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的上海静安区,天光未亮,李豆厨房里的灯就亮起来。
她系着围裙,站在灶台前,把煮好的咖喱牛肉盛进保温杯,拧紧,再迅速放进儿子的餐包———那个原来用来放汤碗的位置。初二的孩子就读的这所中学不允许带饭,她不能明目张胆。
几乎同一时刻,上海闵行区的赵南也在偷偷给孩子备餐。她从冰箱里取出一个冻得结实的保温杯,再拆开新鲜的纸盒牛奶倒入杯中。
这是赵南总结的小窍门:保温杯在前一夜被冻透后,牛奶能在数小时内维持低温,夏天高温下也不容易变臭。更重要的是,牛奶装在保温杯里,“别人不知道喝的是什么”。
午餐时间,在黄浦区一所高中的教室里,高一学生钱小熙也有自己的加餐方式。学校的饭菜难以下咽,但不得不吃。她和周围关系好的同学会来回走动,互相分享自己偷偷带来的零食,比如辣条。曾有男生带泡面来泡,老师也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唯一的底线是“别把包装袋乱扔”。
2024年冬天,上海家长李晨逸也开始每天早上给儿子张宇准备午餐:一份蛋炒饭加点蔬菜,或者烧点荤菜,盛到保温杯里。
张宇在静安区一所初中读书。“地下行动”有时也会被攻破。一个半月后,张宇的一个同学在教室里吃可乐鸡翅,“吃得太张扬”,被老师发现。几个“带饭党”被同学举报后,遭遇一顿训斥。母亲李晨逸的行动也就此终止。
私自带饭,被上海的大多数中小学明令禁止——除非有医院的特殊证明。2025年初,李豆听儿子说,班上一个同学声称自己有肠胃炎,学校的菜实在吃不下,申请要自带一个菜。儿子后来又补充道:这位得到豁免的同学,依然要交每顿17元的餐费。
图丨上海某中学供应给高三学生的午餐
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带饭攻防战”,战线遍布无数个家庭的厨房和学生的书包夹层。自集中供餐制在上海各大中小学推广以来,一些学校陆续颁布禁止学生自带饭食饮料进校园的规定。但面对口味不佳,甚至存在质量问题的饭菜,在多种正面反馈形式无果后,家长们最终采取的行为是偷偷带饭。
9月初,罗永浩与西贝的“预制菜”之争,意外引发了公众对校园餐质量的广泛声讨。紧接着的9月15日,上海多所学校家长反映孩子午餐中的虾仁炒蛋发臭,学校紧急撤菜。供应方绿捷实业回应称“有学校反映虾仁里有细沙”,但否认存在食品安全问题。
资料显示,此次涉事的上海绿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后续发展为上海市中小学生最大的营养餐供应企业,2024年已覆盖全市16个区的500多所学校,日供餐超50万份,每份供餐价格在13~17元/份不等。
这家最大的校园营养餐供应公司的塌房,点燃了集体情绪。不少学生和家长开始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共同记忆。自10年代起,许多中小学生吃起供应商供给的午餐:每天中午,班级门口会送来一个箱子,里面装着统一的饭食。孩子们在下课后排队领取,再回到座位上用餐。
关于问题午餐的记忆也逐渐涌现。今年初二的上海学生张宇记得,从自己2016年上一年级起,吃校园午餐几乎就像是一场“探险”:小学,他吃过几乎全是淀粉的炸肉丸,里面的肉只有指甲盖大;中学,他遭遇了5厘米厚的披萨、咬一口整块肉就掉下去的合成鸡腿、面目模糊的“鱼排”。
不洁之物也时常出现:蚊子,头发。张宇记忆犹新的,是六年级时的“绿豆汤事件”:他说班上四十多人,有三十几人腹泻发烧。
关于校园午餐的地下战争,持续多年后曝光在公众面前。这些年来,为了让孩子们吃得更好,私下带饭在上海的家长圈中早已是公开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