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存续五十年的中欧关系来说,贸易始终是最具分量的要素——欧盟和中国的经济体量已经占到全球三分之一以上,中欧贸易额从建交时的24亿美元增长到2024年的7858亿美元,双向投资存量从几乎为零增长到2600亿美元。 海关总署7月1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对欧盟进出口2.82万亿元,同比增长3.5%,平均每天进出口超过150亿元,相当于建交时一年的贸易值。上半年,欧盟占中国外贸总值的12.9%,稳居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除此之外,截至今年6月,中欧班列累计开行已突破11万列,联通了中国128个城市和欧洲229个城市。 但在庞大的数据下是欧盟日益高涨的不满——欧盟认为当前的欧中贸易关系严重失衡,货物贸易逆差高达3500亿欧元,欧方将此归结为中国的制造业产能过剩和系统性扭曲。 冯德莱恩在记者会上表示,“我们已经到了一个明确的转折点,欧中贸易要保持互惠互利就需要变得更加平衡,欧洲欢迎竞争,但竞争必须是公平的。”她还透露,此次与中方讨论了三个可能取得进展的方面,包括市场准入、产能过剩和出口管制。 法国知名经济学家雅克·阿塔利(Jacques Attali)向《凤凰周刊》评价说,目前的欧中关系并不健康,因为双方在经济问题上产生了对抗。“我们欧洲人担心的是,中国商品的‘海啸’会冲击我们的工业。汽车产业是一个关键例子。” 但阿塔利表示,这一焦虑并非指向对中国的批评,更多的是对欧洲自身的批评,“这其实证明了中国产品的质量。但我们确实担心中国产品的大量涌入,因此将采取防御措施。核心是要确保欧洲在全球保持国际收支顺差,欧洲必须保护自己的市场。” 中欧之间就电动汽车补贴问题产生的矛盾已延续近一年,去年10月,欧盟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最高45.3%的反补贴税。作为反制,中国对欧盟的白兰地征收最高34.9%的反倾销税。迄今为止,双方为电动车制定最低价格的谈判进入最后阶段,但始终差“临门一脚”。截至目前,中欧在电动汽车领域的谈判未有定音,但在汽车领域的进出口却持续增长。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对欧盟出口的汽车零配件增长9.7%,从欧盟进口的大型客车变速箱、车用柴油机分别增长了40.8%、65.2%。 电动汽车问题还未解决,稀土出口成为新的焦点。在特朗普对全球发起贸易战之际,中国依法对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目的是更好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全球约60%-70%的稀土供应由中国提供,且对于高端制造业、高科技电子产品、新能源等领域至关重要,欧洲公司对此大为焦虑,呼吁中国取消出口限制。 对此,王毅在访欧时回应称,稀土出口从来不是,也不应成为中欧之间的问题。只要遵守出口管制规定并履行必要程序,欧洲企业的正常需求将得到保障。中方主管部门还为欧洲企业设立了“快速通道”。 ◆7月3日,中国外长王毅在德国柏林出席新闻发布会,驳斥了欧洲对稀土的担忧。中方在此次峰会后的通告中没有明确谈及稀土事宜,但在外交部的新闻发布会上,中方提到,双方同意建立“升级版”出口管制对话机制,就各自关切的问题及时沟通,共同维护中欧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 稀土之外,中欧在医疗器械领域也有争端。欧盟今年6月宣布,中国医疗设备公司将被排除在任何超过500万欧元的政府采购项目之外。欧盟表示,此举旨在促使中国停止对欧盟企业的歧视,并指责中国“在其采购市场设置了重大且反复出现的法律和行政壁垒”。 作为回应,中方7月6日称,在政府采购活动中采购预算金额4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医疗器械时,应当排除欧盟企业(不包括在华欧资企业)参与。 “对抗性举措无助于双边解决问题。”丁纯以电动汽车为例指出,欧方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惩罚性反补贴税后,中国虽然对其白兰地发起反倾销调查并征收关税,但欧盟有关行业协会和企业向中方调查机关提交了价格承诺申请,经过审查,中方决定接受价格承诺。“中方希望求同存异,以这类灵活方式解决贸易摩擦。在电动汽车问题上,中国与欧盟同样就最低价格承诺进行谈判,想以此取代现行的反补贴税。” 从光伏到电动车,从白兰地到医疗器械,中欧之间的贸易摩擦正向越来越多领域蔓延。丁纯认为,这背后存在多重原因。首先,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和技术持续发展升级,竞争力增强,中欧之间的相对经济竞争力发生变化;第二,中欧无论理念、意识形态、经济发展阶段、政策重心等都存在差异,难免带来矛盾或冲突;第三,作为欧洲盟友,美国在欧洲处理对华事务中存在胁迫和诱导行为,给中欧关系造成很大影响。“加上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等因素,使得欧洲人对所谓供应链安全、关键原材料等问题产生焦虑。种种变化导致摩擦愈加密集,双边关系不时出现紧张局面。”丁纯说。
欧企仍在中国市场发力 中欧围绕贸易、人权等问题产生的龃龉,也让原本将要落地的《中欧全面投资协定》陷入冻结。该协定旨在为中欧企业进入各自市场创造了更加友好的投资经营环境,为双方投资者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法律保障。该协定的磋商过程长达7年,原本于2020年底完成谈判,却于2021年被欧洲议会冻结。 尽管该协定多次被热议能否重启,但前景依然黯淡。今年5月,欧盟驻华代表团贸易处处长韩梅(Marjut Hannonen)表示,欧方无意重启有关谈判。“我们与中国之间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我们应该专注于解决这些问题,并将精力投入其中。” 丁纯认为,短期内重启协定的可能性不大,关键在于欧方“缺乏政治意愿”。他解释说,“最初开启谈判时,欧盟抱有在中国投资盈利的期待,《中欧全面投资协定》涉及市场准入、公平竞争、可持续发展、争端解决等问题,但如今欧盟更强调‘去风险’,欧盟和部分成员国政府层面不再鼓励企业和投资者来华,态度已经发生转变。” 但丁纯指出,中欧之间产业链深度融合,双方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中欧全面投资协定》既已谈成且有利于中欧投资,理应在此基础上深化或继续对话,使之在未来经贸往来中发挥作用。 值得指出的是,无论是个别欧盟成员国,还是有意在华投资或保持经营的欧洲企业,它们与欧盟的态度并不完全一致。 “虽然近期欧盟和部分成员国政府一再向企业呼吁‘去风险’,但很多欧企出于自身利益考量仍看好中国市场,因此不断对欧盟和相关成员国进行游说和施压,呼吁改弦更张,促进双边合作。”丁纯指出,“目前更需要留意和审慎看待的是:虽然欧盟层面的‘去风险’号召未必能对企业完全起作用,但在微观层面,囿于新冠疫情及俄乌冲突等地缘政治因素所恶化的氛围之故,欧洲企业尤其中小企业,自身变相选择‘去风险’,调整在华投资策略,从‘在华投资、为全球生产’转向‘在华投资,仅为中国生产’,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值得重视。” 7月24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人民大会堂同冯德莱恩共同出席中欧企业家座谈会,近60位中欧商会和企业负责人出席。中方传递了扩大开放和欢迎投资的明确意愿。 尽管欧盟高层表达了焦虑和担忧,但大多数企业并不愿意放弃中国市场。今年春天,超过40位跨国企业高管参与了同中国国家主席的圆桌会谈。他在这场会面中表示,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 与会企业涵盖了金融、汽车、制药、能源、机械和半导体等关键领域,包括来自欧洲的15家企业代表,如德国的车企奔驰、宝马、DHL物流,法国的药企赛诺菲、兴业银行等。据悉,这些都是将在中国加大投资力度的公司。 ◆中国奇瑞汽车公司生产的混合动力汽车在罗马的一家展厅。除了上述公司,各领域的欧企纷纷在中国市场发力:空客公司天津工厂第二条单通道飞机总装线目前已经接近完工,计划于2025年年底正式投入运营;大众汽车则秉承“在中国,为中国”战略,持续推进本地化研发与供应链,深化和本土企业合作。 ◆空客公司天津工厂第二条单通道飞机总装线已接近完工。德国运输行业制造商大陆集团(Continental AG)也是如此。该公司向《凤凰周刊》介绍说,过去十年间(2015年至2024年),大陆集团已在中国投资超过30亿欧元,去年集团总营收中有11%来自中国。中国作为其重要市场,该集团在汽车、轮胎等业务领域都有涉足,目前计划在青岛设立中心加强研发,为本地区客户提供最佳解决方案。(实习生施晓雨对本文亦有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