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77|回复: 0

[中华脊梁] 打仗不行逃跑第一国民党军中"搞笑将领"的事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29 11: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Jinan90 于 2011-11-29 11:29 编辑

国军打不过就跑的“搞笑”事迹

来源: 小宁波♂ 于 2011-11-29


  核心提示:而解放军第43军128师382团此刻已经作好奔袭博白城,活捉张淦的战斗准备。其结果解放军快速行军,连夜跑到博白,当时天太黑,解放军被张淦兵团的哨兵当成自己人,解放军趋势冲进博白。这时张淦兵团才明白过来,一时间枪声大作。解放军都打进城里了,张淦这位兵团司令却在屋里打卦。



    本文来源:中国经济网,作者:佚名,原题:《打仗不行逃跑第一 国民党军中“搞笑将领”的事迹》
   
   
   
    很有意思的一个人物,有时候我非常喜欢看解放战争的历史,尤其是在中原战场上,集结了国共双方一大批优秀的指战员,解放军有刘帅,陈赓、粟裕等优秀战将,而国民党方面也不差,听听战场上的那些战将的大名吧,同样也是鼎鼎大名的,如杜聿明、邱清泉、李弥、孙元良、区寿年、等等。但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名将,有两个人我很感兴趣,就是张轸和刘汝明,先说刘汝明,这位抗日战争中立过战功的将领,朋友们称他为“老兵油子”。他也是国民党的一位兵团司令,和刘伯承交手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在解放战争的头一年刘汝明曾在刘伯承的指挥下遭受沉重打击,被歼1万6千人。1947年1月刘伯承发起了巨、金、鱼战役包围了金乡,刘汝明命其弟刘汝珍率部前去解围,途中被歼4个团。3月蒋介石为了集中兵力,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两个解放区,布置了一条黄河防线,刘汝明率2个师负责守备东阿到开封沿河阵地。6月30日刘邓大军在黄河沿线三百多里的正面一举突破黄河防线,当时徐州听说刘邓过江了,急忙打电话问刘汝明是怎么回事,刘汝明居然回答说只听说共军打了几百发炮弹过来,至于过没过江则不知道。后来刘汝明自知敌不过刘伯承,只好急电部队撤退到郓城、菏泽两地,固守待援。7月10日郓城被攻破,他的部队全部被歼,只有他的师长曹福林只身逃回。1948年淮海战役中刘汝明率第八兵团,奉命与李延年兵团北上救援黄伯韬、黄维,重新打通津浦路。受命后,他行动迟缓,畏缩不前,当受到解放军阻击时,便立刻掉头先跑了,一下子退到淮河以南。尽管有蒋介石的严令,和剿总司令刘峙亲自督阵,刘汝明也全然不顾。


   
    蒋介石说刘汝明打的是“滑头阵”,事实上他是被刘伯承打怕了,不敢与他对阵。刘汝明尽管败仗吃了不少,但是每当被歼,他便拉夫补充,要求蒋介石保留其番号,让其重建,以便保存实力。淮海战役后刘汝明的兵团兵源缺少了8个团,刘汝明就利用从蚌埠南逃的机会,由合肥城外开始,在巢县南北一带,直至裕溪口地区大肆强抓壮丁,搞得当时巢湖一带路断人稀,家破人散。
   
    到了江南后国民党国防部认为刘汝明的第8兵团兵员充足,让其防守长江防线。其实国民党的国防部也够蠢的,看过刘汝明的历史后谁还会相信这样一支军队能打大仗。当解放军横渡长江后刘汝明的部队立刻全线溃退。汤恩伯知道刘汝明不战而逃,大发雷霆,当即打电报给刘汝明,命令他务必坚守江防阵地,阻止共军渡江。
   
    刘汝明看后置之不理,他想此时蒋介石已经引退,李宗仁没有实权,汤恩伯自己没有基本部队,他们都不可怕,最可怕的要算解放军了他们能把他彻底消灭,所以当务之急是迅速脱离解放军的追击,唯有如此才是保全自己之道。只不过他的部队在撤退中不断被歼或起义,到后来也剩不下什么了,他只好孤身来到台湾。
   
    张淦
   
    这也是一个出名的人物,连毛泽东都知道他的大名。张淦是白祟禧手下当了18年的中将司令。此人有一大爱好,熟读易经,喜欢打卦,满脑子迷信思想。不知道这样的人才白祟禧是怎么让他当上大官的,在网上有人对桂系军阀颇多赞扬,中共和桂系之间赚得少,赔得多,但在我看来还不是那一回事吗,就从这个张淦看来,桂系就不怎么样。
   
    在49年解放军大进军的时候张淦被抓,他的被捉还是在于他太小看解放军的作战能力了。他带着他的兵团部逃到博白时,解放军尚在北流,距博白整整180里,张淦自信地说,共军行军能力再强,一天也走不了200里。而解放军第43军128师382团此刻已经作好奔袭博白城,活捉张淦的战斗准备。其结果解放军快速行军,连夜跑到博白,当时天太黑,解放军被张淦兵团的哨兵当成自己人,解放军趋势冲进博白。这时张淦兵团才明白过来,一时间枪声大作。解放军都打进城里了,张淦这位兵团司令却在屋里打卦,电影《大进军-席卷大西南》的一个场景有张淦被捉的画面,几个四野的战士冲进张淦的司令部,抓住了张淦,一个战士问,你就是张淦吗,在得到确定后拍着他的肩膀说,唉呀妈呀,可把你给逮着了,东北话在我听来十分的亲切,更有一种说不出的好笑,我记得有一段时间里东北话在网上很流行,有时候东北话成了幽默的象征,看着电影里的这一段总让我想笑。

张轸
   
    张轸此人,早年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回国后曾任黄埔军校战术总教官。北伐时期张轸屡建战功,两克南昌,占九江,攻安庆,取芜湖,直捣南京,从团长升到南京城防司令。参加过著名的台儿庄大战,因对日作战有功,被升为军长,并获三等宝鼎勋章。
   
    但是同解放军打内战以来,他连战皆北,每战必输。
   
    1947年8月,张轸奉蒋介石之命,指挥两个整编师和一个独立旅在汝河南岸防守,但是没有阻住刘邓大军的南下。蒋介石为此对他严加训斥,令他穷追围剿,然而刘邓、陈粟、陈谢三支大军互为犄角,使张轸等许多国民党军队连吃败仗。
   
    1948年张轸率5万余人被解放军团团包围,东闯西撞,部队被拦腰斩成数段,才交战2个小时其主力即被击溃,张轸四面楚歌,陷入绝境。幸亏白祟禧派飞机把他接到武汉,才幸免于难。
   
    同年6月,粟裕打开封,蒋介石令刘汝明、张轸、区寿年、邱清泉4个兵团驰援。面对粟裕的口袋阵邱清泉乘隙北逃,刘汝明按兵不动,张轸也顾虑重重,且看且行,只见区寿年兵团一步步进入到口袋里,不到几天的功夫,5万4千人被歼,众人解救不及,让张轸大惊失色又一次领略到了解放军的厉害。
   
    事实使张轸明白,共产党必胜,国民党在战场上不是共产党的对手,最后在解放军渡江后,张轸率部起义。
   
    黄伯韬
   
    他还算是个很出色的将领,只可惜他是个杂牌,他也知道这点,所以他每战必誓死争先,只有这样他才能在蒋军中站住脚,才能保住官位,权力。不过他还是个久染于旧中国官场的军人,同样也有一些官场弊病,他虽能打仗,同时也有蒋军那种扩充实力,同样勾心斗角的毛病。淮海战役一开始的打击是落到他的头上来的,刘峙把两个军的编制划归他的名下,他在海安整整等了两天,把电话追问部队到底什么时候集中,刘峙却总和他哼哼哈哈,有一次他气得把电话的听筒都摔坏了,据说当时国民党军中经常补充的物资中有一项是电话听筒。开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后来才知道都是这么摔坏的。黄伯韬在海安等也就算了,他就没想到在运河上架上几座浮桥,他十万大军要撤退到徐州只靠一座铁路桥,怎么可能呢,而且他手下的部队互相争抢过桥,秩序大乱,甚至发展到了兵戎相见。撤退的速度不但不快,反而更慢了,粟裕知道后说黄伯韬是昏了头了。

胡宗南
   
    有人说他是抗战名将,我看不出来,不过打内战他还是很积极的,尤其是奉蒋介石之命进攻延安,不过打下延安是时已经是座空城,胡宗南自从发起进攻延安令,只打了两个硬仗,使共军伤亡不到一人,可谓战果平平。胡宗南严格控制中央社,一直拖延多时,才告知中央社发布两则电讯。3月20日,《中央日报》头版头条刊载上则中央社西安电讯,却冠以“国军收复延安,生俘共军一万余人”的标题。本来这是自欺欺人,可是蒋介石却信以为真,发电报说:“10日后,中外记者必来延安参观”。胡宗南一看不由得慌了手脚,因为延安是中共中央主动撤离的,胡的军队是开进延安那座空城的。再说这“五万共军俘虏”和缴获的无数武器弹药怎么给中外记者参观呢?胡宗南急中生智,在延安周围设战俘营十座,抓来五百名村民,再从国军中挑出一千五百多人,日夜加紧排练。让他们背熟“我是俘虏”就行了。再问,就不回答,狠狠瞪大眼睛就行了。在记者参观时由这个俘虏营再转到另一个俘虏营。在战绩陈列室里因枪支太少,只好把国军一个团的武器“缴械”运来。白天展出,晚上再返回去,可是这样还是害怕共军赶来夜袭,那国军就手无寸铁了。为显示众多共军被击毙,造了一些假坟,立了一些真碑。但被俘共军人数少,包括伤兵只有几十人,他们思想顽固。为此从商城防务部队整编二十七师选调几百名官兵,穿杂色衣服,冒充共军俘虏,经过几天训练,可应付记者提问,不安排记者接触老百姓,因为留下来的大都是妇孺老弱,态度敌对,居处分做,一不小心就任上地雷,有时还会碰上冷枪。接着南京来电,中外记者五十五人,代表国内外报馆通讯社三十九家,由沈昌焕带队坐飞机到了延安。大批中外记者在延安如饥似渴地采访,一伙国军大兵在延安市郊埋坟堆,往旧坟堆上扬新土。记者上前用脚一踢就露出旧坟来了,这里埋的不是共军尸体。记者又拥到几处战俘管理营。看那里坐在地上的俘虏互相捅捅戳戳在闹笑话,不像是从战场上抓来的俘虏。有的记者当场问过一些被俘虏的人。一转身工夫,他问过的俘虏又在别处出现了。他奇怪地问;“喂。方才见过面,怎么又到这里来了。”
   
    那个俘虏说:“我们是坐大卡车跑来的,怎么会慢呢?”
   
    记者问:“你到底是什么人?”
   
    俘虏说:“我是国军。”。
   
    记者又问:“我在哪个俘虏营见过你呀。”
   
    俘虏说:“那不怪我,长官叫我当什么兵我就当什么兵呀。我比那个人还强,他是老乡当俘虏。”
   
    惹得记者哈哈大笑,大讲上胡宗南的当了。有的记者见陈列的枪支是美式新机枪、冲锋枪、中正式步枪,他们此同:这类军是和国军装备一样用?不由得问道:“这是共军使用的枪械吗?讲解员被问住了,半晌说:“这原来是国军的枪,被共军缴了械,这次共军又被国军缴了械。”记者乘飞机返回南京,国民政府新闻部门请泰晤士报记者谈谈延安之行的观感。那位记者说:“政府军队占领延安确实轰动,非同一般。不过,据我看,距离胜利还很遥远,这不过是金字塔尖的胜利。”国民党新闻官问:这怎么说呢?”记者说,延安仅仅是一个中国赤都,因为你们没和共军更激烈地交火,他门还会找你们打的。”气得胡宗南大骂,说这些记者是一群耍笔杆子的穷酸臭。
   
    不但如此,胡宗南虚荣心澎胀,他知道在抗战后为了纪念张自忠,中国有一个县被命名为自忠县,他也想来个名垂青史,想要把延安的名给改了,改成宗南县。于是拉关系走后门,什么手段都用上了,本来这事办得挻顺的,可是没成想国军不争气,只过了一年多就把延安又给丢了,让办改名的事的人十分惋惜,不无遗憾地说,如果要能再多守一阵就好了,那样就能办下来了。

杜聿明
   
    他也算是一个优秀的军人,很多人都祟拜他,不过他还是有一些官场弊病的,他唯蒋介石之命是从,在战场上这样的军人是终究无法有大的作为的。解放战争中在东北战场上,他奉行先南后北的政策,用兵向南满进攻,南满军民在陈云的带领下开始了四保临江的战斗,同时林彪率领的部队也进行了三下江南的战斗,杜聿明左支右绌,十分儿狼狈。
   
    就说这样一件事吧,林彪在二下江南之战打德惠不获而退,杜聿明大为欣喜,想自己三打临江,屡屡失败。这次德惠之战,竟能坚守不破,实可请功。于是,他找来手下能言善吹之人,杜撰了一份战果报告,送到南京,邀功请赏。大肆吹嘘国民党军喜获“德惠大捷,歼灭共军十万”。
   
    蒋介石拿到战果报告,喜出望外,犹如漫漫暗夜中见到了一缕灼亮的光芒。他与杜聿明一样,早就希望能听到东北的喜讯了。得此战报,不禁忘形,竟以为林彪确实不堪一击,他绕过杜聿明,直接命令孙立人和陈明仁渡过松花江,直捣林彪根据地。
   
    孙陈二人见蒋介石抛开杜聿明,直接向自己下达命令,自以为深得宠信,遂整军出征,坚持要渡江北上。
   
    杜聿明吓得大惊失色,急忙打电话给已经动身了的孙陈二人,要求他们迅速撤回到原防区。不料孙立人、陈明仁誓要忠于蒋介石,根本不听杜聿明的劝告,非要过江不可。
   
    杜聿明又气又急,电话里无法直说,只好亲自赶到德惠,当面告诉他们:“此次共军在德惠并未受到多大损失,到底伤亡多少你们还不知道吗?现据情报,共军从我方被俘人员口中已了解到我们力量不大,极有可能卷土重来。你们必须迅速撤回原防,准备对付共军下一步的进攻。”
   
    孙立人、陈明仁这才听从了杜聿明,正待把已调出的军队撤回,不想,林彪已抓住时机于1947年3月8日打响了三下江南的战斗。
   
    此时,孙陈二人因听从蒋介石的命令,准备渡江“直捣林彪老巢”,在杜聿明赶到之前,陈明仁的71军已跟到松花江南岸的靠山屯,孙立人的新1军也到了德惠以北。此外,他们还各派出一个团的兵力越过松花江,进犯到半拉山屯子、五棵树等地。后在杜聿明的劝说下,当夜又撤回江南。
   
    “孙立人和陈明仁发什么神经?”林彪冷笑道,“居然过了江。”他走了两步,“让他们有来无回。”
   
    3月6日,林彪命令二纵首先出击,追歼退回到江南去的88师264团。7日夜晚,一纵也奉命过江,但追到预定位置时,却没有遇到敌人。陈明仁早已命令他们南撤了。
   
    两支部队扑了空却都不甘心,相约继续南下。3月12日,一路奔走的二纵终于在靠山屯包围住了88师的262团。
   
    “不要害怕,他们没有多少实力。”陈明仁一面为靠山屯的262团打气,一面紧急调动农安的87师和德惠的88师前来解围。哪知一纵此时也已到达此地,在万毅的带领下,一纵向西急进,当日即把88师的3,000多名援军围堵在郭家屯和姜家屯两个小村子里。
   
    激战随即开始,一纵人马一鼓作气,88师转眼成了瓮中之鳖,共有810人被毙伤,263团团长以下1,193人被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2-12 06:24 AM , Processed in 0.02929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