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95|回复: 5

[中华脊梁] 那些中东的强人们 中国驻中东各国大使将叙述“卡扎菲”们怎样的人生传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30 02: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简介                                        时延春   1942年2月出生于山东,1965年毕业于北外。历任中国驻也门大使馆和外交部翻译室阿拉伯语译员,中国驻民主也门大使馆随员,中国驻埃及、约旦大使馆二等秘书、一等秘书,外交部亚非司处长,中国驻利比亚大使馆政务参赞,中国驻亚丁总领事,中国驻也门、叙利亚大使等职。出使中东25年,几乎走遍所有中东国家。更难得的是他与许多中东风云人物都结下了宝贵的友谊。著有《凤凰涅槃中的阿拉法特》等。


                               
简介                                        当前,中东的“子弹在飞”。突尼斯源于水果摊上的一出悲剧开始在中东各国持续发酵,骚乱由北非席卷阿拉伯世界及整个中东地区,突尼斯的本-阿里走人了,埃及的穆巴拉克下台了,利比亚的卡扎菲在北约联军的狂轰烂炸下仍硬挺煎熬着……此外,也门、阿尔及利亚、约旦、叙利亚、伊朗等都处在动荡之中。这一个个中东强人当初是如何一步步崛起的?威权又是如何建立的?他们将面临怎样的命运?本书多是中国前驻中东大使与记者们的回忆,它将一一揭开卡扎菲等中东强人们的神秘面纱……
                                                                                                                                        连载                                                                                                                                第1部分 序                                                                                                        中东地区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该地区历经沧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该地区经历了四次中东战争、黎巴嫩战争、两伊战争、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战争、海湾战争、也门内战、伊拉克战争和利比亚战火。这些军事冲突发生在1948年至2011年间,时间跨度长达63年。每战都震惊世界。与此同时,中东热点问题接连不断,成为全球热点问题最集中地区。
                                                                                                               
                                       
                                                                                        第2部分 风云人物卡扎菲                                                                                                        许多媒体和人士要求我高度概括一下卡扎菲其人,我用五句话加以归纳:卡扎菲是个风云人物、传奇人物;卡扎菲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卡扎菲是个被称为“不定向导弹”的多变人物;卡扎菲是个不肯轻易屈服的人物;卡扎菲是个性情中人物。这是我对他的近距离观察和长期的研究后得出的结论。
                                                                                                               
                                       
                                                                                        第3部分 阿萨德家族父子总统                                                                                                        中东的政治动荡蔓延到叙利亚。叙利亚位于亚洲大陆西部,地中海东岸。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1970年11月,哈菲兹·阿萨德发动“纠正运动”,掌管政权,执政长达30年。2000年6月,哈菲兹·阿萨德去世,由其次子巴沙尔·阿萨德继任总统。叙利亚这场政治动荡不仅影响到国家政局稳定,也直接冲击着执政40多年的阿萨德政权。我作为中国驻叙利亚前大使,一直密切关注着叙利亚的事态发展变化。与此同时,对昔日的回忆也会自然地显示在记忆的荧光屏上。
                                                                                                               
                                       
                                                                                        第4部分 毁誉参半的穆巴拉克                                                                                                        在国际上,埃及是个知名度很高的国家。它跨越亚非两大洲,大部分位于非洲东北部,只有苏伊士运河以东的西奈半岛位于亚洲西南部。埃及全国面积100。145万平方公里,2008年底全国人口7950万,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为人类文明特别是人类的早期文明做出过重大贡献。
                                                                                                               
                                       
                                                                                        第5部分 从士兵到元帅总统的萨利赫(1)                                                                                                        半岛南端,便是也门。亚丁有亚当、夏娃下凡居所之美称,萨那有诺亚父子避难场地之盛名。它有3000年文字记载的历史,是阿拉伯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又为伊斯兰教在全世界的传播发挥过重要作用,素有半岛古国之称。
                                                                                                               
                                       
                                                                                        第6部分 阿卜杜拉二世:约旦第四代国王                                                                                                        约旦哈希姆王国位于阿拉伯半岛的西北,西与巴勒斯坦、以色列为邻,北与叙利亚接壤,东北与伊拉克交界,东南和南部与沙特阿拉伯相连,基本上是个内陆国家。现任国王是阿卜杜拉二世。
                                                                                                               
                                       
                                                                                        第7部分 沙特王国掌权人                                                                                                        1994年我奉调前往沙特阿拉伯任驻沙大使。之前,我是驻伊拉克大使,海湾战争前后都在伊拉克,伊拉克是沙特的对立面。沙特坚决支持科威特,反对萨达姆的侵占。去沙特之前,我在北京的一次外事活动中,一位阿拉伯使节对我说,有人很关心你在伊拉克的情况。
                                                                                                               
                                       
                                                                                        第8部分 “梅开二度”的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                                                                                                        以色列现任总理内塔尼亚胡于2009年初上任,是他第二次出任总理。自2011年初以来,阿拉伯世界掀起前所未有的“革命”浪潮,随着埃及“变天”,以色列安全环境趋于恶化。近期,巴勒斯坦出现“起义”苗头,以色列境内接连遭受恐怖袭击,面临伊朗的威胁也增大。风云变幻的中东局势对内塔尼亚胡政府形成严峻挑战。
                                                                                                               
                                       
                                                                                        第9部分 伊朗总统马哈茂德·艾哈迈迪-内贾德                                                                                                        2011年中东陷入动荡后,尤其是埃及穆巴拉克下台,令伊朗欢欣鼓舞。许多伊朗人都将埃及剧变与l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相提并论,将穆巴拉克与伊朗前国王巴列维相提并论。伊朗总统内贾德更是宣称,伊朗将执行救世主指示,建立和平与正义的世界新秩序,鼓励阿拉伯国家走伊朗式道路。
                                                                                                               
                                       
                                                                                        第10部分 阿尔及利亚总统布特弗利卡                                                                                                        2011年4月15日,在经过至少3个月的“沉寂”之后,阿尔及利亚总统布特弗利卡第一次出现在阿官方电视的屏幕上。他发表讲话说,他将指示阿尔及利亚议会进行改革,并承诺修改宪法,普及民主等,以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布特弗利卡的这番讲话,被阿拉伯媒体解读为“这位阿尔及利亚乃到整个中东地区的强人,为了防止阿拉伯街头革命殃及自身而采取的主动应对之策”。
                                                                                                               
                                       
                               
                                                               
 楼主| 发表于 2011-10-30 02: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些中东的强人们 中国驻中东各国大使将叙述“卡扎菲”们怎样的人生传奇?
收藏本书 字号 - +

  中东,广袤之域也。“中东”是沿袭欧洲人的说法而形成的一种政治地理概念。昔日,欧洲人把距离欧洲近的国家称为“近东”,把距离欧洲远的国家称为“远东”。把介于二者之间的地区称为“中东”。中东地区的居民以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为主,阿拉伯地区构成了中东地区的主体。阿拉伯世界幅员广大,国家众多,有阿拉伯国家联盟成员国22个国家。它的总面积约1400多万平方公里,占整个地球陆地面积近10%,人口约有3。4亿。此外,中东地区还包括伊朗、土耳其、以色列等非阿拉伯国家。中东是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枢纽地区,战略位置显赫。

  中东,神奇之境也。该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北非尼罗河畔的古埃及文明和西亚的两河流域文明都具有7000年的历史,均为人类文明特别是人类早期文明做出过重要贡献,在人类的文化宝库中放出奇光异彩。位于西亚的耶路撒冷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圣地,沙特阿拉伯的麦家城是伊斯兰教的第一圣城,也是伊斯兰教的发源地和中心。

  中东,富源之地也。该地区盛产石油,储藏量约占世界石油总储藏量的2/3,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3。尤其是海湾地区,被称为“石油之海”,石油资源异常丰富。该地区磷酸盐的储量占世界第一位,天然气储量占世界第二位,其他资源也很丰富。据此,该地区形成了巨大的油气供应市场、资金金融市场、商品进口市场、军品贸易市场和劳务市场。

  基于上述,中东地区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该地区历经沧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该地区经历了四次中东战争、黎巴嫩战争、两伊战争、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战争、海湾战争、也门内战、伊拉克战争和利比亚战火。这些军事冲突发生在1948年至2011年间,时间跨度长达63年。每战都震惊世界。与此同时,中东热点问题接连不断,成为全球热点问题最集中地区。

  人们常说,时势造英雄,乱世出枭雄。在中东地区风云变换的局势中,一批枭雄人物应运而生。他们是其国家的实权人物和铁腕人物,也是该地区和国际上的风云人物。这些人物具有鲜明的个性和传奇色彩。他们的立体形象既反映了他们的历史背景和主要经历,也反映了他们作为重要历史人物对自己国家和所在地区以及国际社会所产生的影响。这些人物既勾画出当今国际舞台上中东画卷的轮廓,也折射出其任内与中国的国家关系。

  自2010年底以来,中东地区爆发了大规模政治动荡。这些风暴来势凶猛,迅速蔓延,席卷大部分中东国家。首先受到冲击的是这些国家的当政者,也就是这些铁腕人物。他们有的使出浑身招数,但无济于事,被迫黯然下台;有的仍在面临严峻考验,试图力挽狂澜,但最终命运不得而知;有的虽宝座尚稳,但也丝毫不敢懈怠。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的了解中东地区和该地区事态的变化,更好地了解该地区有影响的铁腕人物,我们抓紧出版了这本书。该书的作者都是长期从事中东工作的老大使和资深学者。他们以亲历者或独特的视角,生动地描绘了这些人物并介绍了中东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有关情况,颇具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希望本书能受到读者的欢迎。

  时延春

  2011年4月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30 02: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与卡扎菲的交往(1)
那些中东的强人们 中国驻中东各国大使将叙述“卡扎菲”们怎样的人生传奇?
收藏本书 字号 - +

  中东的政治动荡起自突尼斯,迅速殃及利比亚。利比亚属于北非国家,北濒地中海。国土面积176万平方公里,2008年人口617万,绝大多数居民信奉伊斯兰教。

  2011年2月17日,利比亚东部城市班加西爆发大规模示威游行,要求领导人卡扎菲下台。接着,示威游行蔓延到全国,卡扎菲开始开枪镇压。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同意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3月19日,以法美英为首的多国部队据此开始武装袭击利比亚。忠于卡扎菲的不对与反政府军持续激战,卡扎菲成为焦点人物。许多媒体和人士要求我高度概括一下卡扎菲其人,我用五句话加以归纳:卡扎菲是个风云人物、传奇人物;卡扎菲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卡扎菲是个被称为“不定向导弹”的多变人物;卡扎菲是个不肯轻易屈服的人物;卡扎菲是个性情中人物。这是我对他的近距离观察和长期的研究后得出的结论。

  

  1969年9月1日,卡扎菲发动政变成功,上台执政。数十年来,他一直坐在利比亚第一把交椅上,而且一直活跃在中东,非洲和国际政治舞台上。尽管世人对他毁誉不一,褒贬迥异,但在国际政坛上,他被公认为是一位谜一般引人注目的风云人物。

  卡扎菲访华时,我作为主要译员参加了他访华的全程接待工作,与他接触的机会较多。后来,我又到中国驻利比亚使馆工作,曾数次见到他,并通过新闻媒体关注他的活动,进一步增进了对他的了解。在中国人中,我是与他直接交往较多的人物之一。

  1982年10月卡扎菲访华,我担任主要译员,与他朝夕相处数日。他在参加完正式活动后喜欢找我聊天。当他知道我与他同庚后,与我交谈显得更随和。

  卡扎菲称我为“翻译兄弟”,我称他为领导人阁下。有一次,我无意中称他为主席阁下,他立即加以纠正说:“你最好称我为领导人兄弟”。

  1969年9月1日,卡扎菲领导“自由军官集团”推翻王室政权,建立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他担任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即国家元首,并晋升为上校,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1970年1月兼任总理和国防部长。1977年3月政府机构改组后,他不再担任行政长官,但仍为国家元首,称“九一”革命领导人,不再接受“阁下”称呼。

  卡扎菲经常谈论自由。他说,利比亚“九一”革命就是为了人民和民族的自由,再三强调利比亚是个信仰自由的国家。他在《绿皮书》中也多次谈到自由。

  但卡扎菲认为他自己享受不到个人自由。有一次,他问我的业余生活如何安排。我告诉他,我在业余时间里看看书,看看电影,忙忙家务,陪孩子玩玩。有时与家人一起逛逛公园,逛逛市场。有时与朋友聚会,每天坚持散散步,锻炼身体。卡扎菲听后说:“你的业余生活太丰富多彩了,你是个自由人,享有充分的自由。”我问他此话怎讲?他说,他作为利比亚“九一”革命领导人,责任太大,目标也大,太引人注目。在如此复杂的世界上,对他拥戴者有之,对他憎恨者有之,企图谋杀他的人也有之。因此,他的警卫人员对他的行动做出了种种限制规定,每次外出总是前呼后拥。在这种情况下,他不可能有充分自由。

  卡扎菲问我,有没有读过他的《绿皮书》,我说仅读过内容摘要,但不曾读过原着。他立即命随行人员拿来一套三册《绿皮书》,并亲自签上自己的名字,送给我作为纪念,并希望我好好研究一下他的观点和论述。

 卡扎菲结束访华前对我说,经过几天的接触,他喜欢我这位朋友。他邀请我作为他的私人朋友,到利比亚访问,到他的帐篷里做客,也到利比亚一些地方去看一看,增加对利比亚的了解。我对他的盛情表示感谢,认为这仅是一番客套话,并没有当作一回事。谁知过了一段时间,利比亚驻华大使约见我国外交部有关副部长,专门谈有关我访问利比亚的事情。这位大使说,他受命转达卡扎菲的邀请,并就此事发来一份正式照会。外交部领导对此非常关心,批准我去利比亚访问。但因其他安排,我没能成行,留下了一个小小的遗憾。

  人们常说,凡事有个缘分。1991年9月,我被任命为中国驻利比亚使馆政务参赞,1992年初到任,使我有机会再次见到卡扎菲。与此同时,我也充分意识到我肩上的担子之重。

  1991年11月,美国指控利比亚卷入1988年12月在英国苏格兰洛克比上空一架泛美航空公司客机爆炸的事件,致使270人丧生,指控利比亚搞恐怖主义活动,扬言要对利比亚采取报复行动。利比亚否认与洛克比炸机事件有关,重申反对恐怖主义,拒绝交出被美指控的两名利比亚人,主张通过司法程序与国际司法合作处理此事。利美关系再度紧张。与此同时,英国、法国也与美国联手向利比亚施压,并向联合国安理会提交一份针对利比亚的决议草案。

  1992年初,在利比亚处境困难的时候,我到中国驻利比亚大使馆担任政务参赞,任使馆首席馆员。中国是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与利比亚的关系友好。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持正义,根据事情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有别于其他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我一到使馆,马上投入到对洛克比问题的研究与处理的工作之中。

  1992年1月,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了有关利比亚问题的第731号决议。这项决议以美、英、法三国草案为蓝本,经修改后增加了发挥联合国秘书长作用的内容,要求利比亚对美、英、法三国所提有关法律程序要求做出切实答复。三国所提有关法律程序要求系指要求交出嫌疑犯,要求利比亚赔偿损失和停止恐怖主义活动。

  利比亚对安理会第731号决议采取软磨硬抗的方针,没有满足美、英、法三国的要求。三国决定进一步向利比亚施压,遂向联合国安理会提出制裁利比亚的决议草案。安理会成员国对三国草案反复进行了讨论,对草案进行了多处修改,如生效时间由24小时延长到15天,准许出于重大人道主义需要如宗教上的朝圣、食品和药品等需要的飞行,对执行决议而蒙受经济损失的利比亚邻国给予补偿,在限制或控制利比亚外交人员方面给予某种灵活性等。1992年3月,安理会对修正后的第748号决议进行了表决,结果以10票赞成、5票弃权获得通过。该决议规定,所有国家必须禁止任何进出利比亚的飞机使用其领土和领空,禁止向利比亚提供武器和军事装备,停止与利军事合作,从利撤出有关人员,降低利比亚外交使团和领馆的级别,大量裁减其外交人员数量。这项制裁决议于1992年4月15日生效。

 中国对安理会第748号决议投了弃权票,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就此作了解释性发言。中国代表说,中国政府一贯坚决反对并强烈谴责任何形式的恐怖主义。我们曾多次严厉谴责上述炸机恐怖主义活动,并对受害者及其家属深表同情。我们同其他国家一样认为,恐怖主义分子应当受到应有的惩罚。但是我们认为,惩罚恐怖主义一要有明确的证据,二要符合国际法,根据国际公约来处理。中国主张按照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的有关原则对炸机事件进行认真、全面、公正、客观的调查,并对有关罪犯予以应有的惩罚;主张国际争端通过和平协商解决;支持联合国秘书长和其他方面发挥斡旋作用;原则上不赞成安理会对利比亚采取制裁行动,因为这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可能使问题进一步复杂化,加剧地区紧张局势,使该地区有关国家蒙受严重经济损失。一些不结盟成员国和一些阿拉伯国家对决议草案规定的制裁措施表示严重关切,并提出了建设性的修改意见。对此,我们表示支持。中国代表团呼吁有关各方能继续进行努力,呼吁利比亚方面采取合作态度,以协商对话的方式解决分歧。我们希望联合国秘书长发挥积极作用。我们真诚希望国际社会继续努力,以促使这一争端得到公平合理的解决,避免实施对利比亚的各项制裁措施。利比亚对中国的立场表示赞赏。

  1992年9月30日,我又一次见到卡扎菲的场面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记得那天,利比亚对外联络和国际合作部突然通知中国大使馆,要我立即搭乘利方专机去锡尔特出席利比亚总人民大会特别会议,届时卡扎菲将向中国大使馆代表颁发勋章,以感谢中国对利比亚的支持,表彰中国在洛克比问题上所采取的正义立场。我登台领奖时,卡扎菲与我握手拥抱,并把勋章亲自挂在我胸前。当时整个会场显得非常热烈,与会者起立热烈鼓掌,欢声雷动,震耳欲聋。卡扎菲也很兴奋,讲了一些话,但听不清楚。在他给我佩戴勋章时,因靠得很近,我才听清楚他的话,他说见到我很高兴,感谢中国的支持。

  卡扎菲虽然辞去一切行政职务,一再声称他不是总统或主席,但他一直作为元首执政。他是利比亚无可争辩的最高决策者,是绝对权威。我与卡扎菲在一起的照片成了珍贵的通行证和护身符。记得有几次,口岸海关坚持要开箱检查中国代表团和记者的托运物品甚至手提箱,我把自己与卡扎菲在一起的照片一亮,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另有一次,有几位中国记者到利比亚采访,提出要见卡扎菲,利方总是打官腔,迟迟不予安排,记者们便安排其他采访活动。我想到了手中的法宝,找到有关负责人,把我与卡扎菲在北京的照片及卡扎菲亲自签名的《绿皮书》给他们看,他们立即安排中国记者见卡扎菲,乘利方专机到外地见到了卡扎菲。后来,有一位记者就这次采访大做文章,轰动一时,颇有社会效益。还有一次,我们去参观一处名胜古迹,但被挡在门外,让我们改日再来。我幸亏把我与卡扎菲在一起的照片带在身边,掏出了这张照片,果然灵得很,利方人员不仅立即放我们进去参观,还派了一位向导为我们解说。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30 02: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卡扎菲的女保镖

 从1981年春夏开始,人们注意到,卡扎菲的卫队中出现了一部分女保镖。后来,这种现象越来越多,新闻媒体对卡扎菲女保镖的报道和评论也就越来越多。它成为新闻界人士追踪的一个热门课题,也成为人们茶余饭后喜欢谈论的一个话题。

  我最初读到卡扎菲女保镖的报道时,感到新鲜和好奇。后来,由于工作的关系,我不止一次接触到这些女保镖中的部分成员,掌握了不少第一手材料,对其“庐山真面目”有了一定了解。

  卡扎菲建立女保镖队伍来源于他的《绿皮书》。他在《绿皮书》中一再强调,“自由寓于需要之中”。根据这一思想,他当时更多地强调,由于妇女的生理特征,妇女的天地在家庭中,男女不可能绝对平等。与此同时,卡扎菲又指出,凡是要工作并有能力工作的社会成员,无论男人或女人,社会都应该为他们提供工作机会,但首先要保证每个人都在适合的领域工作,而不是被迫去完成不适合的工作。

  《绿皮书》问世后,卡扎菲关于妇女问题的思想又有新发展。1981年9月1日值“九·一”革命12周年之际,卡扎菲就妇女问题发表了一篇慷慨激昂的讲话。他在这次讲话中呼吁穆斯林世界的妇女摆脱枷锁,发动一场妇女解放运动。

  此前一个月,卡扎菲连续发表谈话,他根据当时利比亚与美国对抗的形势,大谈妇女在利比亚防务中的作用问题及阿拉伯妇女解放问题。他说,阿拉伯各国的男人和女人都面临着外来侵略的威胁。但是,在阿拉伯国家内部,事实上妇女一直处于封建主义统治之下,是巨额利润的牺牲品,是受压迫者。解放阿拉伯妇女的口号是一颗炸弹,它将震撼整个阿拉伯地区,并将推动被囚禁在宫殿和市场中的妇女们冲破牢笼,起来反抗她们的监禁者、剥削者和压迫者。这一号召无疑将会在整个阿拉伯民族和全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他指出,伊斯兰意味着建设自由、平等和人道的社会。而妇女目前是不受尊重的,流行的习俗是对伊斯兰的侮辱。我们决心要使这场革命摧毁反动派的大本营和他们的堡垒,袭击并捣毁奴役阿拉伯妇女的高大宫殿,使从大西洋到海湾的妇女统统获得解放。

  在谈到利比亚妇女时,卡扎菲说,在利比亚民众国和这场伟大的革命中,我们坚决主张尊重妇女,并高举她们的旗帜。我们决心使利比亚妇女获得彻底解放,从而使她们摆脱受压迫和被征服的世界,使她们在一个民主的环境中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在这样一个民主的环境中,利比亚妇女和社会的所有其他成员一样,都享有同等机会。实际上,卡扎菲对利比亚妇女在国家建设和社会治安等方面的作用早就给予了应有的重视。

  1978年,他批准创办了的黎波里女子军事学院。1981年9月,卡扎菲率其他军政要员出席了这所女军事学院第一批毕业生毕业典礼。他在毕业典礼上发表讲话说,建立女子军事学院在过去是不可能的,这是革命所带来的变化,是新生事物。今天不是平凡的日子,它是奴婢时代结束的预兆和先声,是阿拉伯民族妇女解放的开端。卡扎菲还进一步引申说,利比亚女子军事学院的大门不但为利比亚的阿拉伯妇女敞开,而且对整个阿拉伯民族和非洲的所有女青年敞开。这所女子军事学院是利比亚、阿拉伯世界和其他地区妇女解放的奠基石;其他空军、海军、防空部队和中等军事学校,都将敞开大门招收男女青年入学。

 1982年10月卡扎菲访华。据我了解,卡扎菲对此次访华非常重视。他及随行人员分乘两架大型专机相继抵京。此外,还有不少团员和随行人员分别来京,整个代表团和随行人员共达数百人。卡扎菲专机抵京前,中方一再询问有关人员准确情况,但利方一直未能提供这些材料。代表团抵京下榻钓鱼台,中方礼宾人员和警卫人员发现一些女兵,感到突然,便询问有关情况。利方有关人员称,这些女兵是卡扎菲的女保镖。利方还提出,要为这些女警卫人员专门安排一层楼作为她们的住宿,如单间安排不开,就安排她们住集体宿舍。卡扎菲住的那一层完全由男保镖担任警卫。利方还提出,这些女保镖参加卡扎菲的一切对外活动的警卫任务。中方做了最大努力,尽量满足利方的要求。

  我记得,当卡扎菲进入人民大会堂参加会见、会谈和出席宴会时,这些女保镖一下车就拼命往前冲,并且自动散开抢占最佳位置。这些女保镖一个个长得都很秀气,体格强壮,身着草绿色军装,英姿焕发,光彩夺目。她们出现在电视荧光屏上,格外引人注目,并引起轰动。但在实际接待工作中,这些女警卫给中方礼宾人员和安全人员的工作安排带来了不少困难。由于中方的及时提醒和周密安排,接待人员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卡扎菲在华访问期间多次谈到他的女保镖,他在与邓小平举行会见、会谈时都有意识地主动谈及这个问题。我在陪车时,他也向我谈及这个问题。他的中心思想是,中国和利比亚都是伟大国家,但在历史上都遭受过侵略,现在又都面临挑战。中国人民和利比亚人民都是不屈的人民,都曾为民族独立进行了英勇斗争。毛泽东主席提出了人民战争和全民皆兵的思想,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为了战胜敌人的进攻,利比亚人民必须武装起来,必须实行全民皆兵,妇女也不例外。卡扎菲说,他带这些女保镖到中国,并要求尽量在公开场合多亮相,其目的主要不是为了警卫,真正意图是为了进行宣传。卡扎菲说,他对中国的警卫工作是信得过的,是放心的。他想利用这些女保镖向全世界尤其向西方世界显示,利比亚是坚强的,利比亚正在实行全民皆兵,任何进攻利比亚的企图都不会得逞。

  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我与卡扎菲的几名女保镖进行过交谈。她们告诉我,她们分别来自利比亚、阿尔及利亚、突尼斯、黎巴嫩、叙利亚、巴勒斯坦等国家地区,是的黎波里女子军事学院的学生。她们在军事学院中既接受理论教育,也接受军事训练,其中包括使用武器和持械及徒手格斗的训练。陪同卡扎菲出访是她们的一项特殊任务,人员并不固定,一般是大家轮流担任,但人员要经过严格审查挑选。有的人在校学习期间一般只能轮到一次,有的人一次也轮不到,只有少数人机会多一些。她们说,中国是她们向往的国家,对中国十分钦佩,这次能有机会陪卡扎菲到中国,是她们一生中最大的荣幸,是终生难忘的纪念。

  1992年初到1995年初,我在中国驻利比亚大使馆工作整整三年。在此期间,我曾多次见到卡扎菲的女保镖。记得有一次,我们到的黎波里城郊阿齐齐亚兵营去见卡扎菲。按照利比亚的规定,我们先到利比亚对外联络和国际合作部即外交部,把车停放在外交部门口,改乘阿齐齐亚兵营派来的专车把我们送到兵营前,然后再换乘另外一辆车进入兵营。这时,走来一位女军人,陪我们乘同一辆车去见卡扎菲。汽车在兵营内绕来绕去,最后终于到达卡扎菲的帐篷,见到了卡扎菲。据利方有关人员说,这位女军人有多重身份,她既是卡扎菲的女秘书,又是他的女礼宾官,还是他的女保镖。

  我在利比亚也见到过名副其实的卡扎菲的女保镖。有一次,我到利比亚沿海城市锡尔特参加一次会议,据告卡扎菲将出席。我进入会场前,看到会场周围警卫人员密布,其中就有一部分女警卫人员。卡扎菲进入会场时,大厅中掌声雷动,有人试图走上前去与卡扎菲握手。这时,卡扎菲的警卫人员显得非常紧张,阻止任何人离开座位靠近卡扎菲。在这些警卫人员中,就有相当一部分女保镖。还有一次,我看到卡扎菲坐敞篷汽车到某地视察。当敞篷车穿过欢迎的人群时,车子开得较慢,卡扎菲的警卫人员分散在敞篷车四周,跟着汽车跑。车子加速时,他们也加速跟着跑。在这些警卫人员中,我看到有几位女保镖,她们始终跟着敞篷车跑,大有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30 02: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卡扎菲的婚姻家庭

 我在利比亚工作期间,人们经常对我说,卡扎菲既是利比亚人民的领袖,也是一位孝子。卡扎菲孝敬父母的故事在利比亚广为流传。

  卡扎菲既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更感谢父母为他施展才能创造了机会。的确,对于一个在贫瘠半沙漠地区以放牧牛羊骆驼为生的贝都因人来说,要养活六口之家已很不容易,卡扎菲的父亲咬紧牙关、省吃俭用,不仅将儿子送去读书,还支持儿子的政治活动。卡扎菲在塞卜哈读中学时因参加政治活动被开除学籍,他父亲便四处奔波,找关系托人情,才把卡扎菲转到米苏腊塔继续学习。卡扎菲永远忘不了父母的恩情。他在学校学习期间和在军队服役期间,一有空就回家探望双亲,并给他们带回一个收音机。1969年9月1日,卡扎菲的父母亲就是通过这个收音机听到儿子的声音,了解到卡扎菲领导政变成功的消息。他们刚听到广播时面面相觑、瞠目结舌,听完广播后欣喜若狂,称赞儿子有出息。卡扎菲执政后,与父母的关系一直都很密切。两位老人不习惯过城市生活,坚持住老家的帐篷。卡扎菲尊重他们的意见,不时派人把他们接到的黎波里住一段时间,并对他们的生活做了妥善安排。卡扎菲的母亲于1978年去世。他的父亲于1985年去世,享年90多岁。

  卡扎菲全名叫穆阿迈尔·卡扎菲,1942年生于利比亚海滨城市锡尔特以南30公里一个贝都因牧民家庭,卡达法部落人。卡达法部落是个小部落,部落人家散居在戈壁沙漠中。这是一片灰色的原野,既有岩石也有灌木丛。该部落居民多为贝都因人,以放牧骆驼和牛羊为主,居住在一个个帐篷中。

  卡达法部落的称谓系由柏柏尔文字转化而来,这有其历史背景。柏柏尔人为利比亚土着民族。但公元7世纪阿拉伯帝国进入利比亚战胜柏柏尔人后,带来了阿拉伯文化和伊斯兰教。后来,阿拉伯人与柏柏尔人逐渐相互同化、相互融合在一起。卡达法的名称就是阿拉伯文和柏柏尔文融合的产物,卡达法部落中的部落民也是阿拉伯人与柏柏尔人混杂繁衍的产物。据史料记载,征服利比亚的阿拉伯人多来自也门,他们中的一部分官兵在利比亚定居下来,其中有的人就辗转到锡尔特以南地区,逐渐形成卡达法部落。我在利比亚工作期间,就曾听过卡扎菲在一次报告中提到此事。他说,假如利比亚一切水源枯竭,我将回到也门去。我也曾问过卡达法部落的人和利比亚学者,他们均称卡达法部落的根在也门。

  卡扎菲的父亲叫穆罕默德,其母叫阿依莎,两人都是贫穷的贝都因人,也都是目不识丁的文盲。卡扎菲是家中最小的孩子,而且是惟一的男孩。尽管家中贫寒,但卡扎菲从小就受到家人的宠爱。卡扎菲有三个姐姐,其中一个姐姐死于癌症,另一个姐姐与当地人结婚,第三个姐姐嫁给了麦萨奥德·哈费兹,此人后来曾担任过费赞省的总督。

  卡扎菲的童年是在故乡的戈壁沙漠和帐篷中度过的。艰苦的自然环境培养了他吃苦耐劳的品格。由于家庭条件所限,卡扎菲靠父亲的放牧所得为生,生活非常简朴,有人说卡扎菲是靠喝骆驼奶、吃阿拉伯大饼长大的。他从小就在父母身边转,并逐渐帮双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艰苦环境中的部落生活显得十分枯燥无味,根本谈不上文化娱乐活动。童年时代的卡扎菲最大的爱好就是听大人讲故事。卡扎菲的双亲和邻居经常给卡扎菲及其小伙伴讲各种各样的故事,其中包括贝都因人的传统,阿拉伯帝国的兴起和发展,利比亚的历史,外国对利比亚的入侵,阿拉伯和利比亚出现的英雄人物,部落中的轶事趣谈,孩子们爱听的神话故事等。
 利比亚民族英雄奥马尔·穆赫塔尔的动人故事深深打动了卡扎菲的心。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崩溃,意大利于1912年10月占领利比亚,取代土耳其控制利比亚,并将利比亚变为意大利的殖民地,激起利比亚人民的反抗。1922年意大利法西斯主义头目墨索里尼上台后,提出了赤裸裸的帝国主义侵略纲领,向利比亚发动大规模攻势,以图全面控制利比亚。利比亚人民为反对意大利的侵略和殖民统治,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如火如荼的斗争,其中以奥马尔·穆赫塔尔领导的抗意游击队最为驰名。

  奥马尔·穆赫塔尔原为一名中学教员,在利比亚人民反意斗争的浪潮推动下,他弃教从戎参加了武装斗争。他在战斗中成长,成为由数千人组成的游击队武装的领导人。他领导的这支游击队主要成员是游牧民,具有很强的战斗力,屡屡重创意大利殖民军。意大利殖民军采取铁血政策,残酷镇压利比亚游击队,致使利比亚游击队的处境变得越来越困难,利比亚民族主义领导人陆续遭杀害或被俘。奥马尔·穆赫塔尔在困境中坚持斗争。1931年9月11日他在绿山地区的一次战斗中落马倒地,陷入敌军重围,负伤被俘。他在敌牢中大义凛然,英勇不屈,最后在两万多名利比亚群众面前被意大利法西斯处以绞刑。奥马尔·穆赫塔尔被利比亚人民视为民族英雄和精神领袖。卡扎菲从小就对他崇拜不已,矢志长大后做一个奥马尔·穆赫塔尔式的人物。

  卡扎菲长到入学年龄时,尽管家境贫寒,但他父亲还是决定送他上学读书。卡扎菲进入锡尔特一所小学学习,当时他是班里年龄最大的学生,而且又是贝都因人,城里的孩子都称他为乡巴佬。他从上学一开始就感到了压力,但他将这种压力变为动力。他白天在学校读书,晚上睡在清真寺的地板上。利比亚是伊斯兰国家,星期五作为周休日。每星期四放学后,卡扎菲步行约30公里回家,星期五下午又返回锡尔特。他在往返途中要穿过沙漠地区。这种长途跋涉使他吃了不少苦头,但也磨炼了他的意志,锻炼了他的体魄。

  卡扎菲14岁时,他们一家人迁到西南部的费赞省塞卜哈居住。他父亲为当地部落酋长看护财产,他们一家住在塞卜哈城外两英里远的一处小房子里。卡扎菲进入塞卜哈中学读书。

  中学阶段是卡扎菲成长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广泛阅读报刊,收听埃及电台“开罗之音”广播,努力增加对外界的了解,深入思考和探索一些重大问题。在这期间,对卡扎菲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埃及总统纳赛尔的演讲及其名着《革命哲学》,尤其是纳赛尔关于“自由军官组织”的论述深深镌刻在卡扎菲的脑海中,使卡扎菲在发动革命问题上学到了第一课。

  卡扎菲积极参加政治活动,成为一位雄辩滔滔的鼓动者和学生领袖。他曾秘密组织学生团体,企图暗杀利比亚国王,并曾组织过支持埃及和纳赛尔总统反对以色列的示威游行。1961年10月,卡扎菲因组织反对解散埃及与叙利亚联盟的示威游行而被开除学籍。1961-1963年,卡扎菲转入利比亚沿海城市米苏腊塔高中部学习。他在这一阶段积极开展地下活动,精心筹建地下组织。他对参加该组织的成员提出的要求是:努力学习,按时祈祷,不许饮酒,不准打牌,不玩女人。中学时代的卡扎菲已成为小有名气的人物。

  卡扎菲结过两次婚。他的第一位妻子名叫法蒂赫,他的岳父是哈利德将军,是伊德里斯国王军队中的高级军官,也是卡扎菲的顶头上司。哈利德将军看中了卡扎菲,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卡扎菲与法蒂赫婚后不久便发动了“九·一”革命,很快宣布与法蒂赫离婚。卡扎菲提出离婚的理由有两条:一是因为这桩婚姻办得相当草率,他与来自旧制度中产阶级家庭的小姐结合相当勉强;二是因为婚后夫妻感情不合。

  卡扎菲的第二个妻子叫萨菲雅,他们的婚姻称得上是传奇式的结合。1969年卡扎菲掌权后,经常到各地视察。有一天,他在地方视察,感到腹部疼痛难忍,伴有高烧。警卫人员迅速把他送到当地的一所医院诊断治疗。值班医生诊断错误,但站在医生旁边的一位叫萨菲雅的女护士却大胆地发表意见说,卡扎菲患的是阑尾炎。后经反复检查,果然是阑尾炎,并据此进行了有效治疗。这次偶然的医院相遇成就了他们终生姻缘。萨菲雅说她对卡扎菲一见钟情,卡扎菲说萨菲雅给他留下了难忘的美好印象。萨菲雅肩披黑色的长发,有一双犀利敏锐的眼睛,思路聪敏,是一位引人注目并有些令人生畏的妇女。他们婚后家庭生活幸福美满,共生育7个孩子,其中6个儿子。卡扎菲曾表示,希望他的6个儿子都成为医生,以便能为非洲的穷苦人民提供医疗服务。他对惟一的女儿特别宠爱,认为这个女儿也许有潜在的政治才能。他表示希望再要一个女儿,后来便领养了一个女儿汉娜,但不幸的是,不满3岁的汉娜在1986年4月15日的美国空袭中丧生。

  卡扎菲有3个儿子热衷于足球事业。他的长子塞夫·伊斯拉姆是位风姿潇洒的公子,1994年12月我在利比亚见过他,并同他进行了友好交谈。他不仅喜爱足球,而且关心政治,积极参与政治活动。据说,在卡扎菲改善与美国及西方其他国家关系的过程中,塞夫·伊斯拉姆起了很大作用。卡扎菲很器重他,把许多重大事情交他去办。利比亚盛产石油,一些大的石油交易合同必须经他过目批准。

  卡扎菲惟一的女儿阿依莎·卡扎菲皮肤白净,长得亭亭玉立,人们说她的相貌酷似德国超级名模克劳迪娅·希弗。她深得卡扎菲夫妇的喜爱。她拥有法律博士学位,并受聘为萨达姆律师团成员之一,自愿为萨达姆进行辩护。她热中于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而且出手阔绰,经常组织一些耗资颇多的国外旅游娱乐活动。她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位新闻人物。

  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国际上流传着有关卡扎菲的婚姻故事。该故事称,卡扎菲上台执政后,西方发现这位年轻领导人反美反西方,计划暗杀他。于是,西方情报局便派出了一位楚楚动人的美女打入利比亚要害部门,并被派到卡扎菲身边工作。这位西方美女的任务是暗杀卡扎菲,但她却被卡扎菲折服。她不仅向卡扎菲自首坦白,而且主动表示愿嫁给卡扎菲。卡扎菲欣然接受,二人结秦晋之好。

  我在利比亚工作期间,就卡扎菲的婚姻问题询问过许多利比亚朋友。在我的这些朋友中,有不少上层人士,其中一位叫阿明。有一段时间,阿明是我的邻居。他与卡扎菲有亲威关系,长时间在卡扎菲卫队工作,是卡扎菲的身边人。后来,阿明改行经商,当了一个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他娶了一位巴勒斯坦女大学生为妻,婚后生了一个儿子。我与他们一家人过往很密。阿明向我介绍了有关卡扎菲的许多真实情况。他非常肯定地告诉我,有关卡扎菲娶西方间谍美女的故事完全是捏造的。其他一些利比亚朋友也说这则故事是无稽之谈。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30 02: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卡扎菲的政变史

在利比亚工作期间,我对利比亚的历史进行了深入研究,尤其深入研究了卡扎菲的政变史的发迹过程。

  在纳赛尔《革命哲学》的影响下,卡扎菲认识到军队的重要性,决定走从军之路。1963年,他进入利比亚班加西军事学院学习。1964年,他在军队中建立自由军官组织这一秘密团体,着手策划推翻利比亚伊德里斯王朝统治。1965年,卡扎菲从班加西军事学院毕业,获少尉军衔。1966年,他到英国比肯斯菲尔德装甲兵无线电通讯学校受训,学习装甲车的维修、信号和射击技术。半年的培训学习结束后,卡扎菲回利比亚担任通讯兵团上尉军官。

  1967年6月5日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后,利比亚政府决定派卡扎菲带领一支先遣队前去支援埃及。但这场战争仅打了6天,卡扎菲一行刚到达利比亚、埃及边境,战争就停止了,卡扎菲决定返回。这场战争在阿拉伯国家中引起了巨大震动,利比亚人民对伊德里斯王朝的腐朽统治更加不满,人心思变。卡扎菲强烈意识到,在利比亚发动革命的客观条件日趋成熟,他决心加快采取行动的步伐。

  1968年,利比亚国内形势急剧恶化。80岁高龄的伊德里斯国王多病缠身,无力理政,曾提出退位想法,但宫廷幕僚们以一时找不到合适继任人选为由,将其挽留在国王宝座上。宫廷大臣、军政高级官员借此机会以权谋私,贪污腐败,巧取豪夺,敲诈勒索,无恶不作。黎民百姓生灵涂炭,怨声载道。当时的利比亚政局就像一堆干柴一样,一点即燃。

  利比亚各派政治力量都清楚地看到,伊德里斯王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王朝政权随时都有被推翻的可能。据有关方面透露,当时至少有4个政治集团曾有发动政变夺取政权的图谋。第一个集团是包括前首相巴库什在内的知识分子和军官集团,这个集团谋划过接管政权的计划,但因内部分歧而迟迟没有采取行动。第二个集团是以军队参谋长阿卜杜勒·阿齐兹·沙勒希为首的王室力量,他们企图获得国王首肯体面接管政权,如此招不成再采取行动。由于国王迟迟未公开表态,他们贻误了行动时机。第三个集团是以军队一名上校为首的军官集团,据说该集团得到伊拉克支持,但由于种种原因,迟迟未能采取行动。第四个集团便是以卡扎菲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这个组织的领导人和骨干成员名不见经传,但为发动政变做好了充分准备。

  卡扎菲所依靠的是两个支部的骨干力量。他在萨卜哈学习时,与阿卜杜·萨拉姆·贾卢德一道创立了第一支部,此后又建立了一系列的支部,统称“第一支部”系统。在此基础上,卡扎菲号召支部的每个成员都应该创立自己的学习支部,称之为“第二支部”。按照卡扎菲亲自制定的条例,各个支部的成员彼此要互不相识;参加第二支部的成员需要卡扎菲亲自逐一审批。卡扎菲转到米苏腊塔学习后,又在这个城市建立了第一支部和第二支部。他还创立了自由军官组织的外围组织,即民间组织,在工人、农民、教师、商人和文职人员中吸收民间组织的成员。卡扎菲在班加西军事学院学习时,非常重视在军队中发展成员。他对发展对象逐个进行观察,搜集他们的材料,逐个审批。

  卡扎菲为发动政变而进行的准备工作既精心又辛苦。他在谈到这段经历时说,为准备暴动,他们召开的会议越来越多,遇到的困难也就越来越多。他们必须在节假日开会,通常在深夜开会。他们必须把会议地点选在远离城市的地方,有时不得不奔赴数百公里远的地方开会,这些地方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往往都很恶劣。有的会议时间较长,他们就在野外露宿。为了解决活动经费,自由军官组织的成员都必须交出自己的全部工资。卡扎菲对发动政变的每个细节都做了精心安排。他把自由军官组织的骨干力量分配到全国各地,每个兵营里都配备两名军官,负责搜集与发动政变有关的各种情报,其中包括武器储备、军官名单及其上级领导等等。

  1969年初,自由军官组织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与会者一致认为,他们的组织已发展到相当成熟的程度,王室政权情报部门随时都可能侦破自由军官组织的计划,逮捕组织的领导成员。他们决定尽快采取行动,发动名为“耶路撒冷行动”的军事政变。会后,卡扎菲即向自由军官组织成员发出第一次警报,要求他们核查对士兵、交通工具、武器和弹药的控制情况。当收到一切准备就绪的信号后,他把发动政变的日期确定为1969年3月21日。

  卡扎菲领导的自由军官组织举事前夕,情况发生了变化。他们获悉,埃及着名女歌唱家定于3月21日晚在班加西举办个人演唱音乐会。卡扎菲认为,这场音乐会将给他们的暴动带来诸多不便,第一,举办音乐会的音乐家是埃及女歌手乌姆·库尔舒姆。她是阿拉伯歌坛上最有影响的一位女歌手,在全体阿拉伯人看来,她是位音乐天才,是位传奇人物,颇受欢迎和尊重。在这一天晚上举事是一件极不得体的事,也是对乌姆·库尔舒姆极不尊重的事。第二,乌姆·库尔舒姆举办的这场音乐会是为巴勒斯坦法塔赫游击队举行的义演。支持巴勒斯坦事业是所有阿拉伯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卡扎菲及其同事们对巴勒斯坦事业一直采取坚决支持立场,不愿做任何不利于巴勒斯坦事业的事。第三,卡扎菲领导的自由军官组织事先拟定了一份拘捕的王室政权高级人物名单,这份名单中的绝大多数人士将出席这场音乐会。按照惯例,这场音乐会可能要延续到次日凌晨,被拘捕人物的行踪不便掌握,这对拘捕他们造成许多困难。如在这种场合拘捕他们,也将造成不良影响。

  卡扎菲再三斟酌,权衡利弊,决定推迟举事日期。卡扎菲把发动政变的日期改为3月24日,但他了解到,伊德里斯国王在这一天驾临班加西,王室和军队加强了警卫工作,从而增加了发动政变的困难。卡扎菲决定第二次推迟发动政变的时间,把政变时间定于6月5日。

  政变前夕,自由军官组织的一些成员突然被通知调防,卡扎菲怀疑他们的政变计划可能泄密。此外,这一年的6月5日正值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3周年,卡扎菲担心官方可能举办纪念活动,给他们的活动带来不测因素。为防止意外,卡扎菲第三次推迟政变时间。

  1969年7月.伊德里斯国王去土耳其和希腊度假消夏。8月,国王把利比亚上议院和下议院的领袖召到希腊首都雅典,交给他们一封信件,宣布退位。这一消息传到利比亚后,利比亚形势更加混乱,各种政治力量蠢蠢欲动。卡扎菲了解到,军队参谋长沙勒希兄弟领导的宫廷集团准备在9月4日之前采取行动。与此同时,卡扎菲被通知于9月11日去英国接受第二次为期6个月的培训。

 卡扎菲感到,发动政变已经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于是,他与贾卢德在的黎波里东南不远的塔尔胡纳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决定将政变时间确定为1969年9月1日凌晨2时30分。他们还制定了详细的行动计划,决定采用突然袭击的方式夺取政权。政变前,卡扎菲对王室的军力部署进行了分析。他认为,王室在班加西的兵力最强,因为国王卫队就驻扎在这里。这支卫队通常被称为昔兰尼加卫队,对国王忠贞不贰,且装备精良,能否顺利解决这支卫队便成为整个政变计划成败的关键。为此,卡扎菲决定留在班加西,委派他的助手穆萨·艾哈迈德突袭昔兰尼加卫队,委派他的另一名助手穆斯塔法·卡鲁比占领贝卡军营和广播电台。他派贾卢德去的黎波里,主持在首都的行动。此外,他还派自由军官组织的其他成员分赴其他地区同时分头行动。

  总的说来,这是一场不流血的政变,卡扎菲采取的迅雷不及掩耳的行动获得了极大成功。在整个政变过程中,仅在突袭昔兰尼加卫队时发生了小的冲突。穆萨·艾哈迈德率领的一队人马轻而易举地解除了卫队岗哨的武装,占领了军营。双方在一阵对射中,1人被打死,15人受伤,卫队司令在家中被擒,成为俘虏。其他地区的政变行动基本上没有遇到抵抗。名单上的宫廷要员和军政高官基本上被拘捕。王储听到枪声立即从宫中逃出,藏到游泳池里,他于次日被捕后,立即表示效忠新政权。

  1969年9月1日清晨6时,的黎波里广播电台开始播放军乐曲,表明政变已经取得完全成功。6时30分,卡扎菲在班加西广播电台发布政变成功后的第一号公报。自由军官组织事前未曾想到准备公报,卡扎菲得到政变成功的消息后,立即取来一张纸,仓促写了公报提纲,其他内容是他在电台广播时即席加上的。

  卡扎菲在公报中说:“伟大的利比亚人民,为了履行你们的自由意志,实现你们崇高的愿望,诚挚地响应你们不断提出的变革要求和为之而奋斗的渴望,倾听你们对发动革命和起义的激励,你们的武装部队已采取行动,推翻了反动、落后和腐朽的制度。这个腐朽的制度令人作呕和恐惧。你们英雄的军队一举摧毁了这些偶像,从而结束了漫漫长夜,即从土耳其的统治到意大利的暴虐,然后是反动政权的时代,这是贪污腐败、裙带关系、背信卖国的时代。”卡扎菲宣布,一个新的利比亚诞生了,这是一个拥有主权的自由共和国,命名为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

  出于安全和稳定政局的考虑,在政变成功后一周左右,卡扎菲没有宣布自己的名字,也没有宣布自由军官组织中其他成员的名字。一周以后,利比亚公布了由12人组成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革命指挥委员会的人员名单。此后,卡扎菲及其政变的神秘面纱才逐渐被揭开。这场政变被称为“九·一”革命。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2-4 01:09 PM , Processed in 0.07352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