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持续8年的约会,他们每周六请流浪汉吃饭中国人的一天 2019-12-12 每个周六,在上海南站、上海站、天目路,你可能会见到一群志愿者,为街友(流浪者)派发晚餐的场景。派餐活动由一个名为“克切拉之家”的公益组织发起,从2011年11月开始,至今已持续了8年。 简单的食物派发,在这里变成了一件很有仪式感的事。 从挑选食材、制作、装盘,到最后送到街友手上,处处可见用心和尊重。 8年的坚持,催生了一些不易察觉的化学反应:平时不修边幅的街友们,在这一天穿上了整洁的衣服,相约而至,像赴一场体面、郑重的宴会。 这也让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相信,食物具有治愈的力量,治愈饥饿的胃,也治愈漂泊旅人的心,传递着一种超脱于语言之外的、有尊严的祝福。 撰文&摄影/闻夏 睿宁 摄像/杨宇辰 冯亨佳 剪辑/三秒 统筹/冷伟文 出品/腾讯新闻 在这群志愿者里,几位偶尔出现的大厨,格外引人注意。 时间回到今年夏天的一个周六,上海火车站附近天桥下,街友们一改平日的散漫,安静有序地排起长队, 今天,他们将迎来一次特别的晚餐。
街友们在排队领餐 队伍的另一头,大厨们正在摆盘,分装刚烹饪好的大餐。
义工在分发食物 今日菜谱:青口贝、小龙虾、意大利面、煎饺和英式鱼薯套餐。 装盘略显简单,但制作工艺和酒店标准并无二致。
今天的“豪华晚餐” 简单的寒暄后,义工们向街友分发食物,“谢谢”和“不客气”,是这里出现频次最高的词汇。
街友领取晚餐 一位老年街友品尝大厨们的手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街友品尝大厨手艺 这一群大厨义工,都大有来头。 赖声强,1986年起,在上海第一家五星级酒店华亭宾馆当厨师,学习西餐。如今任上海某五星级酒店西餐总厨,上海高技能人才,被上海市授牌“赖声强-上海市技能大师工作室”,出版专业著作20余册。
赖声强和厨师交流 “无论做菜还是吃菜,都是体验不同文化、享受美的过程。”赖声强说,参与这样的活动,是想把神奇的味觉体验带给更多的人。 看着自己做的菜被食客吃得干干净净,是他最快乐的时光。
赖声强在工作中 询问街友用餐感受的赖声强。
赖声强和街友聊天 义工王芳,有着25年教龄的专业烹饪老师。 她相信平凡的食材,经过用心的烹饪,就能呈现特别的味道,“把美好的食物呈现给大家,是一种满足。”
烹饪老师王芳 王芳热衷参加各类公益活动,为街友送食物只是其中之一。这次,她带来的食物是煎饺,“它还有一层寓意,团圆喜庆,不再流浪。”
王芳的作品——煎饺 王芳教学员做菜,也教他们认识世界、触摸社会的技能。
王芳教弟子做菜 为了方便管理,公益组织为街友们制作了饭票,每周定时定点供应热食。作为义工,王芳的工作包括审核饭票,帮助街友领取食物。
王芳引导街友领餐 王龙,西餐高级技师,带给街友们的是他的主打菜:英式鱼薯。
西餐技师王龙 处女座的王龙,对食材品质要求很高。 “食物,是一种艺术,是对生活品质追求。”这是他的人生信条之一 。 他不认为参加这样的活动,是出于“施舍”的心态,而是各取所需,“街友们渴求平等和尊重,而我希望我的菜被认可。”
王龙的作品 王龙在西餐厅后厨工作中。
王龙在工作中 王龙工作的西餐厅,餐车做的鱼薯很受食客欢迎。
餐车中工作的王龙 活动中,王龙为一名街友倒开水,扮演服务员的角色。
王龙为街友服务 一名盲人街友领餐后,王龙搀扶他前去歇息点。
盲人街友受到了帮助 张文俊,上海某酒店西餐厅主管。 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张文俊花了很多心思,选用了面包、小龙虾、蔬菜混搭三明治,希望能给街友带来不一样的食用体验。
大厨张文俊 张文俊在菜市场选购小龙虾,用来制作小龙虾三明治。
张文俊选购食材 张文俊相信,面包、小龙虾和蔬菜的混搭风格,能给初次见面的街友留下深刻印象。
小龙虾三明治 活动开始前,老义工为包括张文俊在内的新手,讲解与街友相处的注意事项。
活动前,义工们正在开会 朱颖海,上海某宾馆西餐厨师长,行业经验23年。 朱颖海说,一个优秀的厨师必然热爱公益,“因为二者都是爱的传递和分享。”看到街友吃得开心,他也感受到了温暖。
大厨朱颖海 朱颖海为街友们准备的是青口贝,白酒高温炙烤,使海鲜味和酒味融合,再撒上洋葱、茴香佐料,色调清新,口感回味无穷。
青口贝 上班时间,在后厨忙碌的朱颖海。
朱颖海在工作中 朱颖海的另一个爱好是种菜。他在酒店山坡种植了一些鲜蔬,作为做菜的原料。
朱颖海和他的菜地 为街友做的食物,不少原料就是来自他的菜地。
义工和街友在一起 一天的活动结束后,义工们护送老年街友离开。
活动结束 这一场持续了8年的周末约会,依然还会继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