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51|回复: 1

[哲史艺丛] 中国古代十大草包将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29 05: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jamesmith 于 2011-6-29 17:08 编辑

1, 李广利(西汉)
       
俗话说,一个将军打败仗不难,难的是一辈子打败仗,李广利身为汉武帝统治后半段的最高军事统帅,居然能够完成这个高难度的技术动作,实在让人“佩服万分”。       
李广利, 汉武帝宠妃李夫人之兄,是昌邑哀王(刘髆)的舅舅。虽然同为外戚,可李广利比起之前的卫青霍去病却差了十万八千里。卫青和霍去病两位外戚统帅横扫漠北,打得草原悍狼匈奴嗷嗷狂逃,大概是受了卫霍二将军横扫千里的鼓舞,汉武帝在其晚年似乎患上了“外戚依赖症。”似乎认为只有外戚才是最好的统兵大员,同为汉武帝大舅子的李广利就这样平步青云,在卫青去世后接替了大将军的职务,而他面临的是比卫青好的多的形势:强大的匈奴早已经威风不再,西域的小国更实力有限,以汉朝强大的军力和国力,放在他手上不是指哪打哪吗?可问题是:李广利实在不是这块料。在这个历史时刻,李广利这位庸才粉墨登场,差点把汉匈战争的大好格局都赔进去。   
 
二征大宛,李广利率六万大军出塞,屡战屡败,虽最后勉强迫使大宛投降,可汉军的损失居然高达六分之五,这样的“胜仗”居然还未让汉武帝清醒。之后三征匈奴之战,汉武帝壮志满怀,一心要把匈奴赶尽杀绝,可李广利实在让他失望了。第一次征匈奴,李广利率三万大军在天山大战右贤王,先胜后败,被匈奴人重重围困,险些脑袋搬家。比起霍去病一万铁骑横扫河西的壮举,李广利真该惭愧到家。不过这次毕竟面对匈奴优势兵力,还算情有可原,第二次征匈奴,汉武帝动了血本,把二十一万大军交给李广利,与匈奴单于10万大军在蒙古土拉河血战,久战不下后匆忙撤军,靠着汉朝断后部队的殊死奋战总算全身而退,可这次毕竟还算把部队完整的带回来,不算太丢人。第三次征匈奴却真让汉朝血本无归,李广利率七万精锐,在内蒙古杭爱山与匈奴决战,先是打了个开门红,迫使匈奴撤军,可之后又被匈奴来了个反包围,七万大军全军覆没,连李广利本人也投降匈奴。此战使汉朝精锐几乎损失殆尽,汉武帝不得不下轮台诏,暂时停止了对匈奴的战争。可幸的是,汉朝瘦死的骆驼毕竟比马大,匈奴虽然三次挫败李广利,却始终没有改变汉匈战争的大格局。
       
不但打仗不行,李广利的人品也着实有问题,此人打仗无谋,为官却阴狠奸诈,实在是聪明用错了地方。他在任大将军期间,勾结丞相刘屈髦,结党营私,陷害太子,直接造成了汉武帝末年的巫蛊之祸。作为将军,他更是忌贤妒能,排斥异己,征匈奴期间,坐视李陵孤军被围而不救,断送了一个名将的前程,而自己最后也兵败投降,可悲的是当汉奸也没当好,投降没多久就被匈奴重臣卫律陷害身死,真个是干啥啥不行。如此无德无能之人,竟然把持西汉军权数十年,实在是汉武帝统治后期的一大败笔。可没有办法,谁让人家是皇帝的大舅子呢,真个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横批——不服不行。

2,王玄谟(南北朝—宋)

大词人辛弃疾在南宋国破山河在的时代里曾悲哀的赋词感叹:“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说的正是南朝宋国北伐中原的典故,在南北朝分裂的大格局下,宋国本来是最有希望缔造南方统一北方奇迹的王朝。在经过刘裕和刘义隆两代帝王励精图治以后,南朝宋国国力富庶,兵强马壮,出现了南北朝时代最好的政治局面---元嘉之治。而北方的鲜卑北魏初步完成了统一,正是立足未稳之时,南朝原本迎来了他们一统中国的最好时机,连南朝当政的宋文帝也憧憬起“封狼居胥”的伟业了,只可惜将熊熊一窝,一个叫王玄谟的庸将横空出世,最终缔造了“赢得仓皇北顾”的滑稽结局。

王玄谟出身南朝世家大族,字彦德,太原祁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是北朝鲜卑燕国的大将,可谓是将门之后了。说起来,王玄谟的优点也是不少的,比如说他善谈吐,能说会道,宋武帝刘裕就是在与他交谈后大为赞赏,从此大加提拔。而且他的人品也不坏,甚至刚直敢言,在后来刘宋暴君乱政,大杀宗室的时候,正是他直言抗争,才避免了更多的流血事件。更重要的是,他还是个有理想的人,在南朝世族满足偏安的情况下,他是坚定的主战派,就是他鼓动宋文帝“封狼居胥”,终于激起这位君王热血满腔的梦想。只可惜,能说的未必会做事,品德好未必能力强,志大更有可能才疏,王玄谟在刘宋北伐时候的拙劣表现就是证明。

公元450年,刚刚结束了对北朝汉族世家大清洗的北魏太武帝举兵南征,宋军在彭城严防死守,硬是挡住了魏军的铁骑。大好形势下,宋朝终于在七月举兵北伐,兵分两路杀入北方大地,当时,北魏因持续的民族压迫,已经民怨沸腾,中原百姓纷纷起兵,组成义师声援南朝北伐军。王玄谟作为大将随东路军经黄河入山东,一路连下数城,可谓势如破竹。然而就在大好形势下,王玄谟的拙劣表现开始了,先是他对归附过来的中原义军非常不信任,不但肆意拆散,更在占领区横征暴敛,使宋军大失民心。然后在事关北伐战局的滑台之战中,面对这个本可轻易攻克的小城,王玄谟却因贪图城中财物而禁止使用各种攻城器械,结果围城200多天却始终不能拿下,反而给北魏赢得了集结兵力反扑的时间。事情到了这步还不算太坏,如果宋军稳打稳扎,即使不能击败魏军,做到全身而退也不困难,可王玄谟在迎战北魏增援部队的时候,被北魏军浩大的声势吓破了胆,直接发挥了其另一大特长---跑。丢下前线的数万军民仓皇南逃。导致丧失主将的宋军即刻陷入到北魏铁骑的包围中,最终被打得全军覆没。此战也成为元嘉北伐的转折点,本来之前宋朝西路军在河南连战连捷,东路军虽面临北魏增援部队,可依然是个相持局面,北伐形势原本大好,可滑台一败,东路军全玩完,西路军独木难支被迫撤退,北魏居然趁势杀入南朝境内,兵逼长江,若非藏质,沈璞等一批名将殊死奋战,阻挡北魏骑兵南下,刘宋王朝估计也得落个二世而亡的结局,这一切的一切,竟全因王玄谟一而在再再而三的愚蠢表现而造成的连锁反应。若不是日后王玄谟对刘宋王朝忠心耿耿,真怀疑他是北魏派过来的内应。在刘宋北伐失败后,鲜卑人渐渐稳固了他们在北方的统治,后任的鲜卑帝王以渐进式的汉化政策,逐渐赢得了中原百姓的民心,南朝统一中国的最好机会,就这样失去了。

不过话说回来,元嘉败后,王玄谟在刘宋朝廷里的表现还是不错的。他整治南方侨置郡县,减轻百姓负担,更阻止了刘宋末代暴君的一些暴行,着实还是干了不少好事,史书上说他刚直严正,还是个坚持原则的能臣,只可惜术业有专攻,统兵打仗实在不是他的所长。最终让南朝丧失的最好的收复中原的机会。不过或许因为滑台之败是王家抹不去的耻辱,之后王玄谟的家族肯定是加强了子女的教育工作,出了不少能人,后代里不仅有王维这样的大诗人,还出了一位在盛唐时代打遍吐蕃突厥无敌手的常胜将军---王忠嗣。

3, 鲜于仲通(唐朝)

把鲜于仲通列入十大草包将军的名录里,笔者个人都感觉有些不好意思,说实话,他是个草包不假,可把他算做将军,实在真是勉强的很。不是因为他级别不够,而是他能力真的有限的可以。

鲜于仲通,名向,渔阳县人,寄籍新政(今四川东南部)。说起来,鲜于仲通本人和带兵打仗原本是没什么缘分的,他家是四川当地的富豪,从小就勤攻诗书,还在科举里中了进士。不过鲜于仲通读书有专攻,救世济民的本事没读出来,带兵打仗的道道也一窍不通,却从满册书卷里学来了不少溜须拍马的本事,并很快学以致用。早在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在四川穷困潦倒的时候,鲜于仲通就认定他是个“奇货”,经常资助他,后来杨国忠凭着妹妹杨贵妃的关系平步青云,自然下死力的报答鲜于仲通,鲜于仲通因此平步青云,终于成了手握四川军政大权的剑南节度使。本来这样的事也不可厚非,身在官场,谁没有点钻营的手段,可打仗实在不是闹着玩的事,加上鲜于仲通此人人品实在太滥,他拼命巴结杨国忠,横征暴敛,将四川祸害的民不聊生。任用酷吏压迫临近的南诏等国。结果,他所信任的酷吏张须陀强暴了南诏王妃,使南诏与唐朝几十年的友好关系彻底告吹,闯下了塌天大祸。

天宝十年,为报张须陀辱妻之仇,南诏发兵攻唐,将奸污南诏王妃的张须陀大卸八块,由此,也拉开了鲜于仲通这位边镇大将一系列草包式军事指挥的序幕。战事打响后,鲜于仲通急于抢功,率8万精兵杀入南诏境内,别说,唐军的浩大气势一开始还真把南诏吓住了,鲜于仲通很快兵逼西洱河,南诏国王阁罗凤慌忙派使者求和,并一再表示,只要唐朝能够退兵,南诏愿接受唐朝的一切条件。其实事情到了这一步,唐朝已经有台阶下了,更何况此时唐朝最大的对手是吐蕃,南诏的存在更可以被当做防御吐蕃的屏障。然而短视的鲜于仲通干脆利落的拒绝了南诏的求和要求。为求自保的南诏只好背水一战了,唐朝丧失了本可不战屈人之兵的最好机会,但七万唐军获胜的机会还是很大的。然而鲜于仲通马上又走出了另一步臭棋:他拒绝部将提出的稳进的建议,派大军饶到苍山背后,很想演一出前后夹击全歼强敌的好戏,想法是不错,可太不切实际了,唐军的西面,正有吐蕃的边军在虎视眈眈,值此危机时刻,南诏不可能想不到向吐蕃求援的一招,可鲜于仲通长着猪脑子,硬是对吐蕃的威胁视而不见,事实果然如此,唐朝派大军企图饶苍山发动进攻,却正好让部队的侧面暴露在吐蕃人的眼皮底下,南诏和吐蕃合军从两线发动袭击,将唐军拦腰斩断,于是一场原本势如破竹的胜利很快变成了脆败,六万唐军被杀,尸首堆满了山谷,鲜于仲通想给敌人来个前后夹击,最后却被人家来了个前后夹击。可恨的是,唐军全军覆没,却只跑了这个无能统帅鲜于仲通,在杨国忠的庇护下,他不但逃过了兵败的惩罚,反而平级调动为京兆尹,然而几年后,他因小事得罪了后台杨国忠,最终被贬官,小人枉做了小人,但下场还不算太坏,因为他去世于安史之乱的前夜,坏人得善终,真是老天无眼。

鲜于仲通一辈子就打了这一仗,说他是个草包,原因自然不仅仅于此,身为边镇大将,他生性贪婪,只知道横征暴敛迎合权贵,却全无一个将领应有的战略眼光,唐朝与南诏一百多年的友好关系毁在了他手里,直接把原来的朋友推向了敌人吐蕃的怀抱。更要命的是,西洱河之败让唐朝把四川地区的精兵几乎赔光,使四川防务能力大为削弱,。南诏坚决投靠吐蕃,配合吐蕃连年祸害唐朝边境,给四川百姓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其为祸一直延续到中唐时期。这样一个品行低劣的小人,仅仅因为投靠了杨国忠就得到重用提拔,政治环境如此糟糕,就算没有安史之乱,盛唐黄金时代的结束,恐怕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4, 范雍(宋朝)

法国皇帝拿破仑曾经有句名言:“不要做你的敌人期待你做的事,因为你的敌人正盼望你这样做。”从这个意义讲,对于西夏开国君主元昊来说,曾担负北宋西线防务的范雍一定是元昊最喜欢的敌国将领,在西夏由弱变强崛起河西的过程里,元昊想让范雍干什么,范雍就干什么,真比元昊的亲儿子还听话。

说起来,从人品角度看,范雍是真正的正人君子,他为官清廉,勤于政事,百分之百的好干部形象。更可贵的是,他性格刚正不阿,在皇帝面前敢于坚持自己的原则,比如在北宋“天书封禅”闹剧中,他坚持真理,坚决反对皇帝搞“封建迷信”,终于使国家不用再劳民伤财。而且他为人也非常正直,善于选拔推荐人才,在北宋朝廷里名声实在不错。可人品好归人品好,范雍打仗却是个外行,加上身上文人特有的认死理的倔劲,使他不断在宋夏战争里屡出昏招,最终搞得半生英名尽毁。说起来,范雍的兵败,只能算是北宋文官带兵制度的悲剧了。

范雍镇守西部边陲的时日,正好是西夏王元昊在历经两代人蛰伏修炼,终于破茧而出的关键时代。结果,范雍任延州知州时,元昊终于扯旗自立,拉开了宋夏战争的大幕,并将攻击的首要目标选在了范雍镇守的延州上。由于宋朝在这条防线上守卫甚严,于是元昊便首先致书范雍,提出要去宋朝议和,此时宋夏双方已经剑拔弩张,这种诈和伎俩恐怕只能哄小孩子了,可范雍偏偏信了,接着,元昊派遣大批部下,假意向范雍投降,按照范雍部将们的意见,这些党项降兵降意真假未知,即使接受其投降,也该将其迁居到别处安置
,偏偏范雍书读的糊涂了,很想“怀仁四方”,反而把这些降兵安置在延州军事要地金明寨周围。至此,范雍的前两步回应全落到了元昊的陷阱里。结果某日夜晚元昊一声炮响,诈降的党项人群起而出,与元昊大军里应外合,率先偷袭了金明寨,将金明寨的宋军来了个一网打尽,直接兵临延州城下。面对危机局面,范雍再出昏招,在元昊对延州围而不急攻,围点打援企图已经极其明确的情况下,依然派人送信死催周边宋军来援,结果,元昊在好水川设伏,将来援数万宋军全数包了饺子。好水川之战,是西夏对宋朝第一次大规模的歼灭战,也是西夏从一个臣服于宋朝的部落走向“主权国家”的开始。若此战西夏失败,之后纵横河西走廊的西夏帝国,只怕只能是一场空梦了。

而恰是范雍在好水川之战里一系列愚蠢的应对成全了元昊,在元昊并不高明的诱骗手段面前,他就象一个听话的三岁小孩一样,一次又一次做出让元昊欢喜的事,拿出文人“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豪气,一次次勇敢的往陷阱里跳,最终让几万宋军成为元昊口袋里的美餐。这个中的原因,一方面范雍文人无谋,确非统兵之才,另一方面,正是由于他人品好,脑袋里总有种“以德服人”的念头,却殊不知战争是你死我活的游戏,绝非书本里刻板的道德,这般的迂腐,怕是只有春秋时代的宋襄公才能与之相比了。而这也恰恰是北宋许多统兵文臣的悲剧。还好宋军中还有明白人,几路宋军在延州被围的危局下,猛攻西夏后方,才最终使延州平安解围,范雍拾回了一条命。但是西夏的坐大与崛起,已经随着好水川会战的胜利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了,澶渊之盟后太平了没多少日子的北宋朝廷,又一次被拖入到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里。追溯起来,好水川一战指挥无能的范雍难辞其咎。

不过带兵无能的范雍,在镇守西线的日子里却还是做了一件不起眼的好事,正是这件好事,几乎最终改变了北宋抗击西夏被动的战局。在他刚刚到任延州时,有个小兵触犯军法,论罪当死,而范雍因爱惜这个小兵是条热血好汉,破例赦免了他。多年以后,正是这个小兵率军在战场上屡屡重创西夏铁骑,成为了西夏军队最恐惧的宋朝战神,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狄青。

5, 范文虎(南宋---元)

一个败将祸害一个朝代并不稀罕,祸害两个朝代才叫稀罕中的稀罕,由宋入元的大将范文虎正是这样的稀罕货。横扫天下的元太祖忽必烈恐怕做梦也想不到,这位火线叛变的南宋高级将领,居然是一个放哪哪不行的败事精。

南宋末年是一个朝政败坏的时代,南宋的军事将领们自然是良莠不齐,有忠义却无能的,也有有能耐却道德败坏的,但是能够将无能无耻无胆等诸多字号加诸于一身的,恐怕这范大将军认第二,没有人敢论第一了,真个是文虎一出,天下小人谁与争锋。

作为南宋统兵大将,范文虎的后台硬的很,老丈人正是把南宋祸害得乌烟瘴气的奸相贾似道,所谓上粱不正下粱歪,从宋蒙战争一开始,范文虎就屡屡在蒙古大军面前表现出饭桶本色。

1269年襄樊争夺战,范大将军率南宋主力水军驰援襄樊,水陆军队列阵几十里,真个是威风凛凛,结果蒙古人拿回回炮一轰,范大将军嗷的一声拔马狂逃,把几万大军扔下任蒙古人宰割。还好有老丈人护着,范大将军不但没被“问责”,反而官升一级,两年后,襄樊争夺战,范文虎妒忌名将李庭芝的指挥大权,居然给老丈人夸口说自己单独带军就能平灭蒙古人,有理想是好事,没能耐可就别吹牛了,在老丈人的支持下,范大将军独立统兵进军襄阳,一路上慢慢腾腾,带兵打仗还带着妓女小妾,整日寻欢做乐,十足的没出息样。果不其然,范文虎的大军在湍滩与元朝名将阿术大战,又是一触即溃,宋朝一百多名军官和数万官兵当了蒙古人的俘虏,两个月后,范文虎不幸在鹿门又撞上阿术,这次他连打的胆子都没有了,连夜撒丫子就跑,数百艘精良战舰和上万官兵再次成了蒙古人的战利品。四年以后,蒙古人兵逼安庆,镇守安庆的范文虎吓的腿发软,连逃跑的勇气都没有,居然不放一枪便开城投降,看在给自己当了多少年“运输大队长”的份上,蒙古人欣然接受了范文虎的投降,并命其成为灭宋的急先锋。还别说,叛变后的范文虎还真威风了一段时间,他打蒙古人没本事,掉转枪口打宋朝却似出了笼的“猛虎”,率先攻下了临安,俘虏了宋朝太后君臣,至此,当了多少年长腿将军的范大人,总算过了把“气吞万里如虎”的瘾。

南宋灭亡后,元朝对这位灭宋的“功臣”礼遇有加,加上范大将军确实属于会来事的主,于是没多少年就混到了尚书右丞的岗位上。要是日子就这么过下去,范文虎估计也能在史书上留下个“元朝名臣”的美名,可惜好景不长,天下一统的忽必烈又惦记上东边岛国日本了,而此时元朝的两位水战名将史天泽与张弘范已相继去世,于是同样水战将领出身的范大将军只好赶鸭子上架了。按说当时的日本实力真不强,不能和中原政权相比,忽必烈也给了范文虎足够的信任以及10万水军,共计3500多艘战船,浩浩荡荡直向东洋杀去。可事实证明,草包终究是草包。范文虎的大军到了日本没多久,遍赶上了台风。虽说天灾不可避免,范大将军对台风的应对措施也愚钝之级,眼睁睁看着几千艘战船在海上被风暴狂虐。不过元军虽然损失巨大,但实力尚存,并非到了不能打的一步,元朝军将们更是士气高涨,纷纷请战,表示要背水一搏,和敌人决一死战,范大将军很高兴的表扬了战士们的奋勇精神,一转眼便跳上一艘战船跑回了国,把数万元军扔在了日本岛上。结果群龙无首的元军很快在日军的反击下崩溃,上万元军成了日本人的俘虏。这个意外的胜利让日本人欣喜若狂,他们纷纷把胜因归结到“神风”上,不过说实话,就算是没有台风,面对这样的长腿将军,日本人想败都难。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战败的范文虎竟然在蒙古权臣的庇护上隐瞒了失利的真相,直到一年后才被追查,一度遭到罢官,可没过多久便被重新启用,从这个角度看,范大将军打仗草包,混官场的本事却真不是盖的。1301年,享尽了富贵的范文虎以尚书丞相的身份病逝于家,留在历史的是他无数次草包式的战场表演与长腿将军的美名。而重用如此无能鼠辈的元王朝,从立国开始便注定了不能长久。


6, 也先帖木儿(元朝)    

光听这个名字就让人感到足够的霸气,前两个字是“也先”,是蒙古瓦刺顶峰时代的卓越沙场领袖,曾上演过活捉明朝皇帝的好戏。后两个字是“帖木儿”,乃15世纪大遍中亚无敌手的百胜帝王。把两位沙场牛人的名字合在一起,当做自己的名字,如此“强强联合”的仁兄该是位怎样的牛人,答案是:战场草包一个。

也先帖木儿,元末名臣,其兄长就是元朝末年的名臣脱脱,说起来,这哥俩还算是元朝末年统治阶层难得的名臣,哥哥脱脱当丞相期间,整肃朝纲,尊儒崇孔,编修宋史,着实做了不少好事,也让末世元帝国迎来了其政治相对清明的一段时期。弟弟也先帖木儿也不赖,久历监察御史的他整顿吏治,打击贪官。帮了哥哥不少忙。可是,当时的元帝国,在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的积压中,早已似一个膨胀的火药桶,随时都有爆炸的可能。终于,因不堪忍受元朝治河官吏的压榨,数千河工在颍州起义,“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点起了轰轰烈烈元末农民战争的燎原烈火。

战事突起,元朝政府促不及防,久疏战阵的元朝地方军队在起义军的打击下一触即溃,颍州一地的起义很快演变为席卷全国的抗暴斗争。河南,山东,苏北大部分地区尽成起义军的势力范围。元朝连续派去镇压的几支部队相继被起义军全歼,事以至此,脱脱倒是很有大政治家的气魄,打算集中全国精锐兵力,毕其功与一役,彻底消灭起义军。想法确是不赖,可选将却选错了人,也先贴木儿顺理成章的成了平乱的总指挥,总督元帝国精锐部队,浩浩荡荡杀奔中原。虽说打虎亲兄弟这话没错,可关键问题是这兄弟得有打虎的本事。也先贴木儿反腐败工作搞的不错,上阵杀敌就不是强项了。

战斗在河南打响了,也先贴木儿运气不错,他身边的先锋大将巩不班是个能打的狠角色,连战连捷,接连收复上蔡等重镇。谁料农民军趁夜打了次斩首行动,杀掉巩不班,吓的也先贴木儿拔腿就跑,接连后退几十里,连辛苦打下的城池都放弃了。如果元朝政府因此败临阵换将,估计损失还不大,可是脱脱赌博似的把宝押在了弟弟身上,又加派几十万大军增援,至此,也先贴木儿手握元朝三十万精锐部队,几乎已把元帝国的安危系于一身了。不过此后,战争史上最搞笑的一幕发生了,这位肩负平叛重任的大元帅因忌惮前此失败,带兵跑到沙河就不敢走了。不走就不走吧,或许还能以静制动,找出破敌的良策来,可这位大将既没见有什么“运筹帷幄”的具体行动,反而天天在帐篷里搞起了“封建迷信”活动,整天求神问卜,把胜负的希望寄托在“神灵”的指示上。整整一个月,三十万蒙古军不打不撤又不走,成天里看主帅烧香拜佛跳大神,搞起了中国战争史上最啼笑皆非的“静坐战争”。如此下来,兵疲人乏,士气低落,“神灵”的指示没等到,起义军先行动起来了,某日夜里,起义军搞了次夜袭活动,估计也就是个试探性进攻,三十万元军当场炸了营。也先贴木儿蠢材一个,以为是发生了军变,二话不说拔马就逃,跑的比南宋长腿将军范文虎还快。三十万元军不明就里,自相践踏攻杀,至天亮时已经溃散的一个不剩,最后也先贴木儿带回来的只有一万残兵,一次深夜炸营便报销了二十九万大军,实为中国战争史上的不二奇迹。如此“赫赫奇功”,正是由也先贴木儿这位奇将“缔造”。

兵败后,虽然也先贴木儿在哥哥脱脱的袒护下逃过了惩罚,但元政府却亏大了,也先贴木儿损失的三十万大军,是集中了元朝中央直属最精锐的部队,包括阿速军等“王牌军”,可称是最厚实的老班底,皆在沙河之战中一次性赔光。自此以后,虽说也先帖木儿的哥哥脱脱亲自出马,镇压起义军,一度连战连捷,却也不得不倚重于蒙古贵族的私家军队和中原地主团练武装,元朝中央政府已经渐渐被架空了,至脱脱被元朝皇帝冤杀后,失去了中央强臣控制的元朝地方势力纷纷拥兵自立,起义军没平掉,元朝倒多了一大批尾大不掉的土军阀,搞笑的是,到朱元璋举兵北伐时,元朝的地方军阀们却还在相互攻战不休,直接导致了明朝兵不血刃攻陷元大都的结局。说起来,元朝之败亡,正是由沙河之战这个人为缔造的奇特战役所肇始。至于也先贴木儿,在脱脱遭陷害罢官后随兄长流放到云南,他的后代,恐怕今天还在滇南某地的湖光山色里唱山歌罢。

7, 李景隆(明朝)

俗话说:将门出虎子。在元末明初横扫漠北,拔除元帝国上都开平,打到蒙古骑兵嗷嗷北逃的明朝大将李文忠绝对想不到,虎父生狗儿的闹剧竟然会被他赶上。作为李文忠的儿子,自小锦衣玉食的李文忠饱读诗书,条件比草根出身的老爹李文忠好太多,本事却比老爹差了十万八千里。若不是相貌与李文忠相似,真怀疑李夫人生孩子的时候被接生婆抱错了。

在政治稳定全国大一统的背景下,李文忠的表弟---燕王朱棣以靖难名义起兵,于公元1399年悍然造反,并最终夺位成功,首开大一统条件下地方王爷造反成功的先例,说实话,这样后无来者的奇迹,多半要拜李景隆这位草包将军所赐。

朱元璋四子朱棣于1399年起兵造反,率所属北军首先在真定战役中击败耿炳文的30万大军,但老将耿炳文很快稳住了阵脚,用顽强的防守将战役拖入了相持战。而这时,明朝建文皇帝做出了一个愚蠢的决定,派李景隆替换耿炳文,主持讨伐燕王的战事。消息传来,朱棣竟然高兴的手舞足蹈,当场向身边将领们做了以论证李景隆是草包为主题的长篇报告,事实也正如朱棣所料,李景隆首战先拿朱棣的老窝北平开练,以五十万大军强攻只有几万守军的北平,居然猛攻一个月毫无收获,反而被城里守军反扑打退了几十里。其实此战明军曾有数次机会破城,明军先锋翟能几度攻破北平城墙,可李景隆却妒忌翟能将得大功,慌忙鸣金收兵,以至战机稍纵即逝,终使明军困顿于北平坚城下。由此,也可以看出这位老“高干子弟”心胸何其狭隘。

天予不取,必受其咎,李景隆的无能表现给了朱棣集合主力部队反扑的时间,朱棣集结主力部队向李景隆的五十万大军发动猛攻,本来明军打的不错,多次打退朱棣的骑兵冲锋,可初上战阵的李景隆竟被战场上的血腥情景吓破了胆,连夜拔马狂逃,害得五十万大军全做了北军的刀下鬼。可笑的是,败报传来,建文皇帝居然赦免了李景隆的罪过,反而又给了他六十万大军,与朱棣的十万精骑在白沟河展开会战,结果李景隆又一次在关键时刻上演逃跑大戏,导致六十万大军再次落得全军覆没的结局,朱棣乘胜追击,相继占领山东多个重镇,若非明朝将领盛庸等人浴血奋战,阻击住朱棣南下,恐怕“靖难之役”在当时就提前结束了。两场大战,报销明朝一百一十万精兵,李景隆的草包之名传遍大江南北。可笑的是,事情到了这一步,建文皇帝依旧对李景隆“赦而不究”。足见这位被不少人称赞为“仁君”的年轻皇帝,本质是何等的无能无知。

如果说三场大败只能说明李景隆的无能的话,那么后面发生的事情就足够说明他的无耻了,自盛庸击败朱棣后,靖难之役形成了拉锯战的形势,相持之下,朱棣兵行险招,饶过山东千里大奔袭,直接兵临南京城下。其实此时还不能算建文帝的末路,只要明军守住南京,待到援兵到来,依然有击败朱棣的可能,而李景隆却表现出他无耻的一面,他居然勾结朱棣,主动打开了城门,放北军破城而入,至此,历时三年的靖难之役彻底结束,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登上皇位,号永乐皇帝。仔细想来,正是李景隆以其无能式的指挥和无耻的叛变,成就了永乐大帝的赫赫功业,论起朱棣“靖难第一功臣”,李景隆实在是“当之无愧。”不过李景隆最终还是小人枉做了小人,他的无耻行为连获利的朱棣本人都看不起,登位没几年就剥夺了他的爵位,并以谋反为名将其家产抄没,全家软禁。至此,大英雄李文忠一门的赫赫荣光,全被这位不肖儿糟践完了。

8, 袁应泰(明朝)

在十七世纪短短的几十年间,满清以不足二十万的兵力和不足百万的人口,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最终入主中原,灭掉了人口过亿的大明王朝。这个神话一般的过程自然包含了从政治到经济的诸多原因。但仅以军事而论,除开清朝几任开国统治者卓越的军事能力外,明朝军事指挥阶层的草包扎堆也是重要原因,从杨镐到王化贞,诸多的无能将领以相同的愚蠢程度和不同的愚蠢方式,不断成就着满清八旗军的赫赫武功,而袁应泰,却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

之所以把袁应泰单独拿出来说,原因并不是因为他最蠢,而是因为他的蠢对满清影响最大,杨镐以十万大军脆败于努尔哈赤,但当时明朝辽东的大局面并未完全坏掉。王化贞丢城失地,丧师无数,但继任的袁崇焕还是很快为明朝稳定了局势,将满清拖入了战略相持阶段。相形之下,在满清崛起之初的辽东争夺战中,袁应泰的荒唐指挥,才是真正对满清辽东战略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关键意义。

袁应泰,字大来,凤翔人。凭心而论,在明末黑暗的官场政治中,袁应泰是为数不多的异类人物,他为官清正廉洁,体恤百姓。在受命镇守辽东以前,他在地方上治理河道,赈济灾民,深得民心,后来在工部和兵部工作的时候,更是禀公执法,严打贪污。甚至在名将熊廷弼镇守辽东时,他负责辽东的军需后勤工作,对熊廷弼帮助颇多。总的来说,这是明末官场上一位难得的好官,如果放到治理河道建设或者是地方文官的位置上,必定大有一番作为。只可惜,命运偏偏把他推到辽东经略这个悲剧性的岗位上。

袁应泰到任的时候,明朝的辽东形势可以说还不错。满清虽然占有了抚顺等城市,但沈阳等重要坚城还在明朝手里,加上前任熊廷弼在辽东从严治军,加强防御,已使明军渐渐的重新在辽东站稳脚跟。假以时日,明朝的反攻时机也必定渐渐成熟。可袁应泰新官上任三把火,猴急着想干出点事业来。一切非跟熊廷弼反着来,之后,袁应泰就开始了他昏招迭出的过程,辽沈战役前,他大体犯了两个傻。第一,一改熊廷弼治军从严的作风,改为治军从宽,导致部队纪律日益败坏,战斗力下降。第二,收容大量与满洲人勾搭连环的蒙古人,企图“以夷治夷。”这样一来,部队战斗力受损不说,辽阳沈阳两大坚城更被满洲人插入了无数颗内应的钉子。这一切自然被雄心勃勃的奴尔哈赤看在眼里,公元1612年,清军先发制人,八路大军出攻沈阳,揭开了辽沈大战的序幕。

于是,袁应泰开始了他继续冒傻气的闹剧,一开始袁经略雄心勃勃,很想一战击败清军,谁料沈阳一战,清军以事前被袁应泰安置在沈阳的蒙古人为内应,仅用一天时间就攻克了沈阳坚城。更要命的是,在沈阳被清军猛攻的时候,袁应泰脑袋注了水,居然忘记沈阳城外还有一支由川浙部队组成的精兵,竟然没有下令救援沈阳,结果,川浙军在沈阳城陷后主动出击,在浑河南岸阻击住了八旗军主力部队,战斗打的昏天黑地,坐镇辽阳的袁应泰却已经被八旗军的攻击吓破了胆,竟然坐视川浙军被八旗优势部队围困而不救,严令各部队放弃辽阳周边要塞,集中兵力死守辽阳,浴血奋战的川浙军虽杀敌无数,最终寡不敌众,被数倍于己的八旗铁骑全歼,也使明军失去了一支最可为倚重的力量。更严重的是,由于袁应泰消极防御的荒唐指挥,辽阳外围门户大开,其实已成为一坐孤城,八旗军很快将辽阳重重围困,明军在野战不利的情况下依旧死守,关键时刻,又是袁应泰收容的蒙古难民发挥了内应作用,突然发动袭击,不但烧毁了明军的储备物资,更帮助八旗军打开了城门,辽阳重镇终于落入了满清的手中,袁应泰见大势已去,扯了块白布在城楼上上吊殉国,虽然指挥愚蠢,可其人还算是条汉子。

综观满清早期与明朝的辽东争夺战,可以说发生在公元1612年的辽沈战役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之前的满清虽然屡次击败明军,但因为熊廷弼积极防御的战略,始终无法在辽东站稳脚跟,辽沈战役后,满清占领辽阳沈阳两大坚城,并定都沈阳,终于有了最稳固的“根据地”。为其势力的发展壮大打下了基础,而在辽沈争夺战的过程里,正是袁应泰战前战后一系列荒唐的部署和指挥成全了满洲人的胜利。从这个意义上说,虽然他壮烈殉国,但对于明亡清兴的最后结局来看,他真是死一万次也不够。但说起来,这个悲剧还是由明朝文官带兵的悲剧造成的,把一个为政干练的文官放在他并不熟悉的岗位上,只能算是明朝决策者的无能了。

9,杨嗣昌(明朝)

很遗憾,在十大草包将军里,明朝占了三位,这实在不是笔者所愿,综观整个明末衰亡的全过程,明朝在军事上蠢材层出不穷的情景,实在是历朝所罕见。如果说李景隆的愚蠢是印证了民间“富家多败儿”的古训,那么其他的两位蠢材,只能是拜明朝文官书生误国的闹剧所赐了。

在明朝的蠢材中,杨嗣昌集中了袁应泰和李景隆二人诸多共同点,比如他也是名门之后,其父乃前任明朝大学士杨鹤,这个和李景隆类似。他也是个颇有才干的文官,字写的好,又能言善辩,这个和袁应泰类似,但身为蠢材,杨嗣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但行事愚蠢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为人品德之败坏,性格之奸诈,也为另外两为明朝蠢材自叹不如。

实事求是的说,杨嗣昌也不是没有优点,他能说会道,加上凡事能够体察皇帝用心,因此很得崇祯宠信。而且,他还是一个不错的理论家,在镇压中原李自成的方略上,他提出的“四正六隅十面网”的战术构想和“攘外必先安内”的外交方略都是解决明末问题的良策。可理论好是一回事,执行又是另一回事了。杨嗣昌偏属于那种动嘴皮子强动手能力差的人,要是放到个参谋位置上,估计还能发挥大作用,可偏偏坐到明朝国防部长(兵部尚书)的位置上,于是好方略变成了烂方略,直到把大明朝祸害了个干净。

先说杨嗣昌的“四正六隅十面网”,想法确实不错,要是实行的好,足够把李自成置于死地,可打仗就得要钱,明朝早就国库空虚了。杨嗣昌病急乱投医,居然用起了汉武帝时代的“均输法”。结果,大笔的军饷平摊到普通百姓身上,军费没筹集多少,反而以火浇油,搞的原本没造反的地区也叛乱四起。活不下去的农民们更是铁了心跟随李自成造反了。杨嗣昌做事不行,用人更是错,他提拔熊文灿做五省总督,本来此时孙传庭和洪承畴的官军连战连捷,已经几乎要把农民军赶尽杀绝,杨嗣昌妒忌二人得大功,死催熊文烂招降农民军,这下可好,原本走投无路的李自成一下子绝处逢生,得到了难得的喘息之机,熊文灿做事更是迂腐,他仅仅是得到了农民军口头投降的承诺,便接纳了农民军投降,结果张献忠李自成等部就地休整,不但没有解除武装,反而得到熊总督大批粮草赈济,直接帮助了人家休养生息。待到羽毛丰满,原本已经投降的农民军们脸皮一翻,重新操刀扯旗造反,搞的中原五省战火又起。明朝白费了大批粮食军费,却最终功亏一篑,成了毫无收获的瞎折腾。

再说“攘外必先安内”,想法很好,明朝绝不能两线作战,必须要首先安下一头,全力对付内患,可自古以来,谈判都是要凭实力说话的,否则只能任人宰割。杨嗣昌一心主持求和,却被关外的满清当猴耍。公元1638年,满清皇太级统帅重兵饶过山海关入寇中原,在北京周边地区大肆杀掠,事情到了这一步,杨嗣昌还傻不拉唧的想着“议和”。驰援京城的宣大总督卢象升只说了一句反对议和的话,就被杨嗣昌怀恨在心,接着公报私仇,先是只分给卢象升几千老弱兵卒,企图把卢象升往虎口里送。满清也知卢象升是明朝难得的军事人才,于是集中重兵把卢象升包围在巨鹿,危机时刻,杨嗣昌坐拥重兵,竟眼看着卢象升身陷重围而不救。卢象升浴血奋战,与清军数倍于己的精锐部队激战一整天,在手刃数十清兵后慷慨殉国。事后,杨嗣昌为掩盖己过,居然诬陷卢象升临阵脱逃,直到巨鹿当地父老寻到了卢象升的尸身,杨嗣昌竟连扣八十多天,不验尸,不上报,如此奸诈阴刻,实在是评书《杨家将》里潘仁美的翻版。可问题是,评书里的潘仁美毕竟还有军事才能,杨嗣昌在这方面简直是脓包。

更可气的是,满清大军肆虐中原,杨嗣昌总督各路援军,竟然畏敌如虎,不敢与清军交战,装备精良的明军眼睁睁的看着清军在自己的眼皮底下烧杀抢掠。此次入寇,清军攻陷城池八十多坐,杀掠平民二十万人,明军不敢与之交战,只是默默的跟在清军身后,礼送清军出境,如此打法,连清军也感到啼笑皆非,皇太级命令士兵们在树上写下“百官莫送”的字样,嘲讽杨嗣昌,此种羞辱,为中国历史所罕见。

打仗没本事,杨嗣昌推卸责任倒是有一手,每次打了败仗,杨嗣昌总能列出一大堆理由,将罪责推卸到下面的官员身上,比如此次满清大入寇,事后明朝共有三十六名巡抚总兵被论罪斩首,而最大的责任人杨嗣昌却丝毫无过。实在是让人感到不可思议。此外,杨嗣昌心胸还极为狭隘,明末几位难得的名将,如孙传庭,洪承畴,卢象升,均曾遭其排挤陷害,自坏长城。论起明朝双线作战的失败,品德低劣志大才疏的杨嗣昌实属败事第一人。

但报应总会到的,崇祯十三年,杨嗣昌亲率大军南下围剿张献忠,明军初战得利,将张献忠打的全军覆没,关键时刻,杨嗣昌妒忌病又犯,与属下大将左良玉与贺人龙闹意见,结果两位大将罢工撂挑子,虎落平阳的张献忠终于逃出升天。之后,张献忠在湖北四川一带大打游击战,把杨嗣昌耍的团团转,当地百姓编成民歌嘲讽杨嗣昌“好个杨阁部(指杨嗣昌),离我三尺路。"转来转去,张献忠趁杨嗣昌把主力放在四川的机会,奇袭襄阳,杀了明朝的襄阳王,远在四川的杨嗣昌如闻青天霹雳,此罪乃是明朝“失藩”大罪,就是神仙也救不了他了,无奈之下,杨嗣昌拿了一瓶毒药,一仰脖服毒自尽了。

可笑的是,杨嗣昌死讯传来,崇祯帝居然还不治其罪,以“剿贼功”追赠其为太子太傅,今天有许多人给崇祯“说好话”,认为这位皇帝是有才干的,事实上,崇祯为人,阴险猜忌,做事偏执,偏偏宠信杨嗣昌这种无能又品德败坏的小人。识人眼光如此愚蠢,明朝不亡才怪。更可笑的是,清朝立国后编修明史,杨嗣昌的儿子杨三松上窜下跳,企图给自己老爹“翻案”,不过公道自在人心,编修明史的清朝儒生们也没受他的误导。最让人可悲的是,日后张献忠攻克杨嗣昌老家武陵,将杨嗣昌的祖坟扒了个干净。其实他这样做实在是“恩将仇报”,对于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们来说,杨嗣昌算得上屡屡救他们逃生的大“恩公”。

10,赛尚阿(清朝)

横扫四方的明朝永乐皇帝有个“恩张”。即建文时代的北平指挥使张信,当初正是张信救永乐逃出生天,才有了后来的靖难之役。从这个意义上说,清末的太平天国起义领袖洪秀全也该有个“恩赛”,因为正是一个叫赛尚阿的蒙古草包大将的愚蠢表现,才能使本来局于广西一地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破茧化蝶,终演变成一场席卷中国南方的大起义。

赛尚阿,蒙古正蓝旗人,字鹤丁,嘉靖年间中举,一直做到清朝的军机大臣,并曾是清朝咸丰皇帝的受业恩师,是一位饱读诗书的蒙古大儒。太平天国金田起义之初,许多清朝高官还不以为然,认为只不过是小股乱匪,赛尚阿却认定这是大患,力主从速剿灭。此时的洪秀全,已在广西武宣自称天王,并设立五军,正处于羽翼初丰之时。赛尚阿的想法本不错,趁起义大乱未成,将太平天国的苗头掐死在摇篮里。咸丰帝对赛尚阿的见解也大为赞赏,赐赛尚阿“尚方宝刀”,命其率领大军南下平乱。但赛尚阿虽出自蒙古族,可到了他这一代,早已经没有骑马打仗的本事了。任命一下来,赛尚阿自己心里也没底,表面上志得意满,临走时却拉着好友大学士卓禀恬的手痛哭,还算有点自知之明。

但不管怎么说,赛大人还是赶鸭子上架了,很不幸,他对面的对手正是太平天国不世出的军事天才杨秀清,赛尚阿大军出京,一路走走停停,磨蹭了俩月才到广西,而此时的太平天国,接连在桂平等地战胜清军,并趁势攻克永安州,太平军在永安建制,初步确立了其政治制度。说起来,也正是因为赛尚阿进军缓慢,给了太平军一展拳脚的空间,不过事情到了这里还不算坏,因为此时的太平军实力有限,困守永安孤城,极易被清军包饺子,应该说局面还是处于危急之中。此时的赛尚阿终于赶到了前线,听闻永安沦陷,赛尚阿的第一反应就是撤,火速把军营向北移到了阳朔,很想以静制动。结果兵势有限的太平军得到了最好的休整机会,清军也丧失了拿下永安一举歼灭太平军的最好战机。

事情到了这一步还是对清军有利的,清军大兵压境,深壕高垒,兵少粮乏的太平军这么僵持下去拖也被拖死了。双方果然相持数月,但赛尚阿文官出身,不懂驾驭武将的方法,搞的两位大将乌兰泰和向荣相继与他闹意见,出工不出力,这段时间里,太平军在永安大搞整顿,封王封官,整个“国家”的制度已成雏形。洪秀全是明白人,深知如此相持必不能持久,于是在1852年4月5日,太平军以决死一战的勇气全线突围,赛尚阿还算勇猛,硬着头皮上前线督战,谁料清朝几十万大军竟然在太平军的冲锋下一溃千里,太平军终于成功冲出永安重围,至此,原本局于广西一地的太平军起义,终于演变成全国性的大起义。

事情到了这一步,如果清军能够集中优势兵力,奋勇追击,依然有获胜的机会,毕竟太平军也同样伤亡惨重,但经此一战,赛尚阿彻底的被太平天国的攻势吓跑了胆,死躲在阳朔不敢出来,毫无后顾之忧的太平军转战千里,终于冲出广西,杀向华中腹地,至此,太平天国的燎原烈火,已经彻底无法阻挡了。在太平天国最困难的时期,赛尚阿以其愚蠢的指挥与胆怯的应对,终于成全了太平天国波澜壮阔的历史。

更可笑的是,赛尚阿打仗没本事,文官的小聪明还是有一点的,他抓出某位名叫洪大全的俘虏,硬说这个太平天国的小兵是洪秀全的胞弟,太平天国的“一字并肩王”。伪造了他活捉太平天国重要将领的“英雄事迹”,可惜小聪明终归是小聪明,事情送到北京就穿了帮,赛尚阿数罪并罚,被判了“斩监候”(死缓)。还好咸丰帝念在师生一场的情谊上,对赛尚阿网开一面,这位丧师失地的罪臣最终得以善终于家。不过赛大人的后代还是很为他争气,他的儿子崇绮成了清朝历史上唯一的蒙古族状元,他的孙女成了同治皇帝的皇后,还算是个终生富贵。总的说来,赛尚阿人品不错,做文官也是好手,但打仗确非所长,有此一败实在怪不得他人。从他的身上也可以看到,清朝入关二百年后,原先勃勃尚武的八旗精神,到了赛尚阿这一辈身上早已沦丧殆尽,之后的时日里,清朝不得不倚重于汉族重臣平乱保国,汉族洋务派势力乘势崛起,直接改写了清王朝最后的历史。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6-29 09: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2-12 06:16 AM , Processed in 0.03298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