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青年 | 我在叙利亚做战地记者
凤凰图片 2019-10-14
近日,土耳其军队对叙利亚进行轮番空袭和炮击,当地危机四伏,常驻叙利亚的战地记者郑一晗变得更忙碌了……2017年,叙利亚内战不断升级,战火纷飞,政府军与叙利亚反对派组织、“伊斯兰国”之间冲突不断。在埃及开罗当过驻地记者的郑一晗主动请缨常驻叙利亚,他穿上防弹衣、拿起话筒、扛起相机,在危险的前线进行报道。以下是郑一晗的自述。【凤凰新闻客户端 凤凰网在人间工作室出品】 口述丨郑一晗 作者 | 周宁 编辑 | 图拉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我是郑一晗,一名驻叙利亚的战地记者,今年是我在叙利亚工作的第三年。大学时,我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习阿拉伯语,期间曾去也门公派留学,冥冥之中我总觉得会重返中东。2015年8月,我在开罗当了两年常驻记者后回国了,2016年年底听说叙利亚的记者要轮换,我决定趁年轻过一段更有挑战的生活,于是主动申请常驻叙利亚。图为郑一晗在战斗后的废墟前。
其实我对叙利亚是有阴影的。2014年,我还在开罗工作时,正值叙利亚总统大选,我的同事,一位埃及摄像记者被抽调到叙利亚支援报道,工作时,他的脑部不幸中了流弹,一个活生生的人就牺牲了。至今,我仍记得去机场接他的遗棺时的场景,当时心里非常难过。当我的父母和同事知道我要去叙利亚,他们都很担心我,但我依然选择遵循内心。2017年5月,经过一段时间的驻外培训,我来到了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图为牺牲的埃及摄像记者哈桑(右)。
记得第一天走在大马士革的街道时,我的心里异常慌乱,感觉危险无处不在。我去叙利亚时,恰巧赶上了战事最激烈的时候,大马士革每天都在落炮,炮声和战斗机的轰鸣声就是这个城市的背景音。尤其是在晚上,空袭发生的时候可以看到导弹在天空中划过,就像放烟花一样。图为大马士革的夜晚,防空导弹不断地落下。
我的住处离最近的反政府武装控制区只有3公里左右,那里发射的迫击炮跟火箭弹经常落入城里,不知道会落到哪个地方。不定期还会有自杀式袭击,比如一辆汽车清晨开到某个居民区,然后直接引爆了。图为当地建筑遭到火箭弹袭击。
住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生活在战乱中的当地居民,对四处的炮火声早已无感,这就是生活的常态。图为郑一晗在街边与市民交谈。
有一次和当地人聊天时,突然炮声大作,房子也随之震动,他们却完全没有反应,“打了这么多年,我们都习惯了”。慢慢地我也成为了他们当中的一份子。图为大马士革老城。
在叙利亚的工作是忙碌、繁杂的,由于人员精简,我必须是一个多面手。我不仅仅要写稿、做新闻报道、去前线探访,还要身兼厨师、司机、技术、营销数职。除此之外,作为负责人,我还要管理当地的外籍员工,协调做好中文、英文、阿拉伯文的文字报道以及图片、视频的工作。图为郑一晗与外籍员工。
在叙利亚进行报道时,四面都埋伏着双重危险。看得见的危险是炮弹:一是迫击炮,反政府武装袭击最激烈时,一天可能落一百多枚炮;另外还有自杀式爆炸袭击和定点清除。而看不见的危险往往更考验战地记者的心理素质:残存的化学武器、没有清理干净的地雷……都可能危及生命。图为大马士革郊区战后一片狼藉。
大马士革发生爆炸后街边被炸毁的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