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4|回复: 0

顶流商场,集体甩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0-11 06: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顶流商场,集体甩卖

Screenshot 2025-10-11 at 6.42.33 PM.png

IMG_6643.PNG


越来越多的商场被摆上货架。


今年上半年,北京SKP、荟聚两大顶流商场也被推上交易台。过去数年,它们精准抓住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受益最大的两个人群——追求顶级奢侈享受的富豪和数量不断壮大的中产。他们一掷千金的消费力,带来巨大人流,也推动周边地价走高,吸引了更多住宅房地产商们涌入,无数商场拔地而起。


然而,当住宅地产行业松动,商场也受到波及,倒下的不止是房地产商们旗下的购物中心,更多人都感受到了这股震荡波。

‍‍‍




文 | 韫力

编辑 | 西打

运营 | 泡芙




顶流商场,摆上货架


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不少商场的客流量并不亚于5A级景区。


比如位于北京大兴的荟聚。这座商场引以为豪的地下三层共计7000余个停车位,一度也无法从容吞吐热情的客流,高峰期停车场入口能堵上好几辆车。商场内,买宝可梦周边的队伍从二楼店门口蜿蜒至一楼中庭,不见头也不见尾。一家卖栗子和坚果零食的店,顾客动辄排队一个小时才能进店选购。


作为北京南城最火的商场,荟聚不仅吸引了本地人前往,周边不少河北县市的居民也愿意携家带口驱车到访。无论是从人气还是招商能力看,荟聚都是商场中的顶流,但商业世界的难以琢磨,有时就在于许多决策背离当下情绪,比如在热闹的时候抽身离开。


IMG_6644.JPG
▲ 无论是从人气还是招商能力看,荟聚都是商场中的顶流。图 / 大众点评


据界面新闻此前报道,荟聚和宜家共同的母公司英格卡集团,正计划出售国内10座荟聚购物中心,第一批摆上货架的就有无锡、北京、武汉三家荟聚。和北京荟聚一样,无锡和武汉荟聚也相对远离城市中心,依靠密集、便捷的交通网络和宽敞的购物空间,网罗中产家庭周末和节假日前来消费。报道称,这三座商场合计交易金额达160亿元,或将由泰康人寿领衔的一批险资接盘。


“这并不让人惊讶,出售潮很早就开始了。”从事房地产资产管理工作的李年说,今年业内更吸引人注意的出售案例是SKP。


出售行为往往让人联想到卖家缺钱,但这个词怎么看都与SKP格格不入。过往每年到了4月、11月的店庆时节,全北京最有钱的一群人都要驱车赶往东三环外环,冲进北京SKP后在短短几小时内花掉几万、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元,过一个“富人专属双11”。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将北京SKP买成“全球店王”——全球全年销售额最高的商场。


疯狂的消费,也催生了梦幻的租金,SKP的母公司北京华联赚得盆满钵满。据36氪报道,北京SKP的租金是中国商业地产中最高的,一楼沿街店铺的租金达到100元/平方米/天以上,甚至200元/平方米/天,而同期全国商业地产的平均租金水平只有20-30元/平方米/天。


然而就在今年上半年,北京SKP摆上了交易桌博裕五期美元基金通过关联方,拟收购北京SKP 42%-45%的管理运营权,以及实体资产租约合同等。这纸公告,也让外界得以窥见这座“销金天堂”的另一面。


不止荟聚和北京SKP,眼下,越来越多的商场被摆上了货架。国际综合性房地产顾问公司戴德梁行统计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房地产大宗交易市场表现并不活跃,但消费基础设施商业赛道逆势上涨,交易占比由2024的18%提升至20%。戴德梁行北区资本市场部董事杨蕾向每日人物透露,“目前很多投资人都在咨询商业地产项目。”


在商业地产活跃的板块,比如深圳、上海等一线城市,同样有核心地段的商场挂牌出售。


一到周末,背着双肩包、拖着拉杆箱的香港人,齐刷刷地抵达位于深圳CBD中心的皇庭广场。这里距离福田口岸仅两站地铁,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香港游客穿梭在皇庭广场内各大连锁餐饮和零售品牌店铺间,吃饭、购物、买特产,一些店铺直接打出“返港必带”的宣传牌。而9月9日,皇庭广场也被悄悄挂到了京东司法拍卖平台上,迎来了自己的命运转折点。


IMG_6645.JPG
▲ 皇庭广场也被悄悄挂到了京东司法拍卖平台上。图 / 视觉中国


类似的故事,也在上海上演。位于南京西路的仙乐斯广场,已有80多年的历史,一直是上海滩最新潮的社交场所之一,舞厅、书场、剧场流转变换,千禧年初被改造为商场,上海JW万豪酒店、万豪行政公寓、来福士广场等知名地标,陆续在其周围3公里内修建。然而上半年,基汇资本等三家业主同样选择将其挂牌出售。


时间线再拉长一些,2024年上半年,万科就已经先后卖掉了上海七宝万科广场以及上海南翔印象城MEGA,这是万科旗下营收前二的王牌商业项目。同年,远洋集团不惜亏损17.63亿元,也要以40亿元出售北京颐堤港二期64.79%的股权,断腕之心可见一斑。


“商业地产现在是典型的买方市场。”杨蕾说,这些年,市场待售项目在变多,但买家其实十分谨慎,单宗标的的交易额明显降低。戴德梁行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内地大宗市场指地产行业里大型集中的资产,如整栋商业写字楼、工业园区、商场等,非普通单套住宅交易成交宗数371宗,创近五年新高,同比增长23.3%,但成交金额同比下降6.3%,保持在2200亿元左右。


“过去商场流动性很小,是大资本之间的交易,2023年首批消费类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落地,意味着购物中心、写字楼、酒店等资产,能以基金的形式去二级市场上市,很多机构投资看到了明确的退出路,愿意投资商场。”杨蕾告诉每日人物。


除了买方有需求,卖方同样有需求。“这两年很多产权方都缺钱了。”李年称,国内商场的产权方,主要是零售公司和住宅地产公司,但在当下经济周期,与个人消费绑定的行业都在“过冬”,“集团缺钱,手上为数不多能卖上价的购物中心就被摆上了交易台”。




时代的门票


中国购物中心的崛起脉络,与城市化进程几乎同频。涌进城市的人越来越多,推动着消费方式的转变,也释放了购买潜力。


某种程度上说,北京SKP和荟聚的成功,都是因为捕捉到了这个进程里受益最大的两个人群——追求顶级奢侈享受的富豪和数量不断壮大的中产,才拿到了时代的门票。


IMG_6646.JPG
▲ 北京SKP和荟聚的成功离不开富豪和中产。图 / 视觉中国


2000年初,一线城市向外高速扩张,尘土飞扬,塔吊林立,到处都是拆迁造富的神话,以及各行各业令人眩晕的淘金故事。彼时,北京华联集团的吉小安,隐隐感觉到奢侈品行业即将到来的春天,开始筹谋规划着在北京开一座高端商场。


吉小安本人颇为神秘,几乎没有接受过媒体采访,只是偶尔被其他企业家提及。俞敏洪称吉小安连手机都不用,要想见他,必须找他的助理转几个圈,“但如果他找我喝酒,我不去,下次要找他就找不见了”。


但在拓展商业版图上,吉小安擅长造势,商场建设的每一步都走得高调,单是引进合作方,他就先后与新加坡房地产巨头嘉德公司、美国奢侈品百货第五大道集团的高管碰面,最终选择与中国台湾地区“百货之王”新光三越集团“牵手”。


2007年,借助新光三越积累的奢侈品资源,彼时还叫新光天地的SKP盛大开业,一口气引进了700多个品牌,其中高奢品牌超过230个,豪气的手笔立即吸引了目标客户群。开业当年,为了支持这座新商场,台湾新光三越百货还特意在北京举办了春季高尔夫球会,邀请了国际顶尖品牌供应商的高层前来。


不过,合作的蜜月期只维持了几年,双方就分道扬镳,新光三越随即退出。2014年,新光天地正式更名华联SKP。


事实上,SKP并不拥有其身下土地的产权,但没人把它看作一个“轻资产”的商场运营方。恰恰相反,它是一家以重资产模式著称的高端百货。


李年介绍,SKP采用的是联营模式——从品牌方购入商品,再由双方分成利润。这种模式让它能在商品、商场空间、品牌调性和选品上拥有绝对控制权。这也一直是它在奢侈品界的护城河,正如柜姐常说:“奢侈品,如果在SKP买不到,全国也很难买到。”有报道透露,为了确保部分商品在店内的独家销售权,SKP还会花高价“买断”,用真金白银锁定目标客户。


随着北京城市发展,中心人口向外围扩散,以王府井为核心的商业区向周围转移,三栋华贸写字楼和周边的高级公寓一起拱卫着北京SKP,拎着爱马仕、香奈儿的精英人士在楼层间穿梭,这里很快崛起为新的金钱高地。


而荟聚的发展,则和宜家的扩张、中产的壮大脱不开关系。宜家家居以蓝盒子的形态从北欧出发,扎根到世界各地,而同一集团旗下的购物中心,也跟随着宜家的脚步不断在新的国家、城市砸下自己的钉子。在俄罗斯,宜家母公司打造出的购物中心叫“Mega”,在德国和葡萄牙分别是“LUV”和“MAR”,到了中国,购物中心被命名为“荟聚LIVAT”。


荟聚显然很理解北京中产的生活方式。宜家购物中心集团中国区总经理丁晖称,宜家要开的购物中心,目标群体是在北京奋斗的、在主城区以外安家的人群,“这里没有LV之类的奢侈品,消费更面向大众”。趁着免费停车的4个钟头,到荟聚吃喝玩乐购,累了就去宜家蹭沙发睡觉,有时间再去对面逛逛山姆,成为北京南城不少人周末休闲的方式。


IMG_6647.JPG
▲ 宜家和荟聚的目标群体是在北京奋斗的、在主城区以外安家的人。图 / 视觉中国


事实上,商业地产的成功最初并不是行业的主流,不少住宅开发商们对运营一个购物中心没有兴趣。李年提到,商业地产注重常年运营,比如写字楼、购物商场等都靠持续的租金赚钱,需要长时间的深耕,而住宅地产,大多数都是一次性买卖,周期短得多。不过十多年前,当住房开发贷款政策开始收紧,大量地产商开始向商业地产转型。


那几年,肉眼可见地,气势恢宏的大商场开始在各个城市拔地而起。以购物中心为锚点,地产商们盯上了更大的利益。李年说,“很多地产商不懂运营,靠自家商场赚不到钱,但他们发现,能把购物中心当成一个拉动周边住宅房价的任务来建设。”在香港知名商业地产恒隆集团董事长陈启宗看来,当时“是很多疯子在一个发疯的市场里玩”。


不过,当购物中心狂飙突进了几年之后,行业里的很多玩家却发现,靠大商场拉动房价上涨的账,也算不过来了。


“多数商场要10年以上才能收回成本,万科的七宝广场每年销售额在40亿到50亿元左右,在购物中心里算是很赚钱了,但整个万科一年销售额2000至3000个亿,商场营收太不够看,未来增长也有限。”李年解释,这几年,不少房地产公司资金告急,经常需要筹一笔现金去支付工程款或员工工资,于是,“卖购物中心成了最划算的选择”。


很长一段时间内,住宅地产如同商业世界的地基,当它开始松动,受影响的却不止是住宅地产和它旗下的购物中心。


当中产不再疯狂买房,来宜家看家具的人少了不少,房价下行,也顺带让消费者捂紧了自己的口袋。就连闪闪发光的奢侈品行业也开始过苦日子了,高端品牌集体收缩,北京三里屯的LV旗舰店迟迟不开张,上海连关两家GUCCI,雅诗兰黛在今年上半年甚至交出了净利润暴跌近900%的财报。


荟聚、SKP自然被裹挟到了寒潮中。数据显示,2024年,北京SKP的营收下滑17%至220亿元,母公司华联股份去年股价一度低至0.94元/股,华联不得不公告提示“有退市风险”。而就在前几年,SKP还以激进姿态宣布进军贵阳、杭州、呼和浩特、武汉、三亚、广州、合肥等城市,时至今日,大多数项目都未能如期开业迎客。


同样,2024年,宜家所在的英格卡集团的财务表现也不乐观,营业收入为418.64亿欧元,同比下滑5.5%,净利润8.06亿欧元,暴跌46.5%,中国区营收同比缩水近10亿元。


拥有一座叫得上名字的商场,曾经是一条护城河,能让零售公司放开手脚打造门店,不被随意上涨的租金为难;眼下,集团财务承压,重资产模式的商场成了一堵沉重的墙,拖累公司步伐。“商业地产的趋势是瘦身,把产权甩出去,做轻资产运营,或者引入一些股东,分担财务压力。”李年说。




资本扫货


相较于陷入困境、着急出手的卖家,顶流商场交易的买家一方,处在完全不同的境地。


一座购物中心挂牌出售,港资曾经是最活跃的一股接盘力量。从购物中心成长起来的港资,偏爱商业地产,资金实力雄厚,在内地不仅爱拿地,也能接手各类项目。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北上的港资活跃在上海,恒隆集团在上海徐汇区打造出港汇广场,随后,香港长江实业、瑞安以及恒隆投资又都在黄浦江畔跑马圈地,建造起一个又一个纸醉金迷的高端购物中心。后来,他们的商业地产版图继续扩张,又进入北京、杭州、成都等城市。


如今,情势变了。“这几年商业地产行业最活跃的是险资。”杨蕾告诉每日人物。据戴德梁行统计,2022-2024年间,保险公司在中国内地商业地产的直接或间接投资超过千亿人民币。


“这是因为2023年消费类REITs推出,改变了市场交易逻辑。”李年称,商业地产是资本之间的交易,一笔买卖可能会浮亏严重,由于交易资金庞大,想卖出去也不容易,要眼巴巴地等一个豪气的大买家出现,不符合投资风格保守的机构偏好。“但REITs模式不一样,它能让资本随时退出,资产也不会有夸张的涨跌幅,吸引了一批更有实力,投资稳健的险资出手。”


简单来讲,REITs类似于基金模式,由于在中国推出时间晚,交易结构较复杂,对公众来说也比较陌生,但交易的内容却和大众息息相关。这个模式让高速公路、办公楼、商场等大宗地产能在二级市场进行交易,普通用户也可以参与投资、分红。由于REITs的资产与股票、债券相关性较低,能够分散投资风险,机构也通常把其视作稳定现金流的产品。


杨蕾介绍,在当下投资路中,“商业地产对于险资颇具性价比”。当一家保险公司管理的资产达到万亿级别,资产配置需求将变得非常大。如今,10年期国债收益跌破2%,银行利率不断走低,传统资产的收益空间在不断缩小,险资也在四处探寻新的投资机会,“商场尤其是优质商场弥补了资产荒下的配置空缺”。


在中国内地,REITs一推出就受到市场追捧,期间也经历过疯涨和暴跌,近两年市场才趋于稳定。戴德梁行广州估价及顾问服务部主管及董事何肇烜曾介绍,和购物中心相关的消费类REITs,自2024年上市以来,累计综合收益接近90%,其中,2025年上半年的累计综合收益达34.1%。这个表现,已经跑赢同期沪深300和大多数债券指数。


据界面报道,荟聚的意向买方就是由泰康人寿领投的基金,累计出资规模80亿元。而北京SKP收购方博裕资本背后,也能看到和险资有类似风险考量的政府基金。博裕资本的LP出资方包括新加坡主权基金,其管理着新加坡政府资金,同样在各地谨慎配置资产。


今年,险资频频出手的典型对象还有万达广场。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以来,王健林持续断腕出售了超过80座万达广场,其中新华保险、阳光人寿、大家保险等险资机构已收购24座,占比近3成。


IMG_6648.jpg
▲ 杭州拱墅区的万达广场。图 /视觉中国


险资能在市场上疯狂扫货,不仅有本土物业持有方在出售项目,还有一些外资投资机构出售其持有的商场全部或者部分权益。


今年1月,加拿大养老基金投资公司出售持有10年的龙湖集团四个项目股权,买家为大家保险集团。据市场观察,这一轮退出的基金很多是五、六年前前买入的,基本度过了一个持有周期。 对投资者来说,比起长期持有商业地产,在运营状况还不错的时候抛售出去或许更加明智。




重估商场


一掷千金的时代,业主们倾尽心血打造的商场曾被视为可以长期持有、不断增值的宝贵资产,但当它被摆上交易货架,价值也不再神秘,赤裸裸地以真金白银呈现。


估价43.61亿元的皇庭广场,起拍价30.52亿元,相当于评估价的7折,吸引了超4.7万人围观,最终却以流拍告终。最新消息,它将被直接抵给债权人。仙乐斯的故事也很曲折,这座商场以低于原估值25%的价格,卖给了厦门国企象屿集团,成交价为21亿元,创下了南京西路商圈近三年来的最大折扣——要知道,2014年时,仙乐斯的估值仍高达30亿元。但即便如此,这笔交易也充满了变数,目前仍在拉锯中。


与这些挣扎中的商场不同,荟聚与SKP的买方态度更为明确,“它们都并未低姿态寻求小银行或小基金,买卖双方实力是平等的”,李年觉得,这两笔交易里,能看出出售方还拥有不小的话语权。


据《中国商报》报道,出售后,SKP的控制权保持不变,北京SKP仍保持本次交易前的运营管理结构,买方则更多以财务投资者身份参与。荟聚如果出售,大概率也会保留运营控制权。


“以往,房地产买家最看重Location地段,但险资最在乎运营。”李年解释,港资购买商场,有起死回生的运营能力,可以慢慢达到增值的状态再出售,而险资往往不具备运营商场的能力,他们更希望能够保留原有的运营团队,延续此前稳定、优良的经营情况,“这样REITs能很快就发售,或者直接就能参与比较多的股权分红”。


IMG_6649.JPG
▲ 房地产买家最看重地段。图 /视觉中国


这个准绳一拉,荟聚和SKP就成了资本梦寐以求的标的。据李年观察,荟聚目前有400多个品牌入驻,而一般商场的租户数通常在100到200个之间。商场的租户谈判,往往是一个个谈,如今市面上的商场租户入住率普遍不高,荟聚却在如此巨大商场里,引进那么多的品牌并保持迭代。


至于SKP,多年以来谈判的对象都是强势的奢侈品牌,“它们绝不会轻易入驻任何商场,要和奢侈品品牌谈判,都是总部亲自出马,区域分公司是没有这个资格的”,李年说。


注重运营,也使得一些过去不那么被看好的商场,扭身一转成了交易热点。杨蕾提到,万达在过去两年交易的商场,很多都位于一些下沉城市,例如甘肃武威、青海西宁等地。“虽然这些城市看起来远离主流市场,投资人都不太会注意到,但这些城市的万达运营非常成功”,它们通常位于城市里唯一的商业中心和地标性区域,“常年维持高出租率,租户排队进驻,现在当地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表现也比北上广好,爱聚餐、能消费”。


尽管买卖双方都有需求,但无奈的是,最终能让险资出手的标的仍然有限。“目前市场面临资产荒,想卖商场的很多,但没有那么多好的标的出现在交易台。”李年称。皇庭广场、仙乐斯虽然地处黄金地段,但运营状况都算不上最好,香港人北上前,皇庭广场一度经营困难到被消费者诟病“舍不得开空调”。


运营,恰恰是当下商场最具挑战的部分。它不仅仅与商场本身的管理和服务水平相关,更与消费热情相关。李年记得,过去和超级加盟商们交谈,他们意气风发,“一年开十几个门店,光奶茶品类都能投好几个品牌”。而这两年,超级加盟商都在诉苦,心态大多倾向于观望,因为加盟商们发现,大多数品牌平等地卖不动,联名也不好使了。“他们这两年同时接触很多个品牌,但开的门店少了,不轻易出手,最多开三五家店试探水温。”


小品牌和独立品牌主理人进入商场的意愿也在减弱,不愿意再赌上现金流搏一搏,很多人选择保持低调,甚至完全放弃了商业空间的争夺。


运营压力下,一些商场样貌也悄然改变,李年发现如今的一些商场已经开始“在中庭多点位摆摊”,卖咖啡、衣服、首饰,“走进商场像到了某条街边地摊”。很明显,商场妥协了,“为了租金让出公共空间”。


交易台外,各地新商场还在陆续规划中,它们和被拍卖的老商场刚起步时一样雄心勃勃。据南京本地宝消息,光是南京,今年就有大融城、万象汇、华贸中心、中华城京东Mall等24个商场排队开业。“没办法,基本都是以前和地方政府约定好的项目了”,李年说。商场一座接一座地开,但在商业世界里,真正难的不是盖出来,而是活下去。


(文中李年为化名。)


参考资料:

1.《前「世界店王」或50亿美元易手 SKP见证漫长的春天》香港商报网

2.《宜家系隐秘帝国遍及40国家:成中国最大外资地主》经济观察报

3.《10座荟聚购物中心可能要被打包出售了》界面新闻

4.《公募REITs正当时:2024年总分红近84亿元,机构蜂拥做资产配置》界面新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0-12 11:32 PM , Processed in 0.04261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