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回复: 0

[时评] 2025诺贝尔经济学奖,揭示了AI的未来趋势 | 巴伦科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0-15 07: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5诺贝尔经济学奖,揭示了AI的未来趋势 | 巴伦科技

Screenshot 2025-10-15 at 7.30.48 PM.png
1.jpg
很多未来的挑战者可能还没进入大众视野,甚至有些至今尚未诞生。




作者亚当・莱文

编辑|车铭德


在人工智能火遍全球的当下,将最新的诺贝尔奖授予对该技术变革的理解,可谓恰当其时。

周一,瑞典皇家科学院将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乔尔·莫基尔(Joel Mokyr)、菲利普·阿吉翁(Philippe Aghion)和彼得·霍威特(Peter Howitt)。他们关于“技术创新经济学”的研究,不仅来得正是时候,也为我们理解AI如何重塑经济格局奠定了基础。

评选委员会在解释颁奖理由时说:“今年的获奖者不仅阐释了创新如何推动经济持续增长,还阐明了一个关键机制——为什么即使新产品、新工艺会引发利益冲突,它们仍然能不断走进市场。”

这三位获奖者帮助我们理解今天的技术水平,是怎么一步步发展来的。

在工业革命之前,经济增长曾经停滞了几个世纪。然而,自那以后,发达经济体实现了相对持续的增长。莫基尔是一位经济史学家,他的研究重点就是探究这种转变的原因。

在他的论述中,核心是“科学” 和 “工业生产实践知识” 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而且这个循环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科学家们进行基础研究,产出的知识本身并不会直接推动经济增长;技术人员和企业家则将这些科学成果转化为新产品、新服务、新商业模式,从而创造财富;这些财富又会通过企业资助、政府拨款,反过来给新的科学研究提供资金。

莫基尔认为,尽管科学和技术对既得利益构成威胁,但19世纪以来还是催生出了一种“对科技开放”的新文化——这也是后续增长的重要基础。

阿吉翁与霍威特的研究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开,他们从理论上拆解了“创造性破坏”的逻辑——就像现在这样,技术格局正在我们脚下发生巨变,连行业里的头部巨头都坐不住了。

技术创新削弱了老企业的优势,让新公司有机会从它们手中抢夺业务。“创造性破坏” 这个概念,经济学家早就知道,但阿吉翁和豪伊特的研究,深入探讨到了其具体机制。他们以及后来跟进的经济学家的研究,成为鼓励创新的主要政策框架。

拿美国举例,它的经济活力特别强——一边有大量新岗位、新公司冒出来,一边老岗位、老公司被淘汰,新旧更替速度很快。这种动态平衡,其实是靠一套政策和制度撑起来的:既鼓励企业搞创新,又不会让过去的创新者“躺平垄断”,即保护归保护,但绝不允许他们把路堵死。

诺贝尔委员会在颁奖时,大概率也考虑到了AI。因为现在的AI,正把行业推向一个关键拐点:新公司有机会取代老牌巨头,就像当年这些巨头也曾是“挑战者”一样。回顾一下科技史:大型主机被个人电脑颠覆,个人电脑又被万维网超越,万维网后来又被智能手机比了下去。不是老巨头会消失,而是新玩家有可能迅速超越他们。

如今,一切又都在被AI以尚未完全被理解的方式所颠覆。私人投资者正在押注这场变革,据Crunchbase统计,自2024年以来,他们已经为AI初创公司投入了2590亿美元。而科技巨头们也在拼命守地盘,同样烧了上千亿,就怕在AI时代被淘汰。

阿吉翁和霍威特还提出,要让创新像“飞轮”一样转起来,需要7个核心要素:适度的竞争不过度的专利保护支持高等教育创新融资方式逆周期财政政策开放的贸易以及能够让资本和劳动力高效转到新领域的生产性破产法

其中一些要素正受到特朗普政府新政策的挑战,但美国的大部分创新体系依然存在。这意味着科技行业的洗牌不会停止,会有新巨头诞生,也会有老玩家退场。

OpenAI虽然抢占了AI时代的先机,但很多未来的挑战者可能还没进入大众视野,甚至有些至今尚未诞生。对于最新的诺贝尔奖得主来说,这正是理想的状态。

版权声明:
本文为Barron's原创文章。英文版见2025年10月14日报道“What The Latest Nobel Prize Can Tell Us About the Future of AI.”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形式的投资和金融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0-16 04:00 AM , Processed in 0.05806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