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30|回复: 0

36岁苏轼看中12岁歌姬,初次见面写下千古名句,成男人的花言巧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7-15 08: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6岁苏轼看中12岁歌姬,初次见面写下千古名句,成男人的花言巧语

搜狐  文|四季文史
2023-07-13 09:30




a33.jpeg 起北宋诗人,你一定会想起“三苏”:苏洵、苏轼和苏辙。我们又知道,在“唐宋八大家”里,居然有3个席位出自一家,而他们正是“苏门三学士”。除了他们三人,据说苏家还有一个苏小妹,也聪明异常,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发生在她身上的故事也有很多,如“苏小妹三难秦观”等等。


对于大诗人苏轼,他给我们的印象除了命运多舛的仕途之外,就是他在诗词曲赋上的成就。不过你知道吗,苏轼不但是一个大文豪,他还是一个痴情的种子,是一位“风流”雅士。

说起苏轼的痴情,他的一句诗便可窥见一二: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写给亡妻的。通过诗歌的真切表达,来纪念自己和妻子的感情,让人为之动容。

然,自古文人多风流,在苏轼36岁那年,他却看上了一位12岁的歌姬,并写下了千古名诗,而这句诗后来也成为一些男人“撩妹”的手段。

a34.jpeg


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父亲苏洵,爷爷苏序,两年后,弟弟苏辙出生。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他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苏轼“二十七,始发愤”,他虽然发奋晚,不过用功勤。嘉祐元年,21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

嘉祐六年,苏轼入朝为官时,恰逢北宋朝堂各种危机。宋神宗继位后,任用王安石开始变法。作为一介文人,苏轼却看到了变法给对普通老百姓的某些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于是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

a41.jpeg

神宗没有采纳苏轼的意见,苏轼反而被王安石参了一本。不容于朝廷的苏轼被迫远离朝堂,被调任杭州通判。此后,苏轼终其一生都对王安石等变法存在一些偏见。

众所周知,苏轼一生三起三落,他始终游走在贬谪和复用的路上。后来,返回京城的苏轼替王安石说话,不过此时朝堂上又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在朝堂主持大政。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年幼的新帝哲宗皇帝提出谏议。但此举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

苏轼又被流放。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古代庙堂之上,没有强大的背景,站错队伍将后患无穷。

苏轼在仕途上很“颠簸”,但在发妻和红颜知己的陪伴下,他从来没有觉得孤单。

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苏轼娶王弗为妻,时年,苏轼19岁,王弗16岁。王氏是学术大儒王方的女儿,她知书达理,蕙质兰心,正好与苏轼的放荡不羁和不拘小节互补有无。两人婚后恩爱有加,琴瑟和鸣。

a35.jpeg


据说当年苏轼到王方家中做客,看到一方鱼池,王方就请这些来客为鱼池取名。苏轼说,既是鱼池怎能无鱼?之后居然游过来几条鱼。苏轼就说不如叫“唤鱼池”吧。王方欣然同意。

而父亲要为鱼池取名字的事情,15岁待字闺中的王弗也早已知晓。她将鱼池的名字写在纸上叫丫鬟送给爹爹。王方打开后,居然上面也写着唤鱼池三个字。王方觉得女儿跟苏轼有缘,所以将女儿嫁给了苏轼。

只可惜,夫妻二人好景不长,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五月,王弗去世。年仅27岁。十年后,被贬至密州的苏轼梦见亡妻,在梦醒之际,写下那首流传千古的悼亡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从悼词里不难看出,苏轼对亡妻的思念和深深的情感。但苏轼是不是真的对发妻“自难忘”呢?也不尽然,毕竟生活总要有取舍,而且总不能活在记忆里。

a36.jpeg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十月,苏轼娶王弗堂妹王闰之为妻。从发妻亡故到另娶新欢,也就短短3年时间。此时苏轼正好处在“乌台诗案”期间,心情沮丧,仕途一片渺茫。好在王润之也是一个知书达理之人,她不但善解人意,而且待王弗的儿子视若己出,这一点让苏轼很欣慰。

有良妻陪伴,苏轼很快走出“乌台诗案”的阴霾。后来贬居黄州时,苏轼十分思念妻子,作诗《南歌子·感旧》:

寸恨谁云短,绵绵岂易裁。半年眉绿未曾开。明月好风闲处、是人猜。春雨消残冻,温风到冷灰。尊前一曲为谁哉。留取曲终一拍、待君来。

公元1093年,在陪伴苏轼25年之后,王闰之染病去世。25年里,苏轼对这个妻子重情重义,很是喜欢。然而,古代男人都讲究三妻四妾。就在王闰之与苏轼相伴的岁月里,还有另一个非常出名的女人,她也成了苏轼的红颜知己。

a37.jpeg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诗明着写西湖美景,但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淡妆浓抹总相宜”到底是指美景还是眼前的美人呢?让人浮想联翩。

苏轼认识的这个红颜她叫王朝云,是一个歌姬。

公元1074年的一天,苏轼在西湖上与好友畅饮,酒过三巡之后,一众歌姬上来助兴。朦胧迷离中,苏轼看中了一位歌姬。她不但相貌出众,更是弹得一手好琵琶,苏轼对她心动不已。而这位歌姬便是12岁的王朝云。

苏轼信手拈来,一首《饮湖上初晴后雨》就此诞生。可以看出,苏轼借助西湖之美来衬托王朝云的不俗容姿,可见苏轼对王朝云也是一见钟情。而一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更是成为后世男人花言巧语哄女孩子开心的必备语句。

a38.jpeg


朋友见苏轼如此钟情王朝云,便为她赎了身。不过当时王朝云还没有到及笄的年龄,苏轼也没有急于将她收入房中让她成为实质上的侍妾,只是将王朝云当成一名侍女,直到其18岁后,苏轼才正式将其纳为小妾。

一段佳话又流传了23年,即便是苏轼59岁被贬至人迹罕至的惠阳,身边姬妾散尽,王朝云依然对苏轼不离不弃。绍圣三年(1096年)七月,爱妾王朝云感染瘟疫离逝,年仅34岁。

王朝云与东坡先生相知之深,可谓一举手、一投足,都可知道对方的用意。

苏轼一日饭后拍着肚皮问左右侍婢内中所装何物。一婢说是文章,一婢说是见识,苏轼皆不以为然。王朝云则大声说道:“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苏轼大笑曰:“知我者朝云也!”

元丰六年(1083年),朝云为苏轼生下一子,取名遯儿。“遯”即“遁”也,表达了其时苏轼已无意官场的决心。在惠州,苏轼虽然表面上很乐观,但心中已经知道自己很难东山再起,每每这时,只有王朝云的朝夕陪伴,才让苏轼嘴边常常挂起微笑。

a39.jpeg


“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更思卿”,这是在王朝云死后,苏轼无奈而深情的低语。

王朝云病逝之后,苏轼将其葬在西湖孤山上,宋代灭亡之后,众多贵人之墓被毁坏,而王朝云的墓却保存了下来。也许是人们感念王朝云对苏轼的一片真情厚意,也许是大家被两人的真爱所感动,所以大家都对王朝云十分尊重。

苏轼虽然风流,不过他对王朝云却是真爱。他为王朝云撰写墓志铭,并写下《西江月·梅花》、《雨中花慢》和《悼朝云》等诗词,以寄托对她的哀思。另外,从作诗的数量上来看,苏轼写给王朝云的诗,也明显多于妻子王弗和王闰之。

突然想起那句话: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苏轼一生跌宕起伏,不过在其背后的几位妻妾却对他真情厚意,也算人生无憾了。

a40.jpeg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必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5-16 05:31 AM , Processed in 0.03910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