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10月,田中隆吉抵达上海,任日本驻上海公使馆陆军辅助武官。而他的另一个职位,则是日本驻上海的特务机关长官。初到上海的田中隆吉频繁出入社交场所,在一次宴会上,他认识了同为特务的川岛芳子。没出三个月,这两人就私混到了一起。
两年后,就是在这二人的直接运作下,一场有预谋的战争在上海打响。
1932年1月3日,日军攻占锦州,东三省全面沦陷。占领东北后,日本开始着手建立伪满洲国。这一计划刚开始,就被国际社会反对。为此,“九·一八”事变的策划者之一板垣征四郎认为,此时的日本需要有一个“思考间歇期”,来应付国内外的诸多问题。
1月5日,征四郎从东北坐飞机返回东京,得到了裕仁天皇的破格接见。随后,征四郎从东京往上海打出了一通电报:“满洲事变按预计发展,……请利用当前中日间紧张局面策划事变,使列强目光转向上海。”
随着电报一同到来的,还有2万日元的“活动经费”。而接收这封电报的,正是田中隆吉。在接到电报后,田中隆吉第一时间想到了自己的情妇,川岛芳子。
川岛芳子
此时的川岛芳子心里已有了主意:“在上海挑起事端,我想不是件困难的事。所谓挑起事端莫过于制造中日双方的流血事件,如果能死几个人效果就更好了”。
第二天,川岛芳子找到了一个叫吴平的汉奸,跟他说自己前两天去妙法寺游玩时,被日本和尚调戏,想吴平找一些兄弟替她出口气。随后,川岛芳子从皮包中拿出5000元,说是给弟兄们的酬金。
吴平本就倾倒于川岛芳子的美貌,直接答应了下来。1月18日下午,静悄悄的马路上,5名和尚打扮的日本人一路走到了三友实业社。三友实业社是上海著名国货工业行。“九·一八”后,这个厂的工友们自动组织了义勇军,每日操练,反日情绪高昂。
这五名日本和尚在经过三友实业社时,一路手敲扁鼓,走走停停,四处张望。这种鬼鬼祟祟的举动引起了工人组织的注意,工人们上前盘问。就在这时,在吴平的带领下,一群身份不明的人偷偷混入了工人行列。他们挥动拳头,朝和尚身上打去,有的还捡起地上的石头朝和尚猛砸。
事后,3名日本和尚重伤,被送往医院治疗。日本总领事第一时间就此事站出来抗议,向上海市长吴铁城提出了解散反日组织等四项无理要求,而最后的答复日期,选在了1月28日:这是汪精卫行政院院长履新之日。
3天后,一艘日本航空母舰由旅顺驶向上海吴淞港。接着,四艘驱逐舰满载特别陆战队,开进黄浦江,一批批的陆战队队员在汇山码头登陆。
战争阴云笼罩沪上。
1月24日,一名叫做水上秀雄的日本和尚在医院抢救无效身亡。在他死亡的当天下午,川岛芳子又拿着田中隆吉交给她的另一笔活动经费来到侨居上海的日本人组织:青年同志会。她伪称是被打死的水上秀雄的一个亲戚,请求这些日本青年为她复仇。
24日晚,经过周密布置之后,30名日本青年手持日本刀冲进了三友公司的厂房,一场混战过后,双方互有伤亡,三友公司被烧。上海工部局连夜发布戒严令,但中日矛盾已然一发不可收拾。
1月28日,也就是日本人限定答复期限的最后一天,午后3时,吴铁城市长对日本提出的4项要求予以认可。即便如此,蓄谋已久的日本军队在第一遣外舰队司令官盐泽幸一少将的指令下,以铁甲车为前导,兵分5路开进闸北。
有过“九.一八”事变东北军不战而逃的经验,日军判断如果侵占上海,国民党政府这次同样会用不抵抗的方式委曲求全。但这一次日寇彻底错了。
28日晚,火光照亮了上海原本宁静的夜。子夜时分,日军从闸北突然向驻守上海的中国军队阵地发动袭击。出乎日军意料的是,中国守军奋起抵抗。
淞沪战争(一.二八事变)就此爆发。而那支驻扎在上海闸北区的反抗守军,则是由蒋光鼐担任最高指挥的第19路军。
早在一周前,蒋光鼐就提前预判到了日军的侵略意图,并召开了19路军营以上干部的紧急会议,讨论了一切必要的应战措施,包括准备军粮物资、部署兵力、发动动员,要求全军随时做好战斗准备,并下达了一项密令:“如日本军队确实向我驻地部队攻击时,应以全力扑灭之。”
事后,19路军根据这一密令采取的行动,被军政部指责为违命抵抗,不从军令。
19路军是清一色的步兵,没有飞机、坦克和装甲车,武器装备落后。士兵大多顶着不圆正的军帽,脚蹬粤军的草鞋。凭借陆海空三军优势,日军没把这批装备落后的中国军队放在眼里,盐泽幸一甚至扬言:要在4小时内占领上海。
第一次淞沪战争正式打响时,蒋光鼐还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第二天,人们却发现他已亲临闸北前线指挥战斗。同日,《第十九路军为日军犯境通电》发出:光鼐等分属军人,唯知正当防卫。捍患守土,是其天职;尺地寸草,不能放弃。虽牺牲至一人一弹,决不退缩。
这封通电在全军上下疯传,他们已然做好必死的准备。而就在通电发出的当天,日军出动飞机4架,投下80多颗炸弹,向十九路军阵地狂轰滥炸。于两年前调入19路军担任营长的谢晋元却在战地日记中这样写道:日机轰炸,只是威吓力比炮弹大些。飞机投弹,从空中掷下,不易瞄准目标,在战壕里根本不怕。
而面对日军的装甲车群,19路军以肉身死守阵地,张治中也率领第五军抵达上海增援。双方激战一个多月,日军的进攻毫无进展,只能不断增兵。曾夸下海口四小时占领上海的盐泽幸一因此被免回国。
一·二八事变中的中国军人
在最后一次交战中,雨雪纷飞,中日双方展开了多轮残酷肉搏,最终日军溃退。蒋光鼐当即下令,全线出击与敌决战。然而,没过多久,蒋光鼐就长叹一声,收回了出击命令。前线战士们无不为错失追击良机捶胸顿足,痛哭流涕。但蒋光鼐也有自己的无奈:据其后人口诉,“一道道息兵令飞来,如一块块巨石压在父亲的心头”。
战争服务于政治。事实上,一·二八事变爆发仅一周后,各方就都开始想着停战。
由于上海是中国最大的贸易港,也是国际性大都市,日本在这儿挑起战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反对。2月2日,英、美、法等国的驻日大使联合向日本政府提出了停战要求。
因转移“对伪满洲国的注意力”这一目的已然达成,日方也有意尽早结束这场战争。而国民党政府更是一开始就制定了“一面预备交涉,一面积极抵抗“的大方针,一心想着和谈。
更重要的战场,在谈判桌上。
于是,在上海俱乐部的舞会上,一位美艳动人的女子“偶然”结识了孙中山的长子孙科。随着一支支曲子共舞,这名女子从孙科嘴里预先获知了蒋介石下野的消息。随后,由日本操纵的上海报纸迅速发布了这则“战时中国最高领导人下野”的劲爆消息。
这名女子正是川岛芳子。随后,川岛芳子更是从国民政府中央政治会议秘书长唐有壬那里探听到,上海的银行系统已濒于破产边缘,国民党政府也迫切希望尽快停战。
因为这一情报,即便在正面战场并未占到任何便宜,日本政府最终还是以较大优势结束了这场战争。1932年5月5日,《淞沪停战协定》在上海正式签字。根据协定,弱势的中国无权在上海驻扎正规军,只能部署“保安团”。
《淞沪停战协定》签订
事后,唐有壬以泄露情报罪受到追究,命在旦夕之际,川岛芳子将其隐藏在家中。孙科也因同样的罪名受到弹劾,川岛芳子又受命协助孙科逃离上海前往广东。
阴谋诡计直接促成了第一次淞沪战争的爆发,并左右了最终结局。在早被腐蚀的官僚体系助力下,一名间谍的作用甚至可以比战争本身还大。
这一幕多少有些荒诞,但它的确出现了。它就像一把尖刀,狠狠地插入国民政府那日渐腐朽的心脏。而承受这伤痛的,却是上海。
五年后,中华大地上的铁路线异常繁忙。这些载满了士兵的火车都有着同一个目的地——上海。一场中日双方都有预谋的战役再次于沪上打响。
而这一切,仍要从大山勇夫讲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