢,恶缘偏盛,非咬钉嚼铁,刻骨镂心,何以自拔哉?蕅益大师
这
八个字:‘善友罕逢,恶缘偏盛。’把我们世间的现象,可以说都说尽了。善知识很难遇到啊!偶而遇到了,你也不会喜欢他。为什么呢?你看他的样子,听他说
话,都觉得不入耳,那叫真善知识;善知识讲话就是苦口良药,不太受人欢迎。‘恶缘’就是时时刻刻会遇到,遇到了你还很欢喜跟他交往,到以后吃亏上当,遭了
灾难,后悔莫及,那都来不及了。善知识到哪里去求呢?真的不容易了。所以有许多同修来问:‘我们在这个时代到哪里去找老师?到那哪去找同参道友?’真正善
知识绝不标榜自己,必定谦虚——自己无德无能,不能教人——,那是真善知识;要是拍拍胸膛——我多才多艺,什么都行——,那未必是善知识。所以善知识找不
到了。
在
过去还有一个方法能够找到,现在不行了,现在这个方法被人破坏了。是什么方法呢?找闭关住茅篷的。一个人闭关在山上住茅篷,不肯见人了,这个人一定是善知
识,你去找他决定没错。他是什么呢?闭关养道。他的道业已经成就了,成就之后,当然他的大事因缘就是弘法利生,但是没有人知道他,没有人来请他。‘法’是
很尊贵的,要请法;如果不是诚心诚意来请,善知识不会来找你自动说法,一定要很虔诚来礼请的,才能去。这个善知识自己道业成就了,外头也没有人知道,那怎
么办呢?就宣布闭关、住山。意思就是告诉大家:‘我的道业成就了,可以作众生的老师了,但是没有人请我,所以闭关、住山,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他修他自
己。从前出去参学的人,参访善知识就专门找这些人,心里头有疑惑不能解决的,求他指点、开导。如果你找他,他没有能力帮你破除疑惑,你就可以把他关房的门
打开,然后请他出来,一道去参学,因为他还不够资格闭关。所以从前闭关不容易。现在为什么不行了?现在还没出家就可以闭关了。现在是民主自由社会,讲求人
权,谁也不能干涉谁,所以什么人都可以宣布闭关,什么人也可以去住山,这个标准就没有了。现在闭关、住山跟从前不一样,我们在现前找善知识,还真的不好找
了,真的难了。
那
怎么办呢?最好是以佛为师,以经为友。在我没有学佛之前,我就想到这个事情:‘现在的人,好的朋友少,不容易找,古人多;我上有古人,跟古人作朋友。古人
也不在了,怎么跟他作朋友呢?书在,读他的文章,读他的诗词,就是跟他作朋友。’以后学了佛,更欢喜了,佛是大圣人,以佛为师,那是决定靠得住。所以以经
为友,这是决定错不了的。
底
下:‘非咬钉嚼铁,刻骨镂心,何以自拔哉?’这两句是形容用心之苦。要有刚毅的志气,独立不拔的精神,成就自己的道业,绝不能够同流合污。也就是说在社会
上处世、待人、接物,一定要坚守原则,虽然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要成就功德,在恒顺、随喜里,把握自己的原则,不能够舍弃,这样才能成就。
(54)我未曾见闻,慈悲而行恼,互共相嗔恚,愿生阿弥陀。若人如恒河,恶口加刀杖,如是皆能忍,则生清净土。诸法无行经
‘
清净土’就是指的西方极乐世界。因为上偈是阿弥陀,后头这个清净土当然是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偈子里面教训非常清楚明白,这是佛说的。佛说:我从来没有看
见,也没有听说一个有慈悲心的人还会恼害别人。行菩萨道的人,心都慈悲,有怜悯众生、成就一切众生的善行善愿,哪里会障碍、恼害众生呢?不会的。彼此互相
还嗔恚、嫉妒,这样的人他想往生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那只是想而已啊!决定去不了的。那要怎样才能去呢?把这个反过来——‘若人如恒河’,这个‘恒河’
是数量,是指多。什么东西多呢?‘恶口’、‘刀杖’,别人加给他的,他统统都能够忍受,如是皆能忍辱。所以佛经上常讲,忍辱如大地;地能忍,你给它香水
洒,它接受;再污秽的东西倒地,它也不拒绝,统统能忍。忍辱要像大地一样,这样的人心清净,心净则土净,与西方净土就相应了;这个才是生净土很重要的条件
——清净心。清净心从忍辱里面去修学。
(48)当主敬存诚于二六时中,不使有一念虚浮怠忽之相。及与世人酬酢,唯以忠恕为怀。则一切时、一切处,恶念自无从而起。印光法师
‘
当主敬存诚于二六时中,不使有一念虚浮怠忽之相’,这是教我们平时自己用功。‘主敬’,一切恭敬。‘存诚’,我们是以真诚之心、恭敬之心,处世、待人、接
物。别人对我刻薄,我对他要诚敬。为什么呢?我学佛,我要求生西方世界,我不能跟世间人一般知见,这才行。这样作,我不是处处要吃亏?怕什么!不肯吃亏,
西方世界就去不了啦!这个世间我们一定要放下,一定要舍弃,一切都不要计较,以真诚恭敬心来相待,纵然吃亏上当,也欢欢喜喜;遭人家侮辱、毁谤,我们也欢
欢喜喜,我们的业障才消掉啊!我们的道业——清净心——成就了啊!所以虚浮、懈怠、疏忽,这叫大意,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当中能够见得到的,修行要没有这种
相。所以一个真正修行人,无论做什么,必小心谨慎,心很细;粗心大意是怠忽之相,这心是不诚不敬。心果然诚、敬,做事情,处世待人,一定小心谨慎,样样都
做得很圆满。所以从日常生活当中能看出,你是不是真正做到了诚敬。普贤大愿第一句礼敬诸佛,就是主敬存诚的意思。
‘
及与世人酬酢’,‘酬酢’是应酬,跟世间人往来。‘唯以忠恕为怀’,跟人往来一定要忠信,这就是真诚心的对人。‘恕’,是对于一切人的过失,决定不分别、
不执著、不挂在心上,这是恕。恕再发展,就是大慈大悲;这个大慈悲心,就是从恕里头产生的。不计较一切人的过失,我们这个心量才大,心地才清净。所以‘则
一切时、一切处,恶念自无从而起’。我们要想断恶、修善,这真的是基础。恶断不掉,善修不成功。原因在哪里呢?把这一段多念几遍就知道了,就能发现根源在
什么地方。
(31)伊庵权禅师用功甚锐。至晚,必流涕曰:今日又只恁么空过!未知来日工夫如何?师在众,不与人交一言。莲池大师
‘
锐’就是精进;就是很勇猛。‘至晚’,每一天到晚上的时候。‘必流涕’,晚上反省这一天,他会流泪。‘曰:“今日又只恁么空过!未知来日工夫如何?”’一
天那么样勇猛精进,到晚上反省:我这一天又空过了,明天不晓得功夫怎么样?‘师在众,不与人交一言。’从这一句里我们就能够观察到,平常他跟大众相处,一
句话不说;没有时间跟人打招呼,也没有时间跟人谈那杂心闲话,这是个真正用功的人。古时候寺院丛林当中,老修行都是这个样子,你见到他、问他,他理都不理
你。到寺院谁照顾你呢?知客师。知客师是专门接待客人、信徒的。里面的清众,就是真正修行人,是不管事的,他们见人理都不理。时代不一样了,现代要是这种
修行,人家一看——这和尚有什么了不起,臭架子这么大。在从前,看到这样修行的人,无不是从内生起恭敬心;现在这种修行人出现的时候,会被人家瞧不起、侮
辱,叫一切众生造口业。我们现在不可以这样作法;虽然我们作得对,但是叫众生造口业,叫他受恶报,这慈悲心没有了。所以在什么环境,什么时代,要用什么方
法,我们要知道。这是莲池大师写的,明朝时候可以,五百年之后的今天不可以。时代变了!所以今天修行见到人,要笑口常开。
(61)闻教便行,奚待更劝?妙叶禅师
这
在佛法里属上上根人;上上根人好度,佛一说,他听了就明了,立刻就照作,没有忧虑,不迟疑。中等根人就不行了,中等根人虽然听了,愿行还发不起来,还要等
人劝;这一劝呢,想想不错,才要干。下等根性的人劝了也不相信,下等根人是拿证据来,亲眼看到了,才会相信。所以佛讲经说法叫三转法轮,就是三个阶段。第
一个阶段就是说法,度上根人;第二个阶段劝勉;第三个阶段叫作证,确确实实把证据显示给大家看。这事遇到佛,行啊!佛有能力,能够把六道变现在眼前让大家
自己看见;像韦提希夫人,释迦牟尼佛能把十方诸佛国土现在她面前让她看,这是证据——作证。
现
在佛不在世了,哪里去作证呢?佛虽不在世,说实在话,作证的人还真不少,只要你肯留意,你就会发现。倓虚老法师有一个小册子——念佛论,这是他在香港给大
众讲的开示,大光法师(他的学生)笔记节录的。他在最后说了几桩公案,那就是证明。第一个他举出哈尔滨极乐寺传戒时候,有一个修无师,是个不识字的出家
人;在家的时候,他是作泥水匠的,生活很清苦,后来出家了。出家在寺庙里作粗活,他什么也不懂,就念一句阿弥陀佛。极乐寺传戒的时候,他到戒坛来帮忙,没
有几天他就向住持老和尚告假。老和尚是倓虚法师,有修养,也不怪他。当家师定西法师就没有老和尚那个修养,就责怪他:‘戒期五十三天,要帮忙就帮到底,来
了十几天就要走,这成什么话!’
他就告诉定西法师:‘我不是到别的地方去,我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老和尚一听愣住了,这个是大事,不是普通事。
老和尚说:‘你到底几时走啊?’
他说:‘不超过十天。’
他有预感,请求老和尚给他安排一个房间,准备两百斤柴火火化;这个当家师同意给他办。
他到第二天,就去找老和尚,他说:‘老和尚!我今天就走了。’
大家匆匆忙忙赶紧给他准备,在后面柴房里临时腾一个房子,搭一个床铺;他是坐著走的,还有一些人念佛送他往生。这些送他的人都说:‘修无师!你今天往生,这个因缘很难得,从前往生的人都作几首偈、几首诗,留给我们作纪念,你也应该作几首诗留给我们作纪念嘛!’
修
无师说:‘我是个苦恼人,没念过书,也不认识字,我不会作诗,也不会作偈;不过我有一句老实话可以告诉你们:“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就留了这么一
句话。大家念阿弥陀佛,不到一刻钟(十五分钟),他就走了。火化的时候,一点异味都没有。以后谛闲老和尚到那里去,对他都非常赞叹。这个是出家修行人的好
榜样,走得这么自在。所以哈尔滨极乐寺我念念不忘,我想到那个寺里去看看他往生的地方。
另
外他举了青岛湛山寺在家的一个女居士,也了不起,也是预知时至,都是打坐走的。这位女居士生前可以说没有人瞧得起,她的先生是拉黄包车的,你说家境多苦。
一家四口,一天不去拉车,夫妻和两个小孩,就没有生活费。她参加湛山寺每一个星期共修的念佛会,她是在厨房里面洗碗、洗碟子,都作这一些粗活;没有人知道
她能预知时至,自在往生,真正了不起啊!
另
外一位郑锡宾居士,是做生意的人,读过书;后来听谛闲法师讲经之后,就发心生意不做了,学讲《弥陀经》。他到处去讲经,劝人念佛,家里人非常反对。家里人
说事业都丢了,不干了,搞这个,被佛教迷了。往生的那个时候,他也是讲经,经讲完了,他跟几位老朋友说:‘我要走了,请你们帮我租一间房子。’
他朋友就奇怪:‘你要走了,还租房子干什么?’
他说:‘我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死在别的地方不方便,给我租个房子。’
他朋友一听:‘你真的到西方极乐世界?’
他说:‘真的。’
‘那没关系,到我家去,我不忌讳。’
这朋友就邀他到家里去了。几个好朋友在一起,也是收拾一个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他床上盘腿一打坐,这些老朋友也讲:‘你这样走,得给我们留个纪念。’
他说:‘不必了,你看我这个样子,这就是很好的纪念。’
也
是念佛不到十五分钟就走了。以后他的弟弟来给他办后事,看到他这个样子,才知道从前错怪了他。从此弟弟也念佛,也认真干了;三年以后,弟弟也往生了。这个
叫现身说法,这就是真正的证据啊!我们在台湾这些年来,也有很多念佛往生的。大概是一九六八年,台南将军乡,有位老太太,她念佛三年,站著走的啊!那坐著
走的,太多太多了。这些都是证据,你们看到了、听到了,这不能不相信,所以还用得著劝吗?不要等人劝,这些人就是真正聪明人,真的把身心世界一切都放下;
晓得世间都是假的,都是障碍,都是搞六道轮回的。
(62)惟名闻利养,甜爱软贼,及嗔心嗔火,虽有佛力,不能救焉!行者当深加精进,以攘却之!妙叶禅师
前
面一句是讲贪爱,后面一句是讲嗔恨。人只要有这两个毒在心里头,诸佛如来都没有办法救护;虽然慈悲,也救不了,帮不上忙啊!‘行者当深加精进,以攘却
之!’我们自己要救自己,要精进不懈,要把贪、嗔、痴三毒从内心拔除,我们道业才会成就;而世间人讲的福报才会现前。本来人人都有福报,那福报为什么不来
呢?有障碍。什么障碍呢?贪、嗔、痴、慢,这些烦恼是障碍;一切障碍里面最大的,就是贪、嗔、痴三毒。心里头有了三毒,事情就麻烦了,所以一定要把毒害拔
除。在日常生活当中要警惕,名利不是好东西,决定要舍弃;名闻利养、贪嗔嫉妒都要舍弃;这些东西说实在话,它害不了别人,害的是自己。怎样对治?在一切方
法里面,最好的方法是老实念佛,这些念头一起来的时候,我们立刻提起佛号,把念头转到阿弥陀佛上去,这些事情自自然然就淡薄了。要紧的是精进,精进就是一
定要求进步,一年比一年淡,一个月比一个月淡,到确确实实看到顺、逆境界若无其事的时候,自己就有把握往生了。我们看到这些往生的人,预知时至,很自在走
的,他是真正放下了,没有别的啊!我们跟他们比,比不上的是我们没放下,这里还有留恋,那里还有一点舍不得。这不行啊!人家是真的放下了,所以真放下就有
感应。可见得西方极乐世界,要想真正去到那个地方的条件,就是把此地一切统统放下;愈早放下,就早一天得自在,得大自在啊!这个大自在怎么说法呢?往生西
方极乐世界,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想站著去,就站著去;想坐著去,就坐著去,这个就是自在。而没去之前,在这个世间,一切环境里面也得自在,顺境
自在,逆境也自在。自在就是真正幸福快乐的人生,放不下就得不到,放下就得到了。你要不相信,你试试看,确实是如此。
(74)世之最可珍重者,莫过精神;世之最可爱惜者,莫过光阴;一念净即佛界缘起,一念染即九界生因,凡动一念即十界种子,可不珍重乎?是日已过,命亦随减,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可不爱惜乎?苟知精神之可珍重,则不浪用,则念念执持佛名。光阴不虚度,则刻刻熏修净业。彻悟禅师
‘
世之最可珍重者,莫过精神’,这话我们相信,我们也会同意。‘世之最可爱惜者,莫过光阴’,这我们也知道,所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可是
我们往往疏忽了、大意了,我们把光阴都浪费掉,这真正可惜。所以我们听听念佛机,就很惭愧,它一分一秒都不空过,我们能够学成它,那决定往生,所以我劝同
修们念佛机应该随身带。现在人都挺时髦的,挂个耳机,随身听,而我们听阿弥陀佛。
‘
一念净即佛界缘起’,阿弥陀佛是净念。‘一念染即九界生因’,起一个妄念,动了贪、嗔、痴,就是九法界的业因。我们一天到晚不晓得造多少业因,那一个缘
强,业因就先受报。我们十法界的业因都具足,我们要把阿弥陀佛这一个种子特别加强,在这个缘上加强,这个因就先受报,先结果,就到极乐世界去了。往生西方
极乐世界的原理就是这样,我们不能不知道。‘凡动一念即十界种子’,十法界的种子。‘可不珍重乎?’这是教我们起心动念要珍重,晓得这一念头后来有结果的
——善念有善果,恶念有恶报。‘是日已过,命亦随减,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可不爱惜乎?’这是教我们必须要把握光阴,抓紧机会;世俗也常说‘机不可失’,
机会失掉之后,再想得到,不容易。以这一个道理来看,我们这一生遇到这个法门,这是机缘;如果失去的话,就不晓得那一生、那一劫才再遇到,这是实实在在的
话。‘苟知精神之可珍重,则不浪用’,我们的精力要用得正当,用得有意义、有价值,不可以浪费掉。‘则念念执持佛名’,这执持名号是一切功德里面第一功
德,一切殊胜里面无比的殊胜,我们要把精神用在执持名号上。‘光阴不虚度,则刻刻熏修净业’,念念相续就是光阴没有虚度。佛号失掉了,不管你搞什么,光阴
都是虚度了;唯独这一句佛号,光阴绝不虚度。
(77)莲华种子,荣悴由人。时不相待,珍重!珍重!彭二林
经
上跟我们说得很明白,十方世界的众生,真正发心念佛求生净土,极乐世界七宝池中,就长出一朵莲苞,这个莲苞还有念佛人自己的名字,绝对不会错的。要是心清
净,心地真诚,念佛恳切,功夫不断,这朵莲花愈长愈大,光色是一天比一天好啊!将来往生的时候,阿弥陀佛就是拿这一朵莲花来接引,你就莲花化身。如果念佛
念了一阵子退心了;想想禅不错,参禅去吧!密也不错,念咒去吧!搞神通去吧!不念佛了,这一朵花慢慢就枯掉了,就没有了。极乐世界其他的东西都是万古常
春,只有莲花池的莲花看到有生有灭,其他是不生不灭的。极乐世界莲花开的不少,枯的也很多——念佛人半路退心了,莲花就没有了。所以诸位要晓得这个事情是
真实不虚,你就晓得古德讲,咱们这个世界‘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我们自己能带得去的,我们到这个世界来,什么也没带来;将来走的
时候,什么也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业力支配我们六道轮回。我们今天不造六道业,专造净业,念阿弥陀佛是净业;这个业成熟了,六道里头没有这个果报,果报在
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自自然然就往生了,何况阿弥陀佛有接引往生的愿。所以凡是去往生的人,不要打妄想:西方世界在哪里?我会不会把方向搞错?很多人有这个
怀疑,说西方那么大,极乐世界到底是那个星球?搞错了不是完了吗?这个不要操心,到时候阿弥陀佛来带你去。这个好啊!不用自己操一点心,不须要认识路,这
个多自在。所以我们尽管放心,阿弥陀佛的愿,愿愿真实,决定不虚,这是真的时不相待,要珍重!珍重!
六、福慧始闻·老实念佛
(69)问:人不信净土,恐只是本来福薄?答:此言甚是!莲池大师
这
是有一个人问莲池大师。‘问:人不信净土’,有个人不相信净土。‘恐只是本来福薄?’恐怕只是因为他本来福就很薄。有一个人提出这么一个问题问莲池大师。
莲池大师答覆说:‘此言甚是!’你讲得很好,确实是这样的,真的是福薄。我们同修念《无量寿经》,这个问题自然就明白了。所以一个人听到净土法门,能够相
信的,那都是过去生中无量劫所培植的善根、福德。《弥陀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可见得即使下下品往生的,一生造作罪业临终忏悔往
生的,都是大福德、大因缘,绝不是偶然。
(50)若善男子,善女人,闻说净土法门,心生悲喜,身毛为竖,如拔出者,当知此人,此过去宿命已作佛道来也。依迦才净土论引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文
这
段和夏老居士的会集本意思是一样的。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若有众生,得闻佛声’,就是听到阿弥陀佛名号的音声。‘慈心清净,踊跃欢喜,衣毛为起,或泪出
者,皆由前世曾作佛道,故非凡人。’夏老居士会集的本子意思就很圆满,也非常的清晰。这一个法门,佛在《弥陀经》上给我们说得很好——不可以少善根、福
德、因缘,得生彼国。由此可知,这个法门无论是用哪种方式入门的,或是一听到就生欢喜心,或是经过许多挫折之后,才信受奉行……,每一个人的因缘都不相
同。但是总而言之,那都是善根、福德、因缘的成熟,绝不是偶然的,这是我们要深深相信的,要知佛没有妄语,佛没有诳语,说话从来也不夸张,也不会过分,我
们要深信不疑。
弘
一大师节录这一句,不但是自己庆幸自己,在这一生当中善根、因缘成熟了;同时也能够叫我们生欢喜心,知道我们过去生中,确确实实有深厚的善根,而在这一生
当中遇到这样殊胜的因缘,当然现前必定得到诸佛如来冥冥中的加持。我们对这个法门能生欢喜心,能精进不退,这个不是偶然的,所以要特别珍惜稀有难得的因
缘。
(92)今见好心出家在家四众,多是好高骛远,不肯认真专修净业;总由宿世善根浅薄,今生未遇通人。印光大师
这
是大师痛切感慨之言,他看到四众(出家的男、女众,在家男、女众),初入佛门都是发好心出家,好心学佛;可是,发心的时候是好,但很难保持。佛门有一句俗
话说‘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初学佛的人非常恭敬,非常认真,实在是难得。学佛二年呢?佛在西天。这时间久了,故态复萌,也不把佛当作一回事了。学佛三
年?佛化云烟。没了,变成老油条了。这是我们佛门一句老话,也是常见的一个现象。假如他能够保持初心,古人讲‘成佛有余’,奈何初心保持不住,随著时间就
变质了,随著环境就动摇了。‘不肯认真专修净业’,这一句话说得是尤其深刻,值得我们时时刻刻警惕。要究其根本的原因,那就是‘总由宿世善根浅薄’。什么
叫‘善根’?世间善根,佛说有三种,无贪、无嗔、无痴,叫三善根;这世间的三善根翻过来,贪、嗔、痴叫三毒。世间善根少,贪、嗔、痴三毒烦恼常常起作用。
如果三毒不起作用,怎么可能好高骛远呢?好高骛远就是贪、嗔、痴在作祟。出世间的善根就是精进,只有一条。这个好高骛远的人就是懈怠、懒惰,岂不是宿世善
根浅薄?佛法的善根、世法的善根都浅薄。‘今生未遇通人’,这一生机缘不好,没有遇到一个真正善知识来指导,这是缘。师生是缘,缘可遇不可求。到哪里去找
一个好老师教导我们呢?所以在今日,末法时期找不到真正善知识,我们唯一的一个办法就是求佛。
在
台中求学的时候,我跟同学们讲过,李老师是很了不起的人,用这一段经文来观察他老人家,他老人家的善根深厚。世法里面,他没有贪、嗔、痴;佛法里面,他精
进不懈。自己非常谦虚;他教我们,把我们看作同学伴侣,不以为自己是老师,他劝导我们以印光法师为师;那印光法师又不在了,但文钞在,每一天读文钞,依照
他老人家的教训去作,这就是他的学生。李老师是印光法师的学生,他教我们也以印光大师为老师。谦虚啊!所以不敢以师心自居,这值得我们尊敬的。
这
个地方的‘通人’是通达,对于事实真相真正通达明了;真正通达明了的人,没有不念佛求生净土的。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禅宗、教下的大德,早年没有通达,广
学多闻,到晚年通达了,统统都放下了,一心念佛。像我刚才讲的钟景德老居士,晚年一切放下,一心念佛。这个对啊!这才叫真正通人。能够遇到这样的善知识,
这是善缘;用现在的话来讲,机会好,给你碰上了;没有机会的话,找也找不到。机会遇到了,不能错过,要抓得牢牢的,才有成就。
(70)余下劣凡夫,安分守愚,平生所务,惟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今老矣!倘有问者?必以此答。莲池大师
‘
余’是莲池大师自称。莲池大师的道德、文章、修持,近五百年中,实实在在是第一人,没有能跟他相比的。你看他老人家的态度——虚怀若谷,没有一丝毫自满,
没有一丝毫夸张,没有一丝毫自大。我们尊称他了不起,大善知识;他自己说,我是‘下劣凡夫’啊!他有个什么长处呢?‘安分守愚’,这就是他的特长。我们能
不能做得到呢?人不要学聪明,学聪明就坏啦!人应当要学愚。我在台中跟李老师的时候,李老师就教我学愚。他说他一生学愚,没有学成功,学得不像;他勉励
我,要学愚——愚不可及。莲池大师是愚不可及,我们一般人比不上他。愚,怎么样呢?老实啦!老实人哪有不成就的呢?‘平生所务’,‘务’就是作务,他平生
所作的、所修的‘惟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他一天到晚,不作别的,就是念佛,一心念佛,一天十万声佛号,十万声佛号是记数的。他老人家也不念经,也不念
咒,就是一天十万声佛号。‘今老矣’,现在年岁大了,寿命将要尽了,功夫格外要加紧。所以有人向他请教,不管提出什么问题,他的回答都是‘阿弥陀佛’。这
个对啊!这才重要。印光大师到晚年的时候,专心念佛,有不少人向他请教,给他写信;他老人家写了一封信,叫‘一函遍覆’;他把那封信印了很多,凡是有人写
信给他,他就回寄一封,老人家晚年是这个作法。我现在也学老人家了,我快到七十岁了,人生七十古来稀,要办自己的后事啦!要加紧啦!所以大众给我写信的时
候,我比他们还简单,我刻了一个图章——‘老实念佛’,盖一个,寄回去就好了。今年我还如此,到明年我就想,信封我都不拆,来了信,在信封上盖个‘老实念
佛’,原信封退回去。省事啊!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这个确确实实给我们非常好的警惕,祖师的风范应当学习。说实在话,凡是问我的问题,总而言之一句
话,都是妄想、分别、执著;真正老实用功的人,不会有一个问题啊!换句话说,提出问题来问的,都是不老实的人。
(71)当生大欢喜,切勿怀忧恼,万缘俱放下,但一心念佛。往生极乐国,上品莲华生,见佛悟无生,还来度一切。莲池大师
七
十一和七十二条,这两首偈我们可以把它看成回向偈。‘当生大欢喜’,这个欢喜心从那里生的呢?听到阿弥陀佛的名而生的;听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这一生当中
能去,这是真正大欢喜!‘切勿怀忧恼’,忧恼是什么呢?怕去不成。不可以有这个念头,这一生当中决定得生。怎么知道自己决定得生呢?《弥陀经》跟《无量寿
经》上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只要相信,只要发愿老实念佛,没有一个不生的。善导大师讲‘万修万人去’。只要真修,真正肯修没有一个不往生的。‘万
缘俱放下,但一心念佛’,这就是信愿持名,老实念佛的样子。从今而后,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忧虑、牵挂统统放下,心里面只有一句阿弥陀佛,念念当中随时
希望往生,这是老实念佛的样子,老实念佛的态度。‘往生极乐国,上品莲华生’,《无量寿经》上辈往生那一段细细去念;《观无量寿佛经》上品上生章尤其重
要。录音带要多听,听一遍、两遍没用处,印象太浅薄了,至少要听个一百遍、两百遍、三百遍,真的你就不一样了。今天大家说功夫不得力,常常有退转,什么原
因呢?不是别的,就是功夫不够。诸位要晓得,就以经教来作例子,过去历史上古来的大德,学一部经都要学几十遍,不是一遍就算数啦!像终南山的道宣律师,他
是专学戒律,而且是专修《四分律》;这四分律藏,台湾这些年来有单行本流通,我们看看那个分量,从前线装书是二十册,现在精装,这么厚的四本。道宣律师听
别人讲四分律藏,就听了二十一遍;哪里有大德讲,他都去听。从前听经苦啊!这诸位能想像得到,没有交通工具啊!听说某一省、某个道场、某个法师在讲四分律
藏,他就到那里去,都是靠步行。这样的精神我们现在人没有了;我们这里讲经,现在人想开车到这里来要半个钟点,太远了,算了,不去啦!怎么能有成就呢?再
说,这个经我已经听过了,还要再听吗?听过一遍,他就不想听第二遍了;听两遍的,还会听第三遍吗?古来大德听经都是几十遍,人家这功夫深,所以他有成就。
我
在台中的时候,李老师讲经,有的时候在台中讲,有的时候在雾峰讲,在其他地方讲同样的经,我们都是重覆的去听,遍遍不相同。老师办慈光佛学讲座,编的佛学
十四讲表,我听了十一遍,每一学期他都要讲,我都听;以后离开台中了,才没有再去。如果我不讲经,他每讲一遍,我都要去听,这叫学习。《论语》上说:‘学
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才有法喜啊!一、两遍没有用处,得不到法喜,没有领会之处,所以一定要多听、常听。上品上生章非常重要,假如没有时间听全部的
《观无量寿经》,你就听这一章。念佛要求上品往生,千万不要说,我下品下生就可以,这个志气未免太劣啦!上品上生生不了,还有中品;假如下品下生去不了,
就完了!这一生不就错过了吗?所以一定要把品位拉高,达不到中品,下品确实还有分;千万不能定得太低,太低就没有把握。
‘
见佛悟无生,还来度一切’,见到阿弥陀佛,就明心见性了;禅宗里面所说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就是悟无生。这个‘悟无生’在佛学里有一个术语,叫证得无生
法忍。见到阿弥陀佛,就证得无生法忍了。证得无生法忍,就有能力度众生了,哪里有缘,就到哪个地方去度。现在我们有能力到外面去帮助别人,自己受很多的辛
苦,劳碌奔波;如果从西方世界打个转回来的话,那就神通自在了,就没有这个苦事了。像《观世音普门品》里面所说的三十二应——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
身,他有那样的智慧,神通自在的德用,所以‘还来度一切’。有慈悲大愿的人,悲悯一切众生,应当赶紧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到那里去求智慧、学本事,再回来才
真正能帮助众生;否则的话,那个悲愿是空的啊!自己都度不了,那能帮助别人呢!
(79)念阿弥陀佛,正觉圆满之名;观极乐世界,清净庄严之相;如此滞著,只怕未能切实;果能切实,则世间种种幻化妄缘,自当远离。悟开禅师
‘
念阿弥陀佛,正觉圆满之名;观极乐世界,清净庄严之相’,这两句是说净宗修行的楷模。弥陀名号不仅是西方教主圆满的名字,实在是十方一切诸佛如来的通号。
名号是梵语,它的含义是无量觉。‘阿’翻成中文是无;‘弥陀’翻成量;‘佛’是觉。诸位就知道了,那一尊佛不是无量觉呢!所以念这一句名号,所有一切诸佛
统统念到了,所以阿弥陀佛名号是正觉圆满之名。西方极乐世界,是弥陀教主大慈大悲方便建立,接引成就一切有缘的众生。‘有缘’就是说:我们的善根、福德统
统都成熟了,对于弥陀名号能信、能愿、能持,这就是因缘成熟。这个世界清净庄严之相,我们要常常念在心中。‘如此滞著,只怕未能切实’。这个法门跟禅宗、
性宗修学的方法完全不一样。禅宗和性宗是要离相,决定不能有一丝毫执著,所以这些法门,不著相是真难;净宗法门教我们执持名号,换一句话说,就是要执著,
这个执著对我们来讲不难,很容易。咱们那一个人不执著呢?只是把执著的物件换一换,把我们往常所执著的物件放下,专门用来执著阿弥陀佛。所以说这个执著就
怕你不真切,要真切的执著那就好啦!真切的执著名号,世间所有一切自然都放下了。‘果能切实,则世间种种幻化妄缘,自当远离’,世间种种都不是实在的,都
如幻化,你可以把它放下、舍离了。这一段里头前面两句非常重要,显示法门无比的殊胜。
(80)随忙随闲,不离弥陀名号。顺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印光大师
这
是真正说明念佛不间断;无论在什么环境,工作繁忙也好、优闲也好,佛号不要间断。初学的人在需要用思考的时候,就把佛号放下,好好的工作;工作做完之后,
佛号就提起来,这就对了。假如这个工作不需要思考,是一种机械式的,都做得很娴熟了,那么一面工作,一面念佛,那就是工作跟佛号一起来做,这是不妨碍的。
‘顺境’,是称心如意;‘逆境’,是事事都不如意,这是指两种不同的环境。念佛人无论在什么环境,时时刻刻不忘往生西方,这个愿就切了。假如我们对这个世
间还有留恋,这个愿就不真实。往生西方的条件是信、愿、行;行,就是念佛;信,决定不怀疑。所以说不怀疑、不夹杂,佛号不间断,这就决定得生。
(82)业障重、贪嗔盛、体弱、心怯,但能一心念佛,久之自可诸疾咸愈。印光大师
‘
业障重、贪嗔盛’,嗔恚心重,常常容易起现行,容易发作。起现行,就是发作。‘体弱’,身体衰弱。‘心怯’,胆虚,就是胆小。心里面常常畏惧、恐惧。这什
么原因呢?心里头有毒啊!贪、嗔、痴三毒特别重,心理就影响生理,一定是这个现象。所以所有一切病的病根就是贪、嗔、痴,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但能一
心念佛,久之自可诸疾咸愈’,这一句佛号功夫得力了,确确实实能把无始劫来的贪、嗔习气拔除。所以念佛能治病,这个才叫根本治疗,究竟彻底的治疗。因此,
这一句佛号要认真念,要努力的去念。
(88)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余裕!不学他法,又有何憾?印光大师
这
一段很重要,‘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余裕!’还有多余的啊!‘不学他法,又有何憾?’其他的法门纵然统统没有学,有什么遗憾?没有啊!
这话是真的。《楞严经》上大势至菩萨把这个事实,给我们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菩萨在圆通章里面,一开端就说‘我与五十二同伦’;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呢?大乘菩萨位次五十个,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五十个;再往上加等觉,五十一;妙觉成佛,五十二。大势至菩萨说,他与这五十二个位次志同道
合的人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用什么方法成就呢?一句佛号——‘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这一句佛号,圆满成佛啦!这方法简单容易,是
世间一等聪明人一定采取。聪明人不会找自己的麻烦,聪明人不会绕圈子,不会拐弯抹角,一直就到达,这是最有智慧、最聪明的人。所以世尊介绍这个法门,也是
要找智慧第一的人跟他说。像《弥陀经》上,找舍利弗说,他不找别人说;唯独智慧第一,听了马上就接受,就依照这个法门来修学。这是劝勉我们死心塌地一门深
入;对于修学其他法门的人,我们见到恭敬、赞叹,这就对了。他要说我们是无知无识,是下根劣智,我们统统承认——我们样样都不如他们,他们可以学那个高等
的佛法,我呢……只配念阿弥陀佛。这就没有争执了,不要跟他争;他不明了,我们清楚啊!
七、净业警策
(22)学道人逐日但将检点他人底工夫,常自检点,道业无有不办,或喜或怒或静或闹,皆是检点时节。大慧禅师
‘
学道人逐日但将检点他人底功夫,常自检点,道业无有不办。’这一句话说得好。大凡世间人只见到别人的过失,见不到自己的过失;一天到晚都会评论别人的是非
长短,不见自己过失。如果我们把它换一换,把每一天观察别人的过失,调回来观察自己,那道业就成就了。用我们批评别人的心,来批评自己,这是真正的觉悟。
所以发现自己有过失之后,能把过失改过来,这就是修行。
‘或喜或怒、或静或闹,皆是检点时节。’要修正自己错误的行为,首先要知道自己哪些地方错了。在喜、怒、静、闹的境界里,特别容易觉察出自己的毛病、习气。像这样的环境,在日常生活当中,从早到晚时时在那里转变;转变之中,自己要能觉察到,这就是真正修行。
(19)
修行人大忌,说人长短是非,乃至一切世事非干己者,口不可说,心不可思。但口说心思,便是昧了自己。若专炼心,常搜己过,哪得工夫管他家屋里事?粉骨碎
身,唯心莫动。收拾自心如一尊木雕圣像坐在堂中,终日无人亦如此!幡盖簇拥、香花供养亦如此!赞叹亦如此!毁谤亦如此!修行人常常心上无事,时时刻刻体究
自己本命元辰端的处。盘山禅师
‘
修行人大忌说人长短是非,乃至一切世事非干己者’,与自己不相干的,不要说,不要去打听,不要想知道。中国古人说:‘知事多时,烦恼多;识人多处,是非
多。’你认识人多了,是非就多;知道事情多了,烦恼就多。所以不是必要认识的人,不必想去交结他;不干自己的事,不要想去知道它,这就好了。因为我们修
行,修身心清净,这个重要;凡是对于清净心有妨碍的,我们都要远离。‘口不可说,心不可思。但口说心思,便是昧了自己。’‘昧’就是迷。口还说是非,说人
家长短,还想知道这个事、那个事,你已经迷了,已经不觉了。‘若专炼心,常搜己过,哪得工夫管他家屋里事?’这话跟六祖大师在坛经说的完全一样。真正修道
人,修道就是炼心,历事炼心。日常生活当中,常常观察自己的过失;能发现自己过失,就是我们佛家讲的开悟、觉悟。悟什么呢?知道自己过失了,这就是觉悟。
悟了要修行,叫悟后起修。什么起修呢?把我的过失改正过来,就是修行。什么叫开悟?什么叫修行?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都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怕我们
自己迷得很深,业障很重;自己有过失,自己不知道,这就是业障重。自己不知道,别人为我们说出来了,真修行的人便赶紧磕头顶礼,感谢别人把自己点醒;迷惑
颠倒的人那就大发脾气了——我有什么过失!还不承认哪!所以迷悟,在这里一看,就清楚、明了了。这是检点自己的过失,在修行功夫上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
‘粉骨碎身,唯心莫动。’身与骨都是外在的;都是无常、幻化的,是假的;心才是真的。只要自己不动心,那就对了。
‘
收拾自心如一尊木雕圣像坐在堂中’,这是把身比喻作佛堂,心比作佛像,这心不可以动啊。‘终日无人亦如此!’环境很清净,一个人是这个样子。‘幡盖簇拥、
香花供养亦如此!’‘幡’是旗子;‘盖’是宝盖;‘簇拥’是前呼后拥。在这种热闹的场面,心还是不动,确确实实不为境界所动。‘赞叹亦如此!毁谤亦如
此!’赞叹也不生欢喜心,也不会以为自己很了不起,生起贡高我慢心;受到毁谤,也不会放在心里,也不会怨恨、报复,心永远是定的。‘修行人常常心上无事
’,这句话最重要了,这一大段就这四个字——心上无事,那叫作真修行人,这叫真功夫。‘时时刻刻体究自己本命元辰端的处。’禅宗讲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
’,跟这一句话意思完全相同。要以我们现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时时刻刻提起功夫,提起正念。在净宗来说,就是时时刻刻提起佛号。心上无事,而这一句佛号历
历分明,不间断、不夹杂;无事,就不夹杂了,那么再加上一个不间断,这个功夫就圆满成就了。
(17)我且问你,忽然临命终时,你将何抵敌生死?须是闲时办得下,忙时得用,多少省力。休待临渴掘井,做手脚不迭。前路茫茫,胡钻乱撞。苦哉!苦哉!黄檗禅师
‘
我且问你,忽然临命终时,你将何抵敌生死?’这个话的意思就是说,如果在突然有灾难临头、生死交关的时候,这种情况之下,你有什么方法能了生死呢?这是一
个大问题,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也是一个真正修行人,时时刻刻要提醒自己的问题。人命在呼吸之间,谁晓得这个时辰什么时候来啊!年岁大的不必说了,年轻
的也保不住啊!真是所谓‘黄泉路上无老少’。所以人人都需要警惕。有警觉,我们就时时刻刻有准备;有充分的准备,这时刻来临,我们就不慌张了。
所
以底下说:‘须是闲时办得下,忙时得用,多少省力。’他的开示重点就在这一句。‘闲时’就是平时;平时要作功夫,到这一天到来,我们正好就用上了。他这一
段开示在禅宗里头难哪!禅宗如果不能到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纵然得到禅定,像打坐,一入定能够一星期、半个月、一个月不出定,这个定功
很不错啦!但他有没有办法解决生死问题呢?他比我们强一些,他要到临终、大难来临前的时候心不乱,他能够生天;看他定功的浅深,生到欲界天、色界天、无色
界天,他到那些地方去。可是诸位要记住,还是出不了三界啊!所以宗门大德晚课都念《弥陀经》、念阿弥陀佛,也是求生净土;我们看《禅门日诵》,晚课也是念
阿弥陀佛。这就说明,假如我们在平常把这一句佛号念好,临终这时刻,无论什么时候到来,阿弥陀佛都来接引,这个省力气啊!
‘
休待临渴掘井,做手脚不迭。前路茫茫,胡钻乱撞。苦哉!苦哉!’这个就说万万不可以到‘临渴’再‘掘井’。平时没有准备的功夫,到临时抱佛脚;灾难来临
了,病苦现前了,这个时候才念佛,才找几个人来帮忙助念,那个效果非常薄弱。‘做手脚不迭’,就是说你来不及啦!那么后果就是前途一片渺茫。‘胡钻乱撞’
这是指六道的轮回,随著业力牵引,到底往哪里去?‘苦哉!苦哉!’是讲的三途,三途很容易进去,很不容易出来,离开三途太难太难了,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33)人之过恶深重者,亦有效验。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或闻正论而不乐;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梦颠倒;甚则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苟一类此,即须奋发,舍旧图新,幸勿自误!袁了凡
‘
过恶’,‘过’是罪过;‘恶’是恶习气,这就是前面讲的宿业深厚。能不能看得出来呢?能,有征兆。‘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这是业障很重的人,记性不好,
神智不清楚,很容易忘事。‘或无事而常烦恼’,没事的时候,不念佛,不修定;生烦恼,想是非长短,恩恩怨怨,搞这个东西,自生烦恼,这个是恶习气很重。‘
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这讲畏大人;看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自己感到无地自容;用现在话说,不敢见大场面,不敢入大众,这都是业障。‘或闻正论而不乐
’,譬如说伦理道德,说正法的时候,他听不进去,听了不欢喜。‘或施惠而人反怨’,‘施惠’是送礼给别人,别人不但不接受,还要骂你——好心不得好报。这
都是属于业障深重的。‘或夜梦颠倒’,作梦,梦境很乱,所以叫颠倒错乱。‘甚则妄言失志’,狂言。‘皆作孽之相也’,这都不是好相,都是业障深重之相。
‘
苟一类此’,我们自己反省,假如有一样像了凡居士所说的。‘即须奋发’,一定要改过自新。‘舍旧图新,幸勿自误!’人有命运。为什么有命运?因为有妄想。
有妄想、分别、执著,就有命运;假如妄想、分别、执著统统都没有了,就超越命运。命运不好,不要怕。为什么呢?命是自己造的;既是自己造的,当然自己可以
改,这是一定的道理。我们生下来,这一生命运是前世造的因,这一生来受果报。但是一个人四十岁以后,受前世业因的影响就很少,大多是这一世所造作的,那就
要接受了。换句话说,四十岁以前可以说是前生的,四十岁之后的命运是自己这一生造作的善恶业果。从相貌上,相随心转。四十岁以后相貌要不好,是自己这一生
没有修持,自己要负责任;年轻相貌不好,没有关系,前生的事情,这一生改来得及,所以不要自己负责任。人心地清净,有个清净的相;心地仁慈,有仁慈的相;
修福,有福相;修慧,有个聪明智慧相。四十岁之后是转变,大转变啊!所以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懂得这个事实,年轻遭受一点苦难、苦报不要在乎,我们有体力
能够忍受,能受得了;晚年有福报,才是真正的福报,而且晚年福报都是这一生修的,前生的影响少,这一生的影响力大。古圣先贤为我们道出个中道理,事实真
相,我们能够听得进去,能够听得明白,认真修学,自己就有福了。
(34)只‘强顺人情,勉就世故’八个字,误却你一生大事。道业未成,无常至速!急宜敛迹韬光,一心向道,不得再误!西方确指
《西
方确指》这一本书很特殊。它是从哪里来的呢?是驾乩扶鸾出来的。诸位要晓得,正法绝对不用扶乩鸾坛,唯独这一个是例外,这个小册子是印光大师鉴定认可的,
只有这一个,其他的统统不可以相信。这是有特殊的因缘,从《西方确指》里面,我们看到的,好像是在宋朝的时候,有几个志同道合,专修净土的念佛人,其中有
一个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了,其他的人念佛没有成功。这一次,扶鸾是在清朝末年的时候,西方极乐世界那个同参回来了,要度他们这一批人,一共十二个人;自始至
终都是劝他们念佛求生净土,没有一句是妄言,所以印祖说这个不是假的。它里面的开示非常的精纯、扼要,是一本非常难得的净宗好书,但是它的来源很特别就是
了,我们一定要晓得。这是觉明妙行菩萨所说的,觉明妙行菩萨,就是他们已经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同参,可见得人家生到那一边,并不是花很久的时间,就从凡夫
证到菩萨的果位了,他倒驾慈航来度这一班同学。这个世间的事情,世人往往看作迷信,但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我们肉眼凡夫接触的境界有限,确实有六道,确实
有佛菩萨,这些都是真实的存在。
这
一段开示,是我们在生活当中常常遭遇到的,现在人讲人情佛事,这把我们害惨了。这里面八个字,‘强’是勉强。‘强顺人情,勉就世故’,这八个字对于一个念
佛求生西方的人,那的确是造成了大障碍,这一生就去不了。这是我们修行人一定要有高度的警觉,念佛人心一定要清净,绝不要攀缘,要随缘而不攀缘。我这些年
来,因为讲经,道场都留著录音带,录音带流通出去了,我也没有版权,谁拿去转录拷贝都可以。只要他看得起,他去拷贝,我也不去阻拦,也不要版权所有,于是
知道的人多了;多了,麻烦就多了。什么麻烦呢?电话多了,信件多了,好在我讲经的时候,屡次的声明:大家不要怪我!任何人给我写信,信我会看,但我不回
信。我要回信,天天写信,我也没有办法念佛了,那就糟啦!那我就变成‘强顺人情,勉就世故’,这会误了我一生大事;所以这个要请大家原谅的。写信给我,不
是很重要的事情,我决定不回的,这是要特别谢谢大家的谅解。通常我会交代道场寄书给他,但不回信。我也不愿意接电话,更不愿意电话里头讲一些废话,问长问
短;有什么好问的!一句阿弥陀佛,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所以希望大家不要给我打电话,也不要给我写信。我念阿弥陀佛,你念阿弥陀佛,那我们就心心相应了!我
到极乐世界,你也到极乐世界,将来到极乐世界再见到面,这才真正叫同参好友。所以现在缘是愈少愈好。第一次得罪人了,第二次得罪人了,第三次得罪,第四次
就不得罪了,他就知道了——法师向来都是如此的,不会回信的,大家都知道了,也不责怪了。这个与自己的修持关系非常之大。
‘
道业未成,无常至速!’光阴非常快,道业未成是值得忧虑的。我们今天讲道业,讲什么呢?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没有把握?没有把握,就是未成。真正有把握了,
行啊!没有把握,人情佛事不能干,再干,不得了。我们在大经里面读到,今天听到阿弥陀佛佛号,能生欢喜心的人,都是过去生中无量劫来,都修这个法门。生生
世世修这个法门,为什么还搞到今天这个样子!什么原因呢?就是这两句话,为人情佛事害了。这一生还不能够摆脱人情佛事,来生恐怕还不如这一生。这是真正严
重的问题。所以觉明妙行菩萨在此地劝我们,‘急宜’,赶快啊!‘敛迹韬光’,自己认真努力修行,埋头苦干,不必让人知道。“一心向道”,此地一心向道,就
是一心念佛。这念佛最大的忌讳就是夹杂;果然能够作到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往生净土就有把握了,我们这个道业才能成就。所以一定要将世缘看淡,一定要
把世缘放下;要晓得这个是无量劫来稀有难逢的一日,这个机会真的不容易遇到。念佛求生净土,“不得再误”;我们过去生生世世都误了啊!希望这一生不要再误
了,在这一生当中圆满成就。世间什么都是假的,功名富贵统统是假的;念书,拿什么博士、硕士学位是假的;今天作官、发财也都是假的,都是一场空,但世间人
干得很起劲,搞得很热闹,还很欢喜,到头来一场空,落得悲哀痛苦。所以喜怒哀乐、酸甜苦辣,自己去尝啊!那都不是真的,都是假的;所以这很冤枉啊!这在明
眼人看起来,叫可怜悯者。佛经上不是常讲‘可怜悯者’,这是诸佛菩萨看我们六道芸芸众生啊!
(44)幸赖善缘得闻法要,此千生万劫转凡成圣之时。尚复徘徊岐路,乍前乍却,则更历千生万劫,亦如是而止耳!况辗转沦陷,更有不可知者哉!彭二林
‘
幸赖善缘,得闻法要’,‘幸’,是自己庆幸,有这个善缘闻到法要;‘法要’是念佛法门。彭居士一生念佛,也是专门弘扬念佛法门的人。你看他读《华严经》,
作了一篇‘华严念佛三昧论’,把《华严经》的修行方法统统归到念佛。这真正把经念通啦!普通人作不到。他还说《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是
小本《华严》,这都不是泛泛者能说得出来的。他的确入了华严境界,的确证得念佛三昧,否则的话,这个话说不出来。所以‘得闻法要’,这一句就是听到念佛法
门;念佛法门是一切法门最精要的,任何一个人得到这个法门,一生当中决定能成就。‘此千生万劫’,这一句是讲它的可贵——千生万劫难遭遇;遇到了,能够依
照这个方法去修学,就成功了,在这一生当中就能够永脱轮回,圆成佛道。‘转凡成圣之时’,真的是无量劫来稀有难逢的一日,我们遇到了。
‘
尚复徘徊岐路,乍前乍却’,‘却’是后退;‘前’是前进。进进又退退,这就是信心不足。“徘徊岐路”就是还想学其他的法门,宗门教下还没有把它放下;甚至
于世间的东西,还兴趣正浓,这都叫徘徊岐路。不肯专修专学;这真叫可惜,进进退退啊!‘则更历千生万劫,亦如是而止耳!’这样的心态,纵然是遇到了第一殊
胜的法门,也不能成就;纵然是千生万劫之后,也就如此而已啊!这一句话正是讲到我们现前的状况,我们在过去无量劫之前遇到这个法门,就是彭二林居士讲的
——咱们在徘徊岐路,进进退退,到今天还是这个样子。这个可怕!没有把机会抓住,没有专修专学,所以才落得这样一个地步。
‘况’是何况。‘辗转沦陷’,就是三途六道的轮回。‘更有不可知者哉!’这一句话讲得很悲痛啊!所以说一定要把这个机会抓住,这才是真正聪明人,真正有智慧的人,咱们其他的事情不能再干,再干之后就不得了,六道生死轮回可怕!
(46)汝信心颇深,但好张罗及好游、好结交,实为修行一大障。祈沉潜杜默,则其益无量。戒之!印光大师
这
是《印光大师文钞》里面节录下来的。‘汝’一定是确有其人的,只是没有说明印光大师给什么人说的;但是含意值得我们警惕,看看我们有没有这个毛病。‘信心
颇深’,这是好事;是我们这一生脱离轮回,往生净土的好因缘。没有障碍才能成就,如果有障碍,纵然有好因缘还是不能成就。障碍在哪里呢?好(音号)张罗,
好(音号)事啊!好人好(音号)事,这麻烦大啦!还喜欢游玩——游山玩水。喜欢交友——交结朋友;交结朋友当然应酬就很多了。喜欢这一些,实为修行人一大
障碍。所以对净土信心再深,但是好游、好结交会障碍愿行;换句话说,‘信’心虽然有,而信‘愿’、‘行’,这三资粮,还有两个绊脚石,要成就就困难了。所
以大师教给他,要‘沉潜杜默’,把这一些不是最重要的应酬,统统远离,统统断绝,要把心定下来,一心专念才能成功,这个利益就无量了。由此可知,交友张
罗,喜欢场面,喜欢形式、热闹,与实际的修行,没有好处。
(47)汝是何等根机,而欲法法咸通耶?其急切纷扰,久则或致失心!印光大师
这
一句我们想想,弘一大师把它节录下来,作为警惕自己的(一○一条都是弘一大师自我警惕的)。他节录这一条,就等于印光大师直接跟他讲一样,他接受过去了!
弘一大师是什么根机,还这样的警惕;再想想我们是什么根机?我们跟弘一大师比一比,行吗?你还想去作个通家——通宗通教,广学多闻,那就是要好看,要面
子。到头来呢……依然六道轮回。大师这一句话就是教人要专、要精,要把所有一切佛法统统放下。为什么呢?我们不是这个根器,作不了通家。我们对于古来的祖
师大德,那样样精通的,只有五体投地,佩服他,景仰他,不能学他。学不到啊!学个什么呢?前面讲的,我们学一个斋公斋婆,就好啦!一句佛号念到底,还真有
成就;到临命终时,预知时至,是自在往生,站著走,坐著走的,还多的是,那就叫真正的成就。莲池大师年轻的时候,真的是通家,他学的东西多啊!遇到净土法
门之后,再不学了,全部都放下了。所以莲池大师讲‘三藏十二部,让给别人悟’,不干啦!‘八万四千行,饶与他人行’,自己只一部《阿弥陀经》,一句阿弥陀
佛。他真的彻底放下了,所以他才有成就。我们今天比莲池、比蕅益,甚至比弘一大师,差远啦!他们都觉得没有能力去搞,我们还有什么能力啊!
所
以我在过去讲经的时候,一再提醒同修,在我们这个时代一生一部经,上等根机。如果说一部经太枯燥,想多学一点。好吧!你学净土五经,五经一论六样啦!我跟
你讲那叫中等根机。五经一论还嫌少了,枯燥无味,再多学一点,还可以,再给你加《净土十要》,净宗这一些语录,那叫下等根机。你说这里面还少,还想多学一
点,保证老兄依然六道轮回,你这一生决定不能往生,我说的都是老实话。所以我们对于作大通家,这个心要死掉;要老老实实,踏踏实实,一门深入,这是真智
慧。绝不能够学杂了,学乱了,这是真正要紧的事情。
(49)直须将一个死字(原注云此字好得很),挂到额颅上。印光大师
印光大师常常用这个字。底下讲:‘原注云:此字好得很。’灵岩山我曾去过,印光大师的佛堂好简单,就是一尊佛像,上面挂一个死字;陈设非常的简陋,真是一心向道,常常念到死——死了一样也带不去,什么都是假的,一场空啊!他一心一意求生净土。
(53)才有病患,莫论轻重,便念无常,一心待死。善导大师
这
话跟普通人讲,不雅。他们会想:‘你们学佛的人未免太消极了,未免作得太残忍了;才有一点病痛,就想求死。’其实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世间人以为我们很消
极,不想活在这个世间,想求早一点死,他不知道事实真相。净土法门是不死的法门,善导大师用的这个字,用得很重,在当时确实能给大众很高的警觉;现在人看
到呢!……一定会提出反对的意见;现在人妄想多,贪生怕死。要是把这句话改一改,大家就欢喜了,就是‘一心等待阿弥陀佛来接引’。这个大家就没有意见了;
一心等佛来接引,意思是完全一样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活著去的,并没有死,并没有断气,是看到阿弥陀佛来了,欢欢喜喜跟他去的啊!这才把这个臭皮囊舍
掉,是这么一回事。所以当有病痛的时候,不只是有病痛的时候,我们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在床上一躺,就要想到阿弥陀佛来接引我。这多好啊!天天这样想,天
天这样盼望,我们求生的念头很恳切,求生的愿真实,到临终那一个时候就不害怕——我天天在这里等阿弥陀佛,这一天等到了,那怎么不欢喜呢?还有什么悲伤的
呢?每一天晚上躺在床上作如是观,想阿弥陀佛来接我;这样,在往生的时候,无论是什么病痛,真的无有恐怖。一般凡人在生死交关时,是最恐怖的时候,所以他
痛苦啊!平常就天天这样训练,到那个时候就很自然、很轻松、很潇洒的走了。
(56)凡闻恶声,则念阿弥陀佛以消禳之,愿一切人不为恶行;凡见善事,则念阿弥陀佛以赞助之,愿一切人皆为善行;无事则默念阿弥陀佛,常在目前,便念念不忘;能如此者,其于净土决定往生。王龙舒
‘
凡闻恶声,则念阿弥陀佛以消禳之,愿一切人不为恶行’,这是教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能消灾,阿弥陀佛能消业障。
灌顶法师,是乾隆年代佛门的一位大德,也很了不起,通宗通教;著书很多,续藏经里面有收录。他《观无量寿经》的注解叫《观经直指》,他在书里面告诉我们
说:这个世间所有一切最重的业障,一切经法、忏法都忏不了的,还有这一句阿弥陀佛能够消除掉。阿弥陀佛这个力量不可思议啊!所以有些人提到消灾,要去拜梁
皇忏、水忏、大悲忏,不晓得阿弥陀佛比那个更有效啊!那些忏悔法忏不了的业障,一句阿弥陀佛能忏得干干净净,这就看你相信不相信了。所以一切不如意的事情
遇到了,把心定下来,专念阿弥陀佛,境界就转过来了——确实消灾免难啊!念佛同时要有愿,这个愿就更不可思议了,就像《华严经净行品》一样,愿是随时生起
的,自己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希望一切人不要像自己有这样坏的遭遇。这是菩萨度众生的本愿,大慈大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就在这个地方看见。
‘
凡见善事,则念阿弥陀佛以赞助之,愿一切人皆为善行’,在日常生活当中遇到顺心、欢喜的事情,也要念阿弥陀佛,使这个好事更圆满,更能够普遍,让一切众生
都能够遇到善事。因为念佛以佛的本愿威神加持,善事能够快速的成就。‘愿一切人皆为善行’,这个跟《华严净行品》里的发愿是一样的意趣。
‘
无事则默念阿弥陀佛,常在目前,便念念不忘’,念佛有定课,有散课。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定课不要定得太多,定课是决定不能够少的,决定不能缺的,所以定
得愈少愈好,容易作;最好用十念法,早晨起来三、四分钟就作完了,晚上睡觉前用十念法作定课。散课愈多愈好,这个地方讲没有事情的时候,佛号就提起来,这
叫散课。常常观想著,就是心里想著阿弥陀佛在我的眼前,时时念佛,时时想佛,心里头就没有杂念、妄想,这样念佛功夫容易成就。
‘能如此者,其于净土决定往生’,这是王龙舒居士讲的——当然往生。王龙舒居士是站著往生的,可见得他念佛实在是有功夫,这是他把自己平常念佛的方法教给我们。
(57)人生能有几时?电光眨眼便过!趁未老未病,抖身心,拨世事;得一日光景,念一日佛名;得一时工夫,修一时净业;由他命终,我之盘缠预办,前程稳当了也。若不如此,后悔难追!天如禅师
这
也是真正觉悟、真正醒了的人,才有这个见地,才能够说得出来。人生确实非常短暂,六十岁以上的人,对于这一句话体会得更深刻;想想壮年、少年、童年的事
情,就如同昨天一样。这一年一年过得真快啊!想想自己年轻时那些朋友玩伴,如今一个个都走了,什么时候轮到自己呢!年轻的时候把这个事情忘掉了。记得小孩
的时候盼望过年,好久好久才盼到;老年的时候,怎么没有几天,又过年了!这是感触不一样。‘电光眨眼便过’,‘电光’是比喻光阴过得太快啦。觉悟的人趁著
还没老加紧用功,别到老了才想用功,精神不够用了。就说念佛,我们想打个精进佛七,精进佛七是七天七夜佛号不停哪!那要体力。身体强壮的人行啊!老人不行
啦!他的精神体力支援不了。所以修行要趁年少,千万不要误会修行是年老的事情。黄泉路上无老少,你怎么知道你能够活个七老八十!不见得啊!人命在呼吸间,
这是真的,是事实。‘未老、未病’,身体强健的时候,要抖擞精神,把世事放下;世间不必要的事情,统统放下。哪些事情不必要呢?除了穿衣吃饭;想想看,还
有哪个事情是重要的?成天忙来忙去都是不要紧的事啊!这个是实实在在的。如果只为了衣食生活,不必那么忙,这日子不难过啊!
有一次,我从杭州南路要到景美图书馆,搭了一部计程车,那位计程车司机给我诉苦:‘日子难过!’
我告诉他说:‘日子有什么难过?现在凭你们的收入,如果只是为了穿衣吃饭,一个月用不了几个钱。’
他想想:‘这是对的。’
我说:‘不要跟人家争!你做一件衣服,这件衣服五年一定穿不破;你家里买一个冰箱,好好保养可以用十年。’
‘对啊!’
‘假如你要看新的产品,三个月出一个新的,就要去换一个,那你日子当然不好过嘛!看到流行的衣服,要去添衣服,要这样、那样,那这一个月赚的准不够用。假如你不跟外面境界走,老老实实过日子,那么你做一个月工作,可以休息两个月,行不行?’
他点点头:‘行!’
‘日子好过啊!’
所以我过去曾劝人,你们学佛同修工作一年辞职,休息一年念佛。这好方法啦!现在在美国、台湾,日子的确好过,不要把自己的光阴浪费掉了,这叫真可惜。
经
里头常常讲的妖魔鬼怪,这‘妖魔鬼怪’是什么?你们认不认识?一切诱惑我们的,都是妖魔鬼怪。举一个例子,服装设计师就是魔首;每一天给你想花样,这花样
出来了,那一件衣服才穿没两天,不流行了,赶紧要再作;你看你的心被他抓住了,钱都被他拿去了,那叫魔,魔首。现在的电器也是魔首,你看电器产品,每隔
二、三个月,新产品出来了,后面淘汰了,落伍了,那就是妖魔鬼怪,搞得你慌慌张张,心绪乱七八糟,身心不宁,都是被这些魔扰乱的,你要把他看穿了。这一些
魔,遇到我就一点办法都没有,我这一件衣服要穿十几、二十年,一样东西也用个十几、二十年;所以心是定的,不会受外面境界的诱惑。凡是诱惑你的,都是妖魔
鬼怪,这个我们一定要知道,要警惕,要把世缘放下。
‘
得一日光景,念一日佛名;得一时工夫,修一时净业’,唯有这一桩事情是真实的,其他全是假的。要觉悟啊!觉悟的人就回头,回头是岸。平常能这样用功,到临
命终时,心安理得,就没有恐怖,没有慌张。为什么呢?该预备的,早已经预备好了,一切事都办好了。‘前程稳当了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办的是稳稳当当;世
界上这叫真正有智慧,真正聪明人,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若不如此,后悔难追!’那是真的,到临命终时,灾难现前的时候,后悔莫及啦!
(60)此界释迦已灭,弥勒未生,贤圣隐伏。众生奔波苦海,犹失父之儿。若不以极乐愿王为归,谁为救护?妙叶禅师
‘
此界’是娑婆世界,就是指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释迦牟尼佛已经灭度了,没有在世间,下一尊佛是弥勒佛。弥勒佛什么时候来呢?《弥勒下生经》讲,释迦佛灭后
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弥勒佛会下降到我们这个世间来作佛。这个时间太长太长了!释迦牟尼佛的法运只有一万两千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依
照我们中国历史的记载,释迦牟尼佛出生是我们中国的周昭王二十四年,灭度是周穆王五十三年。中国历史年代非常清楚,如果从周穆王五十三年算到今年是三○二
○年,那么照佛的法运,我们现在是佛的末法时期;末法一万年,我们是第二个一千年的开端。下面算九千年吧!九千年之后这个世界上没有佛法了。那个时候众生
就苦啦!众生就太可怜啦!在六道轮回,那可以说是一世不如一世,一生比一生苦,苦不堪言!这的确是事实的真相。我们知道了,明白了,这一生遇到这个法门,
怎么能不抓紧,在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决定不能等待啊!千万不要以为这一生不成就不要紧,还有来生;要知来生非常渺茫,你来生能不能遇到佛法呢?你看世界
上人这么多(五十亿人),几个人闻到佛法?不要说全世界了,就说达拉斯,我们这个地区多少人,我们在这里讲这个法门,有机缘来听的,几个人啊!不成比例。
来生纵然得人身,把过去世忘得干干净净,这是常有的事情,所以不可以有等待来生的想法,我们就在这一生当中成就,一定要成就,要有这个决心,这个毅力。
‘
贤圣隐伏’,贤圣是指菩萨、罗汉;这在世间虽然有,可是众生的业障太深,他们不出来;即使出来,我们也认不得,也不会尊重他。于是乎众生就在苦海里奔波
了,苦海就是指六道轮回,像一个无依无靠的小孩。你说这个多危险!这是比喻。下面为我们说出,在这个状况之下,我们要以极乐愿王为归(极乐愿王就是阿弥陀
佛,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普度众生,我们称他为极乐愿王),我们要归依阿弥陀佛,依照阿弥陀佛教我们的方法,念佛求生净土,这是我们唯一的一条生路啊!
(63)又复当护人心,勿使夸嫌,动用自若;息世杂善,不贪名利,将过归己,捐弃伎能,惟求往生。妙叶禅师
要紧是在最后这一句。前面都是往生的障碍,必须要把它排除,这一些障碍是大多数人都有的;因此我们自己也要认真反省、检点自己有没有?第一句是心,我们有没有贡高、我慢这个心理;‘夸’
夸
张,这是属于贡高、我慢;‘嫌’嫌弃,也是这一分烦恼里面所生的,这个心就不清净了;果然心地清净,身就清净了,这是一定的道理。‘动用自若’,‘动’是
动作,‘用’是作用,我们的身体言语;‘自’是自自然然,就像前面,没有一毫夸张,也没有嫌弃,清净平等。‘息世杂善’,世间种种善事,不要去追逐,一切
随缘这就好了;要是起心动念去做一件善事,已经就不善了。遇到缘成就,这是善行;要勉强做一件好事,就已经不是好事了。你为什么做?为名闻利养做的。这哪
里是善事呢?所以要修真实之善。善,《了凡四训》里讲得很清楚,有真、有假;有偏、有圆;有半、有满,他说了好多啊!一定要把它认识清楚。‘息世杂善’,
因为这个善,果报还是在轮回里面。
不
贪名利,名与利一定要舍掉。知道这个东西绝对不是好东西,对自己有百害而无一利,要这个东西干什么!可是世间人每一天辛辛苦苦、忙忙碌碌,为的是什么呢?
就是为名利。这两个字看不破,就没有办法脱离生死轮回。生死轮回从哪里来的?从名利来的。名利是因,轮回是果。过去我们自己不知道,每一天在追逐,要不是
佛给我们点醒,我们怎么会晓得!佛对我们的恩惠无量无边,就是点醒我们这个迷关,我们从今而后把名利给断掉,一切随缘,专心在道业。‘将过归己’,所有一
切过失我们自己承当,愿意接受这个果报,消自己的业障。‘捐弃伎能’,这个世间技术、才艺,也是搞六道轮回的。所以真正觉悟的人,那博士不要念啦!无谓的
工作,不要去搞啦!世间什么事情最好呢?最好的是念阿弥陀佛。你念佛,谁给饭吃呢?阿弥陀佛给饭吃,真的,不要操心。有人问:‘假如全世界的人统统都念阿
弥陀佛,都不工作了,那这饭从哪里来?’有,诸佛如来天天送供养来,这个不假。问题就是你肯不肯干?你自己本身就不肯干,你还说什么呢?一定要知道,佛在
经上讲得很清楚,纵然这个大地众生统统出家修行了,释迦牟尼佛白毫光中里面有一分的供养,供给这些人足足有余啊!这是佛眉间白毫当中一分的供养。奈何人不
相信,那有什么法子呢!所以我们对佛要真正有信心,真正信得过。‘惟求往生’,一心一意,只有这一个目标。这样的人哪有不成功的?哪有不往生的?这就是今
天我们所讲的道业。今天我们讲的最殊胜的果报,都能够得到;衣、食、住、行这些小问题,还用得著挂心吗?不用牵挂,要信佛啊!
(64)娑婆有一爱之不轻,则临终为此爱所牵;矧多爱乎?极乐有一念之不一,则临终为此念所转;矧多念乎?幽溪法师
幽
溪大师这一句话,就是佛门里面常常讲的‘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嗜好是一切众生都有的,此地讲这个爱,就是讲嗜好。只要有嗜好,这个就是
牵引我们六道轮回的原因;我们念佛求生净土,必须要将自己一切的嗜好统统断干净,统统舍弃、放下,往生净土才不会有障碍。此地的重点就是丝毫苟且不得,有
一样就是麻烦事情。发心出家,要出家修行了,就将世间的五欲六尘都放下。喜欢经典,这妨不妨碍呢?妨碍。这是在经典上起了贪爱之心,贪爱的念头没断,只是
换了物件而已;把世间的五欲六尘换成佛法,那贪还是没有断,这就是障碍。有一些人喜欢佛像,搜集古董佛像,还珍惜得不得了,那就是他来生依旧搞六道轮回的
原因。所以无论世间法、出世间法都不可以贪爱,要把这个贪恋之心舍得干干净净,那就对了。佛在《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往生最重要的就是一向专念;《弥陀
经》的标准就更高了,要一心不乱。如果我们掺杂著其他的念头,一向专念就作不到了;专念尚且不成,一心不乱当然得不到的。所以念要专一,嗜好、爱欲要统统
放下,绝对不能有。
(65)若生恩爱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情爱,何当得生净土?远离此爱。若生嗔恚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触恼,何当往生净土?得离此嗔。若受苦时,当念净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若受乐时,当念净土之乐,无央无待。凡历缘境,皆以此意而推广之,则一切时处,无非净土之助行也。幽溪法师
诸
位初学的人会说:‘我念佛的时候妄念很多。’这是正常的现象,一点也不稀奇,不要在乎。只要把精神注意力,集中在佛号上;不管念头有多少,一概不要理会,
这样时间长了,妄念自然就少了,佛号渐渐就得力了;所以不要怕,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幽溪法师在此地教我们一个观想的方法——‘若生恩爱时’,当我们这个恩
爱念头起来的时候。‘当念净土眷属无有情爱,何当得生净土?’你就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凡是去往生的人,这一些烦恼统统断尽了,决定没有了。我们在四十八愿
里面也看到,生到西方世界,如果还有念头起来,阿弥陀佛说‘我决定不成佛’;他现在成佛了,这个愿兑现了,所以生到那里的人决定没有这个念头生起。想到西
方世界那个地方的人,心地那么样的清净,我们应当‘远离此爱’。这个恩爱的念头,一定要把它舍弃、放下,恢复到心地清净、平等,这就对了。
‘
若生嗔恚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触恼,何当往生净土?得离此嗔。’‘嗔恚’,嗔是面孔很难看;恚呢?虽然面孔上没有表情,心里头有一点不自在、不高兴,只是
没有表现在面孔上而已,当然这是比较轻了;或者是这个人比较有修养,喜怒不形于色,但是他心里头还有这么一点,也是障碍。西方世界的人,即使下下品往生的
——带业往生,这个‘带业’就是贪、嗔、痴、慢没有断,这样子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就蒙阿弥陀佛无量光的摄受,佛光一照,烦恼就消除
了,这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我们去是带业去的,去到那个地方之后,所有一切烦恼统统都不会现行,换句话说,等于证得阿罗汉果了。阿罗汉果没有烦恼,
所以我们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烦恼就没有;虽然不是阿罗汉,等于是阿罗汉。这个世界不可思议,所以称之为难信之法。在他方世界、娑婆世界修行非常非常困
难;净土法门,虽然烦恼断不了,一生到西方就断掉了。‘净土眷属’就是往生西方净土的这些人。‘无有触恼’,‘触’是接触。我们这个世间,人跟人一接触就
生烦恼,西方极乐世界人没有,一切人接触都生欢喜心,不会有烦恼。所以想到这个地方,我们要把嗔恚放下,这个与道就相应了。
‘
若受苦时,当念净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我们在娑婆世界,怎能不苦呢?不苦这不可能啊!只是受的苦,有深浅之不同。福报大的人,受的苦比较轻一点;福报
薄的人,受的苦比较重一点,统统都在受苦受难。在这个时候,我们想想西方极乐世界,极乐啊!那没苦。我们要想离苦得乐,就赶快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如此,会
帮助我们产生强烈求愿往生的愿望。作这个想,就很好了。
‘
若受乐时,当念净土之乐,无央无待。’我们这个世间有时候也有一点小乐,但遇到乐事并不是天天有,一年会碰到几次很欢乐的日子;在这个境界当中,我们想到
西方极乐世界的快乐,是无有穷尽的,是不需要等待的。在此地要等待一个假日,才有欢乐。‘待’就是等待;西方极乐世界的快乐是不中断的,不需要等待,是享
受不尽的,所以称之为极乐世界。
大
师给我们举出这几个例子,然后总结说:‘凡历缘境,皆以此意而推广之,则一切时处,无非净土之助行也。’这话说得好,会用功的人,一切时、一切处,功夫都
得力。为什么呢?他心可转境界,不被境界所转;我们凡夫心作不了主,随著境界转,那就苦了。修行人聪明,他的心作得了主,心转境界,那个功夫就得力啦!所
以才给我们讲,‘历’是经历,是我们一天到晚所遭遇到的人、事;‘缘’就是人事环境;‘境’是物质环境。我们从早到晚所接触的,无论是顺境、逆境,苦境、
乐境,只要我们把意思转换过来,那就行了。所以说一切时、一切处都是净土的助行,也是修行人真实的功夫。《华严》最后一分(清凉大师把这一部大经分成四
分:信解行证),就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是作出一个榜样给我们看,告诉我们修行是怎么个修行法?在日常生活当中如何来修?善财童子表演给我们看,那叫历
事炼心;就是此地讲的‘凡历缘境’,在这里面锻炼自己,成就自己。样样清楚,是智慧增长;如如不动,是大定圆满,这是定慧等修的义趣。
(72)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计轻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稳当。弹指归安养,阎浮不可留。蕅益大师
蕅益大师的成就,也很不可思议。
世
情一定要看淡,一定要看破,不为世间情爱所累,我们念佛功夫就得力了。娑婆世界的‘活计’,这个活计就是生活,在生活里面去计较、经营,这是世间人所不能
够避免的。佛祖教我们,我们生活能勉强过得去就行了,不要求奢侈、丰盛;能够减轻一分,我们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有一分的把握,心专在道上,不要用在生计上,
这就对了。要是尽情追求生活的享受,道心就退失了,往生西方就没有把握了。底下说:‘弹指归安养,阎浮不可留。’大师这个话跟袁宏道说的是一个意思。‘弹
指’是讲快速,应该快快的到西方极乐世界去;‘阎浮提’这个世界五浊恶世,不可逗留,西方世界去得愈早愈好。有没有办法提早去呢?有,怕的是诸位不肯。为
什么不肯呢?舍不得此地,那就没法子了。你若真舍得,真肯放下,确实往生是可以自在的。
(76)子等归向极乐,全须打得一副全铁心肠,外不为六尘所染,内不为七情所锢;污泥中便有莲华出现也。彭二林
‘
子’是古时候对男子的尊称,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先生。既然发愿归向极乐,发愿修净土法门,一心一意求生极乐世界;我们有了这个愿,这个愿要怎样才完成呢?
二林居士说,必须要有一副铁心肠,才能成功。‘铁心肠’是比喻外面不会被六尘所染污,里面也不会被烦恼所动摇;在禅宗里面,叫做禅定。简单说,外绝对不受
诱惑。‘六尘所染’就是色、声、香、味、触、法的诱惑。色、声、香、味、触是外境,外面的五尘;法是内尘,法尘。是指世间法不能诱惑我们,出世间佛法也不
能诱惑我们。我们既然老实念佛了,禅宗、天台、贤首、密教统统都不沾染,不会受它诱惑,这个心是定的;只求见阿弥陀佛,其他诸佛来了都不理不睬,何况菩
萨、罗汉、善知识呢!一概不理会,只要见弥陀,这就对了。内里面如如不动,绝对不起心动念,这是定;外不被诱惑,是禅。修行有这样的止观,这样的心态,这
样的功夫,那有不成就呢?所以‘污泥中便有莲华出现’,这是讲成就,决定有成就。
(78)上品见佛速,下品见佛迟,虽有迟速异,终无退转时。参禅病著相,念佛贵断疑,实实有净土,实实有莲池。张守约
‘
上品见佛速,下品见佛迟,虽有迟速异,终无退转时。’这是极乐世界的殊胜,上品往生的,到那里去,就见到阿弥陀佛了;下品往生的,到了那里,还要有一段时
间的修行,才能够见佛;不管是上品、下品,决定不退转,而且是圆证三不退。这一个法门、这一个世界殊胜无比,真实不虚,所以要珍惜难得的因缘。‘参禅病著
相’,参禅的人就怕著相,一执相,就不能开悟,目的就达不到了。我们同修当中,那几个参禅的,你们有没有著相?不著相,难啊!我什么都不著。是著了!著了
一个‘什么都不著’。实在不容易啊!我见到许多参禅的人,看他们都著了相,可见得这不容易,非常非常难。‘念佛贵断疑’,这比参禅容易太多了。念佛人怎么
样呢?只要不怀疑,就行了;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那决定成功。念佛人之所以不能往生,实在讲,他的病在‘夹杂’。念佛的人对西方极乐世界怀疑的还不
多,夹杂的就太多了;所以最怕的是夹杂——要专,不能夹杂。觉明妙行菩萨在《西方确指》有一段开示,多重要啊!我把它印在佛卡的后面,常常看看;连作法会
都是夹杂,看的不是净土经论的经典,也是夹杂。所以念佛人不夹杂,也是谈何容易啊!不夹杂怎么样?人情佛事统统放下。还要为了人情,必定夹杂。‘实实有净
土,实实有莲池’,‘实’是真实,实实在在;确确实实有西方极乐世界,确确实实是莲花化身,我们对这个相信,一点都不怀疑。这个往生品位的增上,只要不夹
杂、不间断,决定可以达到。
(81)诚与恭敬,实为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之极妙秘诀。印光大师
有
一个人写信给印光大师,向印光大师请教,他已经知道佛法很好,想请教学佛有没有秘诀,让我们很快速、很容易地成就。印光大师就写信答覆他,信里面说秘诀有
——诚、敬两个字。大师先说出诚、敬;‘诚’是真实,一丝毫虚假都没有。真诚就是大乘佛法里面讲的无上菩提心。不但佛法讲,儒家也讲诚意、正心,所以儒家
的学问也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上;但是菩提心,这个真诚,有浅、深程度上的不同。儒家讲的真诚不是圆满的,佛法讲这个真诚是圆满的。
我
们知道菩提心一发,就是‘诚’与‘恭敬’真正发起的时候,就从凡夫地超越二乘,就证得圆教初住的地位了,这个心一发就是圆教初住菩萨。圆教初住以下,没有
发菩提心,还用的是虚情假意,不是用真心。我们现在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这个要知道。这个假心常常会变,时时刻刻在变;真心永
远不变,那是真的。所以阿罗汉、权教菩萨用的是假心,就是意识心,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他们用的是真心。从圆教初住到佛的果
位,是四十二个阶级,这就显示出真诚有四十二种不同程度的浅深差别。那么儒家讲的诚意、正心,可能就是十住菩萨这个位子,那也很了不起了。恭敬是真诚起的
作用,内真诚,表现在外面是恭敬,所以不发大菩提心,不能圆成佛道。
祖师在此地给我们用最浅显、最明白的文字,开导我们这一桩大事。‘诚与恭敬,实为超凡入圣’,你看心一发就是圆教初住了,那不是普通人,是法身大士。‘了生脱死’,不但了三界分段生死,同时也了变易生死,这个超出就太多太多了,所以这是极妙的秘诀。
(83)佛固不见弃于罪人,当承兹行以往生耳。印光大师
这
一句话是勉励。有一类人知道自己造的罪业很多,不敢学佛,说佛菩萨会见怪他、瞧不起他、不能收容他;其实这些都是自己的误会,完全把佛菩萨看作凡人了。这
样的人我遇到很多,甚至于不敢进寺庙,不敢见佛像。你说这个人怎么样呢?这个实在是好人,他有惭愧心——自己造作罪业不好意思见佛菩萨,连佛像都不好意思
见。我们遇到这个情形要帮助他,要给他开导,给他说明:佛对于造作五逆十恶罪的人,都能包容、不嫌弃,只要你肯念佛,一律平等的收容;不但收容,往生的品
位看你忏悔的功夫,知道自己有罪,知道自己有过失,这正是时候;如果不求往生净土,那就必定到三恶道,这个不能错过啊!
(84)须信娑婆实实是苦,极乐实实是乐,深信佛言,了无疑惑。印光大师
‘
须信娑婆实实是苦’,‘实’是真实;实实在在是苦。‘极乐实实是乐’,极乐世界是真实、无比的快乐。‘深信佛言,了无疑惑’,这个人就是真正觉悟的人,就
是真正善根、福德、因缘成熟的人,这三样东西成熟了,那就生西方极乐世界了。祖师这一句话是苦口婆心,真实的教诲,我们要能够体会到。
(85)应发切实誓愿,愿离娑婆苦,愿得极乐乐。其愿之切,当如堕厕坑之急求出离;又如系牢狱之切念家乡;己力不能自出,必求有大势力者提拔令出。印光大师
‘
应发切实誓愿,愿离娑婆苦,愿得极乐乐’,我们发愿求生,愿要恳切,愿要真实。恳切、真实的样子,大师在此地举了一个例子:‘其愿之切,当如堕厕坑之急求
出离’。人要掉到粪坑里去,还愿意在那里多待一个时期吗?不可能!赶紧求出来啊!这就比喻咱们娑婆世界就是粪坑,我们掉在这里面,苦不堪言,要赶紧求出
离,用这个比喻说明愿切之相。‘又如系牢狱之切念家乡’,诸位没有坐过监牢,也没有这个感触。犯罪的人关到监牢里头,一切自由都失掉了,他一心一意就盼望
著早一天出狱;这也是说明愿的恳切真实。‘己力不能自出,必求有大势力者提拔令出’,我们自己没有力量,自己跳不出来,一定要求人帮忙。掉在粪坑里面,自
己爬不上来,一定要求别人帮助,拉你一把。坐在监牢里面也要求人帮助,使过失、刑期能够减轻,能够早一天出来。我们今天在娑婆世界,知道这是个极苦的地
方,但是我们没有能力出去。佛在诸经上讲的理论,讲得很清楚;佛法也讲得很周详,我们做不到啊!佛陀教我们断烦恼,我们烦恼断不了;不但断不了,天天还在
增加。佛陀教我们修戒、定、慧,这戒、定、慧都不能成就,每一天依然还搞贪、嗔、痴。这个戒、定、慧就是对治贪、嗔、痴的;贪、嗔、痴是病,戒、定、慧是
药。戒帮助我们断贪欲,定伏灭我们的嗔恚,慧破我们的愚痴,所以三学是药,三毒是病;我们都清楚,可是做不到,无从下手;就是找到下手之门,依然用功不能
得力。这才在无可奈何之下,不能不听诸佛如来的劝导,咱们念佛,求阿弥陀佛,那就行了;只要把这一句佛号念好,决定带业往生。
(86)业识未消,三昧未成,纵谈理性,终成画饼。印光大师
这
对我们现代初学佛的同修,特别是受过教育的高等知识份子,真是当头一棒。知识份子学佛都想作大通家——通宗通教,博学多闻。看看祖师给我们讲的真实话,业
障没消,三昧没有成就,这些东西全都落空了,都是空谈,没有利益。所以学佛人粗心大意的太多了,心思细腻的少啊!‘四弘誓愿’哪一个不会念?哪一个人记不
得呢?四弘誓愿不但是大菩提心,连修学的程式都给我们说出来了。佛法从那里学?从发愿学。首先要发大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这就跟佛同心同愿,佛的心愿就
是普度众生,我们要发真正的愿。发愿之后从哪里修起呢?烦恼无尽誓愿断,从这里修起。所以祖师讲业识未消,烦恼没断,三昧未成,这个心不清净,不能学法
门。先断烦恼,烦恼断尽了,三昧成就了,这个时候再‘法门无量誓愿学’。这次第,佛不是在世的时候就讲得很清楚吗?可是我们不听话,把度众生不要,断烦恼
也不要了,把前面两个不要了,就从法门无量誓愿学下手;好像盖楼房,一楼、二楼不盖,只要盖第三层。你能盖得出来吗?这大错特错!所以光阴都虚度了,精力
都浪费了;这我们一定要真正明了,确实戒除。最后是‘佛道无上誓愿成’。所以在此地,我教同修们四弘誓愿,我们这一生在娑婆世界修前面两条;到了西方极乐
世界,见了阿弥陀佛,再修后面两条。这稳稳当当,一点都不会错误。所以在这个世界要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用在执持名号上;念得纯熟,烦恼就没有了,都变成
佛号了,念佛三昧也成就了,这是我们在娑婆世界迫切要办的大事。
(87)入理深谈,且缓数年!印光大师
就是广学多闻再迟几年,不碍事,先把佛号念好。实在说,这一句佛号真念好了,那些法门请你去学,你都不太愿去学了。为什么呢?一切法门都在这一句佛号之中。所以念到一心不乱,无量无边的法门自然就通达了,这个方法真的是不可思议。
(89)汝虽于净土法门,颇生信心;然犹有好高骛胜之念头,未能放下,而未肯以愚夫愚妇自命!印光大师
前面讲过‘学愚’。愚,好啊!聪明伶俐不好。聪明伶俐表现在外面时间不长久;愚人含藏得深,能久、能远、能广、能大,这个真正是浅识的人见不到。
我
们看这个文句,是有人向祖师请教的,所以说‘汝’。汝,是你;虽然对净土法门也有信心,可是习气很重,好高骛远。这个习气大多数的人都有,一定要放下;真
正发心学佛,将世出世间一切法统统放下。遇到人,像刚才说的‘我不如人’,这个话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是真不如人。现在这些人,或者是我有智慧、聪明、才
艺,在社会上出人头地,他们不如我。假如我们能想到那些往生的人,我们比得上哪一个呢?要能比得上,我们不也往生了吗?所以比不上啊!一想到这个地方,那
贡高、我慢的心自然就没有了。不要跟世间人比,要跟那些往生的人比,这就对了。所以一定要学愚夫、愚妇,他们念佛真能成就。若要问他们为什么能成就呢?就
是什么都不如人,就成就了。要说这个我也行,那个我也行,人都不如我,那么来世还搞六道轮回。所以‘不如人’这一念,是与真诚、恭敬心相应;我不如你,我
对你自然真诚、自然恭敬;如果觉得我很行,那傲慢心就起来了。所以要学一个处处不如人,事事不如人,样样不如人,一天到晚老实念佛,那就对了。
(90)其有平日自命通宗通教,视净土若秽物,恐其污己者;临终多是手忙脚乱,呼爷叫娘。印光大师
这
也是事实。佛门当中,无论是出家、在家的长老居士,通宗通教真的很多。通宗是参禅的;通教是对于教理、经教有很深、很广泛研究的人。讲到净土法门,他们不
屑一顾——轻视,没有看在眼里。我们劝人念佛,如果遇到这些人就知道,他之不能接受念佛法门,是很正常的现象。我们的态度是——你学你的,我学我的;我不
干涉你,你也不能干涉我,各人学各人的就好。他如果劝我们去学经教、去学他的法门,我们可以很坦诚的告诉他:我没有那样的智慧、那样的聪明、那样的学术修
养……,我不如你啊!如果他再要劝你呢?我喜欢简单,怕麻烦,这话就解决了。这一句阿弥陀佛多简单,学经教不容易,太繁琐了。这也是实在的,到后来的结
果,所学的宗门教下,临命终时统统用不上,到那个时候就麻烦了。
一
九六八年我在佛光山;那时佛光山刚刚开山,只有一栋佛学院,一片荒山,星云法师找我去当他的教务主任。那个时候教书的几位老师,现在有很多都不在了。如:
唐一玄居士、方伦居士等。钟景德老居士现在还在,这一位老居士大概快九十岁了,学佛的时间当然比我长,虽然是在家居士,佛法很有成就——参过禅,学过教,
也学密,他样样都学,叫大通家。大概是五年前,我到屏东东山寺去讲经,天机法师请我去讲演三天,他来看我,那个时候他是八十五、六岁了,现在他应该有九十
岁了。他见到我之后,拉著我的手说:‘法师,我现在念阿弥陀佛了。’
我说:‘好啊!恭喜你,为什么念佛呢?’
‘年岁大了,学的那些法门,禅、教、密啊!都不得力啦!我现在统统放下老实念佛啦!’
‘好!’
这个觉悟,肯回头。他念佛,一天念三万声佛号,走三万步,在屏东乡下,那个铁炉寺,他就在乡下每天走路,所以身体很健康,八十五、六岁红光满面,音声宏亮,手脚很灵活,念佛心清净。他走三万步,这是运动,非常好的运动;这就是经行念佛,所以这功夫很得力。
如
果坚决排斥念佛法门,临命终时确确实实手忙脚乱,这是真的,像这个地方我们都应当要提高警觉。印祖接引大众,确确实实是一门深入。无论是什么人,一见他,
他总是诚诚恳恳的劝你念佛,通宗、通教的人见他的面,他也是诚恳老实劝人念佛。这个就是真真实实的过来人,他对于事实真相清楚明了,而通宗、通教都在那里
摸索,事实真相还没搞清楚。
(91)汝妄想之心遍天遍地,不知息心念佛;所谓向外驰求,不知返照回光。印光大师
这
一些向大师请教的人真的是自利利他,这是他们自己的毛病,而这个毛病是很多人都有的;大师教导他,也就教导了许许多多的大众。‘妄想’就是念头;我们念头
太多了。‘遍天遍地’是说妄想多而广;一天到晚胡思乱想。不知道‘息心念佛’;‘息心’是息妄想心。这就是宗门(禅宗)所讲的向外驰求。打妄想是向外驰
求。为什么呢?清净心里头没有妄想。六祖说得好,‘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物,是讲本心,自己的真心,真心本来一个妄想都没有。神秀大师所谓的‘尘埃’,
就是比喻妄想。妄想怎样把它除掉呢?怎样才能作到息心念佛呢?大师教我们‘返照回光’,这是息妄想的一个好方法。
‘
返’是回头,跟后面的‘回’是一个意思。楞严会上,观世音菩萨说出了自己修持的方法,就是‘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观音菩萨肯回头,我们不肯回头,所
以佛门里头常说‘回头是岸’。我们中国古时候,古圣先贤也真的是有功夫,不是简单人物;他们教我们‘回首如意’——回头就如意,自在了。所以古人手上常常
拿著一把如意,那如意的头上是回过来,扭转过来的;看到这个样子,快快回头啊!回头就如意,是取的这个意思。手上这个如意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尤其是富贵人
家,到了巅峰的时候要回头,再不回头,祸害就来了。所以大富大贵的人家手上常常拿著如意,客堂、卧室陈设著如意,看到这个提醒自己,知道回头。
大
师在此地给我们讲的,这个回头意思非常的深刻,因为我们的目标、志向跟世间人不相同;世间人求富贵,求功名利禄,他求的是这个,也要知足,所以劝他要回
头;我们这个法门目标是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因此我们回头的比他那个要深。我们要从一切妄念里面回头,要恢复自己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清净平等觉,这
个叫返照回光。‘光’是智慧,往内照,不要往外。
(93)当今之时,其世道局势,有如安卧积薪之上,其下已发烈火,尚犹悠忽度日,不专志求救于一句佛号。其知见之浅近甚矣!印光大师
印
光大师是在抗战期间民国三十几年八十岁圆寂的。那个时候正是二次大战的时候,今天我们的世道局势跟那个时候相比,不见得比那个时候好,这是我们要认识清楚
的。现代要发生战争,其惨烈就不是那个时候可以相比的了。今天世道人心上来说,不如那个时候,这差不多是五十年前,那个时候的人心跟现在一比,相差很远,
人都纯朴、忠实、老成,贪、嗔、痴、慢心的念头薄弱,不像现在。现在表面看起来好像是承平的,其实所存在的危机远远的超过五十年前。下面这个是比喻一个人
睡在积薪之上;‘薪’是柴火。这个比喻现在人也很难懂,因为现在在家烧饭不用柴火。柴薪堆积起来,堆得很高、很多;人睡在上面,下面火已经烧燃了。你说这
个多危险!表面上虽然承平,实际上危机四伏;一旦爆发,逃避都来不及。怎么可以悠悠度日呢?一天一天的混日子,这个不得了啊!所以教我们要专志求救。什么
方法真能帮助我们?什么方法真正能够救度我们?就是这一句佛号。
李
炳老在往生的前一天,下午带著几个学生散步,就已经把消息透露给同学——他要走了,不想再住了。他告诉同学说:‘时局已经乱了,即使诸佛菩萨、神仙下凡,
都救不了;唯一的一条生路——自己念佛求生净土。’这是李老师最后交代的话。老师去世七年了,我们观察时局跟他所讲的完全相应,所以要专志求救于一句佛
号。如果不是认真这么做的,那就是前面所说的善根浅薄,没有见识啊!说到这个地方,我们观察眼前的世界,诸位从电视、报纸上都能看到现在整个世界不景气,
都在衰退。人口愈来愈多,失业率愈来愈高,这是社会非常严重的一个大问题;这个问题真的就是李老师讲的‘诸佛如来、神仙下凡都解决不了的’。所以有这么一
个小小地方,这么一个念佛的环境,在这个地方要不用功,要不认真去办道(就是不认真念佛),太可惜了!有些人想念佛,找不到场所;此地一切设备齐全,真念
佛的人不多啊!所以时间光阴一定要把握。这个世界你看穿了、看清楚、看明白了,就好了,没事啦!不必再看了,可以走啦!没有看过觉得很稀奇,看完之后就不
稀奇了,应当要走,这就是我们认真努力念佛求生净土的时候了。
(94)心跳恶梦,乃宿世恶业所现之兆;然现境虽有善恶,转变在乎自己;恶业现而专心念佛,则恶因缘为善因缘。印光大师
这
种事情许多人都有经验。学佛的人要有这个现象一定要觉悟到,这是过去的恶业种子在梦中现行。这些现象如果我们明白了,不必介意。佛在《金刚经》上说得很
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但梦中的相是虚妄的,即使我们眼前这个森罗万象也不是真实的。觉悟跟不觉悟的人差别在哪里呢?觉悟的人晓得这是自己业习种
子现行。善的种子就现善境界,恶的种子就现恶境界,善恶境界都不能够脱离轮回。佛陀教我们,像世尊在楞严会上所说的:‘若能转境,则同如来。’佛跟我们凡
夫不一样,佛有能力转境界,我们凡夫被境界所转。转境界,是好事,唯有大菩萨有这个能力。我们怎么转法?印祖在此地教给我们‘专心念佛’。人对于善的境界
往往容易疏忽掉了,恶境界会生起恐怖的心;其实,善恶境界统统都要转,专心念佛就转境界了。因为没有恶因缘,我们想不起来念佛;如果这个恶因缘常常现前,
我们念佛的警觉性就提高了,这就是恶的因缘变成善因缘。就是在梦中,每一天晚上都作梦;不管梦境是善是恶,都要想到念佛转境界。白天没有作梦,虽没有作
梦,也有这一些善恶因缘的缠绕。遇到顺境,心里松弛了;遇到逆境,心里头不自在了,也要想到念佛。专心念佛就能够转境界。
(95)当恪守净宗列祖成规,持斋念佛,改恶修善,知因识果,植福培德;以企现生消除业障,临终正念往生;庶不虚此一生,及亲为如来弟子耳。印光大师
这
一段是教我们要以净宗祖师作榜样,严格的遵守净宗的家风,就是老实念佛。这个地方的‘持斋’是讲素食,不是日中一食;本来‘斋’的意思是日中一食,此地当
作素食来说,就是与一切有情众生断绝了恶缘,培养自己的慈悲心,老实念佛。‘改恶修善’,要从内心里面去改。《了凡四训》、《安士全书》、《感应篇汇编》
都是印光大师一生极力提倡的,他底下这三句都在这三本书里面。怎样改恶修善,知道因果报应(善有善果,恶有恶报)呢?怎么样去植福?怎么样去培德?在这上
下功夫,能够消除现生的业障,能够帮助我们将来往生的时候神智清楚;‘正念’就是神智清楚,一点都不迷惑,走的时候自在。我们在台湾看到许许多多站著走
的,坐著走的;他们能办得到,我们为什么办不到?他们这三句都做到了,业障消除了;换句话说,临走要是不自在,是现生的业障没有消除干净——临终的障碍
啊!真正照这个教诲去做,我们一生就没有空过了,这一生就真正的有意义、有价值。这才是如来弟子、三宝弟子。
(96)但当志心念佛,以消旧业;断不可起烦躁心,怨天尤人。印光大师
世
出世间一切法是无量因缘所生,佛在《华严经》里面给我们讲得非常清楚。法相里面讲四缘是把无量的因缘归纳成四大类: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增上缘。这四
大类一展开是无量无边。世间一切法没有偶然而生的——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这就是印祖为什么教我们熟读《了凡四训》,道理就在此地,让我们真正认识因果,知
道因果非常复杂。在日常生活当中所接触的,说实在话,不外乎因缘果报,这些琐碎事情。凡夫不了解事实真相,受了一点委曲,就怨天尤人,不知道这是自作自
受。自己过去造的因,或者是前世造的因,现在遇到缘起现行了,果报现前,那当然要承受。造善因,受的是善果;造恶因,受的是恶报,不能避免的。我们过去造
的恶多善少,所以一生当中称心的事情少,不称心的事情多,这就是过去造的恶业多,这叫做业障。障什么呢?障碍了清净心,障碍了真如本性。如何把这个业障消
除,最好的方法就是念佛。
清
朝初年,慈云灌顶大师给我们说的:世间最重的业障,所有一切经法都忏除不了的,还有一句‘阿弥陀佛’可以把它消除。所以念佛的功德是真正不可思议,许多人
不知道。也有同修说,念佛既然这么好,效果这样殊胜,我念了不少年了,为什么业障消不掉呢?这不但怨天尤人,连佛菩萨也见怪起来了,这是我们自己念的不如
法。怎么不如法呢?第一个心不真诚,第二个念佛里头有夹杂。古德给我们说,念佛最忌讳的就是夹杂,这点非常非常重要。真正做到以真诚心、恭敬心、不怀疑、
不夹杂,这个佛号念的就有力量了,所谓是‘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念的相应了,就一定能消业障。所以在平常,有业障现前,决定不能烦躁,心要
定下来、静下来,要想到佛号,要认真去念;当然更不可以怨天尤人,怨天尤人又造罪业。这个罪业已经很重了,继续再造,那怎么得了呢?到哪一天能消除得掉
呢?虽然一面在消,一面又再造,造的比消的还要多,这怎么能消除呢?所以事理都要明白。
(97)具缚凡夫,若无贫穷疾病等苦,将日宾士于声色名利之场而莫之能已!谁肯于得意烜赫之时,回首作未来沉溺之想乎?印光大师
‘
缚’,绳索捆绑叫缚;这是比喻烦恼、忧虑、牵挂的缠缚,就好像许多条绳索捆绑著自己一样,就是烦恼业障深重的凡夫。‘若无贫穷疾病等苦’,这一类凡夫假如
没有贫穷、疾病这些苦恼,这些果报,好不好呢?不见得是好事情。为什么呢?贫穷、疾病是在受报,就好像在还债一样;过去造的恶业,现在在受报,报尽就好
了。如果没有这一些果报在缠绕著,免不了又要造业。底下说了,要没有贫穷、疾病这些苦恼的事,他又‘将日宾士于声色名利之场’;我们世间俗话讲,吃喝玩
乐,又去搞这些,又造罪业去了。贫穷的人没有力量去造罪业,这些场合都要花钱的。疾病的人没有体力造业,真的避免了许多造恶业的缘。糜烂的生活很不容易回
头,很难觉悟。所以大师下面说‘谁肯于得意烜赫之时’,这是人生最得意,现在人讲最值得骄傲的时候;我们学佛的人知道,这不是一句好话。几个人能在这个时
候回头呢?几个人会想到将来堕落沉沦?这是事实,一点都不假。作恶的时候,免不了要损人利己,损人利己就造了很重的罪业;轻重但看人数之多寡、伤害的浅
深,后果不堪设想。俗话常讲,乐极生悲,这个悲不但讲人这一生的晚年,真正之悲是在死后——死后堕落三途,那就真正是悲了。
(98)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印光大师
这
一句我们要把它多多的念几遍,最好能把它背熟;常常想到我们学佛功夫为什么不得力?佛法里面真正的好处为什么得不到?‘恭敬中求’,我们实实在在缺乏了这
两个字,原因就是这个,你说这多重要!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愿是礼敬诸佛,就是此地讲的恭敬。我们在课诵本里面、在许多忏法里面,第一句——一心恭敬。实
在讲老同修这一句话念了不少遍,每一次拜忏都要念‘一切恭敬’,可是若只在口头上滑过而已,没有能确确实实体会到恭敬的意义,也没有把恭敬作到一心,那个
忏叫白拜了,一点效果也没有。外面恭敬,里面一定就真诚,表里一如。这样一切佛法的真实利益‘消业障、增福慧’,就得到了。烦恼、忧虑、牵挂、分别、妄
想,乃至于身心的疾病都没有,都消除了,这就是消业障的现象。增福慧,自己逐渐聪明、伶俐了;对人、对事、对物比过去看得清楚,一切作为都做得很恰当,这
是慧;福报也现前了。什么叫福报呢?有求必应就是福报。现在社会上流行一句话‘心想事成’,这是福报;没有福报,怎么想,事也不能成就;心一想,事就成
了,那是大福报现前,不是普通的福报。这些是不是真的?真的。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没有求不到的;求不到,决定是自己有障碍。只要把障碍消除,就有求必应
——求富贵,得富贵;求长寿,得长寿;求往生,得往生;求成佛,得成佛……,没有一样求不到。像这一桩事情,诸位多多念《了凡四训》,《了凡四训》共四
篇,可以说就是印祖这两句话的详细解释。我们真正想消罪业,真正想增福慧,依照这个原则去修学,你一定会得到。
(99)念佛要时常作将死堕地狱想;则不恳切亦自恳切,不相应亦自相应。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随缘消业第一妙法。印光大师
我们念佛就是念的不恳切,念的不相应。什么原因呢?不是真心想念。心为什么不真诚呢?心里头还掺杂著胡思乱想。若人真到将死要堕地狱了,这个时候他真正的恐怖心现前了。
我
们在《净土圣贤录》里面看到唐朝的张善和,他是个屠夫,杀牛为业的,一生不晓得杀了多少头牛;在这一生没有遇到善缘,做了一个屠夫,一生造了很重的恶业;
临终的时候,他见到许多的牛头人来跟他讨命,这是果报现前,也是地狱相现前。但是,我们可以说他过去生中念佛这个善根深厚。从什么地方说的呢?他临终的时
候神智清楚,不迷惑。他大叫:‘许多牛头人给我讨命了。’他能够叫得出救命,能够把这个现象看得清楚说出来。他的缘也好,刚好有一个出家人从他门口经过,
听到里面喊救命,喊好多牛头人出现了,这出家人心里明白,给他点了一把香,一把不是一支,点燃了,赶紧拿给他,叫他手拿著,念阿弥陀佛,一心求生西方极乐
世界。他接到香之后,就大声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了几声之后,他说牛头人不见了,阿弥陀佛来了,他跟阿弥陀佛走了。这样的往生就是《无量寿经》第
十八愿,临终十念往生;临终十念、一念都能往生。这个时候因为他将死了,他看到牛头人来要命了,所以他的心恳切、真诚。
我
们平常人念佛,一天念十万声,抵不过他那个一声。我想我们同修细细揣摹揣摹,能够想像到一点,我们这个心太散漫,精神一直不能集中,念的虽然多,没有效
果;人家是全副精神集中在那里,那一句就是一句,真的叫‘一念相应一念佛’。从这一桩公案,我们也能够证实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愿不虚,每一愿都是真实
的,所以印祖在此地教我们这一个方法。他老人家自己也用这个方法,我相信他自己用的很得力,把这个方法再介绍给我们。他老人家写一个‘死’字,教我们常常
要看到,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将这个死字贴在额头上;老人家还写了一个‘生’,生西方,一个生一个死。
‘
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随缘消业第一妙法。’这话句句都是真实。极大的恐怖,就有极殊胜的感应。苦,要知道真苦。我们在世间所受一切苦,比
不上三途;饿鬼、畜生所受的苦,比不上地狱苦;最苦的是阿鼻地狱。《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所说的,那些苦处之相,实在说是地狱中九牛一毛、大海一滴,地狱
之苦说之不尽。我们要是想到:如果不能往生西方,阿鼻地狱决定有分;这一生纵然不会堕落,来生后世就有可能,这个罪业加重了。所以实实在在是险道,非常危
险,不能不知道,不能不恐怖、不警惕!常常想到这个地方,我们念佛就恳切了;净业成就,那真的就出苦,真的就消业了。即使下下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也是
圆证三不退,永远不会再搞六道轮回了。佛法大海,唯独这一法能帮助我们一生成就;除这一法之外,我们在这一生要想真正消业障,脱离轮回,恐怕是不可能。所
以十方世界诸佛如来,没有一个不劝我们老实念佛求生净土。
(100)末世众生,无论有善根无善根,皆当决定专修净土;善根有,固宜努力!无,尤当笃培!印光大师
祖
师这一段话,说出了净土法门的广大、圆满,普度九法界一切众生。‘末世’是指我们现代这个时代。无论我们有善根,或者是无善根;实在说,那无善根的人也是
有善根,只是缘没有遇到。古来祖师大德讲‘九品往生,总在遇缘不同’,可见这个法门真的是殊胜,真的是平等。如果遇到的缘很殊胜,在这一生当中上上品往生
啊!遇到的缘差一点,那品位可能就会降下来一点。都在遇缘不同,与其他的没有关联。
我
们今天的缘,实在讲是无比的殊胜!想想过去,就算从初祖慧远大师以来,我们今天遇的缘,超过任何一个时代。如果不能在上三辈往生,那真叫冤枉。为什么呢?
这是得力于现代的科技发达,特别是印刷术的进步,典籍我们很容易得到。净宗重要的典籍——三经;《无量寿经》译本有五种,自古以来哪一个人把这五种都念过
呢?太少太少啦!那就是缘不足。《无量寿经》是净宗第一经,最重要的一部经典,我们修学的依靠都在其中。会集的本子有四种,夏莲居老居士这个本子是最近
的,他于民国二十一年发愿从事这个工作,十年才完成,成为定本;是原译五本之集大成,比王龙舒、彭二林、魏源他们的本子都好、都圆满,我们今天有机会读
到。这个本子流通在世间,大概才五十年,流通的数量很少;在台湾虽然曾经印过几次,总数量大概也只三、四千册,所以许许多多修净土的同修都没有见过。我所
知道的在台湾出家法师,标榜专修净土的道源老法师,他这五种原译本就没有完全读过,会集本也没有见过。台中李老师,《无量寿经》总共九种本子,他只见过五
种,还有四种没有见过。那么我们现在缘殊胜,把九种本子统统印在一本上——净土五经读本——这个缘多殊胜啊!无比的殊胜。对于这个法门事理说得这么清楚、
这么透彻,这也是过去未曾有的,所以我们的缘在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为比啊!
现
在我们所欠缺的,就是善根、福德;善根、福德、因缘这三桩事情,我们的因缘太好了。善根是什么呢?真正能信、真正发愿,就是有善根的人。什么是福德呢?真
肯念佛;肯念佛的人,就是有福之人。所以过去善根虽然深厚,但一生没有遇到缘,不能起现行;像张善和一样,他到临终的时候,才遇到善缘,善根发现了,这一
发现就成就了。善根、福德、因缘三个同时发现,这就成就了。
今
天我们希望把自己的善根、福德唤醒。善根有,那就是已经相信了,已经发愿,已经在念佛了。善根无,这是讲善根有障碍,要深深的培养善根。用什么方法培养
呢?知识份子从读经下手;读诵大乘,渐渐就明白这一个事实的真相,自自然然能够回归到净土。我自己本身就是一个没有善根的人,我对你们很佩服,你们是善根
有,我是善根无。我接触佛法,不相信净土法门,老师虽然劝我,我不好意思跟他顶嘴,心里头不服,所以这个就是没有善根。我这个善根是这一生当中培起来的。
从哪里培的呢?我是从《华严经》、《楞严经》、《大乘起信论》、《法华经》,这些大经大论里面明白这一个事实,从这个地方回过头来的。所以这是培善根的一
个方法,特别是《华严经》;古德讲《华严》、《法华》是《无量寿经》的导引,这一句话我听了非常受用。为什么呢?因为就是《华严》、《法华》把我引到《无
量寿经》里面来的,引到念佛法门来的。可是我路子走了三、四十年才回头,才真正发现、真正肯定,不怀疑,完全接受了,不容易啊!如果我要是有善根,当时一
学佛,李老师一讲,我就接受,就专修专弘,那我的成就就不可思议啦!今天大家看到我,一定合掌喊我阿弥陀佛啦!这是真的。所以就是自己的精力、时间耗费在
大经大论,在这上面用的时间太长,精力太多。然而我今天劝你们专修专弘,你们还有不服气的。怎么不服气呢?我私下听到:‘法师他读多少经论!教我们不要
学,这是愚民政策。’说我在这里骗人。其实他不知道我的真心!对你们的奉献,我是真诚的奉献,不是欺骗诸位;我是吃了亏、上了当,才找到这个法门。希望你
们把大好的光阴用在这个法门上,真正下功夫,你们的成就必定在我之上,这是一定的的道理。所以说要知道培善根、培福德。
(101)汝须自知好歹,修行要各尽其分,潜修默契方可!急急改过摄心念佛!印光大师
弘
一大师在关房里面摘录诸经、祖师大德的警句警觉自己,最后用印光大师这一句话作总结,意味非常深长。‘汝’,这就是祖师对我们自己说的,不管他是指什么
人,我们今天看到了,就是自己要直下承当过来,须要自己知道好歹。‘修行要各尽其分’,不能有一丝毫勉强。根性利的人固然可以学经教、参禅,总不如念佛来
得稳当;中下根性如果学教、参禅,实实在在说,得的利益非常有限,不如老实念佛。大师这一句话里面,意思非常的深远。这个‘尽分’是尽我们的本分。出家人
的本分是什么呢?过去玄奘大师讲得好:‘远绍如来,近光大法。’这两句话把出家人的本分说尽了。‘远绍’是继承,从释迦牟尼佛,祖祖相传,我们继承佛法,
把佛法发扬光大。在家人的本分也是弘法利生,不能作到弘法利生,一定要护持佛法。在家是外护,出家是内护,各人尽各人的本分,这个僧团就和合了。僧团真正
做到六和敬,诸佛如来赞叹,天龙护法拥护,这是真实的道场。如果不和合呢?那妖魔鬼怪都来扰乱;这就不是个道场,里头没有佛菩萨,没有护法神,纵然供著
像,也没用处,妖魔鬼怪会来冒充的。所以一切都在修行人,修行人心地真诚,感应的是佛菩萨降临;心地不诚,里面藏有贪、嗔、痴、慢,勾心斗角,那么就妖魔
鬼怪附在佛像上,你拜的不是佛,这个要知道。这一些统统都是事实。所以‘尽分’这一句话,用得非常的重,用得非常的好。
修
行的态度,‘潜修默契方可’。自己修行无须要表现,所谓是默默耕耘,功夫自然成就;无须要跟别人去较量、争胜,否则就错了。前面一再说过,学愚、学不能;
我们真正学的——能不如人——,不如一切人,德行才真正能成就,业习才真正能消除。道场里面有许多繁重的工作,我们尽心尽力去作,这是消业障、培福德的好
因缘。修慧不修福,修福不修慧,都偏在一边,都有缺陷。福慧双修是潜修默契,要福慧双修这样才行。在功夫上讲,‘急急改过’这个比什么都重要,比什么都著
急。‘摄心念佛’,这个就是大势至菩萨讲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是念佛得力的好方法。
八、禅偈
下
面从二十三到二十六这四条是禅的境界,达不到这个境界,很不容易体会。境界上的话不能够去思量的,你要一想,那决定就想错了。为什么呢?它不落在意识里
头。我们想像、推敲、研究统统用的是意识,禅不用意识,才能体会它里面的意思。这四条念念就好了,诸位能不能入这个境界,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个是说
不出来的。
(23)化人问幻士,谷响答泉声,欲达吾宗旨,泥牛水上行。永明禅师
‘
化人问幻士’,‘化’跟‘幻’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在此地是指得道之人,他晓得一切万法都是幻化的,都不真实;像《金刚经》上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
影’。这有两个人在问答,两个人境界是相同的。程度一样高,这个问答才有味道;若一个契入,一个不契入,这也是没得问,也没法子答。‘谷响答泉声’,这是
讲山涧流水,最容易体会的就是瀑布,瀑布也算是泉水;因为它声音很大,山谷里头有回响。‘答’是回响、回音;流水有回音。诸位想这个境界——瀑布‘轰隆’
的声音,山谷上有回响,有回音过来。‘欲达吾宗旨’,‘达’是通达;自己要想明了通达修学的宗旨,是什么呢?‘泥牛水上行。’泥巴作的一条牛,在水上走。
你们会不会?在禅宗里叫参,就从这里去参。
(24)千峰顶上一茅屋,老僧半间云半间,昨夜云随风雨去,到头不似老僧闲。归宗芝庵禅师
这
是讲山峰高处,顶上有一个小茅篷。‘老僧半间云半间’,山高了有云,老和尚住在山顶上,这个茅屋他的床占了一半,另外一半就是云彩。‘昨夜云随风雨去,到
头不似老僧闲。’云随从风雨走了,老和尚还是如如不动,没有随境界而转;云是被境界转了,老和尚没有。所以它这里面都是讲的禅机。
(25)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时栀子香。石屋禅师
‘
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过去事已经过去了,不要再想了;未来还没有来,何必去计划?何必白操心呢?‘只今便道即今句’,这四句的重点就在这一
句;第一句是讲过去,第二句是讲未来,第三句是讲现在,换句话说,聪明人抓住现在。‘梅子熟时栀子香。’这栀子花开,梅子又没有了。栀子花大陆上有,好像
茶花一样,比茶花大,不是月荠,栀子可以作中药。梅子、栀子都有一定的时节,像水果一样,一定要掌握住,时节过去就没有了,未来也没有,一定要把握著当下
的时节因缘,牢牢抓住不能够把它放过,这个意思在此地。
(26)即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无了时。云峰禅师
这两句话我就不说了,诸位自己去参吧。
(42)篱菊数茎随上下,无心整理任他黄,后先不与时花竞,自吐霜中一段香。诵帚禅师
这
是讲菊花在篱笆旁边开得高高低低。‘后先不与时花竞,自吐霜中一段香。’诵帚禅师的意思在后面这两句——菊花开在篱笆旁边,不跟其他的花争奇斗妍,取这个
意思。‘自吐霜中一段香’,这是形容自己的道业成就。一个修道人,不要跟人比,知足常乐,理得心安,不与人争,所谓是‘与人无争,于事无求’,要真正做
到。我们一生目标只有一个——求生净土;我们心里面只执持一样东西——六字洪名,这就对了,其他都不是我们需要的。能这样去修学,那就自然有一段清香了,
这个香在佛法里叫五分戒香,这个确实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