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疫情,在现在这个时代,我们每天都被铺天盖地的新闻和信息包围着,我们并没有直面生死,并没有直接去经历这样的创伤事件,但是由于我们听到了别人的故事,看到了这些悲伤的场景,就好像我们也经历了这些事情一样。由于我们的同理心、共情心,我们也可能逐步发展出类似PTSD的症状,这种情况叫做替代性创伤。替代性创伤最早是在社工以及心理咨询人员的群体中发现的。在疫情期间,我们的临床心理学实验室,也针对大家可能会非常痛苦的情况,通过微信公众号开展了线上的心理干预研究。因为疫情期间不能见面,我们先通过网上的问卷,评估大家是否感到特别痛苦,对于特别痛苦的人,我们鼓励他参加我们的叙事暴露写作,每天花20到30分钟时间进行写作。这个写作跟我们写作文是不一样的,第一天我们希望来访者更多地去叙述他在疫情期间一些不愉快的经历,包括他们的紧张、焦虑以及后续对他们生活的影响等等这些负性事件。第二天我们希望他更多地从负性事件中表达出他所有消极的情绪。他可能非常愤怒,也可能非常焦虑等等。第三天我们希望在这20分钟写作里,你可以尝试着从另外一个角度去了解这个疫情,或者后续的事件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积极的影响,是否有一些积极的成长。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三天的写作,结果也差不多如我们的预期一样,我们的78位参与者,他们的替代性创伤以及跟健康相关的焦虑抑郁等都显著下降了。这个研究还有非常有趣的一点是,我们招募的参加者大部分是年轻的、学历比较高的女性,也就是说我们常说的高知女性。这个其实也呼应了我们前面提到的男女在面对痛苦和创伤事件的一些不同,男性可能更不倾向于去表述出他们内心的痛苦和感受。除了这个干预研究,我们实验室也在疫情期间开展了一个大型的线上调查。因为疫情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情况,中国十几亿人都被关在家中,这就像一个大型的实验一样。作为一个临床心理学的研究者,我们就非常好奇疫情隔离期间你在家会做些什么活动,你选择的这些活动类型和你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不是有关系呢?于是我们就做了一个线上的问卷调查,总共收集了1700份有效问卷。我们后续又做了第二次跟踪,跟踪的数据还没有分析出来。但是在第一次分析的数据里,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因为在问卷中我们会问他们每天会花多少时间在不同种类的活动中。比方说你花多少时间打游戏,花多少时间刷社交媒体,花多少时间在工作、学习、照顾家人、学习一项新的技能,等等。我们问了我们想到的大家可能会做的事情,同时我们也测量了大家的焦虑和抑郁水平。初步的研究结果非常有趣,我们发现在疫情期间更多地从事一些建设性活动的人,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好一些。相对而言,去做一些逃避性的活动——像打游戏,或者刷社交媒体,或者看剧的人,他们的心理状况是较差的,他们有比较多的焦虑抑郁以及和家人的冲突。但是我们做的是一个横断面的研究,我们并不能说明其中的因果关系。所以我们并不清楚到底是因为这群人选择了这样的活动,所以他们的心理状况变好了呢,还是因为他们本来心理状况就比较好,所以他们可以去做一些更有建设性的活动。上面说了一下我们实验室在疫情期间的研究,如果大家觉得比较有趣,或者大家也想参与到我们临床心理学的研究,非常欢迎大家关注我们实验室的公众号。我们线上实验的目的,是希望有更多的有需要的人群,可以接触到这类在临床中、在研究中的特别有效果的、有证据的循证干预。也希望通过学习更多的临床心理学的知识和心理健康的知识,大家可以更好地关照到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