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1|回复: 0

[百家杂谈] 艺术家见自己,科学家见天地,而设计师见众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3-16 11: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艺术家见自己,科学家见天地,而设计师见众生

 造就 造就  2021-03-16


乍暖还寒日,让我们一起来赏花,

看一些有关花的设计。



什么是设计?怎样的设计才是好设计?


1959年,《财富》杂志和伊利诺伊理工大学(IIT)设计学院院长Jay Doblin合作,向100位当时顶尖的设计师、建筑师和相关行业的教育者进行采访和征集,从而编制了一份现代“100个最佳设计”的榜单。


20.png

图源:ifanr


其中,Marcello Nizzoli设计的“一代经典”Olivetti打字机、保时捷和Cisitalia的时尚跑车,以及Charles Eames、Eero Saarinen、Alvar Aalto各自设计的时尚扶手椅都榜上有名。


2019年,为了纪念这份清单的60周年,《财富》再次找到了IIT设计学院的现任院长Denis Weil组织调查,对榜单进行了首次更新。

 

从结果看来,最终上榜超过1/3的产品都是过去15年内完成的设计。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以往的设计思维和产品类型,除却有形的设计,科技产品、无形的服务产品也成为了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根据榜单统计,100个设计中网络服务类产品就占据了14项,包括Google搜索(第3位)、Netflix(第8位)、Spotify(第23位)。而曾经拥有14个名额的汽车则仅剩4辆,取而代之的则是比所有汽车排名都靠前的Uber优步。


21.jpg


科技产品的排名想必也不会令人意外,排名前5的就包括初代iphone(第1位),Macintosh电脑(第2位)和索尼随身听TPS-L2(第5位)。这些引领时代的设计改变了我们与人交往、与世界接触的手段,带我们重新思考未来。

 

设计是什么?建筑、汽车、服装、字体、家具……它包含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它是一种创造还是技能?它更关乎艺术的美学还是产品的功用?它进行的是形式的建构还是事物本质的捕捉?

 

好的设计,凝聚着人类的智慧和想象力,即使在百年之后,依旧拥有着独特的影响力。但设计到底是什么?我们应该从哪里入手认识它?

 

今天,造就想推荐三位设计领域的泰斗,他们每个人也许会为你提供关于设计的新思考。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三位设计专家。



01

王受之:后疫情时代,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新设计?


22.png

#点击图片查看演讲


王受之,设计理论和设计史专家,多年来担任美国设计教育最高学府——美国艺术中心设计学院教授,现为上海科技大学创意与艺术学院副院长。

 

王受之从事设计领域的研究和教育工作近40年,编有《世界现代设计史》、《世界平面设计史》等。他的教材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国内设计史教材的“母本”,所以他也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突如其来的疫情使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许多本质性的变化,在种种因素交织的时代变局下,王受之认为未来的工业设计需要考虑两个方向。

 

首先,原来临时化的网络教学、网络沟通、网络商业产品,未来可能要变成相对的永久化。疫情从长期看来将和我们共存,那么现在的产品如果和我们再生活十年以上,它们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形态?


“我在这里没有给出答案,但是我觉得这绝对是一个需求。如果我们做设计的人还是满足于前新型冠状病毒时代去考虑的话,我们就没有办法突破产品设计的下一波。”


其次,家居的形势也在发生改变。原来的家居从来没有把家当成工作场所,但现在要逐步地过渡到二者合二为一,所以室内设计、建筑平面、办公室安排、投影等都需要进行改造。


23.jpg

居家办公


王受之先生的思考融合了整个社会的进程和面临的挑战,他教导我们设计研究和经济、政治、文化的变化与进步密不可分,绝不能将它们割裂开来做研究。这一眼光也是他的设计思考常新的秘诀。

 

工业设计产品的本质是什么?

后新型冠状病毒时代,工业设计会走向何方?

人工智能对工业设计有什么影响?

 

如果你想问类似的问题,请在文末评论区留言,我们会安排直播连线,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02

柳冠中:设计不是手工业,不是商业

爆品,而是再格式化的创新思维

24.png

#点击图片查看演讲


柳冠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4年留学回国筹建了国内第一个工业设计系,成为该学科国内学术带头人。被“世界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评为“世界设计名人”之一。

 

我们现在看到的设计都很靓丽、耀眼,随处可见时尚爆品。但在停留于表面之余,柳冠中带我们重新思考,设计是什么?设计诞生于什么?

 

他指出,设计是从工业设计的含义出发,并不是指工业品的设计,而是指由工业革命的生产关系和机制的创新、革命所带来的新的思想和社会变革。


25.png


工业革命的本质强调标准化,强调生产大量的产品,给大多数人带来文明,而设计正是在这个土壤上诞生的。


“设计要做的,不是小聪明,不是灵机一动,不是什么灵感,而是在这个机制上的事前干预。设计出来的产品可以被制造、流通、使用、回收,所以设计绝对不是一个技能,它是一种思想方式,要了解全流程的问题。”


所以设计到底是什么?不是眼花缭乱,不是爆品,不是酷。它的真正内核是以人为本,只有设计最靠近人类的核心需求,科技和商业都不是以人为中心的。

  

柳冠中从设计的诞生之处为我们还原了设计的原本面貌,并用一种富有哲学思辨意味的洞察力带我们一起思考设计的核心,如其所说“艺术家见自己,科学家见天地,设计师见众生。”

 

设计只是造型么?

我们现在核心的竞争力是什么?

我们的生态文明到底是什么?

 

如果你想问类似的问题,请在文末评论区留言,我们会安排直播连线,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03

王澍:设计不是为了消灭生活,

更不是为了消灭文化


26.png

#点击图片查看演讲


王澍,著名建筑学家、建筑设计师,当代新人文建筑的代表性学者。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2012年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成为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个中国人。

 

从宁波博物馆到富春山馆,王澍一直在用自己的建筑语言,向全世界重新诠释中国文化。


在王澍看来,城市之中现代化的钢筋混凝土住宅,虽然为我们提供了便利,但却隔绝了我们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也让我们失去了人与自然的连接。

 

随着建筑的拆毁,留有记忆的空间在消失,生活在消失,文化也在消失。


“从学术上来讨论的话,这其中其实存在一个悖论——所谓的现代设计,基本会在全球的任何一个地方,杀死它的地方文化,彻底消灭它的传统文化。我们完全放弃了自己已经达到的极高的审美,转而走了另一条路——我们称之为现代化设计。”


对王澍来说,他进行设计的基点是对自然的思考。中国文化下的建造把自然材料作为第一考虑。而不同的材料有着不同的做法,你要亲手去接触、去体验,才会对自然、对中国文化产生自己的理解。


27.png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王澍用这样的建筑回应自然与生活,也通过同样理念的教育去努力改变下一代对整个设计的意识与价值观。

 

以工匠技艺为职业主体的建筑师,在今天如何生存?

如果不大拆大建,城市建筑应该如何发展?

新的城市建筑如何重建文化身份的认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7-23 02:41 PM , Processed in 0.05330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