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青年丨中国小伙在美国研究和平后 决定去非洲创业
凤凰图片 2019-09-26
在非洲工作的中国人大多都是基建工程项目的务工人员,又或是早期在非洲建工厂做贸易的生意人及中国企业的外派员工,像朱清这样的90后创业者是人群中的少数。非洲待开发的互联网蓝海,让朱清看到了新的机遇。今年,他从美国留学毕业后,来到肯尼亚,正式开始了非洲本地数字媒体的创业。图为朱清与当地马赛导游学校的工作人员沟通生态旅行数字内容。【凤凰新闻客户端 凤凰网在人间工作室出品】 作者 | 狄与树 编辑 | 图拉 除署名外,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朱清目前的创业项目,是在中国“网红数字经济”的基础上另辟蹊径——挖掘非洲人写自己的真实故事、拍短视频给中国网友阅览,帮助非洲普通人在中国做“网红”。朱清观察到非洲目前的互联网发展大约在中国的五至十年前,是刚用上3G的时代。“3G时代就是图片和文字、短视频内容爆发的前期,是一个机遇。”非洲作者的文章,被朱清翻译成中文,发布在某平台上,取专栏名为“非洲真实故事”。每篇文章产生的流量和赞赏收入总和,70%会被支付给作者本人。至今人气最高的一篇故事曾获过250万的点击量,作者因此收到350美金稿费,比非洲正常的月收入还要高一点。那篇文章是一位马达加斯加的女生写的,讲述她在马达加斯加的成长故事和中国的留学经历,写了大部分中国人都不了解的细节,比如不能在房间打伞等。图为朱清正在采访一位嫁给了中国人的肯尼亚女孩。
优秀的非洲作者甚至会有自己的中国粉丝群体,那位马达加斯加作者的微信粉丝群内有一百多个人。朱清会鼓励作者们在文章里留下他们本人的联系方式,也会帮助粉丝多的作者直接建群。他感受到中国和非洲两个大陆体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信息数字鸿沟,“中文网站上能读到的关于非洲的好故事,不仅少之又少,创作年代基本也都在十年前了”。所以他们邀请非洲本地作者撰写的故事非常新鲜和真实,几乎没有其他渠道可以读得到。只要文章中的内容跟中国有些关联,比如“非洲媳妇嫁给了中国小伙”,或者“探讨中非关系、中肯关系”等类似的题材,基本就会有百万左右的阅读量。图为卢旺达,一群摩托车司机围住朱清热情解说行程安排。
早期,朱清并不知道有多少钱能给到作者,只是单纯地向当地年轻人发出邀请,“中国人对非洲感兴趣,希望可以写一些文章给我的朋友看,这样可以交到中国朋友”。朱清的话看似简单无奇,但对于大部分非洲人,“中国”一词本身就已充满魔力,部分有写作能力的被邀请者都不会拒绝。图为今年6月,朱清与团队成员一起拜访肯尼亚贫民窟导演。在不到六平米的塑料木板房放着一台旧式电脑,用它学会了简单的剪辑,并且制作了数部关于贫民窟的故事。
目前朱清的团队储备了大概30多个非洲作者,而这个规模仅是项目的检验阶段。朱清未来想源源不断地挖掘非洲优秀作者,作者的培养、培训、IP的运营,帮助在非洲出过书的作者在中国出书,获得中国版权等等……整个流程将被固定下来。在他的语境里,这种规模化的商业模式被称为“可持续发展”模式。朱清希望通过这种模式,在实现商业盈利的同时,帮助更多非洲的年轻人就业。图为朱清和部分非洲作者的合影。
在驻扎于第三世界国家的创业大军里,朱清不是“野路子”,而是学院派“正规军”。研究生期间,朱清在美国印第安纳州的圣母大学读 “国际和平研究”专业,那里启发了他对非洲的关注。人们时常祈祷“世界和平”,但 “和平”作为一种研究的专业却鲜为人知,几乎每个听说朱清所读专业的人,都要问问他究竟要在学校里研究些什么。图为2019年5月,朱清正式毕业。
朱清介绍到,和平研究专业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在古代中国文化里,墨子的学说也是和平研究的例子。墨子反对侵略战争,主张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都应当“兼相爱,交相利”,他希望世界能够更有序、更协调地发展。而现代社会对于和平的理解也在变化,“早期的和平是没有战争,后期还要发展到让人们更平等,让经济更进一步发展,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上能够互相理解。”朱清在国际和平研究专业的学习中,不仅要了解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国际发展,还要懂商业,了解公民社会(英文为Civil Society,指慈善团体、NGO组织等)。在工作实践中,要通过综合运用三个最主要的力量——政府、商业、公民社会,去推动一个地区由暴力的状态实现到非暴力的状态。非洲是在课堂上经常会被讨论的地区之一。图为圣母大学国际和平研究专业的学生与全球发展学生经常一起上课,朱清在后排左3。
圣母大学的和平研究专业每年招收15个人,全部来自不同的国家,几乎每个国家只招一名学生,为所有入学的学生提供全额奖学金,含学费、补助等一年大概8万美金。目的是让不同国家的人,基于不同对和平的理解产生碰撞,推动世界和平的发展。朱清在中国曾有过五年环境保护NGO的工作经验,介入过上百起环境污染事件,学校很看重他的这段经历。图为朱清与同学的合影。
朱清的同学来源很广泛,背景也很丰富:有来自津巴布韦的人权律师;来自南非做性少数群体的研究者;来自菲律宾做少数族群的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学者。还有来自阿富汗的难民同学,与做美墨移民研究的美国本土同学。同学们就是不同国家历史的“活字典”,他们都曾亲身经历过自己国家的重大变革。朱清在学校与他们直接对话,也对各国的发展和变化有了更深的了解。留学期间,朱清试着吸收和理解不同世界的文化。他大量阅读关于不同国家文化、历史的书籍,有了不少知识储备,帮助了后来在非洲创业时,更顺畅地与当地人的交流。图为朱清与同学的合影。
和平研究学习的第二年,学校要求每个人选择一个相对比较“动荡”的国家去实践实习。“和平研究是研究趋势,不是指当下存在的动荡,而是指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有比较动荡的风险。所以需要进行和平研究的地区不一定非要发生战争,也包括社会结构上的暴力,比如富裕过程中分配不平衡将会引发比较多的问题。”朱清解释了在学术上对“动荡”的理解。图为朱清(左2)与肯尼亚巡护管理人员对话。摄影/潘庆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