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28|回复: 0

zt生活中的佛法 ~ 生活教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7 09: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生活中的佛法 ~ 生活教育
来源: femi 于 2010-11-30 15:12:50 [档案] [博客] 旧帖] [转至博客]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223次 字体:调大/调小/重置 | 加入书签 | 打印 | 所有跟帖 | 加跟贴 0









车厢停靠捷运某站,有位魁梧的父亲带著一位约四岁左右的幼子上了车,状似疲累的孩子直嚷著要「坐下」,父亲答以∶还想躺呢!?要坐!

听到这位父亲如此这般的回应,不禁使我抬头端看了这位身为父亲的男子,幼小的孩子只因为疲倦了,觉知的意识分别我直截了当地反应想拥有一个位子坐下而已,幼稚的心灵不知出外搭车的种种不方便,尚无法认定下班尖峰时段捷运车上的拥挤,如果能有一席之地站立著,就相当不错了,由於如此年幼的孩子少有观察客观环境的能力,在旁的我看到父亲听到孩子要位子坐,竟然在大庭广众之下,满脸怒容相向,对著天真无邪的稚子出语不雅的说出令人为之错愕的语词∶还想躺呢!?要坐! 大人们吐出如此这般不能体解幼子不坚固身驱的粗鲁言词,做出不良示范的身教、言教,令「旁观者清的我」对幼子未得到适当的关怀感到十分的不舍,这是否是目前社会上因多数教育的偏颇,致使人与人间交往动辄暴戾相向的原因之一呢?

我们常有一种感觉,现在多半的年轻父母身受高压力的现实生活所逼迫,以及来自时下「意识高扬的教育」所波及,即紧抓不舍意识假我所相应的现象界,过度服侍张扬意识假我,不停地向外驰求以满足无明的自我,所以抚育教养小孩的心态上,有时难免失之以「儒家礼教」正确持家养护小孩的观念,甚而以老一辈的眼光来看,有些年轻父母抚养子女的教育,似乎是一种「小孩带小孩」般的缺乏爱心、耐心、生活体验,不知得体的处理所生育的小孩子。

犹记中、小学时所学的「公民与道德课」中,界定公民在社会上人与人间「道德伦理的规范」,要做一个奉公守法的好公民;在儒家的教化中,强调三纲五常的礼教教育,三纲者规列出君臣、父子、夫妻相处的道德规范,五常者则是各种阶层中人与人间的对应伦理是以仁、义、礼、智、信相见,藉以维持社会稳定及人际关系的和谐;甚至被许多人们误会的「积极入世的大乘佛法」 ( 小乘佛法是消极避世的 ) 佛陀也有详尽的开示人与人间的相处应对,教导弟子们学习佛智必以「持戒」做为修行的基本,在宣讲菩萨戒的经典之一的「菩萨优婆塞戒经」 ( 受戒品 ) 第十四章节中提到∶ 【善生言∶「世尊!在家菩萨云何得受优婆塞戒?」「善男子!在家菩萨若欲受持优婆塞戒,先当次第供养六方∶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言东方者即是父母,若人有能供养父母∶衣服、饮食、卧具、汤药、房舍、财宝,恭敬礼拜,赞叹尊重,是人则能供养东方;父母还以五事报之∶一者至心爱念、二者终不欺诳、三者舍财与之、四者为娉上族、五者教以世事。 」】

演法者 语重心长的提到∶「有人到处传播父母的不是,纵然他有衣服、饮食、卧具、汤药、房舍、财宝供养,仍然称不上如法的供养,还要有恭敬礼拜、赞叹尊重,才算是如法供养,因为这是从心中産生的善法。心中没有善意,专做一些表面功夫,那是没有意义的,表示这个人不能供养东方,没有受戒的第一个条件。」

优婆塞戒是 佛陀为在家初基学佛弟子所开示的戒律,是为学习、正受菩萨戒前的前方便, 佛陀无不在生活中处处慈悲为怀的开导教化人心 ── 「以戒为师」 ── 戒是一切学习善法的根本基础,为未来修学成就不可缺少的重要助缘;而学习 佛陀智慧首重「摄心为戒」,要「正心诚意」的严持戒律,藉以修正身、口、意行才能因戒生定,因定发慧,终究无往而不利成就究竟佛道!

在身、口、意行当中,更是以「口业」最难以修持,所以有「口业为重」之说法,当然「口业」是依「意业」为先导,故说「摄心为戒」,其中人与人间的交往,尤以不能善护口业而惹出许多是非彼此相害,尤其对於至爱的家人、亲人,往往为了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小事,就皱起眉头板起面孔出言不逊彼此相伤,所以有人形容号称万物之灵的人类,是「出门高 EQ ,回家低 EQ 的动物」,老是会失去理性对朝夕相处的家人不客气、发脾气,是否须多拿出一点耐心与包容心给至亲的家人,家人间彼此起心动念言谈前,宜不因为他是家人就随便起来,应该把家人、亲人当作一般朋友看待,彼此互相尊重,就不会有执著於「我所」、要求於「我所」的严重心态,而放任地非要改变家人不可。

我们都可以了解到就算是「缘」自同一父母所生,但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各自拥有一个「唯我独尊」的「我」,当然习性上绝不会完全相同,有了这种认知,就不会强迫别人、家人非要与我相同不可,如此待人接物心胸自会宽阔,自然出言前就会谨言慎行;先人告诫我们∶「对任何人说话犹如泼出去的水一样,说出去的话是收不回来的」,而且经中也说∶「士夫生世间,斧在口中生,还自斩其身,斯由其恶言」,所以务必善护口业,才不会造成来日大家相处的困难,也不会造成自我遮障,没有经过三思而言的话一旦说出口犹如覆水难收般,伤人又害己,怎可不慎,俗话说∶「良言一句三月暖,恶语一句六月寒」,所以与人相处经常要以好的心情、习气与智慧来客观冷静地处理事情,老是不忘提醒自己「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不要被自己的习气与心情牵著鼻子走,总认为凡事都是别人的错,而用恶心恶口与人对应,要提醒自己无时不「摄心」,以善心诚意非以谄曲的心与人相处,多多赞美他人优点,常口出莲花给人信心,这样自己与人相处也才会快乐,而快乐是一帖不生病的良药,可不是吗?

对於讲话时机的选择,更是一门必学的艺术,要把握「时而後言,人不厌其言」,务必观看在适当的时机而讲适宜的话,不讲众生不喜听伤人不利己的言语,这也是佛道教化中对初基学佛者的生活教示,以出自良善心行的语言与众生结善缘,这不也是契合了「未成佛道,先结人缘」的道理。

要与人结好缘,总是离不开生活中点滴行为的「自我教化」,以达到「生活即教育,教育
即生活」的目标,进而佛弟子在整个佛道的修学过程中,也是宜不离「生活即佛法,佛法即生活。」的理想佛化生活,如此佛化的生活教化在《无字宝箧经》〈卷 1 〉是这样提示道∶

「尔时世尊。语胜思惟菩萨言。善男子。所谓菩萨己所不欲勿劝他人。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护持此法。彼善男子善女人。护持如来一切戒藏。何以故。善男子。爱自命者则不杀生。爱自财者不盗他物。爱自妻者不侵他妻。善男子。是等众生发如是意。言我敬顺如来正教。」 (CBETA, T17, no. 828, p. 871, c3-9) 。

而且也曾看过其他经中记载,综合其大意为∶「不是由於人的出生而成为贱民,不是由於人的出生而成为婆罗门;是由於人的行为而成为贱民,是由於人的行为而成为婆罗门。」很清楚的说明人的贵贱是来自心行的善恶所展现在外的行为。

由上,很清楚的可以知道,佛法的教化是涵盖基础的生活教育,所有教化都是离不开生活的,佛法与生活、教育是息息相关的,犹如水、乳般分不开的。


生活中的佛法 ~ 生活教育(上)


http://www.wretch.cc/blog/studydiaries/34406951

生活中的佛法 ~ 生活教育(下)

http://www.wretch.cc/blog/studydiaries/3442947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5 12:33 PM , Processed in 0.030916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