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5|回复: 0

[影乐之声] 年度最佳日本电影,拍出东亚年轻人的“隐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4-22 08: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年度最佳日本电影,拍出东亚年轻人的“隐症”

 杨祖占 三联生活周刊
 2025年04月21日 08:06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最近一周,多部日本电影引进国内上映。其中一部《黎明的一切》格外受到关注。电影的主角是两个患有不同焦虑症的年轻人,女主患有经前期综合征(PMS),男主则患有恐慌障碍。两人都因为病症的影响,事业受挫,生活失意,对自我的价值也产生了深深的质疑。幸而,他们在不经意间的相互帮助,相互激励,实现了各自的成长。而对于观众而言,即便没有他们的病症,也多少有过情绪崩溃、心境恶劣的时候,总能在这个病友互助的故事里,获得一份温柔畅快的心灵治愈。

导演三宅唱是继是枝裕和、滨口龙介之后,又一位在国际上声名鹊起的日本顶级导演,前作《你的鸟儿会唱歌》《惠子,凝视》等,都获得了广泛好评。这部新片同样载誉无数,被日本《电影旬报》评选为2024年十佳电影第一名。作为一部在国内分线发行的文艺电影,虽然排片不多,却是一部值得去影院沉浸欣赏的佳片。




文 | 杨祖占

身患“怪病”的年轻人

23岁的藤泽,刚入职一家大公司两个月。不过,她已经要把这份工作搞砸了。组长让她复印一份文件,却没说复印多少份,藤泽突然情绪激动,与组长争执起来。“你得告诉我这个要复印多少份,而不是随手放在我的桌子上。”“别因为我是新来的跟我开玩笑。”藤泽歇斯底里的样子,被同事拍了下来。视频传到了领导手中。虽然领导态度温和,没有严厉斥责,但藤泽还是感觉糟透了。同事其实不知道,她在爆发后的那天晚上,一个人倒在大雨中,最后还是被警察接走了。
藤泽患有经前期综合征(Premenstrual syndrome,简称PMS)。这是一组与月经周期相关的生理和心理症状,在月经开始前几天发作。据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估计,至少85%的经期妇女在每月周期中至少有一次PMS 症状。其中,大多数症状相当轻微,不需要治疗。约3%~8%的女性,症状非常严重,会干扰正常工作与生活,称为经前焦虑障碍(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简称PMDD)

IMG_7566.PNG

《黎明的一切》剧照

每个患者的症状各不相同,藤泽是变得非常敏感易怒,无缘无故地发火,极具攻击性。而且一旦发作起来,必须一股脑发泄殆尽,否则停不下来。
藤泽尝试了很多方法治疗,看医生,喝中药,调理身体。她还开了精神类药物,医生说可以迅速抑制住症状,但同时也有很强的副作用,让人嗜睡。藤泽为了让自己不再搞砸工作,第二天上班时就吃了一颗。结果,低估药物副作用的她,在会议室时不知不觉睡着了。醒来后,藤泽发现自己被同事领导团团围住,万分羞愧的她当天就提出了辞呈。
山添比藤泽稍小几岁,原本也在一家大公司任职。起初,他的生活一切顺利。直到有一天,他在吃拉面时突然感到身体不对劲:头晕,胃部不适,呼吸急促,浑身无力。无法上班,也无法正常生活。经过多次检查,他最终被确诊为惊恐障碍(Panic disorder)
IMG_7567.JPG

根据美国国家共病调查,美国每年大约有2.5%的成年人患上此症状,任何年龄都有可能发作。这种病症产生的确切原因并不完全清楚,压力、遗传、精神创伤、心理障碍都可能相关。但也可能都无关,只是某种神经递质失调导致。也就是说,大脑被触发了错误指令,导致在并无真正危险的诱因下突发强烈的恐惧感。而且这种症状会反复发生,扰乱患者的正常生活。

山添罹患惊恐症后,无法乘地铁,无法坐车,无法在人多或不受控的密闭空间里,甚至无法去餐厅、理发店。无奈之下,他只好辞去了工作。试图找一个走路可以上班,压力不大的小公司。

IMG_7568.PNG

最终,他来到了一家远离市区的小公司栗田科技。这家公司,包括他在内只有七名员工,加上老板也不过八个人。而在不多的几位同事中,就有几年前因为PMS困扰,而转来这里工作的藤泽。

起初,两人并不熟络。山添平时需要频繁地喝气泡水,以平复自己的焦虑感。但频繁的气泡水开瓶声,引起了藤泽的不满。正巧赶上她PMS发作,便突然嘲山添发起了火,两人关系陷入尴尬。数天后,山添惊恐发作,焦急的他四处找不到药片。好在藤泽发现药片递给了他,才及时缓解了症状。那一天,两人得知了对方的病情,关系也渐渐走近。两个身患怪病的年轻人,就此产生了交集。

后疫情时代的病友互助

电影改编自日本作家濑尾麻衣子的小说《拂晓的一切》。作者本人也曾经患过恐慌障碍,一度对生活感到失望。“(患病后)生活变得跟以前不一样,事事都无法顺心如意。我觉得自己失去了感受快乐的能力。不过在这样的期间,我持续接触了各式各样的人之后,逐渐开始能够期待明天的到来。我想这部作品里面就反映了当时的心情。”
病情得到控制后,她开始创作这部小说。等到出版时,正遇上疫情。人们的生活纷纷遭遇波折,人与人的交往也变得困难。这部作品,刚好给疫情后焦虑的“病人们”带来了心灵上的慰藉与治愈。
一年前,国内网上曾传出一个Manner员工情绪暴发的视频。顾客因为要迟到,向咖啡店员提出插队请求,请求不成后,开始指责店员的语气太冲。没想到,一句“早饭没吃呀”彻底把员工激怒。情绪失控的员工一边大声回应“我是没吃早饭啊”“你投诉啊”,一边顺手把咖啡粉泼向顾客。
IMG_7569.PNG
视频里的当事人,和《黎明的一切》里PMS爆发时歇斯底里的藤泽十分相似。可惜,新闻没有事后解释,没有内心独白。无论是情绪暴躁的顾客,还是突然失控的员工,我们都只能一瞥某个失控的瞬间,却无法感知他们真实的日常。但可以肯定的是,世界上本就没有多少身心两方面都完全健康、毫无烦恼的人。而在今天这样的紧张环境下,谁又没有一两处不适的病症呢?
当下东亚社会的年轻人状态,其实有很多相似之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焦虑情绪越来越重。而且随着疫情的影响,经济的动荡,对生活的无力感也越来越加剧。在现实中,我们往往看不到故事的另一面。而在电影中,我们可以自然地移情两位主角,以病人的视角理解他们生活中的异常。
影片中的两个主人公,因为病症产生了某种情感连接,不仅接纳了对方的异常,也有意无意地给予对方帮助。但影片一反俗套的是,男女主角没有因此谈起恋爱,也没有建立长久的亲密关系,而是一直保持着相互理解的同事兼病友的关系。甚至到了故事结尾,女主离职换了工作,男主则留在公司,两人朝着不同的方向行走,相对彼此也不过人生的过客,只在共事的短暂时间里,给予过彼此小小的帮助。这种建立在病友间的互助,不是带有健康人对病人的想象与同情,而是怀着一种感同身受的理解与共情去给予对方一点陪伴和支持,没有负担,没有压力。
IMG_7570.JPG
有趣的是,原著小说的故事主要聚焦于两位主角之间,而导演三宅唱在改编成电影后,进一步增加了其他配角的戏份,以丰富这种一般性的“互助关系”。将流淌于两个主角之间的善意连接,扩展到了更广泛的社会关系之中。比如,山添与前上司始终保持了良好的联系。而前上司与栗田老板,则属于一个逝者家属互助会。他们不时会聚在一起,交谈互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忙。栗田老板已经过世的弟弟,曾是一个天文迷,他生前留下了许多关于天文展的资料,最终启发了山添的工作。
电影原创的最重要的一幕情节,是栗田科技主办的一场移动天文馆活动。因为各种关系受邀来到这场活动中的人们,坐在一个黑暗的半圆舱中,仰望着由光学设备投射出的星空穹顶。天上一颗颗星星散发着光芒,保持着微妙的距离,就如同地上的人们彼此相连。
IMG_7571.JPG
这种微弱却直接的情感连接,让每一个孤独的人都能积极地面对自己的病症,一点点恢复生活的动力。这种更邻近更即时的互助关系,对于这个遭遇疫情重创的社会,也更有鼓舞和治愈的力量。

当代都市青年的疗愈之路

日本导演喜欢探讨社会中不寻常的人际关系。是枝裕和善于观察非血缘组成的亲情关系,在《如父如子》《小偷家族》里反复拷问“家人”的定义;滨口龙介则对两性亲密关系充满好奇,在《夜以继日》《驾驶我的车》里不断思索着“爱情”中的信仰与背叛。而三宅唱在这部《黎明的一切》则弱化了亲情、友情、爱情,试图呈现出更为一般性的“弱连接”的社会关系。为更多难以定义的人际关系,提供了一种美好的想象。

三宅唱也凭借自己独特的视听调度,让这个故事的治愈力,不仅仅停留在故事情节,而是营造出一种真实自然的氛围,将观众拉入人物所在的环境和情绪当中,跟随着片中的日常变化进行了一场温柔舒适的心灵按摩。

IMG_7572.PNG
比如,电影中包含了大量没有台词的空镜头,有远眺的城市夜景,有平日行走的常见街景,还有员工们认真工作的室内镜头。导演有意鲜少安排聚焦个人的特写镜头,而是更多地展现人物的空间关系,让观众得以细细体味角色之间的肢体互动与相处的氛围感,想象他们复杂的内心情感。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很“好听”。三宅唱对于听觉非常重视,总是将台词、声效、配乐作为一个整体去进行设计。而这,也恰好呼应了患有焦虑症的人们对于听觉的敏感。当山添走进地铁站,会听到刺耳的列车进站声,作为观众也因此产生不适感。而到故事后期,他渐渐找回了生活的乐趣,在柔和的阳光下骑着自行车,周围的鸟叫声、儿童嬉笑声,以及车轮轻盈的滚动声,又是那么的悦耳舒适。仿佛能够切身地感受到,山添封闭的内心,渐渐向外打开。
IMG_7573.JPG

这也是本片最治愈人心的地方——看到病人们自身的振作。

对于山添来说,最大的问题其实不是治疗生理上的恐慌障碍。这种病本就难以根治,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山添最需要疗愈的,是他心理上的创伤。他年纪轻轻生活受挫,不是因为自己不努力,而是因为一次不可控的病发,让命运受到了毫无预兆的打击。这让他意志消沉,丧失了人生的希望与活力。因此,如何接纳患病后的自己,学会与病情共处,才是他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IMG_7574.PNG
起初,山添来到栗田科技之后,一直很孤僻,不愿意与同事有过多来往。直到藤泽作为病友,伸出了小小的援手,才让他渐渐有所转变。他开始试图了解不属于自己的PMS病症,也会在平时工作中留意藤泽的病情发作,并及时帮助她纾解失控的情绪。这些善意都是小小的,微妙的,但对于病人来说却是质的改变。他在这个小小的公司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价值,也因此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动力。虽然依然要坚持吃药,但人的精神面貌完全焕然一新。
正如日本心理学家、《被讨厌的勇气》作者岸见一郎常说的一句话——“幸福即贡献感。”无论身体上有没有“病”,一个人内心最痛苦的,其实是感受到自己的“无能”,是对自己感到失望。周围的善意固然让人感到温暖和舒心,但只有当自己重新拾起爱的能力,为他人提供帮助时,真正的治愈才会到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4-26 09:46 AM , Processed in 0.06905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