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1|回复: 3

《这就是中国》303期:万桥飞架的“高速平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0-5 07: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Hutong9.net 于 2025-10-5 07:44 AM 编辑

《这就是中国》303期:万桥飞架的“高速平原”

张维为
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理事,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

许湘华
贵州省交通运输厅二级巡视员、总工程师

来源:观察者网
2025-10-05 10:36:29

a1.jpg 州是一个没有平原的省份,有句俗话叫“地无三尺平”。然而多年来,贵州的人民和建设者凭借非凡的勇气与智慧,以万桥飞架之举,将贵州托举成了“高速上的平原”。这一壮举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经济和民生的发展,也为国家西部大开发注入了澎湃动能。

9月29日,在东方卫视播出的《这就是中国》节目中,节目组来到贵州花江峡谷大桥。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教授和贵州省交通运输厅总工程师许湘华,通过讨论贵州的发展历程,讲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精彩故事。

a1.png

《这就是中国》第303期


张维为演讲

贵州是一个创造奇迹的地方。这里山多,长期交通闭塞,严重阻碍了发展,贫困发生率一度高达26.8%,甚至曾被联合国专家认为是“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

然而,贵州以难以想象的决心和勇气,通过基础设施大发展,尤其是桥梁建设,让交通和经济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1年,贵州高速公路里程仅500公里,到2024年底,这一数字突破了9000公里,综合密度居全国前列。

贵州是祖国西部地区第一个实现“县县通高速”的省份,被形容为“万桥飞架的高速平原”。如今,全球前100座高桥中,近半数在贵州,这片地区已然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桥梁博物馆”,真正实现了“天堑变通途”,为贵州经济腾飞和民生改善奠定了坚实基础。



花江峡谷大桥 图源:央视新闻

我们现在所在的花江峡谷大桥,以625米的桥面至水面高度刷新了世界纪录,相当于200层楼高,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高桥。崇山峻岭间建桥,是对人类工程技术的极限挑战,至少要克服三大难题:

一是超强风场的挑战。花江峡谷地带风速变化极快,前一秒还是微风拂面,瞬间就因峡谷形成的“狭管效应”,最大风速可达14级。中国工程师使用国产激光雷达进行峡谷风观测分析,通过3D建模和风洞试验,研发出“导流板 + 阻尼器组合系统”,让大桥在强风中稳如磐石。

二是地质复杂多变的难题。因地理条件所限,桥址地段分布有17条断层带,被称为在“豆腐”里打桩。为此,中国工程师独创了“深埋式锚碇”技术,将20万吨重的锚碇嵌入岩层120米,创造了世界纪录。

三是桥梁架设的难题。大峡谷又宽又深,桥梁巨型构件运输困难,要把工厂制造的构件运输到现场并精准拼装,吊运至设计位置并精准对接,这些都是桥梁建造过程中难以克服的问题。

贵州桥梁的奇迹还有很多,从江界河大桥到鸭池河大桥,从北盘江大桥到坝陵河大桥,再到我们眼前的花江峡谷大桥。过去数10年间,贵州接连用一座座的云端之桥证明:没有跨不过的高山大川,只有不断超越极限的自己。这是一种新时代的愚公精神——不是把高山搬走,而是让高山变通途。无疑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了关键作用。政府主导、科研支撑、国企民企共同参与,协调国土、交通、地质、气象、科研等10多个部门,调动上万名工程师和建设者。

贵州桥梁建设造福了人民。数据显示,贵州桥梁建设直接带动就业超过50多万人,间接拉动旅游、物流等产业产值超千亿元。花江峡谷大桥通车后,两岸通行时间从原来的两小时缩短至两分钟。经济发展的血脉畅通了,老百姓的生活更方便了,它重塑了人们对幸福的定义。过去,山那边是贫穷的代名词,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现在,桥这边成了创业的热土,民宿、电商、生态农业都蓬勃发展。大桥的建设者们在规划之初就创新地提出了“桥旅融合”的概念,打造了国内首个集桥梁观光、运动体验、旅游服务于一体的桥旅融合综合体。

花江峡谷大桥的意义还在于,它位于六枝至安龙高速,是祖国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关键节点,将西南的矿产旅游资源与东部的市场技术紧密相连。它也通过广西与云南,把贵州与东南亚地区联系起来。2023年贵州与东盟的贸易额突破了800亿元,其中60%都是通过这一地区的“桥梁走廊”完成的。这种硬联通正在重塑中国西部经济地理版图。万桥飞架的贵州已从当年与世隔绝的偏僻之地,变成祖国西南地区衔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珠江西江经济带、成渝经济圈和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枢纽。

贵州是一个创造奇迹的地方。贵州经济过去十几年增速一直居全国前列,大数据开发位居全国前列,综合算力位居全国第一方阵。这里还有火爆全国乃至世界的“村超”,人文自然景观之丰富多彩,堪称世界之最。总之,贵州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后发追赶者,但成绩斐然。贵州人民以罕见的勇气和智慧,发奋图强,探索创新,已经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条件、既有别于东部、也有别于西部其他省份的伟大的现代化成功之路。

许湘华演讲

我是2005年到贵州交通系统工作的,完整见证了贵州交通的大发展,特别是从2012年开始。2012年到2023年这十年,堪称贵州交通发展的黄金十年。2011年底,贵州高速公路里程仅2000公里。到2015年,实现“县县通高速”,里程达5000公里。前期平均每两年通车600公里,后期每年通车1000公里,这种速度在全国都较为罕见。

有了这些路,我们贵州的经济社会基本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期。2017年实现“村村通公路”,2019年实现“组组通公路”。原来许多山头、平台、高地上的村寨之间,以及村寨到行政村之间是没有路的,如今都打通了,还修建了7.9万公里的通组硬化路。此外,2014年开始的水运三年会战,打通了碍航闸坝,促进了航运发展。再加上高铁、铁路、航空的发展,贵州整个交通建设取得了了不得的成就。

说到路,就不得不提桥和隧道。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开路需要隧道,而桥梁则是最能展现贵州交通成就的标志。受贵州地形影响,在126万个山头上建造了3万多座桥梁,世界100座高桥中,贵州占了将近一半。这里的地形使得桥梁建设不同于大江大河上的桥梁建设。

以今天建造的1420米跨径的花江峡谷大桥为例,11万根杆件在工厂预制好后运到现场,再一节一节拼装成93个节段。节段从贞丰岸路基通过台车运到现场,再用缆吊系统从空中、从跨中往两边一节节吊装拼装。得益于信息控制、自动化控制、定位导航等先进技术,我们的拼装精度是非常高的,合拢时精度达到两毫米,远超规范要求。

a3.jpg

图自央视新闻

我们造桥并非为了争世界第一,而是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比如地形、生态环境、不占耕地,以及贵州资金有限需尽量优化工程造价等。最初设计时,这座桥跨径为1360米,施工图设计时发现地质有问题,我们便将桥稍微偏转一个角度,避开地质灾害,跨径就变为1420米,无意间成了世界山区峡谷第一跨。在高度方面,通过“以桥换隧”实现最优方案。大家看那边有一条3500多米长的隧道,如果降低桥的高度,隧道就会变长,桥梁跨径也会减小。但桥和隧实际上造价相当,隧道过长会降低行车安全性和舒适性。经过比选,我们宁可“以桥换隧”,因此又造就了这座世界第一高桥。

在造桥过程中,我们还有很多创新。以这座桥为例,我们遇到几个问题。

一是桥跨径大,桥顶索鞍又重又大,传统索鞍达400多吨。我们就采用了锻造式索鞍,用很厚的钢板通过高压锻打成50厘米厚的钢板,然后焊接,分成三段吊装。锻打过程中,钢板的金相组织发生改变,变得致密。这么厚的钢板需要焊接,而铸造无需焊接,这就要求革新焊接工艺。幸好国内有厂家具备这样的焊接技术,我们才敢采用这种结构。目前,全世界已经开始学我们用这样的结构了。

二是两根主缆是桥梁最重要的生命线,一旦成型无法更换。主缆受力状态以及内部湿气会导致钢丝锈蚀,这是致命的,且无法更换,所以需要随时监控湿气并抽湿。我们在两根主缆中,抽出两根直径5.7毫米的钢丝,换成光纤,一根测温度,一根测湿度,另一根主缆换成测应力,使主缆成为智慧主缆。这座桥上有很多创新,现在全世界也在借鉴应用。其他桥梁我们也在不断创新。

正因为有了这些桥、路和隧道,贵州成了“高速平原”,经济得以腾飞。
 楼主| 发表于 2025-10-5 07: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utong9.net 于 2025-10-5 07:50 AM 编辑

对话环节

主持人:刚才我们聆听了两位嘉宾的演讲。特别是许总工,他作为交通建设者、大桥建设者,站在花江峡谷大桥上,那份自豪之情,可想而知。在现场,大家也注意到我们迎来了一位新朋友,他就是来自加拿大的时事评论员丹尼尔,让我们欢迎他。

我想问问丹尼尔,你是第一次有这样的机会站在这样的超级工程之上,此刻你有什么感受呢?

丹尼尔:
当你想到这里地形如此复杂,他们竟要在此建一座桥,而且贵州以往至少一直被视为中国经济最不发达的省份之一,这真的令人觉得很神奇,光是想想这些,就足以让人心潮澎湃。如今,你们拥有了西方只能梦想的工程,还取得了如此惊人的发展速度。

就在我们脚下,还有一座建于清朝年间(1898年)的桥,至今仍被当地人使用。我不由得想起入住酒店时遇到的一位92岁的当地老人,试想一下,这样一个人见证了中国发生的巨大变迁,他亲眼目睹了中国从依赖那座清代古桥,到如今这座桥凌空飞架。除了“奇迹”二字,还有什么能形容这种震撼呢?

主持人:在丹尼尔刚才的阐述中,他已经进行了多方面的对比:一方面是横向对比,让你很难想象贵州这样的建设和发展在其他国家会发生;另一方面是时间维度的对比。

再问一下张老师和许总工,当我们谈及中国式现代化中的贵州篇章,说到其中精彩的部分时,你们最想阐述的是什么特点?

张维为: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义。前面丹尼尔提到1898年建造的桥,到如今刚刚建成的这座桥,期间正好历经了三种文明形态——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信息文明。在农业文明时期,贵州处于非常不利的条件。由于贵州没有平原,而农业生产粮食又依赖平原,加之贵州是喀斯特地貌,土壤渗水严重,导致农业并非其优势产业,进而引发了许多贫困问题。而如今贵州奇迹的一大特点,就是一下子进入信息文明。当下,贵州的大数据产业、综合算力产业等,在全国都名列前茅,这无疑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此我深有感触。

许湘华:我印象最深刻的改变,是贵州的交通建设,我们一张蓝图绘到底。从2005年、2006年起,我们就开始谋划“县县通高速”,对整个贵州的高速公路网络进行了重新布局。当时提出这一构想时,在全国业内引发了一片哗然,因为贵州是一个小省、穷省,却要办大交通,在资金、人才等方面都面临着极大的难题。

然而,无论领导班子更换了多少届,贵州发展交通的思路从来没变过,决心也从未动摇。我们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啃下了一块又一块骨头,最终才成就了如今的局面。不仅如此,我们还培养了大批人才,固化了许多施工工艺和工法。现在,这些成果已经能够向外输出,走向世界。目前,我们本省的施工队伍在国外已经承接了不少工程项目。

a1.jpg


主持人:刚才许总工提到非常重要的一点,即“一张蓝图绘到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善于去啃那些难啃的“硬骨头”。“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这话听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实际上,其中的每一项工程都面临着巨大的技术挑战。

在此,我还是想问一下许总工,您刚才在演讲中也提到了创新。我之前看过纪录片《万桥飞架》,了解到贵州在造桥方面极具创新能力,创新的思路似乎信手拈来,创新的点子非常多,“工具箱”非常饱满,是这样吗?

许湘华:
其实刚开始不是的。就拿我们建造的第一座千米级跨径的坝陵河大桥来说,其跨径达1088米,在山区建造这种结构的大桥,国内此前没有相关经验,不过日本有,像日本的明石跨海大桥就是类似结构。所以一开始,我们聘请了日本专家进行咨询,但专家做咨询时往往不会把技术要点讲透。比如当时国内还没有强劲的缆吊系统,我们便仿照日本明石大桥使用了架桥机。可这种架桥机我们当时造不出来,若从日本进口,费用高达2000多万人民币。后来,我们找到一篇关于日本架桥机的宣传报道,上面有一张非常不清晰的架桥机的图片。我们的工程师就根据这张模糊的图片,一点点研究琢磨,最终自己设计出了架桥机,并由国内企业生产,成本仅200万,就这样我们成功制造出了架桥机。

我们硬是靠自己摸索,具备了自主建造的能力。都是这么过来的。就像我刚才提到的空腹式钢构桥型,也是因为既要节约资金又要跨越峡谷,才发明出了这种桥型,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遇到问题就必须解决,当然,解决问题的前提也是我们整个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为此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并非空中楼阁。我们是大胆创新、小心求证,通过这样一个个慢慢地“啃骨头”啃出来的。

主持人:正如您所说,初期我们面临重重困难,不过随着一座又一座大桥建成,我们的经验越来越丰富,创新的点子和源泉也随之越来越多。创新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而言,太重要了。

张维为:
谈到贵州,我认为贵州对全中国乃至全世界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贡献,那就是这里诞生了任正非,他创建了了不起的华为公司,以及华为所代表的工程师精神。前段时间,有外刊刊登了一篇对华为一位领导的采访对话,其中提到华为是如何实现创新的。这位领导说,当遇到一个难题时,就投入1000名工程师去攻克;如果还解决不了,就再投入10000名工程师,人多智慧也多。如今,中国每年培养的工程师数量超过了西方国家每年培养工程师数量的总和,这代表着无穷无尽的创新能力。

主持人:我问一下丹尼尔,你在中国观察创新的时候,观察到了什么?

丹尼尔:
我在中国看到的创新变革实在令人惊叹。我是2008年来到中国的,比如,我刚来的时候,中国就已经有了高铁,而现在高铁里程已经达到了大约5万公里。这些创新成果最让我感到兴奋的是,它们能为世界其他地区带来怎样的影响。而且,中国与全球南方国家的合作,为这些国家提供了此前无法从其他渠道获得的机遇。

我记得曾看到过一段西方合作伙伴与一位非洲政要的对话,那位政要说:“如果我们想就软技能进行无休止的讨论,就去找西方这样的传统合作伙伴;如果我们想真正在实地做成事情,就去找中国。”这正是最让我感到兴奋的点。我不仅亲眼见证了中国的创新成果,我们脚下这座大桥就是最好的例证,我还能想象到有多少地形复杂的国家将从中受益。

主持人:我们的创新不仅推动自身发展,秉持着共创共享的理念,还能让许多国家从我们的创新中受益。许总工,刚才您反复强调,我们造桥的技术得益于国内的实践与探索。贵州打破的造桥记录,是建立在整个国家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同时它又为整个国家的造桥产业和技术产业发展做出贡献,我觉得这是一幅非常美妙的图景。

许湘华:
对的,我们的创新并非空中楼阁,每一样创新都有其基础。实际上,工程建设中更多的是集成创新,是各种技术的集合。完全未曾遇到过的顶尖技术创新其实并不多,偶尔会遇到一些。

比如,刚才张教授提到过的峡谷风,它与大江大河的风不同,来向、风力、风速、风向都不明确,而这个地方又恰好是风口,存在“狭管效应”。于是,我们求助于同济大学风洞实验室。不仅如此,在之前山头测量时,我们在国内找到青岛的一家公司,他们有多普勒扫描式激光仪,通过每秒钟发出几十万束激光打在气溶胶上,气溶胶反射激光的长度不同,通过后台解算,就能基本摸清风场的规律。摸清楚规律后,我们再到实验室进行风洞实验,同济大学和长安大学两所大学背对背平行做实验,得出的结果一致,我们才将这个结果用于桥梁设计。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5 07: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utong9.net 于 2025-10-5 08:00 AM 编辑

主持人:这就像一条链条,大家形成合力。所以我们看到贵州造桥达到的世界性高度,恰恰也代表了中国技术信息等多方面产业的综合高度。

我们反复强调,在造桥过程中有大量人才,包括设计师、监理、监测人员、维护人员,还有造桥师傅们,他们都是专业人才。贵州这么多年的建设,培养造就了庞大的人才队伍,这些人才队伍是否可以前往全国各地?他们到哪儿是不是都能像种子一样生根发芽?

许湘华:
是的,在这座桥上,从开工到现在,我们统计了一下,大概有1400多人参与,这里面有设计的、施工的、监理的、监测的,还有监控的,基本上都是老带新。仅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得靠前辈在实际工作中,让学生和一些年轻人跟着一步步学习,遇到难题如何解决,这才是最关键的问题。

我们很多年轻的工程师,只要参与建造了一座这样的桥,到第二座桥时,他就很不错了,就能成为老师傅。比如,这座大桥施工单位的总工,在前面第一座坝陵河大桥时还是个小技术员,那时才20多岁,现在40岁左右,已经是这座大桥的总工了,就是这样培养起来的。

主持人:这么多项目不断培养人才,人才又一代一代传帮带,这确实让人心潮澎湃。在这样的建设过程中,我们真的看到了人才发挥出的伟力。而且我想到,这里的人才不仅是高精尖的顶尖人才,实际上还有大量实操人才和产业工人。

张维为:
这让我想到中国整体的工程师文化。前不久我们去德国柏林,那里一批退休的工程师组织了一个协会开展活动,他们说:“我们真是羡慕中国人,你们现在到处都是世界最伟大的工程。”我说:“你们到中国去吧,那里有你们的用武之地。”

丹尼尔:从一位海外观察者的视角来看,最值得关注的一点是,这类人才在这里得到了何等优先的重视。我听过很多这样的故事,在西方,有些人本来可以成为极具天赋的工程师,但因为社会体制的原因,他们反而进入了华尔街,投身金融行业,整个社会也就因此错失了潜在的优秀工程师。但中国不同,中国重视这些有能力推动国家整体发展的人才。在这里,能成为一名工程师,能参与这座桥梁的建设,是极大的荣誉,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我曾有机会采访一位参与建设这座桥梁的工作人员,我问他的家人是怎么想的。一开始,他的家人很担心,因为这是一个在峡谷高空进行的巨大工程,但现在工程即将完工,他的父母总是骄傲地告诉朋友们:“看,那座桥,我儿子参与建设的。”

所以,我认为最了不起的一点是对这类人才的重视,这会鼓励更多人投身于这类领域,而他们的努力终将改善全体中国人的生活。

主持人:我觉得丹尼尔说得很对。我们在人才培养时,有一种价值引领。当然,从事金融经济非常重要,但我们不会像西方一些国家那样唯金融经济论。我们很多人才是从事工程、产业、研发的,是扎扎实实做事的。

我们现在在大桥上录节目,很多施工师傅也在这里,有的还在静静听我们分享。所以,我想借节目中的这点时间,向他们致敬,向所有参与大桥建设,特别是造桥的师傅们致敬。我曾经看过一个纪录片,一位师傅说,他要离开花江峡谷大桥工程了,但很期待有一天能作为乘客走过自己建造的这座大桥。我也希望大家能有这样的瞬间,感受这份荣耀不仅属于自己,也属于亲人。

a1.gif

张维为:对,我就说说工程师文化。应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就一直在提倡。到现在,我们的年轻学生,特别是中学生,普遍还是以读理工科为自豪,这种现象在其他国家几乎没有,只有中国还有,而且非常强。这个文化是新中国创立的。因为新中国建立后不久就遇到朝鲜战争、抗美援朝,没有现代化的机器、飞机、大炮,吃了很多亏。现在西方人也说,美国是律师治国,中国是工程师治国,结果是文化不同,成果也不同,中国在明显地赶上乃至超越。

主持人:对,文科也很重要,我们的创意、设计、审美还是要体现相当的高度。所以我很好奇,正好问一下许总工,我们在做大桥设计的时候,它美不美,你们会考虑吗?

许湘华
:桥梁与生俱来就具有力量之美,它建在山水之间、大峡谷之中,能否与山河融合得好,是我们一定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它的颜色,现在这个颜色,我们选了半年,对比了二三十种方案,最终选出一种能融入贵州,尤其是花江大峡谷这种苍茫浩渺状态的颜色。

主持人:昨天刚走上大桥的时候,就被这个绿色震撼了。一方面如您所说,它跟环境浑然一体,但在环境中又是那么耀眼夺目。

许湘华
:包括马上要施工完的服务区,按常规就叫花江峡谷大桥服务区,但我们取名叫“云渡”服务区,来自毛主席的诗词“乱云飞渡仍从容”。当时来测量的时候,正好碰到云全部起来了,几分钟,桥位就看不见了。我们在远端,当时我有了个灵感,“乱云飞渡仍从容”。

主持人:所以这个名字是您取的?

许湘华:
是我取的,但取名还是需要美学底蕴的。

主持人:是,这也是贵州人民的底蕴。两位在演讲中都说到大桥连通之后,最重要的是惠及了民生。

张维为
:这次我真的感受到什么叫“高速平原”。因为我听说要来这拍,又是大峡谷,又是世界高度最高的跨峡谷大桥,我想肯定要走盘山公路,肯定是转呀转呀,结果从贵阳一路过来,都是高速公路和一座座桥梁,没有感觉在山区,平的、直的开过来,这就是“高速平原”。我觉得这个理念是革命性的。现在贵州在算力、大数据产业方面都领先,与这种基础设施建设使山区变成“高速平原”绝对是联系在一起的。

万桥飞架加速了贵州内部的经济发展。因为贵州成为交通枢纽,连接的是中国的中西部,还联接到“一带一路”这样更广阔的陆海通道,贵州正在更大的建设图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丹尼尔:对当地民众来说,这座大桥将带来巨大的变化。我们入住的民宿主人早就为大桥即将带来的客流做好准备,客流已经在增加,因为人们甚至想在开通前就来看看大桥。大桥让当地人能从事商业活动,能更快地到城里,更高效地运输货物,这将对他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影响。

很吸引人的是,即便当前人口规模不足以支撑,或者商业活动还没能从大桥受益,先把它建在这里,然后与它一起发展。我在中国各地的基础设施项目中多次见到这个模式,这种超前规划理念非常特别,尤其值得发展中国家借鉴。

主持人:你要是明年、后年再来贵州,会发现每年都有新的不同。丹尼尔刚才说到的这一点,我们不仅是因为有需求才去修路、造桥,有时候,需求还没看到,我们就先把基础设施做好了,等基础设施做好之后,需求自然就生长出来了。我觉得这是中国模式里非常重要的一点。这样的话,我们就抢占了时间上的先机,不需要等。而且有了基础设施,有了完备的框架和生态之后,需求从哪里冒出来,你都不知道。

许湘华:
最明显的感受是我们的旅游。贵州天气太好了,夏天确实比较凉快,但是如果没有路,全国不会有那么多人夏天到贵州来旅游,这是一个诱增因素,号称全国有1/3的人到了贵州。这个需求我们也有点始料不及。这是一个方面。还有路的适当超前,确实跟丹尼尔说的一样,一些企业的产业布局在一些枢纽节点上,它会去布局,尤其是对物流特别敏感的企业,一定需要交通很发达。这是诱增因素。

所以我们贵州要发展六大产业基地,要“富矿精开”。我们以前的矿石挖出来就卖出去,是低附加值的,而且因为物流不方便,运输成本还高。那么现在我们把矿石精加工,变成高附加值的再运出去。高附加值之后,对物流成本又不敏感,不管运到沿海还是运到哪里,通过高速公路、铁路运出去都比较方便。当然对于物流成本很敏感的,我们现在也在大力发展水运,水陆联运,通过水运把物流敏感的大宗货物运出去。所以我们是公、铁、水同步发展。

a2.jpg

贵州瓮福磷矿 图自贵州网络广播电视台

主持人:从您刚才的观点,我们可以做一个推论,未来贵州的整个产业结构将会随着交通便利持续发生变化。

许湘华:
肯定会。沿江沿海为什么经济发展比较快?因为它有便利条件。如果我贵州的水运再发展起来,东部的产业就会往西部转移,因为这里有人力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全国都一盘棋了,产业结构就有可能发生变化。

主持人:把桥造好,把重大工程做好,它惠及于人,不光是人的交通体验,更多的还是产业发展。大企业来了,带来一条产业链,就业解决了,因为为它做配套服务,也提供很多就业岗位。它有许许多多的想象空间。

张维为:
我们中国是一个喜欢规划的国度,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不光有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还有空间规划、空间国土规划。像贵州实施的规划都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这么一个桥梁,花江峡谷大桥,联系云贵高原,然后通过“一带一路”跟东南亚联系,这都是整个大布局中的一部分。

我这些年每年都来贵州,有一种很朴素的感觉,俗话说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就是虽然贵州的现代化起步相对比较晚,但某种意义上也变成了它的优势,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又赶上了随着经济发展,国人开始有了更多的时间休闲,您说的可能全国1/3、1/4游客都到这来了,正是赶上这个好时代。地利就是基础设施这么好,真的是高速公路上的平原。人和,就是这边的人民非常淳朴、非常厚道、非常热情,超级热情。我觉得这一切为贵州下一步的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来贵州的游客中很多都是企业家、投资者,方方面面综合起来看,我一直看好贵州。

丹尼尔:当我们从西方国家角度看这件事时,我们实在没有理由做不出类似的项目。即便没有复杂地形挑战,你们将工程师集结起来完成项目的方式,举国上下齐心协力完成项目的方式,实在值得西方借鉴。我们(西方)的体制有时会陷入政治观点之争,仿佛默认必须反对对方支持的一切,最终受苦的总是普通老百姓。因此我认为,如果能在贵州这样的地方实现这一目标,传统上被看作是中国经济最滞后的地区之一,我们也能在西方完成这样的事情。我认为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这件事完成的模式。

主持人:我想这也是中国模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可能放在西方的国家,你很难想象一个工程一个区域,它会跟其他地方的发展要联动起来考虑,但是在中国有全局的把握。贵州是贵州,但贵州它又不仅仅是贵州,它是中国的贵州,也是世界的贵州。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5 08: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utong9.net 于 2025-10-5 08:07 AM 编辑

观众互动

观众:网上流传着一个刘伯温的预言,说“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赛江南”。今天我们再看这条预言,正在逐步被应验。以贵州的桥梁和高速公路为代表,基建得到了巨大改善,经济也实现了从落后地区到发展前沿的转变。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贵州人,我们自己的感受更加深切。我想请问一下,贵州的这种发展对于全国乃至全世界有什么样的借鉴意义?谢谢。

张维为:
前面丹尼尔讲得很好,他从国外角度来看,贵州从中国原来相对最不发达的省份之一到今天的强势崛起。而西方国家本来就相对比较发达,为什么很多地方还做不到贵州的水平?国内也是,我们国内还有一些相对不够发达的地区,贵州对它们是一种激励。我称之为贵州奇迹,一种震撼中国、震撼世界的贵州奇迹。

许湘华:贵州山多,地理资源分配极其不均匀,必须要靠修路。其他不发达的国家或者山地国家,肯定也是这么认识的,那就必须要把路修起来。没有钱怎么办?我们在一几年,基本上就把BOT模式用到了高速路上。这个模式很成熟,但用在高速路上,至少在国内我们算是首创。

把有钱的企业引进来,政府出资本金,交通部对西部省份还有补助,补助一部分资本金,政府再出一部分,然后把他们的资金引进来修路,他们来收费还贷。相当于我们把别人的钱和未来的钱建了我们现在的路,最后财政收入增加了,经济也发展起来了,税收也来了,这是一个可复制的发展模式。

丹尼尔:我认为像这样的项目,以及贵州正在开展的事业,为中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启发。当你完成了像这样具有挑战性的事情时,就已经开始突破极限,其他地方可以进一步突破极限。他们会说,既然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都能做成这件事,那么我们接下来的项目也一定能成功。当中国其他地区乃至世界其他地方看到这样的成就,一切都会变得更加可能。当人们看到贵州通过创新与人文精神以及诸如此类的力量能完成这样的项目,我认为最佳的词语是“激励”,用“激励”这个词来形容再恰当不过。我认为贵州,以及贵州正在做的这一切,足以激励每一个人进一步挑战极限。

观众:在旅游推荐这个板块,有很多同质化和套路化的内容,大家都是以所谓的打卡点和必吃榜去进行推荐。那么有没有这样一个角度,能够激发我们的探索欲,让我们想亲眼去瞧一瞧看一看呢?谢谢。

张维为:
贵州魅力四射,它跟很多地方太不一样了。如我前面所说,贵州现在正好赶上了“天时地利人和”。你看贵州,有历史资源,比方说王阳明的龙场悟道;有红色资源,比方说遵义会议;还有许多现代化的资源,比如这么多人间罕见的桥梁、这么多的高速公路等等。继续擦亮贵州名片,这就是了不起的贡献。

丹尼尔:我住在重庆,重庆以火锅和美食闻名。但当我说起要去贵州时,重庆当地人对我说,哇,那里的食物真的很棒。所以我认为,与其试图找什么去替代它,不如好好利用它。就像之前在我住的民宿里,我吃到了一种当地蔬菜,贵阳人说他们在贵阳都买不到。

所以现在我觉得可以这样讲大桥的故事:你在这里可以看到美丽的群山,令人惊叹的基础设施工程,同时利用人们对贵州已有的认识和它的知名之处。如今,有了这样的基础设施和桥梁,能让你更方便地品尝到那些美味佳肴。

许湘华:我就以这座桥来说例子。今后大家再来这座桥观赏游玩的时候,会关注一些细节。比如说我们服务区综合楼的装修氛围,我们用的图案是从苗族的蜡染里面提炼的蝴蝶妈妈的图案。再比如说我们布依族的稻禾文化,我们把它提炼出来,印在我们的墙纸墙布上。再比如说我们桥梁下方、座位下方的桁梁,是可以通过电梯上去的,进去之后走到中间一个玻璃观光大厅,这座桥可以俯瞰、仰看、远看、平视等等,每个角度都好看。



花江峡谷大桥观光电梯 图源:动静新闻


主持人:每一个角度都好看,都可以打卡。我还要再跟大家介绍,刚才许总没说的,就在大家身后的塔顶上面,有最高的一座咖啡馆,如果未来要给贵州设计一个网红打卡点的话,就是你“不得不来的桥顶云端咖啡馆”。

许湘华:
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三叠纪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的代表区域。三叠纪是一个比侏罗纪还要早大约5000万年的地质年代。就拿我们的综合楼来说,其外形就如同层层叠叠的岩石,这是因为三叠纪时期主要以沉积岩为主。在三叠纪,贵州有一种非常著名的生物——贵州龙,在我们的整个景区都有所体现,这里也是大家今后可以慢慢探索、打卡的好地方。

主持人:所以其实挺适合一家老少来的,小孩子可以来看恐龙,看地质风貌,大人可以来看风光、喝咖啡。

许湘华
:这座桥梁的“肚子”里藏着世界最高的蹦极点,高度达625米,蹦极爱好者们可一定要来此处打卡体验。关键是,这里还有一个无绳蹦极项目,大概设置在桥梁1/4跨的位置,距离下方约有两三百米高,参与者没有绳子束缚,下方设有网兜用以承接。

主持人:我听到下面的年轻人都在惊呼。年轻人还可以来拍婚纱照。

许湘华:
对,叫“超级工程,超级浪漫”。

主持人:今天,我们在节目当中通过对话来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贵州篇章。当然,这一篇章的维度众多,我们选择从花江峡谷大桥这类世界级工程,以及贵州的造桥修路工程切入进行观察。

刚才,我们已经总结了贵州发展的许多特点,而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是,所有的创造都源自人民。大家在航拍画面中能看到,我们的桥塔塔身其实是一幅画,这幅画的灵感源自著名的《千里江山图》,那熟悉的蓝与绿,正是《千里江山图》的色彩。所以,这样一座桥、这样一项重大的世界级工程,便是人民送给大家的最好礼物,而这个礼物最终也会反哺人民的生活与发展。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0-6 01:12 AM , Processed in 0.07559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