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40|回复: 2

[中华脊梁] 西方人眼里的周恩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19 04: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西方人眼里的周恩来

元亨利


今天是周恩来逝世34周年,前一阵在找其他资料时正好看到了一些周恩来的英文资料,因而想写这贴。本来没有完成,但要在今天发,所以先发出来。有些资料没有消化,有些没有用上(斯诺的,和韩素音的),只能尽力了。

197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25周年国庆招待会,是周恩来总理最后一次在公开场合露面。事前大家都猜测或者说期待周总理的出席,但直到宴会开始,与会的外国使节们也不知道周总理到底是否会出席。过了一会,靠近门口的人突然看到一个久已盼望的身影,周恩来总理走进了宴会厅!整个大厅一阵骚动,前面的人高呼周总理,后面的人拼命伸长脖子张望。精美的中国菜肴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外交官们也不顾任何外交礼仪或文明守则了,全体人员鼓掌,高呼,后面的人更是爬上了椅子,踩上了桌子,只为了能更清楚的看一眼周总理。很多人,中国人外国人的眼睛都红了,周恩来总理,明显的消瘦了,白发也更多了,只有那一双浓眉下的眼睛,还燃烧着奕奕的神彩。。。。。

一年零三个月以后,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美国总统福特,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表示了哀悼。前总统尼克松发表声明,称二十世纪能与周总理对世界历史的影响相匹配的人物屈指可数;周恩来的努力有助于黑暗时代的结束(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周在祝酒词中说,世界趋势是走向光明而不是黑暗)。国务卿基辛格也发表声明:“周恩来总理的去世,不仅中国失去了一个伟大的领袖,当代世界也失去了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对中国人民利益的忠诚,他对国际事务的深知灼见,他那种罕见的才智与个人魅力的结合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政界人物多套话,但尼克松和基辛格在这里却恰恰是限于场合,点到即止,未能充分表达他们的心情。基辛格在他的《白宫岁月》一书里关于周恩来是这样说的,“一言以蔽之,在我遇到过的所有人当中,周恩来是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两三人之一。。。。他在我们举行的谈判中潇洒自如,洞悉美中两国新关系的要旨。。。。他的去世使我深感悲伤,没有他,世界缺少了活力,未来也变得暗淡。”基辛格在完成了他的首次秘密中国之行回到美国后向尼克松汇报,把周恩来与戴高乐并列作为给他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政治家。等到7个月后的1972年2月尼克松访问中国,见到周恩来后,他才明白为什么通常不在人背后多用褒词的基辛格会如此不寻常地对周大加赞扬,他与基辛格有同感。

作为一个大国的领导,必然具备很多高于常人的能力,但是在西方人眼里,周恩来最吸引人之处,把他和别的伟人区别开的,恰恰是他的个人品质和魅力,基辛格书里这样评价周恩来:有教养又无比的耐心,才华横溢而内敛。这里所说的教养(urbane),应当是指西方文化里的所谓教养,周恩来留过学,去过法国,英国,德国,及日本(据说本来想去美国,但考试(托福???)成绩不够未能成行),加上他的天性所形成的那种特质。尼克松则特别强调周恩来的细腻含蓄(subtlety),认为这是千百年中国文明薰陶研磨的结晶。在会谈中,周总理很注意用词的不同含义之间的区别,而在正式谈判中,周总理常常用迂回的方法避开有争议的话题,在外交事务中周总理则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来形象化的传达重要的信息。

基辛格尼克松当然是通过1971,1972年的中美互动中认识周恩来的,但他们的观点与绝大多数在以往几十年里与周恩来接触过的大到国家元首,小到新闻记者的西方人的观点惊人的一致,包括与中共交过战的敌手,美国的马歇尔在调停中国内战时与周共过事,他对周恩来就非常尊重。可以说,只要你与周恩来交流过,就没法不被他打动。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在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上,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不仅拒绝与周恩来握手,而且下令美国代表团任何人不得与周恩来发生任何接触。多年来周恩来没有忘记这个耻辱,尼克松也没有忘记。他在《领导人》一书中回忆到,当他在北京机场走下飞机时,他有意伸出手,快步走向等候的周恩来,而周恩来则显得很随便的站在原地,英国记者威尔森对这一幕的描写是:这一刻,杜勒斯的阴影又浮现。

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和接下来的万隆会议是周恩来第一次在大型国际舞台上登场,施展他的外交才华和个人魅力,并赢得人心的时刻。联合国第二届秘书长哈马舍尔德称周恩来具有他“在外交界至今遇到过的最高超的大脑”。法国外长以简洁明了的法语称周恩来是个“完人”(un homme complet),法国的纽约时报《Le Monde》 把周恩来称为“一个革命的绅士”(Un revolutionnaire gentleman)。即使英国人也为周恩来动了感情,蒙哥马利元帅在1960年5月访华与周恩来会见后说:与周恩来会见的7个小时的每一分钟都是一种享受。“他与毛很不同。你从他脸上就能看出他机智又非常聪明。。。总的来说,他是个非常有才智的人,很吸引人,有迷人的风度。我如此的喜欢他,乃至于邀请他作为我的私人客人访问我在英格兰的家,而且可以就住在我家”。英国记者怀特(Theodore White)的反应与基辛格类似,称周恩来是他所见过的能让他完全被迷住了的三个伟人之一,即使后来在1949年后,由于大陆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后,怀特改变了他对中共的看法,但他还是认为周恩来是“他们当中最好的共产主义者。”另一位英国记者威尔森(Dick Wilson)对周恩来的看法则与尼克松一样,认为在周恩来身上,体现了古代中国的美德:温文而雅,彬彬有礼而又谦虚冲和。

西方人士屡屡提到的周恩来另一个品德是他对细节的关心,尼克松参观长城的前一天北京下了雪,在会谈中,尼克松注意到周总理离开了一会,后来他了解到,周总理是去按排第二天长城沿途的扫雪工作。尼克松还把周恩来与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及布涅日列夫做了比较,他认为周恩来具有一种产生于中国文化优越感的自信,这种自信使得周总理在任何艰难的谈判中不失风度,坚定,坦诚而又有技巧,与苏联人的花招或戏剧化不同,“周恩来从来不觉得有必要在助手面前证明自己的男子汉气概,而苏联人明显觉得有这种必要”(这句话很有意思)

西方人并没有忘记周恩来是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这个事实,事实上不管是基辛格还是尼克松,在与周恩来毛泽动打交道之前都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背景资料等等。尼克松甚至与一些了解中国文化,了解周恩来的人进行了访谈。(其中之一是法国前信息部长Andre Malraux, Malraux写过不少关于远东的书,其中一部小说中的人物据说就是以20年代上海时期的周恩来为原型),研究周恩来的人都喜欢提及顾顺章一家被灭门的事,以此来强调周恩来是一个为了共产主义信仰,可以做任何事的意识形态主义者。但这一点正好反过来加强了他们对周恩来个人评价的含金量。(我们在称呼基辛格,尼克松等“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的时候也不应忘记这些人是百分之百的反共分子)

写周恩来的想法是在查宋美龄资料时产生的。而写完周恩来的这篇,却突然又想起了宋美龄。排除主义,意识形态这些,周与宋其实有很大的相似性。两人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宋有点特殊);两人都是向世界代表中国的人物;西方世界对周宋两人的欣赏,也多出自两人的个人魅力。那么研究这两人的共同点,也许会为我们未来的外交人士提供一些参考。

周宋两人的最基本共同点当然是两人都是中国人。这不一定是废话,因为西方人看中国人,首先注意的就是你身底里中国文化所折射出来的个人品质;另一方面,两人在西方成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是对西方的了解(这一点也适用于李鸿章与顾维钧),在宋美龄是从小浸淫其中,而在周恩来是通过数年的留学,加上不断的接触,相比之下的是蒋介石与毛泽东,可以说毛蒋对西方没有切身的了解。还有一条就是,正是因为这个一人之下的一人对西方不了解,加上周宋与毛蒋的特殊关系,使得周宋在处理对外事务上有相当的自由空间,这也是两人能在外交上成功的一大因素。李鸿章与顾维钧没有这层特殊关系,在外交中处处受挚,因而李顾两人的成就不如周宋。这是我读资料的一点感受。当前来说,台湾在接受西方文化上比大陆步子似乎大一些,马英九本人是哈佛出身,其他人也多在海外受训(前几年谢长廷,前国防部长唐飞都曾在哈佛进修),当然,台湾的体制也不一样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局面可能不会再出现了。我们大陆能不能培养出懂西方又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底子的外交人?大陆从来不缺人才,所以我想这类人一定有,关键用人,以及用人环境,另外就是体制,如果处处挚肘,再好的人才也无处发挥。看看大陆的历任外长,陈毅以下(包括陈毅),与周恩来相比差的不是一个量级。当然,个人认为周恩来不能复制,就象比尔盖茨不能从哈佛商学院复制一样。那是天时地利人和三结合的产物,无法科学的重复。

链接:一些关于周恩来的细节

参考资料:

尼克松《领导人》(Leaders)

基辛格《白宫岁月》(White House Years)

威尔森《周恩来传》(Dick Wilson Zhou Enlai:a Biography)

Kai-yu Hsu Chou En-lai:China's Gray Eminence

斯诺《西行漫记》(Red Star Over China)

纽约时报1976年1月8日周恩来讣告及纪念文章。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9 04: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方人看周恩来再补充--印度大使的回忆 花19

摘自K.M. Panikkar《In Two Chinas Memoirs of a Diplomat》一书,由George Allen and Unwin 出版社1955年出版于伦敦,庞尼卡(Panikkar)曾任印度驻国民党大使,解放后转为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该回忆录记录的是1949-1951年前后的经历。作为大使,庞尼卡与周恩来总理有过多次正式交往。下面是书中有关周恩来的文字编译。

庞尼卡他们一行人离开南京,于1950年5月抵达北京。到达三天后,奉召到外交部会见周恩来总理兼外交部长。象其他关心远东时事的人一样,庞尼卡自上海工人起义以来一直在关注周恩来,因此对第一次当面见真人很期待。庞被引进会客厅不久,周恩来就走了进来。庞对周恩来的第一印象是,“身材匀称,象貌英俊,看上去很年轻,一头乌黑的头发,有一张讨人喜欢的面孔(a face which is pleasant),同时镇定自若(completely composed)。他身穿一套黑色中山装,口袋里插着一支原珠笔,安详又不失尊严地走进会客厅。”

“考虑到周恩来的工作可能是世界上最困难的--他是总理兼外长,同时是最高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党中央政治局常委--但他在我看来面部表情非常放松。尼赫鲁与周恩来有很多相象之处,但尼赫鲁常常看上去是很担心的样子。另外,我注意到,周恩来只是浅浅的微笑,总的看上去他有一种似乎是不可捉摸的态度。我第一个注意到的是他的手,这双手不仅保养的很好,而且就像中国人说的,指若青葱,他的手势很有感染力。”

“我们谈了一个半小时整。他问我的问题很有洞察力,主要是关于工业生产,土地拥有权,贫农的状况等等中印两国共同面临的问题。但他对印度的了解好像不是特别清晰(vague)。我觉得他一直是在比较我们两国所面临问题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他反复问到钢铁和电力并一再强调为了亚洲人民,这两个领域的能力一定要增加。”

这次长时间的会见也是一样以敬酒结束,庞尼卡的印象是,自己是在与一个不拘泥于教条,讲究实际的政治家在交谈,跟他可以讨论各种问题并进行合作。很清楚,他也非常了解政治背后与政治以外的东西。毫无疑问,周恩来是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同时他也是一个受过训练的理论家,但他仍然是个脚踏实地的人。

不久,周恩来夫妇设宴招待庞尼卡。庞开始以为又是以前经历过的那种没什么个性的官方活动。但这次一切都不同,中方人员的妻子也都来了,而且都穿着明显是新作的丝织旗袍。周夫人邓颖超风度非凡。。。吃完后大家坐在院子里谈天。周恩来跟庞尼卡谈起他当年作为中共代表驻节重庆的日子,说尼赫鲁当年访问过重庆,他很遗憾那时没有见到尼赫鲁。当话题转到蒋介石时,庞尼卡说在他看来,蒋介石是个爱国者,只不过蒋的思想是中世纪式的,他看问题的观点很狭窄。周恩来则认为蒋介石不能算是个爱国者,甚至不能算是资产阶级式的爱国者。周恩来称,蒋介石的态度是帝王式的,也就是说,他认为他就是中国。

谈到西安事变,庞尼卡很想听听周恩来自己是怎么评价的。周恩来很坦率地说,在当时那种环境(1936年)下,共产党清楚地知道,从国家利益来说,蒋介石的领导地位是必须的。“别人谁也没有能力组织全国的抗日力量。国民党的其他领导人,尤其是何应钦一帮人,都想与日本妥协。我们坚信全国联合起来抗击日寇是解放中国的第一步,而这一步只能统一在蒋介石的领导之下。如果杀了他,向张学良威胁的那样,只能产生灾难性的后果。”这是周恩来说的大意。

庞尼卡又问到上海1927年的工人起义:为什么革命群众会在几乎已经拿下整个上海后却被镇压了。周恩来回答:“我们没预计到人民的革命热情,领导人们没有经验。我们既不知道如何扩大胜利成果,也没有撤退的战术。上海工人和周边地区的农民准备好了,但我们没有工农合作的机制,因此蒋介石能够打垮我们。”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9 05: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俱往矣,......

TG 今天的外交官 are shit, a group of 中学生 speaking foreign languages。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2-12 06:06 AM , Processed in 0.030652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