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隆坡谈判达成哪些成果? 双方交替出牌之际,中美吉隆坡经贸谈判让局面重回理性轨道。 “过去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中美经贸关系出现了一些震荡和波动,全球都非常关注。”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李成钢在磋商结束后对中外媒体表示,自今年5月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以来,中方严格遵循中美两国元首多次通话共识,诚信、认真落实经贸磋商达成的共识安排,悉心呵护来之不易、相对稳定的中美经贸合作关系。“出现这些震荡和波动不是中方愿意看到的。” “美方表达立场是强硬的,中方维护利益是坚定的。”李成钢说,此次磋商中,中美经贸团队始终相互尊重、平等对话。“未来,双方将进一步加强沟通交流,为中美经贸关系更稳定、更健康的发展作出积极努力。” 由于11月10日是特朗普公布的关税休战协议截止日,外界普遍关心,美方是否会延长关税休战协议。“从此次会谈结果来看,我的答案是肯定的。但这最终取决于元首的决定。”贝森特10月26日在接受美国广播公司(ABC)采访时提到,“我们一直按季度处理关税问题,双方对此已达成一致。” 本次吉隆坡谈判,也聚焦于当下棘手的稀土与大豆采购问题。 中国10月9日出台新的稀土出口和技术管制措施后,引发美方强烈反应。这是由于中国在全球稀土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采矿端约占70%、精炼端约占85%。中国生产了全球90%的精炼稀土及稀土磁铁,在某些尖端技术和军事应用所需的稀土品类中,中国甚至占据高达100%的产量,形成“开采—深度精炼—磁体制造”的完整链条。 ◆2020年至2023年,美国稀土进口中有70%来自中国。来源:statista 稀土对于各种先进制造至关重要,包括汽车、半导体、无人机、工业机器人、海上风力涡轮机,以及导弹、战斗机、坦克和其他军用装备的生产,被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的关键部件。 因此,任何针对稀土出口或相关技术的管制与调整,都将对全球制造业与武器制造产生溢出效应。除了美国,高度依赖中国稀土的国家和地区还包括日本、韩国、欧盟以及东南亚与拉美发展制造业的国家,如越南、马来西亚、墨西哥等。 彭博社指出,如果中国最新公布的限制措施得以实施,可能会挫败美国等部分西方国家打造自身供应链的努力。 对于美方声称“中国控制稀土出口是在对抗世界”的说法,中国商务部回应称,“稀土相关物项具有军民两用属性,对其实施出口管制是国际通行做法。为此,中国政府依法对含有中国成分的部分境外稀土相关物项实施管制,目的是更好维护国家安全与利益,更好履行防扩散等国际义务。” 谈到稀土管控问题时,贝森特在吉隆坡会谈后披露,预计中国会把实施稀土矿物和磁铁管控推迟一年,重新审视相关政策。不过,他的表态尚未得到中方的证实。 特朗普政府已经采取行动,加强美澳及其盟友对稀土资源的自主性。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美澳近期达成的一项约85亿美元的合作框架,旨在扩大稀土与关键矿产的开采与加工能力,这是两国多年来最大的产业合作举措之一。 总部位于俄亥俄州的大型钢铁制造商克利夫兰-克利夫斯公司(Cleveland-Cliffs)最近宣布,计划从其位于密歇根州和明尼苏达州的矿场开采稀土元素。 ◆克利夫兰-克利夫斯公司日前宣布,计划从位于密歇根州和明尼苏达州的矿场开采稀土元素。虽然特朗普挑起贸易战已过半年,但据美国媒体调查,中国出口仍展现出强劲韧性。这让中国在接下来的中美贸易谈判中拥有更大的议价能力。 目前,中国每天仍有价值约10亿美元的货物运往美国,9月出口额较8月而言有所回升。彭博社认为,尽管过去半年来,中美整体贸易额降幅达两位数,但部分产品近期的出口量较2024年反而出现增长。“这一现象表明,中国在稀土、电子等领域的影响力使其产品难以被替代,美国关税在限制本国企业进口方面的作用较为有限。” 大豆采购同样是特朗普迫切要解决的问题。10月14日,特朗普指责中国政府“蓄意不购买”美国大豆,并转向巴西、阿根廷等国家购买。作为反制措施,美方考虑停止进口中国食用油等产品。 “中国停止购买美国大豆是为了伤害农民,而农民是特朗普总统最大的支持者。”贝森特在接受ABC采访时提到,“我们已经解决了农民的担忧,我不会抢在总统之前发言,但我相信,当与中国达成的协议公布后,我们的大豆农民会对本季以及未来几年的情况感到非常满意。” 贝森特还称,自己也是个大豆种植户,能感受到这种痛苦。而事实上,贝森特曾是一名对冲基金经理,拥有价值高达500万至2500万美元的农田,据悉每年租金收入最高可达100万美元。 美国大豆的收获季为9月至11月,据美国农业部介绍,与去年不同,今年收获季已开启,但尚未收到来自中国的订单。而在2023年和2024年,中国购买了美国一半以上大豆,2024年的购买额达到近128亿美元。 今年9月,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大豆数量为零。美国大豆协会主席凯莱布·拉格兰对此表达担忧道,“对行业而言,这足以拉响最高级别的警报。”要知道,同样在9月,中国从巴西进口的大豆同比大幅增长29.9%,至1096万吨;从阿根廷进口的大豆较去年同期暴增91.5%,至117万吨,占总量的9%。 ◆随着中美贸易战不断升级,美国豆农面临数十亿美元的损失。虽然吉隆坡谈判让外界松了口气,但由于此前中美谈判多次出现起伏,暴露出双方在结构性议题上的分歧仍在扩大。不少分析指出,双方谈判多以“口头表态”与“阶段性让步”交错推进,尚未出现全面性、可执行的长期框架协议。 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法塔斯(Antonio Fatas)分析说,“中国为了在谈判中获美国平等对待,逐步转移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开始以出口管制为战略。双方如今都已亮牌,特朗普除了威胁大幅加征关税,没有太多其他手段,但关税的效用已经不大。特朗普可能通过出口管制全面挑起贸易战,但美国经济也将因此受损,届时所有人都是输家。”
“在韩国的元首会晤将是关键” 从10月26日开始,特朗普开启了为期五天的亚洲三国行,包括马来西亚、日本和韩国。他出席了东盟峰会,见证泰国和柬埔寨领导人签署停火协议;接着将与日本新任首相高市早苗会晤,讨论前首相石破茂承诺的5500亿美元对美投资及防务开支分担问题;此后还会与韩国总统李在明会面,进一步锁定总规模3500亿美元的对美投资与采购计划等。 其中外界最关注的是,中美元首的潜在会面。截至发稿,中方尚未公布官方消息。中国外交部此前宣布:中国领导人将于10月30日至11月1日赴韩国庆州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对韩国进行国事访问。 贝森特在接受ABC采访时表示,“他们(中美领导人)之间确实有很好的关系,建立在相互尊重之上。我曾在椭圆形办公室见过两人通话时的场景,他们彼此表现出极大的尊重,能把分歧谈开并加以解决。我认为我们已经在吉隆坡提前处理了许多问题,当然,周四(10月30日)在韩国的会晤将是关键。”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何瑞恩(Ryan Hass)指出,即便元首会晤成行并宣布阶段性成果,这更像“既有轨迹上的一个节点”,不会扭转双方正在进行的“相互去依赖”的大趋势。 更值得关注的还有,特朗普访问亚洲之际,美国的战略收缩已在进行中。 过去两届美国政府均将大国竞争置于核心位置,尤其是对华竞争。在特朗普首个任期,美国国防部发布的2018年《国防战略》报告明确提到,不再将反恐列为优先事项,取而代之的是大国竞争,并声称“首要任务是与中国和俄罗斯开展长期战略竞争”。 2022年,拜登政府公布的新战略延续了之前的博弈思维,声称“中国是最重要的战略竞争者”,并提出“加快应对中国日益增长的多领域威胁”等战略目标。 不过今年,情况似乎出现变化。美国媒体披露,2025年《国防战略》草案已于9月提交给国防部长赫格塞思,其核心内容是将美国本土防御和西半球安全任务的优先级提升至大国竞争之上,此举标志着当前政府在国防战略上的明显转向,即对亚洲战略的收缩。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对此指出,“第一任期时,特朗普推出‘印太战略’作为地区政策框架。到了第二任期,尽管国务卿、国防部长还在积极推动这一战略,但他本人兴趣明显减弱。因此,此次特朗普亚洲行在推进美国‘印太战略’方面,恐怕不会有太多实质性举措。” “拜登时期构建起明确的印太联盟网络(对华形成较大外交压力),特朗普则在经贸上采取攻势、通过谈判与交易追求单边利益。”李巍直言,“但在安全上,特朗普呈现出收缩与不愿承担国际责任的倾向。” “特朗普成功在国内动员出一股‘不愿承担国际责任’的力量,使得战略收缩可能超出他个人,而成为国内持续存在的一股政治力量。”李巍进一步分析称,“特朗普把印度视为‘印太战略’关键支柱,但美印关系因俄罗斯与关税等问题日趋紧张,而若无印度之撑,所谓‘印太战略’就缺少重要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