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张译不甘心啊,逮着机会就想给自己“平反”。1999年,团里排话剧《突围》,分配给他一个连台词都没有的小角色。排了几次,张译天天站木桩,点点头,叹叹气,等着光暗下台,毫无存在感。 为了让观众记住自己,再一次彩排,他拿纱布把胳膊吊起来。 一演完,导演说:“你不要这样。” 第二天,纱布倒是没了。张译又拄着拐棍,一瘸一拐地上台,又被导演阻止。等到第三天,他挂了纱布,拄着拐棍,在一场按手印的戏里,冲一个质疑的村民狠踢一脚。看到这一幕,观众大笑。张译还很得意。结果一完场,导演冲上来就是一顿臭骂:“你知不知道你是拿瘸腿踢的人家!” 看张译这么想上台,表演课老师也不忍。2000年,全国曹禺杯小品比赛,老师特意写了个本子,为他安排了一个专属角色。结果小品得了编剧奖、导演奖和三个演员奖,只有一个演员没得奖,这个倒霉蛋就是张译。 当时各评委看完小品后的统一认识是:“这个演员的表演,太不讨喜。” 各方面的否定,慢慢消磨了张译的斗志。2001年前后,他害怕自己吃不上演戏这碗饭,真的转去写剧本。枪手、编剧都干过,也没干出个所以然来。最苦的时候,他每天只能吃6块钱的拌饭,分成两顿吃,深夜写剧写到泪流满面。辛辛苦苦写出18集,快收尾的时候,投资方撤了。 4个月下来,张译一分钱都没有拿到。为了赚点生活费,就抽空外出“跑组”,四处去捞一些龙套角色。舒畅宾馆、运鸿宾馆、北影洗印厂招待所,都是他常去的地方。
几年下来,参演的剧目没有,跑组的经验倒是很厚。每次一看剧名,张译就能瞧出该戏能否顺利开机。为一个心仪的角色,他经常恳求对方留张照片,对方告诉他:
“你长得这么没特点,我还是不留了。” 2003年,部队裁军,排完最后一场话剧即将离开的老导演喝高了说:
“译啊!这拨孩子里我最爱你,你将来可怎么办啊!你演戏就是个死啊!” 没多久,领导让张译专职做文书。张译打电话给父亲诉苦。结果他收到了父亲寄来的两本书:《公文写作大全》和《公文写作技巧》。 从话剧导演到剧团领导,从挑龙套的副导到投资方,每个人都对张译的演技感到不信任,没有人愿意给他哪怕一次机会。谁也不看好他,不相信这个丑得毫无特点的演员,能在任何一部剧里扮演一个重要角色。 就在快要绝望时,一个叫康洪雷的人出现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译跑组的照片落在康洪雷手上。康准备拍《民工》,就让张译来试角色。角色都试好了,团里忽然拍《红领章》,请来的导演之前见张译跑过龙套,强烈要求他做男三号。为了团里的工作,张译辞掉了《民工》,回去后很多战友都说:
“这下你小子抄上了。” 万万没想到,开拍前,导演被开除了。
团里开大会,领导说:“我们看上的演员她不用,不会演戏的,她倒用了。真是王八瞅绿豆,对眼儿了。” 所有人都看向张译,看得他抬不起头来。 绝望之中,张译悄悄溜出宿舍,在一场暴雨里狂奔,一边奔跑一边自己和自己演戏。一会儿演公主,一会儿演自己。先演被公主抛弃的可怜相,又演公主回心转意渴求复合。而面对公主的可怜人,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带着这份心情,张译给康洪雷打电话,问还能不能演《民工》。康依然欢迎他。张译立马向团里请假,团长和政委都充满怀疑,生怕这是张译自己臆想出来的。 从艺8年,张译终于遇到了一个不嫌弃自己的导演。参演《民工》时,康洪雷告诉他,你好好干,肯定能出来。张译进入状态慢,康就特意备了超出正常演员3倍的磁带,给他时间慢慢演,并提醒全剧组的人配合。十几分钟的戏,张译一拍就是一下午。
每次拍完,康就会走上去抱抱他。 细小的温暖,让张译分外感动。离开剧组前,他抱着康洪雷哭了一鼻子。不是不舍,而是他知道,回剧团后,自己又得跑龙套。 可事实证明,给了机会,张译也能有突出表现。之后,他去《乔家大院》演小结巴。男主陈建斌跑到导演胡玫那里打抱不平: “看过《民工》吗?你怎么让他演这种角色?” 胡玫感到抱歉。同时,也提醒了一下张译: “一个男演员,要是过了28岁还没出来,那就得洗洗睡了。你必须抓住机会。” 就为这句话,张译一定要演《士兵突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