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荣光
“中国学派”的开山之作,一部是《骄傲的将军》,另一部,就是《神笔》。 《将军》脱胎于成语故事“临阵磨枪”。不但题材取典,做人物、场景、动作的设计,也是从京剧吸收营养。人物用脸谱设计,背景以工笔技巧,再现了中国古典建筑的风貌,音乐也是戏曲锣鼓。木偶片《神笔》,同样取材于民间故事,融入强烈的传统浪漫色彩。
制片前,组员们曾去河北、山东搜集了大量民间绘画、建筑雕塑。此后,这一方式成为上美创作的重要环节。

「动画片《骄傲的将军》」
1957年,上美厂成立,拿薛燕平老师的话讲,世界上最幸福的一批动画人诞生了。
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他们不用为销路发愁,不受市场压力,只管埋头创作。 当时,上美聚集了中国最牛的动画人,几乎占有全国的创作力量。此外,还有黄永玉、张光宇、张仃这样国家级的绘画大师来参与设计。剧作、音乐、摄影等组,人才济济。作家马国亮、作曲家黎锦晖,都在厂任职。
一边制作,厂长特伟还从各地招人,将油画、国画、雕塑、版画、壁画、工艺美术的学生,一一纳入麾下。为了发展民族风格,厂内学习会,不但请叶浅予这样的名家授课,还会请京剧、评剧、滑稽戏演员前来表演。 最为独特的创作预热,便是“下生活”。和电影演员体验生活一样,每创作一部动画,设定好题材后,组员们就去外地采风。这一路行程,不是搂两眼就算了,一去就是一个月,与当地人同吃同住,深入了解民俗风情。 很快,他们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木偶片《神笔》」
《骄傲的将军》之后,上美厂相继研究出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折纸片《聪明的鸭子》、立体木偶片《大奖章》,迅速引起国外注意。1960年,陈毅参观中国美术电影制作展览会时说:“要是你们能让中国水墨画也动起来,那就太好了。”
短短数月后,上美就研制出了中国独创的水墨动画,并以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造型蓝本,创作出了《小蝌蚪找妈妈》。 最终,这部动画获得六项世界大奖。法国《世界报》刊发评论,赞其意境悠远。美国学者也惊叹:“这是属于中国人的动画!”

「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 剪纸、折纸、木偶、水墨,在技术突破的基础上,上美还成立文学组,四处收集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抒情长诗,不断丰富剧本题材,将民族化叙事,推向了一个极致。大量的故事,经全国文化单位的收集,被油印成册寄到这里。这些册子里,出现过《雪孩子》的剧本,也诞生了《阿凡提》的雏形。 而每抓住一个题材,大家都是耗尽心力,不计成本地投入其中。 为了做《阿凡提的故事》,曲建方曾带着两名助手去新疆生活了20天,克服了水土不服饮食困难种种不适;为了画《草原上的小姐妹》,钱运达两次带剧组去内蒙古采风,为了观察牧羊细节,冒着迷路的危险,尝试夜间出行;为了改编《九色鹿》,整个剧组在敦煌驻扎了23天,临摹壁画,为了让《雪孩子》贴近生活,林文肖专程去抚顺搜集素材…

「动画片《九色鹿》」
每部动画,组员都当成了一次艺术创作。当时上美流行的一句话是:
“现在苦一点,东西出来你心里就甜了。现在甜了,东西出来永远是个遗憾。” 在这样的氛围里,1961年,以上美为主阵地的中国动画,终于迎来了第一个艺术高峰,交出了那部让后辈仰望的《大闹天宫》。 在万籁鸣的带领下,摄制组去天坛和周边庙宇临摹壁画,采集了大量古画造型,专程去戏剧学院蹲了个三个月,观察戏学武打、提炼人物动作。开画之前,又请著名美术家张光宇设计孙悟空造型,经过修改后,以8位大师级原画为首,全体人员奋力赶工,耗时4年,画了7万多张画作,终于将《大闹天宫》搬上了大银幕。万老多年的心愿,总算实现。

「动画长片《大闹天宫》」 最终,《大闹天宫》震惊世界,先后摘下4次大奖。法国《世界报》称赞它直逼迪斯尼的美感,又完美表达了中国的传统艺术。美联社也发文:“它比迪士尼的作品更富幻想,美国不可能拍出这样的动画片。” 然而,就在《大闹天宫》上集收获一片赞誉时,命运多舛的中国动画,再次遭遇创作断层。浩劫袭来,上美厂一大批动画人,陆续遭受冲击。就连《大闹天宫》的下集也沉寂十年,才与观众见面。 万马齐喑,金黄美梦没能继续做下去。 而等到洪流过去,一切都不同了。 |