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45|回复: 3

真实佛陀正法系列之一:《法句经》详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25 06: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法句经的缘起


《法句经》是上座部《经藏·小部》里的十五部经之一,亦是最广为人知之经典之一。其中收集了世尊于二百九十九个事件里所开示的四百二十三首偈。每首皆能启发人心、导之向善,确是善逝绝不虚言之教。此经早已为人译成多种语文,单只中文亦已有四五个版本。现今译者再参考几份英文版把它译成中文,为的只是以浅白易懂、平实无华的文字,且不乖离原意地把世尊之言呈予读者,以共沾法益。

「法句」( dharma pada ),是从佛说中录出的偈颂集。智度论(三三)说:这是『佛弟子集要偈』;十二分教中,属于优陀那 (Udana)。(参俱舍论一)宋译的法句,题作「法集要颂」,即是法优陀那的义译。

  一切有部的传说:『佛去世后, 大德法救( Dharmatrata )展转随闻,随顺纂集,制立品名:谓集无常颂立为无常品,乃至梵志颂立为梵志品』(婆娑论一);即指法句而说。然依吴支谦(公元二三○顷作)的法句偈序说:『五部沙门,各自钞采经中四句六句之偈,比次其义,条别为品。...故曰法句』。法救为公元前一世纪人,他应该是改编者。从五部沙门的各集法句而说,大抵先有名为法句的偈颂集,等到部派分流,各部又各有增编、改编。但既然都是从佛经中集出,也就不致因再编而损减了价值。

法句,或译法迹。法,是佛弟子所行与所证的。迹,是形迹,足迹。依足迹去寻求,可以得知所到的地方。引申此义,聚集多「名」,能因此而圆满的诠表意义,即为句(此如中国所说的「筌蹄」)。释尊的教说,不外乎「法说、义说」。略集诠法诠义的要偈,即名为「法句」、「义句」。与法句相对的「义句」,见于法藏部的四分律──三九、五四。 这与我国旧译的「义足经」( Arthapada )相合。在其它的学派中,称为「义品」( Arthavarga )。释尊的时代,亿耳( Sona Kotikarna )于佛前诵义品;古典的杂阿含经,说到『诵说法句』,这类法义的要集,释尊住世的时代,已经存在,实是最古的成文佛典。支谦序说:『其在天竺,始进业者,不学法句,谓之越叙。此乃始进者之鸿渐,深入者之奥藏』!意义深长而切要,偈颂又便于读诵。一直到现在,锡兰等处,还是以法句为初学者入门的书。其实,这不但是「始进者之鸿渐」,还是「深入者之奥藏」呢!

支谦的法句偈序说:『法句经别有数部:有九百偈,或七百偈,及五百偈』。在支谦以前,中国已有法句初译的七百偈本。如说:『近世葛氏,传七百偈』。但在我国的译经史上, 已无可考见,维祇难( Vighana )于黄武三年(公元二二四)到武昌来,支谦从他受法句偈,是第二译的五百偈本。但『译所不解,则缺不传,故有脱失』。后来,支谦又从竺将(或作律,或作持)炎,重新校定。竺将炎所传的,又多了十三品,成为三十九品,七百五十二偈;即是现存的吴译法句经本。这应该与葛氏的七百偈本相近吧!这已是第三译了。考究起来,维祇难的五百偈本,实与锡兰(铜鍱部)所传的法句,大玫相当。如现存吴本的三十九品中:

无常品一────言语品八....锡兰本缺
双要品九────爱欲品三二
利养品三三...锡兰本缺
沙门品三四───梵志品三五
泥洹品三六───吉祥品三九...锡兰本缺

锡兰传本,恰好缺十三品(十三品共二五七偈)。维祇难所传的二十六品,为四百九十五偈,虽与锡兰本不能尽合(次第是十九相合的),大体可说一致。至少,这是大陆分别说系(铜鍱部也属分别说系),如化地或法藏部等所传,与铜鍱部相近。到西晋惠帝末年(公元三○五顷),法炬与法立,译法句譬喻经四卷。这是法句的解说──叙事由释颂义。品目与竺将炎本一致,但仅是一分而已(法句偈多依旧译)。姚秦皇初五年到六年(公元三九八───三九九), 僧伽跋澄( Samghabhata )与佛念,译出曜(出曜即譬喻的意译)经三十卷。所解说的法句偈,『集此一千章,立为三十三品』(经序)。从无常品第一,到梵志品三十三;这是一切有部所传的法救集本。宋太宗时(公元九九○顷),天息灾译法集要颂四卷,与三十三品,近一千章的数目相合;引用秦译的原颂极多。约法句偈说,这是第四译、第五译了。支谦传说的九百偈本,大抵即指这有部所集本而说,铜鍱部所传的巴利语本,法舫法师在锡兰时,曾有一译稿。可惜不曾精勘整理,他就去世了!最近,由了参法师译为华文,参考舫师的旧稿,只引用了数颂,其它都从新译出。这在我国法句偈的译史中,是第六译。

记得,三十五年暮春。我与了师在重庆分别,他去锡兰修学而我回浙江。竟是六个年头了!今已开始迻译,这真是值得庆慰的!巴利语的圣典,希望能不断的译出来!锡兰来信,要我写一篇序。我不会巴利文典,从何谈起!所以略述法句的译史以代序。

我觉得:一切佛法,同源于释尊的身教语教。在往后的流传中,或重于句义的集理,或重于微言的发挥;或宁阙勿滥的偏于保守,或适应无方而富于进取;或局而不通,或滥而不纯:这才因时因地而成为众多的学派。现存的一切佛教,一切圣典,都染有部派的色彩。现代的佛教者,应该兼收并蓄。从比较的研考中,了解他的共通性与差别性。从发展演变的过程中,理解教义的进展,停滞或低落。这才能更完整更精确的体解佛意,才更能适应这无常流变的世间。如执一为是。或自称为原始,或自誉为究竟,自是非他,这于世界佛教的前途,将是一重可怕的阴影!

一切佛法,同源异流,任何学派、文典,都难以绝对的推为一如佛说,而应从比较中去理解。这可举法句偈为例来说明。新译第一偈:『如轮随兽足』;旧译作『车轹于辙』。Pada,可译为足,所以新译解说为:如车轮随于拖车的兽足。但也可译为迹:「辙」即车迹,所以旧译都解说为,如车轮的压于车迹而过。由于释义不同,传说的事由也就不同。这是源于同一语文而释义不同的例子。

新译第五颂的『从非怨止怨』;旧译法句,以及中阿含长寿王经,各部广律,都是:「以怨止怨,决不可能」的意思。「从非怨止怨」,「非以怨止怨」,这是本于同一语句,而传诵不同的一例。新译的五八、五九颂,上颂为喻说:如粪秽聚中, 能出生清香而可爱的莲华,旧译也都是一样的。下颂是合法:依旧译,于生死秽恶众生中。有佛弟子──慧者,从中出离而得道。出曜经作于下贱人中,能出生解脱的圣者。据新译,在盲暝的凡夫中,佛弟子以智慧光照。这对于从粪秽出生莲华的化喻,似乎不相合。这在菩萨行者,比喻即解说为:莲华不生于高地,必须生于淤泥卑湿处。惟有不离生死的秽恶世间,才能修行成佛,以慧光觉照众生。这是同闻异解,因机而差别的一例。

新译四四颂:『谁征服地界,阎魔界天界』?旧译作:『孰能择地,舍鉴(应作监,即监狱)取天』?征服,旧译为择,即抉择:锡兰的解说为「如实了解」,这是一样的,罽宾所传,地为爱欲,锡兰传者,以地为自己,以阎魔为四恶趣,以天界为人及六欲天,意义都不明显,妥贴。原来阿含经中,佛不一定说五趣六趣,每以现生人间为本,使人了解何善何恶,不致下堕于地狱,而能上生于天趣。所以,征服地界,即人类如实了解,而能自主的(不为他转,即征服意)离地狱而生天。地,是大地人类;监───阎魔界是地狱,天即三界诸天。这如下颂所说,惟有(人间的)「有学」(依有部说,顶位或忍位),才能决定的,于来生不堕地狱而生天趣。这岂非文从义顺!学派的解说,可能为一是一非的,也可以两存的,也有应该再为确训的,这又是一例。略读新译的法句偈,使我向来所有的──一切学派,一切圣典,同样尊仰而决不偏从,自由择取的信念,更加深了。世界三大文系的圣典,在彼此交流以后,佛法必将发扬出更精确,更丰富,更伟大的光芒!

民国四十一年六月
印顺





汉传版本为法救撰,三国吴天竺沙门维祗难等汉译,共二卷十九章39品,包含了423首诗。《法句经序》中说:“昙钵偈者,众经之要义,昙之言法,钵者句也。而法句经别有数部,有九百偈,或七百偈,及五百偈。偈者结语,犹诗颂也,是佛见事而作,非一时言,各有本末布在诸经。......是后五部沙门,各自钞众经中四句六句之偈,比次其义,条别为品,于十二部经靡不斟酌,无所适名,故曰法句。”根据传统,这些都是佛陀在不同场合中说的诗句,当中大部份跟道德有关,其后经佛教僧侣所编辑而成。


季羡林认为四十二章经即是大夏文本的《法句经》。

 楼主| 发表于 2011-6-25 06: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句经

第一:双品
1.
心是诸(名)法的前导者,
心是主,诸(名)法唯心造。
若人以邪恶之心言行,
痛苦将跟随着他,
有如车轮跟随拉车之牛的足蹄。
2.
心是诸(名)法的前导者,
心是主,诸(名)法唯心造。
若人以清净之心言行,
快乐将跟随着他,如影随形。
(注:名法是指五蕴中的受、想、行与识,心则是指识。)
3.
“他辱骂我、打我、击败我、掠夺我。”
若人怀有是心,怨恨不得止息。
4.
“他辱骂我、打我、击败我、掠夺我。”
若人不怀是心,怨恨自然止息。
5.
在这世上,恨绝不能止恨,
唯有慈爱方能止恨,
这是永恒的真理。
6.
除了智者之外,
他人皆不了解:“世人终须一死。”
(由于无知,他们继续争论。)
智者明了这点,
因此一切争论得以平息。
(注:他人是指愚者。)
7.
住于欲乐中的人,
放纵六根(感官),食不知足,
怠惰与不事精进,
他肯定被魔王制伏,
如强风吹倒弱树一般。
8.
住于观照不净法的人,
防护六根(感官),知足于食,
充满信心与精进力,
他肯定不会被魔王击败,
如狂风摇不动岩(上“山”下“狱”字)一般。
(注:在此魔王是指烦恼魔。信心是指对佛法僧不动摇的信心,以及对业报的信心。)
9.
未脱离烦恼之污染,
不自制与不真实的人,
却身披橘色袈裟,
那是他所不配的。
10.
已弃除烦恼之污染*,戒行具足,
具备自制与真实的人,
真正配得上身披袈裟。
(*:即以四道智根除了诸烦恼。)
11.
把不真实的视为真实,
把真实的视为不真实。
持此邪思惟的人,
不可能觉悟真实法。
 
12.
视真实为真实,
视不真实的为不真实。
持此正思惟的人,
得以觉悟真实法。
13.
雨可以渗透屋顶粗陋的房子,
欲念亦可渗透尚未受到培育的心。
14.
雨渗不透屋顶精良的房子,
欲念亦渗不透已受到良好培育的心。
(注:培育是指修习止禅与观禅。)
15.
这一世他感到悲哀,
来世他一样感到悲哀,
造恶者在今生与来世都感到悲哀。
当忆及自己污秽的行为时,
他感到悲哀与苦恼。
16.
这一世他感到喜悦,
来世他一样感到喜悦,
行善者在今生与来世都感到喜悦.
当忆及自己清净的善业时,
他感到喜悦,非常的喜悦.
17.
这一世他受苦,来世他一样受苦,
造恶者在今生与来世都受苦。
想到“我造了恶业”时,他感到痛苦。
再者,当投生至恶道时,
他会遭受更多的痛苦。
18.
这一世他快乐,来世他一样快乐,
行善者在今生与来世都快乐。
想到“我造了善业”时,他感到欢喜。
再者,当投生至善趣时,他更加快乐。
 
19.
即使他背诵了许多经典,
然而并不依法实行,
这怠惰的人有如牧童在数别人的牛,
没得分享沙门生活的利益。
20.
即使他只背诵了少许经典,
然而真正依法实行,舍弃贪嗔痴,
如实知见后得以令心解脱,
不再执著于今生与来世,
他得以分享沙门生活的利益。
(注:沙门生活的利益指道果。)
第二:不放逸品
21.
不放逸是不死道,放逸是死路;
不放逸者不死,放逸者有如早已死去。
22.
明了这道理,
不放逸的智者乐于精进、乐于圣界。
23.
他持续地修禅(止观),
持恒者得以体验解脱:至上的涅盘。
(注:念有三种,即:与善心、果报心、唯作心相应的念,但绝不会有与不善心相应的念。不放逸即是指与善心相应的念心所。)
24.
若某人精进、有正念与身语意清净、
慎重行事、防护诸根、
依法生活及不放逸,
他的声誉与幸福得以增长。
25.
通过不放逸、正念、戒律与防护诸根,
智者使自己成为
一座洪水无法淹没的岛屿。
26.
愚者恣情放逸,
智者则如守护珍宝一般,
珍惜地守护着不放逸。
 
27.
因此人们不应放逸,
不应沉湎于欲乐,
因为勤奋的人,
通过禅修,即会得证至上乐。
28.
智者以不放逸去除放逸,
登上智慧的高楼,
已断苦的他看着苦难的众生,
如智者立足于山顶,
向下看着平原的愚人。
29.
在众放逸人中不放逸,
在众昏睡人中保持警觉,
智者有如良马迅速地前进,
把疲惫的马远远抛在后头。
30.
由于不放逸,
摩伽婆得以生为诸天神之王。
精进永远受到赞赏,
懈怠永远受到责备。
(注:摩伽婆是摩卡罗村的青年,由于造路与清除平地,而得以投生为帝释天王。)
31.
乐于精进与视放逸为危害的比丘,
有如火焰般前进,烧尽一切大小的束缚。
32.
乐于不放逸而视放逸为危害的比丘,
绝不会倒退,事实上他已非常接近涅盘。
(注:不会倒退是指止观禅修不会倒退。)
第三:心品
33.
心是飘浮不定的,
难以控制,难以防护。
智者训练其心,使它正直,
如矢师矫正箭一般。
 
34.
如把水中鱼取出投掷于地时,
它会跳跃不安;
当把心带离欲界以脱离魔界时,
它亦会跳跃不安。
(注:魔界是指烦恼轮转。)
35.
心难以受到控制,
它非常迅捷轻浮,
随着喜好飘荡与停留。
能训练心是很好的,
因为已受到训练的心能带来快乐。
36.
心是非常难以察见的,
它极度的微细,
随着喜好飘荡与停留。
且让智者防护其心,
因为受到防护的心能带来快乐。
37.
心独自四处飘荡远游,
它是无色的,住于心室。
能制伏己心的人,
得以解脱魔王的束缚。
(注:心独自飘荡是指在同一个心识刹那里,只能有一个心识生起。心是依靠位于心室里的心所依处而生起的。)
38.
若某人的心不安定,
对正法无知,
信心动摇不定,
其智慧决不会获得圆满。
 
39.
若某人的心已无贪无嗔,
若他已舍弃善恶两者,
如此警觉之人是没有怖畏的。
(注:已舍弃善恶即已成为阿罗汉。阿罗汉已根除了贪嗔痴,是不会再造业的,包括善恶两者。他的一切身语意行为都只是唯作而已。)
40.
明了此身脆弱如瓶,
他培育己心至固若城堡,
再以智为武器向魔王奋战。
过后他继续保护己心,
毫不执著于胜利。
(注:不执著于胜利是指不执著于所获得的禅那,而继续修观直至证悟阿罗汉道智。)
41.
噢,不久之后,
这失去心识的身体将躺在大地,
就像无用的木头般被丢弃。
42.
敌人可能伤害敌人,
怨家可能伤害怨家;
然而导向邪恶的心,
却会带给自己更大的伤害。
43.
不是母亲,不是父亲,
也不是任何亲戚,
能比得上导向于善的心,
可为自己带来更大的幸福。
第四:花品
44.
谁能征服大地(即此身)、
阎魔界(即四恶道)与人天界?
谁能如熟练的花匠采花般,
印证善说的真理之道?
45.
圣学者将征服大地、
阎魔界与人天界。
圣学者能如熟练的花匠采花般,
印证善说的真理之道。
(注:学者是至少已证悟须陀洹道,但还未证得阿罗汉果的圣人。)
46.
知道此身如水泡般无常,
以及觉知它如海市蜃楼般毫无实质,
他将切断魔王之花,
脱离死亡之王的视线。
(注:魔王之花是指三种轮转,即烦恼轮转、业轮转与果报轮转。)
47.
采(欲乐之)花的人,心执著于欲乐,
他被死亡带走,如酣睡之村被洪水冲走。
48.
采(欲乐之)花的人,心执著于欲乐,
他无法满足己欲,只有被死魔征服。
49.
如蜜蜂采花粉时,
不损伤花朵,
亦不损伤其色及香味,
只取其蜜,而后飞走。
且让智者同样(不损害到村民的信心及财富)地在村子里活动。
50.
不应观察他人的过失,
或已做与未做的(善恶)事;
应只省察自己已做与未做的事。
51.
如美丽却不香的花朵,
不能为戴花者带来香气;
同样的,不依言实行之人的善语,
亦是没有结果的。
 
52.
如美丽且香的花朵,
能为戴花者带来香气;
同样的,依言实行之人的善语,
(肯定)是有结果的。
53.
如花匠能用群花制造许多花饰,
还需生死的人亦可(依于信心慷慨地善用其财富)做许多善事。
54.
花香不能逆风吹送,
檀香木、多伽罗及茉莉之香亦不能;
只有具德者之香才能逆风吹送,
具德者之香能吹送至一切方向。
55.
有檀香木、多伽罗、莲花及茉莉之香,
然而,戒行之香远胜一切香味。
56.
多伽罗与檀香木之香是微不足道的,
具德者之香才是最胜的,
甚至能向上飘送至天界。
57.
魔王找不到戒行具足、精进,
及以正智获得解脱者所行之道。
(注:阿罗汉已不会再生,魔王尽了全力也找不到阿罗汉死后去了哪里。)
58-59.
如在大道旁的垃圾堆中,
可能长着芳香的莲花;
在众生杂堆中,
亦可能出现佛弟子,
其智慧的明亮,
远远超越盲目的凡夫俗子。
第五:愚人品
60.
对于无法入睡的人,黑夜实在漫长;
对于疲惫的旅人,一由旬亦非常遥远;
对于不知正法的愚人,生死轮回极漫长。
(注:一由旬大约有七英里。)
61.
在旅途上,
若找不到比自己更好或同等的同伴,
就让他坚定地独自前进,
绝无与愚者为伴这一回事。
62.
“我有儿子,我有财富。”
因此(执著的)愚者感到苦恼。
事实上,他自己也不是自己的,
儿子与财富又怎能是他的呢?
63.
自知愚昧的愚人,基于这点是个智者;
自以为是智者的愚人,才是真正的愚者。
64.
即使愚人尽其一生亲近智者,
亦不能知见真理,
如勺子不知汤的味道。
65.
利慧者虽只与智者相处片刻,
却能迅速地知见真理,
如舌头能知汤的味道。
66.
对于无知的愚人,他即是自己的敌人,
他四处造下恶业,带来苦果的恶业。
67.
若做了某事会后悔,
以及受其果报时,他泪流满面地悲泣,
那即是没有善行其事。
68.
若做了某事不会后悔,
以及受其果报时,他感到欢喜快乐,
那即是已经善行其事。
69.
只要恶业还未成熟,
愚者以为它是甜如蜜的;
然而当恶业成熟时,
愚者就得为它受苦。
70.
即使愚者月复一月地修苦行,
只以古沙草片摄取饮食,
却依然比不上已思惟真谛者(圣人)的十六分之一。
71.
恶业不会即刻带来果报,
如刚挤出的牛奶不会即刻凝固,
但它依然跟随着愚者,
如盖上灰的活火炭。
72.
愚人的知识只会伤害他自己,
它毁灭了他的福业,也使他的头颅破裂。
(注:头颅是指智慧。)
73.
无知的比丘,贪求自己不当得的恭敬,
想要在众比丘中居先,要在寺院里掌权,
以及贪求与他非亲之人的顶礼。
74.
且让在家众与比丘们都想:
“诸事皆因我而成就。无论一切大事小事,且让他们听从我的指示。”
这是愚人的想法,增长其贪欲与我慢。
75.
诚然,一个是导向世俗成就之道,
另一个则是导向涅盘之道。
明了这一点,身为佛弟子的比丘,
不应乐于世俗的成就与恭敬,
而应培育舍离与不执取。
第六:智者品
76.
人们应跟随指摘人们过失的智者,
如同跟随向导至被埋没的宝藏。
对于跟随此智者的人,
只有益处,绝无厄难。
77.
智者应训诫他人,
给予他人劝告,
以及防止他人犯错。
这种人受到善人喜爱,
只有恶人才会讨厌他。
78.
人们不应亲近恶友,
亦不应亲近卑劣之人。
人们应亲近善友,
以及亲近智者。
79.
饮法之人,
以安乐之心愉快地活着;
智者常乐于圣者所说之法。
80.
治水者疏导水,
矢师矫正箭,
木匠修饰木,
智者制伏自己。
81.
如同岩(?)不受狂风动摇,
智者亦不受毁誉动摇。
82.
如同既深且清又平静的水池,
智者听闻正法后变得安详。
83.
诚然,具德者舍弃了一切(执著),
不以贪欲之心交谈;
当面对快乐或痛苦时,
智者不显示出欢喜或悲愁。
84.
他不会为了自己或他人造恶,
不会造恶以求获得子女、财富或王国,
不会以卑劣的手段获取成就。
只有这种人才是真正的——
具德、睿智及公正。
85.
到达彼岸(涅盘)的人,
只有少数几个;
其他所有的人,
皆在此岸(生死轮回)来去徘徊。
 
86.
然而,依照善说之法实行的人,
能够到达彼岸,
越渡了极难越渡的死界。
(注:死界是指生死轮回,亦即娑婆世界。)
87-88.
离家后走向无家的智者,
应舍弃黑暗而培育光明。
他应乐于独处、无著与涅盘,
这是凡夫俗子难以享受的。
他亦应舍弃欲乐,
不执著于任何事物,
清净自己心中的一切污秽。
 
89.
心已圆满地培育了七觉支,
以及舍弃了一切贪欲的人,
乐于自己已舍弃了执著。
此人已根除了一切烦恼,
拥有阿罗汉道智明亮之光,
在此界已证得了涅盘。
(注:此界是指五蕴。)
第七:阿罗汉品
90.
旅程已尽,解脱了苦及一切,
已消灭了一切束缚的人,不再苦恼。
91.
有正念的人勤于修行,
不乐于家(即欲乐的生活);
如同天鹅舍弃泥沼,
他们舍弃一切住家生活(即一切贪欲)。
92.
他们不储藏,饮食时适当地省察。
他们的目标是空与无相的解脱。
他们的去处无法追寻,
如同鸟在天空中所经之路(无迹)。
(注:不储藏是指不再造业或不储藏四资具。省察是指以三遍知省察。空、无相与解脱皆是指涅盘。)
93.
他已解脱烦恼,不执著于饮食。
他的目标是空与无相的解脱。
他的行道无法追寻,
如同鸟在天空中所经之路。
94.
他诸根平静,如同被马车夫驯服的马,
他已脱离我慢及诸烦恼,
这平稳的人受到天神喜爱。
(注:平稳的人是指不受世间的起落动摇之人。)
95.
阿罗汉如大地般坚忍,
不会受到刺激而生气;
他有如门柱般稳固,
不受生命中的起落所动摇;
他有如无淤泥的水池般安宁清净。
这样的人是不会再有轮回的了。
96.
完全解脱、寂静与平稳者,
他意平静、语平静、身亦平静。
97.
他不盲信,以证悟无为(涅盘),
断除了生死轮回的束缚,不再造善恶业,
舍弃了一切渴爱,他的确是至上者(阿罗汉)。
98.
在村子或森林里,
在山谷中或山上,
无论阿罗汉住在何处,
其地都令人感到愉悦。
99.
森林是令人感到愉悦之地,
然而凡夫俗子却不喜爱它;
只有无欲之人才会喜爱森林,
因为他们不追求欲乐。
 
第八:千品
 
100.
一句有意义及听后心得平静的话,
好过千句无意义、与证悟涅盘无关的话。
101.
一首有意义及听后心得平静的偈,
好过千首无意义、与证悟涅盘无关的偈。
102.
背诵一首有意义及听后心得平静的偈,好过背诵百首无意义、与证悟涅盘无关的偈。
 
103.
即使人们在战场上战胜千人千次,
然而,能战胜自己的人,
才是真正的至上胜利者。
104.
战胜自己的确远胜于战胜他人。
 
105.
天神、乾达婆、魔王与梵天,
都赢不过已制伏自己者的胜利。
106.
虽人月复一月布施千个钱币(给普通人)长达百年,然而,向一位有修行的人顶礼一刹那,却胜过百年的布施(给普通人)。
(注:钱在此可以是铜、银或金的。有修行的人是指修习观禅的比丘。)
107.
虽人在林中拜祭圣火百年,
然而,向一位有修行的人顶礼一刹那,
却胜过拜祭圣火百年。
108.
虽人整年作了许多大小布施,然而这一切布施却比不上向行正道的圣者顶礼的福业的四分之一。
109.
时常尊敬长辈及具德者之人的四种利益会增长,即:寿命、美貌、快乐与力量。
110.
有德及有禅修的一天,
好过无德与不能自制诸根的百年生命。
111.
禅修智者的一天,
好过不能自制诸根之愚人的百年生命。
112.
精进于禅修者的一天,
好过怠惰之人的百年生命。
113.
知见五蕴生灭者的一天,
好过不能知见五蕴生灭者的百年生命。
114.
知见不死道(涅盘)者的一天,
好过不能知见不死道者的百年生命。
115.
知见至上法者的一天,
好过不能知见至上法者的百年生命。
(注:至上法是指九出世间法,即:四道、四果及涅盘。)
第九:恶品
116.
应速于行善及防止心造恶,
因为行善缓慢之心乐于邪恶。
117.
若人造了恶,
他不应重犯,
不应乐于造恶,
累积邪恶将导致痛苦。
118.
若人行了善,
他应常常行善,
应乐于行善,
累积善业将导致快乐。
119.
只要恶业还未成熟,
恶人依然会看到快乐;
但当恶业成熟时,
他就会遭受恶果。
 
120.
只要善业还未成熟,
善人依然会遭受痛苦;
但当善业成熟时,
他得享善业的福报。
121.
莫轻视恶行,
以为“小恶不会为我带来果报”;
如同滴水能注满水瓶,
愚人累积小恶至罪恶满盈。
122.
莫轻视善行,
以为“小善不会为我带来果报”;
如同滴水能注满水瓶,
智者累积小善至福德满盈。
123.
如财多而随从少的富商避开危险的路线,
如想要生存之人避免毒药,
人们亦应避免邪恶。
124.
若手无创口则可以手持毒,
因毒不入侵无创口之人;
不造恶者是不会有罪恶的。
125.
若人冒犯了不应受到冒犯、清净无染者(即阿罗汉),该罪恶返归于愚人,如逆风扬尘。
126.
有些人投生母胎,
邪恶者堕入地狱,
正直之人上生天界,
无烦恼者入般涅盘。
(注:在此投生于母胎是指投生作人。无烦恼者即是阿罗汉。)
127.
无论是在虚空中、海洋里,
山洞内或世上任何地方,
都无处可令人逃脱恶业的果报。
128.
无论是在虚空中、海洋里、
山洞内或世上任何地方,
都无处可令人逃脱死亡。
第十:惩罚品
129.
一切众生都害怕刑罚,
都害怕死亡。
推己及人,
人们不应杀害他人,
或唆使他人杀害生命。
 
130.
一切众生都害怕刑罚,
都爱惜自己的生命。
推己及人,
人们不应杀害他人,
或唆使他人杀害生命。
131.
伤害他人以求己乐者,
来世不得安乐。
 
132.
不伤害他人以求己乐者,
来世得享安乐。
133.
莫向任何人粗言恶语,
受辱骂者将会反击。
愤怒之言的确是苦因,
换来的只是痛击。
 
134.
若你能保持沉默平静,
向一只破裂之鼓不再声响,
你肯定会证悟涅盘,
不再存有愤怒。
135.
如同牧牛者以棍棒驱赶牛群至牧场,
老与死亦在驱逐着众生的寿命。
136.
愚人造恶时不知其恶,
然而他却因自己的恶业而受苦,
如同被火焚烧的人。
137.
若人以棍棒伤害无害、不当受到伤害的人,他会很快就遭受到以下十种恶果之一:
138-140.
他会受到剧痛,或不幸,或身体伤残,或重病,或发疯,或因国王发怒而遭殃,或被诬陷,或失去亲人,或财产破毁,或家被火烧毁。该愚人死后将会堕入地狱。
141.
不是裸行,不是结,不是以泥涂身,不是睡在露天之下,不是以灰尘涂身,也不是蹲着勤修能够清净还未破除疑惑的人。
142.
虽有庄严其身,若他是平静的、脱离了烦恼、制伏了诸根、拥有道智、完全清净及舍弃了对一切众生的嗔恨,那么,他的确是婆罗门,是沙门,是比丘。
(注:在此,婆罗门、沙门与比丘都是指阿罗汉。)
143.
在这世上,
由于羞于为恶而自制者是稀有的,
他保持警觉及不造令人指责之事,
如良马不会作出受到鞭打的导因。
 
144.
如良马受到鞭策,
人们应精进及对生死轮回感到悚惧。
以信、戒、精进、定、抉择法、具足明行与正念来解脱这无量之苦。
(注:dhammavinicchayena“抉择法”是指kara?ākara?ā janana`m“辨明诸法之因与非因”。)
145.
治水者疏导水,
矢师矫正箭,
木匠修饰木,
善行者制伏自己。
第十一:老品
146.
(世间)常在烧,
为何还有欢笑?
为何还有喜悦?
当被黑暗覆蔽时,
为何不寻求明灯?
147.
看这被装饰的身体,
它是一堆的疮痍,
由(骨头)所支持,
多病与拥有许多(欲)念。
此身的确不坚固及不能常存。
148.
这身体随着年纪衰老,
它是一窠的疾病,易坏的。
当这恶臭的污秽体分解时,
生命真的结束于死亡。
149.
这些灰白的骨头就像在秋天里被丢弃的葫芦一般,见到它们又有什么可喜的呢?
150.
此城(身)以骨建成,
再以血肉包装;
内里藏着老、死、我慢与贬抑。
151.
装饰得华丽的皇家马车亦终须损坏,
人体也是一样会变得衰老,
然而善人之法不会老化。
众善人如此互相说示。
(注:善人之法是指九出世间法,即:四道、四果与涅盘。)
152.
这少闻之人如牡牛般长大,
只增长肌肉,不增长智慧。
153.
多世以来我在娑婆世界里漂流,
找却找不到造屋者。
生而复生的确真苦。
 
154.
噢,造屋者,我看到你了。
你将无法再造屋。
你的柱子都断了,你的栋梁都毁了。
我的心已证得无为,已灭尽渴爱。
(注:屋子是身体;造屋者是渴爱。无为即是涅盘;灭尽渴爱即已证得阿罗汉果。)
155.
他们少壮时不修梵行,
也不赚取财富;
他们沮丧地浪费了生命,
如同在无鱼的干池里的老鹭。
 
156.
他们少壮时不修梵行,
也不赚取财富;
如已损坏的弓般无助地躺着,
悲叹着种种的过去。
第十二:自品
157.
若人懂得爱惜自身,
他应当好好地保护自己。
在(生命)三个阶段的任何阶段里,
智者应保持(对邪恶)的警觉。
158.
人们应自己先修好善法,
然后才可教导他人。
此等智者不会有烦恼。
159.
自己所作的应如自己所教的;
只有在完全制伏自己后才可制伏他人。
制伏自己的确是很困难的。
160.
自己的确是自己的依归,
他人怎能作为自己的依归?
制伏自己之后,
人们获得了难得的归依处(阿罗汉果)。
161.
自己所造之恶,
由自己所生,由自己造成,
它摧毁了愚人,
如同金刚粉碎了宝石。
162.
如同蔓藤缠住娑罗树,
无德者为自身所作的,
正是其敌所愿的。
163.
要做对自己有害的恶事是很容易的,
真正最难做的是对自己有益的善事。
164.
持有邪见的愚人诽谤阿罗汉、圣者、住于正法者的教法,实是自我毁灭;如迦达迦树生果实,实是为自己带来灭亡。
165.
只有自己才能造恶,
自己才能污染自己;
只有自己才能不造恶,
自己才能清净自己。
净与不净只看自己,
无人能够清净他人。
166.
无论利益他人的事有多重大,
也莫忽视了自身的利益;
清楚地知道了自身的利益,
他应当尽全力获取它。
(注:attadattha`m“自身的利益”是指道、果与涅盘。)
第十三:世间品
167.
莫作卑劣事,莫怠惰过活,
莫执持邪见,莫延长世界。
(注:在此世界是指生死轮回。)
168.
莫懒于执行(托钵的)责任,
应细心地奉行此善行。
实践此善行的人,
今生来世皆安乐。
 
169.
应细心地奉行(托钵的)责任,
莫跟随恶行(即不托钵)。
实践此善行的人,
今生来世皆安乐。
170.
若人能有如看待水泡,
或看待海市蜃楼般,
来看待这世界(即五蕴),
那么,死亡之王就看不到他了。
171.
来吧,看看这世界(即五蕴)。
它像华丽的皇家马车;
愚人沉湎其中,
但智者毫不执著于它。
172.
以前放逸,后来精进的人,
如无云的明月,照亮这世间。
173.
以善扑灭了旧恶之人,
如无云的明月,照亮这世间。
(注:“以善”的善是指阿罗汉道智。)
174.
这世界是黑暗的,
在此中能(以观智)洞察之人很少。
就像只有少数的鸟能逃脱罗网,
只有少数几人能去到天界(与涅盘)。
175.
天鹅在天空中飞翔,
有神通者在虚空中飞行;
智者在战胜魔王与魔军之后,
脱离了这世间(即证得涅盘)。
176.
违犯一种法,
说妄语及漠视来世者,
是无恶不可为的。
(注:一种法是指真实。)
177.
诚然,
吝啬的人不会上生天界,
愚人不会赞叹布施;
然而智者随喜布施,
因此来世获得安乐。
178.
成为统治这大地唯一的大王,
或上生天界,或统治全宇宙,
都远远比不上证悟须陀洹果。
第十四:佛陀品
179.
佛陀的胜利是圆满的,
再无世间的烦恼可生起。
智慧无边的佛陀是超越道的,
你能以何道引诱他?
 
180.
再也没有罗网般的渴爱
可带佛陀去任何地方(轮回)。
智慧无边的佛陀是超越道的,
你能以何道引诱他?
(注:智慧无边是指sabbaňňuta-ňā?a“一切知智”。在此的“超越道”是指佛陀已解脱了轮回的因缘,即:爱、取等。)
181.
智者投入禅修中,
乐于出离之寂静(即涅盘)。
持有正念正觉者,
甚至天神也敬爱。
182.
甚难获得此人身,
有死生命真难过,
欲听正法真是难,
甚难会有佛出世。
183.
不造一切恶,实行一切善,
及清净自心,是诸佛所教。
 
184.
诸佛说:
“忍辱是最好的德行,涅盘至上。”
出家人不会伤害他人,伤人者不是沙门。
 
185.
莫辱骂、莫伤害、依照戒律自制(1)、
饮食知节量、安住于静处、勤修增上心(2),这是诸佛的教诫。
(注:(1)原文是pātimokkhe ca sa`mvaro,意即“依照别解脱律仪自制”。
(2)增上心(adhicitta)即是禅定。
186-187.
即使天降金币雨,欲念也不会满足。
欲乐只有小小的甜头,却有很大的苦果。
如此的明了,即使对天上的快乐,智者也不觉其乐;佛弟子只乐于断除爱染。
188.
当面对怖畏时,
人们寻求种种归依处:
高山、森林、公园、树木与寺院。
189.
但这些都不是平安的归依处,
不是最上的归依处。
人们不能依此归依处而解脱一切苦。
190-191.
归依佛法僧者,以道智得见四圣谛,
即苦、苦的起因、苦的止息与导向灭苦的八圣道。
192.
诚然,这是平安的归依处,
是最上的归依处。
依此归依处,人们得以解脱一切苦。
193.
最圣洁者是稀有的,他不会随处出生。
无论这智者生于何处,其家皆得安乐。
(注:最圣洁者是指佛陀。)
194.
诸佛的出世令人喜悦,
正法的宣说令人喜悦,
僧伽的和合令人喜悦,
和合者之行令人喜悦。
195.
他顶礼值得顶礼的人,即已克服障碍与脱离忧悲的佛陀或佛弟子。
196.
此人向寂静无畏者顶礼所获得的功德,
是无人能够计量的。
第十五:乐品
197.
我们的确很安乐地活着。
在众怨恨之中,
我们无怨无恨;
在众怨恨者中,
我们住于无怨无恨。
198.
我们的确很安乐地活着。
在众病之中,
我们无病患;
在众病患者中,
我们住于无病。
199.
我们的确很安乐地活着。
在众贪欲之中,
我们无贪无欲;
在众贪欲者之中,
我们住于无贪无欲。
(注:āturesu, ātura“病”是指道德之病。)
200.
我们的确很安乐地活着,
无忧无虑地活着。
如同光音天的梵天神般,
我们以喜悦为食。
(注:natthi kiňcana`m“无忧无虑”是指无贪、无嗔及无痴。)
201.
胜利者招来仇敌,
战败者活在苦恼里;
舍弃胜败的寂静者,
得以安乐地过活。
(注:upasanto“寂静者”是指已断除烦恼的人。)
202.
无火可比贪欲,
无恶可比嗔恨,
无苦可比五蕴,
无乐可比寂静。
(注:寂静即是涅盘。)
203.
饥饿是最大的疾病,
诸行则是最苦。
智者如实知见它们后,
得证至乐的涅盘。
(注:sa`n khāra“诸行”是指五蕴。)
204.
健康是最大的利益,
知足是最大的财富,
可信任的朋友是最亲的亲人,
涅盘是至上的寂乐。
205.
得尝独处与寂静之味后,
饮法悦者得以无畏无恶。
(注:寂静即是涅盘。)
206.
得见圣者是很好的,
与他们相处常安乐;
不见愚人亦是常安乐。
207.
与愚人同行者必会长期苦恼。
与愚人相处常是苦,
如与仇敌共生共活;
与智者相处常是乐,
如与亲人共生共活。
208.
因此,人们应跟随智者、慧者、多闻者、
持恒者及尽责的圣者;
跟随这样的善智者,
如同月亮顺着星道而行。
第十六:喜爱品
209.
做了不该做的,
该做的却不做;
放弃修行而执取欲乐的人,
将妒嫉精进者的成就。
210.
莫与亲爱者相处,
莫与厌恶者相处;
不见亲爱者是苦,
见厌恶者也是苦。
211.
因此人们不应执著任何喜爱。
与所爱者分离是苦;无爱无恨者无束缚。
212.
由喜爱引生忧愁,由喜爱引生恐惧。
脱离喜爱者无忧,于他又有何可惧?
213.
由亲爱引生忧愁,由亲爱引生恐惧。
脱离亲爱者无忧,于他又有何可惧?
214.
由欲乐引生忧愁,由欲乐引生恐惧。
脱离欲乐者无忧,于他又有何可惧?
215.
由渴爱引生忧愁,由渴爱引生恐惧。
脱离渴爱者无忧,于他又有何可惧?
216.
由渴爱引生忧愁,由渴爱引生恐惧。
脱离渴爱者无忧,于他又有何可惧?
217.
具足戒行与智见、
住于法、了悟真谛
及实行自己的任务者,
为人人所爱。
218.
欲求到达超言说(即涅盘),
其心盈满正虑(三果),
及不再执著于欲界的人,
是为“上流人”。
(注:uddha`msoto“上流人”意为向上流去的人,即肯定会生于净居天的阿那含圣者。)
219.
如长久在异乡之人,
从远方平安归来时,
其亲友及愿他幸福的人,
都愉快地欢迎他归来。
220.
同样地,
在今生行善者去到来世时,
他以前所造的善业会迎接他,
如同亲戚迎接亲爱的人归来。
第十七:忿怒品
221.
舍弃忿怒、舍弃我慢、克服一切结。
苦恼不会降临不执著名色与无烦恼之人。
(注:sa`myajana`m“结”一共有十个;被四个道智次第地断除。Nāma“名”是心与心所;rūpa“色”是二十八种色法。Akiňcana`m“无烦恼”即是无贪嗔痴。)
222.
若人能如善御马者制止疾行的马车般抑制忿怒,我称此人为真正的御者,余者只是执缰人而已。
223.
以无忿(即慈爱)战胜忿怒者,
以善战胜恶人,
以布施战胜吝啬的人,
以说真实语战胜妄语者。
224.
人们应说真实语、不忿怒、(己物虽少)仍然施与企求者;以此三事他得以上生天界。
225.
圣者不伤害他人,
常防护自身行为,
去到不死(的涅盘),
在其地无忧无愁。
226.
时刻保持醒觉的人,
日以续夜地训练自己,
他真心地朝向涅盘,
总有一天他的烦恼必会止息。
227.
噢,阿都拉,
这并不是新的,
自古以来即是如此。
人们指责沉默的人,
指责多话的人,
也指责少语的人。
在这世间是无人不受指责的。
228.
在过去、未来与现在,
都没有只受指责
或只受称赞的人。
229.
智者日复一日地检讨后,
他会称赞真正无过失、贤明
及智慧与戒行兼备的人。
230.
谁会指责这有如纯金之人?
他为天神所称赞,
甚至梵天也称赞。
231.
防止身恶行,善制御己身;
舍弃身恶行,培育身善行。
232.
防止语恶行,善制御己语;
舍弃语恶行,培育语善行。
233.
防止意恶行,善制御己意;
舍弃意恶行,培育意善行。
234.
智者制御身,御语亦御意;
智者于自制,真能善圆满。
第十八:污垢品
235.
如今你就像一片枯叶,
死亡使者已在你近旁;
你就要开始漫长的旅程了,
然而却没有旅费。
236.
你应当为自己建个归依处,
快快勤修以成为智者。
在清除污垢与解脱烦恼之后,
你会上生天界的圣地。
237.
你的生命已到了终点,
就快要去见死亡之王了,
途中又没有休息站,
然而你却没有旅费。
238.
你应当为自己建个归依处,
快快勤修以成为智者。
在清除污垢与解脱烦恼之后,
你将不会再有生与老。
(注:漫长的旅程是指生死轮回。Dibba`mariyabhūmi`m“天界圣地”即是色界天的净居天,只有阿那含圣者才能投生其地。)
239.
智者渐次地、一点点地、刹那至刹那地
清除自己的污垢,
如同金匠清除银或金的杂质。
240.
如铁锈自铁而生,生锈后反蚀其铁;
同样地,造恶者的恶业导致他投生恶道。
241.
不背诵是学习的污垢,
不维修是屋子的污垢,
懈怠是美貌的污垢,
无正念是守护者的污垢。
242.
邪淫是妇女的污垢,
吝啬是施者的污垢;
恶法的确是今生与来世的污垢。
243.
比这些更糟的污垢是无明,
它是最大的污垢。
诸比丘,当舍弃这污垢,
以成为无垢之人。
244.
无耻与勇若乌鸦者的生活是容易的,
他两舌、虚伪、傲慢与腐败。
245.
知耻与常求清净者的生活是艰难的,
他无著、谦虚、有礼、清净活命及有智见。
246-247.
在今世杀生、说妄语、盗取不与之物、
犯邪淫及沉湎于饮酒的人,
连自己今生的根也都给掘毁了。
248.
你应当知道:“不自制即为恶。”
莫让贪与非法带给自己长久的痛苦。
249.
人们依照信心与喜好而行布施。
若人对他人所受的饮食心怀不满,
其心昼夜皆不得安宁。
250.
若人能断除、根除与消灭此不满,
其心昼夜皆得安宁。
251.
无(任何)火可相等于贪欲(之火),
无(任何)执著可相等于嗔(的执著),
无(任何)罗网可相等于痴(的罗网),
无(任何)河流可相等于渴爱(之流)。
252.
要见到他人的过失是很容易的,
但要看到自己的过失却很难。
他如同播掉谷糠般宣扬他人的过失,
却如同遮蔽自己的狡猾捕鸟者*般隐藏自己的过失。
(*:原文是sa?ho“赌徒”,注疏解释它为捕鸟者。)
253.
常挑他人的过失及贬抑他人者,
其烦恼增长。
灭烦恼离他真是遥远。
254.
虚空中没有行道,
正法之外无圣沙门。
凡夫乐于延长轮回的束缚,
诸佛皆已解脱这些束缚。
255.
虚空中没有行道,
正法之外无圣沙门。
没有任何有为法是永恒的,
诸佛皆不受动摇。
(注:有为法是由因缘和合而生之法,即一切名色法。)
第十九:住于法品
256.
对事武断者不公正;
智者应辨别对错两者之后才下判断。
257.
智者不会误导他人,
而是如法与平等的护法者,
他被称为“住于法之人”。
258.
人不会只是因为讲得多即成为智者;
只有平安无怨无畏之人才是智者。
259.
人不会只是因为讲得多即成为精通法者;
听闻虽少,却能知见法、对法不失念者,
是真正的精通法者。
260.
他不会只是因为白了头发即是长老(1),
仅只是年岁大的人名为“白活到老”。
261.
只有已体证四圣谛与法(2)、
无害与有戒行、
自制与解脱烦恼(3)的人
才是真正的长老。
(注:(1)长老是至少有十个戒腊的比丘。
(2)法是指四道、四果与涅盘九种出世间法。
(3)以四道智解脱烦恼。)
264.
若人无戒行又说妄语,
仅只剃掉头发并不会成为沙门。
充满贪欲之人怎么会是沙门?
265.
已彻底熄灭一切大小恶的人才是沙门,
因为他已克服一切恶。
266.
他不会只是因为去托钵即成为比丘。
他不是比丘,因为他奉行不如法的信仰。
267.
在这世间上,已舍弃善恶两者、修持梵行、及明了五蕴的人才是真正的比丘。
268-269.
愚人不会只是因为保持沉默而成为圣者。
智者如持秤般舍恶而取最上,因此他才是圣者。明了两种世间者也因此是圣者。
(注:在此vara`m“最上”是指戒定慧。Ubho loke “两种世间”是指内外五蕴。内五蕴是指自己的五蕴;外五蕴是其他众生的诸蕴与非有情的色蕴。修观禅时必须能够照见内、外、过去、未来、现在等五蕴、及它们的诸因的无常、苦、无我三相。)
270.
伤害生命者不是圣人;
不会伤害一切生命者才是圣人。
271-272.
比丘不应只是因为有戒行、或多闻、或有禅定、或独处、或自知“我得享凡夫享受不到的出离乐”而感到满足,而不灭尽烦恼(即证悟阿罗汉道果)。
(注:nekkhamasukha`m“出离乐”是指阿那含果。)
第二十:道品
273.
于诸道之中,八圣道最胜;
于诸谛之中,四圣谛最胜;
于诸法之中,离欲(即涅盘)最胜;
于诸二足(人类)之中,一切知者最胜。
274.
这是唯一的道路,
再无其他知见清净之道。
实践此道能令魔王迷惑。
275.
实践此道,你将能灭苦。
在亲自知见这能拔除烦恼之刺的道路后,
我对你们宣说此道。
276.
你必须自己努力,如来只能指示道路。
修禅者得以解脱魔王的束缚。
(注:一切知者与如来都是佛陀的名称。)
277.
诸行无常。
当以智慧知见这点时,
他就会对苦(即五蕴)感到厌倦。
这即是朝向清净之道。
278.
诸行是苦。
当以智慧知见这点时,
他就会对苦(即五蕴)感到厌倦。
这即是朝向清净之道。
279.
诸法无我。
当以智慧知见这点时,
他就会对苦(即五蕴)感到厌倦。
这即是朝向清净之道。
(注:在此,智慧是指观智。诸行是指一切有为法。诸法则包括一切有为法、概念法与无为法,即涅盘。于此,不能说“诸法无常”或“诸法是苦”,因为概念法与无为法都不是“无常”,也不是“苦”的。)
280.
懒人当勤时不努力,虽年轻力壮却怠惰,
意志薄弱及心散乱,无法以慧体证道智。
281.
慎言、摄心、亦不以身造恶。
且让他清净此三业,
及赢获智者觉悟之道。
282.
智慧生于禅修之中,无禅修智慧即退失;
知晓此二得失之道,且实践以令慧增长。
283.
诸比丘,且砍掉(欲)林而非真树;
怖畏自欲林而生。
砍掉欲林与欲丛,
以达到无(欲)林。
284.
只要男子对女子的情欲还有些少未断除,
他的心即还是受到束缚,
如同小牛离不开母牛。
285.
且断除自己的贪,如以手拔掉秋莲。
善逝已说示涅盘,且培育寂静之道。
(注:善逝也是佛陀的名称。)
286.
愚人心想:“雨季时我住在这里,冬天和夏天我也住在这里。”
却觉察不到(就快要死的)危险。
287.
宠爱孩子与家畜者,其心执著于欲乐。
他被死神捉走,如洪水冲掉沉睡中之村。
288.
儿子、父母或亲戚都不能保护被死神捕捉之人。的确无亲族能给予保护。
289.
明了这一点,持受戒律的智者应迅速地清除趣向涅盘之道的阻碍。
第廿一:杂品
290.
若舍弃小乐会获得大乐,
预见大乐的智者应当舍弃小乐。
291.
为求自己的快乐,
而令他人痛苦者,
他受到怨恨束缚,
而无法解脱怨恨。
292.
若人该做的事不做,
却做了不该做的事,
又骄慢与自我放纵,
他的烦恼即会增长。
293.
若人常勤修身至念,不做不该做的事,
又常做该做的事,及具有正念与明觉,
其烦恼将会止息。
(注:该做的事是指勤修戒定慧。)
294.
在杀掉母亲(即渴爱)、父亲(即我慢)与两位刹帝利王(即常见与断见)、及摧毁了国家(即六根与六所缘)和她的众臣(即执取)之后,婆罗门(即阿罗汉)得以解脱苦。
295.
在杀掉母亲、父亲与两位婆罗门王、及消灭了有疑如虎的五盖之后,婆罗门(即阿罗汉)得以解脱苦。
296.
乔达摩的弟子们心常醒觉,
不论昼夜皆常念佛(的功德)。
297.
乔达摩的弟子们心常醒觉,
不论昼夜皆常念法(的功德)。
298.
乔达摩的弟子们心常醒觉,
不论昼夜皆常念僧(的功德)。
299.
乔达摩的弟子们心常醒觉,
不论昼夜皆常念身(不净)。
300.
乔达摩的弟子们心常醒觉,
不论昼夜皆乐于悲(即无害)。
301.
乔达摩的弟子们心常醒觉,
不论昼夜皆乐于培育(对一切众生的慈爱)。
302.
成为比丘是很难得的;
过后又乐于比丘的修行更是难得。
艰难的俗家生活是痛苦的;
与性格不同之人相处是痛苦的。
生死轮回中的旅人不断遭受痛苦,
因此别作生死轮回的旅人,
别作不断受苦的人。
303.
他信戒具足,有声誉财富,
无论去何处,皆备受尊敬。
304.
善人有如喜马拉雅山,
虽在远处亦明显可见;
恶人有如在黑夜里放射的箭,
虽在近处亦看不到。
305.
他独坐、独处、独行地勤修、
独自克服自己、乐于住在林中。
第廿二:地狱品
306.
说妄语者堕入地狱;
造恶后说“我没有做”的人也堕入地狱。
他们两者都是造恶者,
死后来世同样在(地狱)里受苦。
307.
许多身穿袈裟覆盖及颈的人,
性格恶劣而不自制。
由于自己的恶业,
这些造恶者死后堕入地狱。
308.
对于无戒行与不自制的人,
吞下烧得火红的铁球
也好过食用人们供养的食物。
309.
放纵自己而与他人之妻通奸者会遭受四种不幸,即:有恶业、睡不安眠、受到谴责与在地狱里受苦。
310.
这是有恶业又会堕入地狱的。
受惊吓的男女之享受是短暂的,
而且国王又会给予重罚。
因此男人不应与他人之妻通奸。
311.
如同不握好古沙草就会割伤手,
胡乱的出家生活拖该比丘入地狱。
312.
散漫的行为、腐败的修行、
可疑的梵行,皆无大果报。
313.
有该做的即应当好好地做、
稳健与精进地做,
因为散漫的比丘生活
会散播更多(烦恼)的尘埃。
314.
最好别造恶业;
恶业过后会折磨造恶者。
最好是行善业;
行善后不会苦恼。
315.
比如边界之城内外都需要防护,
你也应如此防护自己。
莫错失这大好机会,
错失这机会的人去到地狱时就会悲痛。
316.
对不应羞耻的感到羞耻、
对应羞耻的不感到羞耻、
及持有邪见的人,
将会堕入恶趣。
317.
对无险的视为危险、
对危险的视为无险、
及持有邪见的人,
将会堕入恶趣。
318.
把无恶的想成有恶,
对恶的又不见其恶,
及持有邪见的人,
将会堕入恶趣。
319.
知道恶的是恶、
知道善的是善、
及持有正见的人,
将会投生至善趣。
第廿三:象品
320.
如同在战场上的象忍受箭射,
我亦应忍受(他人的)毁谤。
诚然,多数人是无戒行的。
321.
只有已受驯服的(马和象)才可被带往人群;国王只骑已受驯服的(马和象)。在众人之中的最上者是已制伏自己及能忍受毁谤的人。
322.
已受驯服的骡、骏马与大象是优良的;
然而能以(道智)制伏自己者更为优良。
323.
以任何车乘皆不能去到未到过之地;
只有完全制御自己的人才能到达其地。
(注:未到过之地是指涅盘。)
324.
那名为护财的象发怒时是难以制伏的,
被捕后它绝食,只想着要回去象林(照顾母亲)。
325.
愚人怠惰、贪吃又如饱食的猪般懒睡。
这愚人必须不断地轮回。
326.
在过去,
此心随着自己的喜好四处飘荡。
现在,
我将善御己心,
如象师持钩(?左金右句)制伏发狂的象。
327.
当乐于精进、防护己心。
如受困的象脱出泥沼般,
你亦应使自己脱离烦恼的泥沼。
328.
若人能找到有德及有智慧的圣者为伴,
他应欢喜及有正念地与其人共同生活,
而克服一切危难。
329.
若人不能找到有德及有智慧的圣者为伴,
他就应该独自生活,
如舍弃所征服的国土之王,
又如玛当伽象在森林里独行。
330.
宁可独自生活,亦绝不与愚人为友。
所以人们应当独自过活、不造恶,
如玛当伽象般在森林里自由自在地独行。
331.
在需要时有朋友是乐,
对所拥有的感到满足是乐,
临命终时有善业是乐,
脱离一切苦是乐。
332.
在这世上,事奉母亲是乐,
事奉父亲也是乐。
在这世上,事奉沙门是乐,
事奉婆罗门也是乐。
333.
能够持戒到老是乐,
有不动摇的信心是乐,
获得智慧是乐,
不造恶是乐。
(注:在此婆罗门是指佛陀、辟支佛与阿罗汉。)
第廿四:渴爱品
334.
沉于怠惰之人的渴爱有如蔓藤般滋长。
他有如林里贪吃果子的猴子,
从这一世跳到那一世。
335.
在这世上,
对于为卑劣的渴爱所控制的人,
他的痛苦就会增长,
有如受到好好浇水的野草般增长。
336.
在这世上,
对于能克服这难以克服的卑劣渴爱之人,
他的痛苦则会消失,
就有如水珠从荷叶上掉落一般。
337.
如是我当向你们这些在此集会的人宣说此善法:“有如在掘一枝良好的树根一样,把渴爱连根拔起。别让魔王不断地折磨你,有如洪水不断冲击芦苇般折磨你。”
338.
被砍倒的树,若其根未受损而深固,它即会重生。同样地,若潜伏的渴爱未被根除,此苦(生老死)即会不断地生起。
339.
那持有邪见及具有奔向欲境的三十六道强(爱)流之人,为欲思惟冲走。
340.
渴爱之流奔向一切感官目标;渴爱之藤自(六门)而生,及缠住(六尘)。看到渴爱之藤在滋长,你应以道智砍断其根。
341.
在众生之中,流着的是受到渴爱滋润的快乐。那些执著与追求欲乐的众生,必须遭受生与老。
342.
渴爱所困的人惊慌得有如落网的野兔。
他被束缚紧紧地绑住,必须长期受苦(生死轮回)。
343.
渴爱所困的人惊慌得有如落网的野兔。
因此,想令自己获得解脱者应灭除渴爱。
344.
在舍弃欲林(即俗家生活)之后,
他去到修行林(即比丘生活)。
但当离开欲林之后,
他却又赶着回去那欲林。
看吧,这已获得自由者又赶着重投束缚。
345-346.
智者不会说由铁、木与麻绳所造的束缚是坚牢的;他们只说对珠宝、妻子与儿女的渴爱执著的束缚才是坚牢的。它们把人拖到(恶道)去;虽然看似柔软却难以解除。智者断除此渴爱之束缚,坚决地舍弃欲乐与出家去。
347.
执著渴爱的人随着自己所造的欲流而去,
如蜘蛛投向自己所结的网。
智者断除渴爱之束缚,
舍离一切苦而遨游。
348.
舍弃过去、未来与现在。
在到达最后一生之后,
心已解脱一切,你将不会再有生与老。
349.
对于受到欲念扰乱的人,
他的渴爱很强,
不断把事物看成美好,
其渴爱也不断地增长。
诚然,他弄到自己的束缚更为坚牢。
 
350.
乐于平息(欲)念及时刻保持正念的人,
观照(身等)不净,肯定能够脱离渴爱。
此人将会断除魔王的束缚。
351.
已证得阿罗汉果的人是无畏、无贪与无烦恼的。他已断除了生命之刺(例如渴爱)。这是他的最后一生。
 
352.
无贪欲、无执著、通达圣典的词义语法与次第的人是为“此生是最后一生的大智者、大丈夫”。
353.
我已征服了一切、了知一切、
不执著一切、舍弃一切。
在灭除了贪欲之后(即证得阿罗汉果),
我脱离了诸烦恼。
自证四圣谛之后,
我应称谁为师?
354.
在一切施之中,法施最殊胜;
在一切味之中,法味最殊胜;
在一切悦之中,法悦最殊胜;
灭除渴爱战胜了一切苦(生死轮回)。
355.
财富毁灭了愚人,
但毁不了寻求彼岸之人。
愚人以对财富的贪欲毁灭了自己,
如害他人般害了自己。
356.
杂草损坏了田地;
贪欲害惨了众生。
因此施与离贪者,
必将获得大果报。
 
357.
杂草损坏了田地;
嗔恨害惨了众生。
因此施与离嗔者,
必将获得大果报。
 
358.
杂草损坏了田地;
愚痴害惨了众生。
因此施与离痴者,
必将获得大果报。
 
359.
杂草损坏了田地;
欲望害惨了众生。
因此施与离欲者,
必将获得大果报。
(注:大果报即是大福报。)
第廿五:比丘品
360.
律仪眼是好的,
律仪耳是好的,
律仪鼻是好的,
律仪舌是好的,
 
361.
律仪身是好的,
律仪语是好的,
律仪意是好的,
律仪诸根是好的,
律仪诸根的比丘得以解脱一切苦。
362.
制御己手、制御己足、制御己语、能够完全自我控制、乐于修观与平静、独处与知足的人是为比丘。
363.
比丘制御自己的言语,
以平静的心善巧地说话,
能解说法的涵义。
这比丘的话是柔和甜美的。
364.
住于法、乐于法、禅修法、忆念法的比丘不会脱离正法。
(注:在此法是指saddhammā“正法”,即三十七菩提分及九出世间法。)
365.
不应轻视自己所得的,
也莫妒嫉他人所得的。
妒嫉他人的比丘不会获得定力。
 
366.
若比丘所得虽少,
却不轻视自己所得的,
诸天肯定会称赞
这生活清净与不怠惰的人。
367.
不视名色为“我和我的”,及不为名色的坏灭感到忧悲者是真正的比丘。
368.
住于慈爱及勤修正法的比丘将会证悟寂静、无为与安乐的涅盘。
 
369.
诸比丘,汲掉这船(身)的水(邪念)。
汲掉水后,船就能迅速地行驶。
在断除贪欲与嗔恨后,你将会证悟涅盘。
 
370.
断除五个(低层次的结)[1]、舍弃五个(高层次的结)[2]、及培育五个(五根)[3]。已脱离五种执著[4]的比丘被称为“已渡过瀑流者”。
(注:[1]:五个低层次的结:sakkāyadi??hi“身见”、vicikkicchā“疑”、sīlabbataparāmāsa“戒禁取见”、kāmarāga“欲欲”与byāpāda“嗔恨”。
[2]:五个高层次的结:rūparāga“色欲”、arūparāga“无色欲”、māna“慢”、uddhacca“掉举”及avijjā“无明”。
[3]:五根是信、精进、念、定与慧。
[4]:五种执著是贪、嗔、痴、慢与邪见。)
 
371.
修禅吧,比丘。
莫放逸、莫让心沉迷于欲乐。
莫失念与吞(热)铁丸;
当你被狱火焚烧时,
莫哀号“这真是苦”。
 
372.
无慧者无定,无定者亦无慧。
具足定慧两者的人,真的已近涅盘。
 
373.
比丘去到僻静处(修禅),
他的心是平静的,
能清晰地知见正法,
体验到凡夫所无之乐。
 
374.
每当观照五蕴的生灭时,他获得喜乐。
对于智者来说,这即是朝向涅盘之道。
375-376.
对于有智慧的比丘,开始修行时应:
防护感官、知足、遵守别解脱律仪*、亲近精进与生活清净的善友、友善及行为端正。然后,在(时常)充满喜悦之下,他将灭尽苦恼(生死轮回)。
(注:别解脱是比丘的根本戒。)
377.
诸比丘,如娃斯迦树令其枯萎的花脱落一般,你们亦应舍弃贪欲与嗔恨。
378.
身语意皆平静、善于得定、及已舍弃世俗快乐的比丘是为“寂静者”。
379.
比丘,你应训诫自己、检讨自己、防护自己及保持正念,如此你将生活安乐。
 
380.
自己的确是自己的依归,
(他人怎能成为自己的依归?)
自己的确是自己的依靠。
因此,你应如马商看护良马般地看护自己。
381.
常充满喜悦与勤修正法的比丘将证悟寂静、无为与安乐的涅盘。
382.
比丘虽然年轻,
若勤修正法,
亦会照耀这世间,
如无云之月。
第廿六:婆罗门品
383.
婆罗门*,精进地断除渴爱之流,及舍弃欲欲。婆罗门,知见有为法的止息,以成为证悟无为涅盘的阿罗汉。
(注:在这一章里的婆罗门多数是指阿罗汉。)
384.
当婆罗门善立了二法(即止禅与观禅),智者(婆罗门)得以灭除一切束缚。
385.
无此岸、无彼岸*、无怖畏及无烦恼者,
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注:在此,此岸是内六处,彼岸是外六处。)
386.
独处修习禅定、无污垢、应作的皆办、无漏及已到达最高境界(阿罗汉果)者,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387.
太阳日间照耀;
月亮夜间明照;
刹帝利以甲胄辉耀;
婆罗门以禅定生辉;
佛陀的光辉则昼夜不断地普照。
388.
由于舍弃了邪恶,他被称为婆罗门;
由于行为清净,他被称为婆罗门;
在灭除污垢之后,他被称为出家人。
389.
莫攻击婆罗门,
婆罗门不应对攻击者发怒;
攻击婆罗门是可耻的,
对攻击者发怒却更为可耻。
 
390.
(无怨恨心)的婆罗门利益非小。
当心不再执著喜乐,
及已断除害人之心时,
其苦恼才会止息。
391.
不造身语意恶业、
及防护这三处者,
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392.
不论向谁听闻正等正觉者的教法,
听者皆应礼敬说法者,
如婆罗门礼敬圣火。
393.
并非由于发结、或种族、或阶级而令人成为婆罗门。只有证悟谛与法的人才是清净的,才是婆罗门。
(注:谛是四圣谛;法是九出世间法。)
394.
愚痴的人,
你戴发结有何用?
你穿皮衣有何用?
你只是外表清净而已,
内里却满是整片欲林。
395.
身穿粪扫衣、清瘦筋脉显露、
及独居林中的修禅者,
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396.
我不会只是因为他从婆罗门族的母胎中出生即称他为婆罗门。若还未脱离烦恼,他只算是个低下的婆罗门。只有对无污垢与无执著的人,我才称他为婆罗门。
397.
他已断除一切束缚、无畏、无执著及已脱离诸烦恼,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398.
他已断除(嗔恨之)缰、
(贪欲之)皮带、
(邪见之)绳、
(愚痴之)锁、
及已觉知真谛,
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399.
他能忍受辱骂、殴打与困缚而无嗔、
忍辱之力有如整支军队的力量,
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00.
他无嗔有德、有戒行与离贪、
制御诸根、此身为最后一身,
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01.
如水不黏荷花叶,
或如在针端上的芥子,
他不执著于欲乐,
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02.
他在此生得证灭苦(涅盘)、
已放下(五蕴)这负担、
及已解脱诸烦恼,
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03.
他有甚深的智慧、
能分辨道与非道、
已证得最高境界(即阿罗汉果),
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04.
他不与在家人交往,
也不与出家人相混,
离贪少欲,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05.
他已舍弃对一切强弱众生动用武力,
自己不杀生,也不叫人杀生,
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06.
他对敌人亦不怨恨,
对暴力者保持平和,
无著于一切执著物,
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07.
如在针端上的芥子,
他的贪、嗔、我慢与虚伪皆已脱落,
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08.
他言语柔和,
说有益的实话,
不以言语触怒任何人,
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09.
在这世上,无论东西是长或短,
是大或小,是好或坏,
他亦绝不会不与而取,
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10.
他不欲求今生或来世,
已解脱贪欲与烦恼,
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11.
他没有贪欲,
已觉悟四圣谛而断疑,
已证悟不死的涅盘,
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12.
在这世上,他已超越了善恶两者,
无忧无贪而清净,
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13.
如无云之月,他清净、澄洁与安详,
完全灭尽了对生存之欲,
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14.
他已超越了危险的(贪欲)泥沼、艰难的(烦恼)路、生命之洋(生死轮回)、愚痴的黑暗及四道瀑流,而到达彼岸(涅盘),修习禅定,无贪无疑无著及心寂静,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15.
在这世上,
他已舍弃了欲乐,
离家而成为比丘,
已断除了欲欲与生存(即:有),
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16.
在这世上,
他已舍弃了贪欲,
离家而成为比丘,
已断除了欲欲与生存(即:有),
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17.
他已舍弃了对人生(欲乐)的执著,
已经克服了对天界(欲乐)的执著,
及完全脱离了一切执著,
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18.
他已舍弃了享受欲乐,
以及舍弃了不乐于独处,
证得平静及无烦恼,
已征服世界(即五蕴)及勤勇,
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19.
他遍知一切众生的死与生、不执著、善逝及觉证四圣谛,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20.
诸天、乾达婆或人都不知他(死后)的去处。他已灭尽了烦恼,是阿罗汉,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21.
他不执著于过去、未来与现在的五蕴,
已解脱烦恼与执著,
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22.
他如牛王般无畏、圣洁、勇猛,
是增上戒定慧的寻求者,
是战胜(三魔王)的胜利者,
无欲无烦恼、觉证四圣谛,
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注:三个魔王是kilesamāra“烦恼魔”、mara?amāra“死魔”、与devaputtamāra“天子魔”。)
423.
他能知过去世,
能看到天界与恶道,
已到了最后一生,
通过道智成为阿罗汉,
已圆满地成就了一切,
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法句经》至此完毕。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26 06: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句经故事:作者达摩难陀长老,出生于1919年3月18日,家乡在锡兰南部。他在马达拉的基宁村一间学校受正规教育。由于文化的影响,年幼时,他便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有位出了家的舅父,成为他的精神导师。他的母亲是个非常开通及虔诚的佛教徒,虽然长老是个长子,但,母亲却鼓励他出家。母亲还说:“如果你结婚,只能照顾到家人而已;若出家成为法师,就能照顾到无数的众生。”长老12岁时,依Venerable k.Dhammaratana Maha剃度出家、在VenerableN.Maha座下成为沙马内拉。当中接受寺院的训练直到29岁受具足比库戒。为了更了解佛法,所以就进入哥伦维也华丹那佛学院及其他着名佛学府深造,随后7年 他专心修梵文、佛教哲理、巴利文经典。26岁考获学院语言、哲学和巴利文经典研究文凭。曾获得印度兴都大学奖学金,到该大学深造,主修梵文、兴都文和印度哲学,经过4年的专精研读,获得大学颁发印度哲学硕士学位。后来,回返锡兰建佛学院,实现说法度众的心愿,还出版佛教月刊给予村民阅读。33岁那年,长老获得维戴加拉学院院长选派,前来马来西亚十五碑锡兰佛寺服务。1962年。长老就在十五碑佛寺成立佛教弘法会,其目标是研究佛法和推扩佛教文化,鼓励、进和发展佛教真理和慈悲观以及培育宗教和平及认识。1970年,马来西亚佛教总会成立,长老鼓励佛教弘法会青年组,大马锡兰佛教会青年组也加入马佛青总会。同时马佛青总会也邀请长老为宗教导师,为佛青和佛教徒提供宗教资讯服务。长老到过东西方国家弘法。他拥有东方研究大学,那兰陀大学、兴都大学所颁发的名誉博士学位。60年代,长老是马来西亚宗教联系机构的活跃成员。长老也是筹组各宗教谘询理事会的创办人之一。目前,长老共有五十本着作,分别销售到世界各地,其中一本《佛教徒的信仰》已译成中文版,共出了九版,此书在国内流传极广,几乎成为大马佛教徒的生活手册。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故事选集Anicca编注:部分巴利专有名词采用新音译
第一品双品 瞎眼的阿拉汉 心是所有法的先导,心是所有造作的主导,若人造作身口意恶业,必定受苦报,如牛车紧随牛的足迹。(偈1) 有一天,盲尊者迦丘帕喇到祗树给孤独园向佛陀问讯。当天晚上经行时,他意外踩死一些昆虫。第二天早上,精舍的其他比库前去找他时,发现这些昆虫的尸体,他们认为尊者犯了戒,就向佛陀报告这件事。佛陀首先问他们是否亲眼看见尊者踩死这些昆虫,他们回答说没有。佛陀就劝告他们:「正如你们没有亲眼看见他杀生,他也看不见这些昆虫;再说,身为阿拉汉,他没有杀生的念头,所以并没有犯戒。」他们接着问佛陀,尊者的眼睛为什么会瞎掉?佛陀就以下面的故事来说明业力的影响:迦丘帕喇的某一前世是医生,却故意使某个女人的眼睛瞎掉。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该女人答应迦丘帕喇,如果能够彻底治好她的眼病,她和儿子愿意做他的仆人。但后来她却害怕真的变为仆人,就向医生撒谎,说她的眼睛愈来愈坏,而事实上,却已经完全痊愈了。医生很清楚她在骗他,所以为了报复,就给她另一付药方,终于使她的眼睛完全瞎掉。由于这罪行,这医生在往后很多世都是瞎子。佛陀接着说,恶业会跟随造业的人,就像车轮尾随牛的足迹一样。注:法
」(dhamma)有多重意义,此处指的是业或代表行的业。或任何伴随道德或不道德的意识而来的心理状态。本品的法指的是不善法(邪恶的心理状态),若没有心的作用,不会生起任何心理状态,所以说心是所有善恶心理状态的先导。
何必妄想 心是所有法(注)的先导,心是所有造作的主脑,一切都是心所造作的,
人若造作身、口、意善业,一定有乐,如影不离形。 (偈2)玛塔侃达理是个年轻的婆罗门,他的父亲非常吝啬,从来不布施。即使玛塔侃达理是独子,但身上所带的首饰也是父亲为了省钱,而亲自打造的。所以当他患了黄疸病时,他父亲也不请医生来治病,终于使他病入膏肓。他父亲知道他快要逝世时,叫人把他抬到走廊去,以免来家里的人看到他父亲的财富。当天早上,佛陀出禅定后,透过神通看见玛塔侃达理躺在走廊上。所以当佛陀与弟子到舍卫城去化缘时,就走到玛塔侃达理家门口,向玛塔侃理放光,吸引他注意。这时
候的玛塔侃理非常脆弱,所以看见佛陀时,只能向佛陀表白信仰佛教的心意,但也因此获得一些幸福感,而这就足够了。当他内心充满对佛的信心而逝世时,便往生至忉利天。当他在切利天看见父亲在墓地为他哭泣时,化身恢复原来的形像,出现在墓地,向父亲说他已往生忉利天,并劝请父亲亲近佛陀、布施并且听佛说法。他的父亲便遵照他的话去做。佛陀说法后,有人就问,人可不可以只在心灵上信仰佛法,而没有任何慈善行为,也不持戒,就可以往生忉利天吗?佛陀就请玛塔侃达理现身,玛塔侃达理于是从切利天下来,亲自向他们说他已往生忉利天了。听完他的话后,大家才确实相信玛侃达理只因为内心皈依佛陀,就获得往生忉利天的荣耀。
听完佛陀说法,他父亲从此明白佛法,并把大部份的财富布施出来。
报复的苦行者 人的内心若抱持:「他辱骂我、殴打我、打垮我、劫夺我。」的想法,心中的怨恨无法止息。 (偈3)人的内心若没有:「他(她)辱骂我、殴打我、打垮我、劫夺我。」的想法,心中的怨恨就能止息。(偈4)帝沙是佛陀的表弟,晚年出家为僧。他喜欢假装自己是长老比库。如果来访的比库得到他的同意,为他服务时,就很高兴。但他却不尊敬真正的长老比库,也时常与年轻比库争吵。如果有人说他的行为不如法,他就哭闹、生气,非常不满意,并且向佛陀抱怨。佛陀对他的情形了然于心,所以每次都劝他改变自己的行为,同时不要记恨,因为只有不记恨才能消除恨意。佛陀说:帝沙不只是今生才如此顽固,前世的时候也很固执:帝沙的某一前世是顽固的苦行者,名叫提婆喇,由于误会,而咀咒一个非常神圣的宗教师,虽然国王劝他向该宗教师恳求宽恕,但他悍然拒绝。国王最后只好以武力迫使他向该宗教师恳请宽恕。
累劫以来的仇恨 世间的怨恨无法止息怨恨,唯有慈悲可以止息怨恨,这是永恒不易的古法(偈5)从前有位信徒的太太不能生育。她害怕因此受到丈夫和婆婆的歧视,就亲自为丈夫安排,选择再纳了一妾。但前后两次,当她知道妾怀孕时,却在饭中掺药而使妾两次都流产。第三次有喜时,这妾就刻意隐瞒她,但她后来还是知道了,并且如法泡制,妾因此再次流产,并且因而丧生。弥留之际,妾发誓要报复她和她未来的儿女。两人之间累世的仇恨从此展开。后来,这对妻妾曾经投胎转世成母鸡与猫、牝鹿与母豹。今生,一个投胎转世成舍卫城一位贵族的女儿,另一位则变成食人妖怪。有一天,食人妖怪拼命追赶贵族女儿和他的婴孩,当贵族女儿知道佛陀正在祇树给孤独园说法时,他就逃到佛陀的身边,并且把婴孩放在佛陀的脚下,接受佛陀的保护。食人妖怪却被挡在外面,无法进入。后来食人妖怪也被传唤进去,佛陀向她们两人劝诫,说她们两人的前世是彼此仇恨的妻妾,因为互相怀恨,以致于往后的几世里,不断地迫害对方的子女,佛陀告诫她们,恨只会增加更多的恨,唯有友谊,相互体谅及善意才可能化解仇恨。听完佛陀的说法后,她们明白自己的错误,就在佛陀的劝诫下,尽释前嫌。佛陀接着要贵族的女儿把小男婴交给食人妖怪,但她担心男婴的安全,而迟疑了一会儿,但出于对佛陀的虔诚和信心,她听话地把男婴交给食人妖怪。食人妖接过男婴后热切的爱抚和亲吻婴孩,就向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一会儿,又把男婴还给贵族的女儿。从此以后,双方尽释前嫌,同时善待对方。憍赏弥诤论不休的比库们  明白「诤论使人毁灭」的人,停止诤论。昧于这种道理的人,诤论不休。一件微不足道的事件使憍赏弥的比库们诤论不休。有些比库跟随精通律的法师,其他的比库则跟随精通法的法师,双方诤论不休。他们甚至不听佛陀的劝解,但佛陀知道,他们终究会明白这样是错误的,所以就离开他们,单独到森林的僻远静处结夏安居
(注1)。(安居时曾经有一只大象和猴子照顾佛陀)憍赏弥的信徒明白佛陀离去的原委后,拒绝再供养这些比库们,比库们才明白他们的愚昧,而相互和解、修好。但信徒们要他们承认,是他们的错误,才造成佛陀离开憍赏弥,否则不愿再像从前那样尊敬他们。信徒们要他们恳请佛陀宽恕,但佛陀已经离开了,当时又是安居的中期,所以那一次的安居,比库们过的很辛苦、惨淡。安居结束后,阿难和众多比库就去找佛陀,并且向佛陀表达他们的悔意,同时保证他们已经明白所犯的错误,恳求佛陀回去。佛陀也就回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去。精舍的比库看见佛陀时,就向佛陀顶礼问讯,并且认错。佛陀告诫他们说:生命是无常的,大家必须停止争吵,言行举止也不能像永远不会死亡般。
摩诃迦罗比库和小迦罗比库的命运  人若追求色身欲乐,不知摄护诸根,饮食不知节制,懈怠不知精进,必定为波旬所毁灭,如同风吹弱树。人若观身不净,摄护诸根,饮食节制,正信精进,则魔不能加以摧毁,一如风吹山石。摩诃迦罗和小迦罗兄弟俩都是生意人,有一次在外旅行做生意时,他们听到佛陀的说法,听完之后,摩诃迦罗就虔诚地出家为比库,小迦罗虽然也出家,但却没有坚定的信念。出家后,摩诃迦罗很努力地在墓地禅修,并观照身体的变化和无常。最后深入止观,证得阿拉汉果。相反地,小迦罗对心灵的训练与提升没有兴趣,时时惦着感官的乐趣。
后来有一次,佛陀和众多弟子,包括他们两人,停留在尸舍婆的森林里。这时候,
小迦罗未出家的妻妾们邀请佛陀和众多比库到小迦罗以前的家,小迦罗因此先回家去安排佛陀和比库的座次等事,他的妻妾们便趁机说服他还俗。第二天,摩诃迦罗的妻妾们也邀请佛陀和比库到摩诃迦罗以前的家,她们希望也能像小迦罗的妻妾们,劝劝摩诃迦罗还俗。供养完后,她们就向佛陀请求让摩诃迦罗留下来表示随喜,佛陀答应了,就和其他比库先行离开,而留下摩迦罗一人。到达村子门口时,比库们就向佛陀说,他们担心摩诃迦罗会像他的弟弟一样,被妻子劝解而还俗。佛陀回答说,他们两兄弟是不同的,小迦罗沉溺于感观乐趣,内心脆弱。相反地,摩诃迦罗脱离感观的束缚,精进,坚定,对、佛、法僧迦的信仰十分强烈。佛陀说内心脆弱的人屈服于诱惑,而坚强的人则不为所动。
谁有得到黄色布料供养的资格  人若不能远离贪欲,无法克己,不诚实,没有资格穿着袈裟。人若远离贪欲,善持戒律,克己,诚实,有资格穿着袈裟。有一次,佛陀的两大弟子─舍利佛和大目犍连尊者,离开舍卫城到王舍城去。抵达之后,王舍城的人邀请他们和其他的比库,一齐接受早餐的供养。这时候,有人捐出一件非常有价值的布料给这次供养大会的主办人,并告诉他们,如果经费短绌,就把它卖掉。如果不缺,就把它供养给他们认为最值得拥有它的比库。由于不缺经费,所以他们决定把这块布料供养给比库。舍利佛和大目犍连尊者只是偶尔到王舍城,所以他们觉得把它供养给该城居民的迭瓦达答(提婆达多)尊者较为恰当。他们因此错误的地把它供养给迭瓦达答(提婆达多)。
迭瓦达答(提婆达多)把布料做成出家袈裟,并且穿在身上。后来,有位比库从王
舍城到舍卫城向佛陀顶礼、问讯,并且向佛陀提及这件事。佛陀说,这不是迭瓦达答(提婆达多)第一次接受不应该得的布料,佛陀接着说以下的故事:迭瓦达答(提婆达多)的某一前世是猎象人。那时候,在某处森林里,住了很多的大象。有一天,他观察到这些大象在看到辟支佛时会下跪,他就偷偷拿了一件黄色袈裟的上半部,遮住自己的头和手,并且手执长矛,在大象经常出入的路上等它们。这些大象果真出现了,并且误以为他就是辟支佛,而下跪行礼,因此被它轻易地一一加以猎杀。这时候,出生为象群领袖的菩萨发现象群的数目愈来愈少,就决定到象队后面去调查。它小心奕奕地避过猎人的长矛,并用象鼻缠住猎人。但当大象正准备将他摔死在地时,却惊觉到他身上穿的黄色袈裟,一阵犹豫之后,终于饶他一命。猎人利用黄色袈裟的遮掩去猎杀大象是错误的,也是败德的行为,他不应该利用袈裟来骗人。佛陀以这个故事说明,迭瓦达答(提婆达多)甚至在某一前世时就曾经误用黄色的袈裟。
了解正法甚难  误认非法为正法,误认正法为非法,抱持邪见的人,永远无法了悟正法。正法就认定是正法,非法就认定是非法,具足正见的人,了悟正法。优婆提舍和拘律陀是王舍城的两个年轻人。有一次在观赏戏剧表演时,明白世间的幻相,因此决定寻求解脱之道。他们首先亲近城里的苦行者删闍耶,但不久之后觉得他
的说法不够究竟,就离开他。两人协议谁先找到正法要通知另一人后,就分道扬镳,到全国各地区去寻找解脱的正法。但经过很久的探访,仍然找不到正法,只好又回到王舍城。有一天,优婆提舍偶然听到马胜比库念诵:「诸法因缘起」,当下就证得预流果,并且遵照两人的协定,去找拘律陀,告诉他说自己已证得预流果了,并为他念诵「诸法因缘起」的偈语。拘律陀听完这偈语后也立即证得预流果。然后他们想起以前的老师删闍耶,两人就去找他,并告诉他说:「我们已经找到可以指引究竟解脱之道的人,佛陀已经出现世间了,正法已被发现了,僧伽也已经成立了,走吧!让我们一齐去找佛陀!」但删闍耶拒绝了。优婆提舍和拘律陀就和他们众多的弟子一齐出发去找停留在竹林精舍的佛陀,并加入僧伽为比库。拘律陀是目犍利的儿子,所以别人就称呼他作大目犍连,而优婆提舍则被称为舍利弗。大目犍连在出家后第七天就证得阿拉汉果,舍利弗则在第十四天之后才证得阿拉汉果。他们两人就是佛陀的二上首弟子。他们也向佛陀转述删闍耶的话:删闍耶说,他已经是众多弟子的老师,若再成为佛陀的弟子,就像大口瓶变成小水杯一样。再说,只有少数人是聪颖的,大多数人则是愚昧的。他认为聪颖的人应追随佛陀,而愚昧的人可以跟随他。佛陀说,删闍耶的傲慢使他不能如实知见正法,他误以非法为正法,所以永远不可能证得正法。
难陀为了女人修行  贪欲占据不知修心的人,一如雨水滴进屋顶损坏的房子。贪欲无法占据善于修心的人,一如雨水无法滴进屋顶完好的房子。有一次佛陀停留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这时候,他的父亲净饭王不断派人来请他回国,佛陀就与一大群阿拉汉弟子一齐返国,抵达迦毘罗卫城时,佛陀向亲戚们说毘输安呾囉王子本生谭,第二天他进入城内,并念诵以「人应觉醒,不应精神恍惚」开首的偈语。净饭王听完这偈语后,就证得预流果,后来,抵达王宫时,佛陀又念诵以「人应奉行法」开首的偈语,这次,净饭王证得须陀含果。而在供养之后,他又叙说月紧那罗本
生谭,用来说明他未出家时妻子的德行。
第三天,全国人都在庆祝王子难陀─佛陀姨母弟的婚礼,佛陀到难陀的房间化缘,
并把钵递给难陀后,就离开了。难陀只好追随佛陀,希望把钵归还给佛陀,因为不归还钵是失礼的,这时候,身为新娘的嘉娜帕达卡娅妮公主看见难陀追随佛陀出去,也赶忙跑出来,并且大声呼叫难陀快点回来。但难陀一路追随佛陀到精舍,并立即出家为比库。后来,佛陀等人移往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这时候,难陀却心生不满,精神恍惚,认为僧伽生活了无生趣。同时,他念念不忘未婚妻在婚礼当日呼唤他回去的情景,他渴望还俗。佛陀明白难陀的心念之后,透过神通,让难陀看见忉利天美丽的女天神们,这些女天神远比难陀未婚妻漂亮,佛陀告诉难陀,如果他能精进修持佛法的话,其中一位女天神将是他的妻子;其他的比库讥笑,难陀像个佣工,为了一个女人而修行,难陀因此苦
恼,感到羞辱。所以独自到僻静的地方努力修行,最后证得阿拉汉果,这时候,他的心中没有任何的执着,自然地也没有丝毫的欲念。佛陀从一开始就预知这一切了。其他不知情的比库再次问难陀感觉如何?难陀回答他们说,他不再迷恋世俗的生活了。这些比库不相信他的话,就向佛陀谈及此事,佛陀说,以前难陀就像屋顶损坏的房子,但现在,他已经证悟,像屋顶坚固的房子,打从看见忉利天美丽女天神那天起,难陀就努力修行,希望能解脱轮回。最后,佛陀确认难陀已经彻底明白四圣谛,而证得比库的为终目的,成为阿拉汉。佛陀说完后,众多比库受益良多,并了悟佛法。
世世幸福  今生喜悦,来生也喜悦,造作善业的人今生与来世都喜悦;他们满心喜悦地察觉到曾经作过的善业。(偈16)昙弥是舍卫城的佛陀信徒。他很有德行,并且非常喜欢布施。不论平常的日子或特殊的节日里,他都大方地布施食物与其它必需品给修行人。事实上,他是舍卫城里众多
佛教徒的领袖。他有很多儿女,也像他一般,具有德行,并且喜好布施。昙弥老了快要往生的时候,请求僧伽在床边为他唱诵神圣的经文。正当比库们正在唱诵大念处经时,他看见六匹来自六天,布置庄严的马车前来邀请他,他告诉他们稍等一会,以免打断经文的唱诵。但比库门却以为他要求停止唱诵,就停下来,并且离去。
过了一会儿,昙弥告诉他的儿女,有六匹马车正在等他。他决定选择兜率天的马车,并且满怀幸福和信心地往生。有德行的人今生和来世都满心喜悦。
年轻女孩的成就  今生快乐,来生快乐,造作善业的人今生与来世都快乐;「我已经造下善业!」的念头使他们喜悦不已;
往生善趣时,他们更喜悦。舍卫城的给孤独长者和毘舍佉两人都是佛教徒,也固定在家里供养众多比库。毘舍佉家的供养由她的孙女负责,而给孤独长者家则首先由长女,接着由次女,最后由最小的女儿修摩那戴葳负责。明白佛法的长女和次女结婚之后都住到夫家去了,所以剩下修摩那戴葳在家负责布施的工作。后来,修摩那戴葳病在旦夕的时候想要见父亲,他父亲来的时候,她称呼父亲为“弟弟”之后立刻逝世。她的称呼使她的父亲困惑不安,以为她的女儿在临终时正念没有现前,所以,他就去找佛陀,向佛陀报告这件事。佛陀说,修摩那戴葳临终时,意识清楚,
而且正念现前。佛陀说修摩那戴葳称呼父亲为弟弟是正确的,因为她的修行层次比父亲高,她已经证得二果,而父亲只证得初果。佛陀并且向给孤独长者说,修摩那戴葳已经往生兜率天了。
知识不等于证悟  虽然经常诵唸经文,但放逸而不奉行的人,像替人放牧的牧牛人,不能得到清净行的法益。经文背诵虽不多,但确实奉行,灭除贪、瞋、痴,如实知见,内心清净,生生世世不再执着的人,真正得到清净行的法益。有两位出身高贵家庭的比库是好朋友,其中之一精通三藏,娴熟于唱诵并弘扬经文。他教导众多比库,而成为十八个比库团体的指导老师。另一位比库则在热切精进的修行之后,证得阿拉汉果,并且透过止观的禅修而证得卓越的能力。有一次,证阿拉汉果的比库到祇树给孤独园向佛陀顶礼问讯时,这两位比库碰面了。精通三藏的比库不知道他的朋友已经证得阿拉汉果,反而轻视他的朋友,认为这老比库对神圣的经藏所知不多,因此决定盘问他几个经藏的问题,佛陀知道他这种不友善的居心,也知道他一定会自取其辱。所以,佛陀出于慈悲心就去探视两人,以避免熟悉经藏的比库取笑他的朋友。佛陀并且亲自提出问题,他问熟悉经藏的比库有关禅那和道果(透过禅修而得到的高级境界),熟悉经藏的比库无法作答,因为他只知道教导别人,自己却不亲自修行。另一位比库由于精进奉行佛法,已经证得阿拉汉果,所以回答了所有的问题。佛陀因此赞叹阿拉汉比库,而对熟悉经藏的比库不赞一词。其他比库不明白为何佛陀大力称赞证得阿拉汉果的老比库,却没称赞他们的指导老师,佛陀向他们解释说,熟悉三藏但不知奉行的比库,像牧牛人,只为牧牛而获得工资,而亲自奉行佛法的比库,就像牛主人一样,享受牛的五种生产品,所以说,熟悉三藏的比库只得到学生对他的服务,没有修行圣果的益处。而阿拉汉比库虽然懂得不多,只能背诵一些经文,但清清楚楚地明白其中的精义。并且精进修行,克服了贪、瞋、痴,他的内心完全没有精神的烦恼,对今生与来世没有任何的执着,所以他真正获得修行的圣果。

第二品不放逸品  摩酰提利阴谋陷害珊蔓娣皇后  精进是涅槃之道,放逸使人趣向生死轮回;精进的人不死,放逸的人如行尸走肉。(偈21)智者确实明白以上的道理,所以精进安乐,并且喜悦圣境(偈22)智者坚定、精进禅定,解脱系缚,证得无上涅槃。 (偈23)姗蔓娣皇后有很多服侍她的侍女,其中一位名字叫做久寿多罗,她的职责是每天为皇后向花匠苏曼那购买花。有一天,她在苏曼那的家里听闻佛陀说法,由于过去世的修持,她立刻证得初果。回到皇宫之后,她就向皇后和其它侍女转述佛陀的说法。她们也因此对佛法有所了解。从那天起,她不用再做其它重大的工作,皇后也待她如师亦母。她非常聪颖,能够把听闻过的佛陀说法,再转述给皇后和其它侍女听,也因此,后来她确实理解佛法。皇后和她的侍女很想当面顶礼佛陀,但害怕国王会反对,只好在佛陀经过皇宫到其她信徒的家时,透过皇宫建筑的孔洞悄悄的行注目礼。摩酰提利是国王另一位出身婆罗门的妻妾。她的父亲曾经认为佛陀是唯一值得女儿托付终身的人,所以就向佛陀提及婚配之事,但佛陀加以婉拒,佛陀说:「即使看见天魔波旬最漂亮的三位女儿─渴爱、不乐、贪欲,我都不动心了。毕竟,色身都是污秽的,有什么值得贪恋呢?」佛陀所以如此回答,是因为知道这对婆罗门夫妇当天就可以证得三果(不还果)。这对夫妇听完佛陀的话后,果真领悟美丽的无常,而当下证得三果。他们把女儿交付给她的叔叔,而双双出家修行。后来,两人也都证得阿拉汉果。
但摩酰提利因为对自己的美貌非常自负,而认为佛陀的话是一种侮辱,她内心痛苦、难堪,发誓要找机会报仇。后来,她的叔叔把她献给优填王,使她成为国王的妻妾之一。当她知道佛陀正在憍赏弥城内,也知道皇后和侍女透过居室的孔洞向佛陀敬礼时,她决定展开报复的行动,同时一并要伤害皇后和皇后的侍女。她向国王进纔言,说皇后和侍女在房子墙壁挖洞,而且对国王不忠实。国王就亲自去检查皇后居住的房子,而看见这些孔洞,但当他明白其中原委后,并不生气。虽然如此,她继续向国王诽谤皇后对国王不忠实,并且说皇后企图杀害国王。有一次,她知道国王带着琵琶要到皇后的房子住几天,就把一只蛇藏在国王的琵琶中,并且用花把琵琶的孔遮盖起来。然后她告诉国王说,她有不祥的预感,十分担心国王的安危,请国王不要前去皇后的房子,但国王不予理会,她就跟随国王到皇后的房子,并且趁人不注意的时候,把遮住琵琶孔的花朵拿开,琵琶内的蛇就跑到皇后的床上,并且蜷起身子,嘶嘶作响。国王看见蛇的时候,相信了她的纔言,误认皇后要害他。国王一时非常愤怒,怒吼着,叫皇后站起来,也叫所有的侍女都站在皇后的身后。然后国王拉弓,将毒箭向皇后等人射去。但皇后等人对国王的举止毫无惧意,只默默地流露慈悲的眼光,所以虽然国王善于射箭,却未射中任何人。国王目睹这奇迹时,明白皇后是无辜的,就恩准皇后邀请佛陀和众多比库到宫中来化缘、说法。摩酰提利看见自己所有的阴谋都失败了,于是拟定最后一项万无一失的阴谋。她派人送口信给她的叔叔,要他纵火烧皇后居住的房子。她叔叔遵照她的话做,但房子内的
皇后和侍女由于有很好的修持,所以虽然在危难的时刻,仍然继续禅坐。因此、在房子完全倒塌之前,有人证得二果,其他人的修行也有进步。当国王接到报告赶来时,已经太迟了。国王心中怀疑这是摩酰提利怂恿的结果,但他不动声色,反而说:「皇后在世时,我一直警觉在心、提心吊胆,害怕遭了她的毒手。现在我可宽心了!会是谁做了这件好事呢?一定是深爱我的人做的。」听完国王这一番话时,愚蠢的摩酰提利马上接口说,是她要她叔叔纵火烧死皇后的。国王听她招认了,佯装非常高兴,告诉她,他要大大赏赐她和她的所有亲戚。但当她们兴高彩烈地抵达皇
宫时,却全部与摩酰提利一起被捕并且在皇宫的广场上被处决。邪恶的摩酰提利终于因为陷害贞洁的皇后和侍女而受到惩罚。佛陀知道这两件悲惨的事件时说,正念现前、精进的人不死,放逸的人则如行尸走肉。
富翁的声音  精进、正念现前、举止清静、善于分辨善恶法、克己、生活如法、不放逸的人,名誉随之提升。(偈24)王舍城有一年发生瘟疫。城里一位银行家、他的妻子和所有的家人,除了一位年轻的儿子之外全都罹难。临终之际,这对夫妻告诉年轻的儿子─坎拔高沙卡赶快离开故乡,
等瘟疫结束后再回来。他们并且告诉他,已经把一些有价值的财产埋藏在某个地点。这年轻的儿子就照父母的话,远离家乡。后来,经过一段很长的时间,他才返回家乡。回乡之后,城里居然没有人认识他。他接着到父母埋藏财产的地点,发现一切保藏良好。但是他想,如果把所有财产挖掘出来,城里的人可能会认为,这穷小子一定透过什么非法的手段致富,而向国王报告,其结果就是他的财产会被没收。所以他不想挖出这些财产,而另外找工作维持生活。他找到的工作是在清晨叫醒大家,并且大声通知城里的人该是准备食物、马车、套牛轭等工作的时间了。这种工作在没有时钟的年代绝对需要。有一天,频婆裟罗王听见他的声音,由于国王善于从人的声音去判断人的个性,就说:「发出这声音的人有大批的财产。」这时候一位侍女听到国王的评论,就派人去调查这
件事。得到回报后,侍女向国王说,这个人只是个佣工而已。但往后的两天,国王仍然坚持他的看法,而调查的结果仍旧一样。这侍女因此觉得事情一定有蹊跷,就向国王请求,亲自去调查。侍女就和她的女儿伪装成农人,然后到坎拔高沙卡的家去,并且说她们是出门在外的旅客,希望能借宿。坎拔高沙卡就让她们在家中过夜。第二天,她们想办法说服坎拔高沙卡让她们继续住下来。而在这期间,国王两次宣告,在坎拔高沙卡居住的地区要举行某庆典仪式,当地所有人都要捐献。坎拔高沙卡身边没有足够的钱,只好被迫去挖掘
出部份金币。当他缴交金币后,这侍女加以调包,并且把金币送去给国王。不久,侍女请人传话给国王,请国王派人来找坎拔高沙卡,叫他去王宫。国王的人马到达时,坎拔高沙卡勉强跟着他们到王宫,而侍女和女儿却已先一步回去了。在王宫里,国王要坎拔高沙卡说出实情,国王向他保证,如果无辜,绝对不会受到伤害。坎拔高沙卡承认金币是他的,而且他是多年前王舍城里银行家的儿子。他也说出藏金币的地点,所有的财富因此被挖掘出来,并且呈送到宫中来,国王就任命坎拔高沙
卡担任他父亲的职务─城里的银行家。并且把一位女儿许配给他。后来,国王带着坎拔高沙卡,到竹林精舍向佛陀顶礼问讯。国王向佛陀说,坎拔高沙卡虽然有钱,却愿意以劳力维持生计,从事最低贱的工作;国王又说自己如何被他感动,而任命他作银行家。国王接着就向佛陀介绍坎拔高沙卡,佛陀因此趁机说明,具有何种人格特质的人会成功。
愚笨的周利槃特证得圣果  由于精进不放逸,戒律和克己的功夫,智者为自己建造不为洪水淹没的沙洲。某个银行家有两个孙子,他们的名字分别是摩诃槃特和周利槃特。年长的摩诃槃特经常陪伴祖父去听法,后来就出家加入僧伽,而在一段时间之后,证得阿拉汉果。弟弟周利槃特也跟随哥哥出家,但由于前世曾作弄一位很笨的比库,所以今生愚昧不堪,甚至四个月内记不得一句偈语。哥哥摩诃槃特就建议弟弟不如还俗。有一天,名医耆域邀请佛陀和众多比库到他家接受供养。周利槃特不在可以前去的比库名单中。他知道自己无缘参加后,十分沮丧,决定还俗。佛陀明白他的心意后,就叫他在精舍前面的门口,面向东方而坐,并给他一块布,要他一边搓揉布块,一边复诵「去除污垢」。交代之后,佛陀就和摩诃槃特挑选出来的比库们一齐去名医耆域家。佛陀离开后,周利槃特努力搓揉布块,并复诵「去除污垢」,不久,布块变脏了。也就在这时候,他过去的善业机缘成熟,而使他了解世事无常。这时候,佛陀在名医耆域家中,透过神通力量,知道年轻的周利槃特的进展,于是放光,使周利槃特感觉佛陀就在他面前向他说:「不只是布块因为污垢而变脏,人的身心也有贪、瞋、痴等污垢,
只有去除这些污垢,人才可以达到修行的目的,而证得圣果。」周利槃特明白佛陀话中的涵意,继续禅修,不久就证得阿拉汉果,并且具足非凡的智慧和精神力量。
这时候,名医耆域的家人,正准备向佛陀的钵中注水,以表示供养,但佛陀却用手
遮住钵,防止水进入,并且问道:「是否还有比库在精舍里?」「没有!」「还有一人!」佛陀说,并要人去请周利槃特来。当被差遣的人抵达精舍时,不只看到一位比库,而有很多一模一样的比库,这些比库都是具有神通的周利槃特创造出来的。被差遣的人感到困惑,就回去报告这件事,却又被差遣回精舍,要他向那些比库说:「佛陀召唤名叫周利槃特的比库。」但当他照做时,很多声音回答道:「我就是周利槃特!」他迷糊了,只好又回去,但又再次被差遣回精舍,这次要他一把抓住第一个回答「我是周利槃特」的比库,结果当他抓住第一位回答的比库时,其他的比库都消失了。周利槃特比库就跟随他到名医耆域家。供养之后,周利槃特在佛陀的授意之下,信心十足地讲经说法。后来,周利槃特的事被比库们无意间提起,佛陀就说:信心坚定、努力精进的人都
必定会证得阿拉汉果。
庆典期间幼稚的举止  愚痴的人耽溺于放逸行,智者护持自己的精进,一如世人保护无上的珍宝。人不可放逸,也不可耽溺欲乐,精进禅修的人可以获得大安乐。有一年,舍卫城庆祝一个广受欢迎的庆典,庆典期间,许多年轻人用灰土和牛粪涂
揉身体,并且在城内到处闲荡、喧哗,而成为大家头痛的人物。他们停留在居民家门口,直到居民给他们钱,才肯离去。当时,舍卫城里有很多的佛教信徒。这些信徒就向佛陀通风报信,请佛陀在七天之
内,不要进城,而由信徒们直接把供养品送到精舍。同时,他们也尽量留在家中。第八天,庆典结束后,佛陀和众多比库受邀到城内说法。当信徒告诉佛陀那些年轻人在庆典期间的幼稚举止时,佛陀说那些年轻人因为无明,所以举止缺乏尊严与庄重的气息。佛陀接着劝诫信徒们不可浑浑噩噩的过日子,也不可以沉溺于感官欲乐,应该时时正念现前,这样才可以获得幸福,证得究竟喜悦的涅槃。信徒们专心听完佛陀的说法后,满心欢喜,对佛法的信心更加坚定。
大迦叶尊者想知道生死轮回的次数  智者以正念灭除放逸心,所以智慧增长,忧患全无,以视忧苦众生。智者(阿拉汉)观无明众生,如同登上山顶的人俯视山下的众生。有一次,大迦叶比库停留在毕砵离洞窟的时候,运用神通想要知道,谁正念现前、谁迷糊过日子,谁快要往生了。这时候,佛陀从精舍里透过天眼明白大迦叶尊者的所作所为,便想要告诉他只是在
浪费时间,所以就放光,出现在大迦叶尊者面前,告诫他:「大迦叶!生死轮回
是不可究竟了解的。它超过你的智慧,只有证悟的诸佛才能够解释众生的生死轮回。」本故事说明人不应该过度追求无法增进修行的事物。大迦叶企图要了解的事无法帮助他证悟生命的实相。佛陀不断提醒他的弟子们要确实参透生命的实相,努力解脱生死轮回,其他的追求都不是增上法。人可以透过察觉而证得阿拉汉果。一旦成为具有无上智慧的究竟圣者(如佛陀),自然具足这些能力。
修行的目的  众生放逸,智者精进;众生昏沉,智者清醒,智者超越愚痴的人,就像赛马超越老弱的马匹。(偈29)两位比库从佛陀那里得到禅观的题目后,到森林里的一处精舍去禅修。其中一位比库心不在焉,只知在火旁边取暖,整个初夜只知向年轻的沙马内拉谈话而浪费时光。另一位虔诚的比库则善尽比库的职责:初夜时经行,中夜时休息,后夜则再度禅修。由于
他的精进和正念现前,所以很短的时间内就证得阿拉汉果。结夏安居结束后,这两位比库回去向佛陀顶礼问讯。佛陀问他们如何安居?懒惰又心不在焉的比库说另一位比库只是躺着休息、睡觉而浪费时间。佛陀就问道:「那么你自己呢?」他回答说自己在初夜的时候,靠在火旁边取暖,然后就整夜没睡。但佛陀太清楚他们两人安居的情形,所以就对懒惰的比库说:「你明明懒惰、心不在焉,却说自己精进努力、正念现前,而你的同修精进努力、正念现前,你却说人家懒惰、心不在焉。你就像羸弱、步履缓慢的马,而你的同修则是强壮、脚程敏捷的马。」
玛伽为何往生为帝释  帝释因为不放逸,所以成为诸天王;精进受人赞叹,放逸受人诃责。有一天,离车国的摩诃利王子,前来聆听佛陀讲解《帝释所问经》。佛陀的生动叙述,让王子以为佛陀一定见过帝释。为了确认,他就问佛陀。佛陀回答道:「摩诃利!我确实认识帝释,也知道他为何成为帝释。」佛陀就告诉摩诃利,身为诸天王的帝释的某一前世是摩卡拉村子一位名叫玛伽的年轻人。他和三十二位同伴从事很多的社会公益活动,如铺路、建公共休憩房舍等,一生中并奉行七项义务:1.奉养父母、2.尊敬长者、3.言语温顺、4.不背后说人闲话、5.慷慨大方、不贪婪、6.实话实说、7.不动气。由于玛伽在那一生中具足无数的善业和正确的德行,所以往生为帝释。」
智慧之火  精进的比库,害怕放逸而勇猛精进,犹如大火,烧尽一切结。有一位比库得到佛陀给他的禅观指导后,就到森林里去禅修。虽然努力修持,但却只有非常小的进展。他感到沮丧、挫折而返回祇树给孤独园,希望佛陀能给他进一步的指引。路上,他遇见熊熊大火,于是就跑到山上去观察火势。正当火势漫延时,他突然
领悟到,就像火烧毁一切东西,究竟智慧也会解除生命中大大小小小的束缚。这时候,佛陀明了这比库的意念,就放光,出现在比库面前,告诉他:「你现在的思考方向是正确的,继续努力吧!就如大火烧毁一切障碍,系念在前的比库解除所有的
结。」这比库听完佛陀的说法后,正念现前,思考佛陀的告诫,不久之后,就证得阿拉汉果。
知足的比库  精进的比库,唯恐放逸,所以不容易堕落,而趋近涅槃。尼珈玛西提舍出生在舍卫城附近的一个小村庄,并且在当地长大。出家之后,他过着非常简单的日子。化缘时,他就到原来亲友居住的村子,并随缘接受人家的布施。他避免参加大的仪式、庆典,甚至给孤独长者与憍萨罗国波斯匿王举办的大型布施,他也没有参加。其他比库渐渐议论纷纷。他们指责他只接近亲人,而不喜参加大型布施等等。这些比库并且向佛陀报告这件事,佛陀就召唤他来,让他自己解释。他说虽然他常回故乡,但只是去化缘,而且只要有足够的食物,不管食物可口与否,他就离开。听完他的解释后,佛陀当着其他比库面前称赞他。佛陀也告诫比库们,需求少,知足的过日子符合所有圣者和佛陀的教诲。同时,所有的比库应效法尼珈玛西提舍。佛陀进一步叙述鹦鹉王的故事:从前,鹦鹉王和很多的子民住在恒河岸边的无花果树林里。后来,无花果全被吃光了,所有的鹦鹉也就离开林子。只有鹦鹉王留下来,但不管剩下来的东西是嫩芽、叶子
或树皮,他都很满足。帝释知道这件事后,想测试鹦鹉王的德行,就运用神通力量使无花果树枯萎。然后,和皇后一起变化成鹅,来到无花果林,问鹦鹉王何以不离开年迈、枯萎,无法再长出大量果实的无花果树呢?鹦鹉王回答道:「我没有离开,是出于感激的心。只要有足够的食物维持生命,我就不会背弃这树林。」帝释大受感动,就恢复并且透露自己的身份。同时,从恒河中取水,洒在无花果上,使它们恢复生机。

第三品心品 无法控制心念的弥酰 心念飘忽不定,难以制服,智者调服心念,一如工匠使箭笔直一般。人心如同被丢弃在地上的鱼,躁动不安,所以人应该远离贪爱。弥酰比库有一次在化缘后返回精舍的路上,看见一处美丽、舒适的芒果园。他认为是禅修的好地方,就请求佛陀答应他去那里禅修。佛陀要他过一阵子再说,因为佛陀明白光凭对一个地方的喜欢,无助于他的禅修。但弥酰急躁难耐,一次又一次的恳求,最后,佛陀只好答应他。弥酰就到该芒果园去,并且坐在树下禅修。虽然整天禅修,但心意纷乱,所以毫无进展,傍晚时分,他就回精舍,向佛陀说他一直受到各式各样精神烦恼的干扰。佛陀告诫他,就是因为心容易受到刺激而且易变,所以应随时随地,以恰当的方法控制内心。弥酰正念现前地思考佛陀的教诲后,证得初果。
能够洞察他人内心的女士  心难以调卸,轻浮躁动,随欲流转;智者应该调卸心,调伏的心令人安乐。有一次,六十位比库分别从佛陀得到禅观的题目后,到一座山脚下的村落去禅修。村长的母亲玛蒂迦玛塔,供养他们所需的食物,并且为他们兴建一座遮雨蓬,方便他们在雨季时仍然可以停留在村落里。一天,她请求这些比库指导她禅观。他们就教导她禅观身体的三十二相,并从中去理解色身的无常变化和我执的虚幻。她非常努力的禅观,因而比这些比库更早证得三果,并且具有超凡的神通力量。透过她的天眼通,她明白这些比库尚未证果,也知道他们都有证得阿拉汉果的潜力,但需要足够的食物,因为脆弱的身体无法使心发挥最佳的功能。所以她提供他们营养的食物,由于有营养的食物和正精进,他们因而正念具足,而证得阿拉汉果。雨季结束后,他们就回去祇树给孤独园,佛陀当时正驻锡在那里。他们向佛陀报告说他们身体健康,而且环境良好,也不用担心食物不足的情形。他们也说玛蒂迦玛塔明白他们的心念,而提供非常营养的食物给他们,这些食物在维持色身健康是必要的,而健康的身体是保持精神专注的重要因素。有一位比库听他们说起玛蒂迦玛塔的所作所为后,决定也要前去该村落。所以他在得到佛陀给予的禅修禅观指导之后,就到该村落去。玛蒂迦玛塔也供给他想要的一切东西,当他想要某些东西时,玛蒂迦玛塔就亲身带这些东西前来给他。有一次,他用完食物后,请教玛蒂迦玛塔是否真正能洞察别人的心念,她不直接回答,却说:「能明白他人心念的人,其言行举止是如此如此的。」这时候,这比库想到:「如果我像一般众生有不纯净的念头,而她也真的能洞悉他人心念的话,她一定会鄙视我的。」有了这种想法后,他对玛蒂迦玛塔有种莫名的害怕而决定回祇树给孤独园。他向佛陀报告说,因为害怕玛蒂迦玛塔会侦测到他内心不纯净的念头,所以无法继续停留在该村落。佛陀告诫他,只要专注在一件事上,那就是调伏内心。佛陀要他再回该村落去。但不可胡思乱想,只要专心禅修就好。这比库就再度回该村落去,玛蒂迦玛塔也一如供养前次比库们一样地提供他食物,使他能够心无牵挂地禅观。所以,在短短的时日后,他也涤清心念而证得阿拉汉果。

智者应护持自己的心念  心念随着欲望流转,非常微妙,难于察觉,智者应该防护心念,使其安住,才能获得安乐。从前舍卫城有一位银行家的年轻儿子,向到他家化缘的比库请教,应该如何做才可以解脱生命中的苦难。那位比库告诉他把钱财分成三部份:一部份投资做生意,另一部份做家庭支出,最后一部份做慈善。他遵照比库的话去做,然后,他又问比库下一步要如何做。比库告诉他,第一要皈依三宝、守五戒,第二要守十戒,第三要出家修行。他也一一奉行,最后也出家。出家为比库后,一位教师教他阿毗达摩论,另一教师教他戒律,但他却觉得要学得东西太多了,戒律又太严、太多,又没有足够的自由。它因此认为世俗生活比较好。由于有这样的怀疑与不满,他觉得郁闷,疏忽职责,同时日渐消瘦、羸弱。佛陀知道这
件事后告诫他说:「如果可以控制心念,就没有什么事情需要再控制了,所以努力摄受心念吧!」心念容易飘浮不定  心念无色无相,纷沓而至,神游虚空,是识的基础,能够调服心的人,解脱魔障。僧珈逻仕达是舍卫城的一位长老比库。他的妹妹生下儿子时,以他的名字为名。这男孩后来也出家为比库。有一次这年轻比库停留在某个村子的精舍时,有人供养他两件
袈裟,他决定把其中一件供养给长老比库─他的舅舅。结夏安居以后,年经比库就去找长老比库,并把袈裟供养给长老比库。但长老比库说自己的袈裟已经足够了,所以加以拒绝。年轻比库多次恳请,但长老比库坚决拒绝。年轻比库因此十分伤心,认为舅舅不喜欢他。他甚至觉得既然舅舅坚定拒绝与他共享必需品,他最好还是还俗,过世俗的生活。从那时候开始,他的心念纷飞,思绪紊乱,心中想着:还俗后,就卖掉袈裟,买只母羊,然后快速生育,就有足够的收入,娶妻生子,他再携带妻小搭车去探访舅舅。他甚至想到在路途上,他会告诉妻子,由他来照顾孩子,但她却要他驾车,不要管孩子的事,而他坚持要照顾孩子,就去抢孩子,结果孩子却掉下车子,被轮子辗过,他非常忿怒,拿棍子要打老婆。其实,这时候,他正用扇子帮舅舅搧凉,但由于胡思乱想,而不小心打到长老比库的头。长老比库明白年轻比库的心念,就告诉他:「你自己不能打老婆,怎么来打舅舅呢?」年轻比库十分惊讶,侷促不安地想立刻离开精舍。但长老比库却设法带他去见佛陀。佛陀知道事情的原委后,很仁慈的告诉年轻比库,人心旁鹜不定,即使是遥远的东西,心都能够加以胡思乱想。所以人应努力使自己从贪、瞋、痴三毒中解脱出来。
心猿意马的比库  心不安定,不了解正法,信心又不坚定的人,智慧不能成就。心无贪欲,也没有瞋恚,同时超越善与恶(并且精进修行的觉者,毫无恐惧。从前,舍卫城有一个人在森林里寻找走失的牛时,突然感觉十分飢饿,就到村子的精舍去。精舍里的比库就给他一些食物吃。吃的时候,他突然想到既然每天勤奋工作,还不够温饱,那么出家或许不失个好主意。
所以,他就恳求比库让他加入僧伽。出家后,他尽责守分,同时因为有足够的食物,不久就长胖了。过了一阵子,他却厌倦外出化缘的日子,就还俗了。又过了一些日子,他却又觉得世俗生活艰辛,所以二度出家。但不久,又还俗。由于意志不坚,所以断断续续的出家、还俗六次。人们就称他为「质多舍利弗」(意思是心意不坚定的人)。而在这期间内,他妻子也怀孕了。事实上,他六次出家都不是想脱离世间,只是为了自己的方便而已。所以,不论身为比库或在家居士,他都不快乐。
后来,有一天,他进入卧室时,碰巧看见妻子正在睡觉,而且大声打鼾,张开的嘴
巴也流出口水。看见妻子这个样子时,他明白身体不净的道理,并且如是思考:「我几次出家半途而废,就是因为迷恋如此德行的妻子!」当下他拿着黄色的袈裟,第七次到精舍去。一路上,不停的念着「无常」、「苦」,而证得初果。到达精舍时,他再度请求加入僧伽。「我们无法再接纳你!几次剃度下来,你的头已经像磨刀石了。」比库们拒绝他的请求。但他坚决地请求,最后,比库们又起了怜悯心,让他再度加入僧伽。过了几天,他就证得阿拉汉果了。后来,比库见他这次出家这么久,感到惊讶,就问他原委,他回答说:「我以前会还俗,是因为仍有执着,但现在一切都过去了。」比库们向佛陀报告这件事,佛陀说:「从前质多舍利弗的心意不够坚定,而且不了解佛法,但他现在已经是个舍弃所有执着的阿拉汉了。」
身体发臭的比库 人生苦短,此身不久将意识全无地躺在地上,一如无用的木材。
(偈41)普提珈塔提舍比库得到佛陀给他的禅观指导后,努力禅修,但却生起病来。身上首先长满小疔,然后变成大的伤口,后来这些伤口破裂开,他的袈裟受到脓血的玷污,而变得黏腻腻的,身体也开始发臭,因此获得普提珈塔提舍的称呼,意思就是发臭的提舍比库,其它的比库因此弃他于不顾。佛陀知道他悲惨的状况,也预知他马上就要证得阿拉汉果了,就到他停留的火边去,并且亲自烧了一些热水,然后到他躺着的地方,抓住床沿。这时候,其他比库才聚集过来,佛陀就叫他们把他抬到外面去洗涤身体,同时也一并洗涤、晒干袈裟。这时候,他的身心焕然一新,就系念在前。佛陀站在床头,告诫他说,生命消失时,身体就像木头一样,一无是处,而被放在地上。佛陀说法后,他就证得阿拉汉果,不久之后,也入灭了。佛陀要其它比库将他火化,将骨灰纳入浮图中。有人请问佛陀,普提珈塔提舍比库的身体为何会发臭,佛陀说普提珈塔提舍比库的某一前世是个残酷的捕禽人,经常设陷阱捕捉鸟类。抓到之后,就折断鸟的翅膀和脚,防止它们飞走。由于这些恶业,所以今生身体发臭。佛陀最后说:「比库们!你们出家为比库,父母无法照顾你们,若不彼此照顾,谁会照顾你们?请记住,谁看护比库,就等于看护佛陀!」
骚扰比库的精灵  人应该明白色身像陶器般脆弱,而妥善护卫心,一如护卫坚固的城市;并且以智慧破除魔障,勤习止观,但不可执着。舍卫城里的一群比库分别获得佛陀给予的禅观指导后,就到离城很远,一处适合禅修的丛林去禅修。原先林子里的守护精灵觉得,如果比库们要停留在林子里,那么它们就不适合栖息在树上。它们也认为比库只会停留一夜,所以就离开树上,到地面上来。但过了十四天,比库们仍在林子里,它们猜测比库们可能要在此结夏安居。果真如此,它们就被迫要在地面生活一段时间,因次决定发出鬼般的声音,制造恐怖的景像来吓走比库们。从此以后,它们有时候幻化成有身体无头,或有头无身体的鬼魅等等。比库们非常气愤,就离开林子,回城里向佛陀报告这件事。佛陀说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准备任何的武器,佛陀要他们再回去,但要预先准备好适当的装备。佛陀就教导比库们《慈
经》,这就是适当的武器装备。佛陀告诉比库们要诵读《慈经》,并把善意散播给林子里所有的众生。对任何众生也不可心生瞋恨或心怀恐惧。比库们就回到原来的林子,并且遵照佛陀的方法做,精灵们得到善意心念后,立即展现欢迎的诚意,不再干扰比库的禅修。他们欣然留在地面上,林子里因此一片和谐安祥,不再有鬼嚎、魅影的情形。比库们也可以禅修观身,而明白人身脆弱无常的道理。
牧牛人难屠  错误的心念,比任何敌人或仇家的伤害更深。难屠替一位富翁看顾牛只,虽然只是个牧牛人,但他尽可能存钱。有机会,他就到富翁的家去,也因此有些机会能够遇见佛陀,并且聆听佛陀说法。难屠也曾邀请佛陀到他家去,但佛陀却说时机尚未成熟,所以并未答允。过了一阵子,有一次佛陀和众多比库突然改变行程,要到难屠家去,因为佛陀了解,难屠正确明白佛法的时机已经成熟了。接连好几天,难屠都很恭敬地接待并且供养佛陀
和比库们。最后一天听完佛陀的说法后,他也证得初果。当天佛陀和众多比库要离去时,他更亲手拿着佛陀的钵,送佛陀一程之后,才顶礼回家。就在这时候,一位难屠长期仇敌的猎人射死难屠。走在后面的比库发现难屠的尸体后,赶上来报告佛陀:「因为您的莅临,难屠作了大量的供养,并陪您走了一段路,才会在回家的路上为人射死。」佛陀回答道:「比库啊,不管我来不来,由于以前的业,难屠都难逃死亡。所以大家应了解,错误的心念比敌人和小偷伤害人更深,对抗危险的唯一保障是正确的心念。」
变性人  善念的法益,胜过父母亲朋的爱护与照顾。梭儒亚是一位富翁。有一次,他与一个朋友带着一群仆人搭乘华丽的马车前去沐浴。当时,摩诃迦旃延尊者正在整饬衣服,准备入城化缘。梭儒亚瞥见尊者金色的皮肤时,内心想到:「这比库如果是我妻子多好。或者我妻子的肤色能像这样就好了!」不久,他发现自己的性别神密的变了。他感到非常的羞耻,而决定离开故乡。这时候,身为女儿身,他用刻有名字的印章向一群准备前往怛剎尸罗城的人恳请,让他搭便车。这时候,他的亲朋好友到处找他,却遍寻不着。到达怛剎尸罗城后,那群人中有一个人就向当地一位年轻的富翁提及同来的女性─梭儒亚,年轻的富翁发现梭儒亚十分美丽,而且与他的年龄相当,就与他结婚,梭儒亚也因此生了两个儿子。其实,当初身为男子时,他已经有两位女儿了。有一天,故乡一位富翁的儿子,也是梭儒亚的老朋友来怛剎尸罗城。梭儒亚就请他来家里,这人感到十分讶异,因为他根本不认识她,就问她是否认识他。她回答是,并垂询她亲朋好友的近况。这人告诉她,有一位富翁神秘失踪的事。这时候,她才向他透露她就是那位失踪的富翁,并且把自己因为看见比库时心中升起错误的念头,性别因而改变,以及与此地年轻富翁结婚的来龙去脉告诉他。这人劝他向摩诃迦旃延尊者请求宽恕。摩诃迦旃延尊者于是被请来接受供养,供养后,她被带到尊者面前来解释一切原委,并恳请尊者宽恕。当尊者说完:「起来吧!我宽恕你!」之后,梭儒亚马上恢复男人身份。这时她丈夫说:「朋友!既然你是这两个男孩的妈,而我是他们的父亲,他们真的是我们的儿子,所以你可以继续住在此地,不要沮丧!」梭儒亚回答道:「朋友!我首先是男子,后来变成女人,现在又变回男人;同样地,先是两个女儿的父亲,最近又是两个儿子的母亲。一生中经历过这两次性别的转变后,
我已经厌倦世俗生活了,我现在要出家为比库,并在尊者指导之下修行。以后照顾孩子就是你的责任了,请不要疏忽了!」
说完之后,梭儒亚拥抱、亲吻两个男孩,然后把他们交给他们的父亲而出家了。他
也向那位协助他找到尊者,并且得到尊者宽恕之后有机会出家,而从事生命中最终目标──止息所有苦痛的年轻人致谢。摩诃迦旃延尊者于是帮他剃度,使他成为比库,他于是努力修行,后来,又跟随尊
者到祇树给孤独园向佛陀顶礼问讯。后来,人们常问他究竟比较喜欢两个女儿或亲生的两个儿子。他说比较喜欢亲生的儿子。但人们经常问及这个问题,使他感到非常困惑、羞愧,就单独一人精进修行,并
且观身无常。不久之后,就证得阿拉汉果,同时具有非凡的智慧和神通。人们再问同样的问题时,他就说自己对任何人都没有执着。听他这么回答的比库们却不相信他的话,就向佛陀请教梭儒亚两种不同回答的涵意。佛陀说:「梭儒亚现在的回答和以前不同,是因为他已经证得阿拉汉果,没有任何的执着。正确的心念带给他的喜悦,不是身为父亲或母亲能够做到的。」
第四品华品 观身 谁能如实知见六道轮回,谁能如实知见三十七道品,一如技艺精湛的花匠,精挑细选花朵一般?学地比库如实知见六道轮回和三十七道品,正如技艺精湛的花匠,精挑细选花朵一般。一群比库随从佛陀到一个村落之后,返回祇树给孤独园。傍晚时分,这群比库聚在一起讨论当天的行程,尤其是山形地势等。他们讨论到底是平地或山峦起伏,是泥土地
或沙地,红土或黑土等。这时候佛陀来探视他们,知道他们谈论的话题时,佛陀告诫他们:「你们所谈的山川地势等,是身外的环境,你们最好观身,并努力去了解其中涵意。」佛陀接着说:「透过观身,比库可以了解世间、诸天与地狱,也可以明白奥妙的佛法就像园艺专家精心设计的花园。」这些比库听闻佛陀的说法后,正念现前,专心思考佛陀地教诲,终于涤尽内心所有的烦恼,证得圣果。
观身如镜的比库  人应该观色身如泡沫幻影,摧毁爱欲,脱离生死轮回。有一次,佛陀停留在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位比库得到佛陀给他的禅观指导后,到一处森林里去禅修。他虽然很精进,却进步不多,因此对自己不满意,并且想道:「我要回去,请佛陀另外给一个比较适合我气质的题目。」想完之后,他就出发回祇树给孤独园。途中,他遇见海市蜃楼,仔细思惟之后,他明白这种现象不过是水的幻影而已。人的血肉之躯同样也只是生老病死的幻像,实际上无我。他当下继续禅观海市蜃楼的幻像。后来,他又到阿致罗筏底河边洗浴,洗完后坐在河边的树下休息时,看见飞溅的水花泡沫时,他明白血肉之躯的无常。这时候,佛陀在祇树给孤独园中,看见他的情形,就放光,向他说法:「比库!你的观念正确,继续保持下去,能够观身如水花般无常,幻影般无我是很好的事。」佛陀告诫后,这比库就证得阿拉汉果。
琉璃王报复释迦族  采集诸花卉,心生染着的人,沉沦生死,一如洪水冲走沉睡的村落。憍萨弥罗国波斯匿王希望与释迦族缔造姻亲关系,就派遣使节到迦毘罗卫城,请求与释迦族的一位公主结婚。释迦族的王子们不想冒犯波斯匿王,就答应他的请求,但他们却送给他一位美丽的女孩,而不是公主,这女孩是摩诃男与一婢女所生的。不知情的波斯匿王立这位女孩为妾。后来,这女孩生下一位王子,并且命名为琉璃。王子年满十六岁时,被派去拜访外祖父摩诃男和释迦族的王子们。他受到某种程度的款待,但所有比他年轻的释迦族王子都事先被送到一个村落去,以避免向王子致敬。过了几天,王子一行人折返回国。王子刚动身没多久,一个女仆就被传唤来用牛乳清洗王子坐过的地方。这女仆一面工作一面呢喃道:「这是那个婢女的儿子坐过的地方。」这时候,一位被王
子派遣回来拿东西的随从偷听到她的呢喃,就去向王子报告说,王子的母亲茉利夫人事实上是婢女的女儿。王子知道真相后,极端愤怒,发誓有一天要毁灭所有的释迦族人。后来他当了国王,果真发兵攻打释迦族,并把除了摩诃男身边的人和少数一些人以外,其他人都格杀殆尽。事后,他和军队在返国的途中驻扎在阿致罗筏底河床。当天晚上,河的上游地带暴雨倾盆,暴涨的河水如万马奔腾地把他和军队一齐冲入大海。听到这两件悲惨的事故,佛陀向众比库解释,他的亲人──释迦族的王子们在前世曾经在河中用药毒鱼,所以今生才会集体丧生。至于王子和他的军队,佛陀说:就像洪水冲走所有沉睡中的村民一样,死神带走所有迷恋感官享乐的众生。
往生忉利天的女信徒  采集诸花卉,心生染着,又无法厌足贪欲的人,沉沦生死。
葩倜扑姬喀枯玛莉是舍卫城的女信徒,十六岁时就结婚了,并且育有四个儿子。她
很有德行,喜欢以食物和其它必需品布施修行的人。她经常到僧伽精舍去清洗房舍,装满所有瓶罐的水并且做其它的杂事。她知道自己的前世是忉利天王的妻子之一,同时,她还清楚记得她是在所有的人都到花园摘花嬉戏时往生到人间的。所以,每次供养比库或做其它的功德时,她都渴望将来能往生忉利天,再做忉利天王的妻子,一如前世般。有一天,她生病去逝了,并且正如她热烈期望地往生忉利天,成为忉利天王的妻子。由于忉利天的一天等于人间的一百年,所以她再往生忉利天时,忉利天王等人还在花园里玩,几乎忘了她的存在,所以当她再度加入时,忉利天王问她一早上都到那里去了,她告诉他,自己已经到人间走一回了。这时候,比库们向佛陀报告葩替扑姬喀枯玛莉去世的事。佛陀说:生命是短暂的,人还未能满足感官欲望时,死亡已经夺走人的生命。
吝啬的富翁  智者进入村落时,就像蜜蜂入花丛,只知采蜜,不伤害花卉和色香(偈49)王舍城附近的萨卡罗村子里住着一位吝啬的富翁,他的名字叫做憍尸罗。有一天,富翁与太太要烘焙一些糕饼,但为了避免与别人分享,所以就在房子的最顶层秘密烘焙。当天早上,佛陀透过神通,知道富翁夫妇即将可以证得初果,就派遣大目犍连尊者到富翁的家去,并且交代尊者在中饭之前把富翁夫妇请回精舍。大目犍连于是运用神通,一眨眼就到达富翁的家,到达之后,他就站在窗子外面。富翁请尊者离开,但尊者不予理睬。最后,富翁告诉太太:「做个小糕饼给他,打发他走!」富翁太太就拿了一小面团,放在烘盘上,但面团却胀大起来,并充满整个烤盘。富翁认为一定是太太用了太多的面团,所以就亲自另外拿了一块小小的面团,放在烘盘里,但面团也一样胀大,试了好几次,不管用多么小的面团,他们就是无法如愿地烘焙出很小的糕饼。最后,富翁只好叫太太从篮子里随意取出一块给尊者,但当他太太正要拿出糕饼时,所有的糕饼全粘在一起,无法分开。至此,富翁对糕饼倒尽胃口,就把整篮的糕饼都送给大目犍连尊者。尊者这才向他们谈有关布施的佛法,他也向富翁夫妇说,佛陀和其他比库正在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等他们,富翁夫妇便带着糕饼随尊者去见佛陀,并用糕饼供养佛陀和比库们。供养之后,佛陀宣讲布施的佛法,富翁夫妇两人因而了悟佛法。
不要理睬他人的咀咒  舍卫城里有位富有的女士,是裸形苦行者─潘谛格的信徒。她的强烈信仰,使她对待潘谛格就好像对待自己的儿子。她有很多的街坊和朋友都是佛陀的信徒。这些朋友经常到祇树给孤独园向佛陀顶礼问讯,听佛说法。每当她听到这些朋友称赞佛陀时,她也想去向佛陀顶礼问讯,听佛陀开示,但几次都被潘谛格阻止。既然无法亲自前往,她就要儿子去请佛陀到家里来接受供养。她准备了特别的食物,供养之后,佛陀宣说随喜。第一次听到佛陀用宏亮的声音宣说奥妙的佛法时,她的身心充满喜悦,并不自觉的喊着:「说的好!说的好!」隔壁的潘谛格听到她喜悦的呼喊声时,想道:「她不再是我的弟子了!」他愤怒地走出他的房间,向她和佛陀咀咒,并且一路咀咒地离开她家。这件意外使她十分尴尬、羞愧,再也无法专心听佛陀说法。佛陀劝诫她不要理睬那些咀咒和恐吓,应该正念现前地观照自己的善恶行为。听完佛陀的说法后,她证得初果。不探查他人过错,不管他人已作、未作,只应该察觉自己做了什么事,什么事尚未作。
应该礼敬谁  人若不能奉行自己所说的善语,无法得到善果,就像美丽但毫无香气的花朵。人若奉行自己所说的善语,必得善果,像美丽又芳香的花果。(偈52)舍卫城的佛陀信徒乔塔帕哩已经证得二果。有一次,他正在祇树给孤独园听佛陀说法时,波斯匿王突然也来了。乔塔帕哩没有起身,因为他认为若起身,可能会被认为是
向国王,而不是向佛陀表达敬意,国王却引以为侮辱而非常愤怒。佛陀知道国王心中的不满,就向国王赞叹乔塔帕哩的德行及对经藏的娴熟。佛陀的解释让国王释怀,并对乔塔帕哩留下深刻的印象。后来,国王再次遇到乔塔帕哩时,请他为两位妻妾教导佛法,乔塔帕哩委婉的拒绝,并建议国王请佛陀另外派比库担任这份工作。佛陀就指定阿难固定到王宫,向皇后末利
夫人和行雨夫人说法。后来,佛陀问阿难,两位后妃的进展如何,阿难说,末利夫人认真修习,但行雨夫人却不专心。佛陀说,只有专心、敬谨、认真修行,并且精进奉行的人,才能得到佛法的法益。
最虔诚的女信徒  人应该作种种善事,如同众多花朵可以制作很多的花圈。毘舍佉的父亲陀难闍那是跋提的富翁,她的母亲是须摩那德咪。她的祖父泯兔则是憍萨罗国最有钱的五个人之一。她非常年轻的时候,佛陀曾经来过跋提。当时,她的祖父带她和她的同伴去听佛陀说法,听完之后,他们全都证得初果。长大后,她嫁给舍卫城另一位富翁弥迦罗的儿子富楼那凡达那。结婚当天,她父亲告诉她做一个尽责的妻子要遵守十条规章:1.不可以把家中的火拿到屋外。2.也不可以把屋外的火拿入家里。3.借东西给那些愿意借东西给别人的人。4.不借东西给那些不愿意借东西给别人的人。5.不管对方是否也有雅量借东西给别人,都可以借东西给对方。6.愉快的坐。7.愉快的吃。8.愉快的睡。9.照顾火。10.尊敬家神。这些条文的意义如下:1.火代表谤诽,为人妻子不可以向他人诉说丈夫和公婆的坏话。他们的缺点和家庭争论也不可向外人道。2.为人妻子也不可以听东家长西家短。3.借东西给有借有还的人。4.不可借东西给有借不还的人。5.对穷困潦倒的亲朋,即使不还,也要借给他们需要的东西。6.为人妻子见到公婆时,当起身敬意,不应坐着不理。(对其他长者亦然)。7.公婆丈夫照料妥当后,妻子方可进食,也应该确保仆人受到妥当的照顾。8.这不是说为人妻子可以尽情睡眠,相反地,为人妻子入睡前,应确定所有门窗都已关好,仆人也已善尽职责,同时,公婆丈夫已经入睡后才安心休息。9.公婆和丈夫应视之如火般的谨慎照顾。
10.礼敬公婆和丈夫一如家神。有一天,她的公公弥迦罗正在进餐时,有一位比库到他家门口化缘,弥迦罗完全不予理睬,她看见这情形,就对比库说:「请尊者原谅!我公公只吃陈腐的食物。」这时候,她公公听见她这么说,非常生气,就要她离开这个家。她不愿意离开,反而请当初
结婚时,她父亲派遣陪她过来夫家,方便她日后在面对任何问题时可以谘询的八位长者前来仲裁。长者们来到后,她的公公告诉他们:「我用金碗吃饭时,她却说我在吃陈腐的食物,由于这种犯上的行为,我要赶走她!」她解释说:「当我发现公公完全不理睬站在门口化缘的比库时,我在心里想:『既然我公公这一生从来没有做任何的功德,他不过是享受过去世的福报(陈腐的食物)罢了。』所以我才说:『我公公只吃陈腐的食物。』这样的说法难道错了吗?」最后,这八位长者认为她没有犯错。她于是说,身为一位对佛法有绝对信心的人,她无法留在对比库不表欢迎的家庭中。她又说,如果不能邀请比库到家里来供养,并做其它布施,那么她就要离开这个家庭。她公公因此答应她所有的要求。第二天,佛陀和众多比库就被邀请前来接受供养。正要供养的时候,她请她公公一起来供养,但为他所拒绝。供养之后,她再次请公公来听佛陀的开示,她公公也觉得不应该再拒绝,但他修苦行的师父却不让他去。结果她公公只好在布幔后面听佛陀说法。听完之后,她公公的善业成熟,就证得初果。他因此非常感激佛陀和她,并宣称她就像他的母亲一般,也因此,人们称呼她为鹿母(因为弥迦罗的意思是鹿)。后来,她生育了几位儿女。当年结婚的时候,她父亲曾送她一件镶有珠宝、价值连城的外套。有一天,她到祇树给孤独园时,觉得这件外套太沉重,就脱下来,用围巾包好,交给仆人保管。但这仆人却粗心大意地把它遗落在给孤独园。她要仆人回去找,但告诫他:「回去好好找找看!如果阿难尊者已经找到了并且收起来,就不可以要回来,我要把这外套捐献出去。」阿难尊者当时负责保管所有信徒遗留下来的东西。但阿难尊者不接受她的好意,她便决定义卖这件外套,把所得的款项捐献出来。但没有人能出得起适当的价钱,所以她就自己买下来,并用这笔款项兴建东园鹿母讲堂。讲堂捐献仪式完成之后,当夜她召集家庭所有的成员,并告诉他们,她所有的心愿都已完成了,接着她就绕着讲堂走,同时唱颂偈语。这时,一些听到声音的比库以为她在唱歌,就向佛陀报告。「她是不是精神错乱了?」他们问佛陀。佛陀解释道:「今天,她已经完成累世以来的愿望,也由于这种成就感,她才会这样心满意足,而用唱诵偈语来表达内心的喜悦,她决没有精神错乱的现象。累世以来,她就是个大布施者和积极提倡佛法的人。」佛陀接着说,莲华上佛时,她有个朋友是主要的女信徒和赞助者,她在羡慕之余,也发愿希望能具有同样的德性,所以在一连七天供养该佛和众多比库后,她发了最诚挚的愿望,希望在未来世能成为未来佛的主要女弟子和赞助者。莲华上佛就运用神通,观照未来,得知她在未来世会实现她的愿望,所以就授记她的愿望会实现,后来的迦叶佛也为她授记。佛陀最后结论道:「毘舍佉在前世强烈渴望做善事,并且确实完成很多善业。就像花艺专家利用一大片的花来制作很多的花圈。」
阿难尊者的疑问  花香、檀香、多伽罗香与茉莉花香都无法逆风飘香只有具足戒行的人,名声飘送四方。(偈54)檀香、多伽罗香、莲花香与茉莉花香,诸香中,戒香为最上。(偈55)一天傍晚,阿难尊者独自静坐时,想到一个问题:「草木花根的香从来都是顺风飘散,不能逆风送香,难道真的没有香气既可以顺风飘送,也可以逆风送香吗?难道没有瀰散全世界的香吗?」佛陀回答道:「阿难!若有人皈依佛法僧三宝,守五戒,慷慨布施,不吝啬,这种人真正具有德行,值得赞叹。他(她)的声誉会四方传播,不管住在那里,所有的比库、婆罗门和居士们都对她(她)赞叹不已!」
帝释供养大迦叶尊者  多伽罗香和檀香的香气微弱,戒香最佳,甚至香飘诸天 (偈56) 大迦叶尊者出定后,到王舍城的贫民区去化缘。他化缘的目的是希望提供机会
给一位穷人,让他能够经由供养出家人而获得大功德。这时候,帝释也期望能够供养大迦叶尊者,就与妻子乔装成贫苦的老纺织匠,到王舍城来。当大迦叶尊者到达他们家门口时,他就用饭和咖哩装满大迦叶尊者的钵。当大迦叶尊者闻到咖哩的香味时,他明白供养的人不是凡人,而是帝释本人。帝释因此承认自己的身份,并且告诉大迦叶尊者,说自己也很可怜,因为没有供养任何人的机会。说完话后,他向大迦叶尊者礼敬,然后夫妻两人就离开了。这时候,佛陀在精舍里看见帝释夫妇两人离去,就告诉众多弟子有关帝释供养大迦叶比库的事。弟子们想不出来,帝释怎么会知道大迦叶尊者出定,而且知道这正是供养大迦叶的好机会?他们因此向佛陀请教。「像大迦叶比库这样有德行的人,名声四处远播,甚至天神也知道。也因此,帝释亲自前来礼敬。」佛陀如是回答。

自杀时证得圣果  魔波旬不知持戒严谨、不放逸、智慧解脱的人往生何处。(偈57)
瞿低迦尊者有次在摩竭陀国仙人崛山边精进修习清净和止观,正当他证得禅定时,
却生病了,而影响他的修行。尽管如此,他仍然努力修行,但每次有所进步时,都被病魔摧毁殆尽。这种情形前前后后发生六次。最后,他决心要证阿拉汉果,即使因此丧生,也在所不惜。下定决心后,他毫不休息的精进修行,最后甚至决定自杀,以苦痛做为禅观的对象。他就用刀割自己的喉咙。这时他全心观苦,心无旁骛而在逝世前证得阿拉汉果(等首)。虽然苦痛降临时难以集中意志,但他却表现出超强的决心和意志。魔波旬知道瞿低迦入灭后,想知道他究竟往生何处。但遍寻不着,他就化身成年轻人,前去请教佛陀。佛陀说:「明白瞿低迦往生何处对你没有任何意义。他已经究竟解脱精神烦恼,证得阿拉汉果,不再轮回了。魔波旬!你的能力不足以知道阿拉汉入灭后往生何处。」

供养智者,测试其智慧  如同美丽馨香的莲花可以在路边的废土堆中绽放,究竟圣者的弟子以智慧照耀无明众生。舍卫城的尸利掘和迦罗发谛那是好朋友。尸利掘是佛陀的信徒,迦罗发谛那则是苦行者耆那教的信徒。耆那教徒一直敌视佛陀。迦罗发谛那在耆那教徒的怂恿之下经常向尸利倔说:「跟随佛陀有什么好处?来吧!追随我的师父吧!」听多了,尸利掘就反问
他:「你的师父究竟有什么义理?」迦罗发谛那回答说:他的师父们无所不知,智慧具足,知道过去、现在和未来,并且洞悉别人的心念。尸利掘就邀请他们到家中来接受供养。尸利掘想测试耆那教徒是否真的能知过去、现在与未来,并具有他心通。所以事先挖了既深且长的壕沟,并在其中填满污秽物,座位也不怀好意地预先安排在壕沟上。同时,准备了很多用布片和香蕉皮覆盖的瓮,使人误认其中装满米饭和咖哩。耆那教徒来他家的时候,他要他们依序进入,并站在个人的位子上,然后同时坐下。这时候,脆弱的绳子应声而断,所有的耆那教徒都掉落污秽的壕沟中。尸利掘就嘲笑他们:「如果你们真的能知道过去、现在和未来,怎么会不知道别人的心念呢?」所有的耆那教徒都又惊吓又尴尬的落荒而走。事情发生后,迦罗发谛那自然对尸利掘十分愤怒,好一阵子两人互不言语。后来他决定回敬尸利掘。有一天他佯装怒气已消,请尸利掘代为邀请佛陀和众多比库前来接受供养。尸利掘就去邀请佛陀,他向佛陀报告自己曾经“款待”耆那教徒的经过,他也表示很担忧这次的供养可能是迦罗发谛那的报复,所以他请佛陀审慎考虑是否要前去接受供养。
但是佛陀透过神通,预知尸利掘和迦罗发谛那都将证得初果,所以就接受邀请。迦
罗发谛那也挖了填满煤炭的壕沟,并用蓆垫覆盖。第二天,佛陀和比库们抵达迦罗发谛那的家。当佛陀踏上草垫时,草垫和煤炭奇迹般的消失了,而车轮大的莲花却大肆绽放,佛陀和比库们就坐在莲花座上。迦罗发谛那看见这种奇迹时,非常惊讶,他向尸利掘说:「好兄弟!帮帮我吧!由于报复的欲望,我已经犯了大错,我邪恶的陷阱并没有影响到佛陀和众多比库;我没有准备任何食物,厨房的锅子也是空空的,帮帮我吧!」尸利掘要迦罗发谛那再到厨房看看。迦罗发谛那一到厨房,赫然发现所有的锅子都装满了食物。他惊讶不已,但也十分快乐,心情为之一宽,就用食物供养佛陀和比库们。供养之后,佛陀就诵随喜,并且说:「无明众生缺乏智慧,所以无法领会佛法僧的殊胜,他们就像盲人。相反地,有智慧的人眼光睿利。」佛陀接着次第说法,迦罗发谛那也专心听法,喜悦渐渐盈满身心。听完佛陀说法后,尸利掘和迦罗发谛那都证得初果。从此以后,尸利掘和迦罗发谛那恢复友谊,同时积极护持佛陀和比库们,并且捐献
钱财来弘扬佛法。回到祇树给孤独园时,比库们纷纷议论莲花从煤炭壕沟绽放出来的事,佛陀说这种奇迹不是第一次发生,佛陀因此叙说迦提罗树炭火本生谭。
第五品愚品 波斯匿王迷恋他人妻子 对失眠的人而言,长夜漫漫;对满心忧郁的人而言,路途遥远,对佛法一无所知的愚人,生死轮回漫长。波斯匿王有一天在城里巡视的时候,在路上看见一位年轻美丽的女子伫立在她家门口。剎那间,国王就迷恋上她,而想要占有她。他探听到她是位已婚妇人,就派人要她的丈夫到宫中来服务。后来,更派她的丈夫去做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到地底下去搜集一些莲花与红土,而且在当天傍晚以前赶回舍卫城,以供国王沐浴。事实上,国王居心叵测,企图在她丈夫无法于规定的时间内返回时,予以杀害,然后横刀夺爱。这女子的丈夫匆忙之际拿着她准备好的餐盒后就出发了。在路上,他与一位出门在外的旅客共享食物,后来他又向河中洒米,同时大声说道:「河的守护神灵和天龙们,波斯匿王派我去摘取一些莲花和红土。今天,我已经和旅人共享餐点,也喂养了河中的鱼,现在我和你们分享我今天所做善业的功德。请送我莲花和红土吧!」一位神灵听见他的话,就示现成一位老人,送他莲花和红土。当天傍晚,国王唯恐他真的准时回来,就叫人提早把城门关了。妇人丈夫回来时发现城门已经上锁了,就把红土黏在城门上,花插在红土上,然后大声说话:「城内的人,请帮我作证,我今天准时完成任务,国王却无理的想杀害我!」说完话后,他就前往祇树给孤独园寻求佛陀的慰藉与保护。当天晚上,国王欲火中烧,无法入眠,脑子里想的尽是明天要如何杀死妇人丈夫而占有妇人。子夜时分,国王听见奇怪的声音,大吃一惊,居然不知该怎么办,皇后末利夫人就劝国王去请教佛陀。佛陀于是告诉国王,过去佛时,有四个人因为在世时累积邪淫的恶业,所以现在地狱中受苦,发出这些诡异的声音。国王听完之后,明白其中的含意,知道自己的行为邪恶及造作恶业的可怕,他下定决心,不再迷恋他人妻女。「毕竟是这样迷恋他人妻女的欲望在折磨我,使我彻夜无法安眠。」他如此自忖着,然后向佛陀表白:「我现在才明白对失眠者而言,夜是多么的长。」这时候,站在旁边的妇人丈夫也说:「佛陀!这一整天奔波下来,我也才了解,心有牵挂的人,旅程多么漫长。」经过这件事后,二人都获益良多。佛陀因此说:「轮回对不了解佛法奥妙的痴人而言,真是漫长!」
顽强不驯的年轻沙马内拉  如果找不到比自己更有德行或相当的人为友,宁可独居,也不要与愚痴的人为伍。大迦叶尊者停留在王舍城时,有两位年轻沙马内拉追随他修习。其中一位恭敬、服从又尽责。另一位则付之阙如,每当大迦叶尊者告诫他不可疏忽职责时,他总是觉得受到非常大的侮辱。有一天他到大迦叶尊者的一个信徒家去,骗他们说,大迦叶尊者生病了,他们就交给他特别的食物,请他拿回去给大迦叶尊者吃。但他在半路上就吃掉这些
特别的食物。事发之后,大迦叶尊者为这件事告诫他时,他非常生气。第二天,大迦叶尊者外出化缘时,这顽强、愚蠢的年轻沙马内拉留在精舍里,竟然打破所有的锅子,并且放火烧了精舍。后来,王舍城来的一位比库向佛陀报告这件事,佛陀说大迦叶尊者最好独居,也不要和造成这么多问题的愚人共处一室。
吝啬富翁的命运  无明的人以为:「这是我儿子,这是我的财富。」所以安全无虞
(译注);事实上,此身不为己有,更何况儿子和财富呢!阿难达是舍卫城中非常富有的人,但却吝于布施。他常常对儿子牧拉斯里说:「不要自以为有钱,我们不应该花钱,反而要更努力累积财富,否则,财产会日渐减少。」他甚至在屋里埋藏了五瓮的金币,但直到他去世的时候,也没有告诉儿子埋藏的地点。富人死后,往生到离舍卫城不远的乞丐村。从他投胎的母亲开始怀孕起,所有乞丐的收入就减少,他们认为其中一定有个不祥的人,就逐步过滤,最后判断这怀孕的妇女就是祸首,她于是被驱逐离开村子。后来这妇女生下一个丑陋、人见人厌的儿子。每次她单独外出乞讨,就能得到与从前一样多的施舍,但若带着儿子一起乞讨时,就什么也得不到。所以等儿子长大后,她就要儿子单独外出乞讨。当他走到他前世的房子时,他前世的孙子们看见他丑陋的外表时,心生恐惧,就叫仆人把他赶走。这时候,也在城里化缘的佛陀看见这件事情,就叫阿难前去请牧拉斯里(乞丐前世的儿子)前来一谈。佛陀告诉牧拉斯里,这年轻的乞丐实际上是他前世的父亲,但牧拉斯里不相信,佛陀就叫乞丐去挖出那五瓮金币,牧拉斯里这才相信。此后,他就成为佛
陀虔诚的信徒。
如何分辨愚痴的人  自知愚痴的人,其实是聪明的人。愚痴却自以为聪明的人,真正是愚痴的人。有一次,两位小偷与一群信徒,前往祇树给孤独园听闻佛陀说法。其中一位专心闻法,所以马上就了悟佛法。另一位却不用心,反而到处偷取信徒的钱财。佛陀说法后,两人回到第二位小偷的家,这时候,他嘲讽不偷钱的小偷:「是呀!你很聪明,但你没有钱买东西来煮!」不偷钱的小偷听到同伴的话,自忖道:「他多么愚蠢,居然自认聪明。」不偷钱的小偷就和一些亲朋到给孤独园,向佛陀报告这件事。佛陀说:愚人若自知愚昧,基于这份自知,至少可认为是有智慧的人。如果不自知,反而自认聪明,就真的是愚痴的人。
不能领悟佛法的痴人  真正的痴人虽然终身与智者为伍,仍然无法领悟佛法,就像汤匙不知汤的滋味。(偈64)优达夷比库喜欢坐在讲经说法的讲台上。有一次,一群来访的比库误认他也是学养丰富的比库,就向他请教五蕴,但优达夷却无法作答。因为他对佛法一无所知,来访的比库们讶异于居然有人与佛陀共住,却对心、五蕴与六根如此无知。佛陀向他们说:「真正的痴人虽然终身与智者为伍,仍然无法领悟佛法,就像汤匙不知汤的滋味。」
智者领悟佛法  聪慧的人,虽然只与智者短暂相处,但能很快领悟佛法,就像舌头明辨汤的味道。(偈65)有一天,波婆城的一伙年轻人与一位妓女在林子里嬉戏,后来在稍事休息的时候,妓女偷拿他们的首饰而逃走了。他们就在林子里到处找她,却遇见佛陀,他们于是停止寻找,留下来专心听佛陀说法。听完后,他们就出家,加入僧伽并追随佛陀回祇树给孤独园。在精舍里,他们持律严谨,后来当他们听闻佛陀讲解《无始相应经》时,全都证得阿拉汉果。当其他的比库谈到这些年轻比库这么快就证得阿拉汉果时,佛陀解释说,聪慧的人,虽然只与智者短暂相处,也可以很轻易领悟佛法,就像舌头明辨汤的味道一样。
坚信三宝的痲疯患者  无明的愚人自作孽,到处造作恶业,而受恶报。(偈66)痲疯患者殊帕普达专心听闻佛陀说法后,很快就领悟佛法。当听法的人群散去时,他追随佛陀回精舍,这时候,帝释想测试他对三宝的信心,就出现在他面前,告诉他说:「你不过是个可怜人,人家给你什么,你就吃什么,没有人可依靠。只要你否定三宝,并且说三宝对你没有任何用处,我马上就给你巨大的财富。」殊帕普达回答道:「我决对不是个没人可依靠的可怜虫,我具有圣人所有的七圣财:信、戒、惭、愧、听闻、施和慧。」两人对话后,帝释就到精舍,把他与殊帕普达之间的对话告诉佛陀。佛陀向他解释说,即使千百个帝释也很难左右殊帕普达对三宝的信心,使他远离三宝。一会儿,殊帕普达也来了,他也向佛陀叙说相同的事。但他却在从祇树给孤独园回家的路上,意外死亡。这一意外是一恶灵主导的,该恶灵的某一前世是一位妓女,但被殊帕普达所杀,妓女因此发誓报复。殊帕普达的死讯传到给孤独园。比库问佛陀,殊帕普达往生何处?佛陀说,他已经往生忉利天了,并且说殊帕普达的某一前世曾经殴打一位圣者,所以今生是痲疯患者,但今生因为已经领悟佛法,于是涤清一切烦恼。
佛陀拯救无知的农人  恶业是造作之后会后悔的业;恶业是当接受业报时,使人涕泗纵横的业。(偈67)有一天,几个小偷在空旷野地分赃。分赃之后,他们就离开了,但却疏忽地留下一袋子的钱。当天早上,佛陀用神通观察世间时,发现在那空旷地附近耕作的一位农夫会在当天领悟佛法,因此在阿难的陪同下前往该地。农夫看见佛陀时,向佛陀问讯,然后继续耕作。这时候,佛陀看着装满钱的袋子向阿难说:「阿难!看啊!那只奇毒的蛇。」阿难也回答:「世尊!是啊!真是只剧毒的蛇。」说完后,佛陀与阿难就继续上路。农夫听完佛陀与阿难的对话后,就去检查是否真有毒蛇,结果发现是一袋子的钱。他拿起袋子,并把它藏起来。这时候,被抢的人也追捕小偷到空地来,他们顺着农夫的脚迹找到农夫和钱,就将农夫痛打一顿,并把他抓到国王那里去,国王也判他死刑。农夫因此被解送到坟场去,准备受刑,但农夫一直呢喃着:『阿难啊!看那毒蛇。』『世尊!是啊!真是只剧毒的蛇。』行刑的人听见农人一路上都重复这些话,十分困惑,就把农夫解回,交给国王,并报告这件事,国王猜想农夫可能想请佛陀作证。就带着农夫去找佛陀,佛陀因此向国王说明整件事情的经过,国王听完后,说:「这农夫若不祈求佛陀证明他的清白,早就被杀了。」佛陀如此回答国王的话:「智者不做会令人后悔的事!」
信仰坚定的插花匠  善业是造作之后不会后悔的业;善业是接受业报时,满心欢喜的业。(偈68)须玛那花匠每天早上都要供应频婆裟罗王茉莉花。一天早上,在前往王宫的路上,他遇见佛陀与比库们入城化缘。剎那间,他内心产生强烈的意念,想要用花供养佛陀。他立刻下定决心,不管国王是否因此驱逐他离开国土或是杀害他,他都要献花供佛。他果真用最虔诚的心供养这些茉莉花。佛陀与比库们于是在花团锦簇下进城,成千上百的人都出来顶礼问讯。这种场景让须玛那整个身心充满法喜。须玛那的妻子向国王说,她丈夫未能将花送至王宫这件事与她无关。然而,事实上,国王很高兴须玛那能用鲜花供养佛陀,国王也利用这次机会供养佛陀和众多比库。供养之后,佛陀一行人回去给孤独园。国王就召唤须玛那到王宫来,称赞他对佛陀的虔诚信念及供养鲜花的勇气,并大大奖赏他一番。而在给孤独园的阿难尊者则问佛陀,须玛那能从他的供养得到什么法益?佛陀解释说,须玛那不顾身家安危,而用鲜花供养,因此不会堕落四种恶趣。最后,他也一定会止息生命中所有的苦痛。
信徒与固执的比库  愚痴的比库追求种种虚荣:在僧伽中坐上座,成为精舍的住持和受他人的礼敬。愚痴的人心中惦着的是:「让其他比库和信徒都明白:『事情不论大小,因为我才能成就,都由我作主』。」所以贪与慢增长。希达有一次遇见摩诃那摩尊者--最早的五比库之一正在化缘,就邀请他到家中供养。供养后,他接着听摩诃那摩说法,听完之后,他就领悟了佛法。后来,他在他的芒果园里兴建了一座精舍,来供养、照顾所有前往该精舍的比库,而殊达玛比库则是常住比库。有一天,佛陀的两大弟子─大目犍连与舍利弗到希达兴建的精舍来。希达在听完舍利弗的说法后,即证得三果。他就邀请两人于第二天到家中供养。他也邀请殊达玛,却被拒绝,殊达玛说:「你是先邀请他们两位,才邀请我的。」希达再度邀请时,殊达玛仍然不肯。但是第二天一大早,殊达玛却出现在希达家门口,这时候,希达再次邀请他入内供养,他依然拒绝,并且说自己正在化缘,绝不坐下。可是,当他看见供养的食物时,却嫉妒大目犍连和舍利弗,再也无法抑制心中的怒火,就辱骂希达并宣称:「我再也不住在你的精舍了。」说完话后,气匆匆地离开了。殊达玛后来向佛陀叙说整件事的经过。佛陀告诫他:「你已经打击这位虔诚又慷慨布施的信徒了。你必须回去找希达,确实向他认错」殊达玛遵照佛陀的教诲去做。但希达却认为殊达玛必须先了解他错误的地方,才愿意接受他的道歉。殊达玛只好又回精
舍去,佛陀告诲他:「修持好的比库不能执着,不能自夸:『这是我的精舍,这是我的地盘,我的信徒等』。比库若执着这种想法,贪爱、贡高之心就会炽盛。」殊达玛听完佛陀的教诲后,再次前往希达家,这次他们俩人和好如初。几天后,殊达玛就证得阿拉汉果。
赢得众人敬仰的沙马内拉  获得世间利益的方法和证得涅槃的修行方法绝对不同,
佛陀的弟子应该明白这种道理,不应该贪恋世间利益,应该修习出离心。提沙的父亲是舍卫城中名声显赫的人,也经常在家中供养舍利弗。所以,提沙很小的时候,就见过舍利弗很多次。七岁时,他就出家,在舍利弗的座下为沙马内拉。当他停留在祇树给孤独园时,很多亲朋好友都携带很多的礼物和供养品来探望他,他却觉得
这些探视十分累人。所以,得到佛陀给他的禅观指导后,他就到森林里的一处精舍去。在那里,如果有村民要供养他任何东西,他只说:「愿你幸福,早日解脱生命的苦痛!」然后,就继续精进禅观,也因此,三个月后,就证得圣果。结夏安居结束后,舍利弗、大目犍连和长老比库多人来探视他。村民也趁机请舍利弗说法,舍利弗予以婉拒,但指定提沙代为说法,村民则说:「提沙只会说:『愿你幸福,早日解脱生命的苦痛!』」所以他们要求舍利弗另外派别人。但舍利弗坚持指定由提沙说法,提沙于是开始说法。提沙说完法时,晨曦已经初起,舍利弗击掌赞叹提沙精彩的说法,村民也深受感动。提沙对佛法深入的了解让他们感到惊讶,他们因此庆幸提沙能住在他们村子里。有些人则对提沙不早些出来说法感到遗憾。这时候,佛陀在给孤独园里,透过神通,明白村民不同的感受,就现身来化解村民的误解。佛陀到达村子的时候,村民正在准备供养的食物,村民就趁机供养佛陀。供养后,佛陀告诉村民:「各位都很幸运,提沙能住在你们村子里。也由于提沙在此的缘故,我、舍利弗、大目犍连、长老比库和其他众多比库才会在此与各位相见。」佛陀的这番话,使村民们明白他们是何其幸运,便不再浪费时间去回想提沙尚未说法前的往事。
第六品智者品 证得阿拉汉果的可怜人 人应该追随会规劝别人过错的智者,一如追随向导前往埋藏宝藏的地点。追随智者,较容易开发智慧。(偈166) 罗陀是个又老又可怜的婆罗门,只好寄居在精舍里,做些零碎如割草和清洁的工作。比库们都很尊重他,但当他想加入僧伽时,却不愿意接纳他。一天清晨,罗陀遇见佛陀,就向佛陀报告比库不让他加入僧伽的事。佛陀知道他即将证得阿拉汉果,便召请所有的比库来,问他们:「有没有人曾经接受罗陀的服务?」「佛陀!我记得罗陀曾经供养我一些米。」舍利弗答道。「如果这样,」佛陀接着说:「你是不是应该帮助你的施主解脱世间的苦痛?」舍利弗于是答应剃度罗陀出家,成为比库,从此以后,罗陀就正式加入僧伽,并且严格遵守舍利弗的教导。几天之后,他就证得阿拉汉果。后来,佛陀再度来探视比库们,他们向佛陀报告罗陀严格遵守舍利弗的教导。佛陀说,比库应该像罗陀一样,遵守教导,如果犯错而受到谴责时,也不可以心生不满。
不守戒律的比库  智者应规劝忠告别人,使人免于犯错;善良的人爱戴智者,只有恶人憎恨智者。比库阿湿具,富那婆修和他们的弟子停留在迦罗赖精舍时,为了私人的利益,而栽种了一些果树。同时也违背一些小小戒,使得精舍吵闹不堪,而妨碍其他比库的修持。佛陀知道以后,派遣舍利弗和大目犍连去劝告他们。经过舍利弗和大目犍连的劝诫之后,大部份的犯戒比库都改变他们的言行,但也有一些比库竟因此还俗。
顽倔不驯的车匿  不要结交坏朋友,不要与卑鄙的人来往,应该结交善知识,且与品格高尚的人为友。车匿是陪伴悉达多(佛陀的俗名)王子离开世俗生活,出家修行时的侍者,当悉达多王子究竟证悟,成为佛陀时,车匿也出家为比库。但尽管身为比库,他却因为自认与佛陀的关系密切而非常顽强、憍慢。他经常说:「佛陀出离世间、出家修行时,只有我一人随侍在旁。但现在,舍利弗和大目犍连(出生为婆罗门)却说他们是佛陀的大弟子,而且有权指导我们!」当佛陀纠正他的行为时,他保持缄默,事后却仍然毁谤、揶揄舍利弗和大目犍连两人。佛陀因此几次劝诫他:「车匿!舍利弗和大目犍连两人都是卓越的比库,并且善待你,你应该亲近他们,并友善对待他们!」虽然佛陀多次劝诫,车匿仍我行我素,继续诟病、毁谤舍利弗与大目犍连。佛陀说车匿无法立即改过,但等到佛陀入灭后,他就会知所变化。佛陀入灭的前一夜,唤阿难到床边来,并告诉阿难在他入灭后,默摈车匿,也就是说所有的比库都不要理睬他,也不要邀请他参与任何事。佛陀入灭后,车匿领教到其他比库对他的态度后,深切后悔过去错误的言行举止,因此向僧伽认错和致歉。从此以后,他改变言行,并且在禅修时遵照他们的指导,不久就证得阿拉汉果。

国王和大臣们证得圣果  啜饮正法的人,
内心安详,生活愉快,智者喜悦圣者所说的正法。(偈79)摩诃罽宾那是鸡咕塔瓦提国王。阿娜闍是他的王后。他有很多的大臣协助他治理国家。有一天,国王和大臣外出到公园时,碰见来自舍卫城的几个商人。这些商人向国王转述佛法僧三宝,之后,国王和大臣们就出发前往舍卫城。

这一天,佛陀透过神通,知道国王一行人正向舍卫城来,并且预知他们即将证得阿
拉汉果。佛陀就到河边一棵榕树下等他们。后来,国王等人来了,看到树下休息的佛陀
和他放出的六色祥光时,就走近佛陀,并且加以顶礼问讯。佛陀向他们说法,听法之后,
国王等人就领悟佛法,并出家加入僧伽。

王后听说国王和大臣等人前往舍卫城后,就召请大臣的妻子们来,她们也跟随国王
等人的足迹一起前去舍卫城。当她们到达佛陀休憩的地方时,也看见佛陀身上放出的祥
光,就向佛陀顶礼问讯。但佛陀运用神通,使她们看不见国王和其他大臣,因为她们如
果看见自己的丈夫已经身着黄色袈裟,并且剃除须发时,内心一定会受干扰而无法听佛
说法。顶礼问讯后,王后向佛陀请问国王现在何处。佛陀说:「先坐下来,你会看见国
王的!」王后和诸位大臣的妻子听说可以看见丈夫,非常喜悦,就安心的坐下来。佛陀
于是开始向她们说法。国王和大臣们在听法之后就证得阿拉汉果,而王后和诸位大臣的
妻子们则证得初果。这时候,她们看到国王和诸位大臣等新出家的比库,并且认出他们,
于是也向佛陀请求,允许她们出家为比库尼。佛陀指引她们去舍卫城,她们就依照佛陀
的指示前去舍卫城,加入尼众僧伽,不久也都证得阿拉汉果。

佛陀在这些国王和诸位大臣等新出家比库的护卫下回到祇树给孤独园。白天或夜晚
的休息时分,尊者摩诃罽宾那(原来的国王)经常自语:「多幸福啊!多幸福啊!」比
库们听见他一天重复好几次说这句话时,就向佛陀报告。

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
----85----故事选集
Anicca编辑



佛陀向他们解释:「摩诃罽宾那已经领悟法喜了,所以内心宁静,欢喜过日子,至
于他重复所说的话指的是涅槃的喜悦!」

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
----86----故事选集
Anicca编辑



年轻沙马内拉的修行成就

灌溉者引水,箭匠矫直弓箭,
木匠处理木材,而智者调御自己。

磐踶它是舍卫城一位着名人物的儿子。他在非常年轻时,就出家为沙马内拉。出家
后的的第八天,他与舍利弗一齐去化缘,在半路上看见农人引水入农田,他问舍利弗:

「尊者!没有心识的水,能够随人意地被导引到任何地方吗?」

「是啊!水可以被导引至任何地方。」舍利弗说。

然后他们继续上路。后来,磐踶它又看见制作弓箭的人用火锻烧弓箭,使其笔直。
他也看见木匠切割、刨平树木,用来做车轮。这时候,磐踶它内心如是思惟:「如果没
有心识的水可以任人导引至任何地方;没有心识且弯曲的竹子可以抚直;没有心识的木
材也可以做成有用的东西。那么,拥有心识的我,为什么无法控制我的内心,修行清净
止观呢?」

经过这番思考后,他当下向舍利弗请求回精舍自己的房间,并深刻观身。诸天神也
使精舍和周遭环境保持宁静,协助他禅修。不久,就证得三果。

就在这时候,舍利弗正朝磐踶它的房间走去。佛陀透过神通知道磐踶它已证得三
果,只要继续禅修下去,马上就可证得阿拉汉果,所以佛陀决定要阻止舍利弗进入磐踶
它的房间。佛陀就走到磐踶它的房门口,询问舍利弗一些问题,使他无法进入房间。磐
踶它才能证得阿拉汉果,这天正是他出家的第八天。

佛佗说:「当一个人精进修行时,甚至天神们都会来护持,我个人就亲自在门口阻
止舍利弗进入磐踶它的房间,如此,磐踶它才能证得阿拉汉果。」

(请参考故事「殊卡沙马内拉」)

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
----87----故事选集
Anicca编辑



固若磐石

如同坚固的石头不为风动,
智者也不为毁誉所动。

跋提是祇树给孤独园的一位比库。由于个头矮小,大家就以「矮个儿跋提」称呼他。
甚至有些年轻比库经常拉他的鼻子、耳朵或拍他的头而嘲笑他:
「大叔,你好吗?快乐吗?比库的生活你烦不烦啊?」

但跋提心地非常善良从不生气、也不回嘴。事实上,他的内心和神情都十分宁静安
祥。

佛陀知道跋提的耐心时,就说:
「阿拉汉永不发脾气,不苛责别人,也不瞋恨他人。阿拉汉就像一座山,山不为风
所动,阿拉汉也不为毁辱所动!」

这时候,其他的比库才知道跋提已经证得阿拉汉果。

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
----88----故事选集
Anicca编辑



辱骂比库的女人

如同深潭的水,清澈安静;
智者听闻佛法后,内心清净。

玛她是一位虔诚的女信徒。她的女儿坎南嫁到别的村子去。有一次,由于坎南回娘
家已经有一段日子了,她丈夫就差信来要她回去。坎南的母亲因为要做糕饼给女婿,就
要她过几天再回去。

第二天,玛她做了几个糕饼,但有四个比库来化缘,她就把所做的糕饼全部供养他
们,坎南只好再留下一天,但连着三天玛她都把糕饼供养比库。因为这缘故,坎南的丈
夫就另行再娶。坎南从此痛恨所有的比库,认为比库毁了她的婚姻。每次遇见比库,就
予以辱骂、毁谤。后来,所有的比库就远离她家。

佛陀知道这件事后(注),就到坎南家去,并问她:

「比库是否只取供养的食物,还是拿走不是供养的食物?」

坎南回答说,比库只取供养的东西,并且说:「比库们没有错,错在我自己。」她
承认自己的错误,请求佛陀的宽恕,并进一步顶礼。佛陀就向她说法,坎南闻法之后证
得初果。

回精舍的路上,佛陀碰见波斯匿王,就把坎南的事告诉国王,国王问佛陀,她是不
是已经知道自己错了,并且明白佛法。佛陀回答道:「我已经教导她佛法,她也因此法
喜充满。」

国王向佛陀保证,会让坎南今生衣食富足。国王回去后,就叫坎南来,并宣称:「谁
能妥善照顾我女儿--坎南的人,可以收养她。」这时候一位大臣就认她为螟蛉女。这
大臣告诉她:「你要供养多少,就供养多少!」从此以后,坎南每天供养所有到她家化
缘的比库。

佛陀知道坎南慷慨布施时,说道:「比库们!坎南纷扰杂乱的心在闻法后已经变得
清澄、祥和了。」

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
----89----故事选集
Anicca编辑



备注:(注)因为这件事故,所以佛陀建议比库不要向女施主化缘。

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
----90----故事选集
Anicca编辑



智者不为得失所动

智者不执着世间,不与闻诸爱欲,
不论遭遇苦或乐,智者不忧不乐。

有一年,佛陀和众多比库在某一婆罗门的邀请下,到鞞兰若结夏安居。当他们到达
时,这婆罗门受魔波旬的影响,却不护持佛陀等人。当时又是饥荒,鞞兰若的百姓只能
在佛陀及众弟子外出化缘时供养极少数的食物。面对这种困境,大目犍连恳求佛陀允许
他运用神通前往别人无法到达的地方去带食物回来,但为佛陀所拒绝。尽管情况如此困
难,所有的比库并不颓丧,仍然满足于马商每天供养的少许谷物。

结夏安居结束后,佛陀等人在通知该婆罗门之后,就打道回祇树给孤独园。舍卫城
的人喜悦地欢迎佛陀和众多比库回来,并供养他们。

这时候,有一群人由于比库们的慈悲,而留在精舍里。这群人每次贪心地吃完比库
剩下的所有食物后,就只知道睡觉,一旦醒来时,又只知道到河边去跳呀叫呀、打打闹
闹地嬉戏。不管在那里,他们都行为不检,无所事事。

有一天,比库们互相讨论这群人难以驾驯的行为:「在鞞兰若时,由于飢荒,他们
还相当恭敬有礼,举止也合乎规矩。现在食物充足,他们就行为不检了。」

这时候,佛陀听见众人议论的话题,就说:「愚痴的人在诸事不顺遂时,满心哀愁,
神情沮丧,一旦事事如意时,则又雀跃不已。这就是愚痴人的特性;智者则不因生命中
的得失而动摇心志。」

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
----91----故事选集
Anicca编辑



解脱要靠自己

智者不会因为自己的利益或别人的利益而造作恶业,
智者也不会为了求子、财富或谋国而造作恶业,
真正的智者不应该以非法手段追求成功,
唯有如此,才是有戒行、智慧、正直的智者。
(偈
84)

昙弥夫妇住在舍卫城。有一天,他告诉怀孕的妻子说,他想出家修行,他妻子请他
等孩子出生后再出家。孩子诞生后,他又向妻子重提这件事。她又要他等孩子会走路时
再出家。他自忖道:「要求妻子同意我出家是无益的,我应该自己努力,解脱轮回的苦
痛。」心意已定后,他就迳自出家为比库,并且依佛陀给他的禅观指导精进修行,不久
就证得阿拉汉果。

几年后,他回到里,向妻子和孩子传授佛法。他的孩子也因此出家并且证得阿拉汉
果。这时候他太太心想:「既然我丈夫和孩子都出家,我最好也出家修行。」就这样,
她也出家修行,同样证得阿拉汉果。

有一次,在比库聚集的场合,有人告诉佛陀关于昙弥出家修行并引导全家人修行也
证果的事。佛陀说:「比库们!智者不会为了追求自己或别人的利益,而造作恶业以获
取财富与成功。相反的,智者只知理解、奉行佛法而自行从轮回中解脱出来。人只能自
己努力,解脱生死轮回,而无法依赖别人。」

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
----92----故事选集
Anicca编辑



只有少数人证得涅槃

到达彼岸(
((((涅槃)
))))的人少,其余的人都在此岸徘徊。
(偈
85)

信受奉行佛法的人,去除贪欲,
可以到达难以抵达的彼岸。
(偈
86)

有一次,舍卫城有一群人集体供养众多比库,并安排其中一些比库们彻夜说法。但
听法的观众中有些人无法熬夜,早早就走了,有些人虽然整夜坐着听法,但大部份的时
间,却无法集中精神,只是半醒半睡的度过。只有少数的人专心闻法。

第二天,比库们告诉佛陀昨天的事,佛陀说:「大多数的人都执着世间,只有少数
的人能到达彼岸(证得涅槃)。」

佛陀接着提醒比库们要时时警觉,正念现前,只有自觉精进学佛法的人才能究竟解
脱烦恼,证入究竟喜悦的涅槃。

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93----故事选集
Anicca编辑



从黑暗趣向光明

智者远离贪爱,以涅槃为目的,
不作黑法(注),勤休白法,
追求凡人不喜欢的寂静、出离与涅槃。
智者割舍欲爱,无所执着,涤除心中所有的烦恼
(偈
87/88)

正念现前,修习七觉支,同时去除一切欲爱的人,
烦恼已断,今生就能证得涅槃。
(偈
89)

在憍萨罗国结夏安居后,一群比库向佛陀请教禅修的事宜。佛陀就告诫他们要放弃
欲乐和对世间的执着,如此才能趣向涅槃。

备注:「黑法」:即十种恶业。

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
----94----故事选集
Anicca编辑



第七品阿拉汉品

佛陀和名医耆域

不再生死轮回,不后悔,
解脱一切,自由自在,
断一切系缚(注
1)的人(注
2),
没有任何贪欲。

迭瓦达答(提婆达多)曾经多次试图谋害佛陀。其中一次是自灵鹫山顶上推下大石,
企图砸死佛陀,但巨石堕落下来时,撞到山崖。破裂的碎片打中佛陀脚的大姆指。佛陀
因此被人护送至耆域在芒果园内的精舍
(注
3)。名医耆域为佛陀敷药并且包扎伤口。之
后,耆域就进城去治疗其他的病人,但答应在傍晚前赶回来,将包扎拆掉。当天晚上,
耆域要回去时,却发现城门已经提早关了,而无法回去照顾佛陀。这令他很懊恼,因为
包扎若不及时拿掉,病情会加重。

当天晚上,佛陀判断耆域无法回来,就要阿难协助他把包扎拿掉,却发现伤口已经
痊愈了。第二天早晨,耆域赶回来时,问佛陀昨天晚上是否感觉剧痛和不舒服呢?佛陀
回答说:「耆域!证悟成为佛陀以后,我就具足随时都可以止息苦痛和忧愁的能力。」
佛陀接着解释解脱圣者的心性。

(注1)有四种系缚:贪、瞋、戒禁取和见取。
(注2)即阿拉汉。
(注3)精舍启用典礼之后,耆域就证得初果。佛陀在他的建议之下,吩咐比库要适当运
动,如打扫和走路等。《耆域经》记载佛陀对食肉的看法,该经就是佛陀对耆域的说法。

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
----95----故事选集
Anicca编辑



阿拉汉不执着

正念现前的人精进修行,如同天鹅飞离沼泽,
他们不乐在家(注
1),而正信出家。
(偈
91)

佛陀和众多比库有一年在王舍城结夏安居。安居结束前约两星期的时候,佛陀预先
告诉比库,安居后要离开王舍城,要比库们预做准备
(注
2)。有些比库便开始缝制新袈
裟并加以染色,有些人则洗涤旧袈裟。但当比库们看见大迦叶尊者也在洗袈裟时,心中
想着:「王舍城里里外外有非常多信徒仰慕大迦叶尊者,并且供养一切所需的物品。这
种情形下,大迦叶却要追随佛陀,离开他们,这样做对吗?」

十五天后,在离去的前夕,佛陀认为可能有一些供养典礼仪式、比库剃度和丧礼等
事情,所以比库全部离去是不恰当的,因此决定要一些比库留在王舍城,并要大迦叶留
下来带领他们。大迦叶尊者及其它几位年轻比库就因此留在王舍城。

听到大迦叶尊者要留下来的消息时,其他比库就说:「果然不出我们所料,大迦叶
尊者要留在王舍城。」佛陀告诫他们:「比库们!你们认为大迦叶是执着王舍城的信徒
和他们的供养吗?你们错了!大迦叶是奉行我的指示才留下来的,大迦叶不执着一切事
物!」

注1:阿拉汉行脚各地,而不执着特定的地方,因为阿拉汉没有“我”和“我所”的观念。
注2:诸佛会事先通知比库们,是否会与他们一同外出化缘,如此,比库们才有时间准备。

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
----96----故事选集
Anicca编辑



阿那律陀比库和女天神

阿拉汉的诸漏已尽,不执着饮食,阿拉汉以解脱为修行的目的,解
脱即是空、无相。
阿拉汉的行境如鸟飞过天空,无迹可寻。
(偈
93)

阿那律陀比库有一天在找寻废弃的布料来做袈裟,因为他的旧袈裟已经破损不堪
了。女天神闍邻尼──他前世的妻子看见他正在找布料,就找了三块好布料,放在垃圾
中比较明显的地方。阿那律陀因此找到这三件布料,就带回精舍。佛陀和众多比库也回
到精舍,一起帮他缝制袈裟。

这时候,闍邻尼也化身成年轻的女子,到村子来。当她听说佛陀和比库也来到精舍,
协助阿那律陀缝制袈裟时,就鼓吹村民用美味的食物供养,结果供养的食物比实际需要
的超出很多。其它比库看见多余的食物,就说:「阿那律陀应该要他的亲朋和信徒供养
足够的食物就好了。当然了,他可能想要炫耀他有这样多的信徒!」

佛陀劝诫他们:「比库们!不要以为阿那律陀向他的信徒要求供养米粥和其它的食
物。他什么也没有要求。今天早上,这些过多的供养,是一位天神鼓吹的结果。」

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
----97----故事选集
Anicca编辑



帝释敬重摩诃迦旃延尊者

诸根寂静的人,如善御者驯服的马匹;
没有我慢和欲漏的人,诸天也仰慕。
(偈
94)

有一次,结夏安居结束日,正是月圆的日子。帝释率领众多天神前往毘舍佉兴建的
东园鹿子母讲堂向佛陀顶礼问讯。僧伽中地摩诃迦旃延尊者因为在遥远的阿槃提结夏安
居,所以尚未返回精舍。其他人就为他保留了空位子。当帝释以鲜花和素香向佛陀顶礼
问讯时,看到保留给摩诃迦旃延尊者的位子,他说多么希望尊者也在精舍里接受他的礼
敬。这时候,摩诃迦旃延尊者突然出现,帝释欢喜异常,立刻献上鲜花致敬。

比库们对帝释崇仰摩诃迦旃延尊者的举动大受感动,有些比库则认为帝释偏心。佛
陀就向他们说:「天人敬重所有克制欲乐的人。」

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
----98----故事选集
Anicca编辑



比库控诉舍利弗

阿拉汉犹如大地,耐心具足,若受人刺激,也不愤怒;
阿拉汉虔诚坚定,一如因陀揭罗(注
1);
阿拉汉内心安祥清净,如无污泥的池塘,不再生死轮回。

结夏安居结束时,舍利弗正准备与其它比库一同外出。有位对舍利弗怀有怨懑的年
轻比库却向佛陀抱怨说,舍利弗辱骂,鞭打他。佛陀就请人召请舍利弗来解释,舍利弗
不辩别自己的清白,却说:「世尊!坚定持戒并且观身的比库,若有对不起其它比库的
行为,怎么可能不道歉,就迳自出外去呢?我像大地一样,花卉绽放时,没有任何喜悦
的感觉,垃圾与粪堆积在上面,也不愤怒。我也像门垫、乞丐、断脚的公牛一般,对污
秽的血肉之躯感到厌恶,不再执着于它。」

舍利弗谦虚地说完之后,犯错的年轻比库深感愧疚,承认自己指控舍利弗的错误。
佛陀建议舍利弗接受年轻比库的道歉,免得年轻比库将来受业报。年轻比库就恭敬地恳
求舍利弗宽恕。舍利弗也诚挚的原谅他,并且重述如果自己有任何不对的地方,也请他
能原谅
(注
2)。

所有在场的比库都赞叹舍利弗,佛陀说:

「比库们!像舍利弗这样的阿拉汉不怀任何愤怒和瞋心。如同大地和门柱一样的耐
心、宽容和坚定,他的内心永远祥和、清净。」

备注:
1.因陀揭罗,是在大门中间安放一坚固的石头,作为关门时放门橛用的。另一
种说法认为它是帝释的柱子,在进城的地方安立一大而坚固的柱子,以象征因陀罗(印
度守护神)之所在。

2.舍利弗和大目犍连尊者是佛陀的两大弟子,佛陀指派他们担任僧伽的指导人,佛陀
建议所有的比库尊敬他们如同父与母。
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
----99----故事选集
Anicca编辑



一眼失明

阿拉汉的身口意清净;
阿拉汉智慧具足,究竟解脱,究境寂静,
不受生命中的得失左右。

有一位七岁的男孩,由于父亲殷切的盼望,而出家为沙马内拉。剃度之前,男孩先
得到一个禅观指导。剃度时,他专注禅观,也因为这禅观和前世的善业,剃度之后,他
就证得圣果。

后来,提舍尊者在沙马内拉的陪同下,出发前往舍卫城,准备向佛陀顶礼。

半路上,他们暂宿某一村落的精舍。当天晚上提舍入睡后,沙马内拉却彻夜坐在提
舍的身边未眠,只在接近清晨的时候,稍为睡卧一会。

第二天一大早,提舍认为该是摇醒沙马内拉的时候了,于是用扇子摇醒小沙马内拉。
但不幸的,扇柄却打伤了他的一只眼睛。小沙马内拉急忙用单手遮住受伤的眼睛,出去
打水,准备给提舍尊者洗脸,并清洗精舍的地板等。

但当他单手捧水给提舍时,尊者告诫他,服务别人时,应该用双手。这时候,尊者
才发现小沙马内拉的一眼已经因为自己的疏忽而失明了。剎那间,尊者明白小沙马内拉
实在是一位高贵的人,他深感歉疚,谦虚地向小沙马内拉道歉。但小沙马内拉告诉他,
这既不是尊者错,也不是他自己的错,而是业报。小沙马内拉更请尊者不要因此难过,
但尊者却无法忘怀这件不幸的意外。

后来,他们继续上路,终于抵达佛陀停留的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佛陀知道路上所
发生的事,就说:

「阿拉汉不与人动气,阿拉汉克制感官的冲动,内心究竟宁静、安祥。」

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
----100----故事选集
Anicca编辑



只靠信仰无法证得涅槃

阿拉汉自证涅槃而不轻信;
阿拉汉不再生死轮回,不再造业,
断除所有的贪欲;阿拉汉是无上士。
(偈
97)

某一村子的三十名比库前往祇树给孤独园向佛陀礼敬。佛陀知道他们证得阿拉汉果
的机缘已经成熟,就请舍利弗来,并且在他们面前问舍利弗:「舍利弗!你相信观身能
证得涅槃吗?」

「世尊!关于观身而证得涅槃这件事,我并不只因为信仰佛陀
(注)就相信这种说
法,只有未亲身证得涅槃的人才会接受别人这种说法。」很多比库不明白舍利弗话中的
涵意,而在内心想着:「舍利弗至今尚未放弃错误的见解,直到此刻,他仍未信仰佛陀。」

佛陀就解释说:「比库们!舍利弗的意思十分清楚:『他承认观身可以证得涅槃,
但他接受的原因,是由于他个人的亲身体证,而不只是因为佛陀或其他人如是说的关
系。』事实上,舍利弗信仰佛陀,舍利弗也相信善恶业报。」

(注)佛教中的信仰来自对真理的正确认知和了悟,而不是因为害怕神或者追求情感的
满足,当内心不再动摇时,才是真正的信仰。佛教不认可盲目的信仰和狂热的宗教信仰。

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
----101----故事选集
Anicca编辑



利弗尊者最小的弟弟

不管是村落或林间,平地或丘陵,
阿拉汉居住的地方,一切安乐。
(偈
98)

离婆达是舍利弗最小的弟弟,也是兄弟中唯一没有出家的人。他的父母根据当时的
习俗,急着要他赶快结婚。所以在离婆达还很年轻时就安排他和一年轻女子成亲。婚礼
当天,宾客中有位高龄一百二十岁的女士,离婆达看见她时,就明白世事不离生、老、
病、死的变化,于是决定像长兄舍利弗一样出家。他就离开家庭,直接到一处有三十位
比库的精舍去。而舍利弗已经事先请求这些比库,如果离婆达提出愿望时,就让他成为
沙马内拉,离婆达因此顺利成为沙马内拉。

这些比库给离婆达一个禅修的题目,他于是离开精舍到遥远的林子里去禅修。结夏
安居结束时,离婆达就证得阿拉汉果。这时候,舍利弗请佛陀允许他去见离婆达,佛陀
说他也要去。所以,佛陀、舍利弗、尸婆离和诸位比库就一齐前去探视离婆达。

这段路程很长,而且路况不佳,人烟也很少,但天神们供应了所有的必需品。离婆
达知道佛陀要来,也预先安排。他运用神通,为佛陀造了一座特别的精舍,并为其他比
库安排适当的居处,使众人在停留期间能够安住。

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
----102----故事选集
Anicca编辑



第八品千品

证阿拉汉果最快的方法

唱诵毫无义理的千句偈语,
不如唱诵一句有法益的偈语,
听闻之后,使人趣入寂静。

一群商人共同搭船出海,不幸发生海难,除了一人以外,所有人都丧生了。这唯一
活命的人抓住一片木板,最后漂流到输帕罗卡港。上岸后,他用一片树皮遮住身子,坐
在人们可以看得见的地方。有些过往的行人给他食物,有些人则以为他是圣者,而向他
致敬。另外有人给他衣服穿,但他却不接受,因为他害怕穿上衣服以后,人们会降低对
他的敬意。同时,有些人认为他是阿拉汉,他也就自以为是阿拉汉。因此,人们称呼他
「婆酰迦达如斯亚」。

大约在这时候,他某一世的朋友摩诃布拉玛看见婆酰迦误入歧途,觉得引导他回正
道是自己的责任,所以在晚上时候,摩诃布拉玛就去找婆酰迦,并告诉他:「婆酰迦!
你还不是阿拉汉,更重要的是,你还没有成为阿拉汉的德行。」婆酰迦听完朋友的话,
抬起头来:「是啊!我必须承认,正如你所说的,我不是阿拉汉。我现在明白自己犯了
大错。但是,究竟在这世间上,谁是阿拉汉?」摩诃布拉玛就劝告他去舍卫城,请佛陀
助他一臂之力。

婆酰迦明白自己犯了大错,非常沮丧,就直接到舍卫城去见佛陀。后来,他看见佛
陀和比库们正在化缘,就很恭敬地跟上去,请求佛陀教他佛法,佛陀告诉他,现在正在
化缘,不是说法的时间。

「尊者!没有人了解你我生命中的危险,所以请教我佛法吧!」婆酰迦继续恳求。

佛陀知道婆酰迦的程度无法了解佛法,而且,婆酰迦刚才长途跋涉,骤然得遇佛陀,
内心正雀跃不已,所以无法立刻接受佛法。佛陀不愿在这种情况下立即向他说法,而希

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
----103----故事选集
Anicca编辑



望等他内心平静下来时,再向他说法,他也才能心领神会。但婆酰迦仍固执的恳请,佛
陀只好站在路上对他说:

「婆酰迦!当你看东西的时候,就只看见那件东西;听声音的时候,就只听见那声
音;闻、尝、触任何东西时,就只是闻、尝和触那东西;想事情时,就全神想那件事情。」

婆酰迦如法奉行,同时因为全神贯注,他的过去善业现前,而证得阿拉汉果。他于
是恳请佛陀允许他加入僧伽,佛陀要他先准备三衣、钵和比库必备的东西。但当他出去
筹备的时候,却被一只动物攻击致死。后来,佛陀和比库进食完毕后,在路上发现婆酰迦的尸体。佛陀要比库们把他的尸体火化,把遗物供养在浮图中。

回到祇树给孤独园时,佛陀说婆酰迦已经证入涅槃。佛陀并且说婆酰迦是最快证得
神通的人。比库对佛陀的说法感到困惑,就问佛陀,婆酰迦在何时、如何证得阿拉汉果。
佛陀说:「婆酰迦在路上听我说法时,就证得阿拉汉果。」比库却怀疑怎么可能只听几
句法语就能证得阿拉汉果。佛陀说:「法句或说法时间的长短与证果快慢无关。」


嫁小偷的富家女  唱诵毫无义理的百句偈语,
不如唱诵一句法句,
听闻之后,使人内心宁静。
(偈
102)

在战场上战胜百万雄狮的人,
不如克己者,
才是最尊贵的胜利者。
(偈
103)

拘达娜是舍卫城里一位富翁的女儿,一直过着平静、深居简出的日子。但是有一天,
她看见一位将要被处决的小偷时,剎那间就爱上他了。从此以后她拒绝吃饭,除非能嫁
给他,否则她也不愿活下去。

拘达娜的父母只好向国王的官员行贿,换取小偷的生命,然后将她嫁给他。虽然她
非常爱他,但他却只爱她的财富。有一天,他说服她把所有的首饰装戴在身上,然后告
诉她,他想供养山灵,答谢它们在他生命危险的时候拯救他。说完后,他就带她往山顶
上走去。但是他们抵达山顶时,他却说要杀了她,以便占有她的首饰。她恳求他只拿走
首饰,而饶她一命,但他悍然拒绝。这时候,她明白若不除去他,自己非死不可,所以
必需谨慎、机智应付。她于是告诉他,既然他们只能再相处几分钟,她想最后一次向他
顶礼,说着,她就绕着他缓缓的走,并趁机从他的背后把他推下山去。

住在山顶的天神目睹整个事件的过程后,鼓掌赞许她的作为,并且说:「不只男性
有智慧,女性也能具足智慧,并且在今生今世就展现智慧!」

经过这件事情后,她不想再回家了,就把所有的首饰挂在树上,然后一个人到处流
浪,也不知道究竟该到那里去。后来,她碰巧来到女游行外道居住的地方,就成为她们
其中的一员。她们教她所有的诡辩技巧。由于聪颖,她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全掌握其中
的诀窍。这时候,这些女游行外道就告诉她四处去云游,她们也告诉她,如果有人能够

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
----105----故事选集
Anicca编辑



回答她的所有诘问,就拜此人为师。从此以后,她就到国内所有地方去云游,公开向所
有的人挑战。很多着名的人士接受她的挑战,但没有人驳倒她。

最后,她来到舍卫城。进城之前,她一如往常,把一只树枝插在一土堆上,公开挑
战所有人。舍利弗尊者接受她的挑战,她询问舍利弗非常多的问题,而舍利弗也一一加
以解答。问完之后,轮到舍利弗发问,他只问她一句话:「“一”是什么?」(注
1)她
却张口结舌,无法回答,就央请舍利弗解释它的涵意。舍利弗建议她先出家为比库尼,
她也信守诺言地服从舍利弗的建议,正信出家为比库尼,并且精进奉行舍利弗的教导,
而在几天之内就证得阿拉汉果。

后来,有些比库针对此事请教佛陀:「拘达娜比库尼真的可能在只听闻少许的法义
就证得阿拉汉果吗?」

佛陀说:「比库们!不要以多少来判断法义,一句法义比一百句毫无意义的言语更
发人深省。」

注1:众生只需要一件东西来维持生命:食物。

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
----106----故事选集
Anicca编辑



赌博的得失

信受奉行佛法的人,去除贪欲,可以到达难以抵达的彼岸。
克服自己,胜过征服他人;
天神、乐神、魔波旬或梵天都无法战胜克己节制的人
(偈
104/105)

以一位婆罗门告诉佛陀:「尊者,我认为你只知有法益的修行,对无益的事一无所
知。」佛陀说他也了解无益且有害的事。佛陀就列举六种会消耗财产的行为:

(1)太阳高挂了才起床
(2)疏懒成性
(3)残暴
(4)沉溺毒品(尤其指酒)而昏醉迷

(5)在惹人怀疑的时间内,独自在街上闲逛
(6)邪淫。
佛陀接着问这婆罗门如何维生,婆罗门回答说以赌博维生
(注)。佛陀再问他输赢
情形,当婆罗门回答说有输有赢时,佛陀说:「在赌博中获胜,无法与克服烦恼的成就
相比。」

备注:在《败亡经》中,佛陀说赌博是造成人堕落的原因之一。

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
----107----故事选集
Anicca编辑



往生梵天的方法

与其百年间每月供养成千上百的祭祀,
不如顷刻之间供养修行的人,
如是供养,胜过百年的祭祀。

舍利弗的叔叔是一位婆罗门,有一次,舍利弗问他,有没有做过任何的功德。他的
叔叔回答说,他每个月供养裸身的苦行者,希望将来能往生梵天。舍利弗告诉他说,他
的老师们并不了解往生梵天的方法。说完后,舍利弗更引领叔叔去见佛陀,并请求佛陀
开示确实可以使人往生梵天的佛法。

佛陀向舍利弗的叔叔说:「供养一汤匙的食物给真正的圣人,比你供养那些不值得
供养的人更好。」

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
----108----故事选集
Anicca编辑



用动物祭祀的婆罗门

世间人为追求功德,
而在节庆时布舍与供养,
所得到的功德,
不如礼敬圣者的四分之一。

有一次,舍利弗问一位婆罗门的朋友,有没有做过任何的功德,他朋友回答说,他
长久以来都提供大量的祭祀牺牲,希望来生能往生梵天。

舍利弗告诉朋友说,他的老师们一直教导他虚幻的希望,他的老师们根本不知道往
生梵天的方法。舍利弗就引导他去见佛陀,请佛陀教他往生梵天的方法。

佛陀说:「婆罗门,即使仅是顷刻间顶礼圣者,也比整年度所供奉的大大小小祭祀
牺牲,要来得好。」

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
----109----故事选集
Anicca编辑



佛陀保护男孩

经常礼敬年高德劭的人,四法增长:
长寿、美貌、幸福和力量。
(偈
16)

从前,有两位隐士共同居住在一起,并且一起修习苦行多年。后来,其中一位还俗,
并且结了婚。当他的儿子出生后,他们夫妻两人便带着儿子去拜访仍在苦行的隐士。这
隐士看见他们时,对他们说:「愿你们长命百岁!」但却对男孩不说任何好话。他们十
分困惑,问隐士为何对孩子保持沉默。隐士告诉他们这孩子只能再活七天,虽然他无法
拯救孩子,但佛陀可能有办法。

他们就带着孩子去找佛陀。当两人向佛陀顶礼问讯时,佛陀也只说:「愿你们长命
百岁!」而无言以对他们的孩子。佛陀知道男孩来日无多,为了防止孩子夭寿,佛陀吩
咐他们在家门前搭起帐蓬,然后把孩子放在蓬内的床上。佛陀也派遣几位比库前去唸诵
「护经」(注)七天。第七天,佛陀亲自来到帐蓬,天神们也来了。这时候,一只恶魔也
在门口等待机会要夺走男孩的生命,但众多天神继续来临,恶魔只好后退,让出位子给
天神们,结果,它只能站在离男孩很远的地方。那天晚上,比库们彻夜唸诵护经,男孩
也因此获救。第二天,男孩被人家从床上抱起来向佛陀致敬意,佛陀对男孩说:「愿你
长寿!」有人问佛陀,这孩子能活多久,佛陀说一百二十岁。因此人们就称呼这孩子为
亚育瓦达那(意思是长寿的孩子)。

男孩长大后,和他的朋友和信徒在国境内到处参访。有一天,他们抵达祇树给孤独
园时,园里的比库们认出他来,比库就问佛陀说:「有没有办法使众生长寿?」

「尊敬崇仰老者和智慧与德行兼备的人,可以让人得到长寿、美貌、幸福和力量。」

注:
「护经」是宗教偈语或经,如《慈经》或《宝经》,常常被唱诵以求保护,防止受伤害。

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
----110----故事选集
Anicca编辑



沙其卡沙马内拉的奇迹

若长命百岁,但破戒,放逸,
不如持戒,修禅定一天。
(偈
110)

有一天,三十位比库各自从佛陀得到禅修的题目后,到远离舍卫城的一个大村落去。
这时候,茂密的森林中有一群抢匪要用活人去供养森林的守护灵,他们就到林子里的精
舍去,命令比库们交出一位比库,做为祭祀的牺牲。每一位比库,不管年龄大小,都愿
意牺牲,其中有一位小沙马内拉沙其卡,他是受舍利弗指派前来的,虽然仍是稚龄孩童,
但由于累世以来积聚了众多善业,他已经证得阿拉汉果。他透露说他的老师─舍利弗预
知这次行程会有危险,所以特意安排他陪同其他比库一起来,而且他应该随抢匪去。其
他比库听他这么一说,虽然很勉强,但他们对舍利弗深具信心,便同意由小沙马内拉随
抢匪去。

抢匪的祭祀准备就绪后,抢匪头目就高举着剑,朝小沙马内拉重重击下,小沙马内
拉这时候正在禅定中,结果剑不仅没有砍伤小沙马内拉,反而弯曲变形。头目就另外换
一把剑,再砍下去,这次整柄剑向上直弯,也同样不能伤到小沙马内拉的一根汗毛。这
两次的异常现象让抢匪头目震惊不已而放下剑,并且向小沙马内拉下跪,请求原谅。其
他抢匪全都讶异不已,也一齐认错。他们要求能够追随小沙马内拉修行,小沙马内拉便
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小沙马内拉就在这些新比库的陪同下回林子的精舍去,其他比库看见他回来都很高
兴,也松了口气,大家就回祇树给孤独园向他们的老师舍利弗礼敬。之后,他们去见佛
陀。佛陀告诫他们:「比库们!即使长命百岁但犯下抢夺、偷盗或种种罪行,失命就毫
无意义;德行具足的活一天比污秽的百年岁月更有价值。」

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
----111----故事选集
Anicca编辑



乔达那尊者和抢匪们

若长命百岁,但愚痴、放逸,
不如具足智慧且修禅定一天。

乔达那尊者从佛陀得到禅观的题目后,到森林中去禅修,并且证得圣果。证得圣果
后,他出发回精舍去向佛陀顶礼问讯。路上,他停下来稍微休息一下,就坐在石板上,
而进入禅定。这时候一群刚打劫村子的抢匪们也来到他休息的地方。他们误以为他是个
树桩,就在他身上周围放置他们抢夺来的赃物。第二天,天亮时,他们才发觉原来他是
活生生的众生,但他们却又错以为他是恶魔,吓得想要急忙逃走。

乔达那告诉他们,他只是位比库,不是恶魔,请他们不要害怕。抢匪们对他的话感
到讶异,就请他原谅他们误认他是树桩的错误,他们也决定出家修行。

乔达那就在他们的陪伴下回到精舍,并且向佛陀报告事情的经过。

佛陀告诫他们:「如果长命百岁,但是无明,尽做傻事,也是无益的人生;现在你
们都已经明白佛法,变得有智慧了,所以,当一天有智慧的人比长年无明的人更有价值!」

这些新出家的比库从此信受奉行佛陀的教法,努力成就自己的道业。

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
----112----故事选集
Anicca编辑



自杀时证得圣果的沙帕达沙

若长命百岁,但怠惰,精神不振,
不如一天的精进。
(偈
112)

从前有一位比库对自己无法证得圣果感到十分沮丧,同时觉得还俗既不恰当也是件
羞耻的事,所以他认为自行结束生命比较恰当。他就把手放进装有毒蛇的罐子,但罐中
的蛇没有咬他,这是他以前的善业保护他的缘故。后来,他又拿刀片企图割喉自杀,但
当他把刀片放在喉咙的时候,他回想起自己今生做为一位比库,在修行时所证得的清净
时,他的身心充满喜悦。他接着超脱这份法喜,转移心念至智慧的培养,不久就证得阿
拉汉果。

他回到精舍时,其他比库问他去那里了?他回答说他企图结束自己的生命,他们又
问他,既然如此,他现在怎么又在这里呢?

「我本想用这把刀子割喉咙,但我现在已经用智慧的剑斩除所有的烦恼。」他说。

这些比库就向佛陀报告:「沙帕达沙自称在企图自杀时证得阿拉汉果,千钧一发的
时刻,可以证得阿拉汉果吗?」

「有可能,对精进修习止观的修行人是有可能的。剎那间证得阿拉汉果是可能的,
甚至当比库经行时,脚尚未踏下去之前,都有可能证得阿拉汉果!」佛陀说。


(注)证阿拉汉果纯粹是心灵精神的层次,与世俗的时间和空间观念无关。

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
----113----故事选集
Anicca编辑



家破人亡的波她卡娜

若长命百岁,但不知世事生灭的实相,
不如如实知见生灭法的一天。

波她卡娜是舍卫城中一位富翁的女儿,十分美丽,父母又对她爱护有加。但她却爱
上家里的一位男仆,和他私奔到离舍卫城很远的一个村子去。后来,她怀孕了,当分娩
日子快到的时候,她好几次请求丈夫允许她回家生产,但她丈夫每次都害怕遭到他丈人
的毒打而拒绝她的恳请。有一天,她趁丈夫不在家的时候,悄悄出发回娘家去。但是,
她丈夫却追上她,请她回家去,但她加以拒绝。这时候,她分娩的时刻到了,就在附近
的草丛中产下一子,然后与丈夫一起回家。

她再度怀孕的时候,也希望回家生产,但丈夫也加以拒绝。产期快到了,她只好又
悄悄地带着大儿子,出发回舍卫城的娘家。当丈夫追上她时,她产前剧痛加速,即将分
娩,这时候天又下着大雨,丈夫急忙去找了个较稳当的地方。当他正在整理场地时,却
被一条剧毒的蛇咬到,当场死亡。这时候,波她卡娜已经生下孩子。第二天,她四处寻
找丈夫,却发现丈夫的尸首,她内心非常悲伤,认为丈夫的死都是自己害的,而十分内
疚,就继续回舍卫城找父母。

但由于下了一整夜的雨,溪水上涨,她无法一次带二个儿子过河,就把大儿子安置
在河这岸,先带初生婴儿渡河,并且把他放在对岸,然后自己再渡河折返这岸。当她正
在河中央时,一只在婴儿上空盘旋的老鹰,以为婴儿是块肉,波她卡娜急忙大声嘶喊,
想吓走老鹰,但老鹰仍然俯冲直下,夺走她的婴儿。而在这岸的大儿子听见母亲在河中
喊叫,以为母亲在叫他,就自行迈向河中,但不幸地被强烈的河水冲走。波她卡娜一天
之内丧夫又连丧二子。

她放声恸哭:「小儿子被老鹰夺走,大儿子被河水冲走,丈夫被毒蛇咬死。」然后
她遇见一位来自舍卫城的人,她泪眼盈眶的打听她父母的消息,这人告诉她,昨晚的暴
雨使她父母的房子全部倒塌,她父母和唯一的哥哥全部罹难,并且已经火化了。听到这
悲惨的消息,她彻彻底底地崩溃,完全疯了。甚至不知道身上的衣服已经掉落地上,身
子半裸,仍然满街狂奔,嘶声哭喊:「可怜的我啊!老天啊!」

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
----114----故事选集
Anicca编辑



这时候,正在祇树给孤独园讲经说法的佛陀看见她在外面,就运用神通使她前来加
入听法大众中。当人群看见她走过来时却想阻止她前进:「不要让这疯女人进来!」但
佛陀制止他们。当她走到可以听见佛陀说话的距离时,佛陀告诉她控制自己的心念,使
心平稳下来,等她回神过来,才蓦然察觉自己的裙子不见了,就安静的蹲下来,并接下
别人递来的一布块,遮掩自己。她接着向佛陀诉说她不幸的遭遇─两个儿子、丈夫、父
母和唯一的兄弟全都罹难的经过。

佛陀安慰她:「波她卡娜,不要恐惧!你已经安止于一位可以真正保护并指引你的
人了,在过往的生死轮回中,你为儿子、丈夫、父母、兄弟所流过的眼泪已经够多了。」
佛陀进一步向她说《无始相应经》(此经讨论无穷尽的生死轮回),这时候她如释重
担而渐渐平稳下来,佛陀又说,人不应该过度担忧逝世的人,反而应该清净自己,精进
努力,俾能证入涅槃。听完佛陀的说法后,波她卡娜明白生命的无常,而对可以引领人
们解脱生死轮回的佛法建立信心。

从此以后,她就出家为比库尼。有一天,她用壶中水洗脚,当她第一次泼水时,水
只向前流了一下子就消失了;她第二次泼水时,水比第一次的时候更往前流动了一段距
离,才消失不见;而第三次泼出去的水流动的距离更长,当她看着这三次的泼水所造成
不同的流动情形时,恍然明白众生生命的三个阶段(前世、今生、来世)。这时候,在
祇树给孤独园的佛陀透过神通,知道她的想法,便放光,告诫她:「波她卡娜,妳的想
法正确,妳已经确实明白五蕴的实相了,如果有人长命百岁,但却不明白五蕴无常,苦、
空的道理,也是枉费一生的。」波她卡娜不久就证得阿拉汉果。

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
----115----故事选集
Anicca编辑



死而复生

若长命百岁,但不知非缘起法的涅槃,
不如一日一夜彻底明白非缘起法的涅槃。
(偈
114)

吉离舍瞿昙弥是舍卫城的人,因为身材苗条,所以人们称呼她吉离舍瞿昙弥。后来,
她嫁给一位年轻的富翁,也生了一个儿子。但她的儿子却在刚学会走路时因故去世了。
她为此痛苦逾恒,就抱着儿子的尸首,到处请求人家,能不能救救她的儿子。人们认为
她已经疯了,但有位智者,看见她可怜的样子,就决定送她去见佛陀。

这位智者告诉她:「妳应该去见佛陀,他有妳想要的药,去吧!」她就去请求佛陀
给她可以救活儿子的药。

佛陀知道她心思紊乱,便答应救活她的儿子,但要她先到村子里,去找从未有亲人
去世的人家要一些芥子来。她心想有救活儿子的希望,一下子兴奋过头,没能仔细思量
佛陀话中的含意,就挨家挨户的问。每户人家都很乐意帮助她,但她就是找不到一户从
没有亲人去世过的人家。天色渐渐向晚时,她才明白不只她有亲人过世,而且,她也知
道死去的人比活着的人还多。她的态度因此变了,不再执着于儿子的尸首,她也明白佛
陀已经教导她最珍贵的道理:有生就有死。

她埋葬完儿子后,就回去告诉佛陀,找不到一户从没有亲人去世的人家。佛陀说:
「瞿昙弥!妳不可以错误地以为只有妳的儿子丧生。现在妳已经明白,众生都会死亡。
众生欲望尚未满足之前,死亡就夺走人的生命。」

吉离舍瞿昙弥明白生命的变化和无常之后,决定放弃世间的生活,便请求佛陀允许
她加入尼僧团。佛陀就送她去尼僧团,并要尼僧团接纳她成为比库尼。

她非常勤奋,经常正念现前,察觉自己的修行职责,并且精进修行,去除烦恼。

一天夜晚,她点燃油灯,并且在距离油灯不远处坐下,然后集中心念,观察火燄。
她发现火燄明灭不断,这时她心中如此想到:「一如火燄明灭不断,世上一切众生也都
如此,生灭不断(有人生,有人灭),只有证得涅槃的人才不会生灭。」

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
----116----故事选集
Anicca编辑



这时候,佛陀在祇树给孤独园透过神通,明白她的修行进展,就放光,劝诫她继续
禅观诸法无常,并且说:「若长命百岁,但不知无为法的涅槃,不如一日一夜彻底明白
涅槃。」听完佛陀的说法后,她就证得阿拉汉果。

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
----117----故事选集
Anicca编辑



疏于照顾母亲的子女

若长命百岁,但不知究竟正法,
不如得见究竟正法一天。
(偈
115)

舍卫城中有对夫妇,生育有几位儿女。这些儿女都结婚了而且一家和乐。后来,丈
夫去世了,他的妻子巴户普提卡没有分财产给儿女。他的儿女想要分财产,就告诉她:
「母亲,现在父亲已经过世了,妳拥有家产有什么用呢?我们难道无法照顾妳吗?」他
们一再地向母亲如此表示,巴户普提卡也相信他们会照顾她,就把所有的财产分给儿女,
一丝一毫也没留给自己。

分完财产后,她先到大儿子家去,但不久,大媳妇就抱怨:「妳就知道到我们家住,
好像分给我们两份财产似的。」她就到二儿子家去,但同样的事情也发生了,她只好一
个儿子接着一个儿子,一个女儿接着一个女儿的家到处去,但没有任何一位儿女愿意长
期照顾她,也没有任何一位儿女尊重她。

她也因为对儿女十分失望,而出家为比库尼。她明白自己晚年才出家,不能放逸,
必须利用生命中剩余的时光好好修行,所以,她日夜修习、禅修。佛陀从祇树给孤独园
透过神通,明白她的修行情况,就放光,劝诫她:「即使长命百岁,但若不修习、奉行
佛法,则生命毫无意义。」后来,她正念现前,如法奉行佛陀的教诲,而证得阿拉汉果。

(可参考故事「父亲与不肖的儿子们」)

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
----118----故事选集
Anicca编辑



第九品恶品

一位穷苦婆罗门的慷慨奉献

行善要趁早,并且要制止心,不要去作恶,
若迟疑,则心易于造作恶行。
(偈
116)

舍卫城里有一对夫妇,他们只有一件外套,所以夫妇两人无法同时外出。因此,太
太白天去精舍,先生就利用夜晚前往精舍。有一天晚上,先生听完佛陀的说法后,整个
人法喜充满,心中强烈地想把这件唯一的外套供养给佛陀。但是他明白,如果供养出去,
他们夫妇两人就没有任何外套了。他因此犹豫不决而迟疑着,就这样,初夜和中夜过去
了,后夜来临时,他在心里告诉自己:「如果我再迟疑下去,就要失去断除世间苦的机
会了。我要立刻供养这件外套。」他于是把外套放在佛陀的脚下,并大声叫着:「我战
胜自己了!我战胜自己了!」

憍萨罗国波斯匿王也在听法的群众中。当他听到这些话时,就派人去调查原因。在
得知这是那位婆罗门供养佛陀外套时所发出的声音时,他说这不是平常人可以做得到的
事,值得赞赏。国王就要手下送一件布料给这婆罗门,奖赏他虔诚的信仰和慷慨供养。
不过,这婆罗门把国王赏赐的布料也供养给佛陀。国王因此又赏赐他两件布料,这婆罗
门也同样的把它们供养给佛陀,不管国王奖赏几件布料(每次都是上一次的两倍),他
都全数供养佛陀。最后当国王赏赐他三十二件布料时,他在国王的要求下,留下一件给
自己,另一件给太太,其余的三十件全部供养佛陀。

国王接着说,这婆罗门真正做到难舍能舍的事,应该给予更适当的奖赏。国王就派
人回宫中拿来两件非常昂贵的天鹅绒地毯,将它们赏赐给这婆罗门。他用这些地毯做成
两件覆罩,其中一件供养给佛陀。后来,国王再到祇树给孤独园时,看见婆罗门供养佛
陀的覆罩时,心里十分高兴,又赏赐这婆罗门一番。

其他比库知道这婆罗门的事情之后,就问佛陀:
「为什么这婆罗门所做的善业,现世就立刻得到报应呢?」


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
----119----故事选集
Anicca编辑



「这婆罗门如果初夜时就供养,那么他所得到的奖赏会更多。但他是在后夜才供养,
奖赏就少了。一个人若要布施,应该马上做,若迟疑,回报既慢且少。更有甚者,可能
甚至就不布施了,毕竟人心容易做恶业。」

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
----120----故事选集
Anicca编辑



女天神照顾大迦叶尊者

人若已造善业,应持续做善业,
善业多必受乐报。
(偈
118)

有一次,大迦叶尊者停留在毕钵离穴洞中,并且入禅定长达七天之久。当他出定后,
希望提供机会给一个人,让他能够供养刚出定的修行人,就在这时候,他看见一位年轻
的女子正在煮食物,就站在她门口化缘。年轻的女子看见大迦叶尊者时,满心欢喜,她
恭敬的说:「尊者!希望我这谦卑的供养,能够使我明白究竟真理。」大迦叶尊者接受
她的供养后,向她说随喜:「希望你的愿望能够实现。」

后来,她被毒蛇咬到而丧生。她往生为忉利天的天神,拥有天神的一切荣耀。她知
道自己所以能往生忉利天为天神,是因为供养大迦叶尊者的关系,所以十分感激他,便
决定继续做善事,使福报能持续下去。她每天清晨都到精舍去打扫周边环境,把水壶装
满水,并且做其它的工作。大迦叶尊者刚开始的时候以为是年轻沙马内拉的服务,后来,
他发现竟然是一名女天神在做这些工作,就劝她不要再来精舍,避免别人说闲话。听完
大迦叶尊者的话后,她非常生气,哭泣着向尊者恳求:「请你不要毁了我的福报!」

这时候,佛陀听见她的哭声,便放光安慰她说,虽然善事非常重要,但身为年轻女
子,单身来精舍服务并不值得鼓励。

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
----121----故事选集
Anicca编辑



给孤独长者与守护精灵

造作恶业的人,在恶报未成熟时,可能享乐,
一旦恶报成熟,则承受恶报。
(偈
119)
造作善业的人,在业报尚未成熟时,可能受苦,
一旦业报成熟,则享受善报。
(偈
120)

给孤独长者是祇树给孤独园的捐献者。他不仅乐善好施,同时也是佛陀的虔诚信徒。
他每天前往祇树给孤独园三次,向佛陀顶礼问讯。清晨的时候,他会带着米粥前去,白
天的时候带适当的食物,夜晚的时候,则是医药和花。后来,他的家道中衰,但由于对
佛法有信心,他不受贫穷影响,每天继续供养。一天夜晚,住在他家的守护精灵在他的
面前现身,告诉他:「我是守护精灵,长久以来你一直供养佛陀,从不为自己的未来打
算,现在才会如此穷困。此后不要再供养佛陀了!好好照顾你的事业,再做一个富翁吧!」

给孤独长者听完守护精灵这些话后,就要求它离开他家。因为他的修持非常好,这
守护精灵无法抗拒他的要求,只好离开,但却无处可去,想回去,又怕给孤独长者。只
好去找帝释,帝释建议它做件善事,回报给孤独长者,然后,请求他原谅。帝释接着说:
「有些商人向给孤独长者借贷,至今未还,他的祖先也埋藏了很多的财富,但却被冲入
海底,还有一些无主的财富藏在某某地方。去吧!把这些财富全找回来,塞满给孤独长
者的家!」这守护精灵照着帝释的话去做,给孤独长者就又发达起来了。

当守护精灵告诉给孤独长者,它的所作所为后,给孤独长者允许它回来他家,并且
带它去见佛陀,佛陀告诉他们两人:「人可能在很长的时间内无法享受善业的善报,也
没受到恶业的报应,但善恶业报迟早总会成熟的。」

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
----122----故事选集
Anicca编辑



粗心大意的比库

不可小视恶业,不要以为「我不受恶报」,
要知道,点滴之水也可充满水瓶;
同理,愚痴的人虽然少许少许作恶,
但必定会有恶贯满盈的一天。

有位比库每次从精舍拿卧榻、长凳或小凳去使用后,就把它留在外面,任其日晒
雨淋。其他比库谴责他的粗心大意时,他就反驳:「我又不是故意的!况且,也没有多
大的损坏。」所以,他依然故我。

佛陀知道他的习性后,就请他来,并告诫他:「比库!不可以这样子处理事情,你
不应该轻视恶行,即使它非常微细,如果变成习惯,小小过失也会变成大错!」

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
----123----故事选集
Anicca编辑



供养少的富翁

不要轻蔑善业,不要以为「好处轮不到我」,
要知道,点滴之水也可以充满水瓶;
同理,智者虽然少许少许作善业,
必定会积聚一身的善业。

从前,舍卫城中有一男子听完佛陀的说法后,大受感动,决定信受奉行。在那次的
说法中,佛陀劝人不仅自己要布施,更要劝导他人也布施,因为如此,所获得的功德会
更大。这男子就邀请佛陀和众多比库第二天到他家接受供养。他接着告诉每户街坊邻居,
明天要供养佛陀和众多比库,希望他们能随份供养。这时候,有一位名字叫做毕拉潘达
卡的富翁,看着这男子家家户户去穿梭时,心里咕噜着:「这讨厌的家伙!怎么不估量
自己的能力,独自供养比库就好了,却要央求大伙儿跟他一齐供养呢?」所以他就要这
男子拿钵来,然后放进一些米、奶油和蜂蜜。这男子把富翁供养的这些东西单独放,不
和其他人的供养品混淆。富翁不晓得为什么他的供养品要单独放,他怀疑这男子如此做,
是要别人知道身为富翁的他,却小气地只布施这么少的东西,好羞辱他,所以就派人跟
着去看个究竟。

这男子把富翁布施的东西分成一小部分一小部分,然后将它们放入装有其它供养品
如米、咖哩和甜肉的各个壶罐中。这样子,富翁就可以获得较多的功德。富翁的仆人回
去报告男子的处理方法时,富翁不知道这男子的意图。第二天,他携把刀子前去供养的
地方,只要这男子敢公开他供养的东西这样少,他就要杀了这男子。

但这男子向佛陀说:「尊者!这次的供养布施,是大家共同供养的。任何人供养的
多少无关紧要。每个人都虔诚、慷慨供养。所以,希望所有人都获得相同的功德。」

富翁听完这男子的话后,明白自己误会别人了,就请这男子原谅:「朋友!请原谅
我对你心怀恶意。」佛陀听到富翁的表白后,告诫富翁:「即使非常细微的善行,也不
可以轻视。如果经常做小小的善行,它也会变成巨大的善业。」

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
----124----故事选集
Anicca编辑



危险的旅程

财富多但护卫少的人,不走险路;
同理,珍惜生命的人避免恶源,
人不应该造作恶业。
(偈
123)

摩诃达那是舍卫城的一位富商。有一次,一群抢匪计划抢劫他,却苦无下手机会,
他们打听到摩诃达那将搭载装满贵重商品的车子外出,并且知道他也邀请一群比库同
行,因为彼此的目的地相同,摩诃达那甚至答应比库们,会提供比库们一路上所需要的
任何东西。这群抢匪打听到确实的消息后,就先行出发,并且在路上躲了起来,等待摩
诃达那一行人车的来临。

但摩诃达那抵达抢匪躲藏的森林外围时,就停了下来,准备停留几天之后再上路。
这些抢匪知道他们要驻扎几天,就准备动手抢劫。而这时候摩诃达那也知道有人要打劫
他,便决定打道回府,抢匪探听到车队要回去了,就又躲到回去的路上。这时候,村子
里的一些人向摩诃达那通风报信,说抢匪已经移往他们回去的路上。

摩诃达那最后又决定停留在村子里几天,并且把这决定告诉同行的比库,比库们就
自行回舍卫城。回去之后,他们向佛陀报告这次行程取消的原因。佛陀告诫他们:「比
库,摩诃达那知道远离被抢匪围困的旅程,珍惜生命的人远离有毒的人、事、物。同理,
有智慧的比库了解人生就像充满危险的旅程,所以要精进努力,不犯恶行!」

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
----125----故事选集
Anicca编辑



猎人全家领悟佛法

手掌若没有伤口,就可以捧持毒药,
毒药不会伤害没有伤口的人;
同理,不作恶业的人不受恶报。

王舍城中有一年轻的富家女确实了解佛法。有一天,一位名字叫做拘古塔米他的猎
人到城里来贩卖兽肉。这年轻女孩一眼瞥见他时,就深深爱上他而跟随他,后来并且与
他结婚,一起住在一个小村落里。时光荏苒,他们总共生育了七个孩子,也都长大成人,
各自结婚了。一天清晨,佛陀观察世间,发现这对夫妇一家人就要领悟佛法了,就前往
这猎人设置在林子里的陷阱去,并且在陷阱附近留下自己的脚迹,然后坐在离陷阱不远
的灌木阴影下。不久之后,猎人来查看陷阱,发现没有动物落入陷阱,但却在陷阱不远
处发现有人的脚迹。他断定有人比他更早到这里来,并且放掉陷阱中的动物,所以当他
发现正坐在灌木下的佛陀时,他认定佛陀就是放走动物的人。他一时怒火中烧而取出弓
箭,准备向佛陀射去,正在拉弓时,却全身僵住,无法动弹,像一座雕像。他的孩子们
这时正好赶来,他们也认为坐在灌木下的佛陀是父亲的敌人,便取出弓箭,准备射佛陀,
但也像他们父亲一样,全都动弹不得。

猎人的太太和所有的儿媳妇在家中等不到丈夫们回来,也都赶来了,当她看见猎人
和所有的孩子都拿箭向着佛陀时,大声地叫:「不可杀死我父亲!」

猎人听见太太的叫声时,心中想着:「前面树下的人一定是我丈人。」他们的孩子
们也想着:「这人必定是我的外祖父。」有了这个想法之后,关爱之心油然生起。这时
候猎人太太又说话了:「放下你们的弓和箭,向我的父亲顶礼问讯吧!」佛陀知道这时
候猎人和他的孩子们内心全部都没有杀意了,就让他们能够动身子。他们放下弓箭后,
一齐向佛陀顶礼问讯,并且在听闻佛陀说法后全部明白佛法。

佛陀回精舍后向其他比库叙说猎人全家的事。比库就问:「世尊!已经了解佛法的
猎人太太帮助丈夫和孩子们准备外出打猎的弓箭和罗网,仍然不算犯杀生之罪吗?」

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
----126----故事选集
Anicca编辑



佛陀说:「证初果的人不杀生,他们不愿意众生为人所杀。猎人的妻子只是遵从猎
人的命令而准备弓和箭,她心中从没有帮助丈夫去杀生的念头。手掌若没有伤口,不会
受毒药感染;同理,她没有作恶的意图,所以她没有犯任何的恶业。」

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
----127----故事选集
Anicca编辑



猎人被自己的猎狗攻击

如果伤害与人无害、清净无染的人,
将会自作自受,如同在逆风的地方洒灰尘。
(偈
125)

可拉是个猎人,一天早上,他和一群猎狗去打猎。路上,他遇见一位比库正在化缘。
他认为这是不祥的预兆,心里就嘀咕着:「看见这令人讨厌的人,我今天一定不会有什
么收获!」那一天,他真的什么也没猎到。回家的路上,他又遇见那位比库正好从城市
里化缘回来。他一时愤怒难消,就放狗追咬比库,还好这比库跑得快,赶紧爬上树,猎
狗才咬不着他,猎人走到树下,用弓箭头去刺比库的脚底,比库异常疼痛,无法再护持
袈裟,袈裟就从身上滑落,正好罩在树下猎人的身上。

这群猎狗看见黄色的袈裟,以为比库跌了下来,便飞快扑上去,狂肆乱咬,比库在
树上看见这情况时,赶紧折了一截干树枝,向猎狗掷去,这群猎狗才发现它们攻击的竟
然是它们的主人,而不是比库,因此四处逃窜。猎狗跑掉后,比库就从树上下来,却发
现猎人已经被猎狗咬死了。他心中一阵难过,不知道是否要为猎人的死负责,因为他的
袈裟罩住猎人的身体才造成猎狗的攻击。

比库就去面见佛陀澄清心中的疑惑。佛陀安慰他:

「你不须为猎人的死负责,你也没有违反道德戒律。事实上,猎人恣意伤害一位他不
该伤害的人,才会得到如此悲惨的果报。」

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
----128----故事选集
Anicca编辑



首饰工匠殴打无辜的比库

有人转生为人,作恶的人堕落恶趣(注),

正直的人往生天界,漏尽的人则证入涅槃。

从前,舍卫城里有位首饰工匠,他每天都供养一位已经证得阿拉汉果的比库。有一
天,这首饰工匠正在处理一块肉时,憍萨罗国波斯匿王派遣一位使者送来一颗红宝石,
请他加以切割、修饰后再送还国王。首饰工匠就用沾染鲜血的手拿取红宝石,把它放在
桌子上,然后到屋子里洗手。这时候,工匠的宠物鸟以为染有血迹的红宝石是块肉,就
当着比库的面,用嘴把红宝石挑起来,并且吞下肚子。工匠洗手出来后,发现红宝石不
见了,就问妻子和孩子们说:「红宝石那里去了?」他们都说没有拿红宝石。最后,工
匠询问比库,比库也说没拿红宝石,但工匠却不满意比库的回答。他认为既然其他外人,
只有比库在场,所以只有比库才有可能拿走红宝石。他告诉妻子,他要鞭打比库,比库
才会认罪。

但他妻子回答说:「过去十二年来,这比库一直是我们的宗教老师,而且我们也从
来没看见他做任何坏事,不要毁谤他。宁可接受国王的惩罚,也不可毁谤修行的人。」

但工匠却听不进去她的劝告。他找出一条绳子,把比库绑紧,然后,用棍子毒打,
比库因此头破血流。这时,宠物小鸟看见血,以为又是肉,想要再吃,就飞到比库身边。
但这时候工匠怒不可遏,使尽全力一踢,刚好踢中小鸟,当场死亡。比库看见小鸟倒地,
就说:「请看看小鸟是否已死?」工匠鲁莽地说:「你也会像小鸟一样死掉。」比库确
定小鸟死了,就轻声说道:「弟子,是这小鸟吞下红宝石的!」

工匠听见比库这么说,就把小鸟的腹部切开,果真在小鸟的胃里发现红宝石,这时
候他才明白自己犯下大错,因而颤栗害怕。他恳求比库原谅,请他以后继续来他家化缘。
比库回答他说:「这不是你的错,也不是我的错。这是我们累世以来所结的业缘,这只
是我们轮回的债而已,我对你没有丝毫恨意。事实上,这是因为我进入居士家的后果,
从今以后,我再也不进任何人的家,我只会站在门口。」

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
----129----故事选集
Anicca编辑



不久之后,比库因为伤重而不治,但已证得涅槃。这小鸟却往生成工匠的儿子。工
匠死后,堕入地狱。而工匠妻子由于当时善心对待比库,死后往生到某一天界。

(注)众生若堕入四恶趣,受报之后,仍可能因为过去的善业往生善趣。

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
----130----故事选集
Anicca编辑



恶报无法逃避

不论逃到天空、海中或山洞,作恶的人都无法逃避恶报。

一群比库出发前往佛陀的住处。他们在路上的村子暂时休息。一些村民就煮了食物
要供养。这时候,一间房子着火了,火焰直冲上天,一只正好飞过的乌鸦,不幸被火烧
到,跌下来死掉了。这群比库看着死去的乌鸦,心想只有佛陀有智慧解释这乌鸦做了什
么恶业,才会如此死去,所以吃完供养的食物后,他们就继续上路。

另有一群比库,欲搭船前往佛陀的住处。当他们的船正在大海的中央时,无法再前
进,船上的人就抽签,想找出谁是不吉祥的人,结果连抽三次,都指出船长的妻子是不
幸的人,这时候,船长抱歉的说:「大伙儿不需因为一位不幸的女人而丧生。在她脖子
上绑上沙袋,丢到海里去吧!我就不会再看见她了。」船长的妻子就被人照着船长的话
丢进海里,船也可以再前进了。靠岸后,比库们下了船,继续他们的行程。他们也急于
想请教佛陀,船长不幸的妻子究竟做了什么恶业,而会被丢到海中。

同时,还有第三批的比库也要去面见佛陀。一天晚上,他们走到一处精舍附近,便
请求能在那附近借宿一宵,于是他们被引导到一处山洞。但半夜时,突然掉下来一大块
石头,挡住了洞口。第二天,精舍的比库发现大石挡住山洞口时,就到村子里去找人来
帮忙,但还是无法移动大石,这群比库只好一直被困在洞里。直到第七天,大石奇迹似
的自洞口移开,这群比库这才出来,继续他们的行程。他们也想去请问佛陀,是什么样
的因缘令他们被关在洞中。这三团比库后来在路上碰面了,他们互相交换所见和亲身经
验的事,然后一起前进。

佛陀告诉第一群比库:「比库们!从前有一位农夫,他有一只非常懒惰且倔强的公
牛。农夫无法要这牛做事,它不是躺着反刍,就是睡觉。农夫发了几次脾气,最后,愤
怒地用草绳绑住牛的脖子,放火烧死它。因为这恶业,农夫受到很多的苦痛,而且在过
去的几生中,他都被烧死,以偿还剩余的业报。」

至于第二批比库的问题,佛陀如此回答:「从前有一位妇女,有一只狗,不管她到
那里去,也不管她在做什么,这狗总是跟着她,结果有些年轻的男孩就取笑她。她非常
生气,感当十分羞辱,想要杀死这狗。她便用装满沙子的罐子绑在狗的脖子,然后丢到

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
----131----故事选集
Anicca编辑



河里,狗就溺死了。由于这恶业,她受到很多的苦痛,而且在过去的几世里,都被人投
入河中溺死,偿还剩余的恶报业(注)。」

佛陀也回答第三批比库的问题:「比库们!有一次,七个牧牛人看见一只蜥蝪走进
地面的裂缝中,他们出于玩乐的心理,把所有裂缝的出口全部封住,然后走开,忘记那
只蜥蝪仍在其中。七天后,他们才想起来,赶忙回去,打开出口让蜥蜴出来。由于这恶
业,你们七人才会一起被关七天,而且没有任何食物吃。」

这时候,一位比库说道:人若做恶业,绝对无法逃避恶报。不管他(她)是在空
中,地上或水上。」

「是啊!比库!你说的不错,甚至在空中或任何地方,没有地方可以躲避恶业的!」
佛陀如是说。

备注:

这只狗的某一前世是这位妇人的丈夫,在生死轮回的洪流中,每个人都曾经是别人的
六亲眷属。由于强烈炽热的爱恋,这只狗无法远离这妇人,所以佛陀劝诫世人,爱恋系缚
世人最紧。

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
----132----故事选集
Anicca编辑



第十品刀杖品

鞭打蛇的年轻人

以伤害他人的手段来追求自己幸福的人,
无法获得幸福。
不以伤害他人来追求自己幸福的人,
可以获得幸福

佛陀有一次在舍卫城化缘时,遇见几个年轻人用棍子鞭打一条蛇。佛陀问他们为什
么要打这条蛇,他们说害怕蛇会咬他们,所以先发制人。

「如果不愿意别人伤害你们,你们就不该伤害别人(注);如果伤害别人,甚至在未
来世也得不到幸福。」佛陀教诲这些年轻人。

这些人听完佛陀的教诲之后,理解到恨意的害处,他们也因此专心思考佛陀的教诲,
不久之后,他们都证得初果。

备注:众生平等,因此真正的佛教徒应该慈悲对待所有众生,而没有分别心。

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
----133----故事选集
Anicca编辑



君达那比库与女子幻像

不要对别人恶口,因为对方会恶言相向,
恶毒的言语是造成苦的原因,会引发别人的报复。

如果保持内心祥和宁静,一如已经损毁的铜锣,
就可以趣向涅槃之道,因为心中不再瞋恚。

自从出家以来,君达那的身旁总跟着一个女子幻像,其他的比库都清楚看见这女子
的幻像,但君达那自己却无法目睹,所以茫然不知。每当君达那外出化缘时,人们总是
供养两匙的食物,并且说:「一份供养尊者,一份供养你的女伴。」人们也向憍萨罗国
波斯匿王报告这件事情,并且请国王加以调查,国王就到比库居留的精舍去。

君达那听见喧哗的声音,便走了出来,站在门口,女子幻像也在离他不远的地方出
现。当他知道国王到来时,就返身进入房间等国王。国王进来后,女人幻像就不见了。
国王问他有关女人幻像的事时,他回答说没有这回事,国王为了要确定这件事的真假,
就叫他离开房间。他遵照国王的话,离开房间,这时候,国王向外一看,就看到女人的
幻像了。但是当他又进入房间时,女人幻像又不见了。国王因此判断这女子幻像不是真
实的,所以君达那是无辜的。国王因之向他致歉,并邀请他接受供养。其它比库对国王
的判断感到困惑,他们对君达那说:「无行比库!国王不指责你,反而邀请去供养,你
完了!」

「你们才是无行比库!你们才完了,因为你们与女子同进同出!」君达那反唇相讥
地说。有人向佛陀报告事情的来龙去脉,佛陀就告诫君达那:

「比库,你可曾亲眼看见有女子和其他比库一起出现,一如你所说的情形?你根本
没看见这种事,但他们却亲眼见到有女子和你一起出现。你不明白这是你过去世恶业的
影响。现在我告诉你为什么老是有一女子跟随你出现。

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
----134----故事选集
Anicca编辑



过去世时,你是个天神,当时,有两位比库非常要好,但你却乔装成为女子,跟随
其中一位比库,故意造成他们的误会。因为犯下如此的恶业,今生才会有女子的幻像跟
随在你的身边。比库!以后不要再与人辩了,保持沉默,精进修行,趣向涅槃吧!」

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
----135----故事选集
Anicca编辑



祈福的女性

如同牧人以棍杖驱赶牛只到牧场,
老、死也驱赶众生的生命。

有一次,一群舍卫城的女士到东园鹿子母讲堂参加斋戒。该精舍的捐献者是着名的
毘舍佉,她询问她们为什么要来斋戒,年长的妇女说希望获得生天的福报,中年妇女则
回答说,希望获得家庭的幸福,新婚少妇则祈求第一胎能生儿子,年轻小姐则希望找到
如意郎君。

毘舍佉获得她们的答案后,就引领她们至世尊处所,并报告她们的所求。

世尊说:「毘舍佉!五蕴不停的生、老、死、变化。人一旦出生,就会老,最后死
亡。但人们却不想从轮回中解脱,仍然留恋轮回。众生很难理解,唯有克服世间的欲望
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
----136----故事选集
Anicca编辑



富有的比库

人若不能断除疑惑的话,
即使赤身露体、结发、涂泥、绝食、
睡地上、不沐浴、尘土污身,右膝着地作苦行,
也不能证得清净。

从前在舍卫城中有一位富翁,名字叫做巴富斑迪卡。他的太太去世后,他决定出家。
但出家前,他先建立一座兼具厨房和储藏室的精舍,然后,才携带家具、厨具和大量的
米、油、奶油和其它的必需品出家到精舍去。每当他想要吃什么东西的时候,就要仆人
帮他煮,所以他虽然出家,但仍然养尊处优。

有一天,其他比库向佛陀报告他仍然过着富翁般的生活,佛陀就告诫他:「我一直
告诫你,要过清净简单的日子,你为什么还带这么多家当出家呢?」听到佛陀这么说,
他却发起脾气,大声嚷嚷地说:「好吧!佛陀,现在我就照你的话做!」说完话后,他
就把袈裟脱掉,然后问佛陀:「这就是你建议我过日子的方法吗?」

佛陀看见他如此反应,又告诫他:「比库!过去世时,你虽然是一只恶灵,但你仍
然有害怕作坏事的惭和愧。现在你身为比库,怎么反而失去惭和愧,大剌剌地暴露上身
呢?」

听完佛陀的告诫,他明白自己犯错了,他的惭和愧全恢复过来,他承认自己的错误,
并且恳请佛陀原谅他。佛陀接着告诫他:「赤裸上半身是不对的。不穿衣服无法使你成
为持戒严谨的比库,身为比库必需弃绝无明。」

听完佛陀对巴富斑迪卡的告诫后,其他比库信受奉行佛陀的说法,因此证入初果。

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
----137----故事选集
Anicca编辑



证涅槃的优婆塞

即使穿着华丽、但内心平和、不贪爱、克制欲望、
确信四果、修习梵行,不伤害有情众生的人,
就是婆罗门、沙门、比库

有一次,大臣山达迪平定边境的叛乱后,凯旋回来,波斯匿王非常高兴,就大肆赏
赐他,并赐给他一名舞女,供他娱乐。接连几天里,山达迪纵情玩乐,开怀畅饮,并且
沉迷于与该舞女耳鬓厮磨。最后一天,他前往河边沐浴。路上,他遇见佛陀正在化缘。
当时,他醉眼惺忪,所以只向佛陀简单致意。佛陀微微一笑,向阿难说道:「这大臣今
天一定会来找我,并在听闻我的说法后,证得阿拉汉果,而且证悟后,就入灭了。」

当天山达迪一伙人整天都在河边嬉戏。傍晚的时候,该名舞女跳舞娱乐山达迪和他
的同伴,但由于连日来的体力消耗,导致心脏病突发,而倒地不起。山达迪看见这突然
的变故大受刺激,十分沮丧,伤痛之余,他出发前去找佛陀。

「尊者!请帮我解除忧愁吧!做我的依止,让我的内心平息吧!」

「放心吧!你已经找到真正可以帮助你的人,一位永远能给你安慰,给你皈依的人,
累世以来,你为亲朋好友去世所流的眼泪,多得无法计数!」佛陀接着告诫他:「过去,
你执着贪爱,现在弃绝它们吧。未来,不要让贪爱奴役你,此刻,也不要陷入任何的执
着,没有执着,贪爱就完全消灭,你就会证得涅槃了。」

山达迪听完佛陀的说法后,就证得阿拉汉果。他也明白自己的生命即将结束,就向
佛陀说道:「世尊,我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让我达到究竟解脱吧!」不久之后,他就入
灭了。

比库们问佛陀:「世尊,山达迪入灭时,身着大臣的衣服,他究竟是比库呢?还是
婆罗门?」

「他既可称之为比库也可以称为婆罗门,只要内心清净,解脱无明,穿什么衣服都
不重要!」佛陀如此回答他们。

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
----138----故事选集
Anicca编辑



年轻比库和破旧的衣服

世间有羞耻心,克制自己,
不造恶业,时时保持清醒的人十分稀少;
他们如同良马,不犯错而避免受鞭打。
(偈
143)

人应当像良马加鞭般精进修持,
并且以信、戒、精进、正定、分别正法、
明行足、正念消灭大苦。
(偈
144)

舍利弗尊者有一次遇见年轻的卑卢提卡穿着破旧的衣服向人乞讨食物。舍利弗尊者
出于一片慈悲心,就建议他不如出家为比库。卑卢提卡于是把破旧的衣服和乞讨的盘子
放在一棵树下,而出家为比库了。从此以后他不用担忧衣服和食物。但是,有的时候,
他对比库的生活不满,而想还俗。每次这种念头生起的时候,他就到那棵树下,并且谴
责自己:「不知羞耻的人,你难道还想穿上这件破旧的衣服,拿着这盘子,到处去乞讨
吗?」如此自责之后,他的情绪就和缓下来,然后再回精舍去。

过了两、三天,当他又对比库生活不满时,他就又到那棵树下,同样又谴责自己,
并且回想过去卑下的生活之后,才再度回精舍。这样的情形发生好几次,每次其他的
比库问他去那里,他都回答说,他去找他的老师
(注)。也因为集中心念,禅观以前破
旧的衣服,所以他确实清楚五蕴的实相,而证得阿拉汉果。证果之后,他就不再前往那
棵树下去。其他比库发觉他不再前去那棵树时,就问他:「你为什么不再去找你的老师
呢?」

他回答他们:「我以前去找老师,是因为有需要。但现在,已经不需要了。」

这些比库听完他的回答后,就去请教佛陀:「世尊!卑卢提卡是否真的已经证得阿
拉汉果?」

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
----139----故事选集
Anicca编辑



「比库们!卑卢提卡比库以前虽然和他的老师有所连系,但现在已经完全没有任何
连系了。因为他善于自我调适,分别正确与错误的因,同时,明察诸法实相,他已经是
阿拉汉了,所以就不再执着于过去的老师了。」佛陀如是向他们解释。

备注:
此处的老师指的是卑卢提卡的旧衣服和乞讨的钵,它们使他具有深刻的羞耻感,因此使他
努力修行,所以可称之为他的老师。

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
----140----故事选集
Anicca编辑



殊卡沙马内拉

灌溉的人引导水,制作弓箭的人矫直弓箭,
木匠弯曲木材,德行具足的人调御自己。
(偈
145)

殊卡沙马内拉年纪很小的时候就接受舍利弗尊者的剃度而出家为沙马内拉。有一
天,他随从舍利弗尊者外出化缘。路上,他看见几位农夫正在引水灌溉,几位制作弓箭
的人正在矫直弓箭,另外有些木匠则正在制作车轮。

他请教舍利弗尊者,是否这些没有生命的东西(水)都可以任意由人引导或制作成想
要的形式(箭和车轮)?

舍利弗回答说,只要具备足够的技术,当然可以。

殊卡心想,既然没有生命的东西都可以加以调御,那么毫无理由说具有心识的人无
法调御内心,修习清净和止观。

他当下向舍利弗请求回精舍自己的房间去禅修。诸天神也护持他,使精舍保持安静。
当天他就证得阿拉汉果。

佛陀因此向比库们说:「一个人精进修行时,天神都会来护持。我也阻止舍利弗进
入殊卡的房间,使他免于受到干扰。当他看见农夫引水灌溉,弓箭师矫直弓,木匠制作
车轮时,就调御自己的内心,此刻他已经是阿拉汉了。」

(请参考故事「年轻沙马内拉的修行成就」)

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
----141----故事选集
Anicca编辑



第十一品老品

观美色无常而证阿拉汉果

此城(
((((色身)
))))为骨头搭建而成,而涂上血与肉,
其中充满老死,骄慢与虚伪(注)。
(偈
150)

嘉娜帕达卡娅妮公主是佛陀姨母的女儿。她长得很美丽,别人都称呼她美人儿。她
与佛陀的堂弟难陀订有婚约。有一天,她内心如此想着:「我的兄长,虽然可以成为圣
王,却放弃世间而出家,成为圣者,他就是佛陀。他的儿子罗侯罗和我的未婚夫难陀都
出家为比库。我母亲是比库尼。现在只剩我孤单一个人!」这番思量之后,她就自行出
家为比库尼。但她是因为执着于家庭而出家,而不是出于对佛法的信仰而出家。

她听说,佛陀经常说色身无常。她于是认为,佛陀如果看见她,一定会轻视她的美
貌,所以,就不去见佛陀。但从精舍回来的其他比库尼不停地赞誉佛陀,有一天她终于
决定与他们一齐去佛陀的精舍。

佛陀看见她来时,心中如此想着:「刺可以用刺加以拔掉,嘉娜帕达卡娅妮非常执
着于她的色身,对她的美貌非常骄傲。我必须经由美貌这件事去破除她的骄傲和执着。」

佛陀于是运用神通,示现一位年仅十六岁,却极美丽的女人坐在他身旁。只有嘉娜
帕达卡娅妮才看得见这女子。当她看见这女子时,发现若与之相比,自己就像只又老又
丑的乌鸦坐在美丽的白天鹅旁边。她非常喜欢这女子,但再次注视时,却讶异地发现该
女子变成二十岁的女子。然后,每当她注视时,该女子一次又一次的变老,先变为成熟
的女子,再是中年妇女,高龄女性,然后是老迈不堪的老太婆。而且,新的形象产生后,
旧的形象就消失了。这时候她才认清人身不停地变化和衰老。有了这一层的领悟之后,
她对自身的执着也云消雾散了。这时候,该女子进一步的老化,已经无法支撑身体,整
个人瘫痪在地上了。最后死掉,全身浮肿,流脓,蛆虫更从身子跑出来。

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142----故事选集
Anicca编辑



看完整个过程后,嘉娜帕达卡娅妮心中想着:「这女子就在我眼前衰老、死亡,同
理,我的肉身也会衰老变化、生病而后死亡。」经过这番省思之后,她深刻了解人身的
真相。后来,她更一步信受奉行佛陀的教诲,而证得阿拉汉果。

注:「虚伪」古译为覆。

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圣典经藏小部《法句经》
----143----故事选集
Anicca编辑



第十二品自己品

没有子息的王子

人若知道自爱,就应该妥善保护自己,
在人生的三个阶段里(注
1),智者时时醒觉。
(偈
157)

菩提罗迦王子兴建了一座非常壮观的王宫。落成典礼时,他邀请佛陀前来赐福,并
接受他的供养。为了这特殊的节庆,他事先用檀香使王宫满室生香。由于没有子息,他
就在餐厅的地板上铺设长的地毯,并私下祈愿,如果他们夫妻终究有儿子的命,就请佛
陀踏上地毯。当佛陀抵达时,王子恭敬地请佛陀进入大厅,但佛陀却驻足不前,只是望
了阿难一眼,阿难明白佛陀的意思,就请王子把地毯收起来。等到王子叫人移走地毯后,
佛陀才进入宫中,王子接着供养佛陀。饭后,王子请教佛陀,何以要求撤走地毯。佛陀
反过来问王子是否曾暗中许愿:如果命中注定有儿子的命,那么佛陀就会踏上地毯?王
子如实回答:有!佛陀告诉王子,他们夫妇今生不会有儿子,是因为他们前世所造恶业
的影响,佛陀进一步说明他们前世的作为。

在过去某一世时,王子夫妇是一次船难的唯一生还者。他们被冲上一座荒芜的岛
屿,只能吃鸟和鸟蛋为生,却丝毫没有后悔之心。他们只关心自己的生命,所以不仅自
私地摧残无辜鸟类的生命,连它们的幼鸟也不放过。因为这些恶业,他们今生不可能有
子息。如果当时有少许的悔意,他们今生就会有子孙了。


1:指人生的青年,中年和老年三阶段。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 09: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t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9 12:38 AM , Processed in 0.05726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