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罗琳的此次回应中,被点名的除了艾玛,还有丹尼尔·雷德克里夫。2020年,他发表了以下言论:“我真的希望你们不要因此而完全丢弃这些故事中对你有价值的部分。如果这些书告诉你,爱是宇宙中最强大的力量,能够战胜一切;如果他们告诉你,力量存在于多样性中,而教唆纯洁的教条观念会带来对弱势群体的压迫……如果你在这些故事中找到了与你产生共鸣并在你生命中的某个时刻帮助过你的东西——那就是你和你读的书之间的事,它是神圣的。在我看来,没有人能触及它。它对你的意义,就是它的意义,我希望(罗琳的)这些评论不会对它造成太多玷污。”就事论事地说,丹尼尔所提出的“一部作品之于你的意义”并无不妥。正如美国学者埃里克·豪陶洛·马瑟斯在《划清界限?——如何对待失德艺术家的作品》一书中所说:“一部作品对个人的意义,取决于它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而在这一点上,我们才是作者。”但问题是,他这番话发表于罗琳身处舆论漩涡之时,而且暗示因为罗琳的“不当”言论,可能导致“哈利·波特”这个IP的价值受损——他甚至用了“玷污”这个字眼。对于当事人罗琳来说,当然会感到心寒。也让人质疑,这到底是必要的观点表达,还是借机抬高自己,就像罗琳所说,以魔法世界“实质上的代言人”自居? 2010年,J.K.罗琳与丹尼尔·雷德克里夫(左)、艾玛·沃特森、鲁伯特·格兰特(罗恩饰演者)。(图/Shutterstock) “唯一的哈利”“唯一的赫敏”,观众往往这么赞扬他们,他们自己或许也是这么认为的。2001年,拍完《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之后,时年11岁的艾玛接受美国电视节目Regis&Kelly Show专访。主持人问她,试镜成功、拿下赫敏一角后,同学们会不会这么说:“为什么是你?艾玛·沃特森,你凭什么?”她自信地回答:“因为我值得!”但她确实不满足于仅仅做一个演员。她曾这样表示:“我从10岁起就开始吃这碗饭,我经常会想,我做演员真的是天大的错误,因为我太严肃了。我经常熬不下去,感觉格格不入。”在知乎网,有人评价艾玛“已经聪明到了黄蓉的地步,一个几乎是现实版赫敏的女生,一个热爱读书到扬言要一天读一本的女生”。她是追求理性的,但也因此,她在表演上没有那种不疯魔不成活的劲儿,出演赫敏或许就是她的演技巅峰。就好比说黄蓉是人精,郭靖是一根筋,但黄蓉心有旁骛,做不到左手画圆右手画方,加上需要兼顾社会活动,无法潜心修炼武功,也就达不到出神入化的境界。2017年,艾玛·沃特森出演《美女与野兽》。(图/《美女与野兽》) 实际上,艾玛最后一次出现在大银幕上,已经是6年前出演《她们》。此后,根据Vogue的报道,她沉迷于大学生活,读完硕士接着读博士,“仿佛正在弥补青春时期的遗憾”。还有报道称,她很快将重返影坛,很可能是下一任邦德女郎的热门人选——这跟她的人生追求似乎不那么相符。尽管赫敏并非唯一的,一代人会有一代人的赫敏,艾玛仍然是很多人心目中陪伴自己长大的“童年女神”,但自带滤镜的同时,也很容易招黑。就像这一次,她说“希望那些不同意我观点的人依然爱我,也希望我能继续爱着那些未必与我意见一致的人”——这些话说得很好,但如果可以跟拥有联系方式的影射对象直接对话,而非对着公众喊话就更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