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94|回复: 5

[旅游天地] 五一必去的6个小众打卡地,有范又低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5-3 10: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五一必去的6个小众打卡地,有范又低调

 搜索下载一条 一条
 2025年05月01日 18:55

近年,文化建筑已成为大众游览打卡的新趋势。

值此五一小长假,
一条精心整理了中国的地标性文化建筑项目:

刘家琨设计的西村大院
开创了既独立、又共享的全新空间体验,

王澍设计的杭州国家版本馆,一票难求,

耗资14亿建造的四川三星堆新馆成为新晋“网红”,

建筑大师张永和于岭南的新作“春阳台”

重塑乡村文化与生活,

上海浦东图书馆、上博东馆在城市之中

为人们提供了一处静谧的独特打卡地......

杭州国家版本馆

IMG_9275.JPG

广州春阳台
编辑:秦楚、游威玲、成卿、陈沁、朱玉茹
责编:陈子文
IMG_9276.PNG
一条
,赞1.9万

2022年7月,由中国建筑师王澍设计的杭州国家版本馆建成,开放后立刻成了杭州人气王,有人打了150多通电话才约到,成为“最难预约”的博物馆。

IMG_9277.JPG

西北角航拍

建筑师夫妇走过南园长桥

园子里无处不在的宋元素,来源于设计之初的要求:以宋代园林为背景。另一个理解项目的关键词是“版本”。

“接这个项目的时候,其实没有人说得清楚‘版本馆’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全新的说法。但有一段历史可以参考,清乾隆年间编纂《四库全书》,共抄录了7套,藏于全国7个阁,杭州的叫做‘文澜阁’,我们这个叫‘文润阁’,看名字就知道和传统的藏书楼有关系。”王澍说道。

文润阁西侧矿坑原本是一道断崖,修复为接近自然姿态的龙井茶田

王澍参照传统藏书楼空间格局,将版本馆分为两部分:南园和北馆,南边以园为主,北边以藏书建筑为主,将主要的建筑都布置在北侧,满足使用要求。

由此形成南边疏宕、北边密集的空间体验。一条南北中轴线上,包括主书房、南书房、文润阁、书库、附属用房等共计13座建筑单体,随着自南向北3座大小不一的水池依次展开。

0.jpg
从空中看整体建筑群

王澍提出以现代宋韵为主题,“没有人知道宋代的园子长什么样,没有实物,一张图纸都没有,仅有的,是几张宋代的山水画,画得特别含蓄,就是一个角落一棵树两棵树,露了半个房子。”

IMG_9281.JPG
郭熙的《早春图》的建筑表达

如今的山环水绕的绝美园林,是曾经附近的村民绝难想象到的场面;如今的位于文润路1号的文润阁所在,曾经是归属于一个叫瓶窑镇长命村的矿坑,在上世纪90年代被关停,废弃多年。

“第一眼,别人看到的是小破山,我看到了宋画。残山剩水间,正好有一个主峰在中间,上面有很多树,但中间露出了大块的岩石,太棒了,那不是现成的《谿山行旅图》。”

IMG_9282.JPG
范宽《谿山行旅图》与场地主峰对比 右图图源:杭州国家版本馆

原封不动地保留现有的山体,一草一木、一个石头也不要动。成了设计的出发点,也是贯穿始终的建造原则:整体设计是基于山体起笔的。“这些山石、树是先在的,我们是后来的,要尊重它们。”

如何补山,如何与山互动,建筑成了王澍补山和与山互动的“工具”,版本馆的建筑,也像是框出宋画的工具。

IMG_9283.GIF
IMG_9284.GIF
南园
南园,主入口须朝南,是中国建筑传统。开门见山,一座大山近在眼前,然后急转,远远瞥见另一幅画:两座木构的亭子一前一后、一远一近映入眼帘,近处是位于水中的南书房,远处是位于山上的文润阁。再往前便是南池,荷花迎风而开,草木葱茏。主书房和南书房隔水而立,一道长桥横卧于水中央。
北馆,一层是藏书库,以最高标准保存着包含两册《永乐大典》在内的馆藏,仅对专业工作人员开放,二层作为展厅对公众开放。
北馆区屋顶
IMG_9286.JPG

北馆明堂和琴台

北馆区的最北侧,走进最里面,是一座温润的水榭,一座木亭子,临水而立,“在南北轴线上的大建筑其实都是拉背景的,亭台、水榭这些小的建筑,才是主角。”王澍说。

版本馆设计中的青瓷屏扇灵感来源于马远的《华灯侍宴图》。加上建筑前后两侧大檐廊的设计,从大门开始,一层层来强化建筑的层次。

IMG_9287.GIF
主书房檐廊
墙面,王澍使用了生态可持续的夯土墙作为墙面,夯出10多米高3、4层楼高的墙体,是国内夯土技术领域上的一个探索极致。
IMG_9288.GIF

中国传统的木构也被用在屋顶,王澍自主研发的钢木混合结构——小料大作,即用小的木头断面,彼此相交连接,加上钢,形成大尺度的结构体系。版本馆还移用了铜这项中国传统工艺,除了作为铜扣固定屏扇,还第一次将铜做成了屋顶。

IMG_9290.GIF
建筑师在版本馆使用了3种不同的木构
这些“活着的”、会生长的的材料,如木结构、夯土墙、屏扇、铜瓦屋顶,用在建筑上,由此形成一个仿佛会呼吸的房子。
总结版本馆在建筑上的特质,王澍说是自然与真实的建造。“所有的结构、构造都是直接表达。中国传统管这种叫做明露,就是结构明露,我们的作品就是这个特点,上面没有装修层再做二次铺盖,我们的建筑一次性做完就结束了。”
 楼主| 发表于 2025-5-3 10: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9291.PNG
一条
,赞1260

在成都西边的青羊区,建筑师刘家琨造了一个巨型“火锅”——占地约70亩的西村大院。西村大院是个城市综合体,除了没有住宅,几乎没有想不到的功能,70多亩的地四面环街,房子绕着街道修建,环形一圈,各类商铺入驻。

IMG_9292.JPG
IMG_9293.JPG
西村大院 摄影:存在建筑

以前西村大院的周边有十几个住宅区,可原先这块地上只有一个高尔夫球场、几个网球场和一个游泳馆,占地都很大,运营成本都很高,却只服务于少数人。

2016年落成后,曾经一晚上屋顶涌入9000多个市民来散步、跑步。中间是块大空地,有一大两小共三个球场,还有大大小小、种满竹子的院子、廊道,供人跳广场舞、打麻将、吃火锅…… 

IMG_9294.JPG

球场 摄影:存在建筑

IMG_9295.JPG
长条形的慈竹院 摄影:方子语
从地面升起又环绕屋顶一圈的跑道总长有1.6km,定期会举办主题性的迷你马拉松
IMG_9296.JPG
架空跑道 摄影:存在建筑

西村大院里种了将近30种竹子:慈竹、粉单竹、斑竹、紫竹…… “满足成都人幸福的指标:竹下生活,” 刘家琨说。

设计之初刘家琨对大院里的活动场景并不做预先设定,只是根据大约会聚集、活动的人数,框定出尺寸不一、形状不同的场地,做上些高低不同的混凝土长凳、吧台、台阶,至于在其中怎么活动、怎么用,自由度全交给市民。相比于具体的设计,他更在乎这些公共空间是不是真的能被用起来。

IMG_9297.GIF
西村大院入口门廊下活动的人群

西村大院主体结构是用当地盛产的竹子作为模板来浇筑清水混凝土,不加任何粉饰的多孔砖直接砌筑外墙,连外廊的栏杆都是混凝土栏板里直接抽出的钢筋。

使用的许多砖块是刘家琨研发出的环保材料——再生砖。因地制宜取材料、根据当地工人的施工技艺进行建造——是刘家琨多年来坚持的“低技策略”。

IMG_9298.JPG

西村大院竹胶模板的肌理 摄影:存在建筑

早年居民口中的“烂尾楼”西村大院,现在是各种手机打卡软件里成都“网红建筑”的头牌,这个效果也出乎刘家琨的预设。
IMG_9299.JPG
IMG_9300.JPG
外挂楼梯、架空跑道是年轻人最爱拍照的地点
“开始设计的时候,我以为是老成都会比较喜欢,我也不太清楚年轻人会不会喜欢,设计我就做我觉得最好的就行了,要讨人喜欢我才做,还做不好。”不过话风一转,他又风趣地加一句:“最好还要先研究下女孩子们的喜好,女孩子喜欢了,男孩子自然会跟着来。”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5-3 10: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9301.PNG
一条
,赞3673

2021年,三星堆新一轮考古成果出土。从3号坑到8号坑,整整6个坑的新文物,老馆已经没有足够的展陈空间,这便是三星堆新馆建造新馆的契机。

整个新馆规模达到54000m²,是老馆的5倍左右。展出文物有1500件,超过600件首次亮相,超过300件新出土文物。

IMG_9302.JPG
整个场馆鸟瞰 摄影:存在建筑

新馆的屋盖,是朝向河流倾斜的三个草坡,跟远处的河流、雪山,周围广阔的原野森林,形成一个恢宏的大地景观。

外观是三个连绵起伏的堆体,即“堆列三星”,这也是对三星堆遗址文脉的回应,加上新月状的月亮湾台地,形成“三星伴月”的景观,“三星堆”因此得名。

从室外到室内,都是非常复杂的三维曲面。远看如同三个大波浪,细看这些曲线,柔中带刚,非常有生命活力,是对古蜀先人审美的致敬。

IMG_9304.JPG

新馆没有建造非常宏伟的大门,而是做了一个长达300米的光缝。人从光缝进入到博物馆,如同开启探秘之旅。空间一开始比较低,走到中间豁然开朗,20米高的大厅突然映入眼帘。

IMG_9305.GIF

两个巨大的建筑构件是空间的焦点。时空螺旋坡道,是一个非常宏伟的场景。它应该是全球博物馆里最大的单点支撑螺旋形坡道,向着大地10米深处旋转,连接起各个楼层。

IMG_9306.JPG
地下悬浮坡道效果 摄影:存在建筑

在地眼抬头朝上望去,可以看到一层层坡道盘旋向上,会有一种沉入大地的感受。地眼最深处,还有三个激光投影仪,未来会把三星堆文物的影像,以激光投影的方式投到30米高的顶棚之上,形成动态画面。

IMG_9307.JPG
IMG_9308.GIF
在“地眼”朝上望去

大厅吊灯内部的镂空图案,是从三星堆最著名的文物之一——黄金权杖上的鱼鸟纹饰中获得灵感,通过透光的处理,让光渗透出来,就像一个大“魔戒”。

IMG_9309.JPG
厚石料与青铜板 摄影:存在建筑

建筑外墙是8000多块8公分厚的黄色花岗石,通过数字化建模的方式,把每一块石头都输入数字模型中,再通过人工手凿的方式,来塑造沧桑的历史感。

0.jpg
IMG_9311.GIF

博物馆暗的空间才能衬托出神秘感,公区几乎取消了所有照明灯具,随着日升日落,馆内光线会有明暗变化,空间深度越深,它的光线越暗。

新馆看到所有展陈的文物。已开放展厅面积是12000m²,分为三个展厅:1号展厅“世纪逐梦”、2号展厅“巍然王都”、3号展厅“天地人神”。

IMG_9312.JPG

1号展厅回顾了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三星堆遗址考古的历程

1.jpg

2号展厅展现三星堆古蜀国的城市建设、神权社会、政治结构,以及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IMG_9314.PNG
3号展厅主要呈现古蜀人的祭祀礼器,以及最重要的一批青铜文物,包括这一次考古新发现的300多件器物
所有的展厅都是首尾相连的,没有一根柱子,希望能给观众带来一种大气磅礴、全景式的观展体验。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5-3 10: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9315.PNG
一条
,赞3966

2023年4月,广州市北郊的一片荷塘之上,艺术文化中心“春阳台”落成,这是中国顶尖建筑大师张永和于岭南的新作。

建筑位于塱头村外的荷花池之中
IMG_9317.JPG
屋顶上放置了近30组池塘,种植水生植物

“春阳台”坐落于塱头古村中,周围环绕着众多的池塘:荷塘、鱼塘、风水池,其基地正位于古村落外的荷塘之中。

“‘春阳台’是一个艺文中心,而老建筑本身就是文化性的。怎么呼应岭南的田园风光,怎么去呼应塱头古村的古建筑,文化在建筑上怎么体现,是我们要做的一个工作。”张永和说道。

IMG_9318.JPG
建筑与周围景观整体鸟瞰图
IMG_9319.JPG
不同高度、层级上都布满了荷花
屋顶上放置了近30组池塘,种满了水生植物。实际不仅是屋顶上,下沉的院落里、周边区域,不同的高度、层级上都有荷花。“其实‘春阳台’是不用做景观设计的,因为它周围景观太好了,你设计的没法跟自然的比,但是我们盖这房子不是占掉了一块荷塘吗?要把荷塘还回来,就还到了屋顶上了。”

建筑中的荷花种植池与地面上的天然荷花池融为一体,创造了一个“立体荷塘系统”。微风吹过,有“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的韵味。

游人可以在屋顶步道随意活动,同时看到种植池、天然荷塘和不远处古村落的景色

屋顶步道设置了两三个可以供游人拍照的点,步道的终端远眺可以望见村落。去步道上走一走,就明白为什么这房子屋顶有池塘,在地上的池塘之上,远远地就看到村落了,这就是乡村之美。”

IMG_9321.GIF
IMG_9322.GIF
步道的尽端将游人引入大自然

“这个村落告诉我们,还可以再小点,把整个设计保持一个更亲切的、更有人性的尺度,这事就变得特别重要。”张永和说道。

8000多平米的房子进行了“大化小”。先是把这个房子往地下沉了一层,变成地上两层,地下一层,下沉庭院就是为了把整个房子的身段放低。
“春阳台”入口区域
IMG_9324.JPG

下沉庭院将整个房子身段放低

设计将建筑从体量上打碎,形成一个聚落的布置,把一个大建筑就化成一组小建筑,塑造出一个“村落感”。功能空间之间的过渡空间特别小,都是垂直的,被称为“塔”。

IMG_9325.JPG

入口下沉通道让游人有一种发现的乐趣

入口的楼梯是折下去,贴着边又有一条胡同,希望游人是要找找才能发现,然后钻进去。

“建筑的檐下空间像个长廊,做得比较窄,我们把一些传统空间组织进来,再加上旁边的景观,让你老记着,现在是在塱头村乡村里。”

IMG_9326.JPG
藏书楼主要包括知识阶梯、古籍展廊、阅览区等功能分区,内有三万册藏书,以及文澜阁《四库全书》真本

立于荷塘内的餐厅,游人可以近距离观赏荷花在不同季节的形态,从夏天的饱满到秋日的残意,周边景观得到充分利用

建筑内部有展览空间、藏书楼、亲子空间、餐厅、剧场,部分空间是往下沉的,餐厅、剧场是独立在地面上的。餐厅四面都是通透的,让你是在田野风景里面进餐。

游览的路径从地下一层的庭院开始,可以在房子里头一直走到上面,再回到一层,在地面层再直接进入剧场、餐厅。在三层的部分有一个垂直的联通,通过地面层把其它两层一起联系起来。

双向剧场,舞台的背景打开后,可以直观地感受田野景观

双向剧场独立的在田野中间,北临古榕树,南临荷塘,在面向观众厅开放的同时也可朝向荷塘开放。现在舞台的背景常会打开,直观地感受田野景观。
“‘春阳台’它是关不了门的,一旦用一个围墙把这个区域围起来,定时开关,它就没有社会性了。咱们这地儿最说明问题,两三个人想吊嗓子,有一个人想吹小号,在家不是就有点吵,他就可以到这来。”

村里的文艺团体时常会到双向剧场演出

建筑形态承袭了当地文化,两个相邻建筑单元之间的过渡空间“塔”,形式上与塱头村特有的门楼相呼应。

IMG_9330.JPG

两个建筑单元之间的过渡空间“塔”

顶光高楼、侧光高楼、单曲光缝高楼

建筑内部做了曲面“双凹墙”,人在中间有一种挤过去的感觉,每进一个新的空间,光线先暗下来,然后豁然开朗,等于是一收一放一收一放。“塔”顶上的天窗有些微差,一共6个,各不相同,通过屋顶天窗的形式变化营造出迥异的内部光环境。

IMG_9332.JPG

“眯缝眼”(月牙窗),弧线“月梁”等元素的运用展现了对传统岭南建筑的当代诠释

搭配素混凝土创造一个当地的公共空间,延续传统的文脉

外立面也用了一些小的弧线元素,做出了“眯缝眼”(月牙窗)。

站在下沉庭院可以看到三种不同的外墙材料,用传统的红瓦镶嵌在墙的表面,转过去是传统的青砖,又是红瓦墙,然后又变成混凝土。把不同的材料、不同的用法都放在一个空间里,青砖、红瓦、混凝土之间相互呼应。
春阳台夜景

“建筑不是说用一个贴符号的方式传达传统,传统的继承,是根据今天的生活方式衍变来的。我们希望“春阳台”也能够变成古村落的后代,向塱头古村致敬。”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5-3 10: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9335.PNG
一条
,赞3891

去年,上海博物馆东馆迎来试营业。整体建筑历时7年打造,占地4.6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13000㎡。建筑形体像一个藏宝盒,东南西北四个外立面各不相同,呈现“海洋和陆地的交汇”的特征。

IMG_9336.JPG
东立面处螺旋坡道长度近百米,层高7米5,宽度1米8

上博东馆是“航母级别”的一个博物馆,占4.6公顷用地,建筑面积一共113000平方米,地上6层,地下2层。建筑东南西北四个面的开放度也不一样。

外立面上波浪形和平正面相互交错,象征海洋和陆地的交汇。材料上选用了来自巴西的维纳斯白麻,每一块石头的肌理都不相同。

IMG_9338.JPG
外立面大量的反曲元素运用,形如波浪,和上海冲积平原的地理特征相关联  摄|徐浩然

通过下沉广场进入到B1层,头顶是一个巨大的椭圆形天窗,是一个“上博之眼”的景。把地下空间引进建筑,跟上面的螺旋坡道,用张弦杆的天窗形式在垂直空间融在一起。

用张弦杆的天窗形式把“上博之眼”和“螺旋坡道”在垂直空间融在一起

透过“上博之眼”可以看到螺旋坡道,每一层坡道的长度近百米,挂在南北两个核心筒上。

屋顶还设计了两处江南园林,西边是偏江南的小桥流水,亭台楼阁;东边的是兼有演出、会客功能的开放的庭院。
IMG_9340.JPG
在屋顶能够感到园林之意,看到园林之景
主入口进来有一个公共大厅,在长180米的轴线上,还有一些阶梯式的休息空间。地下有学术报告厅、餐厅、下沉广场,形成多中心的公共空间模式。
IMG_9342.PNG
一层大厅公共空间  摄|樊哗亲

博物馆内部有相当多的开放空间,每一层的展览空间与螺旋坡道结合,看展看累了可以随时走出去。

内部空间里选用黑、白、灰的石材,黑色的花岗岩限定了主展区,白色的基调则是由外立面延展进来,灰色用在地面上,三种颜色对应了中国的传统绘画基调。

下沉广场

上博东馆在馆藏方面也是独树一帜的,尤其是青铜器、书画藏品。其它博物馆往往是按编年史、历史通史的方式展示,上博则是以艺术门类来展示的。

整个东馆共有20个展厅和互动空间,将在2024年内陆续开放。现在主要开放的有三个展览,分别是:中国古代青铜馆、星耀中国——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邂逅三星堆——12K数字微距看国宝。

丰富的展品

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是古蜀文明考古出土文物,在四川地区以外的最大规模、最成体系的一个展览,呈现了363件/套文物,约三分之一的展品为最新考古发现。

IMG_9345.JPG

金面具笄发青铜人头像

夔龙冠纵目青铜面具
位于青铜馆的大克鼎

上博东馆不仅仅是给人观赏、打卡,它得满足大众对文化空间的需求。让博物馆从过去的一个地标性建筑物,变成了一个拥抱人的场所。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5-3 10: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9348.PNG
一条
,赞6117
上海图书馆东馆东南侧是上海最大的城市森林,世纪公园,西北侧则是繁华的市区,不远处还能看到上海标志性的高楼三件套。宛如一块玉石,“漂浮”在一片绿色的“海洋”之上,与周边的景观形成鲜明的对比。
IMG_9349.JPG
上图东馆的外形灵感取自传统的中国园林。建筑形态上则模拟被切割后的石块,以“璞石经雕琢打磨后成为玉石”的意象,隐喻图书馆育人的过程。
IMG_9351.JPG
每一块外立面玻璃的纹理各不相同
大面积的落地窗与窗边观景位的设置,将自然的景色引入室内。
IMG_9352.JPG
馆内还拓展出两个室外阅览空间,自带遮阳功能;一个屋顶花园,栽种着上海本土的植物。读者们可以将馆内的图书带出来阅读,一边休憩,一边俯瞰周边的美景。团体研学、聚会、活动也可以在这里进行。馆外还有一圈口袋公园,满足社交需求。
IMG_9353.JPG
“东馆设计最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从书籍到交集(From collection to connection),从传统的书库变成集展览、活动、服务的复合空间。”近50米高的中庭,天光直射而下,自然吸引人们的目光向上,使用竹子、橡木和水磨石营造出温暖的氛围。
IMG_9354.JPG
不同时间,中庭中的光影也在不断变化
围绕中庭,有面向东西南北的4处开放式阅读广场,2个面向城市,2个面向森林。内部各个功能区之间都是连通、流动的,中间几乎没有分隔。
IMG_9355.JPG

3层阅读广场

地下一层,有专业的演播室、剧场、影音室,未来不光能开讲座,还能做直播、欣赏各类的表演艺术。7楼,做了一间博物馆级的展厅,开馆首展精选了70件镇馆之宝。
IMG_9356.GIF
地下一层共配备了五间演出、演讲空间,未来将筹办面向公众的各类活动

“无差别、公平地为一个人的终身学习提供更多的支撑,这是上图作为一座公共图书馆的使命。”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5-10 09:58 AM , Processed in 0.08775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