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的事了。
1991年5月,华东地区出现了持续多日的大暴雨。
异常天气直接导致中国18个省、市遭受重大水灾。重灾区安徽和江苏两省,受灾人数合计9000万,各项经济损失高达160亿人民币,200万人滞留河堤,无家可归。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华东水灾”,90年代的中国难以招架。于是,中国向全世界发出了“救灾紧急呼吁”。
▲受灾的人民。图源:网络
随即,中国电影史上出现了一部至今仍无法超越的“烂片”——《豪门夜宴》。
这部香港演艺界为华东灾民筹集善款的赈灾之作,阵容豪华,齐集200多位香港明星,随便一个“茄呢啡”(跑龙套)都是观众无比熟悉的面孔——张国荣、谭咏麟、梁朝伟、梅艳芳、张曼玉、吴君如……
因爱而成的《豪门夜宴》,是一张80、90年代香港娱乐圈大合照,留下了黄金一代的珍贵回忆。
而里边,有四位年轻人即将在大幕刚刚拉开的90年代大放异彩,他们一步步定义“偶像”的内涵,并持续“统治”亚洲娱乐圈十余年。
刘德华,张学友,黎明,郭富城。
在那个群星闪耀的年代,他们各凭本事杀出重围,港媒用佛教中的“四大天王”来称呼他们。
成长轨迹各异的四人,相遇与走红充满着偶然,也预示着必然。
1981年,20岁的刘德华左手拿着无线电视艺员训练班报名表,右手拿着应届高等程度教育课程报名表,一连串的疑问在心中响起。
总结起来就是一句:何去何从?
面对人生中第一次抉择,他认真地在纸上写下自己的优点与缺点,一一进行分析:
“念书一直念下去适合我的性格吗?”
“我喜欢艺术工作吗?我可以吃苦头吗?”
最后,他选择了自己左手边的表格,考入了第十期无线艺员训练班。
这一期,他的同学有演什么像什么的影帝梁家辉,圣诞节吉祥物鳌拜大人徐锦江,著名导演张之亮等人。
事实证明,刘德华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认识,这成为了他一生中最关键的选择。
刘德华自小就喜欢演戏。
刚上小学,刘德华全家从大埔区搬到市区钻石山,经营着一家杂货铺与冰室。而隔壁,是坚城片场。
刘德华十分热衷于接听店铺中的电话,目的是争取送外卖。“每次到片场,就像进大观园”,刘德华在那里见到了曹达华、冯宝宝、石坚等人戏服里外的样子,得到了一番“戏如人生,人生如戏”的初体验。丰富多彩的演艺世界让这个平凡少年着迷不已。
尽管后来他明白了,人生与戏剧有着很大的差别:戏可以喊停,而人生不能。
进入演艺圈的第二年,刘德华便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在周润发主演的《鳄鱼潭》里饰演一名杀手,随后喜提自己演艺生涯中的头号贵人。
1982年,“新浪潮”电影代表导演许鞍华,筹备《投奔怒海》时邀请的是当时已家喻户晓的“许文强”周润发,但周润发委婉拒绝,转而给他们推荐了另一位合适的人选——新人刘德华。
作为男二号,《投奔怒海》为刘德华获得了影视领域的第一个奖项提名——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新人演员。这为刘德华的演艺生涯开了个好头。
时间又过去一年,刘德华与黄日华、梁朝伟、苗侨伟和汤镇业四人组成“无线五虎将”,获得无线电视台力捧,拍摄了《神雕侠侣》《鹿鼎记》等多部剧集,大获成功。
原以为自己的演艺事业会继续平步青云,但现实很快给了他当头一棒:因不同意与TVB加签5年合约,遭遇雪藏。
一年半,足够很多新人崭露头角,取代自己。于是,刘德华另谋发展。
1985年,刘德华开始进军乐坛,而演戏重心也逐渐转移到电影上。
摸索之初,水花并不是很大,直到两、三年后,他的歌终于开始流行了,戏也开始红了。
1988年,王家卫的诗意黑帮片《旺角卡门》成功为刘德华拿到第二个金像奖提名——此时的刘德华已不再是新人演员,而是最佳男主角。尽管没有获奖,但已经为他的演艺事业再铺就了一个新台阶。
有意思的是,刘德华从《旺角卡门》里得到了最佳男主角提名,而观众似乎从里面得到了更多,有让人耳目一新的导演王家卫,还有最佳男配角、江湖人称“乌蝇(苍蝇)哥”的张学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