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81|回复: 0

[影乐之声] 开播9.3,冒死拍摄的3万分钟,看得揪心,哭着吹爆它…|乌鸦电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8-16 10: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20-8-16 10:12 PM 编辑

开播9.3,冒死拍摄的3万分钟,看得揪心,哭着吹爆它…
原创 写字的乌鸦 乌鸦电影 2020-05-29


2020年3月4日凌晨,天还没亮,一片灰蒙蒙。

一辆从上海出发的绿皮火车,缓缓驶入武汉车站。纪录片《人间世》摄制组的先头部队,就在这列火车上。

IMG_5462.JPG

从3月4日到31日,摄制组在武汉几个医院蹲点拍摄28天,加上回到上海后的采访拍摄,积累的总素材时长是:3万分钟。

最近,6集成片陆续上线,豆瓣评分一度高达9.3:《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

IMG_5463.JPG

1月23日,武汉封城。

一场新冠疫情,将这座城市一分为二。

传染病的污染区,被称为:“红区”。

“红区”内外,两个世界,一个静得可怕,一个动魄惊心。


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接收的,都是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而5楼ICU,则是重症中的重症,“红区”中的“红区”。

这里的日常是什么样的?

最多的一次,送进来的30个病人,27个要插管,2个上ECMO(体外人工膜肺),6个上CRRT(血液净化)…

IMG_5466.JPG
IMG_5467.JPG

常常是这边正抢救着一个病人,第二个病人心跳停了,接着,第三个病人心跳又停了…

医生做到后来都怕了,看着病人一个个从眼前走掉,医者治病救人的初心,不断被现实挑战着…

IMG_5468.JPG

12床,是一位81岁的老爷爷,进ICU半个月了,呼吸机就没拔过。

但他求生意志很强,一段时间下来,新冠肺炎已经好转了。然而,因为糖尿病,他的右腿迅速坏疽。

隔着几层防护,医生都能闻到肌肉坏死的臭味…

如果不马上进行截肢手术,毒素会蔓延到全身,老爷子根本等不到拔管康复的那一天,但现实的困难摆在面前:隔离病房不具备手术条件。

IMG_5469.JPG
IMG_5470.JPG


昏迷之中的老爷爷对这些全然无知,更加不知道医生们为了他的病,已经开了好几次会。

会上,医生们啥也不忌讳,全部都摊开来说:

这么大岁数了,放在平时,这个手术都有很大风险…

即使转到其他科室,也不一定能做,医生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转移的过程中,出了一点小问题,都可能是致命的。

如果没有努力的可能性,就想办法要让他最舒适。

IMG_5471.JPG
IMG_5472.JPG

陈澍,上海援鄂医疗队队员。

每次讨论,他总是最坚持的那一个:虽然难度很大,但对医生来说,只要有条件,还是能争取尽量争取。

他到处打电话联系,终于,找到了愿意冒险一试的医生。

IMG_5473.JPG

这天,是老爷爷转院的日子。从一个病区到另一个病区,有几十公里,老爷爷必须全程插管转移。

在救护车上,因为道路颠簸,监护仪根本测不出病人的心率,医生全程用手监测病人的脉搏…

IMG_5476.JPG

好在40分钟后,安全抵达。

从救护车上下来,6名医护立刻马不停蹄推着病床送进抢救室。

移床后又是一波急救…

而此时,穿着防护服的医生,早已全身湿透,大口喘气…

IMG_5477.JPG
IMG_5478.JPG


给老爷爷做手术的主刀医生,是上海华山医院援鄂医疗队总指挥马昕。

这也是上海和武汉两地的医生,第一次同台合作完成手术。

第一次,就是一场硬仗。马昕估计,手术成功率一半都不到。

老爷爷情况危急,截肢要把胯部以下全部切断,牵扯大动脉大神经,稍有不慎会出现大出血,81岁的老人怕是扛不住。

IMG_5479.JPG

而这次,医生又必须在特别艰苦的环境下完成手术。

防护衣、护目镜、头罩,一个都不能少,坐着不动都觉得缺氧,更不用说要站几个小时,进行精细化的操作。

IMG_5481.JPG
IMG_5482.JPG

马昕要隔着三层镜片做手术,眼镜、护目镜、头罩…稍一出汗,视野就模糊一片,所以动作变得比往常慢了很多。

他和队友不断相互确认,才敢下刀:这是血管吗?是。是动脉吗?是…

他脖子下方,汗水浸透了三层防护服,汗水把口罩的缝隙全部封闭了,大口呼吸还是觉得要窒息…

IMG_5483.JPG
IMG_5484.JPG

近3小时手术,8名医护相互配合,终于为老爷爷赢得了生的希望…

IMG_5485.JPG
IMG_5486.JPG

《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于5月21日上线,目前更新了4集。

2016年、2019年播出的纪录片《人间世》(第一季、第二季),在豆瓣上拿下了9.6的超高分。

这次制作团队再次出发,在雷神山、金银潭、光谷蹲守了近一个月。

本来打算拍一集,后来拍摄的内容越来越多,最终变成了6集。

前4集聚焦上海援鄂医疗队在武汉抗疫的点点滴滴,后2集将镜头转回上海,记录疫情爆发后,发生在上海各大医院的故事。

IMG_5487.PNG
IMG_5488.PNG
IMG_5489.JPG
IMG_5490.JPG

深入“红区”采访,比想象中困难得多。

进去之前,要一一穿好手术服、护目镜,N95口罩、外科口罩、隔离服、鞋套、手套、面屏,用胶布把手腕缠紧,每一个环节都要检查清楚,稍有不慎就有感染风险。

这样层层防护,普通人坚持不了多久,就感觉要缺氧了…

IMG_5491.JPG
IMG_5492.JPG

更麻烦的是,进出“红区”,摄像设备都需要经过严密的消毒。大机器很笨重,也经不起浸泡、擦拭,因此在武汉拍摄过程中,50%的镜头都是由手机完成的。

导演范士广回忆说:每次消完毒拿到手机,它都在滴水…赶忙开机,看到图标,总算松了口气,素材还在。

IMG_5493.JPG

拍摄过程如此特殊,也就注定了,它最终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迄今为止,我们看到的有关新冠疫情的纪录片中,最特殊的一部。

它记录的画面,如此珍贵。

镜头里的故事,惊心动魄、生死攸关、催人泪下…

IMG_5494.GIF
IMG_5495.JPG


镜头里的人,全部体态臃肿,面目模糊,可此刻,你却分明看到了他们的心。

正如一位网友评论:不避讳死亡的纪实,直面鲜活的生命。面对病人去世的无奈,面对不肯配合的病人,“救死扶伤”“人文关怀”不是一句空话,体现在所有的医护环节。

IMG_5496.JPG

真实,是观看这部纪录片的最大感受。

它再现了“红区”内最真实琐碎的日常。

比如,住进“红区”的,大多是上了年纪的人,除了治疗之外,这里的医护做得最多的,就是不断安慰、鼓励。

IMG_5498.JPG

有个老太太拒绝吃饭,拒绝一切治疗,因为没有亲人在身边,老人特别孤单绝望…

照顾她的护士焦急万分,她只能一遍遍联系老太太的家人,但因为对方也都在隔离,联系并不容易…

好不容易接通了老太太儿子的电话,她赶紧把手机拿到老太太旁边。

电话打了10分钟,她就这样一直保持同一个姿势…

IMG_5499.GIF
IMG_5500.JPG
IMG_5501.JPG

比如,穿着防护服太闷太热,热到极点,医护人员只能把手放在冰块上降温。

那一天,一名护士穿好防护服后,突然感到不适想吐,坚持一个人走出隔离病房。

一出来就吐了,吐完之后,她大哭了一场,觉得自己浪费了一套防护服,给大家添麻烦了…

IMG_5502.JPG
IMG_5503.JPG
IMG_5504.JPG
IMG_5505.JPG

比如,在上海医院工作的武汉籍护士,参加援鄂医疗队回到家乡,一个多月了,都不敢跟家里说。

临走前最后一天,才拨通了母亲的电话。

电话那头的母亲又急又喜:你个小东西,怎么什么事都不告诉我们?

而电话这头,早已泪流满面…

IMG_5506.JPG
IMG_5507.GIF

我们看过那么多新冠疫情相关报道,我们都知道医护人员累,知道他们难,但很少有镜头这样对着他们,倾听他们非常个人化的感受。

正如范士广说:记录疫情中发生的一切,个人的感受才是最珍贵的。

这也是这部纪录片最难得的地方,它没有回避那些无力、焦虑、悲伤、绝望的情绪。

IMG_5509.JPG

有个医生说:一进去,十几台呼吸机在闪烁,没想到有那么多危重病人。

IMG_5510.JPG

有个医生说:眼镜全起雾了,各种声音此起彼伏,护士在叫,呼吸线没了,心跳没了…我什么也看不见,那种崩溃焦虑,恨不得马上要把眼镜摘了看清楚…

IMG_5511.JPG

有个医生说:看到病人这个状况,就感觉像驾驶飞机,两个发动机全熄火了…做反应的时间太少了,只有10秒,做错了,反悔都来不及,飞机坠毁了…

IMG_5512.JPG

还有个医生说:每天早上醒来,看到微信群里说,又有病人突然没了,压力很大,觉得是自己能力不行…

IMG_5514.JPG

可说起病患的故事,他们总是说着说着,就说不下去了:

有个病人离世的时候,他的手机一直在响,响了两三天,最后没电了…

IMG_5515.JPG
IMG_5516.JPG

有个病人,最后抢救的时候,手机上最后一条信息,是他的孩子发来的:爸,你就把微信一直开着啊…

IMG_5517.JPG
IMG_5518.JPG

有个小姑娘,刚进“红区”的时候特别烦躁,隔壁床的老奶奶安慰她:不要急,有病床就很好了…

后来小姑娘康复得快,转到了普通病房,而老奶奶,却没能挺过去…

IMG_5519.JPG

有个病人,走的时候才39岁。入院之前,家里只有他和3岁的女儿,从此,女儿只能交给亲戚抚养…

一名护士,送了他最后一程。

她哽咽说:他走得那么孤独凄凉,到现在,他的脸、他的身形,完全能够在我的眼前重新显示出来,他只有39岁啊…

IMG_5521.JPG

如此高密度的生死离别,是很多医护人员不曾经历过的。

“红区”是一个充满悲伤的地方,这里每一个人每一天都背负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但反过来说,也正因为死亡的威胁如此逼近,却让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一种特别纯粹的信任,展现出人类最基本的良善和同理心。

萍水相逢,彼此看不到对方的模样,不知道对方的姓名,但却能相互搀扶着,为了同一个目标奋勇前行。

IMG_5522.JPG
IMG_5523.JPG

这部纪录片,记录下了无数这样的瞬间:

一名武汉医生,在有危险性的操作时,总挡在上海医生的前面…

他说:人家千里迢迢来帮助咱们,咱们要保护好人家,让别人好好回家,特殊的事情,咱们自己上…

上海的医生马上反驳:这不是武汉自己的事情,这是我们全国人民的事情。

IMG_5525.JPG
IMG_5526.JPG

12床老爷爷转院成功后,几名护送的医生松了口气,他们走到楼下,才注意到路旁几株盛开的樱花。

于是,他们决定拍一张合影:夕阳下,上海的医生、武汉的医生,两种颜色的防护服,大家彼此并不相识。但这一刻,大家有着同样的心情…

IMG_5528.JPG

准备出院的病人谢文英,拿纸笔记下了病区每一位医护的名字、工作单位、联系电话,跟每一位拥抱,向每个人鞠躬致谢。

从患病到康复,她始终没能看清楚帮助过自己的人,到底长什么样子。

她对上海援鄂医疗队的医护说:等着我,将来我要到上海去,见见摘下口罩的你们。

IMG_5529.JPG

护士陈桂林,每天用武汉家乡话,跟一位陷入昏迷的大爷聊天,鼓励他振作起来。

她趴在他耳边,给他读他妻子写的信:我们结婚45年,你对我一直很好,你要有信心,一定要活下去,早点醒过来。家里有刚刚从保温箱里抱出来的孙女,你还没见过面,还没抱过…

29岁的护士,72岁的病人,此刻,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了一起…

IMG_5531.JPG

瘟疫之下,《人间世》团队记录的,不是超级英雄,而是一个个平凡的中国人,他们也是父亲母亲,也是儿子女儿。

他们也会害怕,也会软弱,也会有力不从心的无奈,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普通人,换上一身衣服,站到最危险的地方,替大家挡风遮雨。

正如片中的一句话:在威胁所有人的灾难面前,每个人都可以是一束光。

就是这群平凡的人,让我们获得了前行的力量。

IMG_5534.GIF

新冠疫情肆虐之下,我们看到世界各国都在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其中一些国家和地区,采取的是跟中国完全不同的政策,比如,群体免疫,比如,优先救治康复率高的年轻人…

或许在有些人看来,新冠肺炎2%的死亡率是可以接受的,100个人里死2个,不算多,经济生产不应该让位于疫情防控…

有些人认为,在医疗资源不足的情况下,给年纪大的患者不计成本的投入,是奢侈浪费,是不明智的…

可是在中国,我们用尽一切力量严防死守,我们的医生不放弃任何一个生命。

IMG_5535.JPG

我们中国有个传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当真的面对一个生命垂危的老人,中国人没有办法见死不救。因为我们会想到,假如那是我的父母,我的祖辈…

在中国医生的眼中,每一个生命都重要,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作百分百努力,只要能去争取,就不怕担重任、冒风险。


这次疫情中,网友们喜欢引用基辛格《论中国》中的一句话来赞美医护工作者的付出: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

但是说到底,这群勇士们,不过是践行了最朴素的职业精神:治病救人,把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

终有一天,新冠疫情将过去,但愿到那时,你还记得中国医生的故事,记得我们打赢这场仗,有多么艰难。

后台回复 人间世
获得观看链接

IMG_5539.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3 05:15 PM , Processed in 0.05984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