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鹏为古建院落引入了低能耗建筑系统,这是为家人带去舒适胡同院落生活的尝试,也是他作为建筑师的一次实验。 他想找到宜居房屋的“参照”:古建和景观都有建造标准可依,那么什么样的居住体验是“好”的?“刚好有朋友结合低能耗建筑系统‘被动房’,在中国南方改造了古建院落,我就想做一个北方的。” 改造完毕,入住后,室内气温保持在23℃左右,湿度在50%上下。主厅里的新风机仪表盘,记录了每月的耗电量,包括供暖、制冷、恒湿等。经过测算,耗电量是一般空调的1/5左右。拍摄时打开了玻璃幕墙,室温、湿度有浮动 海鹏说:“被动房,就是把房子最基础的保温隔热、门窗构造、气密性(不漏风)做好,保证良好的采光通风,通过热回收新风机器,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它有系统的计算、测量、认证标准,最后得出宜居的室内环境参照——恒温24℃左右,湿度50%,全年变化浮动在10%上下。” 保温性能越好,相当于人穿的衣服越多,室内电器、人体本身产生的热量,才能被再次利用。
屋脊构造及计算数据
抬梁式结构,屋顶两层木构间夹着保温等措施 不漏风,门窗等衔接紧密 被动房系统里有类似胶带的构建,它像卡槽似的把不同的材料衔接上、粘牢固。如果房子处处漏风,也会冷的。 换气好 门窗打开时,室内外能自然换气、通风。 门窗闭合时,在新风系统的帮助下,能形成自循环:用过的空气被回收、重新送到室内,空气循环回收率大概在75%左右,室内每小时换气1~2次。新风机器带有过滤、恒湿、热回收系统。 大厅仍铺了地暖,地面下的保温层约18厘米厚
新风机就藏在灶台上方的吊顶内 除了可见的三层玻璃幕墙,和主厅、阁楼处等不易察觉的新风口,更多的机器、管线、保温层都彻底隐藏在墙壁、柜体、屋顶、地面之下。 “我们看到的还是传统的古建房屋,只是它已经和机器融合了,能听到新风机运行的声音,但机器是配角。” 室内的拱券墙也不仅是好看而已,它们由手工砖砌成,储存、散发热量比较慢,能调节室内小气候。 院落的绝大部分家电也符合节能标准,部分材料可回收。 建筑主体是砖木结构,建造过程中方便调整,可回收。抬梁式木构用的是松木实木,回收的老榆木板做了工作室的隔断,部分墙面和地面所用的软木和葡萄酒瓶塞是同一材质,施工时挖出的清代石板、明代抱鼓石被重新利用……
古建没有吊顶,到处是裸露的构造,传统建筑怎样和新技术正确、美观地合体?低能耗建筑在建造过程中不太能容忍错误,环环相扣,错了,就得拆掉重来。 在改造过程中,古建、被动房专家、保温等不同团队一直在探索、磨合、试错。 层叠的结构、返工重造的过程难以被完整记叙 到了十月,北京气温骤降,但还没有开始集中供暖。一家人在拾院里住得更多了些,院落恒温恒湿的优势体现了出来。海鹏关注着能耗数据,想看看今年冬天的情况怎样。 “国家在推广节能减排建筑,也有相关规范。被动房的原理和计算过程,是值得普及的。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我们家有些实验性,这是我们目前能做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