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79|回复: 2

日本专家:新冠疫情或至来年,推测可能长期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3-10 06: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日本专家:新冠疫情或至来年,推测可能长期化

文章来源: 澎湃新闻
于 2020-03-10 02:54:39

s597.jpg 3月9日,日本专家表示,新冠病毒疫情或将持续数月,甚至到明年。

据日本共同社10日报道,日本讨论新型冠状病毒对策等问题的专家组9日发表最新意见指出,目前日本国内疫情未发展到爆发式感染扩大的阶段,一定程度已得到控制,但不能放松警惕。

专家组成员之一的日本感染病学会理事长馆田一博在记者会上表示,新冠病毒不会像流感病毒那样随着天气变暖就消失,“战斗”或将持续数月、半年甚至到明年,推测疫情可能长期化。

对于判断日本国内疫情“未进入国外那种爆发式感染阶段”,专家认为应采取以“尽早发现和应对感染者集群”、“强化医疗体系”、“市民改变行动方式”为主的策略。

报道称,北海道、爱知县和大阪府等地通报出现了感染者集群。专家意见强调,必须尽早发现并应对。另外,因为重症患者往往需要住院3至4周,充实可集中治疗的医疗体系很重要。专家还指出,一旦“通风差的密闭空间”、“人员密集”和“近距离交谈”等条件齐备,许多人会被感染,要求避免前往满足该条件的场所。

据新华社3月7日报道,世界卫生组织卫生紧急项目执行主任迈克尔·瑞安6日在日内瓦表示,尚无证据显示新冠病毒会在夏季自行消失,当前各国应全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楼主| 发表于 2020-3-10 06: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疫情何时了?香港大学教授袁国勇说不会完

本帖最后由 Hutong9.net 于 2020-3-10 06:14 AM 编辑

疫情何时了?香港大学教授袁国勇说不会完

文章来源: 德国之声
于 2020-03-10 00:27:39


3月9日,中国媒体报道引述中国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称,全球疫情至少延续到6月份,并指目前中国防控重点将从输出转为输入,其中广东省国际交流频繁,应加强边检,实施从国外疫区来华的必要隔离。他提醒企业在复工复产时,要做好工厂密闭车间的防疫工作,谨防“聚集性”感染。

此前,锺南山及其团队在《胸部疾病杂志》 (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发表文章,指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初,若管控措施晚5天实施,规模可能是现在3倍之大。他此前曾预测4月底中国疫情可控,并指疫情首先出现在中国,但不一定源于中国。


"要等70%人口有抗体"

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讲座教授袁国勇,同天接受香港某电台节目访问时则表示,多个国家都有传染链,越来越无法完全截断,即使采取围堵策略,病毒也不可完全消失。他估计目前仅0.1%人免疫,料每年增加5%,直到70%人口有抗体病毒才会变得难以传播。他表示,港大测试发现,确诊者出院后,血液内抗体滴度超过1比640,含量很高,推测人类受感染后可免疫长达5至10年。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已延烧至101国,袁国勇直言病毒已处于全球大流行(pandemic)的状态,各地卫生部门现时都是按数据,决定如何做围堵丶诊断和防疫措施,加上部分人已对世卫失去信任,世卫是否宣布疫情进入"全球大流行"级别已经无足轻重。

冬季“逆向输入”   吁口罩天天戴

袁国勇日前表示“疫情不会完结”,相信香港夏季疫情会放缓,但病毒会传到南半球,冬季时出现“逆向输入”。他指出,香港目前面对外国输入个案,不能单看外国确诊数字,还要看该国家输出个案数字,例如印度丶非洲丶南美洲等国家的病毒测试能力弱丶公共卫生设施欠佳,会较易输出个案。

他呼吁民众做好长期抗疫的心理准备,年底前都要每天戴口罩丶勤洗手及保持社交距离,如非必要勿外游。他形容守得越久,防疫物资就愈多,成功研发出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的机会也更大。

香港衞生署衞生防护中心传染病处主任张竹君,认同袁国勇所指“疫情不会完”,未来香港若转变防疫政策,或会将新冠病毒视为“一个较严重的流感”来处理。她指感染新冠病毒的人在发病前已有传染性,情况类似流感,部分人没有或只出现轻微病征,用隔离检疫措施难以完全控制疫情。

另外,袁国勇接受中国《财新网》专访时表示,钻石公主号邮轮225名返港乘客全部接受病毒检测,当中9人确诊,但仅一人有明显病征;按此比例推算,若香港有100名有病征感染者被发现,可能就有800名没病征的感染者,没有检测而无法确诊。

武汉视察   官员图隐瞒疫情

袁国勇又透露,1月17至19日以国家衞健委第三批专家组成员身分,与钟南山同赴武汉视察疫情,所到之处可能“都是示范单位”,来自湖北省和武汉市衞健委丶武汉疾控中心及当地医院等人士提供的答案“似乎已经准备好”;锺南山多次尖锐追问下,才得知有神经外科病人感染了14名医护,但相关人员仍强调“那些医护人员并没有确诊”。

被问及是否觉得官员隐瞒,袁国勇坦言,吃饭的时候,看到与钟南山同桌的一位副市长“面色好差,心情沉重,他们那时候应该已经知道出大事了”,但他们一直在强调,试剂盒是刚刚才下发到武汉,“没测试就没法确诊”。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3-10 06: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一线医生:新冠对病人的损害像“ SARS+艾滋病”

本帖最后由 Hutong9.net 于 2020-3-10 06:30 AM 编辑

武汉一线医生:新冠对病人的损害像“ SARS+艾滋病”

文章来源: 八点健闻
于 2020-03-09 20:13:37


2 月 27 日,彭志勇发现,自己所在的 ICU 科室,16 个床位,竟然第一次出现了 2 个空床。

彭志勇是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从 1 月 6 日接收第一个新冠病人开始,在 ICU 病房里一待就是两个多月。

紧接着,不断有床位空了出来,有病人进来,有病人出院,到 3 月 9 日晚,ICU 还保持着 3 张空床的记录。

而此前,所有定点医院的重症监护室都是满的,不断有医院打电话,说要送危重病人进来,等待的名单很长很长。

从 3 月初开始,转入中南医院的病人,已不再是危重症病人。那些现在还留在中南医院 ICU 的病人,大多是 1 月发病,从各个医院转来,一直没有康复的病人。这一批病人,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救治时机,他们的病情加重,不知道有多少还能活下来。

中南医院在这次新冠救治过程中,成功率明显较高,病人死亡率低。到目前为止,彭志勇估算,中南医院 ICU 死亡率在 20% 左右,高出平均水平不少。

经历过 2003 年非典救治,这次从北京调往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梁腾霄医生,起初专门负责医院接收的重症病人。1 月底,他所在的医疗队刚来武汉时,接收的病人全是重症病人,到了后期,和中南医院医生的感受一样,越来越多的病情较轻的患者进来。

" 我们慢慢看到了这个疾病发展的全过程。" 彭志勇说。

为什么年轻患者会忽然死亡

新冠肺炎死亡病人,大多是有基础疾病的中老年人,但也有年轻的病人离世。为何一些年轻的病人也会扛不住,这是人们普遍存在的一个疑点。

37 岁的李文亮,29 岁的夏思思,这两位年轻医生的去世,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2 月 23 日去世的夏思思,年仅 29 岁,生前是武汉协和江北医院的医生。她一月中旬发病,在自己的医院治疗,因病情恶化于 2 月 7 日转入中南医院 ICU,彭志勇参与了她的救治过程。

夏思思和李文亮是在同一天—— 2 月 7 日——心脏骤停。李文亮当天上了 ECMO,没有救治成功。夏思思紧急转入中南医院 ICU 后,上了 ECMO,心脏复跳,但因为缺氧太厉害,脑部一直没有苏醒,一直处于脑死亡的状态,直到 2 月 23 日去世。

李文亮和夏思思都有过一度好转的过程,但突然病情加重。

在梁腾霄一个多月以来救治病人的过程中,也遇见过这样的案例。有一个病人,早上医生查房时感觉还好好的,但查房一结束,病人就停止了呼吸。" 你没有想象到病人的情况会这么严重,但是病情却发展很快。" 这是当时梁腾霄比较疑惑的一点。

在彭志勇的理解中,没有 " 心脏骤停 " 这一概念。在他看来,心脏停止之前,是有个过程的,只是因为前期并没有发现,尤其对于部分年轻人来说,缺氧的状态很难被觉察。

年轻人的 " 代偿能力 " 很强。一些老年人,一缺氧,马上身体就有反应。但年轻人即使在很严重的缺氧状态下,看起来意识却很清醒,医生很难得出他们缺氧的判断。实际上是因为他们体内有限的氧气,全用来保障最重要的器官如心脏和大脑,此时身体的其它部位都会处于缺氧的状态。身体其它部位缺氧会产生乳酸,全身都是酸性物质,导致人进入更加缺氧的恶性循环。

" 这个病有很多假象。" 彭志勇谈到了检测血氧饱和度的一些问题。之前医生们一直是用血氧检测仪夹着病人的手指,来看病人的血氧饱和度,但他认为,这个仪器看到的血氧饱和度是有问题的。" 动脉血氧分压才是最重要的。" 他说。

动脉血氧分压是指动脉血中物理溶解的氧分子所产生的张力。一些血氧饱和度指标正常的新冠病人,实际上氧分压只有 30。而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人的氧分压要达到 60,才能正常的保证体内氧气供应。了解血氧饱和度,用指夹式血氧监测仪就可以了。但要了解病人的氧分压,就需要抽血,检查血里面的氧气状况。

在彭志勇看来,正常人用血氧饱和度指标就够了,但是一些肺部受损的病人,就不能用血氧饱和度指标。" 如果查氧分压,很快会发现问题,如果心脏缺氧,就会反馈给血液,鼓励血液里的血红蛋白不断地把氧带到心脏,这是代偿机制。但根本问题还是缺氧。"

在 ICU 病房,检测病人是否氧气充足是用氧分压的方式;但在普通病房,用的只有血氧饱和度指标。" 很多医生在看到病人血氧饱和度正常的时候,很可能氧分压已经很低了,等发现时,已经太晚了。" 彭志勇说。

一些看似忽然病情恶化的病人,实际上是经历过一段时间的慢性缺氧。

为何不同医院危重症死亡率差异明显?

2 月 24 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等机构在《柳叶刀呼吸医学》发表了一项针对 52 名危重症患者的回顾性研究,这个研究在金银潭医院完成。截至 1 月 26 日,金银潭医院 52 名危重症患者的死亡率达 61.5%。而中南医院 ICU 收治的危重症患者,死亡率仅在 20% 左右。

在时间上几乎同期的病人临床结果,为何死亡率差异明显?

早在 1 月 2 日,武汉市各大医院都应上级要求派驻医生到金银潭医院。医生大多是感染科和呼吸科医生。当时,上级要求,要以急诊科和感染科为主来做不明原因肺炎的救治。以彭志勇为代表的重症科医生,并未被派驻到金银潭医院。

另一位武汉市三甲医院的医生认为,早期各大医院对这一疾病并不了解,认为呼吸科、急诊科和感染科的医生足矣,并不清楚新冠肺炎对人体其它器官的作用。而重症医学科的医生,长期以来救治危重病人,危重病人的特点是不只是某个器官遭到损伤,而是身体的整体系统、多个脏器受损,因此他们在治疗中更侧重把病人当一个整体考虑。

" 在大家的医学学生生涯中,学的都是一样的,都要学病理科、生理课。但在以后的工作生涯中,各科的医生更侧重某个领域,一些基本的整体性指标在临床中用不到就忘记了,而 ICU 科的医生各个指标都会用到。" 上述三甲医院的医生说道。

2 月底,对新冠肺炎死亡病人的病理解剖结果,证实了病人肺部痰液很多。在此前一些定点医院的治疗过程中,许多医生认为新冠病人的肺部纤维化是最严重的问题,因为病人干咳的状态比较多,医生没有意识到肺部会有痰液的问题。

梁腾霄谈到:" 尸检的结果对我们认识这个疾病是有帮助的。尸检结果一出来,我就跟团队讨论了,一开始没有意识到病人肺部会有很多这种粘稠的痰,我们认为以消化液为主,但是如果要是以痰为主的话,那相对来说治疗转机就大了,那就化痰。"

在新冠死亡病人病理解剖前,中南医院的重症医学团队就得出了和病理解剖几近一致的结论。他们在救治新冠肺炎病人前期就做了纤维支气管镜,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肺部的情况。" 很多病人我们都做了纤维支气管镜,把痰都吸干净了。很多病人我们采取俯卧位,俯卧位很管用。根本用不到吸痰机,就能解决化痰的问题。" 彭志勇说到。

1 月底 2 月初,全国各地的优秀医生都来援助金银潭医院,但救治情况没有得到明显改变。" 虽然不同的优秀团队进驻,但相互之间没有太多交流,各自独立工作,理念不同,在救治病人的整体策略和方向上并未达成一致的意见。" 一位被派驻到金银潭医院援助的北方医院的护士说道。

尸检显示,重症新冠肺炎像 "SARS+ 艾滋病 "

最近一些新冠病人出院后,复查时核酸检测返阳的情况,引起了广泛关注。在中南医院、武汉市人民医院等一些医院,最早在 12 月下旬就已经发现感染新冠出院的医护人员存在复查时返阳的情况。这种情况究竟是未治愈还是复发?

多位医生认为,出院后核酸检测返阳的情况,不是复发,而是未治愈。这与新冠肺炎的特点有关。

尸检解剖结果出来后,一名参与尸检的医生透露,重症病人的肺功能损伤的很厉害,免疫系统也几乎全被摧毁。"SARS 只攻击肺,不会伤害免疫系统;艾滋病只伤害免疫系统新冠肺炎对危重症病人的损害,像 SARS 加艾滋病。" 上述医生说道。

急性肺损伤是 SARS 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但是多器官衰竭是新冠病毒的重要死亡原因。

彭志勇在尸检结果出来后,带领团队进行案例讨论,尸检的结果印证了他们在治疗过程中的一些猜测。一些出院的重症病人,通过血象检测发现,他们的淋巴细胞指数没有恢复到正常水平,这意味着他们的免疫系统并没有完全恢复。但是在目前的出院标准中,临床症状的消失,不包括血象检测的结果。" 一些出院时核酸检测是阴性的患者,免疫系统很差,并没有恢复,在出院后很容易返阳。" 彭志勇说道。

他担心的是,出院的病人可能会像乙肝病人一样,长期带病毒生存。" 现在要考虑的是,这种带病毒生存的病人,是否具备传染性。"

多位一线临床医生认为,之前所有的医疗资源集中的是新冠肺炎病人急性期的救治问题,当急性期的病人越来越少,重点将转向出院病人的管理问题。

" 我们会随访一年,看新冠病人出院以后怎么变化的,病毒有没有传播性,周围的人有没有受影响。" 彭志勇说道。

从这个角度讲,这场有关新冠肺炎的战役,远未结束。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25 02:03 AM , Processed in 0.07258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