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9|回复: 1

礼貌 公德 你我用心 做得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2-11 08: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Hutong9.net 于 2013-2-11 08:26 PM 编辑

礼貌  公德  你我用心 做得到

礼貌是天性也是习得.
公德心展现文明程度.

礼貌是天性也是习得.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辛旭
2013-02-09 08:03:25


良好的举止言行可以减少犯罪、改善政治,使人更文明

现在学生都是网上提交作业,真是环保又便捷。不过,只有极少数同学能把电邮当成“信件”,在告知内容的同时保有书信写作礼貌,绝大多数人只有一个光秃秃的附件,什么都不说。

一个学生坦率地告诉我:“中国人干嘛这么重形式,有用吗?”他认为西方人讲求“自由”,才不会把这当回事。

是我“奥特曼”,不懂得这是网络时代的现实?人们在虚拟空间即时交流,电邮并不被看作“信件”,可以随意为之。

不管怎样,学生的言论却透露出他对礼貌的态度和对西方社会的一些误解。

我在英国访学期间,曾在距离剑桥城不远的戴姆·布拉德伯里小学短期“跟踪教学”。除了对学校课堂教学的活泼可爱有深刻印象,最让我讶异的便是英国儿童的礼貌教养。无论在街上还是在学校,认不认识,小孩子总是先向我微笑打招呼,让我总是“坐”在春风里。有次,我和一个孩子在狭窄的步道相遇,我侧身让路,而这小孩因为没“礼让”我,当即受到妈妈的批评。我已经走出至少五米外,还听到小孩远远地对我说“sorry”。这并不是孤证,相反有太多事例证明礼貌是西方儿童学习的重要课程。剑桥大学人类学教授阿兰·麦克法兰回忆自己八岁那年,外祖父对他的忠告是无论他“多么羞怯、不安或疲惫,都应当带着温暖的笑容和对对方境况的真诚理解,走进一个房间或投入一场友谊”。

在人类学家看来,礼貌就像“一场精致的游戏或舞蹈,其中的规则和礼仪自有存在之理”。无论身处同一个文化还是跨文化交流,对礼貌的忽视或者无知,都有可能让人尴尬甚至后果糟糕。坐、卧、行、仪,与人相交,何为适宜,何为得体,在在都是学问,需要好好学习。

今天我在英国感受到的君子之风,是他们对礼貌举止的教育和学习的结果。这种“文明的进程”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自文艺复兴后,欧洲的上层宫廷贵族那里率先兴起对礼仪举止的讲究,18世纪以后,风气从宫廷贵族传到了大众。当时,出版了各种教育手册,目的是推广和教育得体言行。1756年一本畅销书《论管孩子》导言中说礼貌是作者最要阐明的,它“是良好习惯的结果”,“是天性也是习得,更是两者综合”。显然,那时礼貌还是稀有之物,但全社会已经形成重视其价值的共识。

1773年约翰生博士回忆年轻时初到伦敦,说看到人们行路时为争走墙边的路大打出手,不过几十年,就“已经敲定”了,“每个人都靠右边走,两个靠墙边走的人要是遇上,右边不是墙壁的一个就会让路。再也没有纷争”。看来,礼貌规则确立也需要时间,而一旦确立并被遵守,则至少不会让人动辄拳脚相向。熄灭纷争,确实是让所有人都感染了一点文明气息。

那时的英国人认为,礼貌不但是“生活机器”的一滴润滑剂,它简直是一场革命,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杜克洛说,透过“举止科学”,他的时代经历了一场言行举止的有益革命。对他们来讲,良好的举止言行可以减少犯罪、改善政治,使人更文明。

因为很重视,所以也有“为了”文明,过度礼貌的情况。约翰生博士就批评这种现象。他曾经将“好教养”定义为“造作的伪善”。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造作”并不是“虚假”,它虽然“刻意”却不是“假意”,不等于“虚假客套”。因而,许多人明确表示,就算自己有时礼貌过度了,也宁取“假礼貌”不取“真粗鲁”。何况,有一些礼貌所体现的人性动人心弦。

据说,在康德离开人世前一个星期,他的身体已经极为虚弱。一天医生来探望他,他非但努力起身相迎,用已经不太清楚的口齿表达对医生抽空前来的感谢,还坚持要医生先坐下,他才坐下。等大家都落座,康德鼓起全身气力,非常吃力地说了一句话,竟然是“对人的尊重还没有离我而去”。

这一幕让闻者动容,因为它体现的不但是对人的尊重,更是高度的自尊。也正因此,在启蒙思想家那里,甚至将礼貌等同于人性。

我们中国人当然是“有礼”且“讲礼”的。遗憾的是,许多人不但忘记了礼貌,还常常为无礼找到托词,视有礼为“造作”、“伪善”,并将这种品性定义为“中国人”所特有。就像我那位表达意见的学生一样想法。他不是特例。但也正如此,说明今天亟需“礼貌”教育。无论是回到自身的传统(不在本文论述范围内),还是面向西方,我们都能找到礼貌学习的大量资源。

不过,礼貌学习终究是个长久的过程,也会遇到很多新问题,譬如现在出现的电子邮件礼仪问题,简直是个全球化大问题,中西皆然。麦克法兰教授就认为这“进一步增加了礼貌王国的复杂性”。但不管怎样,多费心思,多讲礼貌,没有害处。所谓礼多人不怪。但礼一多就有可能“装模作样”。怎么办?彼得·盖伊说一味装模作样是不自在的,多数人都难以为继。所以,就算最初造作刻意,到后来就有可能固定下来而成为行为模式,要知道“姿态是可以变为习惯的”。

等到礼貌成为习惯,它便将化入人生,成为“人性”之一部分,处处动人。

(作者为四川大学教师)
                                                                                                                                         网络编辑:瓦特责任编辑:蔡军剑 实习生 陶雅婷


公德心展现文明程度.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林火旺
2012-11-09 08:35:22

选择一个对自己不一定有利,但对别人有利的行为,才使人成为具有尊严的存在者

这两年到大陆讲学,坦白说对大陆人民的公德心印象并不好。所谓“公德心”,简单地说,就是在公共领域的行为会考虑到别人。

2011年,我在武汉的一所著名大学讲学,在校园内经常听到此起彼落的汽车喇叭声;穿过校园的道路必须小心,因为疾驶的车子完全不会礼让行人。2012年7月在沈阳,子夜时分还可以听到酒店外面的喇叭声。搭飞机到大陆的经验更是印象深刻,飞机上旁若无人,聊天声仿佛在菜市场一样的嘈杂;一个小孩基于好玩,不停地按请求服务的灯号,玩心太强的童稚也就算了。令我惊讶的是,在旁的父母对空服员的苦口婆心置若罔闻;飞机落地尚在滑行,已经有人解除安全带、打开手机,完全不理广播中的警告。其他如排队插队、不遵守交通号志、行人任意穿越马路、随地吐痰、乱丢烟蒂,更是随处可见,这些场景让我好像回到二三十年前的台湾社会。二十多年前我在美国求学时,从美国要回台湾探望亲人,从美国飞东京的机上鸦雀无声;从东京转机飞台北,机上就像菜市场。当然台湾现在仍然有缺德鬼,但普遍来说缺少公德心的人在台湾是相对的少数。

大陆这些年经济突飞猛进,人民生活富裕了,但是一个人或社会的文明象征不只是外在的光鲜亮丽,而是人民展现的内在气质,公德心可以展现出一个人或社会的文明程度。自私一点都不难,因为自私是人类很强的劣根性,难的是不自私,所以表现自私行为不必费吹灰之力,而表现自制、为他人设想的公德心,才是文明人的作为。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人有欲望和理性,用通俗的说法就是人有兽性(欲望),也有人性(理性)。自私自利、趋利避害呈现的就是人的兽性,所以自私是人和动物共通的本性;而人性则表现在凡事考虑到别人的道德行为,这也是区别人和动物不同的关键。所以自私的人,只发挥了人的生物性本能,严格说不是完整的人,而比较像聪明的动物;只有从事道德行为、会为他人设想的人才是真正的人,因为选择一个对自己不一定有利、但对别人有利的行为,才使人成为具有尊严的存在者,也是文明的表征。

换句话说,“文明”与“野蛮”的分野在于:是否意识到别人也是人,有没有把别人当“人”看待,而不只是自己的工具。所以目中无人、凡事只考虑自己利益的人,等于还活在蛮荒时代,他的文明程度有待提升。事实上缺乏文明的人即使全身穿金戴银,也不能掩饰内在的粗俗,因为他的一举一动都会泄露出文明的程度。

最近有台湾媒体报道,许多大陆观光客常去的夜市,水果的价格比外面贵好几倍,这些生意人存心占陆客的便宜,这表示自私贪婪的人到处都有,任何社会都有好人,也有坏人,只是比例多少而已。值得庆幸的是,这个新闻揭露以后,大部分台湾人的反应是:真丢脸。当社会上大多数人对缺乏公德产生羞耻心的时候,违反公德的人会遭受很大的心理压力。比起法律制裁,有时候“千夫所指,无病而死”的力量更为有效。

任何一个经济表现卓越、物质丰厚的社会,最需要忧虑的是人的自私心也同时受到激励,这时候要维持一个进步、稳定的社会,需要加倍关注公德心的培养。因为公德心多寡不只代表一个社会文明的程度,更重要的是外人对该社会人民的评价,这涉及到国家尊严和人民自信心,绝对不能等闲视之。如果哪一天人们普遍会因为随地吐痰、乱丢垃圾、闯红灯被发现而感到丢脸,那时候的中国人就可以在世界抬头挺胸!

(作者为台湾大学教授)

                                                                                                                                   网络编辑:刘之耘责任编辑:蔡军剑 实习生 张婷


发表于 2013-2-12 07: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唱高调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5 04:40 AM , Processed in 0.02652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