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70年建筑变迁史
凤凰图片 2019-10-09
1949年1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市,宣告“北平和平解放”,保全了这座3000年的历史古城。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都定于北平,即日起北平改名北京。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从此北京城掀开新的历史篇章。从古都北平到首都北京,与新中国同龄的新北京,见证了新中国创造的累累硕果、非凡奇迹。图为1933年3月25日,北京前门火车站。图片来源:新华社 美联社 法新社 视觉中国 IC photo
新中国成立前的北京,城建基本“卡”在城墙内,其中房屋主要是遗留下来的平房四合院。20世纪50年代,北京开始推进改造和建设。由于百废待兴,物力财力有限,除展览馆苏式建筑群、王府井百货大楼等几处外,北京没有建太多大型建筑。图为20世纪50年代,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外景。
1958年9月初,为迎接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中央决定扩建天安门广场,拓宽长安街,同时在北京兴建包括人民大会堂在内的一批上规模的公共建筑,作为国庆十周年的献礼。“十大建筑”的名号由此产生。原来的长安街宽仅15米,经商议后,最终将拓建宽度划定为120米。北京市规划学会理事长赵知敬还道出了一个秘密:当时处于抗美援朝后期,从战略上考虑,长安街被定为一块板的形式,必要时可以起降飞机。图为1958年,改造长安街。
全国各省市全面动员起来,各种建材设备从四面八方运来,仅进京支援人民大会堂修建的技工就有七千多人。每天到工地参加义务劳动的北京部队官兵、学校师生、干部群众则不计其数。图为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妇女代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工地上参加义务劳动。
以全国人民作为后盾,1959年8、9月间,北京“十大建筑”: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北京工人体育场、北京火车站、民族饭店、华侨大厦、钓鱼台国宾馆、军事博物馆、农业展览馆、民族文化宫,相继矗立起来,总面积超过67 万平方米。从确定任务到全部建成不到一年时间,被认为创造了建筑史上的奇迹。自此之后,北京再也没有这样在极短时期内集中涌现如此之多的带有标志性意义的建筑体。图为1959年,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中施工的建筑工人。
人民大会堂占地15 公顷,总建筑面积17.18 万平方米,工程结构之复杂、施工速度之快,堪称当时国内之最。十大建筑中的一部分集中在天安门广场附近,尤其是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就坐落在广场两侧,与人民英雄纪念碑、天安门城楼比邻呼应。图为1959年9月18日,人民大会堂建成。
1959年9月19日,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东侧,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2003年2月28日,两馆合并,成立中国国家博物馆。
1959年9月11日,北京,民族文化宫。
1960年9月7日,北京,中国军事博物馆。
1959年9月20日,北京火车站夜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