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赤浪,重阳碧波。
年复一年,赤水河的河水在清浊之间往复,标志着雨季的开始与结束,预示着气温的上升与下降,应和着谷物的生长与收割……颜色的更迭变换,其实暗藏时令与节气的通信讯号,更蕴藏着天地间物候更替的终级密码。
茅台人读懂了这套“密码”,将赤水河“变色”的节点,化作酿酒的时间尺度:端午前后制曲、重阳左右下沙,将“顺天敬人”的风味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
寒露已过,重阳将至,又是一年下沙季。
茅台酒,一年只有一个酿造周期,“下沙”正是一切的起点。这是一瓶茅台酒的“宇宙大爆炸”时刻,是从无到有、万物生发的时刻。“下沙”的这一瞬,风物究竟发生了怎样的美妙变化?它如何影响着后续整整一年的酿造工作?而这么好喝的茅台酒,为什么不能一年多酿几次?
这一切,要从一颗“沙”开始讲起——
 
![]()
一粒高粱的“宇宙大爆炸”
在茅台人口中,所谓“沙”,指的是酿酒所用的高粱。
这个称呼的来源有很多说法:有人说,这是古语“粟”字在本地方言中的音变;有人说,是因为本地产的红缨子高粱颗粒坚实、饱满,质地殷实,类似赤水河的河沙。
而“下沙”,就是茅台酒酿制的第一次“投料”,即把高粱投入到酿造工作中,是粮食开始转化为酒的时刻,是一瓶茅台美酒生命的起点。
中国美酒众多,工艺各不相同。清香、浓香型的许多种白酒,一年中都会经过多次投料,开启多个酿造周期;偏偏酱香型白酒一年只有一个酿造周期,投料也只进行两次——重阳前后一次,称为“下沙”,大半个月后先不忙着取酒,而是再投一次料,称为“造沙”。此后一年,所有的酿造工作都围绕这两次投入的粮食展开,来来回回的蒸煮、发酵、取酒。
茅台酒采取的是“坤沙”工艺,使用的高粱颗粒完整,酿出的酒风味最为浓郁立体。来看看这粒“沙”吧。
红缨子高粱的个头很小,种皮暗红,捏起来鼓鼓胀胀的,特别紧实——长约一百三十天的生长周期已为其积蓄了充足的养分,浓缩在小小的颗粒之中,好像迫不及待地要喷涌而出,化作甘醇的美酒。
掰开一粒饱满的高粱,看到那光滑洁白、近乎蜡质的断面,其中最丰沛的成分是糯性极强的支链淀粉。酒的主体——酒精——正是酵母菌以淀粉糖化后的糖分为食,源源不断地发酵产出的。
除了淀粉,蛋白质和脂肪也是重要的营养物质。蛋白质可以作为氮源促进微生物的生长代谢,还会被转化为多种氨基酸、多肽、有机酸,是重要的风味前体物质。部分氨基酸还可以与还原糖发生热烈的美拉德反应,带来迷人的坚果香与焦香。而脂肪也会被水解或氧化降解,生成醇类、醛类、烯类、呋喃类等风味前体物质,是风味的重要来源。
别忽略那暗红的种皮,其中富含单宁。单宁的味道是苦中带涩的,却能让酒的风味更具有立体感和层次感;适量的单宁还能抑制杂菌的生长;单宁被酶解或微生物降解后又能产生芳香的酚类物质,酝酿出优雅细腻的奶油香。
酿酒的物质准备已经做好,只等“下沙”一声令下,风味的宇宙就被瞬间引爆。
第一步,润粮——
滚沸的赤水河水泼洒入成堆的高粱,激起欢腾的红浪。红缨子高粱中充满了坚硬的淀粉晶体,紧缩在细胞之中,极难被微生物分解。而在“润粮”的过程中,它们开始吸水、膨胀,质地也柔软起来。
润粮过程中,工人不断翻拌粮堆,使每一粒高粱吃水充足。这还不够,紧接着,蒸粮——
高粱“泡发”十几个小时后,加入母糟一并放入酒甑中蒸煮,把硬实的高粱蒸成八分熟的“高粱饭”。充分吸水的淀粉晶体在高温的作用下崩解开来,变成柔软、黏稠的糊状物,这个过程被称为淀粉的“糊化”。
 
现在,淀粉已不再是啃不动的“硬骨头”,可以请微生物来分解它们了。
当然,滚烫的高粱中是不可能有微生物存活的,得先降温。把高粱在晾堂上摊开,让温度自然下降——可不能心急,茅台的酿酒微生物,相当一部分来自晾堂与空气之中,在下沙、造沙时一定要给足充分的摊晾时间与空间,才能网罗足够多的微生物,让后续的产酒、生香过程更加顺畅。
摊晾时,需要“打造”,让高粱能更充分地与空气接触。当温度降到一定程度,就可以泼洒尾酒、拌入曲粉了。
尾酒,是上一年蒸馏取酒完成后,继续馏出的低浓度酒,可以起到风味接续与杀除杂菌的作用。而“曲”则是用小麦制成的微生物“培养基”,富含曲霉、根霉、毛霉等霉菌与枯草芽孢杆菌等细菌,是最重要的酿酒微生物来源之一,对酒的风味有决定性作用,被称为“酒之骨”。
将曲粉与原料充分混合后,酿酒工人们会将高粱收成一个个半球形的“堆子”,使其在氧气充足的环境中进行“阳发酵” ——有氧发酵。
霉菌们开始工作——酒,主要是酵母菌生产出来的,然而酵母菌“啃”不动大分子的淀粉,这就要靠霉菌分泌淀粉酶,分解出小分子的单糖与双糖。此时,酵母菌也正在繁殖,在这个过程中,堆子的温度会逐渐升高,散发出类似西南小吃黄粑一样热烘烘的、香香甜甜的味道。有了小分子糖作为生产原料,一些勤快的酵母菌开工了,仔细闻,就能捕捉到丝丝缕缕的酒香。
要让酵母菌高效产酒,必须营造厌氧的发酵环境。当高粱发酵充分、温度适宜时,就该请它们进入酒窖,进行“阴发酵”——无氧发酵了。
紫红泥铺底、条石砌壁,再以紫红泥封顶的窖池,整体上看,为酵母菌等微生物提供了隔绝氧气的环境,便于产酒、生香,从细节上看,又有很多学问:在窖底,发酵的温度比较低,而水分多、压力大,窖泥中又有己酸菌,经过酯化反应后会产生独特的“窖底”之香;在窖中,发酵环境比较单纯,香气纯净,是为“醇甜”;在靠近窖面的部分,虽有窖泥封口,却并非完全不透气,除了酵母菌,还有许多兼性厌氧的微生物活跃其中,产生更加复杂的风味。
至此,“下沙”环节告一段落。
接下来,将是长达大半个月的蛰伏。当粮醅出窖,酿酒工匠们会将第二批高粱投入其中,是为“造沙”环节,大体流程与“下沙”相似——实际上,后续每过一个月,都会经历出窖、蒸煮、摊晾、拌曲、收堆、下窖的过程,只是不会再有新粮补充进来,每次蒸煮时都会蒸馏取酒,共取酒七个轮次,直至丢糟。而下沙、造沙环节,蒸粮时并不取酒,这是为了给微生物充足的酝酿时间,以备后续取酒轮次的厚积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