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53|回复: 1

[中华脊梁] 战略错误,蒋介石从巅峰到谷底--国军大佬郝柏村对蒋内战表现的评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19 11: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郝柏村:战略错误 蒋介石从巅峰到谷底


郝柏村:战略错误 蒋介石从巅峰到谷底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6-16 12:57:57  

        中评社台北6月16日电/台湾前“行政院长”郝柏村以四年有余的时间,亲自解读蒋介石一九四五至一九四九关键五年日记,将有关军事与外交的部分,写成《郝柏村解读蒋公日记:一九四五—一九四九》。



  一九四五—一九四九年间,“中华民国”从抗战胜利到退守台湾,为两岸风云变色的五年,此期间郝柏村亲见亲闻亲历,在阅读“蒋公日记”后,进一步瞭解到当时政治、外交、社会、经济、心理等复杂因素,并更再次感受蒋公独特的领袖气质及风格。

  本书由郝柏村与天下文化合作出版,并选定六月十六日(黄埔军校建校纪念日)举办新书发表会。联合报摘录其总结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四九年总结

  读完蒋介石一九四五年到一九四九年的日记,这是他从巅峰到谷底的五年,现就大陆变色的原因,作一总结。

  弱国领袖 力抗强权失败

  一、国共两党的体质与战斗力问题

  国共斗争,从一九二七到一九四九的二十二年间,两党的体质有根本的差异。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从工农群众中起家,而毛泽东的领导风格,彻底斗倒内敌而不留残渣,并以其内部检讨、坦白乃至批判的方式,形成了党的精纯,领袖的权威,基层(尤其是农村)的扎根,形成其党的坚强战斗力。

  国民党自创党以来,是以读书志士起家。孙中山先生创建三民主义,思想、理论虽均优于马克思主义,但自北伐以后,蒋介石以军事权力经十四年,才取得正式党权,故党权乃依于军权。蒋介石在内部权力斗争中,因受儒家思想恕道的影响,故对其政敌都是适可而止,而形成共存的妥协,故在党内,形式是集权一身,而实际是组织松散、纪律不严;更由于党的组织发展,以知识分子为主,形成士大夫习气与官僚作风,而不能深入社会基层,尤其不能植根于农村社会,与共党比较,其战斗力是脆弱的。

  因此在共党控制区里,国民党很难生存发展;而国民党控制区里,潜伏的共党几乎无所不在。

  但蒋介石对于抗战期间敌后地区的两党斗争,国民党完全失败的原因,未认真检讨反省,以致抗战胜利后,对中共的实力判断错误。

  二、国际强权政治与马歇尔调停

  “中华民国”是积弱的国家。蒋介石北伐成功后,力图复兴中华,但内忧外患迄无宁日,而蒋介石以弱国领袖,在国际强权政治的肆应中,是失败的。
        
        三、抗战与剿共本质的差异

  抗战是基于民族大义,少有将领投降或阵前叛乱。剿共内战则情况完全不同,尤其国共两党在基层社会,共党反居号召优势。故始而杂牌部队投共,继而黄埔嫡系,或降或叛。在日记中似可测知,蒋介石视剿共为抗战的延长。

  四、政治战略的得失

  政治战略上,在此五年中,国民党亦失多于得。

  五、经济

  (一)蒋介石无经济智囊与经济建设计划。

  (二)全面剿共,美援无望,最严重为通货膨胀。

  (三)政治手段不能解决经济问题,上海打老虎即为一例。

  (四)不能靠军事胜利,来挽救经济;而经济失败,军事必定失败。

  反共内战 难获全民理解

  六、军事

  (一)就战争本质言:

  1.抗战与内战不同,抗战可依民族大义号召动员。

  2.内战不是抗战的延长,尤其面临中共对广大农村,佃农分田翻身的宣传,反共内战的正当性,难获全民理解。

  (二)就战争型态言:

  1.中共在其控制区内,完全掌握了战争面,不容有任何国民党分子潜伏生存。

  2.国军以军事为重心的传统战争,党政只能随军前进,且必须在军队保护下生存,故占领城镇据点越多,国军驻守的包袱越多,形成兵力分散,补给线绵长,不能机动集中。
3.抗战期间,国军长期打防御战与阵地战,而成惰性,怯于运动战与攻击战的部队掌握。

  4.共军的特点在轻装夜间奔袭,机动面对孤立固守之国军据点,极易以三倍以上优势兵力围攻,形成彻歼,积小胜为大胜。

  5.国军装备钝重,机动力不如共军。纵以优势兵力,难以捕捉共军主力决战。

  6.毛泽东的战略指导思想,正确贯彻执行:不打无把握的仗。伤十指不如断一指。人在地失,有人有地;地在人失,人地皆失。

  7.日本投降时,国共的主要军力与部署:国军总兵力约四百万人。共军总兵力一百卅余万人(包括民兵)。

  苏联挺共 国军优势不再

  8.抗战胜利时,国共双方的敌情判断与战略:

  (1)就中共而言,八年抗战期间,控制农村社会人口几达一亿,武装部队已达一百廿七万,概为国军三分之一。特别是苏联进兵东北后,毛泽东在重庆四十三天的观察,其应得结论不外是:

  甲、东北在苏联直接支持下,先天已居于优势地位。

  乙、关内各战场判国军虽居优势,但难以速战速决。故共军初期战略,在一面以和谈争取时间,完成关内外的扩军、建军;一面采取战略守势,避免决战,但不失时机反噬,以“伤十指不如断一指”的战略,积小胜为大胜。

  丙、待建军整军完成,转取战略攻势。

  丁、综而言之,共军的军事战略是主动的、一贯的。

  (2)就国军而言,抗战胜利初期,陆军概为共军的三至四倍,而海、空军,尤其空军,则居于无敌的优势,但在战略犯了以下错误:

  甲、轻视共军的战力及特性。

  乙、未能严肃检讨,何以在敌后地区的国共斗争中,国军完全失败。

  丙、受国际及政治因素的影响,军事战略陷于被动,支离无重点。

  丁、希图速决,攻势无功,错误的战略一再重犯。

  戊、敌我优劣形势转换后,未求保存战力,而不应在兵力劣势、情势不利下求决战。
        己、战略始终居于被动。

  黄埔一期 剿共指挥失败

  9.国军在建军上的基本弱点:

  (1)国共双方军队都是在战乱中发展,共军从游击发展壮大,有其一贯的军事思想与策略,历史证明是成功的。国军的军事思想与过程,大都循传统战争的思维发展。

  (2)传统的建军,自以人员与装备为主。国军的装备大都靠外购、外援和部分自力生产,而人员整备必须完全自立。

  国军建军始自一九二四年的黄埔军校,至一九四九年的廿五年间,未能建立完整的军官教育体系。而黄埔一期仅受训六个月,完成一个排长的教育,但北伐成功发展甚快,大部黄埔前期不出十年,从排长升到师长以上,中间未受任何军事深造教育。一旦握有万人以上兵权,自认战场经验丰富,来得轻易的北伐胜利,反养成骄堕的心理。

  综观剿共战争,主要第一线兵团指挥官都是黄埔一期。他们在第一线的指挥都是失败的,或则被俘,或则投降变节,但刘戡自杀成仁。就传统战的建军而言,国军当时高级将领战略、战术素养不足,为失败主因。

  就兵源征集而言,由于户政不修,兵籍无法建立,故征兵形成摊派,弱势农民子弟尤为摊派对象。内战中,兵源征集较抗战期间更难,拉夫则到处可见。

  至于部队训练,因大陆连年征战,军事设施除清末建有少数营房外,其余军队一向驻庙宇民宅,更无训练基地,全凭各部队长个人重视与否,故国军训练素质落差甚大。除驻印军在印度蓝伽,依美军制度完成坚实训练外,国内部队在抗战期间,就我所知,杜聿明任第五军长时,他是亲自主持部队训练的将领。所以第五军一直是蒋介石手中的王牌,内战初期所向无敌,十八军亦然。但关内战场,独木难撑大厦,最后于徐蚌会战中同遭覆灭。
速战速决 战略完全失败

  10.国军在大军指挥中所犯的战略错误:

  (1)战力的消长,是战略的根本问题,包括有形(物质)战力和无形(精神)战力的评估与判断。国军在整个战略判断上,低估了共军的精神战力,而高估了自己的有形战力。

  (2)用兵之道,在全军破敌。当敌方战力逆势时,应采速战速决,歼灭敌军;当敌我兵力平衡时,应以主动、机动寻求局部歼灭,转平衡为优势;但当兵力劣势时,应避免决战,则以全军为上。

  甲、自日本投降,至一九四六年十二月马歇尔离华,十六个月间,国军因受和谈影响,未能主动寻求决战(尤其是华东战场),坐待共军战力成长,已失去速战速决的战略时机。

  乙、共军利用边谈边打,十六个月的时间,完成消化俄所收缴日本关东军及伪满军武器装备,在东北完成五十个师的整建。

  关内各战场接收伪军装备,及由苏联援助,亦完成野战军的整建。故边谈边打期间,共军且达成持久与局部歼灭国军,争取了战力平衡,甚至在一九四八年初,共军在东北已居于优势。

  (3)一九四六年底,和谈调解破裂。而蒋、马的破裂,其严重性更甚于蒋、毛的破裂。故一九四七年春开始全面进剿,大势上已无速战速决的可能。而攻取延安,军事上既未歼灭共军有生力量,而政治上则斩绝恢复和谈之可能,乃形成蒋介石以孤军,对抗史、毛的联军,则成败之势更明。

  (4)国军自一九四七年春全面进剿,既未捕捉共军主力决战,主战场不明确,空军未能集中主力,用于决战,而为各战场的救火队。在运动战中,共军阻援打点的战略多获成功。至一九四七年终,国军速决战略完全失败,且兵力转趋逆势,而无形战力更不能与共军比。

  (5)惜蒋介石此际未作理性思考,白崇禧一九四七年曾向蒋介石建议,立即主动放弃吉林、长春及石家庄等重要城镇据点,缩短战线,改采战略守势,未被蒋介石接受,乃战略错误。一九四八年夏末,实为全军最后时机。

  (6)蒋介石明知自一九四七年冬起,共军已可全面采取攻势。蒋介石虽以战略守势为名,实际仍图以决战转变颓势。但就战略而言,在兵力劣势、态势不利情况下寻求决战,实乃敌之希望。

  东北既败 军事支离破碎

  (7)蒋介石亲自主导东北战场,辽西渖锦会战,致东北精锐主力覆没,乃一九四八年全面军事崩溃的开始。

  (8)东北既败,关内仍图决战,致遭徐蚌会战失败。

  (9)一九四九年一月,蒋介石下野后,军事战略更属支离破碎,几乎无战略指导可言,乃至大陆完全变色。

  (10)试以几个如果:

  一九四八年秋,如果东北战场蒋介石采取军师长意见,放弃渖阳,主力向营口撤退,确保以营口与葫芦岛两港,为补给线的据点,以卅万大军分守两个主要海空据点,足可牵制林彪五十万大军入关,可保华北平津走廊。

  如果以秦皇岛港及大沽港为补给基地,足可保卫平津走廊,则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共不可能在北平宣称建政……

  以上如果的战略如采用,既能和亦能战,以待美国政局的演变。

  唯有美、蒋合作,才能对抗史、毛的合作。
      
        为将之道 作战步步求生

  11.蒋介石下野后的军事战略错误:

  (1)一九四九年四月一日,共军渡江后,仍图在上海决战,以保卫上海,完全是主观算盘,徒耗损仅有战力。

  (2)蒋介石下野前,既以保守台湾作为最后、最坏打算,则一切战略,以仅余战力,应以保卫台湾为主轴,而力图在大陆东南保有根据地,作台湾外围,亦即坚持戡乱到底,应依托海洋,应不惜及早放弃西北、西南。

  (3)仅有最完整、最忠贞的胡宗南部卅个师,应于徐蚌会战期间,即南调广东及海南岛。

  (4)应将广东交由桂系,青岛刘安祺部,放弃青岛后,即应径转海南岛,不必与桂系互争广州控制权。

  (5)舟山部队十万人,应于上海沦陷时,即移调金、厦或海南。

  (6)如此部署,至少海南岛应可确保。

  12.从日记中可看出,整个剿共军事,是蒋介石以最高统帅身分,直接决策与指挥,参谋总长只是奉命执行而已,陈诚与顾祝同均系如此。但大军由最高统帅直接指挥至第一线军,并不恰当。

  13.为将之道,固存心时时可死,但作战应步步求生。蒋介石在日记常痛责将领无能,固属将领的战略、战术素养不足,战志不坚,但如固守变成死守,死守成为守死,战例一再发生,有骨气的将领自戕负责诚可佩,但被俘变节则士气必如溃堤,而不可收拾。

  14.就政治及军事战略而言,在五年日记中,从未思考到,当不能消灭中共军力时,暂求和缓共存之道,先建设江南,充实国力,确保国际地位,立于不败之地,以待全球反共形势之变化,是难以理解之盲点。

  15.战略区分为大战略(国际外交)、国家战略(政治战略、经济战略、军事战略)及野战战略三个层次。但大战略的错误,很难以国家战略去补救;而国家战略的错误,亦难以野战战略去补救。

  16.陈诚未收编伪满军问题。大陆失败,一般民意代表或社会评论,咸以日本投降后,陈诚未能积极甚或拒绝收编伪满军队,乃东北军事失败的主因,实乃皮相之论。汪伪军系由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蒋委员长受降,故关内伪军须接受蒋委员长的命令;但关外伪军归史大林受降,苏军进入东北后,早已收缴关东军及伪满军武器,并将之移交林彪。苏联根本不容许伪满军保持原状,来接受蒋委员长的命令。

  战略错误 不能战术补救

  17.综言大军指挥的根本问题:

  (1)一个师的携行粮弹,最多七天。换言之,一个师如补给线被切断,最多只能生存七天。

  (2)大军必须有安全的补给线,不能置之死地而后生。

  (3)一个师被歼灭,重建或重整至少须时半年到一年。

  (4)大军必须在兵力优势、态势有利,才能主动寻求决战。

  (5)大军最忌作战正面与补给线平行,机动时侧敌行动(渖锦会战失败主因)。

  (6)大军会战计划既定,不能中途变更,须坚持到底。

  (7)大军会战,不能越级指挥。

  (8)最高统帅亲函第一线军师长,只可鼓励士气,不可指示行动。

  (9)绝对优势的空军,应用于主战场决战,不可当救火队使用。

  (10)战略错误不可能以战术补救,战术错误不可能以战斗补救。

 楼主| 发表于 2011-6-19 11: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晴天雷在 2011-06-16 16:38:47 发表的:

郝柏村真让人捧腹,国民党就这水平:
1. 抗战是基于民族大义,少有将领投降或阵前叛乱。

---------------投日的八十万伪军怎么来的?投共的也没那么多吧?

2. 一九四九年四月一日,共军渡江后,仍图在上海决战,以保卫上海,完全是主观算盘,徒耗损仅有战力。
------------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意淫,郝柏村知不知道奉命守上海的汤恩伯实际上在忙于运黄金美钞?

3. 但北伐成功发展甚快,。。。。自认战场经验丰富,来得轻易的北伐胜利,反养成骄堕的心理。
-----------北伐胜利来得容易,是因为共党作先锋,对于国民党当然觉得轻易了,郝柏村无知啊。

4. 国民党自创党以来,是以读书志士起家。孙中山先生创建三民主义,思想、理论虽均优于马克思主义,
---------国民党的失败理论根源,正是由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虚幻空洞、脱离实际,根本无法与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相提并论,以致蒋介石实际上实行了封建主义加法西斯主义,孙中山本人都无法把三民主义落实,何况是蒋介石? 郝柏村看不懂这点,不知是因为无知还是死要面子。

5. 蒋介石以军事权力经十四年,才取得正式党权,故党权乃依于军权。蒋介石在内部权力斗争中,因受儒家思想恕道的影响,故对其政敌都是适可而止,
--------蒋介石懂恕道,真是笑掉人大牙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世人都以为是杀共党,却没注意到,其实国民党左派被杀的远多于真正的共党。

6. 蒋介石无经济智囊与经济建设计划。
---------蒋介石压根就没想过要搞经济建设,否则,怎么解释他当政20年,中国工业一片空白,甚至连洋务运动和北洋军阀原有的一点成果都整没了?

7. 政治手段不能解决经济问题,上海打老虎即为一例。
---------上海打老虎打不成,地球人都知道是因为打到四大家族自己头上了,才打不下去了,根本就不是经济问题,反而是真正的政治问题。

8. 抗战期间,国军长期打防御战与阵地战,而成惰性,怯于运动战与攻击战的部队掌握。
---------实际是,抗战太消极,国军都不会打仗了。见到血就犯晕

9.国军装备钝重,机动力不如共军。
-------- 亏这家伙还做过台湾的“国防部长”,要是当时国共军队装备对掉,国民党就直接完蛋了哪用三年?

10. 就中共而言,八年抗战期间,控制农村社会人口几达一亿,武装部队已达一百廿七万,概为国军三分之一。
--------- 难为这郝柏村也知道中共从日军手上收复了多少失地,解放了多少人民,对比国民党呢?他身为当时的执政党国民党员,不知道脸红没有?

11. 未能严肃检讨,何以在敌后地区的国共斗争中,国军完全失败。
---------这句话本身就说出了国军完全失败的原因。这个“敌后”的“敌”是日本人,共党在敌后是跟日本人斗,而国军在敌后却原来是跟共党斗,共党一心从日本人手里收复失地,而国军一心只想把共党收复的失地抢过来。焉能不败?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2-4 01:14 PM , Processed in 0.13401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