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54|回复: 0

[影乐之声] 乌鸦电影|很多人说他已经死了,有人却偏不信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2-26 01:3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很多人说他已经死了,有人却偏不信邪!

原创: 写字的乌鸦  乌鸦电影  2019-12-26


这是一档奇怪的节目。

大牌明星,给一个毫无热度的节目配旁白,还费尽心思,亲自撰写解说词…

制作团队很“磨叽”,4集的片子,拍了两三年。

光是中国那集,60分钟成片,花了一年零三个月,团队先后来了中国11次…

3C7BD7CB-3777-4DCA-80E8-9CDB4C5E0FAF.jpeg
43998239-D853-480A-95D6-6C760CDC9517.jpeg

5BB7209B-CDB3-455B-A7C5-35152646888F.jpeg


更要命的是,在这个人人离不开手机,电子化、碎片化阅读成为人们生活主流的时代,他们却把镜头对准了:书店。

但我强烈建议你看看他们的成果,因为,拍得真不赖:《张东健的Back To the Books》

979DF41B-7C10-4972-B775-91B03765CCBF.jpeg

2016年10月16日,中国南京。

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一天,在一些人眼里,却意义非凡。

他们从早上9点开始排队,一直等到晚上6点,只为见一个人…


饿了,啃个红薯,累了,就直接坐在地上…

有人说:饭可以不吃,水可以不喝,一定要拿到他的签名。


晚上6点,他出现了。

人群中一阵骚动,欢呼,抢着握手…

他上台朗诵,下面是大大小小的相机手机对着拍…


这个受到明星般待遇的人是:北岛

他被誉为中国文坛当代最杰出的诗人,作品俘获了无数年轻人的心。


你或许没想到,一位诗人办讲座,竟然像偶像明星开演唱会一样,受到这么多人关注。

可这里是:先锋书店。

一切就显得再自然不过…


在这里,几乎每天都有这样的讲座,诗人、作家、艺术家,隔三差五来这儿开分享会…

你以为这个时代已经没人写诗读诗了,可每当有讲座,四散在各处的爱好者们,就会突然齐齐出现…


先锋书店,是南京这座古城里,风头不亚于名胜古迹。

美国CNN评它为“中国最美书店”、BBC评它为“全球十佳最美书店”、美国《国家地理》评它为“全球最美书店”…


而现实的先锋书店,却很低调。

五台山总店,建在一个4000平方米的防空洞里,前身是一个地下停车场。

门面不大,进门前,得走一段下坡路…


走进去,才发现里面别有洞天。


宽敞的走廊,成排的座椅,与其说是个书店,这里更像是图书馆。

有读者说:不知道怎么,这里就是让人很愿意读书,就算人来人往,心却会静下来。


创始人钱小华,因为视力不好,初中没毕业就辍学了。

但他特别爱读书,小时候,晚上点着蜡烛看书,差点把蚊帐烧起来…

开一个书店,是他儿时的梦想。


上世纪90年代,20多岁的钱小华在南京太平南路上,租了个4平米大的破旧门面,开了间小书店。

创业艰难,为了生存,每天书店的灯都会亮到深夜,只为再多等一位客人…


然而,店开了8年,负债累累,走投无路的钱小华,决定自杀。

那天回家的路上,下起了暴雨,钱小华坐在出租车上失声痛哭…

司机的一句话,把他拉了回来。

司机说:感觉你是个很有人情味的善良的人,我会慢慢开的,你放心哭吧。


这句话震动了钱小华的心,他幡然醒悟:因为一点失败就去死,实在太没出息了。

他决定重新振作,他知道,这辈子,就是要跟书死磕到底了。


韩国纪录片《张东健的Back To the Books》,于今年10月底开播。

分为中国、法国、日本、韩国篇4集,介绍了这四个国家的著名书店运营的秘诀。

演员张东健参与了旁白制作,中国篇和韩国篇他担任了撰稿人。


节目组选中张东健,可不完全是为了明星效应。

在韩国娱乐圈,张东健是读书狂这件事,是人尽皆知的。而且他涉猎很广,从经济学到小说,从尖端科技到民俗故事,都有兴趣阅读。

据说,他常常在拍戏空档,就拿出一本书来读,有一次去国外拍戏,带了20本书。坊间甚至有传闻,他一周就要读3本书。

可以说,选他来做这档节目,再合适不过。

张东健
这些年,我们动不动就听到XX书店倒闭的新闻。

就说2019年,“老书虫”书店关了,三联韬奋书店海淀分店关了,读库库房面临搬迁,书太多搬不走,不得不向读者求助,希望大家购书支援。

台湾诚品敦南店因租约到期被迫迁址,将于明年5月暂时闭店。

这些年,我们也动不动就听到XX明星张冠李戴、论文造假、人设崩塌。


于是,很多营销号义愤填膺:中国人越来越不读书了,电子化、碎片化阅读,让人越来越静不下心来。

更有甚者,还上升到一个高度:文化越来越不受尊重!


这部纪录片,却用事实打脸了这些观点。

不管拍哪个国家的书店,片中都常常出现这样一句旁白:时代不一样了,书店不再是买书卖书的地方…

想想二三十年前的中国,人们的文化生活很匮乏,一个书店,承载的东西太多了,学知识,娱乐,找精神寄托,基本都靠看书。

那时候的人,逮到有字的就读,好的坏的没的挑。


但几十年过去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精神追求也更丰富了,我们对书和书店的期待也变了…

有时候,我们挑剔书的好坏,有时候,我们在意书店选书的品味…

书店如果没有办法满足人们的多元化需求,势必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在纪录片中,我们看到那些活了100多年,几十年的知名书店,它们能活到今天,除了坚持初心,无一例外,都是个性十足,有其独特的生存方式。

比如,巴黎的莎士比亚书店,已经超过了100年。

书店的位置变过,主人变过,但布局和装修,都还是最初的样貌。


难得的是,这里保持着多年来的茶会传统,来自世界各地的爱书之人,在这里放下手机,畅所欲言…


书店还有一项,延续了数十年的服务,读者为书店整理书籍,作为回报,可以在书店吃饭,甚至是住宿,还可以在书店里写小说。

因此,这里有大批写作者出没,他们或许过得清贫,但书店为他们遮风避雨…


比如,位于法国中北部的古镇普罗万,有一家中世书店。


这里从十几年前开始,卖关于法国欧洲乃至全世界的中世时代主题的书籍,涵盖建筑、医学、战争等。

他们敢说:中世代的书都能在这里找到,如果找不到,别的地方也没有。


最近,卖得最好的一本,叫《丢失的脏话词典》,讲的是中世时代的脏话。


比如,韩国首尔的Prescent. 14书店。


这里最畅销的书,没有书名,只有关键词。

店主解释说,书太多了,很多客人做不出选择,他就自己读书,读完后总结关键词,帮助客人挑选…


比如,日本东京的蜡笔屋。


这里是日本最大的绘本专门书店,拥有5万册以上的绘本。


小孩子们在这里找到喜欢的故事:蓝色眼睛的兔子,想去看海的小熊,脾气古怪的猫咪…

回头客特别多。

有顾客说:我的孩子小时候来这里看绘本,现在我有5个孙子了,就带孙子来。


还有小时候牵着妈妈的手,来蜡笔屋读书的孩子,长大后,成了给孩子们介绍绘本的店员。


事实上,蜡笔屋拥有一大批成年粉丝,书店每个月一次的儿童绘本学校,来的都是大人…

有读者说:长大了再读,依然觉得很有趣,悲伤的时候,可以通过绘本治愈心灵。

40多年来,蜡笔屋培养了孩子的童心,也唤醒了大人的童心,让这个城市里生活的人,脚步慢下来…


早在10年前,就有人说,纸质书要死了,书店要死了…

可是10年过去了,纸质书和书店都还在,有的书店还扩大了规模。

比如中国的先锋书店,20年来已经开出了十多家分店。


有一家甚至开到了浙江山区,海拔900米的阶梯式绝壁之上…

乡村里的书店,带动了当地的经济,留住了村里的年轻人,平时只爱打麻将的山里人,也渐渐开始改变…


而在韩国,独立书店的数量连续几年都在上升。


除了卖书,书店承载的其他功能,诸如沟通分享、提升品味、精神抚慰、振兴乡村等,正在逐渐显现。

正如片中所说:如果人类社会是个村子,那么书店就扮演着后巷的重要角色,人们在那里聊天,分享自己的烦恼,然后促进彼此去做更有意义的事。


老实说,我很喜欢逛书店,就连出门旅行,都会到当地的书店打卡,明知很重,还是会买上两本,背回来。

传统的阅读是一种多感官的体验,除了看,你还可以感受纸张的材质,闻纸墨味道…

甚至光是翻着喜欢、买下来、背回家、翻阅,这个过程的满足感,就已经远远超越了网购…


但同时,我也享受电子书的便捷,感恩网上书店的实惠,在纸质书和电子书、实体书店和网上书店之间,我常常是矛盾的心态。

或者说,我认为它们是并行不悖的。

用kindle的人,也可以同时爱逛书店,爱买纸质书。

读书的收获有多大,是看个人,而非载体。


那么,在这个时代,为什么我们还需要实体书店?

有一句曾在网上被反复使用的话,或许可以回答:如果真有天堂,那一定就是书店的模样。

一家好的书店,可以点亮内心,可以安放灵魂。

而我,更喜欢先锋书店里的那几个字:大地上的异乡者

每一个来书店的人,都是异乡人,当他们走进这片智慧的海洋,便找到了故乡。

后台回复 张东健
获得观看链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11 12:58 PM , Processed in 0.05662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