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1|回复: 0

[时评] 摇摆的欧盟,在中美间两面下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8-1 07: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摇摆的欧盟,在中美间两面下注

Screenshot 2025-08-01 at 8.39.24 AM.png
IMG_7834.PNG
2025年5月6日,中国驻欧盟使团举行招待会,庆祝中欧建交50周年。

文丨么思齐

编辑丨漆菲

2025年5月6日晚,春意盎然的布鲁塞尔迎来一场外交盛会。中国驻欧盟使团在欧盟政治心脏地带举行招待会,庆祝中欧建交50周年。近千人齐聚一堂,共襄盛典,共叙友谊。

中欧关系的突破是在冷战格局依然严峻、东西方阵营壁垒森严的背景下实现的。这不仅是双方跨越地缘障碍、意识形态分歧的一次握手,也是当时世界向多极化、一体化发展的见证。

彼时中欧之间的贸易额仅有24亿美元,到2024年,这一数字已增长到7858亿美元。建交以来,中欧领导人举行了24次会晤,双方建立了战略、经济、环境与气候、数字、人文领域高级别对话以及70多个对话机制。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10万列,成为连接亚欧的黄金通道。

但中欧之间也存在紧张因素,这涉及经济竞争、相互市场准入,以及对彼此社会结构理解上的困难等。建交50年来,双方关系历经多次重大转折,每一次转折都渗透着国际局势、利益诉求与战略认知的变迁。上海外国语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主任忻华向《凤凰周刊》形容,“中欧交往的历史不像中美那般富有戏剧性,更像是大洋平静表面下慢淌的洋流,我们看不到它的戏剧性变化,但它一直在变。”

IMG_7835.PNG
经贸互利促成中欧建交

半个世纪前,处于冷战铁幕下的中国和欧共体属于对立阵营,没有正式的沟通渠道。直到1973年,中国开始允许驻比利时的使馆官员低调接触欧共体官员。

中欧实现建交的背景要追溯到当时的国际环境。新中国成立后,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八个东欧国家相继承认新中国并与中国建交。随后,中国与保持政治和军事独立的北欧国家及瑞士建立了外交关系。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的破冰带来了中欧关系的改善,大批西欧国家相继与中国建交。

1970年到1973年,除葡萄牙和爱尔兰外,所有西欧国家都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时中国与英国以及荷兰的代办级关系也升级为大使级关系。

1964年的中法建交是中欧关系取得战略性突破的关键,法国有关“一个中国”的立场及对台湾问题的明确表态,为中欧建交定下基调。当时,欧共体与中国曾因对台贸易问题产生摩擦,直到1975年,欧共体正式发表声明称,不再与台湾有官方往来,为建交扫除了障碍。

1972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为中美关系正常化拉开序幕,并大幅推动了冷战时期世界格局的变化。此后,西方主要大国与中国建交进程全面提速,这一节点被视为世界外交史的飞跃。

忻华指出,对于欧共体乃至法国、西德这些欧洲大国而言,发展对华关系并非为了对抗苏联。当时,两大阵营进行对抗的铁幕横亘于欧洲大陆,苏联的威胁近在眼前,美国全球战略重心就是欧洲,在此倾注了主要的战略资源,所以欧洲大国不需要借助遥远的中国去抗衡苏联。“他们跟中国发展关系的最主要目的是经贸,说白了就是赚钱。”

“上世纪70年代中期,西德崛起成为美日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但西方世界正陷入滞胀危机——凯恩斯主义失灵、技术革命红利耗尽、能源危机持续冲击,导致经济增长停滞与通胀并存。”忻华分析道,如此背景下,欧共体国家急需开拓新市场,中国成为理想的投资与出口目的地。

直到现在,欧盟管辖范围内的中欧关系仍主要聚焦于经贸方面,例如国际贸易往来、关税政策、产品质量监管以及科技企业规范等。

1975年5月5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身体虚弱的情况下,于病房中会见了专程来访的欧共体委员会副主席索姆斯,这是一次历史性的会面。

IMG_7836.PNG

1975年5月5日,周恩来在病中会见索姆斯,达成中欧建交共识。 

索姆斯是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的女婿,几天后,他回到布鲁塞尔召开记者会介绍谈判成果。

之后,中欧正式建交。当时中欧年贸易额不过24亿美元,欧共体只有9个成员国,双方都面临着经济与外交压力。

索姆斯曾说:“你以为他们是爱上了我美丽的蓝眼睛?他们是在为他们的产品寻找市场,而我们也在为我们的产品寻找商机。”此话恰到好处地道破了中欧关系最初建立在经贸互利上的现实。自那时起,双方开始了一段以贸易为主的关系。

总部位于比利时的欧盟亚洲中心(Europe-Asia Center)欧洲部主任乔纳森·施韦斯特卡(Jonathan Schwestka)向《凤凰周刊》评价说,“当时的欧洲领导人中充满远见卓识者,如奥地利前总理布鲁诺·克赖斯基、德国前总理维利·勃兰特、瑞典前首相奥洛夫·帕尔梅、法国前总统乔治·蓬皮杜等,均勇于承担政治风险。许多人认为,如今的政治家缺乏那种引领欧洲重回独立自主、拥有全局观的智慧和勇气,使得类似1970年代那样的局面难以重现。”

IMG_7837.PNG
欧企助力中国工业进步

20世纪80年代,中欧走过了相对波澜不惊的阶段,实则暗藏变革。其中最具意义的事件莫过于欧洲企业,例如德国大众汽车集团给中国带来的技术助力。

由于缺乏完整的工艺流程和现代化的生产模式,从1958年到1981年,中国国产汽车品牌红旗仅生产了1500辆车。

1984年,上海拖拉机汽车工业公司、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和德国大众签订《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合营合同》,由此开启了中国汽车合资合作波澜壮阔的40年。

IMG_7838.PNG

1984年10月10日,《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合营合同》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订

“二战结束后,新一轮技术革命带来了竞争,而当时中国相对于美欧的差距却在不断拉大。”忻华指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当时能给中国提供工业化技术的国家只有苏联和东欧国家,但他们提供的技术是落后的技术。”

“当时中国的汽车工业仍停留在1950年代苏联援建时的水平,而苏联的技术源自1930年代的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德国大众引入的生产线,让中国汽车制造技术从二战前的水平向前跃进了六七十年。”忻华进一步说,“尽管1980年代中美处于‘蜜月期’,但美国对华投资主要集中在轻工业和服务业,亚洲四小龙的技术输入也很少涉及重工业,当时中国传统所说的重工业——汽车、机械等高端制造业的技术主要是从德国输入的。”

此后十余年,德国的巴斯夫、西门子,法国的阿尔斯通、标致雪铁龙等欧洲企业陆续进入中国,填补了重工业领域的技术缺口。

IMG_7839.PNG

1991年12月5日,一汽大众生产的第一辆捷达轿车下线。

中欧开启了双边关系发展的“蜜月期”——中欧经贸体量继续扩大,双边贸易额从1975年的24亿美元上升到1995年的403.4亿美元。

1995年,欧盟发布首份对华政策文件《对中欧关系的长期政策》。至1998年首次中欧领导人峰会召开,双方正式设立全面对话与合作平台,为后来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1990年代是中欧关系发展的一个高潮,这与欧洲一体化的关键节点相呼应。1999年欧元区的建立标志着欧洲一体化达到高峰,也让欧洲的全球影响力达到空前高度。

“从1999年到2003年,可谓欧洲对世界影响达到顶峰的阶段。”忻华指出,“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西欧国家表示强烈反对,而另一边,中欧宣布要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欧洲的政治精英当时将发展对华关系视为制衡美国的战略选择。”

IMG_7840.PNG

中欧合作辐射各个领域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欧经贸关系跃升的重要节点。欧盟当时率先支持中国“入世”,双方很快于2001年建立全面伙伴关系,2003年进一步升级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2003年,欧盟出台的文件《成熟的伙伴关系:欧盟中国关系中的共同利益与挑战》,明确了双方伙伴关系中的全球战略维度。

同年,中国出台了第一份对欧政策文件,指出中欧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双方的共同点远超分歧,中国致力于发展中欧长期稳定的全面伙伴关系。

2004年,欧盟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超越美国和日本,此后一直保持领先。中国出口以机电、纺织、轻工产品为主,进口则以欧盟的机械、汽车、航空、高端化工和医疗设备为主。

2010年之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与欧债危机的影响,中欧贸易受到波及,但仍稳居高位,直到2020年被东盟超越。目前,欧盟仍是中国第二大出口市场、第二大进口来源地,中国是欧盟第三大出口市场、第一大进口来源地。

如今,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中国企业前往欧洲建厂,上海、成都等地则成为欧洲企业在华新基地。中欧班列自2011年开行以来,已有10万列货运列车穿梭连接亚欧大陆,发送货物超1100万标箱、货值超4200亿美元。 

IMG_7841.PNG

中欧班列自2011年开行以来,已有10万列货运列车穿梭连接亚欧大陆。 

2001年到2024年,中欧贸易额从867亿美元达到7858亿美元,增长近九倍,远超同期中国与其他主要贸易伙伴的增幅。

除了经贸,双方的合作还辐射到很多领域,涵盖了诸如知识产权、卫生标准、竞争政策、产业政策和人力资源开发等具体的功能领域。

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也开始得极早——早自2005年,中欧就发表了气候变化联合宣言,建立了气候变化伙伴关系。如今,中欧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已经成为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支柱。

虽然经贸关系长期被视为连接中欧的纽带,但“压舱石”也面临危机,因为欧洲的相对优势正在减弱。

随着中国产业升级和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提升,向欧洲出口的产品越来越多地集中在数字技术平台、新能源汽车及电池、太阳能光伏、信息通信等高附加值产业。相比之下,欧洲一些国家在数字化应用和支付等领域进展缓慢。

尤当俄乌战事爆发,地缘政治成为欧洲的首要关切,加上逆全球化趋势显现,欧盟的决策者更致力于维护战略利益,而非单纯追求中欧关系改善所带来的经济收益。

“欧洲优先考量的是地缘政治账而非经济账,对推动中欧关系改善缺乏动力。”忻华坦言,“即便面临特朗普政府发起的关税战,经济账依然不是欧洲的首要考量。在其看来,即便算经济账,中欧之间也存在很多竞争性和冲突性。”

IMG_7842.PNG

10年,中欧货物贸易走势。


IMG_7843.PNG

欧盟不断调整对华定位

2016年是中欧之间暗流涌动的重要节点。彼时距离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将满十五年,而根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第15条,各成员国被赋予权利在十五年内自行判断中国是否具备“市场经济国家”资格。欧盟、美国及日本等纷纷宣布,不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

当年5月,欧洲议会以多数票通过非立法性决议,反对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

决议强调,欧盟需在对华贸易中采用“非市场经济”标准对中国商品进行反倾销调查。

“这意味着,在中欧发生双边经贸摩擦时,欧盟对中国的贸易问题,尤其是反倾销和反补贴的认定标准及应对措施,要严苛很多。”忻华指出。

对此,中国通过多种途径表达了不满和反对。中方指出,根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第15条,欧盟等成员应于2016年12月自动终止“替代国做法”,不应再以“非市场经济”为由对中国出口产品实施反倾销调查及高额关税。中方认为,欧盟的做法属于“违约”与“不公正对待”,并敦促欧盟应当恪守国际义务。

一时间,欧盟各界,尤其是钢铁、光伏等受中国低价产品冲击的产业联合呼吁保护本土市场,这类声音在欧盟议会和媒体中占据主导。

“这反映出欧盟对中国产业竞争压力的认知转变,也意味着其对中国的根本看法已发生改变,这一判断建立在多年与中国打交道的经验和反思之上。”忻华解读道。 

2017年9月,欧盟委员会发布《对中国经济市场扭曲情况报告》。这份报告详尽列举了中国经济各领域的“扭曲”现象,从钢铁、船舶制造到新能源电动车,再到光伏产业,报告将“结构性过剩”“政府补贴”“产业政策”等因素做了系统梳理。

虽然欧盟官员在报告发布会上言辞克制,却难掩背后的戒心。这意味着,欧盟决策者们不再单从经贸数据角度出发看待对华关系,而是以市场情况、战略安全和制度差异为核心进行考量。

IMG_7844.PNG

2024年7月8日,位于天津的空中客车A320系列飞机亚洲总装线交付第700架A320系列飞机

2018年以来,中欧在光伏、钢铁、电动自行车、陶瓷、通信设备等领域多次出现贸易摩擦。欧盟对中国出口商品频繁启动反倾销、反补贴调查。

进入2019年,欧盟对中国做出“伙伴、竞争者、制度性对手”的三重定位。欧盟在《欧盟—中国:战略展望》中首次提出这一对华新战略认知框架:在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全球性议题上,中国被视为“伙伴”,中欧之间需要合作;在经济与技术领域,中国被视为“竞争者”,中欧之间存在显著的产业和市场竞争,尤其是高科技领域;而在体制与治理模式、价值观层面,中国则被视为“制度性对手”。 

IMG_7845.PNG

2019年,欧盟对中国做出“伙伴、竞争者、制度性对手”的三重定位。

2020年12月,中欧历经七年完成《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谈判,希望打通双向投资和市场准入壁垒,但因欧方对劳工、环保等问题持续关注,该协定被欧洲议会无限期冻结。俄乌战事爆发后,欧盟更加关注战略自主,尤其对高科技领域合作进行管控。

同一时间,中欧之间也有可贺的成果。2020年9月,中国、德国和欧盟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欧洲联盟地理标志保护与合作协定》。它标志着中欧双方在知识产权保护、贸易高质量发展和农产品品牌互认方面迈出了历史性一步。

欧盟调整对华定位的背景下,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关系迅速扩展。2012年“16+1”合作机制创立以来,双方的经贸数据频传喜报,2024年中国与中东欧贸易额创新高,达到1423亿美元;中国自中东欧国家进口年均增长超过7%。

IMG_7846.PNG

2025年5月22日,第四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暨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在中国开幕,波兰参展商正在推介奶酪。

但由于逆全球化、地缘政治博弈、俄乌战事等影响,一些中东欧国家退出“16+1”合作机制,该机制随之进入“调整与再定位”阶段。

不过,中欧在人文交流、科技创新、本地制造、金融支持等维度一直保持务实合作,尤其匈牙利、塞尔维亚等国,一直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2025年5月举行的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吸引了包括中东欧14国在内的嘉宾参会。

乔纳森向《凤凰周刊》分享道,“欧洲人对中国文化产品的兴趣很大,例如,很多人对Labubu玩偶十分痴迷,在欧洲斩获多项大奖的《三体》也有很多人喜欢,《哪吒》尽管没有正式上映,有一些欧洲人专门找来观看。我身边还有多位欧洲朋友邀请我一同前往中国旅行。”

谈到中欧未来的合作,乔纳森期待双方能够携手改善欧洲的高速铁路网。他直言,“作为经常乘坐火车的人,如果欧洲能借鉴中国的高速铁路理念,让巴黎到斯德哥尔摩的车程缩减至四小时以内,将是所有欧洲人喜闻乐见的事情。这不仅会极大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还能增强欧洲人的身份认同感,并让他们真切感受到中国带来的实在益处。”

47.jpg

2025年4月30日,一名参观者与唐代仕女妆造的中方人员在法国巴黎博览会上合影。 

IMG_7848.PNG

乌克兰危机冲击中欧

特朗普重返白宫后,发起的关税战扰乱了全球贸易格局,也左右着中美欧三方关系的脉络走向。

历来中美、中欧关系的起伏就具有相关性——自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全面升级以来,中欧也由经贸互补走向竞争,欧盟对中国的投资、科技和产业政策趋于收紧。这一时间线高度一致。

不过,美国加征关税的矛头既指向中国,也指向欧洲,对后者的钢铝、汽车、农业等产品均征收不低的关税。这引发欧盟强烈不满,导致美欧关系日趋紧张。

特朗普原计划从8月1日起对欧盟商品征收高达30%的关税,最终欧盟争取到全线15%的关税,并承诺了对美的巨额能源采购和投资。这一结果虽然暂时避免贸易战的升级,但在欧洲被广泛批评为“屈服”于美方压力而做出的被迫让步。

IMG_7849.PNG

欧美达成的关税协定欧盟内部引发不满。

乔纳森坦言,“这或许是欧洲签署的首批对自身极为不利的不平等条约之一。如果领导层无法尽快觉醒,调整对美国的政策立场,这种‘吃亏’的协议恐怕还会接连不断。”

乔纳森说,“即便是欧洲那些曾经最亲美的人,也逐渐看清了——美国并不会把欧洲当作盟友或伙伴,而是能够榨取利益的对象。”

对华方面,欧盟高层多次宣称,中国通过大规模补贴和国家政策推动新能源、电动汽车、光伏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导致廉价产品大量出口,对欧洲本地产业构成冲击。

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回应说,中国产业发展靠持续的技术创新、完善的产供链体系、充分的市场竞争、丰富的人力优势,靠的是真本事,不是靠补贴。中国新能源产能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作出重大贡献。所谓“产能过剩”本质上是有关国家担心自己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意图以此为借口搞保护主义措施,“过剩的是焦虑,不是产能”。

IMG_7850.PNG

2024年中国商务部长王文涛访问欧盟总部并与欧方举行会议。

乔纳森指出,“我认为当前欧中关系最大的挑战在于,欧盟仍固守其对华‘三重定位’的表述:即中国是伙伴,也是竞争者,但最重要的是制度性对手。这种定位一方面源于美国的影响,另一方面源于非常陈旧的思维定式。一旦定义为对手,在实际问题上就不可能作为伙伴进行合作。如果欧洲能放弃这样的概念,或许能在对华合作上取得更大成就。”

刚刚落幕的中欧峰会,双方发表了《中欧领导人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但有分析称,以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作为主要成果,未触及双方在经济、贸易和战略层面的核心关切。

“气候变化议题虽有合作,但属于相对次要的领域,无法掩盖双方在地缘经济竞争、贸易摩擦以及中美欧三方关系上的深层矛盾。避谈战略关键议题,恰恰说明双方在重要战略利益上的对立性正在上升,战略互信依然缺失。”忻华说,“摆在中欧面前的第一个挑战便是乌克兰危机,至少占到一半以上比重。”

“乌克兰问题也反映出更深层次的现实——欧洲认为当今世界已进入新冷战时代,各大国分属不同阵营,阵营间的对抗成为决策和战略制定的核心视角。这一背景下,欧洲是用阵营对立和地缘政治对抗的滤镜来看待中欧关系。”忻华坦言。

如今这场战事已经三年,不仅动摇了欧洲的安全秩序,也正在影响中欧关系的走向。复旦大学中欧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严少华撰文指出,“尽管中国在俄乌冲突问题上持中立立场,但其全球影响力及其与俄罗斯的密切关系,使欧盟对中国的作用寄予厚望。因此,欧盟寻求中国作为调解人参与和谈,并在中国努力未能奏效时加大对中国的压力。”

乔纳森认为,“俄乌问题的确是当前欧中关系的一大障碍,但在这场危机爆发之前,双方关系已充满挑战。如今乌克兰危机只是加剧了本已复杂的问题。即便没有这场危机,欧中关系的根本性挑战也难以根除。”

“欧盟在中欧关系中始终保持‘摇摆不定’的战略,永远是两面下注,多方平衡。”忻华总结说,欧洲的政治领导人一般不会采取特朗普那样的决策方式,不会以多变和激进的政策去急剧改变双边关系。“欧盟一方面会通过政策和法规强化对中国产品和投资的防范与限制,增加合作阻力。另一方面会维护已有的中欧投资和经济利益,不会在经济层面展开激烈对抗。这种矛盾拉扯将成为未来十年中欧关系的常态。”(实习生徐岑对本文亦有贡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2 12:06 PM , Processed in 0.05144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