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志愿者:我在黎巴嫩援助难民 遇见想当“国际巨星”的小伙
中国人的一天 2019-09-29
9月27日-30日,澎湃新闻《纪录湃》与腾讯新闻《中国人的一天》联合推出系列纪录短片“中国志愿者”。聚焦参与国际援助的民间志愿者,呈现中国志愿者在国际舞台的形象。第三集带来在黎巴嫩从事汉语教学志愿服务的宁夏小伙海小宁,与他的叙利亚难民学生们的故事。
中国志愿者第三期:我在黎巴嫩教汉语 遇见想当“国际巨星”的小伙
视频/澎湃新闻纪录湃 撰文/郭心如
出品/澎湃新闻 腾讯新闻
一. 初识黎巴嫩
既使黎巴嫩的首都贝鲁特有着“中东小巴黎”之称,但决定去留学前,海小宁抱着和他家里人一样的担忧:听说黎巴嫩很乱。南边紧挨以色列,东北被战乱多年的叙利亚环抱,哪怕本国早已停火多年,也容易给外人局势不稳定的印象。
2017年,20岁的海小宁离开老家宁夏,前往黎巴嫩,开始他的留学生涯。恰逢国家正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学好阿拉伯语对他而言意味着更广阔的就业前景。
然而黎巴嫩的平静出乎他的意料。校园里,老师们反复地询问留学生们有没有听懂课程内容;大街上,总是有当地人笑眯眯地主动招呼。这里的人友好到什么程度——就算两辆车擦到了,双方车主确认人没受伤后打个招呼也就散了。更触动他的是这个国家的包容性——首都贝鲁特的基督教堂和清真寺近到手机可以同框取景。
“在一个地方待久了,你会变得像当地人”,认识难民原本也不是海小宁留学计划的一部分。据联合国2018年数据显示,因紧挨叙利亚,黎巴嫩境内分散着数千个临时难民营,有近百万叙利亚难民。最开始给海小宁留下印象的是街头的小孩,他们或顶着烈日在十字路口兜售矿泉水,或试图“强行”给等绿灯的私家车擦窗赚些零钱。
海小宁跟着校内的留学生团体带上物资去过几次难民营,看着被一抢而空的物资,他感受到的是无能为力。“我是个学生,也不富有,给不了多少”,相比吃穿,他认为教育或许能带来更大帮助:“只有学到东西了,你才能改变”。点击【援助叙利亚难民儿童】,为黎巴嫩贫民窟难民提供帮助。
二. 教叙利亚难民学汉语有多难?
今年夏天,海小宁申请成为了北京平澜公益基金会的汉语教学志愿者,每周两次去到距离居住地约两小时车程的贝卡谷地给叙利亚难民上中文课。当下的阿拉伯世界,“Made in China” 一定程度上担保了商品物资的销量,一些看到商机和中国做生意的阿拉伯人开始学中文。
而对于叙利亚难民来说,学中文可能不只用于常规的贸易往来。海小宁和他的学生们相信,等未来叙利亚开始重建,中国将会是其中重要的援建力量,届时入场的中国企业需要的一定是懂阿拉伯语又通中文的人才。
参加课程的都是住在附近的叙利亚难民,对于教学双方,这样的中文课都是新的体验。
海小宁此前没有教学经验,只有自己不断摸索。没有现成的汉语教材,他就自己准备,拿出以前学的阿拉伯语教材,对照着翻译成中文;拜托暑期回国的女友帮忙在国内找相关教材参考。虽然课前准备充分,但一碰上毫无汉语基础的学生也还是有些无奈。听着学生们的发音,海小宁惯有的笑容有些凝固。一个”多”字,有人念成“tuo”有人念成“tua”,没办法,只能一遍遍地纠正。
在海小宁眼里,这是群很努力的学生。课上,他们几十成百遍地发一个音,为自己和同学一点点的进步鼓掌欢呼;课间休息,追着老师复习课上内容;回到家,跟着网络上的视频每天练习。有学生是三个孩子的妈妈,尽管平时还要赚钱、顾家,她依然争取保证出勤率;有个16岁的男生甚至自学了写汉字,拿出抄得满当当的练习簿请教海小宁。
海小宁看到的是他的教学能为学生们未来工作机会打下基础,对于后者则意味着可以回家,回到阔别十几年但依然被视作家的地方,重新开始生活。
三. 想当巨星的学生和想当厨师的老师
在难民营,教育因为资源稀缺而愈发显得重要。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去年的一份报告显示,黎巴嫩的叙利亚学龄人群(3-18岁)数量达48万之多。尽管有国际力量多方支持,仍然有超过一半人无法上学。
学生里有个和海小宁一般年纪的男生叫 Hassan Alshawi,一家近十口人住在难民营。Hassan 打扮得体,谈吐大方。一次课上,海小宁教大家职业相关的中文,问到 Hassan 他的理想时,他说想成为明星。为了这个目标,Hassan研究表演、同时学习中英文,希望五年内打入好莱坞。他想着,等赚到足够多的钱了,可以回叙利亚开一个剧院。
更让海小宁欣赏的是 Hassan 每周都会去附近的难民营给小朋友上课,教他们标准阿拉伯语。对 Hassan 来说,正是因为失去过,才更明白小朋友们缺的是什么——如果没有战争,他也会像海小宁一样在大学校园里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海小宁慢慢改变了对难民的认识。在他原有的印象里,吃不饱穿不暖的才算难民,但其实他们当中也有物质条件稍好一些的。共同点在于,不论物质条件如何,因为战争,他们被迫背井离乡,“这是生在和平国家的我们无法体会到的”,海小宁坦言。
正是因为无法感同身受,海小宁认为交流中的分寸感尤为重要,不能一上来就问对方身份一类的敏感问题。只有把他们当作朋友或兄弟姐妹去对待,才会让对方慢慢接受你。“他们也有自尊心,也是普通人,要平等地对待。”
想当明星的Hassan在努力学习,他和很多在黎巴嫩的叙利亚人都在等,等叙利亚的战火彻底平息。
海小宁的未来打算也和叙利亚有关——因为和这群学生的接触,他萌生了毕业后去叙利亚的想法。鉴于对下厨的热情,他的初步考虑是“在那边开个中餐馆”,如果能赚到钱出份心意帮他们当然好,赚不了太多和当地人聊聊天让他们开心一下也不错。他曾经在朋友圈发过一句阿拉伯谚语——使人们幸福的人最幸福。而这正是他当下正在做,也会在将来所做的事。
点击【援助叙利亚难民儿童】,为黎巴嫩贫民窟难民提供帮助。
腾讯新闻-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