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B有个综艺纪录片很有意思,叫《长命百二岁》。
它的节目简介里有这么一句话:
“全球人口老化,‘长命百岁’已经过时,活到百二岁是迟早的事。人生的下半场越来越长,挑战也越来越大”。
官方数据显示,我国居民的人均预期寿命由2018年的77.0岁提高到了2019年的77.3岁。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闻玉梅院士更是预测,照这样发展下去,2030年我们的平均寿命将会达到79岁。
简单来说就是,人能活得更久了。
离从前想要“看尽一个世纪”的梦想越来越近了。
然而在愈加漫长的人生中,灾祸无可控、生死无可诉。
如果没人能陪你走到最后,至少还有几首歌,够你听上一辈子。
《送别》
1915年至今105载
唱《送别》,朴树已经不知道哭过多少次了。
他说,要是自己能写出这样的歌词,愿意当场就去死。
他就是这么爱《送别》。
第2分钟,朴树哽咽到不能自已
这个故事还要从1851年讲起。
那会儿有个叫J·P·奥特威的27岁美国男孩创作了一首名为《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的歌。
他填了词之后,拿给自己的黑人歌手剧团“奥特维的伊奥利亚人”唱,但并没有詹姆斯·皮尔彭特写的那首《铃儿响叮当》火。
后来美国内战爆发,奥特威成为一名外科医生照顾伤员,他的这首歌也因其对家乡思念的伤感色彩而一度流传于美国南北。1907年,《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流传到日本。音乐家犬童球溪将其重新填词创作成《旅愁》,被收录到了日本政府的音乐教科书《中等教育歌唱集》中,一下就出了名。他听到这首歌感触颇深,便在1915年写下了《送别》,也就是把朴树唱哭了无数次的歌。自从这首歌成为“毕业典礼必备曲目”之后,人们为它流的眼泪大概都能让撒哈拉沙漠变成绿洲了。但总得来说,我们还是习惯以丰子恺的手抄本作为“标准答案”,毕竟他是李叔同的得意门生,二人在李叔同出家之后来往也十分密切。只是原句“一瓢浊酒尽余欢”人们还是习惯唱成“一壶浊酒尽余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