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5米,差不多相当于208层楼,这是花江峡谷大桥桥面与水面的垂直距离,建成之后,它将成为世界第一高桥。
桥下,小花江古寨的村民每天一推开窗,就能看到大桥横跨于天际,如同一条巨龙穿破云雾。当年,这座布依古寨的先民翻越如今这座大桥横跨的高山,劈开密林,历尽艰辛,用绳子将耕牛从山峰吊下来,才在此地扎根,而在大桥正式通车后,通行两岸将只需要2分钟。
花江峡谷大桥与小花江村同框。
摄影/张晋铭
奇观变为日常的一部分。这对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各族同胞来说,已经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中国历史灿如星河,黔西南也是繁星闪烁:这里是夜郎古国故地,留有诸多夜郎遗物,以及许多未解之谜;明太祖调北征南,大批移民迁至黔西南,大大小小的屯堡与古寨成为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见证;徐霞客游历黔西南,称赞万峰林是“西南奇胜”,而在喀斯特奇景环抱之中,布依族人仍在耕织、休憩、欢庆,一如过往千年……
或许正如双乳峰所指,大地是生命之源,哺育了黔西南的人,而黔西南的人又适应着山地生活,再反哺山地。如果你去过黔东南,一定会为原始浓烈的民族文化震撼,而黔西南则呈现出民族文化的古朴务实。在南北盘江的滋养中,黔西南各族群众既守护着各自的文化根脉,又在山地生活中交往、交流、交融,从多元凝聚为一体,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历史进程中的闪亮篇章。正值暑期,黔西南作为避暑胜地久负盛名,前往黔西南“跟着文化来体验”恰逢其时。在这里,文化奇观就是生活本身。
有欢庆,有虔敬,有传承,这就是黔西南。
摄影/谢兴、李贵云、樊川
“经营一缸染料,就像经营一个小孩一样,不注意就坏了。”贞丰县花江村的村民罗开英说着,拿起竹竿搅动染料,空气中飘散着发酵特有的气味,以及不易察觉的清香,闻起来有一点像墨。据她介绍,这一缸染料里面除了蓝靛,要加入石灰、碱、白酒,还有她自己上山采来的草药,按照比例配好,可以用一年。
黔西南的各民族惯于自给自足,染布也是自己动手。“经营”好一缸染料,也就成了家家户户必做的事。在一些布依族村寨,布料要经过一道抛光的工序,用光滑的石块来回打磨染好的布,使其质地密实,带有淡淡光泽。这一工序叫做“砑光”,长沙马王堆汉墓就曾出土一件砑光麻布,传统技法在黔西南还可以看到活态的运用。
织布也是自己动手。除了基础的白布之外,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花纹,妈妈教给女儿,一代一代口传心授,这是属于一个个小家的视觉密码。外人只能看出不同,而同村的人一眼就能认出是谁家的衣服。
布依族服饰各地差异较大,除颜色、纹样不同,头饰也有不同,已婚、未婚女性的服饰也有差别。
制图/张琪
摄影/李贵云、供图/贵州画报社 肖芳
陈伟红、张帆、魏浩然、视觉中国(署名顺序按照制图从左到右排列)
布依族的服饰以蓝、青、黑等颜色为主,缀以刺绣,相对简约,而苗族的服饰就要繁复得多。兴仁鲤鱼村苗绣传承人杨国青12岁开始学习织布和刺绣技术,今年已经60岁,即便经验如此丰富,她在全心织布的情况下,一天也不过织三米,再经染、绣、裁剪等繁复工序,制作一套苗族服饰往往需要耗时一年,因此纯手工制作的苗族服饰价格可以达到数万元,堪比大牌奢侈品。杨国青操作的这台织机,不知道已经传了多少年,至少已经织出三代人所需衣物的布料。
摄影/刘朝富
每逢节日,苗族人必定是盛装出席,一代又一代的苗族绣娘总是为家人亲手制作衣裳。一根针,七色线,就是苗家绣娘勾勒世界的工具。这里的苗家绣娘都掌握被叫做“数纱绣”的挑花技术,在她们手中,平平无奇的线变幻出蝴蝶、鲜花、鸟兽,每一种图案都映衬着苗族“好五色衣服”的热情本性。
苗族服饰用色大胆艳丽,还有各类银饰装点。
图1-4、图6 供图/贵州画报社 摄影/林剑
图5摄影/张帆
苗族支系众多,黔西南的苗族主要为川黔滇方言(西部方言)、黔东方言(中部方言)和湘西方言(东部方言)。鲤鱼村的苗族居民属于黔东方言,他们的衣着与大众印象中银饰华美的苗族并不相同。这里的苗族姑娘包头巾,头巾边沿戴着银泡花、耳环、插头片,以及项圈、手镯,银饰虽繁复,却又显得低调古朴。据说,他们从黔东南黄平县、凯里市湾水镇等一带迁徙而来,自明朝开始便穿这样的服饰,未曾改变。
再往北走,苗族服饰又显出不同面貌。晴隆县苗族有一个支系的服饰有着极为独特的“四印”图案,因此他们也被称为“四印苗”。色彩斑斓的十字绣“四印”图案分布在上衣的前胸、背部和手臂部、帽子顶部,下身则穿着蓝靛染成的长裙,色彩对比格外强烈。所谓“四印”,据说是苗族女王印玺的图案,他们将这一图案绣在衣服上,时时铭记着自己的祖先。
“四印苗”的服饰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对称方正的“四印”图案。
摄影/彭年
少数民族的盛装纯手工制作,造价不菲,轻易不会穿出来,唯有节日可以让人一饱眼福。幸运的是,黔西南的节日数不清。“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黔西南就像是一个民族节日的博物馆,总有值得欢庆的事情发生。
贞丰古城“二月二”苗族走亲节。
摄影/樊川
布依族是典型的稻作民族,节日往往也与农事活动安排分不开。农历三月初是稻耕开始的时候,三月三也是布依族最盛大的节日之一,每逢这一天,布依族人都要“扫寨”,祭祀山神、社神,祈求村寨平安、五谷丰登,这是布依族人观念中极为庄重的场合。
布依族三月三祭山仪式。
摄影/唐可可
“三月三只有我们本村的人可以来,外村人是不允许来的。”陂鼐古寨的老支书杨昌华说。据清乾隆年间修编的《安笼府志》记载,三月三的时候“各村不通往来,误者罚之”。可见这一习俗至少已延续数百年。三月三不仅仅是祭祀,封寨还有封死害虫、灾害、瘟疫的寓意,所以在这一天避免人员的流动也是顺理成章。
与三月三的虔敬不同,查白歌节更像是一场狂欢。查白歌节是为了纪念古代一对为爱情献身的男女青年查郎、白妹,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黔、滇、桂三省区的人们齐聚兴义市查白村,参与人数可以达到三四万人。三五成群的青年男女在路边、山脚、场坝等等地方,以歌传情,互诉衷肠,许多布依族青年正是在这样的场合结识了一辈子的伴侣。
兴义顶效查白歌节。
摄影/李贵云
农历六月,田里已经插满秧苗,布依族又迎来六月六。家家户户带着糯米饭、肉、酒等祭品,以及一只大红公鸡,在自家田边祭祀“田神”,保佑秧苗不受旱涝和蝗虫的侵袭。在贞丰,村民还有躲山的习俗,寨老在村中主持祭祀,其他人则要离开村寨。躲山就像是一场野餐会,人们唱歌,跳舞,吹木叶,丢花包,黔西南本就秀丽的山,经过欢庆佳节的人的装点,更加充满了生机。
贞丰六月六布依风情节。
摄影/魏浩然
丰收最值得农耕民族庆贺。苗族“八月八”又叫“吃新节”,是苗族十分隆重的节日,其意思是品尝新米饭,是对丰收的庆祝,是一年之中热闹的节日之一。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有“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的美称,唱苗歌和跳“板凳舞”是“八月八”苗族风情节活动的一大亮点。八月初八这天,来自五湖四海的苗族同胞以及附近的各族同胞,皆身着盛装齐聚鲤鱼村,尝美酒,食新米,载歌载舞,欢聚一堂,共同沉醉在歌舞与欢庆之中。
兴仁八月八苗族风情节。
供图/兴仁县委宣传部 摄影/刘国祥
遇到节日,黔西南这个山的王国,就会变成歌舞的海洋。人人都能唱上几句,跳上一段,让对生活的期盼变得可感可及。由于历史上未普及本民族成体系的统一文字,歌舞也是他们传承文化的最佳载体,是他们生命存在与表达的一种本质方式,这与他们的生活环境之间具有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