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7-20 12: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houjie 于 2011-7-20 12:41 编辑
9。2。5 福音书体裁(Gospel):有人阅读福音书时,把它当作历史叙事看待,好像福音书仅是为了记载基督的生平而已。显然福音书不是一般的传记,因为其中省略了许多基督生平的体裁,是一般历史传记应该包括在内的。福音书的确包含许多有关基督传记的资料,但是它们不单是传记,同时也是教义、叙述,要提供有关耶稣基督个人的资料。福音书记载耶稣的神迹、与人的接触,以及比喻和讲论中的教导。
何以要有四本福音书呢?这其实是上帝的奇妙安排,因为当时不同的团体有不同的需要:马太的写作对象是犹太人;马可的对象是罗马人;路加的是外邦人;约翰的则是普世教会,对付当时兴起的灵智派异端。门徒们从四个不同的角度给我们描绘历史上的耶稣,使我们对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得窥全貌。
解释福音书的第一步是对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有个认识。对一般读者来说,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方面要对当时的文化、宗教、地理有个全面的认识,另一方面又要明白每个细节的背景,还要了解福音书作者记载该件事的目的。不要忘记,在主耶稣升天后的三十年内,福音的内容都是以口传的方式流传在巴勒斯坦,发生的每一件事和耶稣的每一个教导的来龙去脉(也就是上下文)是不可能用口传递下来的。以后因着不同地方,不同团体的需要,使徒们才用文字把福音内容记载下来。他们随着圣灵的指引和满足读者的需要,他们在记载的过程中,采纳不同的结构和次序编辑成书。譬如,马太福音是由五大段落组成,每段的结尾有点像“。。耶稣讲完了这些话。。”。这五大段是:在天国里的生命(第五至七章,也就是登山宝训),给天国事奉者的教导(太十:5 - 42),天国在地上的比喻(太十三:1 - 52),在天国里的人际关系和纪律(太十八:1 - 35),天国的终末来临(第二十三至二十五章,也就是末世论)。因为路加的读者是另一群人,所以他采纳不同的结构和次序,譬如,上述的给天国事奉者的教导,遍布在路九:2 - 5,十:3,二十一:12 - 17,十二:11 - 12,六:40,十二:2 - 9,51 - 53,十四:25 - 27,十七:33,十:16。明白了这一点,会帮助大家了解耶稣所说的话。
若能明白作者写作的目的也会帮助我们解释福音书。譬如,马可要刻画的是受苦的弥赛亚耶稣。虽然他从开头就知道弥赛亚是上帝的儿子(可一:1),在加利利带着能力和充满怜悯地传扬福音(可一至八:26);他也知道耶稣不断地隐藏自己弥赛亚的身份(可一:34,43,三:12,四:11,五:43,七:24,36,八:26,30),因为耶稣自己明白,弥赛亚这个受苦的仆人,只有走十字架的道路才能完成他的使命;虽然耶稣三次将自己的使命告诉门徒,他们却不明白(可八:27 - 33,九:30 - 32,十:32 - 45),他们需要复活的那一幕来震醒他们。所以马可故意等到耶稣第一次将弥赛亚的使命告诉门徒后(可八:31 - 33),他才将耶稣给门徒的教导一一的记载下来。他的目的是要读者明白,耶稣经历的十字架和仆人的身份是真门徒的标志,主耶稣为门徒受苦给他们留下榜样,叫他们也跟随主的脚踪行。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传说彼得在罗马殉难后,马可福音就跟着面世,给那些受逼迫的基督徒安慰和鼓励。
在解释任何一本福音书时,记得要考虑别的福音书,看它们的作者怎样记载同一事件。特别是前三本福音书,又被称为对观福音,或符类福音(Synopsis),这是因为它们在编法、材料、结构和字语上大体一致。许多新约学者认为,马可福音是最早出炉的福音书;马太和路加这两位作者以马可福音为蓝本,再参照当时流传的一本记载耶稣的教训的文献(Q 文献),分别写成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最后是使徒约翰从不同的角度写成约翰福音。根据学者的分析,
在马可里的105段中,
马太占有93段,
路加占有81段,
在马可的105段中,只有4段是马太和路加未于记载;
马可经文有661节,
马太有1068节,
路加有1149节,
马太至少有606节,路加有320节取自马可;
在马太所没有取用的马可55节中,有31节为路加所用,因此在马可中,只有24节经文是未被两者采用,而且所引用的不抵是大意,连字句亦引用。在马可的字句中,马太用了51%,路加用了53%。
从耶稣给五千人吃饱的记载中,我们可以更清楚的看到四本福音书的关系:
1。所用的字数(根据原文):
马太 - 157
马可 - 194
路加 - 153
约翰 - 199
2。前面三本福音书相同的字数:53
3。约翰福音和其他三本福音书相同的字数:8
4。福音书之间有多少相同的字:
马太与马可:59%
马太与路加:44%
路加与马可:40%
约翰与马太:8.5%
约翰与马可:8.5%
约翰与路加:6.5%
可见约翰的记载是相当“独立”的。
这里我举一个例子。如果我们要明白耶稣说的“行毁坏可憎”的意思,只要把符类福音并排在一起就能明白。
马可十三:14 - “你们看见那行毁坏可憎的,站在不当的地方。”
马太二十四:15 - “你们看见先知但以理所说的‘那行毁坏可憎的’站在圣地。”
路加二十一:20 - “你们看见耶路撒冷被兵围困,就可知道它成荒场的日子近了。”
马太把更多的资料给读者;路加则为了帮助外邦人明白犹太人的用字,他将句子解释得清楚。
这里有几本不可缺少的参考书:
Synopsis of the Four Gospels (Greek-English edition), edited by Kurt Aland, 9th edition 1989.
四福音经文合编,王育新编,高雄市希伯伦出版社,1999年正月初版。
A Harmony of the Gospels, A.T. Robertson,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1950
福音书里有基督的律法(加六:2),但不要把它和旧约上帝给以色列人的律法相提并论。以色列人要遵行摩西律法里的每一细节才能得救,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今天,我们信耶稣基督得救,可不要误解以为福音书里耶稣给十诫新的诠释,以及许多“可望而不可及”的训条,如“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太五:38),我们若不遵行这些基督的律法,就会失去救恩,不能成圣了。耶稣是将在基督里的新生命描绘出来,给我们一个效法的榜样,但他并不是不知道我们的软弱,所以圣经告诉我们要积极地学习用爱心互相服事,因为全律法都包在“爱人如己”这一句话(加五:13 - 14),还有“你们各人的重担要互相担当,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加六:2)基督的律法就是“爱律”,学习在爱中生活就是完全基督的律法了。
最后,我要再次提醒大家,福音书的作者在选择题材上是配合他们的写作目的。明白这点,就不会被所谓福音书的记载有“不一致”的说法所难倒。譬如,在耶稣的咒诅无花果树,马可记载(十一:12 - 14,20 - 25)的着重点是神学上的象征性 - 犹太教这个旧的皮袋一定要破裂,是不能装新酒的。在咒诅和枯干之间,洁净圣殿的行动也有着同样的象征性。至于马太的记载(太二十一:18 - 22),就比较着重在信心的功课,所以咒诅和枯干两件事同时发生。
我们暂时停在这里,其他的文体、结构分析以及修辞解经将在下一章才和大家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